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推薦一些法國小說(最好是名著),謝謝!
《高老頭》巴爾復扎制克
《歐也妮·葛朗台》巴爾扎克
《兩個新嫁娘》巴爾扎克
《奧利奧爾山》上集莫泊桑
《奧利奧爾山》下莫泊桑
《菲菲小姐》莫泊桑
《真實的故事》吉·德·莫泊桑
《貴人迷》莫里哀
《印度支那》杜拉
《卡門》梅里美
《磨房書簡》都德
《邦斯舅舅》巴爾扎克
《幽谷百合》巴爾扎克
《德朗熱公爵夫人》巴爾扎克
《羊脂球》莫泊桑
《勇士的奇遇》大仲馬
《吝嗇鬼》莫里哀
《娜娜》左拉
《費加羅的婚禮》博馬舍
②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誰
中國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莫言在2012年獲得的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名錄(1970~2015)
1970年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 1918~2008),俄羅斯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島》、《癌病房》、《第一圈》、《紅輪》等。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藝術魅力,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象徵性地表達了自己對俄羅斯母親的摯愛。」
1971年
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船長的詩》、《黑島紀事》、《詩歌總集》等。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1972年
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öll,1917~1985),德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列車正點到達》、《女士及眾生相》、《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獲獎理由:「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1973年
帕特里克•懷特(Patrick White,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生者和死者》、《人之樹》、《風暴眼》、《樹葉裙》等。獲獎理由:「由於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1974年
埃溫特•約翰遜(Eyvind Johnson,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烏洛夫的故事》等。獲獎理由:「以自由為目的,而致力於歷史的、現代的廣闊觀點之敘述藝術。」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Harry Martinson,1904~1978),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游牧民族》、《自然》、《海風之路》、《蟬》、《草之山》、《阿尼亞拉》等。獲獎理由:「他的作品捕捉了一滴露珠而映射出整個世界。」
1975年
尤傑尼奧•蒙塔萊(Eugenio Montale,1896~1981),義大利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烏賊骨》、《守岸人的石屋》、《生活之惡》等。獲獎理由:「獨樹一幟的詩歌創作,以巨大的藝術敏感性,排除謬誤與幻想的生活洞察力,詮釋了人類的真正價值。」
1976年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1995),美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奧吉•瑪琪歷險記》、《赫索格》、《洪堡的禮物》等。獲獎理由:「由於他的作品對人性的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
1977年
維森特•阿萊桑德雷(Vicente Aleixandre,1898~1984),西班牙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天堂的影子》、《毀滅或愛情》、《終極的詩》、《知識的對白》等。獲獎理由:「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和吸取了現代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
1978年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盧布林的魔術師》、《原野王》等。獲獎理由:「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藝術既紮根於波蘭猶太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1979年
奧迪塞烏斯•埃里蒂斯(Odysseus Elytis,1911~1996),希臘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初生的太陽》、《英雄輓歌》、《理所當然》等。獲獎理由:「他的詩以希臘傳統為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代人為自由和創新而奮斗。」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冰封的日子》、《三個季節》、《冬日鍾聲》、《白晝之光》、《日出日落之處》,日記《獵人的一年》,論著《被奴役的心靈》等。獲獎理由:「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沖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
1981年
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1905~1994),英國德語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迷惘》,劇作《婚禮》、《虛榮的喜劇》,自傳《獲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戲》等。獲獎理由:「極其尖銳地向我們這個時代不健康傾向進攻的豐富多彩的作品。」
1982年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哥倫比亞記者、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苦妓追憶錄》等。獲獎理由:「由於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像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於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1983年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英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蠅王》、《繼承者》、《金字塔》、《自由墮落》、《看得見的黑暗》、《紙人》等。獲獎理由:「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
