1. <魯迅>閱讀答案
1.魯迅到了晚年,對於時間抓得更緊。
魯迅到了晚年,對於時間抓得更緊。
2.逝世前不久 逝世前三天 逝世的前一天,
3.B C C
答案是我自己做的。你參考一下,我不知道對錯與否。
滿意請採納
2. 魯迅愛書的故事閱讀題答案.仔細閱讀全文,說一說魯迅是怎樣愛書的
(1)幼年時先洗手再讀書
(2)成年以護書為樂
(3)為修護圖書收集工具
(4)不高興借閱者將書弄臟弄壞
(5)贈書時細心包紮
每個自然段的標題:
幼年惜書 成年愛書 親自修書 殘書不索 包書贈友
3. 魯迅先生寫的《葯》裡面的閱讀理解題目
【主要內容】:
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
【深刻主題】:由於受封建統治階級長期的壓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無知的境地。如果說華老栓是因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劇,那麼,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則是一個更大悲劇。人們對夏瑜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行動絲毫不理解,夏瑜對群眾落後狀態的深切同情,反被人們罵為「發瘋」,對夏瑜的流血犧牲,人們漠不關心,冷淡到以他的血來作為治病的葯,這是多麼可悲的無知和麻木!這反映了尚未覺醒的群眾與革命先驅者之間存在著可悲的隔閡。小說通過這兩個悲剮,挖掘出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刻的歷史教訓,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須啟發群眾覺悟的重大問題。
【題目立意】: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4. 閱讀魯迅的小說《葯》,試概述其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
【深刻主題】:由於受封建統治階級長期的壓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無知的境地。如果說華老栓是因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劇,那麼,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則是一個更大悲劇。人們對夏瑜反對封建統治的革命行動絲毫不理解,夏瑜對群眾落後狀態的深切同情,反被人們罵為「發瘋」,對夏瑜的流血犧牲,人們漠不關心,冷淡到以他的血來作為治病的葯,這是多麼可悲的無知和麻木!這反映了尚未覺醒的群眾與革命先驅者之間存在著可悲的隔閡。小說通過這兩個悲剮,挖掘出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刻的歷史教訓,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須啟發群眾覺悟的重大問題。
【題目立意】: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5. 關於魯迅 雪 的所有閱讀練習以及答案
1."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句寫出江南雪怎樣的特點?
2."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 ,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 ;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寫花,草僅僅是為了表現江南雪景的美艷嗎?
3."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這句話所寫的內容屬於作者想像,他為什麼要這樣寫?
4.在江南.大人,孩子都來高高興興堆雪人,這表現出江南雪怎樣的特點? 1,寫出江南雪的真實和純潔自然的美
2,用花草的美進一步的襯托出了雪的聖潔唯美,為寫雪的精神下筆
3,對是寫出了生機勃勃的雪境
4,文中筆下留露出了作者對雪和雪所表達的聖潔的熱愛,所以自然筆下的江南人物也是十分喜歡雪的,既是自己真情的流露有表現了江南人對雪的愛。 藤野先生》訓練題
山東鄆城一中初三語文組 修仁華 整理 ([email protected])
【專項訓練】: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是:( )
2、為加線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1)油光可鑒( )
A.鏡子 B.照 C.審察 D.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2)深惡痛疾( )
A.很壞的行為 B.凶惡
C.憎恨,討厭 D.惡劣
(3)不遜( )
A.謙虛、謙恭 B.讓出 C.比不上,差
3、結合句意解釋加線的詞。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無非:
(2)實在標致極了。
標致:
(3)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
(4)同學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
落第:
(5)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
瞥見:
4、分析下文,回答問題。
①東京也無非是這樣。②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④實在標致極了。
⑤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裡面的幾間洋房裡倒也還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句中「無非」是 的意思,「這樣」是指 。這句話表達作者 的感情。
(2)這兩段寫作者在東京看到「清國留學生」在① ,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辭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辭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5)第一段中有四個「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與另三句用法不同,這個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個「頂」字,其中一個與另兩個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不滿正反映了他到東京的目的是 。
5、文章記敘了藤野先生與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麼?每件事各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1) ,表現了藤野先生 。
(2) ,表現了藤野先生 。
(3) ,表現了藤野先生 。
(4) ,表現了藤野先生 。
6、記敘上述四件事時詳寫的是 ,略寫的是 。描寫藤野先生的主要方法是 。
7、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一)①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②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③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全是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⑤「萬歲!」他們(A)都拍掌歡呼起來。
⑥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⑦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B)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⑧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二)這一學年沒有完業,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摘自《吶喊·自序》
(1)(一)段中第①句話「所以」連接的兩個分句之間有因果關系嗎?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答: 。
(2)指出(一)段中運用敘述、議論、抒情的部分。敘述從 到 ,議論從 到 抒情
(3)文中兩個「他們」各指的是什麼人?
