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孫子兵法全文譯文閱讀
孫子》一書,篇卷體例頗有異同。《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統各本只有篇名,而無篇次,本篇作「計篇」。簡本漶漫,多不可識,惟從所存篇名如《刑》(形)、《聉》(勢)觀之,本篇亦當只有「計」字。而《武經》系統各本則作「始計第一」,無「篇」字,但有篇次,且有「始」字。按:此「始」字迨為後人所加。孫校本作「卷一計篇」,亦即每篇一卷,共十三篇,即同明本《集注》。而宋本則分三卷,《武經》同,惟具體分法不全同。如上卷,《十家注》是自本篇至《形篇》第四,而《武經》則至《勢篇》第五。日櫻田本則分十三篇為上下兩篇。簡本雖未明篇卷,但篇題第二欄「軍爭」之上標有圓點,此或即其分篇或分卷之證。今為統一體例起見,不分卷,篇題從《十家注》,篇次同《武經》,故本篇作「計篇第一」。以下各篇仿此,不再出校。
(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著人民的生死和宗廟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了解的。
(二)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譯文:所以,要以如下五個根本方面的因素為基礎,去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和評估,從而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這五個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要使民眾與君主同心同德,可與君主死生與共而無違疑之心。所謂「天」,就是指晝夜、寒暑與四時節令的變化。所謂「地」,就是指道路的遠近、地勢之險厄平易、開闊狹窄與高低向背等地理條件。所謂「將」,就是要求將帥要具備智謀、信實、仁愛、勇敢和嚴明等五種品格。所謂「法」,就是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職分管理與軍需物資的掌管使用。凡屬上述五個方面的事,身為將帥,都不能不過問。了解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
(三)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文:所以要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哪一方的君主開明?哪一方的將帥賢能?哪一方佔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上述情況,就可預知誰勝誰負了。
(四)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譯文:將帥如能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必然取勝,就把他留下;如不聽從我的謀劃,用他指揮作戰,必然失敗,就把他辭去。
(五)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謀劃之策既為有利且被採納,於是就再造成一種客觀態勢,以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所謂態勢,就是要根據利的原則而採取應變措施以保持戰略主動之謂。
(六)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 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戰爭是以運用詐謀奇計以克敵制勝為最高原則的。所以,實際能打,反而示敵以不能打;准備怎麼打,反而示敵以不怎麼打;擬取近道,反而示敵以走遠路;擬走遠路,反而示敵要取近道。敵若貪利,就以利去誘惑它;敵若亂而不整,就乘機去襲取它;敵若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敵若兵強卒銳,就暫時避開它;敵若氣勢洶洶,乘怒而來,就設法使之屈撓;敵若詞卑行斂,就設法使之驕惰;敵若休整良好,就設法使之勞頓;敵若親和團結,就設法離間它。要進攻敵沒有防備之處,要出擊在敵意料不到之時。這是軍事指揮家的奧秘所在,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七)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開戰之前,凡是「廟算」獲勝的,是由於所得算籌較多的緣故;「廟算」不勝的,則是由於所得算籌較少的緣故。所得算籌多的就勝利,少的就不能勝利,何況得不到算籌呢。我們根據這種情況來進行考察,誰勝誰負就顯而易見了。
