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寶姑在線閱讀

小說寶姑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2021-06-21 03:56:40

❶ 蕪湖市有哪些知名人文景觀

蕪湖山水相應,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稱。代表景色有蕪湖十景:

6、天門煙浪

一挽長河氣不收,天門雙柱扼吳洲。

波驚碧落風雲急,霧籠黛橫山水幽。

兩岸歡歌摩峭壁,滿江溢彩綠平疇。

更憑造化無窮力,喝令東流向北流。

天門山雄踞蕪湖市北郊長江畔,因李白《望天門山》一詩而天下聞名。天門山系『夾江對峙』的東梁山、西梁山之並稱。天門二山中以東梁山最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瀉千里的長江折轉北去,形成『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題詠天門山的詩詞歌賦甚多,然最富氣勢的仍是李白《望天門山》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天門煙浪』的意境,正在於此。

7、西山靈石

千古南陵形勝地,西山美景袖珍藏。

雲煙繚繞由慷慨,峰路盤旋信倘佯。

妙石夾間花艷麗,甘泉流處竹幽篁。

清明山水清明世,國色天香比洛陽。

西山風景區位於南陵縣丫山鎮境內,1987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西山風景區奇峰異石和溶洞、清泉、瀑布融為一體。有形態各異的奇峰60餘座。數不勝數的異石遍布各處,如大神龜、八戒石、百猴朝聖等惟妙惟肖,妙趣橫生,其袖珍性、盆景型堪稱一絕。西山還是著名的『牡丹之鄉』,每當清明前後,石與花相互輝映,美不勝收。大詩人李白曾寓居於次,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西山風景區以其鍾靈毓秀、百態千姿,成為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

8、馬仁雲壁

赤沙雲壁奪天工,萬馬行空九子雄。

百丈神岩擁聖地,千年秀氣孕奇峰。

仙人擺渡迎香客,佛殿鳴鍾頌古風。

松柏杉楠檀槭竹,繁榮昌盛郁蔥蔥。

馬仁山位於繁昌縣赤沙鎮境內,因其山巒秀麗、植被良好,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馬仁石壁』形狀多樣,雄偉峻峭。如:仙人擺渡、和尚朝聖、玉貓回頭、一線天、擎天柱、月亮洞等景點,形象生動、鬼斧神工。馬仁森林公園景區完整、森林茂密,松、杉、竹、椿、棟、槭、檀等六百多種植物繁生,方圓數十畝的天然楠木林,歷史悠久,甚為珍貴。始建於唐代的馬仁寺,如今仍香霧繚繞,香客不斷。馬仁風光因林而秀,因寺而靈,因峰而怪,因石而奇。氣象萬千,令人流連往返。