1984年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Jaroslav Seifert,1901~1986),捷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裙兜里的蘋果》、《紫羅蘭》、《鑄鍾》、《媽媽》、《哈雷彗星》和回憶錄《世界美如斯》等。獲獎理由:「他的詩富於獨創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年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2005),法國小說家。「新小說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弗蘭德公路》、《歷史》、《農事詩》等。獲獎理由:「由於他善於把詩人和畫家的豐富想像與深刻的時間意識融為一體,對人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描寫。」
1986年
沃萊•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奈及利亞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主要作品有《沼澤地的居民》、《獅子與寶石》、《路》、《解釋者》等,詩集《伊當洛及其它》。獲獎理由:「他以廣博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關於人生的戲劇。」
1987年
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籍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言辭片段》、《山丘和其它》、《悼約翰•鄧恩及其它》、《駐足荒漠》,散文集《小於一》等。獲獎理由:「因為一種以思想敏銳和詩意強烈為特色的包羅萬象的寫作。」
1988年
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1911~2006),埃及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開羅三部曲《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小說《小偷與狗》、《乞丐》、《我們街區的孩子們》(《街魂》)、《新開羅》 、《梅達格胡同》、《平民史詩》等。獲獎理由:「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信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
1989年
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 José Cela,1916~2002),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踏著白日猶豫的光芒》、《修道院與語言》,小說《蜂房》、《黃頭發姑娘》、《為亡靈彈奏瑪祖卡》。獲獎理由是:「帶有濃郁情感的豐富而精簡的描寫,對人類弱點達到的令人難以企及的想像力。」
1990年
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墨西哥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太陽石》、《假釋的自由》、《向下生長的樹》,散文集《孤獨的迷官》、《人在他的世紀中》、《印度紀行》等。獲獎理由:「因為一種帶有廣闊多重的地平線的寫作,其特徵是感性的睿智和人文主義的氣節構成。」
1991年
納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女,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縹緲歲月》、《陌生人的世界》、《戀愛時節》、《貴賓》、《伯格的女兒》、《朱利的族人》、《七月的人民》等。獲獎理由:「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復雜的人際與社會關系,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
1992年
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1930~),聖露西亞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在綠夜裡》、《放逐及其它》、《海葡萄》、《海灣及其它》、《仲夏》、《歐莫如斯》等;劇作《猴山之夢》、《最後的狂歡節》等。獲獎理由:「因為一種具有巨大光能的詩歌寫作,而這種光能是用一種多元文化和介入產生出的歷史眼光維系的。」
1993年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女,美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寶貝兒》、《爵士樂》等。獲獎理由:「其作品想像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4年
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1935~),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死者的奢華》、《個人的體檢》、《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洪水湧上我的靈魂》、《致令人眷念的年代的信》,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等。獲獎理由:「通過詩意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繪了現代人的芸芸眾生相。」
1995年
希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愛爾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門》、《在外過冬》、《北方》、《野外作業》、《苦路島》、《山楂燈》、《幻覺》等。獲獎理由:「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跡。」
1996年
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Wislawa Szymborska ,1923~2012),女,波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我們為此活著》、《向自己提出問題》、《呼喚雪人》、《鹽》、《一百種樂趣》、《橋上的歷史》、《結束與開始》等。獲獎理由:「由於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7年
達里奧•福(Dario Fo,1926~),義大利劇作家。主要作品有劇作《滑稽神秘劇》、《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不付錢!不付錢!》、《他有兩把手槍》、《該扔掉的夫人》等。獲獎理由:「他繼承中世紀流浪藝人的傳統,抨擊權威,恢復了受屈辱者的尊嚴。」
1998年