請葛亮曾任蜀國軍師、亟相,受封為武鄉侯。相傳他十四歲時進入劉表學堂習兵法。兵法著作《將苑》一書,雖非他本人親撰,但大致反映了其軍事思想的內容與特色。在隆中10年,諸葛亮博覽群書,諳熟兵法,尤其熟讀《孫子》,雖身居"隆中",對天下形勢卻了如指掌。他以《孫子》"五事七計"為基本標尺,對比分析彼我雙方優劣,判斷戰爭勝負。提出"主孰聖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胸孰豐也?士卒熟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將苑"揣能》),分析更為精闢透徹,具體、全面。在《請葛亮兵法·治軍》中又說;"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實。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等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佔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徹之備,強征戰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軍任將、張擒敵之勢,此為治軍之大略也。"諸葛亮非常重視敵情的偵察、戰前准備和加強部隊演練等,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充分體現了他的"慎戰"思想。
諸葛亮在《將苑·智用》中還提出了掌握和利用時機的方法:"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日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其意說明,掌握時機的辦法有三種:一是天時地利,二是形勢的變化,三是人心向背,掌握和利用作戰時機,作為用兵打仗的指導原則是用兵之大略。
《諸葛亮兵法·治軍》集中論述了進攻和防守問題。他認為作戰成功主要在於掌握全局的。勢",用有利的勢取勝。指出善於進攻的,使敵不知從何處防守;善於防守的,使敵人不知從哪裡進攻。對於孫武的"虛實"之法,"奇正"之法,諸葛亮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可以說是達到了十分精純的地步。
諸葛亮非常重視軍事訓練。在《諸葛亮集·兵要中》他說:"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勝。"在《將苑·習練》中又說:"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強調了軍事訓練的巨大作用。同時他還主張對老百姓進行軍事訓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此與《孫子·地形篇》中"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和《孫子·行軍篇》中"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實質相同。
諸葛亮還強調作戰要快速。他說:"遲若山移,進如風雨;擊若崩崖,合成如虎。"實際是繼承了孫武的"兵貴勝,不貴久"、"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的軍事思想。
㈡ 看《孫子兵法》去哪裡找
要看孫子兵法去哪裡找上網路上搜索或者是上顧及顧及書,裡面去搜索也可以去當當網上搜索都會找到孫子兵法的。
㈢ 新人一個月看 孫子兵法 3000遍,每天看20遍,之後會有啥感覺誰來說說
學孫子兵法不是這樣的。是靠質而不是量。關鍵是領悟與理解。不理解看得再多也沒有用。他不是技能與熟練度的問題。他是掌握軍事思想問題。是道兒不是術。下面這個辦法你看看有沒有幫助。
先看原文;
然後看不同版本的原文;
然後比較版本的源流和歷史朝代;
然後比對不同版本的文字差異,要細化到每個字;
然後看孫子在各種歷史文獻中的被徵引的引文;
然後比對徵引的引文之間的差異;
然後比對引文和與歷朝歷代的原文的差異;
然後看孫子的軼文,然後看孫子的軼文在各朝各代被徵引的情況;
然後看11家注孫子的注文,仔細體會歷朝歷代的大家是怎麼理解孫子的,他們的理解的著眼點是什麼,差異在哪裡,為什麼會有差異,誰的答案跟接近孫子的本意,誰的答案引申的比較好;
然後開始嘗試自己翻譯,翻譯不出來就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
翻譯出來以後,然後開始比對現代的各家的白話文,看看別人的翻譯和自己的差異在哪裡,不迷信,不盲從,不相信權威,要綜合評判,冷靜客觀;
然後開始看武經七書中和孫子意思相同,但是表達不同的話有哪些,然後看哪些地方孫子是闡述的精深的,那些地方是不如別人的,然後開始反思;
然後是看是閱讀戰爭史,然後看戰史和孫子相印證的地方,相違背的地方,究其原因;
順序可以從閱讀左傳開始到現代戰爭;
然後是開始閱讀歷朝歷代的兵書和世界范圍內的兵書,開拓視野,看個幾百本就差不多了,就當小說看,不用深究其中的字。
最後把所有的書都燒掉吧,剩下的只是不斷的在生活中實踐和體會了。
㈣ 推薦一本小說看
去看莎士比亞的喜襲劇集吧
《仲夏夜之夢》
《威尼斯商人》
《無事煩惱》
《溫莎的風流娘們》
《第十二夜》莎翁的喜劇集是十分好看且具有文學價值的
歐.亨利的作品
《愛的犧牲 》
《麥琪的禮物》
《警察與贊美詩》
《咖啡館里的世界公民》
《最後的常春藤葉》,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
契訶夫的《套中人》也是著名短片小說, 諷刺+幽默
中國的有
錢鍾書的《圍城》,才情橫溢,妙喻連篇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一本妙趣橫生的小說,如果能耐心看完的話,保證你不會後悔,特別推薦!!!!!!