9、陶辛水韻

鳩茲素以水鄉譽,更有陶辛水韻殊。

兩岸小荷爭斗艷,弋江么調競相娛。

井田光大千秋說,圩垸弘揚萬畝圖。

陶令後人今再會,舉杯同慶在香湖。

陶辛鎮,位於蕪湖縣,青弋江蜿蜒而過,境內溝渠縱橫,碧水環繞,構成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陶辛築圩於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按井田式開鑿水渠,溝溝相通,渠渠相連,萬畝水系,千年不破,身歷其境,猶入迷宮,實為江南奇觀。圩內史跡『唐王渡』、『清涼渡』、『和尚橋』和『牌坊廟』等都有動人的傳說。泛舟陶辛水鄉,樹木掩映,碧波盪漾,菏葉田田,浮鷗嬉戲,大自然的清新與質朴,令人陶醉不已。香湖島公園是圩內的主要景點之一,新建的亭台,曲橋和香湖賓館,為水系的自然美又平添了古樸、典雅的情韻。大江煙外聳,春鳥渚邊啼;一覽箜高下,分行失先後;蕪湖文風世傳,歷代許多文化名人或游覽或寓居,吟詩填詞,著賦作文,陶冶培育後人。唐溫庭筠、北宋蘇軾、蘇轍昆仲以《湖陰曲》同一題名所作七言古詩以及清黃鉞《於湖竹枝同》化作曲牌流轉民間。北宋黃庭堅寄寓赤鑄山、赭山二年間,留下寫景抒情詩詞多首和《蕪湖縣吉祥禪院記》一篇。元代歐陽玄任蕪湖縣尹三年,寫下《荊山寒壁》等詩篇。元代文學家貫雲石(酸齋)和薩都刺先後路過魯港留有題壁詩及和詩。明劇作家湯顯祖流寓蕪湖期間,對名勝古跡多所題詠,並在儒林街積雅樓創作《還魂記》(即《牡丹亭》)名劇。清暴露小說《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曾寓居蕪湖,「范進」、「牛布衣」、「郭鐵筆」這些入木三分的藝術形象均取材於蕪湖。北宋韋許、南宋張孝祥、清初沈士栓等蕪湖士林精英留下更多詩詞文賦。清初畫家肖雲從開創姑孰畫派,畫僧漸江開拓新安畫派,各領畫壇風騷數百年。鐵工湯天池在蕭雲從指導幫助下首創鐵畫藝術。近代文學藝術有陳獨秀主編《安徽俗話報》並撰寫發表近二十篇文章;阿英(錢杏村)主編《蒼茫》雜志並撰寫文章;蕪湖籍著名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創作的自傳體小說《寶姑》生動地再現20年代蕪湖風土人情;以創作膾炙人口的《啼笑姻緣》一舉聞名多產作家張恨水,在蕪湖主編《皖江日報》副刊開始創作生涯。

10、褐山攬勝

蕪湖美景不勝看,欲覽全城上褐山。

古邑風光收眼底,中江虹韻感心端。

千年烽火生青草,百畝沙洲喚客船。

取蟹助樽歌一曲,停舟信步共躋攀。

褐山,地處蕪湖市北郊,『文峰塔』系蕪湖海拔至高點。褐山濱臨長江,登臨山巔,遠眺揚子江,數十里碼頭歷歷在目,長江大橋近在咫尺,俯瞰曹姑洲,田園風光盡收眼底。褐山林木茂盛,綠蔭蔥蘢,古銀杏參天而立;野生靈芝、枸杞等240餘種珍貴葯材遍布林間;各種花卉植物芬芳滴翠,系市內綠化覆蓋率最高、苗圃種植面最大、野生葯材最豐富的天然寶庫。褐山腳下,江水滔滔,有神話色彩的江心島曹姑洲與褐山一衣帶水,相映成趣。褐山公園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蕪湖人民郊遊、度假、登高、攬勝的好去處。

