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宋國歷代皇後生卒詳解
孝惠皇後(929年―958年),賀氏,開封人,宋太祖的結發妻子。
章懷皇後(968年-989年),潘氏,宋真宗趙恆第一任妻子,大名人,北宋名將、忠武軍節度潘美之八女。另一說為潘美五子惟熙之女,為惟熙娶秦王女所生。
章穆皇後(975年-1007年),郭氏,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趙恆第二任妻子,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
明德皇後李氏(960——1004)年,宋太宗趙光義的皇後,父親李處耘是為開國元勛。雍熙元年被立為皇後。
郭清悟(1012年—1035年12月10日),宋仁宗趙禎皇後,代北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人,其祖父為平盧節度使郭崇,郭崇的祖先世代為代北酋長。
北宋英宗皇後1032年-1093年,小名滔滔,史稱宣仁聖烈皇後。
向皇後(1046年―1101年),祖籍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後因變故全家遷居於潯陽(今湖北黃梅縣),宰相向敏中曾孫女,宋神宗趙頊皇後。1085年,宋哲宗繼位,尊為皇太後。
欽成皇後朱氏(1052年-1102年),開封人,宋神宗趙頊的妃子,宋哲宗趙煦的生母。
元祐皇後(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祐孟皇後,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後。
昭懷皇後劉氏(1079年-1113年),宋哲宗趙煦的第二任皇後。
顯恭皇後王氏(1084年-1108年),北宋宋徽宗的元配皇後,開封人,父親為德州刺史王藻。
顯肅皇後鄭氏(1079年—1131年),開封人,宋徽宗趙佶第二任皇後,父鄭紳,始為直省官,後來因為皇後的緣故,累封太師、樂平郡王。
明達皇後(11世紀-1113年)劉氏,北宋宋徽宗的妃嬪。政和三年(1113年)秋薨逝,追封為皇後,謚曰明達懿文。
明節皇後(1088年-1121年)劉氏,北宋宋徽宗寵妃,追贈皇後。
顯仁皇後(1080年—1159年),即韋賢妃,開封人,宋高宗之母。
仁懷皇後朱璉(1102年---1128年),宋欽宗趙桓的皇後,汴京祥符人。
邢秉懿 (1106年—1139年),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朝請郎邢煥之女,宋高宗趙構的原配夫人,謚號憲節皇後。
宋高宗趙構的皇後吳氏(1115年-1197年),開封人。
成穆皇後(1126年―1156年),郭氏,開封祥符人,南宋皇帝宋孝宗趙昚的第一任皇後,奉直大夫郭直卿的女孫,昭慶軍承宣使郭瑊之女。
成恭皇後(?—1167年),夏氏,袁州宜春人,南宋皇帝宋孝宗趙昚的第二任皇後。
成肅皇後(?-1203年),謝氏,宋孝宗趙昚的第三任皇後,丹陽人。
李鳳娘(1144年-1200年),安陽人(今河南安陽)。父親李道,官慶遠軍節度使。她是南宋第四代皇帝寧宗趙擴的母親,也是兩宋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悍後之一。
恭淑皇後韓氏(?-1200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宋皇帝宋寧宗趙擴的皇後,為寧宗時期權臣韓侂胄的族人,父韓同卿升揚州觀察使,母庄氏封安國夫人。
恭聖仁烈楊皇後(1162-1232),原名楊桂枝,南宋寧宗皇帝皇後。
謝道清(1210年—1283年),天台人 ,宋理宗皇後,共主南宋朝政2年。
全皇後全玖,浙江會稽人,宋度宗皇後。
『貳』 元祐皇後的史籍記載
哲宗昭慈聖獻孟皇後,洺州人,眉州防禦使、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元之孫女也。