王實甫的《西廂記》,這本不用我說,應該比較熟悉吧
余華的<兄弟>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
莎翁的<哈姆雷特>
這3本不輕松,不過文化素養很高,也很好看(都是悲劇啊!!)
㈤ 孫子兵法全文
《孫子兵法》全文
時間:2005-01-27 22:14:15 作者:孫武 來源: 閱讀次數:456
序 操聞上古有弧矢之利,《論語》曰「足兵」,《尚書》八政曰「師」,《易》曰「師貞丈人吉」,《詩》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黃帝、湯、武咸用干戚以濟世也。《司馬法》曰:「人固殺人,殺之可也。」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 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武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婦人,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後百歲余有孫臏,是武之後也。 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始計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期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篇 凡用兵之道,馳車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遝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役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
㈥ 《孫子兵法》是一本好書嗎
戰爭無疑是人類最糟糕的狀態。然而,矛盾的是,正是在戰爭中,男人——個體的男人——往往表現出他們最好的一面。戰爭往往是貪婪、愚蠢或墮落的結果。但在小說中,男人往往勇敢、忠誠、無私。
我不是軍人。我還沒有成為一名公務員的計劃。但我研究戰爭已經很久了。在這方面,我並不孤單。
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偉人們就一直在寫作和閱讀有關戰爭的書籍——戰爭的起因、影響、英雄和受害者。我們一些最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要麼是公開地講述戰爭,要麼是受到戰爭的深刻影響。荷馬史詩是關於戰爭的——首先是與特洛伊城的十年戰爭,然後是與自然和神的十年戰爭。
這主要是一般性的建議,一般適用於戰爭。它可以應用到其他地方……如果你開始把一切都當作戰爭來看待。它不是。
商人喜歡它,因為他們確信自己都是經濟的將軍和士兵,或者至少是工業的首領,他們的敵人是其他人,特別是競爭對手。
如果你用「戰車」這個詞來表示「戰車」,那就顯得過時了。如果你把它理解為他們在那個時代所代表的東西;高度機動的武器平台,那麼它仍然是正確的。
當談到戰場上的旗幟、鑼鼓和照明彈時,顯然已經過時了……但這個概念不是。你讀得太字面意思了。概念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不一定深刻,也不一定有明顯的意義,尤其是在我們接觸和學習的這些日子裡。我們玩的游戲更是如此。
這顯然不是個人戰略或戰術的問題。如果X做y,這是極限。
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道教、法家思想和中國人的宇宙觀有關。不是以一種深刻的方式,只是因為它與這些事物緊密相連,並建立在這些事物之上。
《孫子兵法》並不是真正的戰略(正如你所發現的)。這真是anti-strategy。他的觀點是,戰略和戰術的影響與紀律、領導和後勤的影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這是一種深刻的智慧:1)在軍事背景下仍然完全正確;2)不是常識(甚至當人們知道它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也常常與之相反)。
例如,看看人們是如何看待拿破崙的。人們,尤其是俗人和學生,稱贊他出色的戰術工作和戰略。但專家們稱贊他革命性的後勤方式。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攻擊他的後勤技巧是他失敗的原因)。
我發現這本書很難應用(而且很容易誤用),因為它是如此的警句和概括。但它無疑是有史以來關於戰爭和戰略的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如果你沒有留下幾句好的台詞——比如了解你自己就像了解你的敵人一樣——你就錯過了機會。
㈦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全文和解釋
第一計:瞞天過海,形容極大的欺騙和謊言,什麼樣的欺騙手段都使得出來。
第二計:圍魏救趙,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第三計: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第五計: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
第六計:聲東擊西,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
第七計:無中生有,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第八計:暗渡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第九計:隔岸觀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第十計:笑裡藏刀,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獲。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指在一定的場合下採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7)小說閱讀網孫子兵法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科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