❷ 王瑩的明星作家生涯

1928年的秋天,為了躲避軍閥的追捕,在當時的中共地下黨組織和阿英等人的幫助下,她從南京逃到上海,最初,她在浦東的一所小學任教,同年十月,王瑩加入了由阿英、夏衍等人領導的「上海藝術劇社」,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個劇社,其間,王瑩跟隨劇社參加了不少演出,在演出當中,她漸漸地展露出過人的表演天賦。王瑩最早是被他們拉去在復旦劇社裡當配角,但是因為她有一定的基礎又愛好,膽子也比較大。所以這種情況下,她後來就逐步地又當陪角、當主角,最後終於走上了這條路。1930年加入共青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曾4次被捕。1930年在上海藝術劇社參加話劇《炭坑夫》演出,後加入復旦劇社,演出《少奶奶的扇子》、《酒後》等劇。1932年參加左翼話劇運動,與袁牧之等著名演員同台演出。同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女性的吶喊》(1932)、《鐵板紅淚錄》(1933)、《同仇》(1934)等影片這三部影片是當時上海的「明星電影公司」的經典之作。因對電影界腐朽現象不滿,1934年發表《沖出黑暗的電影圈》一文後去日本留學;1935年回國後進電通股份有限公司,在夏衍編劇的《自由神》中成功地飾演沖出封建家庭的五四新女性陳行素,電影藝術家趙丹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講述了觀看王瑩演出時的情景——「我當時去看她演出的時候,演完以後整個靜場,過了很快,底下掌聲像暴風雨般響起。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1936年主演夏衍創作的國防戲劇《賽金花》,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話劇的奇跡。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組織救亡演劇二隊,到15個省區巡迴演出抗戰戲劇。1939年任新中國劇社副團長兼主要演員,1939年,根據周恩來指示,王瑩和金山帶領文藝工作者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募捐演出,宣傳抗日救國,深受當地僑胞歡迎。在陳嘉庚協助下,購買葯品,支援抗日。在新加坡,徐悲鴻在為王瑩作題為《放下你的鞭子》的畫上題詞:「中華女傑——王瑩」,此畫由陳嘉庚珍藏,現存台北博物館。1940年,新加坡、馬來西亞在日本壓力下,將王瑩等驅逐出境。1941年,在香港參加「旅港劇人協會」,為配合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宣傳,王瑩參加《馬門教授》(又名《希特勒的傑作》)演出,並得到香港「保衛中國大同盟」領導人宋慶齡和外國友人的幫助。不久,港督向日軍投降,撤離香港,王瑩、夏衍、金山、蔡楚生、司徒慧敏等輾轉至重慶。1942年,王瑩離開重慶去美國,周恩來單獨接見並叮囑她要不斷求藝,向美國人民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同年年7月,王瑩和丈夫謝和庚一起,在中共黨組織的協作下,以國民黨政府「選派留學生」的名義,前往美國學習,王瑩先在耶魯大學攻讀文學,後去鄧肯舞蹈學校,常與美國文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賽珍珠、美國著名戲劇家勃萊希特以及美國作家史沫特萊交往,並幫助史沫特萊擬定朱德將軍傳記。王瑩擔任了美國民間組織「東西文化協會」的董事兼中國戲劇部主任,組織在美國的中國文藝工作者到美國各地演出抗戰戲劇,介紹中國抗戰的情況。1943年,王瑩應美國政府的邀請,以純正流利的英文在白宮表演了話劇《元配》和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身已癱瘓、坐手搖車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攜其妻子、子女等前來觀看,副總統華萊士以及白宮高級官員、各國駐美國使節等也看了演出。賽珍珠女士報幕,王瑩用英語介紹節目,接著演出《到敵人後方去》、《義勇軍進行曲》和其他民歌,當王瑩演出話劇《放下你的鞭子》時,觀眾深受感染,全場爆發雷鳴般的掌聲。演出結束後,王瑩與羅斯福總統合影留念,她的這次演出在很多年後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在白宮演出的中國演員」。
1946年,王瑩開始自傳體小說《寶姑》的創作,這部長達30多萬字的小說的寫作整整用了兩年多時間,在這部小說當中,她以細膩而溫情的筆觸詳盡地描述了故鄉蕪湖的風土人情,生動地講述了自己和祖母、母親三代女人各自不同的故事,其間,她還將這部小說翻譯成英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阻止王瑩夫婦回國,當時的美國移民局將他們逮捕入獄,經過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他們終於於1955年元旦之夜,他們回到北京,受到董必武副主席的親切接見,周總理說:「你們夫婦倆光榮地完成了黨交給你們的使命,對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56年回國,調北京電影製片廠,旋遷居北京西郊香山從事小說創作,其間,她完成了《兩種美國人》的寫作,這是王瑩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掛念,60年代全國文代會在香山開的時候,周總理發現王瑩沒有到會,就叫人把王瑩找來參加會議,而且當著那麼多與會代表的面對王瑩說:「你在美國做的事情我們都是知道的,你做了不少事 。」
王瑩學識廣博,多才多藝,從30年代初起就在文壇上享有盛譽。她以清新雋永的文筆撰寫了許多散文、游記和影評,頗受知音者的賞識,素有「文藝明星」之稱。夏衍贊譽王瑩「耽於閱讀,好學深思,文思敏慧,行文細膩,敘事委婉多情」。王瑩與陳波兒等人被認為是電影圈內的女作家。

❸ 安徽蕪湖有哪些名人古墓

王稼祥(11中附近)
戴安瀾 (具體位置在小赭山上,山頂有電視發射架的那一個)
古代遺址有很多,神山的干將砥劍石,廣濟寺的古塔(千年歷史了)

這是有關蕪湖的典故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盪盪,見證了蕪湖源遠流長的歷史。

就像接連在繁昌發現的人字洞舊石器遺址、柯家沖古瓷窯遺址、三山的商周遺址,還有著名的蕪湖城隍廟遺址、南陵縣大工山古銅礦遺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時期的采礦、冶銅遺跡共35處)。翻開蕪湖的古文明歷史,我們能發現足下的這塊土地曾擁有「楚王城」、「三國東吳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眾多古跡遺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燦爛輝煌。

