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黨戰役的戰爭過程
1945年9月10日2時30分,共產黨部隊太行縱隊在秦基偉司令員指揮下,向屯留、上村發起攻擊。上黨戰役正式打響。同時,以太岳、冀南兩個縱隊隱蔽於長治至屯留公路兩側,准備殲滅長治出援之國民黨軍。駐守屯留的國民黨軍是挺進第6縱隊的1個教導團及收編的偽軍一部,共計1000餘人。國民黨軍中的這個教導團一千多人都是班長以上的骨幹分子,受過長期訓練,戰鬥力較強。因此戰鬥打得十分激烈,共產黨部隊太行縱隊以31團為主攻,先奪取東關爾後從東面攻城,共產黨部隊13團攻佔城西南高地和南關後從南面攻城,30團從西面佯攻城垣。9月10日2時30分發起攻擊後,13團在城西南高地與國民黨軍反復爭奪,直至10時才將國民黨軍主碉堡炸毀,攻佔該高地。各團在攻佔城關後乘勝攻城,遭國民黨軍頑強抵抗和炮火殺傷,均未奏效。
9月11日晨,31團2次攻城,仍然沒有成功。12時,縱隊投入預備隊769團(即第18集團軍第129師385旅769團,紅軍改編的老團隊),於14時發起攻擊,在各團配合下,登城成功。769團立即向兩側卷擊並炸開了東門,策應友鄰進城,同時契入城內搶佔了制高點。隨即,共產黨部隊其餘部隊陸續攻入城內,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巷戰。午夜,國民黨軍城防司令率部分國民黨軍墜城北逃,被共產黨部隊設伏部隊和民兵殲滅。
9月12日晨,屯留被共產黨部隊攻克,國民黨軍全部被殲。當共產黨部隊發起對屯留、上村的攻擊後,長治國民黨軍6000餘人先後兩次向屯留出援。出援之國民黨軍對共產黨部隊「圍城打援」的戰術十分恐懼,行動十分謹慎,共產黨部隊某些待伏部隊又過早暴露,援國民黨軍與共產黨部隊略經接觸即縮回長治。以後在長子等三城被圍攻時,再也未敢出援。共產黨部隊雖然失去了殲滅援國民黨軍的機會,但是徹底打掉了長治國民黨軍增援其它三城的膽量,為共產黨部隊順利地攻克長子等三城創造了有利條件。
鑒於援國民黨軍撤回長治,共產黨部隊太岳縱隊即在陳賡司令員指揮下按預定部署攻取長子縣城。當時的作戰意圖仍然包括繼續吸引長治之國民黨軍來援並加以殲滅。為此,陳賡派出決1旅之25團、57團及沁源、屯留、襄漳各縣大隊,協同太行、冀南縱隊主力擔負殲滅長治出援之國民黨軍的任務。長子城是國民黨軍在上黨地區除了長治城外守軍最多,防禦最強的一個縣城。其守軍為閻錫山挺進第2縱隊和2個保安大隊,共計2100餘人。該城抗日戰爭時期曾為日偽軍長期設防,工事比較堅固。國民黨軍挺進第2縱隊進占該城後,又加修和改造了工事和副防禦設施。長子城的城牆高約17米,外壕寬約7米,城門外和城牆四角均有石砌炮樓,輔以低碉和暗碉相結合(閻錫山的部隊修工事和各種碉堡很拿手),各碉堡的火力可以相互支援。各主要防禦地段,敷設有地雷、鹿砦、鐵絲網等障礙物。城外和城關北高廟、南高廟、能仁寺、文昌閣等重要據點,都各自形成獨立支撐點。國民黨軍挺進第2縱隊司令白映蟾以挺進縱隊守縣城,以2個保安大隊守外圍各據點。 負責攻長子縣城的是太岳縱隊所屬的386旅之772團、20團、士敏獨立團和決1旅之38團,另外還有長子獨立團予以配合。攻擊部署為:以20團附山炮2門,首先奪取西關,爾後由西門登城;以772團附山炮、機關炮各1門,攻佔北高廟和北關,爾後由北門登城;以38團從西南角登城,以士敏獨立團為預備隊,奪取東關後相機登城;以長子獨立團包圍南高廟之國民黨軍。由於炮火不足和城牆較高,共產黨部隊決定採取坑道爆破的方式攻城。
9月13日1時,20團和772團分別向西關和北高廟之國民黨軍發起攻擊。20團1營、3營一舉突破國民黨軍前沿陣地,經過5小時激戰,奪下了西關。國民黨軍從西門出來焚燒西關房屋並組織反撲,被共產黨部隊擊退。與此同時,772團3營10連攻擊北高廟被10米高的峭壁所阻,國民黨軍憑險頑抗並施放毒氣,共產黨部隊攻擊受挫。772團調整部署,於16時再次發起猛攻,工兵炸開北高廟牆,10連和12連相繼突入廟內,與國民黨軍展開白刃格鬥。不善拼刺的國民黨軍很快大部被殲,少數逃回城內,此時,38團也從西南角逼近城下;士敏獨立團突入東關,攻佔文昌閣,殲國民黨軍一個中隊。長子獨立團則將南高廟之國民黨軍包圍,對其展開政治攻勢。
9月14日起,20團和772團開始挖掘爆破用坑道。772團以1營和旅工兵排向北門掘進,20團也以2連、9連配合工兵挖掘通向西門的坑道。經過四晝夜連續施工,至18日完成了坑道作業及各項攻城准備。20團和772團將大量炸葯送人坑道,做好了起爆准備。當日18時50分總攻開始,隨著大量炸葯的起爆,西門和北門外的大炮樓被炸塌,城牆的西門和北門處被炸開二個缺口,城牆上的國民黨軍也多被震昏過去。配屬的山炮進行抵近射擊,分別把北面和西面城牆上的碉堡摧毀。20團、772團突擊部隊乘勢發起沖擊,突入城內。同時,38團和士敏獨立團分別從縣城西南角、東北兩處登城並攻入城內。經過激烈巷戰,城內國民黨軍全部被殲。南高廟國民黨軍見大勢已去,棄陣而逃,被長子獨立團追殲一部。長子攻堅戰太岳縱隊共斃傷國民黨軍500餘人,生俘國民黨軍挺進縱隊司令白映蟾及縣長陳士芳以下15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
劉伯承見長治國民黨軍不敢出援,在攻擊長子城的同時就命令太行縱隊和冀南縱隊發起對壺關、潞城的攻擊。
9月17日,冀南縱隊攻克潞城。
9月19日,也就是太岳縱隊攻克長子的同一天,太行縱隊攻克壺關。兩城國民黨軍均被全殲。至此,長治周圍各縣全部被共產黨部隊攻克,長治已經變成一座孤城。在長治周圍各縣戰斗中,共產黨部隊共殲國民黨軍7000餘人(含襄垣戰斗殲國民黨軍數),繳獲大量武器彈葯,有效地補充了自己,尤其是緩解了彈葯緊缺的情況,為下一步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盡管情況未完全按照共產黨部隊預想的發展,但共產黨部隊已獲得攻取長治的有利條件,劉伯承發現史澤波企圖固守待援,於是在9月20日發布第五號作戰命令(前四號命令是關於攻佔屯留、長子、潞城、壺關四城的)。命令三個縱隊集中兵力攻取長治城,最後消滅入侵上黨地區的國民黨軍。 9月20日,晉冀魯豫軍區主力一太行、太岳、冀南三個縱隊,開始從長治城東、南、西三面同時發起攻城作戰。在作戰部署上,採取「圍三闕一」的戰法,即同時攻擊長治城的三面,同時放開北關至城東北角,引誘國民黨軍向城北突圍,而於野戰中予以殲滅。這個部署也是考慮共產黨部隊當時攻堅能力很弱,而閻錫山的晉綏軍又不善於野戰的特點而提出的。在攻城戰斗即將打響的時候,劉伯承、鄧小平把指揮所前推至長治南郊北天河,直接指揮攻城戰斗。
長治是上黨地區的首府,是抗戰時期日軍設防的重點,城高壕深,工事堅固。國民黨軍1萬1千餘人是入侵上黨地區的國軍主力,因戰役開始後國民黨軍一直沒有進行大規模戰斗,基本沒有損耗,建制完整,裝備也比較齊全。恰逢此時,天降大雨,造成道路泥濘,城牆濕滑,也給攻城戰斗帶來了很大困難。盡管如此,共產黨部隊各部隊還是在攻堅經驗、裝備都很缺乏的情況下開始了對長治城的攻擊。