初,哲宗既長,宣仁高太後歷選世家女百餘入宮。後年十六,宣仁及欽聖向太後皆愛之,教以女儀。元祐七年,諭宰執:「孟氏子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命學士草制。又以近世禮儀簡略,詔翰林、台諫、給舍與禮官議冊後六禮以進。至是,命尚書左僕射呂大防攝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樞密院韓忠彥攝司徒副之;尚書左丞蘇頌攝太尉,充發策使,簽書樞密院事王岩叟攝司徒副之;尚書右丞蘇轍攝太尉,充告期使,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攝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攝太尉,充納成使,翰林學士范百祿攝宗正卿副之;吏部尚書王存攝太尉,充納吉使,權戶部尚書劉奉世攝宗正卿副之;翰林學士梁燾攝太尉,充納采、問名使,御史中丞鄭雍攝宗正卿副之。帝親御文德殿冊為皇後。宣仁太後語帝曰:「得賢內助,非細事也。」進後父閤門祗候在為宗儀使、榮州刺史,母王氏華原郡君。
久之,劉婕妤有寵。紹聖三年,後朝景靈宮,訖事,就坐,諸嬪御立侍,劉獨背立簾下,後閤中陳迎兒呵之,不顧,閤中皆忿。冬至日,會朝欽聖太後於隆祐宮,後御坐未髹金飾,宮中之制,惟後得之。婕妤在他坐,有慍色,從者為易坐,制與後等。眾弗能平,因傳唱曰:「皇太後出!」後起立,劉亦起,尋各復其所,或已撤婕妤坐,遂仆於地。懟不復朝,泣訴於帝。內侍郝隨謂婕妤曰:「毋以此戚戚,願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當為婕妤有也。」
會後女福慶公主疾,後有姊頗知醫,嘗已後危疾,以故出入禁掖。公主葯弗效,持道家治病符水入治。後驚曰:「姊寧知宮中禁嚴,與外間異邪?」令左右藏之;俟帝至,具言其故。帝曰:「此人之常情耳。」後即藝符於帝前。宮禁相汀傳,厭魅之端作矣。未幾,後養母聽宣夫人燕氏、尼法端與供奉官王堅為後禱祠。事聞,詔入內押班梁從政、管當御葯院蘇珪,即皇城司鞫之,捕逮宦者、宮妾幾三十人,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獄成,命侍御史董敦逸覆錄,罪人過庭下,氣息僅屬,無一人能出聲者。敦逸秉筆疑未下,郝隨等以言脅之。敦逸畏禍及己,乃以奏牘上。詔廢後,出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初,章惇誣宣仁後有廢立計,以後逮事宣仁,惇又陰附劉賢妃,欲請建為後,遂與郝隨構成是獄,天下冤之。敦逸奏言:「中宮之廢,事有所因,情有可察。詔下之日,天為之陰翳,是天不欲廢後也;人為之流涕,是人不欲廢後也。」且言:「嘗覆錄獄事,恐得罪天下後世。」帝曰:「敦逸不可更在言路。」曾布曰:「陛下本以皇城獄出於近習推治,故命敦逸錄問,今乃貶錄問官,何以取信中外?」乃止。帝久亦悔之,曰:「章惇誤我。」
元符末,欽聖太後將復後位,適有布衣上書,以後為言者,即命以官;於是詔後還內,號元祐皇後,時劉號元符皇後故也。崇寧初,郝隨諷蔡京再廢後,昌州判官馮澥上書言後不得復。台臣錢遹、石豫、左膚等連章論韓忠彥等信一布衣狂言,復己廢之後,以掠虛美,望斷以大義。蔡京與執政許將、溫益、趙挺之、張商英皆主其說。徽宗從之,詔依紹聖詔旨,復居瑤華宮,加賜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
靖康初,瑤華宮火,徙居延寧宮;又火,出居相國寺前之私第。金人圍汴,欽宗與近臣議再復後,尊為元祐太後。詔未下而京城陷。時六宮有位號者皆北遷,後以廢獨存。張邦昌僭位尊號為宋太後,迎居延福宮,受百官朝。胡舜陟、馬伸又言,政事當取後旨。邦昌乃復上尊號元祐皇後,迎入禁中,垂簾聽政。
後聞康王在濟,遣尚書左右丞馮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書奉迎。命副都指揮使郭仲荀將所部扈衛,又命御營前軍統制張俊逆於道。尋降手書,播告天下。王至南京,後遣宗室士亻褭及內侍邵成章奉圭寶、乘輿、服御迎,王即皇帝位,改元,後以是日撤簾,尊後為元祐太後。尚書省言,「元」字犯後祖名,請易以所居宮名,遂稱隆祐太後。
上將幸揚州,命仲荀衛太後先行,駐揚州州治。會張浚請先定六宮所居地,遂詔忠厚奉太後幸杭州,以苗傅為扈從統制。逾年,傅與劉正彥作亂,請太後聽政。又請立皇子。太後諭之曰:「自蔡京、王黼更祖宗法,童貫起邊事,致國家禍亂。今皇帝無失德,止為黃潛善、汪伯彥所誤,皆已逐矣。」傅等言必立皇太子,太後曰:「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傅等泣請,太後力拒之。帝聞事急,詔禪位元子,太後垂簾聽政。朱勝非請令臣僚得獨對論機事,仍日引傅黨一人上殿,以釋其疑。太後從之,每見傅等,曲加慰撫,傅等皆喜。韓世忠妻梁氏在傅軍中,勝非以計脫之,太後召見,勉令世忠速來,以清岩陛。梁氏馳入世忠軍,諭太後意。世忠等遂引兵至,逆黨懼。朱勝非等誘以復辟,命王世修草狀進呈。太後喜曰:「吾責塞矣。」再以手札趣帝還宮,即欲撤簾。帝令勝非請太後一出御殿,乃命撤簾。是日,上皇太後尊號。