蕪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春秋時,因「地勢低窪,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邑址位於今市區東南20公里處,為蕪湖聚落之起始。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積水,而生蕪藻」,故名「蕪湖」,並始設蕪湖縣。三國時,蕪湖是孫吳抗拒曹魏的重要據點。吳黃武二年(223),縣址由鳩茲故地遷止青弋江口。

這里,有中國第一個煉鋼遺址——神山。舊石器時代文物以及古銅冶煉遺址證明,古代蕪湖的冶金和製造工業技術水平就十分發達。《圖經》雲:「縣東北六里的赤鑄山有干將墓,神山上有磨劍池。干將淬劍於此。上有磨劍石」。這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干將和莫邪夫婦為楚王在此煉就了舉世聞名的雌雄劍。《中國通史簡編》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早。」1978年,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來神山實地考察之後,次年即在全國政協會上發言,呼籲人們保護這一世界上最早的煉鋼遺址。

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薩」第一行宮——「小九華廣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時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間的宋代中祥年間又改為「廣濟寺」,並一直沿襲到今天。它和宋代治平年間(公元1065年)建於赭山南坡的磚塔相映成輝,形成了「赭塔晴嵐」景觀。宋代時,美妙的「赭塔晴嵐、雄觀江聲、天門煙浪、荊山寒壁……」等「蕪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這里,有名揚華夏的圩田水利工程——萬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寧國縣令,倡導並發起了修築蕪湖地區萬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動員民工達1.4萬餘人,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這是當時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復後,圩內及周邊地區廣泛受益,因而命名為「萬春圩」,沈括著有《萬春圩圖記》。今天的萬春圩依然在發揮作用,已有蕪湖學者提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

這里,自古以來便是工貿重鎮。南唐時「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宋代冶煉走向鼎盛,史稱「鐵到蕪湖自成鋼」。明朝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有「織造尚淞江,漿染尚蕪湖」的記載。清代蕪湖著名鐵畫藝人湯天池和當時的姑熟畫派代表人物蕭雲從合作,以錘為筆,以砧為硯,以鐵為墨,鍛造出了中華一絕———蕪湖鐵畫。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開蕪湖為通商口岸後,蕪湖成了米業商埠,商貿日興。因蕪湖水運交通發達,李鴻章便出面將在外省的米市遷至蕪湖,從此蕪湖米市開始興旺,位居中國四大米市之冠。蕪湖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下游內外貿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伴隨經濟發展、城區擴大興旺,促進了以寺廟為主的園林風景開發。東晉永和年間(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壽院,(北宋二年改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築之華麗,香火之旺盛在當時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還有「觀瀾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牆寶塔根旁的「觀瀾亭」也是根據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觀江聲」之景點,現仍是吉和街的一個小巷。與此同時,一批民族式園林建築如「吳波亭」、「一覽亭」、「清輝閣」、「御書亭」等也相繼問世。明萬曆46年(公元1618年)開始建設中江塔,由於種種原因,斷斷續續前後歷時50餘年,直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間,「洪園」與「澹人居」兩園合並,更名為「琴余別館」,皆為蕪湖知府陳聖修佔有。到了清道光年間,官宦王澤告老歸家之後,便將其買下,加以修飾又更名為「希右園」,意欲「希蹤右軍,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鴻章家族便在原有園林設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又相繼興建了「柳春園、煙雨墩、景春花園、長春花園」和公館等,使之初步成了一個環湖的大花園體系。然而,在1937年時,日本軍佔領蕪湖後,好山好水好景緻就從此敗壞下去。今天「吳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經過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著四方來客。透過一些古跡,如楚王城遺址(南陵的黃池鄉城西村)、南陵的黃墓(黃蓋之墓)、蕭雲從墓、夫子廟大成殿、衙署前門、縣學記碑(位於市十二中學內,碑文為宋代書法家米芾的真跡)等,仍能遙想當年蕪湖的盛景。