A
B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時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的是 。
(5)作者為什麼感到「這一聲特別聽得刺耳」?選擇正確的解釋( )
A.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B.對噪音特別反感。
C.聽不慣日本學生的瘋狂歡呼。
D.認為課堂上不應該大聲吹呼。
(6)「何嘗」是哪類詞?對表達句意起什麼作用?
答: 。
(7)「嗚呼,無法可想!」的含義是什麼?
答: 。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9)從(二)中看「我的意見都變化了」的原因是什麼?
(10)從表達方式看(一)段以 為主,(二)段以 為主。
8、閱讀並回答問題。
①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②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 。
(2)這段文字運用的表達方式是 。
(3)這段文字共3句話,第①句表現了 ,第②句表現了 ,第③句表現了 。
(4)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 。
[答案]:
1、C
2、(1)B (2)C (3)A
3、(1)只不過
(2)本義漂亮,這里是反語,意思是丑惡。
(3)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的人。
(4)本義為科舉不中,這里指考試不及格。
(5)很快地看一眼。
4、(1)只不過,清國留學生的種種醜行。表達作者對留學生的失望之情。
(2)①在上野賞櫻花。②不中不洋的打扮。③學跳舞。
(3)既是比喻又是誇張,辛辣地嘲諷清國留學生不學無術的丑態。
(4)反語,諷刺清國留學生丑樣。
(5)也有解散辮子的,這個「也」字起連接作用。
頂得學生制帽,這個「頂」是動詞。
(6)尋求救國真理,志趣在有幾本書買。
5、(1)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2)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3)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6、前兩件,後兩件。
7、(1)不是因果關系,這是在匿名信事件後,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們歧視中國人的行為表現出憤激的感情。
(2)第二年添教黴菌學 到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①句
嗚呼,無法可想。
(3)A.在課中的日本學生
B.閑看槍斃犯人的人
(4)「那」是指示代詞,指的是日本仙台講堂里看影片時。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的是棄醫學文。
(5)A
(6)副詞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未曾,和「不」連用,表示看槍斃犯人的人無一
例外地喝采,表現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現了作者對這種狀況的悲哀。
(7)這些中國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覺悟,作者感到萬分痛苦而又無可奈何,
所以發出這樣的感嘆。
(8)指的是在仙台醫學院講堂里看電影,電影中日本人槍斃中國人,周圍還有
許多中國人圍觀。
(9)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茁壯,
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 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 然是文藝了,所以棄醫學文。
(10)敘述 議論
8、(1)從小的方面看。
(2)議論、抒情
(3)①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對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評價。
③對先生品格的熱情贊頌。
(4)使我們對藤野先生高尚品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有力的表現了主
題,作者熱情的發自內心的贊頌也增強了對讀者感染的力量。
【專項訓練二】:
1、下列形似字的注音、組詞正確的是:
A.綴zhuì(點綴) 輟chuò(輟學)
啜chuó(啜泣) 掇ō(拾掇)
B.籟lài(天籟) 癩lài(抵癩)
賴lài(依賴) 獺tǎ(水獺)
C.嶂zhàng(疊嶂) 幛zhàng(挽幛)
獐zháng(獐子) 彰zhāng(表彰)
D.蔓màn(蔓草) 漫màn(爛熳)
幔màn(幔帳) 謾màn(謾罵)
2、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句:
A.但在那風雨如誨的時刻,各地的建設一舊屹立人間,光輝奪目。
B.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疼。
C.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極其稀鬆平常的事兒。
D.早餐時,我無精打彩地看著報紙,忽然發現下面這么一段……
3、劃線詞與其他幾個意思不同的是:
A.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用的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
B.這是因為一切依賴視覺的手段,要發揮作用,離不開光線。
C.那人的作案手段雖然很高明,但還是被公安人員發現了。
D.正是由於採用了嘴裡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4、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是:
又過了若干年,才知道「鸚鵡能言,不離於禽;猩猩能言,不離於獸。」這兩句話都有問題。
A.事故或意外。 B.要求回答或解釋的題目。
C.關鍵、重要之點。 D.須要研究討論並加以解決的疑難。
5、劃線詞與其他幾句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項是:
A.正是由於採用了嘴裡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B.我們看了都很佩服。
C.所以我們管人雲亦雲的說話叫「鸚鵡學舌」。
D.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6、沒有反義詞的一項是:
A.人們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變化,形成無數的「意念」,一一配以語言,然後綜 合運用,表達各種復雜的意思。
B.為什麼要打要殺,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來打來殺,而偷偷摸摸地來暗殺。
C.當他向聚集在大廳內的人宣布這個消息時,他的聲調是緩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
的。
D.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 茫遠罷了。
7、「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是採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一句的主語是:
A.人類語言。
B.手勢和圖畫。
C.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
D.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圖畫。