太岳縱隊的任務是攻佔長治城的北關,然後與太行、冀南縱隊一起奪取長治城。陳賡司令員命令決1旅57團主攻長治北關,以386旅掃清外圍據點。戰斗發起後,386旅之士敏獨立團在1門山炮支援下攻擊北關外圍的角沿村。士敏獨立團在摧毀國民黨軍四座碉堡後,攻佔了牛個村子,將國民黨軍保安團一部殲滅。此對,北關國民黨軍在城牆上火力掩護下進行逆襲,將士敏獨立團包圍在角沿村內。772團立刻增援,與士敏獨立團一起將國民黨軍擊潰,殘國民黨軍逃回北關。角沿村被共產黨部隊攻佔。隨後,57團發起對北關的攻擊。57團在團長陳興建指揮下,1營從關東北,3營從關西北,趁夜暗以出其不意的奔襲手段一舉突人關內,然後開始穿插、分割、包圍國民黨軍。1營負責圍殲北星閣、石灰窯之國民黨軍。北星閣是北關連接關外的重要通道,是國民黨軍的防守重點,有主碉、地碉、暗堡、外壕、地雷、鐵絲網等較完善的防禦設施,國民黨軍為1個加強連。共產黨軍1營1連奉命攻佔北星閣,激戰一夜未能攻克。1連三任連長先後犧牲,部隊傷亡過半,但仍然前仆後繼,奮勇攻擊。戰至22日晨,終於全殲國民黨軍,攻佔北關。3營亦在圍殲銀匠樓之國民黨軍後,進抵城牆下。長治國民黨軍為奪回北關,連續組織反擊。57團與國民黨軍反擊部隊肉搏達4、5次,堅守北關4天之久,後由25團接替,徹底打垮了國民黨軍的反擊,鞏固佔領了北關。與此同時,太行、冀南縱隊也攻下了城關據點多處。
就在攻城部隊掃清外圍積極准備總攻長治的時候,劉伯承接到了一份內線傳來的情報。情報說閻錫山為了解救長治被圍的史澤波部,擬派重兵增援長治,增援之國民黨軍為第83軍的3個師共7000餘人,已從太原南下。經過進一步偵察得知,27日南援之國民黨軍到達沁縣,其先頭部隊4個團28日進至沁縣以南,亭以北之新店地區,並有繼續南下救援長治的跡象。劉伯承根據這一新的情況,當即改變決心,將作戰重心由攻佔長治城改為殲滅國民黨軍援軍。准備在援國民黨軍沿白晉路進至常隆、上村地區(位於長治城的西北)時,於野戰中殲滅之。具體部署如下:以陳再道指揮冀南縱隊、決1旅全部及地方武裝繼續佯攻長治城,吸引國民黨軍83軍向長治急援;以李達、陳錫聯指揮太行第2支隊(欠30團)、第4支隊及原在白晉鐵路監視國民黨軍的第17師為打援之右翼隊;以陳賡指揮太岳縱隊386旅及太行縱隊第3支隊為打援右翼隊,鉗擊來援之國民黨軍;以30團為獨立支隊,由北尾擊南援之國民黨軍,切斷它的退路。
各部隊受命後立即行動。為了不讓長治國民黨軍發現共產黨部隊攻城主力前去打援,共產黨部隊在撤離長治城的當天晝間還抬雲梯演習攻城,晚上點火吹號擾亂國民黨軍。然後在28日夜趁夜暗雨急悄悄撤離了長治城。
9月29日,共產黨部隊打援部隊陸續抵達預定殲國民黨軍地區,埋伏於白晉鐵路線兩側。從29日起,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一直前移,總是靠近擔負最重要任務的部隊,以就近掌握部隊行動。援國民黨軍指揮官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本來打算沿白晉鐵路線前進。但是閻錫山唯恐長治失守,丟掉楔進共產黨部隊根據地的一顆釘子,連電催促彭毓斌急進。彭毓斌無奈只能另選道路。由於白晉鐵路經 亭、夏店向東拐了一個大彎後才通向長治,所以路途相對要遠得多。而亭、屯留之間的大路則距離很短,彭毓斌決定就走這條路。9月30日,彭毓斌部從 亭鎮渡過漳河,沿亭、屯留間的大路南下。劉伯承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變更部署。將殲國民黨軍地域改在屯大路兩側,同時增派第17師尾擊援國民黨軍。陳賡率打援左翼隊立即由常隆附近進至余吾鎮以西,太行縱隊也進至余吾鎮東北地區。 10月2日,共產黨部隊打援部隊主力預期遭遇國民黨軍援軍於屯留西北之王家渠、白龍坡至井道上一線。共產黨部隊當即從正面誘國民黨軍繼續前進,主力展開兩翼向國民黨軍側後迂迴。同時,尾國民黨軍前進的第17師和30團向南展開攻擊,將援國民黨軍合圍在老爺山、西凹、磨盤堖至榆林鎮地區。彭毓斌根本沒有發覺自己已成為對方獵殺的目標,等到發現危險時想跑也來不及了。彭毓斌只得將救援長治的任務扔到一邊,轉入防禦。他命令先頭暫編第47師退守老爺山,暫編第46師佔領磨盤堖,暫編第40師控制大路,指揮部和第83軍位於關上(五山),蝟集一團,構築工事 。
老爺山位於上黨盆地的西北邊沿,由4個山頭組成,主峰海拔1246米。磨盤堖位於老爺山東南面,海拔也在1000米以上。關上則位於北面,與上述兩山互為犄角,形成雄關要塞,是長治以北唯一的險要地形。為了趁國民黨軍立足未穩打亂國民黨軍部署,共產黨部隊立即對國民黨軍展開猛攻。陳賡指揮的左翼隊向老爺山攻擊;李達、陳錫聯指揮的右翼隊向磨盤堖攻擊;第17師和30團在榆林鎮以北側擊國民黨軍。
10月2日夜,太岳縱隊386旅772團經走馬嶺從西南側向老爺山攻擊,20團由紅土崖從東側攻擊,各攻佔了國民黨軍2個高地,殲國民黨軍一部。同時,太行縱隊第4支隊769團和51團也攻佔了國民黨軍幾個山頭,其中769團逼近了距磨盤堖主峰僅200餘米的無名高地。經一夜激戰,各部隊進展均不大,與國民黨軍形成對峙。
此時,共產黨部隊發現國民黨軍番號是越打越多。僅在太行縱隊的俘虜中就發現國民黨軍4個師的番號。經過審俘和詳細偵察,發覺援國民黨軍不止3個師,而是彭毓斌率領的8個師。其中包括第23軍之暫編第40、46、47師,第83軍之第66師和暫編第49、50師,以及偽軍第1 3集團軍楊誠部改編的省防軍的2個師,並且還有2個炮兵團隨行。以上援國民黨軍兵力共2萬餘人,而共產黨部隊打援兵力一共也只有2萬多人,雙方兵力相當。因此共產黨部隊的攻擊不可能很快取得進展。得知這一情況後,劉伯承認為援國民黨軍已成為上黨戰役中新的攻擊重點,如不及時消滅援國民黨軍,長治城裡的史澤波部就會死守待援,增加共產黨部隊攻城的困難;只有盡快消滅援國民黨軍,才會使史澤波絕望而冒險突圍,這樣國民黨軍離開堅固設訪的城市,才更便於共產黨部隊在野戰中殲滅之。據此,劉伯承和鄧小平下令將圍攻長治的冀南縱隊和太岳縱隊決1旅調來加入打援,長治則由地方部隊圍困。劉伯承還命令冀南縱隊和決1旅撤圍長治後,白天向國民黨軍被圍地域行軍,將共產黨部隊援兵到達的信息傳遞給被圍之國民黨軍,以加速其動搖。
在共產黨部隊援軍尚未到達之時,陳賡、李達、陳錫聯繼續指揮所部向當面之國民黨軍猛攻。但國民黨軍依仗其機槍多、彈葯充足(除了自身使用的彈葯外,援國民黨軍每人還給長治守軍多帶了100發子彈,2顆手榴彈或地雷)、炮兵火力強和險峻的地形,屢次擊退共產黨部隊沖擊。為了避開國民黨軍猛烈的火力,共產黨部隊主要採取夜間以短兵火力對國民黨軍占要點進行突擊的方式,在白天則阻止國民黨軍下山突圍。10月3日,太岳縱隊20團團長楚大明經過周密偵察,發現一條被洪水沖刷的雨裂,可直通國民黨軍老爺山主陣地的側後。陳賡當即命令調整部署,以20團從雨裂插入國民黨軍陣地側後,以分割國民黨軍防禦部署。3日夜,共產黨部隊炮兵向老爺山之國民黨軍猛轟,772團、士敏獨立團和太行縱隊14團從正面猛攻,以吸引國民黨軍注意力。同時,楚大明率20團3營在民兵引導下,利用夜暗從雨裂中隱蔽地迂迴到了國民黨軍主陣地的側後。然後以短促火力和勇猛動作攻佔了2個山頭,切斷了暫編第47師與國民黨軍主力的聯系。接著,20團控制了老爺山的水源,使國民黨軍陷入孤立缺水的境地。同日,太行縱隊769團2營攻擊離磨盤堖主峰200米的無名高地未獲成功。769團又以1營和2營協同34團猛攻一夜,仍未能攻克,部隊傷亡較大。
10月3日拂曉,長治國民黨軍為了奪回北關,動用其主力暫編第37師,採用正面攻擊側面迂迴的戰術手段向北關進行反擊。暫編第37師師長楊文採在北城牆上親自指揮,並組織了全城火力進行支援。暫37師2個團從城西北角出城,利用「青紗帳」作掩護,向共產黨部隊前沿陣地發起攻擊。其中1個營向共產黨部隊決1旅25團1營右翼實施迂迴,佔領了北關至提馬村之間的一塊墳地,切斷了共產黨部隊前沿與後方的聯系。正面國民黨軍以4個營兵力向共產黨部隊25團1營、2營陣地輪番攻擊,主攻方向指向1營2連陣地。共產黨部隊防守部隊在傷亡很大的情況下,頑強堅守,用刺刀、手榴彈與國民黨軍進行一院一屋的爭奪。4連2班連續擊退國民黨軍6次沖擊,全班大部傷亡,只剩下2名戰士,仍牢牢守住了陣地。經過8個小時激戰,共產黨部隊防守部隊大量殺傷了國民黨軍。傍晚時候,57團進入北關發起反擊,在25團配合下恢復了全部陣地,將國民黨軍壓回城內。這一仗極大地消耗了長治國民黨軍的兵力和突圍的銳氣,使得國民黨軍在共產黨部隊冀南縱隊和決1旅離開後的幾天里的17次突圍,都被共產黨部隊圍困長治的部隊粉碎。