太後聞張浚忠義,欲一見之,帝為召浚至禁中。承議郎馮楫嘗貽書苗傅勸復辟,上未之知,太後白其事,楫得遷秩。
帝幸建康,命簽書樞密院事鄭珏衛太後繼發,比至,帝率群臣迎於郊。會防秋迫,命劉寧止制置江、浙,衛太後往洪州,百司非預軍事者悉從。仍命滕康、劉珏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凡四方奏讞、吏部差注、舉辟、功賞之類,皆隸焉。復命四廂都指揮使楊惟忠,將兵萬人衛從。帝慮敵人來侵,密諭康、珏緩急取太後旨,便宜以行。過落星寺,舟覆,宮人溺死者十數,惟太後舟無虞。
既至洪州,議者言:「金人自蘄、黃渡江,陸行二百餘里,即到洪州。」帝憂之,命劉光世屯江州。光世不為備,金人遂自大冶縣徑趣洪州。康、珏奉太後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後乘舟夜行。質明,至太和縣,舟人景信反,楊惟忠兵潰,失宮人一百六十,康、珏俱遁,兵衛不滿百,遂往虔州。太後及潘妃以農夫肩輿而行。帝慮太後徑入閩、廣,遣使歷詢後所在,及知在虔州,遂命中書舍人李正民來朝謁。
時虔州府庫皆空,衛軍所給,惟得沙錢,市買不售,與百姓交斗,縱火肆掠。土豪陳新率眾圍城,康、珏、惟忠弗能禁。惟忠步將胡友自外引兵破新於城下,新乃去。帝聞,罷康、珏,命盧益、李回代之。諭輔臣曰:「朕初不識太後,自迎至南京,愛朕不啻己出。今在數千里外,兵馬驚擾,當亟奉迎,以愜朕朝夕慕念之意。」遂遣御營司都統辛企宗、帶御器械潘永思迎歸。太後至越,帝親迎於行宮門外,遍問所過守臣治狀。
入宮禁中,嘗微苦風眩。有宮人自言善符呪,疾良已。太後驚曰:「仁吾豈敢復聞此語耶!」立命出之。太後生辰,置酒宮中,從容謂帝曰:「宣仁太後之賢,古今母後未有其比。昔奸臣肆為謗誣,雖嘗下詔明辨,而國史尚未刪定,豈足傳信?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於帝也。」帝聞之悚然。後乃更修《神宗》、《哲宗實錄》,始得其正,而奸臣情狀益著。
帝事太後極孝,雖帷帳皆親視;或得時果,必先獻太後,然後敢嘗。宣教郎范燾與忠厚有憾,誣與太後密養欽宗子。帝曰:「朕於太後如母子,安得有此。」即治其罪。紹興五年春,患風疾,帝旦暮不離左右,衣弗解帶者連夕。
四月,崩於行宮之西殿,年五十九。遺命擇地攢殯,俟軍事寧,歸葬園陵。帝詔曰:「朕以繼體之重,當從重服,凡喪祭用母後臨朝禮。」上尊號曰昭慈獻烈皇太後,推恩外家凡五十人。殯於會稽上皇村,附神主於哲宗室,位在昭懷皇後上。三年,改謚昭慈聖獻。
後性節儉謙謹,有司月供千緡而止。幸南昌,斥賣私絹三千匹充費。尋詔文書應奏者避後父名,不許;群臣請上太皇太後號,亦不許。忠厚直顯謨閣,台諫、給舍交章論列,後聞,即令易武,命學士院降詔,戒敕忠厚等不得預聞朝政、通貴近、至私第謁見宰執。以恩澤當得官者近八十員,後未嘗陳請。
初,後受冊日,宣仁太後嘆曰:「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後皆如所雲。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72,《立孟元孫女為皇後詔》:哲宗元祐七年...二月乙卯,太皇太後始宣諭雲:近選得九家十女,惟孟家女最可,但長三歲,然顏殊未及。........及是月甲寅,太皇太後又宣諭:「孟家女入內能執婦禮,可降制立為皇後。」(四月初二)手書曰:「吾近以皇帝年長,中宮未建,盡選諸臣之家,參求賢德。故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孟元孫女,閥閱之後,以禮自持,天姿端靖,雅合法相,宜立為皇後。付學士院降制施行,其他典禮並依已降指揮。」
『叄』 「靖康之恥」中,哪個僥幸逃脫的女人,撐起了整個南宋江山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靖康之恥」,而靖康之恥中有一個僥幸脫逃的女人就是宋哲宗的原配皇後孟氏,她被我們成為「元祐皇後」。
復位後的趙構十分尊敬孟氏,孟氏雖然前半生顛沛流離,但也許是因為她處於官宦之家的原因吧。在皇宮里的人,又有哪一個人能得到自己全部想要的東西呢?