(二) 歷史上的蕪湖,水鄉澤國,自然風光宜人,歷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並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詞、題詠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朝詩人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唐詩人劉秩《過蕪湖》的贊美詩:「百里蕪湖縣,封候自漢朝。荻林秋帶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魚鹽富,頻淮粟麥饒。相逢白頭叟,擊壤頌唐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時魚》:「四月時魚卓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銅錢趁槳牙」。 玩鞭亭歷來是游覽名勝,留有甚多文人題詠。李白《南奔書懷》詩雲:「顧乏七寶鞭,留連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豐七年),應蕪湖東承天院方丈蘊湘之約,宋代文豪蘇東坡攜幼子蘇過自黃州(今湖北黃岡)乘舟抵蕪,為剛竣工的玩鞭亭和夢日亭題詩。蘇軾在東承天院揮毫書下《湖陰曲》七言古律一首,詠嘆的是蕪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蘇轍「馬鞭七寶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黃庭堅「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當年七寶鞭」,讀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詩人林逋因流連蕪湖美景而留下「詩中長愛杜池州,說著蕪湖是勝游」的佳句。著名詩人黃庭堅因欣賞蕪湖的山水勝境,而在赭山廣濟寺中的滴翠軒內讀書居住,研究詩文。蕪湖狀元、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 「捐田百畝、匯而成湖」,形成「邑中風景最佳處」的「鏡湖細柳」風景區;並盛贊蕪湖「日照山如畫,雲濃水似煙」。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當時蕪湖的「雅積樓」創作的。雅積樓歷經明清兩代,是蕪湖歷史上最久、藏書最多的私家書樓。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諷刺文學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風俗、人物都是取材於蕪湖,小說充滿了蕪湖一帶濃郁的生活氣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姑孰派的創始人蕭尺木出生於蕪湖。今存鐵畫創始人湯天池的鐵畫,都是根據蕭尺木的畫稿製成。 1918年2月,張恨水經摯友郝耕仁介紹到蕪湖《皖江報》任總編輯兼編文藝副刊。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該報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國風靡一時,恨水先生當時是其主筆之一。著名女畫家潘玉良,13歲時她被賭棍的舅父騙到蕪湖,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幸遇蕪湖鹽督潘贊化相救,並且替玉良贖身,跳出火炕,結成伉儷,張改姓潘,證婚人是陳獨秀。潘贊化不為世俗偏見所動支持玉良,最終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興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從此遠渡重洋,是我國旅法最早的畫家。

(三)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

❹ 王瑩的小說<<寶姑>>

http://www.joycool.net/proct/ReadBook.do?id=13053

❺ 這是哪一篇小說作者和題名我都忘記了。只記得情節!請各位高手幫忙,對我意義重大!

你知識好多,看書也好多呀

❻ 上海革命遺址尋蹤作文怎麼寫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會址;五卅運動愛國群眾流血地點」、「上海人民保安隊總指揮部舊址」等 .中共上海地下組織斗爭史陳列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故居;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寓所;文化巨匠魯迅先生故居;蔡元培故居;李白故居及一批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的活動場所。
可以以游記的形式 然後在寫歷史革命事件,最後表述個人對革命事件的看法觀點或感想
1、澛港河畔戰妖兵

澛港鎮襟江帶河,地勢險要,是蕪湖太平軍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豐八年)11月,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總兵李成謀、副將丁泗濱及陸軍千總尹景昌、韋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帶太平軍,經過多次激戰,沒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軍攻陷繁昌縣城,嚴重威脅澛港太平軍的防務。因此,太平軍在澛港擴大集兵屯糧,加強澛港營壘的軍事防禦措施。曾國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說:「蕪湖賊援,潛在澛港,增黨屯糧,以圖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軍匡王賴文鴻、佐將林有志等率軍撤出繁昌,屯紮澛港,為蕪湖前衛。曾貞干會同水師總兵李成謀、李濟明於4月24日水陸來犯。曾貞干親率恆營及晏恭山的陸師五營駐扎螃蟹磯。李成謀正右營及左光培等水師三營、李濟清副中營及羅世賢水師二營分泊於囗磯與螃蟹磯之下。曾貞干命令清軍多備船筏,搭好浮橋,以便渡河,並命令江口決堤,以便水師用木船從決口駛入港內。李成謀令戴德祥領陸兵南渡,與入港水師炮船相呼應。次日,曾貞干領帶陸兵渡浮橋進攻北岸太平軍的營壘,晏恭山的陸兵沿著澛港大堤前進,陶寶堂領陸兵沿江邊大道進攻,彭楚漢水師復從港內飛槳而出,太平軍水師船二百餘號被消滅。由於清軍水陸進撲澛港河南北營壘,水軍失利,腹背受敵,太平軍最後撤出澛港,退回蕪潮大營。