10月4日,冀南縱隊和決1旅撤離長治城,日夜兼程,冒雨北上,向共產黨部隊打援部隊靠攏。同時,陳賡指揮所部繼續攻擊老爺山國民黨軍陣地,當日將老爺山除主峰外的陣地大部攻佔。大行縱隊則重新組織對無名高地的進攻,確定當夜利用國民黨軍陣地左側山凹部夜摸國民黨軍陣地側後,出其不意地從側後攻山。
10月5日3時許,太行縱隊769團3營沿預定路線進至國民黨軍側翼。在此時,共產黨部隊3營10連先頭小組踩到了正在睡覺的國民黨軍士兵身上,戰斗立刻打響。3營9連、10連立即展開從兩翼向山頂猛攻,國民黨軍倉促應戰,大部被殲,少數逃到山下被共產黨部隊山下部隊俘獲。佔領無名高地後,3營將9連、10連左右配置開,積極改造國民黨軍工事,准備抗擊國民黨軍反撲。與此同時,太行縱隊3支隊之決9團從東側向國民黨軍磨盤堖主陣地連續攻擊,逐坎逐層爭奪,5日拂曉曾一度突入國民黨軍主陣地。國民黨軍以密集隊形進行反沖擊,後面有督戰隊壓陣。決9團在位於磨盤堖南側的31團的炮火支援下頑強抗擊,終因地形不利和眾寡懸殊,不得不退下來暫停攻擊以待黃昏再戰。
10月5日拂曉,防守磨盤堖的國民黨軍暫編第46師集中兵力向佔領無名高地的共產黨部隊769團進行反擊。國民黨軍在濃密炮火掩護下,以羊群式隊形從正面和左翼山埡口向共產黨部隊沖擊。共產黨部隊769團3營在團屬迫擊炮4門的支援下,充分發揮輕、重機槍和手榴彈的威力,擊退國民黨軍多次反擊,大量殺傷了國民黨軍。國民黨軍在督戰隊的威脅下,不顧傷亡,反復向共產黨部隊陣地沖擊。陣地上的共產黨部隊防守分隊在彈葯消耗貽盡的情況下,與國民黨軍展開了白刃格鬥。就在這危急時刻,擔任運輸彈葯任務的新11連趕到陣地,不待命令就投入了戰斗,將沖上陣地的國民黨軍壓了下去。這時,共產黨部隊769團2營也增援上山,與3營一起徹底擊潰了反撲之國民黨軍。無名高地終於得到了鞏固,這就和決9團一起造成了對國民黨軍磨盤堖主陣地的直接威脅。太行縱隊第31團、第13團從磨盤堖東南對王家渠國民黨軍發動攻擊,攻佔了王家渠及其西北一帶山樑,殲滅國民黨軍暫編第46師一部。
此時的被圍國民黨軍已經陷入了缺糧斷水的絕境,僅靠殺騾馬充飢,人心浮動。10月5日下午,共產黨部隊增援部隊一冀南縱隊和決1旅陸續到達戰場。國民黨軍發現後,軍心更加動搖。彭毓斌此時終於認識到,增援長治的計劃徹底破產了,不得不開始打算如何突圍了。
在共產黨部隊援兵陸續到達後,劉伯承命令部隊採取「圍三闕一」的戰法,即以左右兩翼部隊猛烈鉗擊國民黨軍,而在北面則留一個缺口,誘國民黨軍向北突圍,將國民黨軍殲滅於突圍途中。5日黃昏,共產黨部隊發起全線總攻。陳賡親自下到主攻老爺山主峰的14團指揮所,14團團長則立即下到尖刀連——第11連,11連連長親自指揮尖刀班。尖刀班9人組成3個戰斗小組,3個小組相互掩護交替前進,從側面接近國民黨軍指揮所,然後連續投出10多顆手榴彈。趁國民黨軍指揮所被炸和國民黨軍慌亂,共產黨部隊14團、772團和30團的突擊部隊都迅速攻上了老爺山主峰,國民黨軍大部被殲。此時,磨盤堖國民黨軍發現老爺山丟失,頓時更加慌亂。共產黨部隊太行縱隊乘機向磨盤堖連續猛攻,終於在19時攻下了國民黨軍磨盤堖主陣地。這時,國民黨軍的犄角陣地中的兩個制高點都已丟失,主力被壓縮在狹窄的山谷中陷入了攻不動、守不住的困境。彭毓斌早在5日17時即下令向共產黨部隊兵力薄弱的北面突圍,企圖逃回太原。彭毓斌為迷惑共產黨部隊,下令大隊向南佯動,而輜重和指揮機關卻先向沁縣(駐有未投降的日軍)方向北逃。
劉伯承早就料到國民黨軍這一步,立即命令太行、太岳縱隊從國民黨軍之兩翼平行追擊,冀南縱隊於國民黨軍後尾追。太岳縱隊20團則於5日17時即已出發,搶先趕到土落村阻擊逃國民黨軍。太行縱隊14團亦隨之跟進。
共產黨部隊20團和14團克服秋雨乍住,道路泥濘的困難,一路向北疾進,強行軍10餘公里,終於在國民黨軍大部隊到達前,趕到漳河西岸的土落村地區。此時共產黨部隊從當地群眾口中得知,1個小時前有100多名國民黨軍騎兵已向沁縣逃去。2個團立即展開,佔領防禦陣地。20團1營北渡漳河控制河岸陣地和渡口,2營、3營和團直佔領土落村制高點,截斷公路;14團亦沿河岸布防。剛部署完畢,國民黨軍突圍部隊就象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向漳河邊擁來。14團3連連長化妝成國民黨軍官,命令一股國民黨軍原地休息整頓,然後3連趁其不備突然沖擊,一次就俘國民黨軍500餘人。此時,國民黨軍主力開始向20團陣地進攻,企圖打開缺口逃跑。國民黨軍省防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20團1營陣地發起整營、整團的集團沖鋒。1營與國民黨軍激戰數小時,斃傷國民黨軍600餘人,守住了陣地。戰斗中,該營營長犧牲。國民黨軍在1營陣地前碰了釘子,轉而以1個團兵力分三路進攻2營陣地,以2個團攻擊3營陣地。2營、3營集中火力在四、五十米的近距離內大量殺傷國民黨軍,並乘國民黨軍混亂之際組織反沖擊,連續擊退了國民黨軍8次沖鋒,斃傷國民黨軍近千人,國民黨軍沒能前進一步。
與此同時,太岳縱隊772團和士敏獨立團佔領榆林鎮北側高地,將國民黨軍原據守地域全部佔領,國民黨軍全部被壓縮包圍於沿白晉鐵路的 亭地區。處在包圍圈中的國民黨軍失去了陣地依託,最後一點戰斗的勇氣也被共產黨部隊阻擊部隊打掉,這時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共產黨部隊的總攻就在此時開始了,太行縱隊從東面,冀南縱隊和決1旅從南面,太岳縱隊從西面,第17師和阻擊部隊從北面向國民黨軍猛烈沖擊。國民黨軍在共產黨部隊穿插分割下,潰不成軍,紛紛繳械投降。10月6日9時,除2000多國民黨軍潰散逃到沁縣外,其餘全部被殲。國民黨軍總指揮彭毓斌在亂軍中被共產黨部隊擊斃,副總指揮兼炮兵司令胡三餘、暫46師師長郭溶、暫49師師長張宏和第66師師長李佩膺均被共產黨部隊俘虜,其部隊攜帶大量彈葯全部成了共產黨部隊的戰利品。上黨戰役打到這個時候,整個上黨地區只剩下了困守長治城的史澤波這一股國民黨軍了。
就在彭毓斌的援軍即將全軍覆沒的時候,閻錫山給困守長治孤城的史澤波發去一封電報。電報中稱「上黨必爭,長治必守,援軍必到,叛軍必滅」,為史澤波打氣鼓勁。史澤波也一度組織「敢死隊」進行反撲,但均被共產黨部隊圍城部隊擊退。等到彭毓斌援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來,徹底打亂了史澤波堅守待援的計劃。史澤波意識到再死守長治城就等於「守死」,只有突圍才有一線生機 。 1945年10月7日夜,長治城又是一個大雨天,困守長治的閻軍總指揮史澤波率部趁雨夜棄城突圍逃竄。早已料到閻軍會突圍逃竄的劉伯承、鄧小平得知史部已逃出長治城後,當機立斷,命令圍城部隊一部進入長治,大部跟蹤追擊,務求在運動中消滅逃國民黨軍。廣大指戰員不顧連續作戰的疲勞,忍受飢渴困苦,日夜兼程,向沁水預定堵國民黨軍地區疾馳而來。終於將從長治逃出的史澤波及其所部萬餘人,堵截於沁河東岸的將軍嶺、桃川河一帶。12日晨,各路大軍對逃國民黨軍發起攻擊,激戰兩個多小時後,閻軍大部被消滅。就在沁河岸邊人民軍隊與閻軍激戰時,狡猾的史澤波及其第六十八師師長郭天辛等人在沁河的下游徒步涉水渡過沁河,疲於奔命的史澤波以為這下到了安全地帶,不承想又遇到了早已嚴陣以待的堵截部隊。就這樣,史澤波、郭天辛被俘。
鄧小平讓王定南轉告高樹勛時機重要。10月29日,劉鄧便從王定南處接到高樹勛心意已決的消息。10月30日,高樹勛率領國民黨新八軍、河北民軍1萬餘人在邯鄲以南的馬頭鎮起義,宣布退出內戰,主張和平與民主。11月10日,高樹勛的部隊改稱「民主建國軍」,高樹勛任民主建國軍總司令 。