8、對二重復句層次和分句間關系分析正確的是:
①聲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於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②但在原始社會的交際情況下,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③是可以用圖形來補充的。
A.①‖② | ③ B.①‖② | ③
轉折 並列 轉折 遞進
C.① | ②‖③ D.① | ②‖③
轉折 並列 轉折 遞進
9、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A.語言,也就是說話,好像是極其稀鬆平常的事兒。
B.雲里的風不是像地面上那樣從前後左右來的。
C.像一個征服者一樣,他那任性的頑固的暴行永遠沒有個完,。
D.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地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10、對《人類的語言》一文說明的重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語言的特點在於能用變化無窮的語言,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
B.語言,也就是說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C.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圖畫,不是偶然的。
D.由於採用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11、①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圖畫,也不是偶然的。②這是因為一切倚賴視覺的手段要發揮作用,離不開光線,夜裡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礙的地方也不成,聲音則白天夜裡都可以發揮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礙。③手勢之類,距離大了看不清,聲音的有效距離大得多。④打手勢或者畫畫兒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時做別的事,說話用嘴,可以一邊兒說話,一邊兒勞動。⑤論快慢,打手勢趕不上說話,畫畫兒更趕不上。⑥聲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於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會的交際情況下,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圖形來補充的。⑦總之,正是由於採用了嘴裡的聲音作為手段,人類語言才得到前程萬里的發展。
(1)下句是從選文中抽出來的,將它放回選文中,位置最合適的一項是:
人類的視覺最發達,可是語言訴之於聽覺。
A.①②句之間 B.③④句之間 C.⑤⑥句之間 D.⑥⑦句之間
(2)選文第⑥句中「這方面」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3)人類語言以聲音作手段有哪四個方面的優越性?請簡答。
(4)有關選文的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A.選文選自《人類的語言》,作者是呂叔湘。
B.選文主要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C.選文的結構是:總說——分說——總說。
D.選文說明的對象是:人類語言的優越性。
【答案】:
1、D 2、C 3、C 4、D 5、C
6、C 7、D 8、C 9、D 10、A
11、(1)A
(2)穩定性和持久性
(3)①白天黑夜都可以發揮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礙;②有效距離大;
③不影響手的活動;④表達速度快。
(4)D
6. 魯迅愛讀書閱讀題答案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7. 魯迅自傳的閱讀文章和閱讀答案。
魯迅自傳
我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裡,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家,而我底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於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底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
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後,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豫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於是進了仙台(Sen-dai)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 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於,因為我底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後,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後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
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學時候,只在雜志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一九一八年,因為一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Pen-name);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印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
問題:
1.從選文的內容分析,魯迅人生經歷了三大轉折,起決定作用的轉折點是什麼?
2.結合選文的內容,說說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3.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偉人為鏡,得必大於失。有人說,交一位好朋友是一筆財富,歷史上的偉人很多,如讓你以偉人為友,除魯迅外,你會選擇哪一位,為什麼?
答案:
1.起決定作用的轉折點,是棄醫從文
2.魯迅是一個早年經歷坎坷,但又不放棄追求,主張醫治國民麻木的性格的偉大的教授,作家,他從不向別人屈服,從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同時,他有有著偉大的謙虛(從「只在雜志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看出來。
3.毛澤東。毛澤東雖然在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爭論的功績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中國共產黨在他逝世5年以後,對他的全部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評價。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8. 回憶魯迅先生閱讀練習(急!)
