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冬夜讀書示子聿》
冬夜讀書示子聿 (yù)
(南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意: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歸是不夠完善的,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譯文:
陸游勉勵兒子: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青壯年時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固然重要,但畢竟還是不夠的。想做出一番成績,一定要注重親身實踐。詩的後兩句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成為廣為流傳的名句佳話。
作背景
子聿是陸游的最小的兒子。陸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陸游卻渾然忘我置之腦後,靜寂的夜裡,他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毅然揮就了8首《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滿懷深情地送給兒子,本詩是流傳千古的第3首。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寫於寧宗慶元五年(1199)。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且意境深遠,使人回味無窮。
特點概述
這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是要告訴兒子學習的道理。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贊揚。「遺」,即保留。「無遺力」,毫無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只有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好扎實基礎,並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後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後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隻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一個既有書本知識,不要死讀書,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當然自己不可以滿足在這不完整的書本內容的東西了。 詩的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扎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陸游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第二句闡述了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恆的道理,同時也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拚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言切切,情深深。
詩的後兩句,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是做學問的訣竅。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升華。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我們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人們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這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一個途徑。並且,間接經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去參加社會實踐,不去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那麼你的認識始終「覺淺」,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繫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這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這種獨到的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詩詞解讀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陸游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繫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中心思想
《冬夜讀書示子聿》通過寫陸游對兒子子聿的教育,告訴人們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② 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全文
古人學問無易力
③ 冬夜讀書示子聿同步答案
觀點一:學無止境,讀書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恆。
觀點二:讀書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要想深入透徹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就要付以實際行動,結合實際。
④ 『冬夜讀書示子聿』
冬夜讀書示子聿(yu,四聲。) 【南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陸游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繫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⑤ 冬夜讀書示子聿全文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⑥ 冬夜讀書示子聿 一些題
1.《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宋 )代詩人(陸游 )的作品,是用了(哲理詩 )來教育兒子子聿的。這首詩深刻闡述了「( 積累 )」與「( 實踐 )」之間的關系,告訴我們:做學問一定要有( 腳踏實地 )、( 堅持不懈 )(填成語)的精神,一個既有( 積累),又有( 實踐)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添詩句 李叔叔平時愛博覽群書,成了一位飽學之士。他經常給我們講很多有趣的事,我問他哪來的那麼多學問,他神秘的對我說:「( 讀書破萬卷 ),( 下筆如有神)」 我家洋科技田小金魚,每天我都照著《飼養金魚須知》上的要求去伺候他們,可還是沒有隔壁張爺爺家的金魚養得好,我去請教張爺爺。張爺爺語重心長地說:「( 紙上得來終覺淺 ),( 絕知此事要躬行 )」 中秋佳節,手捧著香甜的月餅,凝望著皎潔的月亮,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遠在大連的爸爸,心裡默默祈禱著:( 獨在異鄉為異客 ),( 每逢佳節倍思親 )
⑦ 冬夜讀書示子聿
冬夜讀書示子聿,好像是杜甫冬天的夜晚寫給他兒子的,要懂得真知識必須自己去實踐。因為古人做學問都是不遺餘力的,往往年輕時開始鑽研,老了才有成就。
⑧ 冬夜讀書示子聿
《冬夜讀書示子聿》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頷聯是說做學問的艱難。詩的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扎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詩人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詩人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拚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這是一首教子詩,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繫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間接經驗是人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的途徑。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途徑。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所學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本詩通過寫陸游對兒子子聿的教育,告訴讀者做學問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⑨ 讀冬夜讀書示子聿,回答問題。
為了應試中舉做官,光宗耀祖,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出人頭地就是要做官,做商人只是有錢,沒有社會地位。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就是用自己的體驗去消化書本的知識,因為書本上的很多東西都是死的,為了考試會背出來,但融入到自己人生里做經驗,就靠去實踐才能質疑,才能得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