㈡ 上黨戰役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有:毛澤東,劉伯承,鄧小平,蔣介石,閻錫山.彭毓斌,史澤波等
上黨戰役
解放戰爭初期,晉冀魯豫解放區部隊在山西長治(古稱上黨郡)地區粉碎國民黨軍進犯的戰役。故稱此次戰役為上黨戰役。1945年8月中、下旬,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遵照蔣介石的命令,調集所部19軍軍長史澤波率領1.7萬餘人,在日偽軍的配合下,向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長治地區進攻,企圖佔領整個晉東南地區。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和關於徹底消滅進犯之敵的指示,集中部隊3.1 萬人,9月10日發起上黨戰役。首先收復屯留、長子等四城。自9月20日起,從東、西、南三面合圍長治。閻錫山急調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領3個軍8個師2.3萬人,從太原出發南下,增援長治。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以一部兵力繼續圍攻長治,主力北上消滅援軍。10月2日,將援軍合圍於屯留西北地區,經4晝夜激戰,國民黨軍除2千餘人逃回沁縣外,其餘全部被殲。長治守軍待援無望,於8日向西突圍,企圖逃回浮山、翼城。晉冀魯豫區太岳部隊跟蹤追擊,至12日將其殲滅於沁河以東之將軍嶺、桃川地區,上黨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3.5萬人,擊斃彭毓斌,生俘史澤波等10餘名師長以上將領,有力地配合了重慶談判斗爭。
㈢ 上黨戰役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1.上黨戰役背景:
1945年8月下旬,日軍投降,閻錫山部隊第19軍史澤波率4個師在上黨地區接受日軍投降。但該地區恰好位於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分區與太岳分區兩區之間,態勢孤立;中共抗戰勝利開始即列入應予佔領的地區之一。下旬佔領了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及被太行軍區部隊包圍的長治、長子、壺關、屯留等地 。企圖以此為依託擴占整個晉東南。與此同時,蔣介石在耍兩面派手法,又三次電邀毛主席赴重慶談判。為了保衛勝利果實,支持毛主席在重慶的談判。
8月26日,中共中央軍委在關於各地軍事部署的指示中,要求太行軍區應即集結主力,「收復上黨全區,採取一切有效手段徹底消滅偽頑,逼國民黨軍投降」,31日再度指示劉伯承和鄧小平,「閻部一萬六千占共產黨部隊長治周圍六城,乃心腹之患,必須堅決徹底全部殲滅之。」
據此,劉鄧部署對上黨地區(即長治地區)作戰行動。晉冀魯豫根據地的部隊在抗戰之後編成4個野戰縱隊,為了進行上黨戰役,動用了3個縱隊。
為了打好上黨戰役,晉冀魯豫軍區認真進行了戰前准備,首先,將各軍區在抗日戰爭時期組建的游擊兵團編組成太行縱隊、冀南縱隊和太岳縱隊,使之成為正規兵團,從而實行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其次,在軍民中廣泛的進行政治動員。號召大家為保衛抗戰勝利果實而戰,並提出「打好上黨戰役,支援重慶談判」的口號。部隊知道毛主席赴渝和蔣介石談判,都為毛主席的安全擔心。鄧小平說:「上黨戰役打得越好,殲滅國民黨軍越徹底,毛主席就越安全,在談判桌上就越有力量。「再次,開展了戰前練兵,各級地方政府還動員了5萬民兵支前或參戰。充分的戰前准備,使部隊士氣高漲,求戰心切,保證了前線的供給和後方的安全。
2.上黨戰役簡介:
上黨戰役,發生於1945年9月10日中國山西省上黨地區(今長治市)境內,發生於重慶談判期間,以作為配合談判的重要軍事動作。這是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兩黨發生的首次軍事沖突,是1945年國共沖突的一部分,成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序曲。
上黨戰役殲滅了閻錫山所屬的11個師的部隊,使得閻錫山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未能對中共發動攻勢,並且不得不藉助中央軍守衛山西。
㈣ 史澤波的上黨被俘
上黨戰役發生於1945年中國山西省上黨地區(今長治市)境內,是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兩黨發生的首次軍事沖突,是1945年國共沖突的一部分,成為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序曲。該戰役由中共發動,且發生於重慶談判期間,以作為配合談判的重要軍事動作。這次戰役殲滅了閻錫山所屬的11個師的部隊,使得閻錫山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未能對中共發動攻勢,並且不得不藉助中央軍守衛山西。
9月10日,晉冀魯豫軍區出動太行,太岳,冀南3個縱隊攻擊閻錫山控制的各個城鎮,不出10天,攻克大部分據點。11日,長治守軍出動6000人增援屯留,中途稍與打援部隊接觸,即畏懼被殲而退縮長治。12日,攻克屯留。13日,太岳縱隊攻擊長子縣城時,以太行、冀南縱隊打援。但長治守軍不敢出援,打援意圖無法實現。劉伯承、鄧小平當即放棄打援計劃,令各部迅速奪取外圍各城。至19日,襄垣、長子、屯留、潞城、壺關為我攻克,共殲滅國民黨軍7000餘人。
10月2日,打援部隊與增援敵軍在屯留西北之王家渠地區遭遇,打援部隊立即將彭毓斌所部包圍於老爺嶺、磨盤腦、榆林地區。被圍困的國民黨軍憑借優勢火力拚命頑抗,戰斗十分激烈,打援部隊多次攻擊未果。劉、鄧首長遂決定抽調圍困長治的冀南縱隊北上參加打援,只留下地方部隊繼續圍困長治。為避免彭毓斌作困獸之斗,部隊攻擊時採用圍三闕一,虛留生路的戰法,即在北面敞開一個口子,爭取在運動中殲滅之。20日,第19軍被圍困於長治,史澤波固守待援。閻錫山得知長治被圍,一方面給史澤波鼓氣告其「上黨必爭,潞安必守,援軍必到,叛軍必敗」,另一方面調集第7集團軍彭毓斌率領第23軍和第83軍馳援長治。中共採取圍城打援的辦法,在白晉線設伏,將支援長治的彭部包圍在了屯留北部山地。10月5日,援軍被全殲。閻錫山見援軍失敗,急令史澤波突圍。10月8日,史澤波突圍南逃,12日,在沁水以東被中共攔截消滅,史澤波被俘。陳賡大將節選——史澤波深知閻錫山用人不義,在上黨戰役中起義投降陳賡指著地圖說:「要全殲逃敵,我們部隊必須先敵到達土落村。」
土落村位於漳河西岸,距虒亭鎮五六公里,村子不大,地理位置重要。
1945年10月4日下午,劉忠和楚大明率領第二十團下了老爺山,沿著白晉公路西側的山間小路向北疾進。