2、血戰金柱關

清軍攻陷澛港鎮以後,又根據曾國荃的計劃:「必從金柱關入手,則蕪湖與金陵老巢橫中截斷,賊勢乃孤」的戰略,彭玉麟於1862年5月3日會合各營水師船,由針魚嘴駛進來石磯,焚船毀壘,率師登陸,突襲金柱關的太平軍。這時,東梁山的太平軍援師至,敵軍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敗教訓,認為:金柱關地險城堅,非水陸並進不可。於是將上游水師調至裕溪口以下,曾國荃率馬步十五營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關下,沿堤結營數十里。為了防止太平軍的侵擾,特派李朝斌帶領外江新右營及喻俊明等內河水師三營猛攻太平軍後方。又派成發翔、鄧萬林內河左右營及王明山、萬化林、外江水師四營黃翼升、淮揚水師八營,從下游環擊太平軍前陣。曾國荃大營既立,於5月19日率軍繞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師分為三隊,一隊守江路,一隊沖入內河,直逼塔下,一隊抬炮登陸,環城轟擊。金柱關內太平軍居高臨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兩軍激戰到午夜,清軍黃翼升等明火執杖地匍匐前進,後來西門城樓被清軍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軍趁勢攻進金柱關。東梁山營壘也同時失守。曾貞干率軍沿江向蕪湖逼近,並約李成謀決堤放水,駛進小船,向蕪湖四面合圍,黃翼升率內河水師也飛槳而出。其先,曾貞干令知州黃潤昌與蕪湖太平軍守將陳星斗、沈萬國、陳太和、王品來有舉眾內應之約,5月20日在曾貞干水陸圍攻之下,太平軍守將沒有舉眾內應,卻放棄蕪湖城,向官陡門、卜家店方向退卻,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帶築營結寨,堅持戰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師蕪湖,派周萬倬、吳坤修進攻南辛圩太平軍李世賢營壘,同時派水師任星元、左光培駐扎清水河,為蕪湖城的外圍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賢軍從三里埂沿河而下,進攻清水河任、左兩水師。清軍水師將領王三錫登堤督戰,被太平軍槍彈擊傷。後因太平軍死傷過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羅逢元、朱南桂領水陸軍攻萬頃湖(今萬春圩)邊南辛圩,李世賢軍失利。3月22日,太平軍又自灣沚奔襲清水河,清軍萬化林與水師任星元、左光培趁灣沚兵力空虛,從青弋江下游駕船潛往,五更到達,一時萬炮齊發,青弋江上游清軍霆營又剛剛破了西河鎮太平軍,清軍水師從青弋江順流而下,上下夾攻,當天晨霧彌漫,清軍登上灣沚街口,點燃柴草,火光沖天,太平軍被迫退至竹塘、灣沚後山。(這可是我給語文課代表的哦)
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

閱讀全文

與小說寶姑在線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都市絕品少帥免費閱讀 瀏覽:323
梅花落與君說小說txt 瀏覽:741
穿越小說王爺雙腿癱瘓是裝的 瀏覽:303
言蹊同人小說 瀏覽:973
摸金校尉有聲小說資源 瀏覽:259
全球雇傭兵系統小說排行榜 瀏覽:996
男主叫燕洵的穿越小說 瀏覽:952
小說女主是狼養大 瀏覽:75
男主是女主姨夫的小說 瀏覽:910
短篇小說的創作靈感 瀏覽:874
星際女主游戲小說 瀏覽:683
美女總裁的超品高手小說閱讀全文 瀏覽:974
腹黑總裁的所有小說 瀏覽:964
賈平凹短篇小說代表作品玻璃 瀏覽:71
武道合成系統小說txt 瀏覽:836
求都市寫和尚的小說 瀏覽:284
秦時明月小說天明結局 瀏覽:639
小說寫賭博欠債挨打 瀏覽:14
楚王妃小說雲嫣結局 瀏覽:23
有聲小說遮天下載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