每個在皇宮的人都是不容易的,而她卻絕地反擊,在絕境中抓住了機會,尋求了自己的出路。也許這就是她的機遇吧,讓她逃過了金人的俘虜,才能夠有此好的結局。
『肆』 為什麼靖康之難中皇後孟氏沒有被擄走
宋朝時候的靖康之變是宋朝的轉折點,自靖康之變以後北宋滅亡,之後的統治者開始偏安一隅史稱南宋。這次的靖康之變是整個宋朝皇室們的噩夢,自靖康之變發生以後除了汴京市區之外,北宋宮廷里的後妃也都被劫掠一空。
最終孟氏被廢黜,廢黜之後孟氏一直居住在瑤華宮,本來在宋欽宗時期宋欽宗打算將孟氏再接回去重新尊為元祐皇後,可時機實在是太巧就發生了靖康之變。不過幸運的是,正是因為孟氏被廢才撿回了一條命啊,要知道被擄走的後妃們之後過的可是多麼苦不堪言的日子!
『伍』 元祐皇後的介紹
元祐皇後(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祐孟皇後,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後。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陸』 靖康之難後康王得以登基與孟皇後的關系
時金兵圍攻北宋京城汴京。城破之後,徽、欽二帝及皇宮中有職位者數千人皆被俘並先後被押解往北方,北宋亡。孟後因被廢除,又住在皇宮外,故未被俘。此真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不久,金兵退,並立張邦昌為帝。張邦昌為籠絡人心,給孟後上尊號為「宋太後」,迎入延福宮。稍後,又根據朝臣胡舜陟、馬伸之意見迎入禁中,垂簾聽政。又上尊號為「元佑皇後」。
孟後雖長期遭受廢除,但忠於宋朝的心始終不渝。是年55歲,得知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未被俘,尚在濟州,即遣尚書左右丞相馮解、李回和侄孟忠厚同去勸康王即帝位,又派副都指揮使郭中荀帶所部作護衛,派御營前都統之張俊到路上迎接,同時發布手書,將此事播告天下。
此前,康王在濟州,臣民及原北宋將領中已有人上書勸康王即帝位,康王心中無底,故皆不許,在接到孟後的信使後,即於四月庚辰日,從濟州出發,輾轉來到「南京」(今河南省商丘)。這時孟後又派內侍邵成章捧著皇帝專用的圭寶、車乘、服飾等前去迎接。五月庚寅朔日,康王即帝位,史稱宋高宗,成為南宋第一個皇帝,太後同日撤簾,改元為「建炎」,這年為公元1127年,高宗21歲,原已滅亡的宋王朝至此恢復了國祚。為感恩孟皇後,高宗給孟後上尊號為「德佑太後」。
『柒』 北宋亡國後後妃被劫掠一空,為何只有孟氏得以倖免
孟氏當時得罪了皇帝被貶出宮當尼姑了。所以沒被擄走。張邦昌被金國人立成傀儡皇帝統治中原以後,張邦昌不願意以下犯上,所以他放棄了傀儡政權把孟氏請回來聽政。
1127年,宋欽宗心有所憫,想接孟氏回宮。然而還沒下旨,金人便已攻破汴京,擄掠整個皇室,企圖徹底滅掉大宋。而孟氏因為被廢已多年,鮮少有人記得,因禍得福逃過此劫。
『捌』 贈劉景文古詩全文的意思
意思: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原文:
《贈劉景文》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①劉景文: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宋仁宗嘉祐間,以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話》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景文的父親劉皴是北宋的將軍,所以也養成他豪放的個性。因此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②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
③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④君:你,指劉景文。
⑤蓋:車蓋,這里比喻荷葉。
(8)元祐皇後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並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麼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於橘,因為「橘」」象徵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於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