秋雨乍停,道路泥濘,黑夜行軍,人不歇腳,馬不停蹄,幾乎是一路小跑,和公路上行進的敵人競賽,看誰能跑在前頭。部隊已經打了半個多月的仗,十分疲勞,但在「堵住敵人,就是勝利」的戰鬥口號鼓舞下,幹部戰士熱情極高,腳走腫了,鞋走破了,沒有人皺一下眉頭。忽然,面前出現了一條河,沒有橋,水流很急,山地的深秋又非常冷……幹部猶豫了,部隊在河邊停了下來。這是為什麼?楚大明急了,跑到前面去看,揮著大手喊起來:「同志們!快跟我來!」自己「撲通」一聲跳進水中徒涉過了河。大家看到團長這么干,還有什麼說的,都「撲通」、「撲通」跳到水中,跟著團長徒涉過河。然後又跑了三個多小時,趕了40多里山路,當夜10點,終於超過敵人,來到土落村。這一帶是太岳區老根據地,楚大明從群眾口中得知,已經有100多敵人騎兵,已先渡過漳河,向沁縣城跑去。為不使後面的敵人再跑過去,楚大明立即命令二、三營佔領土落村制高點,截斷公路,組織防禦;命令第一營北渡漳河,構築工事,控制北岸高地,進行堵擊。楚大明對大家說:「現在敵人已經被裝進了口袋,我們這里是口袋底,千萬斤的重量,都要壓在這里。一定要把工事修得好好的,口袋裡裝得再重,也不能漏掉一粒沙子。」話音未了,敵人的尖兵部隊就沖了上來,首先是偽軍改編的省防軍,戴著鋼盔,端著上了刺刀的日本步槍沖上來,連續兩次被第二十團擊退,第一營斃敵600餘人,屍體堆積如山,把河水都堵了起來,清漳河變成了血水河。激戰到天明,堵住了敵人逃路。但一營苟營長在指揮戰斗時腹部中彈英勇犧牲。這時,第七七二團、第二十五團和士敏縣獨立團陸續趕到,紛紛進入陣地,構成了真正的大「口袋」。
第二天清晨,東方剛剛泛白,敵人的大隊來了,進入了預設的「口袋」,幾個團的迫擊炮、機槍、步槍一齊發射,敵人頓時大亂,特別是走在前面的機關、後勤人員胡竄亂跑,相互踐踏,死傷遍地。敵立即調整兵力,拉上來一個師,集中20多門山炮,對著太岳縱隊的陣地,狂轟濫炸,反復沖鋒,妄圖突圍。第二十團在楚大明指揮下,團機關幹部、直屬連隊和衛生隊都投入戰斗。機槍、步槍、手榴彈一齊向敵人傾瀉過去,敵人像被割倒的禾草似的,一片片、一批批地倒下去,前面的敵人趴在地下不敢動,後面的敵人擁擠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亂作一團。這時,楚大明親自帶領第二營從左翼向敵人實施反沖擊,第三營田營長帶領七、八兩個連由左翼向敵人實施勇猛反擊,打亂了敵人建制,陣地上敵屍堆積如山。第二十團就是一道銅牆鐵壁,敵人一步也不能逾越。
傍晚,太行、太岳、冀南各路大軍,從東、西、南三面圍上來,猛烈沖擊、穿插,敵潰不成軍,紛紛繳械投降。
陳賡帶著指揮所人員走下老爺山,天已大亮,踏著露水覆蓋的山路向前線走去。不一會兒,見到太岳一分區的訓練參謀尚思光走來,陳賡急忙問:「部隊作戰情況怎麼樣?」得到的卻是一個失望的回答:「我不清楚。」
陳賡氣了,嚴厲問道:「你在旅部,怎麼不了解作戰情況?」尚思光說:「我現在在分區,是來帶領民兵和地方武裝配合主力襲擾敵人的。」「那好。」陳賡說,「你就立即組織民兵好好打掃戰場,掩埋敵人屍體,搜索敵兵,收容傷兵,收集武器彈葯。」尚思光敬禮後急忙走了。看著他的背影,陳賡又自責起來說:「啊,他從分區100多里地跑來,組織和指揮民兵、地方武裝,我以為他還在決一旅旅部工作哩。沒有表揚他,反而批評了他,真是……」
陳賡到了決一旅陣地,看見繳獲的一群山炮很高興,馬上叫參謀去仔細查看,自己向李旅長指揮所走去。他到了指揮所,急忙和部隊通電話了解情況,布置任務。其實,這里離戰場很近,槍炮聲聽得很清楚,不時還有冷槍冷炮飛過來。此時,前方戰斗正酣。彭毓斌在亂軍中下馬逃命,不久被擊斃。戰斗於10月6日9時勝利結束,閻錫山的8個師2萬餘人的援兵全軍覆沒。解放軍俘虜了敵副總指揮兼炮兵司令胡三餘、暫編第四十九師師長張宏、暫編第四十六師師長郭溶、第六十六師師長李佩膺等高級將領。偵察科長彭克和胡三餘談話,問他被俘後有何感想?胡三餘嘆氣說:「已經到了這般地步,還有什麼感想?聽從貴軍發落吧!」他垂頭喪氣,不願多說話。
陳賡聽彭克匯報後笑了:「你這不是同俘虜談話的辦法。不能首先叫他談感想什麼的,要先交待黨的政策……你把他帶來我談。」
胡三餘曾在日本炮兵學校學習過,懂得炮兵的理論和技術。陳賡耐心地向他交待了俘虜政策,還告訴他可以用他的技術為人民、為解放戰爭服務。胡三餘對於共產黨不僅不殺他,還要用他的技術,表現很激動,感到前途有了希望,不再垂頭喪氣了。
戰斗結束後,指揮所設在一個小村裡。這時,通信部隊趕來了,立即和太行部隊架通了電話。陳賡馬上通過他們的總機向劉、鄧首長報告了戰況和繳獲。
劉伯承說:「你們的戰果很大,分一部分山炮給太行和冀南部隊吧!」
「堅決執行。」陳賡爽朗回答,「師長,請太行、冀南部隊馬上派人來取吧。」他還是習慣使用抗日戰爭中對老首長的稱謂。
「馬上給我接李成芳。」剛結束與劉伯承司令員的通話,他又讓接轉別的電話。接通後,他用親切的口吻說:「成芳嗎?劉、鄧首長指示我們,分一部分炮和牲口給太行、冀南部隊,你們准備一下移交吧!」放下電話,他高興地和參謀說:「我本來還想向李旅長多說幾句,解釋解釋,開導開導,可是他還沒等我說完,就表示堅決執行。」他對李旅長的顧全大局很贊賞。
傍晚,他對通信科長戴其萼說:「這幾天,電話員太疲勞了,夜間守總機會打瞌睡,誤事,我想還是你親自去守守吧。現在消滅了這股敵人,孤懸在長治的史澤波,只有逃跑的一條路,並且只能從我們太岳區向西跑,回閻錫山的老巢。很明確,應該由我們部隊去追擊。所以,我們要做准備。你要注意聽消息。」接著,他又和劉忠、李成芳兩位旅長通了話,了解部隊傷亡情況,要求他們派小分隊打掃戰場、轉送俘虜、後運傷員外,要迅速集結部隊,休息待命,准備阻擊閻錫山自北面再派來的援兵,追殲可能自長治逃跑之敵。
一切布置停當,他放心了,叫接通太行縱隊陳錫聯司令員的電話,說:「想聊聊天。」接通了,陳賡笑著問:「你們打磨盤堖很吃了點苦,但是追擊得了手。喂,你們發了『洋財』吧?繳獲了些什麼?」
陳錫聯講了一些數字,特別強調繳獲了一百幾十萬發子彈的事。陳賡高興地說:「那太好了,這么多子彈夠打兩個上黨戰役用了。」
「打磨盤堖所以屢攻不下,就是缺乏彈葯。」陳錫聯回答,「每個戰士只有幾發子彈;機槍也缺乏子彈,無法進行很好的掩護;進攻山頭,接近不了敵人,手榴彈又投不到。當時要有20萬發子彈。早攻下來了。」
一陣爽朗的笑聲結束了友好的談話。陳賡不吸煙,不喝酒,不會打牌,不會跳舞,這種舒心的談話,就是他最好的休息。午夜後,指揮部里再沒有聽到陳賡的聲音。大概他沒有什麼放不下心的事了,也太疲勞了,能安安心心地睡個好覺。
實際上,此時史澤波身邊的特務連早已是共軍安排的,其連戰高凡更是一直在敵後策反國民黨軍隊,但身邊也有閻錫山派來監視他的顧問。大戰在即,史澤波偽裝自己,不守長治,派高凡將大軍撤退路線告知共產黨。在明知共產黨正在對面埋伏的情況下,先將重型武器交給共產黨,然後將部隊內窮凶極惡的分子派去攻打小尖山,待實力消耗大半以後,派部分特務連除去頑固分子,實行起義。
戰後陳賡大將見到史澤波後,說史將軍的選擇是明智的。
㈤ 上黨戰役具體發生在哪裡是怎麼一回事
上黨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山西省東南部以長治為中心的地區(古稱上黨郡),對國民黨進行的自衛反擊戰役。1945年8月中旬,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所部,以4個師及1個挺進縱隊(相當師),乘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正在向日偽軍大反攻之際,進占上黨地區的長治、長子、屯留、潞城、壺關諸城,企圖以此為依託,擴占整個晉東南。為保衛抗戰勝利果實,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進行自衛反擊。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決心以太行、太岳、冀南軍區3個縱隊及地方武裝共3.1萬餘人,在5萬民兵支援配合下,先由北而南奪取長治外圍各城,吸引長治守軍出援並在野戰中殲滅之,爾後圍攻長治,誘閻錫山部出援,以便相機殲滅其於運動中。9月10日發起戰役。10月12日戰役結束。此役是抗戰勝利後解放區武裝力量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一個較大規模的殲滅戰,殲滅國民黨軍11個師及1個挺進縱隊共3.5萬餘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和平談判。