若澤•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1922~2010),葡萄牙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里斯本圍困史》、《失明症漫記》、《修道院紀事》等。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極富想像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復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
1999年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風信雞之優點》、《三角軌道》等,小說「但澤三部曲」《鐵皮鼓》、《貓與鼠》、《狗年月》,長篇小說《母鼠》、《鈴蟾的叫聲》,回憶錄《剝洋蔥》等。獲獎理由:「他在詼諧幽默的黑色寓言中描摹出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劇作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劇作《絕對信號》、《野人》、《車站》,長篇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給我老爺買魚竿》等。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
維迪亞達爾•蘇瑞提普拉薩德•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靈異推拿師》、《米格爾大街》、《河灣》 、《島上的旗幟》、《自由國度》、《浮生》等。獲獎理由:「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2002年
凱爾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船夫日記》 、《命運無常》、《慘敗》、《給未出生的孩子的安息禱告》等。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3年
約翰•M.庫切(John M. Coetzee,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幽暗之地》、《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內陸深處》、《恥》、《凶年紀事》等。獲獎理由:「在眾多假面具下描繪了局外人令人驚訝的人性本質。」
2004年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1943~),女,奧地利作家。主要作品有《鋼琴教師》、《米夏埃爾》、《我們是騙子,寶貝》、《死亡與少女》、《情慾》等。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年
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英國劇作家。主要作品:《生日派對》、《看門人》、《回鄉》、《送菜升降機》、《無人之地》、《塵歸塵》等。獲獎理由:「在其戲劇中揭示了日常閑談掩蓋下的危局,直闖壓抑的密室。」
2006年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土耳其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雪》、《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爾》、《純真博物館》等。獲獎理由:「在尋找故鄉的憂郁靈魂時,發現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徵。」
2007年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女,英國小說家。代表作有《金色筆記》、《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們》、《黑暗前的夏天》、《第五個孩子》、《簡•薩默斯日記》等。 獲獎理由:「她以懷疑主義、激情和想像力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女性體驗的史詩巔峰。」
2008年
讓-瑪麗•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1940~),法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訴訟筆錄》、《金魚》、《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戰爭》、《烏拉尼亞》。獲獎理由:「有新起點、詩意冒險和感官迷幻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於人性的探索者。」
2009年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女,羅馬尼亞裔德國小說家、詩人。1987年後流亡至德國,主要作品有《心獸》、《那時候狐狸就是獵人》、《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光年之外》、《國王鞠躬,國王殺人》、《呼吸鞦韆》等。獲獎理由:「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被剝奪者、一無所有者的境況。」
2010年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1936~),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城市與狗》,、《綠房子》、《胡莉婭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誰殺死了帕洛米諾•莫雷羅》、《公羊的節日》等。獲獎理由:「他不僅繪制出了權力的結構,也犀利地刻畫出了個人的抵制、反抗和失敗。」
2011年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omer,1931~),瑞典詩人,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主要作品有詩集《詩十七首》、《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小路》、《真理之盾》、《給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巨大的謎》、《畫廊》等。獲獎理由:「他用凝練、透徹的意象,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2012年
莫言(1955~),中國小說家,山東省高密縣人,1981年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代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卜》、《懷抱鮮花的女人》等,長篇小說 《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四十一炮》、《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獲獎理由:「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