我不敢說自己讀懂了魯迅,但我至少敢說忘掉了魯迅的時代就是一個該滅亡的時代。我一直覺得,在近現代的作家中,只有魯迅還算一個值得一提的作家。
有人說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等因素,沒有人會將魯迅的雜文讀上四五遍,可我已經記不清讀過多少遍了,至今還在讀著,而且必將永遠地讀下去。每次閱讀,總有感悟,我不知道我讀懂了多少,只知道我一次比一次懂得多。而且每次,都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不是矯情,不是做作,而是真的和魯迅,我眼中最偉大的作者交流。
曾在《書屋》中看到這樣的文章,是陳村的《看先生罵人》。陳村這樣說:"說起來沒出息,我最要看的是先生的罵人文章。魯迅的罵人,從來一語中的,花樣百出,無人能及。 再看郭沫若等人的罵,罵了半天說不到痛處,真叫人急死。"源於罵人,魯迅也著實被罵過,有把魯迅比作老女人的,封建餘孽的,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不得志的法西斯諦,說他被共產黨屈服的,說他的文章滲有毒汁,散布妖言的,說他願作漢奸的。輕些的說他自以為著名文豪,賣狗皮膏葯,平常一些的說是我們敬愛的魯迅先生老了……諸如此類種種。可不知為什麼,再多的謾罵,也不曾令我放棄過對魯迅先生的喜愛。
恐怕先生的偉大也在於此吧!在那麼多的攻擊非難和陷害面前,他坦然地活著,不肯改變自己。人其實很容易受別人的暗示,活著活著就活到了別人的陷阱里。然而先生沒有。他強詞但不奪理,不為罵人而罵人。罵人是容易學的,但罵完別人依然說人話過著人的生活就不容易了。這就是魯迅的不同。
但是有人寧願看林語堂,看余秋雨,看張愛玲,也不願看魯迅,為的是討厭那種壓抑的氣氛,那種積血的悲哀。記得豐子愷有幅漫畫,名字叫"一肩擔盡古今愁"。我總覺得,那就好像魯迅先生,也只有先生,才配得上這樣的名字。先生是一座凝聚的大山,他托起的是民族,而不是個人的名利,或是寫作的樂趣。
只有讀魯迅,才知道我們提高國民素質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也只有讀魯迅,才會了解,國民的劣根性竟是如此的嚴重。魯迅留下的不是幾篇好文章,他留下的絕不是文章那麼單純,他留下的是一筆無窮的財富。他被譽為"民族魂",我覺得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
魯迅好像並沒有為自己活著,這是種偉大,是一種至今還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擬的偉大。他遠可以悠閑地作著他的散文,這樣,不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任何的威脅,又可以安然地享受著作家的虛名;而且,從長遠來看,散文的生命力遠比雜文的久。然而先生沒有,他的雜文短小、精悍,卻切中要害,每次都讓那些拚命掩飾的面具無情地滑落。他不講任何的情面,只要是對人們有害的,他決不會放過。哪怕是他以前的好友,這一點,正是他人格的偉大。現在的作者,總是謹小慎微,怕得罪了哪個達官要人,給自己帶來禍端。魯迅很傻,卻似一種近於神聖的傻。
我喜愛魯迅,佩服魯迅。忘記了魯迅的時代,我只有深深的憂慮。
9. 《讀點魯迅》閱讀訓練答案
【習題】
1.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膚淺──
庸俗──
醜陋──
浮躁──
2.給文中兩處加下劃線的詞語在括弧里寫上拼音,並釋義。
3.閱讀第③段,在作者看來,「讀點魯迅」對我們會有怎樣的益處?(用原文語句回答)
4.「魯迅是我們畢盡一生要傾心閱讀的一部大書」這句話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
5.第⑥段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第①段中的孔方兄指代什麼?
6.簡要概括作者筆下的魯迅是怎樣的人。
7.「那1000萬言16本的大書」是一部什麼書?寫出它的名稱。
〖參考答案〗
1.深刻高尚美麗踏實
2.shēchǐ花費錢財過多,享受過分。
pánghuáng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3.讀點魯迅,我們可以少些膚淺,少些小家子氣……熱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4.比喻。魯迅是崇高的、偉大的,是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學習的。
5.排比、比喻。金錢。
6.孤獨的巨人,吶喊的勇士,深沉的思想者,慈愛的老人。
7.《魯迅全集》。
10. 魯迅小說閱讀筆記
1.<祝福》
2祥林嫂在魯鎮打工的生活。她先是被魯鎮所接納,但是之後他丈夫死了,孩子也被狼吃了,她變的精神恍惚,魯鎮也因此不再接納他。最終,在過年的祝福聲中她悲慘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3在封建禮教以及宗法制度的壓迫下,祥林嫂如何走向死亡悲劇命運的。封建制度的殘忍。普通小人物的凄涼和無知。4祥林嫂,「我」,阿毛,柳媽等。
6,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
7題材開掘深刻,情節獨特,敘述視角的獨特性。有意拉開作者和讀者的距離。人物刻畫的深刻獨到。
簡單這些吧,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