㈥ 上黨戰役的歷史影響
上黨戰役是重慶談判期間,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國民黨軍的戰例,也是解放戰爭時期打的第一個殲滅戰,這一勝利打擊了蔣介石的內戰氣焰,加強了中共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對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
這次戰役也是解放戰爭時期打的第一個較大規模的殲滅戰,為共產黨部隊今後的作戰提供了借鑒,意義十分重大,經驗也非常寶貴。共產黨部隊在總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所以能取得戰役的勝利,主要經驗是:劉伯承司令員對國民黨軍情判斷准確,戰役決心正確,指揮果斷;初戰必勝的思想明確,戰役的各項准備工作充分;通過兵力的機動轉用,以及在次要方向充分發揮地方部隊和民兵的作用;確保主要作戰方向的兵力優勢;利用圍城打援、攻城打援、迫國民黨軍突圍等手段,爭取殲國民黨軍於運動中 。
上黨戰役是解放區軍民在抗戰勝利後,為保衛勝利果實進行的第一次大的自衛反擊戰。它的勝利,不僅給予進犯太行區的閻錫山軍以迎頭痛擊,保衛了上黨地區,而且有力地配合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和平談判 ,促進了「雙十協定」的簽訂。毛澤東在《關於重慶談判》一文中,對上黨戰役的勝利給予了充分和高度贊揚 。
㈦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為什麼沒有收復上黨,而是被韓國收復了
秦軍進攻韓上黨,韓、趙的獻地協議放趙王手裡還沒捂熱,上黨就已被秦軍駐軍了。秦軍佔領上黨之後,馬上發動"長平之戰",趙國慘敗,45萬趙卒被屠。繼而兵圍邯鄲,趙險些亡國,幸得信陵君“竊符救趙”與春申君一起出兵方解邯鄲之圍,趙國再也不敢覬覦上黨之地了。15年後,秦國開始敲打魏國,魏安釐王起用信陵君為將,率六國聯軍“合縱”攻秦,驅敵於函谷關內,秦國關外之地盡失。諸侯聯軍取得勝利之後,拿回各自被秦國佔領的土地,韓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上黨,自然就歸還韓國了。
尾聲
雖說趙國接不接受韓國的上黨,也不會阻止秦國進攻趙國,但接受韓國敬獻的上黨確實也成了秦軍攻趙的導火線。趙國以自己弱微之能,貪圖上黨17個城邑而不能消化,是不是有點無自知之明呢?平原君以彼賢能,居然不能理性分析當時的天下形勢,並勸趙王接受上黨之地,以至國家蒙受大難,也是有損戰國四公子之英明了吧。
從上黨郡守馮亭獻地給趙國,到秦軍進攻上黨之前,趙國自始至終未認真派軍布防上黨,以至秦軍輕易地佔領了上黨,並引發了慘絕人寰的“長平之戰”,甚至是“邯鄲之圍”,還險些被滅國的。所以,上黨從未被趙國真正擁有。從秦軍佔領上黨,到信陵君魏無忌“合縱”六國聯軍,將秦軍趕回函谷關之內,上黨於秦國的統治已有15年,而韓國派軍與信陵君主導的“合縱”聯軍攻秦,於15年後取回原本屬於自己的上黨之地,就再也合理不過了。
㈧ 長平死戰的小說,裡面有一個情節是趙國百姓參戰,秦國將領看到後覺得趙國打不下來,後撤的小說
錯失良機
戰國時期,北方的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趙
閼與之戰示意圖
武靈王志向遠大,眼光不凡、意志堅定、立排眾議大膽的推行移風易俗,並選練精銳弩弓騎兵。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
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時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趙國對秦國而言可謂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並有可能發展成為秦國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與軍事宿敵。秦國不會看著他的對手一步步的壯大從而威脅自身地位,伺機削弱並沉重的打擊趙國。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是越演越烈。武靈王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發生,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現。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卻受辱於趙國大臣藺相如並非其心甘情願,實是迫於趙國實力,不敢造次發難、迫不得已耳。這一輪政治外交上的較量,秦國外厲內荏,趙國爭鋒相對,秦國沒有討得任何便宜。前269 年秦派大將胡陽率精兵數萬越韓境上黨進攻趙國的閼與,反被趙奢所統領的趙軍精銳突騎所擊敗。至此,事態似乎向著有利於趙國的方向發展,事情果真是這樣嗎?秦國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在暗中積聚著力量,等待同趙國決戰的有利時機。山雨欲來風滿樓,秦趙這兩大軍事強國之間,早晚會有一場惡戰以決雌雄。悲壯慘烈的秦趙長平大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拉開了序幕。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示意圖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古地名)。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系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也不願降秦,為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獻郡於趙國,趙孝成王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同時仍任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公元前261年,秦國進攻韓國,斷絕了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系。
公元前261年4月,秦國派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並之。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上黨。其時,上黨大部分土地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附於廉頗軍中。