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1931~),女,加拿大小說家。1968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並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來共創作14部作品並多次獲獎,主要作品有《少女們和婦人們的生活》、《你以為你是誰?》、《愛的進程》、《公開的秘密》、《一個善良女子的愛》、《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逃離》、《石城遠望》等。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1945~),法國小說家。1968年,他發表處女作《星形廣場》,獲得當年的羅歇·尼米埃獎。嗣後他接連發表《夜巡》、《環城大道》、《凄涼別墅》、《暗店街》、《一度青春》、《往事如煙》等。獲獎理由:以重塑記憶的藝術方式,他喚醒了最無可捉摸的人類命運,展示了佔領時期的人間百態。
2015年
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ksijevitj,1948年~),女,白俄羅斯記者,紀實文學作家。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二手時間》等。獲獎理由:因為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豐碑。
【注】
1914、1918、1935、1940、1941、1942、1943年因戰爭未授獎;
1907、1917、1966、1974年各有兩位作家獲獎。
③ 《那個星期天》的讀後感怎麼寫300字,急!!
剛剛讀完《幻想大王奇遇記——魔幻電影院》,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散發著悲哀的氣息」,明明是白紙黑字,讀起來卻像是一片灰,污濁而混沌。
此時,突然想到結尾主人公藏書的地下室,一個陰暗的擱架漸漸在眼前清晰起來,擱架的一端有一團黑影,模模糊糊的,像是一本書……我的內心油然而生一種恐懼,手開始顫動,變得劇烈,甚至不能控制,我在害怕什麼?不,我在渴望,一種熱烈的足以使人手舞足蹈的渴望——《幻想大王奇遇記——魔幻電影院》是我的了。
我緊緊地把它攥在胸前許久,竟有些呼吸困難。我把它捧在手中,輕輕地吹去上面所覆蓋的一層厚重的灰塵,隱約可以看到封面上所寫的「聖書」二字。我從最中間打開了書,因為我知道,《幻想大王奇遇記——魔幻電影院》是無窮無盡的。我開始撫摸書頁,的確印得很粗糙,好像摸在沙粒上。這時,旁邊的書架「咯吱」響了一聲,我嚇了一跳,立即把書藏在了大衣下面。
我慌張地跑回家,生怕被別人看見。不知走開了多久,反正是到家了,我什麼也不記得了,只是急切地打開《幻想大王奇遇記——魔幻電影院》,一陣亂翻。我感到自己的手開始向下陷,如同伸進了稠澀的沙中。我越翻越快,清楚地觸及到每一個人翻過這本書的人的掙扎。我想停下來,但突然感覺四周變得好滑,一切都開始不停地向下陷,連同我的自私和慾望。
我仍然在幻想,「世界上沒有無底洞」,只是流沙並沒有因為我的幻想而停下來,反而變得更加的稠密、干澀……
終於,我感到窒息了,就在這一剎那,竟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要解脫了嗎?此時的我什麼也沒有,什麼也無所求,安穩得像個熟睡的嬰兒,漸漸地,眼前出現了一本書,不,准確地說,是一本書的封皮,僅僅如此,一張書頁都沒有,我用盡最後的力氣合上了那書皮,上面印著熟悉的兩個字——「聖書」……
大風突然把窗簾吹開了,遮住了我桌上的書,我回過神來,嚇了一跳,意以為那薄紗窗簾的是「沙之書」,揭起一看,原來是《妞妞》。
我時常想,或許「《幻想大王奇遇記——魔幻電影院》」就是人性自私、慾望的實體形式,無窮無盡散發著悲哀的氣息。有時,我還會想,或許世間的孽是以沙的形式存在的,一旦陷進去了,就不能自拔,直至被湮沒。
④ 悲涼驅魔人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悲涼驅魔人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在某個城市裡,「正有一個10歲~11歲左右瘦骨嶙峋的小孩正在搖望著大海」。
從眼神中可以看到許多悲涼~在一旁還有著一群孩子正在那裡嬉戲~~~~~。
「一眼望去在這里有是大樓和別墅``又怎麼會出現像他這樣衣服還打著補丁的人呢`」忽然在他旁邊那群孩子中,有一個穿著鮮艷孩子對他叫了一聲``喂`啊皓呀``「你怎麼就在那裡看呀!~過來和我們一起玩怎麼樣~啊皓~小孩望過去淡淡嘀咕著~小龍``」
不用了~你們玩吧~我想在這里吹一下風`旁邊的小孩全都在那嚷嚷著~切~小龍``你看你弟弟跟本不給你面子~所以按照約定``你要幫我們每個人做一件事`呵呵``只見小龍忽然握起拳頭一拳向著啊皓打去還一邊憤怒嚷嚷著`你這禍害給你臉不要臉是嘛~你與為我稀罕跟你玩呀`中了一拳的啊皓倒在地上痛苦著捂著自己的臉。
旁邊跳出一個穿著艷麗女孩子大約10歲左右~別打他了~等伙是爺爺壽宴呢~給爺爺知道了叫你們的爸的臉往那放呀``。
哼`你與為他能見到爺爺~你別忘了`奶奶就是被這傢伙剋死的~他可以說在我們家族……
⑤ 2012到2015的諾貝爾文學者獲獎情況
2012年
莫言(1955~),中國小說家,山東省高密縣人,1981年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代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卜》、《懷抱鮮花的女人》等,長篇小說 《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四十一炮》、《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獲獎理由:「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
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1931~),女,加拿大小說家。1968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並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來共創作14部作品並多次獲獎,主要作品有《少女們和婦人們的生活》、《你以為你是誰?》、《愛的進程》、《公開的秘密》、《一個善良女子的愛》、《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逃離》、《石城遠望》等。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1945~),法國小說家。1968年,他發表處女作《星形廣場》,獲得當年的羅歇·尼米埃獎。嗣後他接連發表《夜巡》、《環城大道》、《凄涼別墅》、《暗店街》、《一度青春》、《往事如煙》等。獲獎理由:以重塑記憶的藝術方式,他喚醒了最無可捉摸的人類命運,展示了佔領時期的人間百態。
2015年
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ksijevitj,1948年~),女,白俄羅斯記者,紀實文學作家。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二手時間》等。獲獎理由:因為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豐碑。
⑥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寫作特點
寫作特點
莫迪亞諾1968年發表的處女作《星形廣場》就是這一社會現實的反映,該作品獲羅歇·尼半埃獎,後又獲費內翁獎。
他還寫有《夜晚巡邏隊》、《環城大道》、《家庭手冊》、《凄涼的別墅》和《暗店街》等等作品,並與路易·馬勒共同創作過電影劇本《拉貢勤·呂西安》。
