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女作家喬治桑
喬治桑:田間的一縷陽光
在法國文壇上,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作家,如莫伯桑,莫里哀,巴爾扎克,小仲馬,但如果說起田園小說,則應首推女作家喬治桑。
喬治桑用她細膩的筆為我們描繪了法國農村的田園風光。在她的故事裡,看不見硝煙彌漫的戰場,聽不到喧囂迷亂的都市鶯歌,更觸不著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兩面三刀。她筆下的世界,永遠都是詩一般的風景下,恬靜與閑適滋潤出的男男女女在上帝慈愛的目光下相互愛惜的生活,努力勤勞的工作,可能在生活中會遇見一點點的小麻煩,但在大家陽光般的心懷下,這點不快也如盛夏日頭下的一點冰屑,迅速融解了。同她的好朋友巴爾扎克不同,她主張在文學作品中塑造自己理想化的人物,表達善良高尚的情操。她認為:「藝術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研究,而是對理想真實的追求。①」而她的作品正像她所期待的那樣,成為了一部部理想和信念的寫照。
在其諸多作品中,《田園三部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明朗的色調,成為她最具特色的代表。而在其中的細膩優美的詩樣情調,也為法國文壇吹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喬治桑藉助山水田園悠閑的背景下,交代了她對人生的種種理想
《魔沼》:內心的自我認知
在她的第一部作品《魔沼》中,她藉助一段極為簡單的愛情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熱爾曼的妻子過逝後,岳父讓他再娶,並為他提了親。但熱爾曼由於機緣巧合與臨家女孩瑪麗困與一片沼澤中,通過接觸他發現瑪麗的真誠善良,美麗大方,是他的真心所屬,最終他放棄了富有的小姐而與瑪麗共結良緣。
故事雖然平凡,但喬治桑的高明與獨特之處在於,她並沒有讓任何巨大的阻力出現在這對戀人之間,無論是門第,財富,年齡,還是外界的壓力,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說真的要阻擋他們愛情的,恐怕只有他們內心自己在掙扎。而這種掙扎本身的動機則是來緣於對自己是否能給對方帶來幸福的一種質疑。於是一部可能成為階級斗爭或是奇巧曲折的書,變成了一部自我凈化,自我提高的生活故事,伴著田間悠悠白雲,碧水青山,讓人回味無窮。
這也注入了喬治桑自己的愛情理念:真正的愛情是沒有權貴,地位,年齡之分的,而能讓愛情遲疑彷徨的只有人的內心,內心的純凈和真誠決定了愛情的堅固與長久,而這種純凈和真誠則是一個人善良與寬容的體現。
小說中的魔沼,其實只是一個隱喻,即給戀愛雙方一個可以交流和考驗的契機,這既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巧合。就彷彿現實生活中男男女女的邂逅,這就是上帝賜給他們的一個個魔沼,既可以抓住,也可以放棄,一念之差就改變了人的一生;但如果是懷著真摯而虔誠的態度面對愛情,面對生活,怎樣的魔沼都會帶來幸福的結局。
同時,喬治桑在《魔沼》流露了一種淡淡的反叛情結,如故意讓男主角以一種奇妙的心態排斥岳父安排給他的女人,隱隱的也透露出一種她對現實的不滿。
但總之,《魔沼》還是一個很簡單透明的故事,就象王維的詩,清淡宜人,含蓄雋永。
《棄兒弗朗索瓦》:命運的自我選擇
比起第一部《魔沼》的簡單,《棄兒弗朗索瓦》顯得有些奇特,甚至帶了點傳奇的色彩,但仍然繼承了第一部明朗清澈的特點,讓人讀後津齒留香。故事講述了少婦馬德萊娜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善待比她小九歲的棄兒弗朗索瓦,但遭到別人甚至丈夫的誤會。弗朗索瓦為了馬德萊娜的名譽遠走他鄉,通過努力取得了名聲和地位。當他回到故鄉時,發現馬德萊娜的丈夫已去世,只留下債務,他幫助馬德萊娜解除困境,並發現已深深愛上她,最終兩人沖破阻力喜結良緣。