秦軍(王齕)與趙軍(廉頗)的首次遭遇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敗,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於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
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布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秦軍進攻受挫,約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
秦軍攻戰數月毫無進展,因補給線漫長後勤壓力太大。為扭轉局勢,秦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其他諸侯國懼怕秦趙媾和於己不利不敢支援趙國;同時使用反間計,在邯鄲散布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本自惱怒廉頗軍隊傷亡很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謠言四起,不啻於火上澆油。於是趙王力排眾議,臨陣換將,以自己喜愛的年輕將領趙括(趙國著名將領馬服君趙奢之子)替代廉頗為長平前線最高統帥。
胡服騎射
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長平前線四十五萬趙軍。秦國得知消息後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原有的軍事部署和防守戰略並撤換大批中下級軍官,收縮兵力准備主動出擊,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復上黨。
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倉東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系。
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直通長平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不知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給予秦軍重大殺傷,但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兩萬五千名秦軍突然出擊佔領韓王山,切斷了趙軍的退路。五千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支援。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主力失去後勤保障,留守部隊空守糧草輜重不敢增援。秦軍抓住有利態勢,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秦軍防禦壁壘所在的將軍嶺與韓王山所夾挾的一片低凹的山谷。
面對險惡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谷地。趙軍被圍的消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國。但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知趙軍主力已被合圍,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近40萬人,己方傷亡過半。
秦軍對近40萬降卒心有餘悸。白起假意許諾說准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白起又以酒肉安撫降卒,後令秦兵以白布裹頭,吩咐說「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趙國降卒不曾准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40萬趙軍,一夜俱盡。史載當時「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唯有240名年紀幼小的趙兵被秦軍放歸趙國以散布恐慌,震懾山東六國。坑殺趙卒的消息傳入趙國,整個國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邯鄲之戰
秦雖然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士卒死傷過半,糧草消耗巨大,秦無力繼續攻邯鄲滅趙。且士卒連年征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占之地民心不固,隨時都有可能叛亂。韓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後秦正是因此而敗)。故秦接受了趙國的割地求和。然而,趙在割地上卻分歧擴大。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轉而備戰。秦昭襄王大怒,遂以舉國之兵攻趙,邯鄲之戰爆發。
趙的戰爭准備可以說做到了極致。由於趙國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只能守城,並為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同時外交也積極開展。趙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甚為愧疚,積極游說魏楚並組織邯鄲保衛戰,以求將功補過。
邯鄲之戰示意圖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趙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趙之太原,取之,以牽制趙北方主力使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取趙之邯鄲。七、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屏蔽被秦攻破。次年十月秦圍邯鄲。