其中《環城大道》和《暗店街》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分別榮膺法國兩項享譽最高的文學獎: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和龔古爾文學獎。從此莫迪亞諾成為一名不負眾望的著名小說家,他的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在法國均引起巨大反響。
他被人稱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對這派作家作品的探索和研究當今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境、現實的關系,莫迪亞諾在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他的作品文筆純正、完美、鋒利、自製,語言簡明流暢、優美穩健、詼諧幽默、富有寓意。
1、海灘人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是當代法國文壇上極具獨創性的作家,在他發表的一系列作品中,出現的總是同樣類型的人物「海灘人」。
因此「海灘人」形象是理解莫迪亞諾作品的關鍵,在莫迪亞諾迄今為止四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總是致力於表現同樣類型的人物海灘人,他筆下的人物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海灘人」形象的縮影。
通過對該類型人物的分析,我們發現失去自我是「海灘人」形象最重要的特徵,這一點也與莫迪亞諾試圖解決身份危機的創作動機相吻合。正是從此點出發,莫迪亞諾通常會選猶太人、無國籍者、飄盪的流浪者作為他文本的主人公。
這些人物都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的根、附著處和立足點,處於漂浮的狀態"同時,莫迪亞諾把他自己從戰爭中支取到的象徵性壓力投射到他筆下的「海灘人」身上,因此他們都背負著沉重的內在和外在壓力,在處處充滿危機的環境中痛苦掙扎,為自己的命運和處境焦慮不已。
莫迪亞諾通過採用追尋的敘述模式,表現「海灘人」孜孜不倦的追尋。盡管他們的追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顯示出了後現代社會中個體的生機與活力。
2、片段式敘述法
莫迪亞諾在創作中往往會打破時空的界限,以追尋為主線,把支離破碎的回憶片段揉和在現時的敘述中,以片段撐起文本的內容和結構,如《暗店街》就是由47個片段組合而成的。這些片段有主人公的親身經歷,有從其它地方得到的調查報告,有朋友之間的通信,也有主人公回憶起來的過往生活的圖景。
片段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既自成一篇又圍繞同一個主題,共同構成了整部小說的結構。《夜半撞車》也是由一些片段組合而成的小說,它以文本的主人公「我」尋找肇事車輛的車主雅克琳娜·博塞爾讓為主線,串聯起「我」早年生活的片段。
由於「我」向他伸手要錢而把我扭送到警察局的父親、「我」曾傾心的女孩埃萊娜、博維埃爾博士主持的討論會、童年時被軋死的狗、幼年時的居所等畫面猶如潮水一般湧向「我」的腦海。從這些片段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少年時的顛簸、青年時的窮困和成年時的渾渾噩噩。
不但上述這兩部作品,莫迪亞諾的小說都既沒有具體的情節,也沒有明確的答案,更沒有蘊含道德內容的價值評判。
他只是藉助片段,以虛構和臆想的手法,在讀者面前營造出一個令人迷亂、困惑的虛實相間、現實與往昔交錯的世界"事實上,莫迪亞諾也正是想用這樣的手法來揭示當代人所面臨的支離破碎的社會現實。
(6)凄涼別墅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簡介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又譯作帕特里克·蒙迪安諾,法語:Patrick Modiano,義大利語:Patrizio Modiano[1],1945年7月30日-)。
法國小說家,出生在法國的布洛涅-比揚古。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父親是義大利猶太人後裔,母親是比利時表演藝術家路易薩·庫佩恩 (Louisa Colpijn)。
他於1972年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1978年又由於小說 《暗店街》獲龔古爾文學獎。2010年他獲得了法蘭西學會頒發的表彰其終身成就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Prix mondial Cino Del Duca)。
2014年10月9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十五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人,頒獎詞稱他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他是第一位先後獲得龔古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
作品
1、《星形廣場》(La Place de l'Étoile) (1968)
2、《夜巡》(La Ronde de nuit) (1969)
3、《環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1972)
4、《拉孔布·呂西安》(Lacombe Lucien)(1974)
5、《凄涼別墅》(Villa triste) (1975)
6、《家庭手冊》(Livret de famille) (1977)
7、《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1978)
8、《一度青春》(Une Jeunesse) (1981)
9、《記憶的小路》(Memory Lane )(1981, 由Pierre Le-Tan配圖)
10、《如此勇敢的男孩們》(De si braves garçons) (1982)
11、《消失了的街區》(Quartier Per) (1984)
12、《八月的星期天》(Dimanches d'août) (1986)
13、《緩刑》(Remise de Peine) (1988)
14、《兒童更衣室》(Vestiaire de l'enfance) (1989)
15、《蜜月》(Voyage de noces)(1990)
16、《廢墟中的鮮花》(Fleurs de Ruine) (1991)
17、《Un Cirque passe》 (1992)
18、《春季之犬》(Chien de printemps) (1993)
19、《走出黑暗》(Du plus loin de l'oubli)
20、《多哈·布呂代》(Dora Bruder) (1997)
21、《陌生的女子們》(Des inconnues) (1999)
22、《小首飾》(La Petite Bijou)(2001)
23、《夜半撞車》(Accidentnocturne) (2003)
24、《家譜》(Un pedigree) (2004)
25、《青春咖啡館》(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e)(2007)
26、《地平線》(L'Horizon) (2010)
27、《夜的草》(L'Herbe des nuits)(2012)
28、《這樣你就不會迷路》(Pour que tu ne te perdes pas dans le quartie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