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趙國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而此時趙國的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損失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徵集的下民,約三四十萬人,且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一二萬人,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但是,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幾乎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眾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沖車直攻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且不得停下休整,邯鄲城卻並未攻下,遂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然而,趙軍卻一再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突襲秦軍營柵,竟使秦累有傷亡,反使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懈怠。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襄王的手中,秦昭襄王十分的生氣,而是時武安君病重,不得行,只好一面書信督促王陵,一面組織援軍。收到信的王陵軍於十二月間,在寒風中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擊,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里,秦折兵數千人。
邯鄲城內,天寒地凍,傷員遍城,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君趙勝將府內積糧存衣,散布趙民,並令其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督戰,平原君亦往之。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於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傷亡慘重。
秦昭襄王五十年正月,將軍王齕率兵十萬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准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可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相當猛烈。
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漲。戰事進行月余,趙兵拚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皆未至。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同時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終於,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長平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迅速下滑,再也無力同秦國爭霸天下 。東方六國從此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抗衡秦國。戰國進入了諸侯合縱抗秦的時代。
短暫中興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國都蠢蠢欲動,首先動手的是燕國,如前所述。此戰對趙影響:一,提升了趙國於七國中地位;二,鍛煉了趙軍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復了作戰的自信;三,增強了趙國實力和國家安全系數;四,發現並鍛煉了趙國將領。此戰中,龐煖、樂乘、李牧脫穎而出,讓趙人看到除了老將廉頗外還有更多優秀的將軍。趙國的中興似乎仍有希望。
廉頗在趙國之敗後,被趙王重新任用相國並封為信平君。已經年老的他不畏疲苦率領趙國士卒繼續作戰,於趙孝成王十五年破燕軍;十六年圍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陽。其後因事逃奔魏,後轉至楚為將,率軍作戰因楚兵不如趙兵,戰不得志,在壽春抑鬱而終,臨死思報趙國。龐煖在廉頗出走後,面對秦國、燕國的進攻毅然挑起了趙國的大梁。趙悼襄王三年,燕犯趙,龐煖率軍抵。於常山東垣戰燕軍。此戰,趙兵多用強弓勁弩,其傷亡甚重。燕軍皆不利。後撤,遇李牧。又撤,遇龐煖。大敗。此戰死燕兵二萬餘人,其餘的奔潰或投降了趙軍。其後與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趙王贊其曰:「將軍武勇,廉頗還趙」。趙悼襄王四年,龐煖統率趙、楚、魏、燕之銳師五十萬攻秦。趙悼襄王六年秦長安君及大將軍蒙驁率軍十萬攻趙,龐煖領軍十萬御之,殺秦軍三萬,射殺蒙驁。趙國頓時國威大震。
趙幽繆王三年,秦將桓齮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對趙都邯鄲構成嚴重威脅。李牧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
戰國後期形勢圖
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斗,10萬余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沖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率五國聯軍大破秦國於河外,趙也有參與。其後,燕國派遣當年與樂毅攻齊的劇辛為帥,率軍攻趙,趙將李牧、龐暖抵抗,大破燕軍,劇辛自殺而死。龐暖擊敗燕後,組織聯軍攻秦,舉春申君為帥。五國聯軍與秦軍於潼關附近與呂不韋決戰,秦將王翦建議先襲最遠來的楚軍,楚軍聞知而逃,四國聯軍也退。其後一直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斗,直到前229年。
㈨ 作為長平之戰的直接誘因,趙國接收上黨地區,趙國這樣做是不是錯誤
勸說趙國接受韓國給的上黨郡是沒有過錯的,可是這時的趙國並沒有真正做好戰爭的准備,或者是做出和秦國決一死戰的准備。之後更是在緊要關頭臨時換帥直接就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敗,為之後趙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這一打就是兩年,有人說廉頗適合防守,不擅長打進攻戰,建議換將。於是將這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一下子就讓趙國45萬將士被白起活埋。可以說接受上黨郡是有利的,但是趙國並沒有充分的做好戰爭的准備,導致上黨郡成為了滅國的禍端。
㈩ 秦國趙國打仗的上黨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上黨是同一個地方嗎
應該不是一個地方,因為秦國趙國是幾千年前的事兒了,名字早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