同第一部的環境純潔化一樣,喬治桑依然在故事中為男女主角設置了一方凈土,但為了讓人物性格更加復雜豐滿,他在人物身上注入了更多的矛盾體。在這一部中,有兩個矛盾體始終與主角命運緊緊相連。一是弗朗索瓦對瑪德萊娜深深的愛(我們姑且不理會這種感情的性質)和擔心這種愛對瑪的困擾之間的矛盾;另一個則是瑪德萊娜對弗朗索瓦關愛之切與擔心丈夫會因此不快之間的矛盾。整個故事在兩組矛盾的帶動下慢慢的前進,並且我們的主角也在矛盾下痛苦的煎熬。
2008-5-10 21:18 回復 喬治桑 0位粉絲 2樓
面對矛盾,兩個主角選擇了不同的態度,瑪德萊娜選擇了讓丈夫快慰而讓弗朗索瓦離去,而弗朗索瓦則選擇了讓瑪德萊娜快慰決定離去。看似不同的選擇下其實隱藏的都是相似的動機——就是犧牲自己讓別人幸福。這種犧牲略帶著基督徒的特有的救贖,作為同一時代也是虔誠的基督徒的喬治桑自然也把這種濃厚的宗教理念注入到她的理想之中。
但喬治桑心中的理想是與幸福相連的,於是數年之後,她所操縱的男女主人公又走到了一起,她除去了瑪德萊娜的的丈夫這個最大的阻力,讓男女主人公面對一個更加純凈的環境重新做一個選擇。在這一次的選擇下,沒有任何外界的壓力,完全是人物對內心的一種挑戰和探索。弗朗索瓦終於正視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了瑪德萊娜,而瑪德萊娜也接受了他。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體不復存在,故事也便得以告一段落。
在這一次的選擇中,喬治桑把人的內心放在主要位置,她認為理想的愛情是應該勇於面對真實的自我,真實的情感才是婚姻的基礎。
同第一部淡淡的反叛情結相比,喬治桑在《棄兒弗朗索瓦》中流露出濃厚的反叛個性。這種反叛體現在對當時傳統倫理的兩個質疑。第一個質疑是弗朗索瓦所愛的人是一個有夫之婦,而且年齡比他大九歲,這在當時社會無疑是不可接受的;第二個質疑是瑪德萊娜與弗朗索瓦之間的感情是由母子之情轉化而來的,這在當時更是傷風敗俗的。然而喬治桑用輕描淡寫的方法將這兩個沖突淡化,甚至忽視,用瑪德萊娜的丈夫的死解決了第一個沖突,至於第二個沖突,似乎全村的人都開放而坦然的接受了這個現實。
可以說在這里喬治桑再一次表現了她理想化的世界的准則,純潔,真誠,以寬容的態度面對一切。只要兩個人是相愛的,而且是真誠相愛的,他們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或許說,從心理學和論理學角度挖掘《棄兒弗朗索瓦》能詮釋出作者內心更多的東西,但喬治桑本人也不願理會這些吧。正如她表現的那樣:「這一組組牧歌式的愛情,完全擺脫了金錢,地位,年齡,容貌等世俗,物質的考慮,體現了一種高度凈化的精神境界。②」僅僅就是如此吧。
《小法岱特》:人性的自我凈化
如果把第一部第二部的風格比作王維的詩的話,那幺第三部《小法岱特》就象孟浩然的詩,依然是秀麗的田園風光,卻驀然多了份惆悵的情調。作者的筆下,依然是平靜祥和的村莊,雙胞胎西爾維內與朗德什在眾人的關愛下成長,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成長的過程中,兩人分別被親情和愛情所困擾,最終得到了解脫。
在這部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變得前所未有的復雜,與明快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雙生子西爾維內與朗德什實際是人的兩個側面,西爾維內代表了懦弱,而朗德什代表了堅強。
盡管他們都是善良的,但西爾維內由於懦弱因此對弟弟朗德什有了極強的獨占欲,就彷彿人類自身軟弱的地方會依賴於自身強大的一面,西爾維內總想由弟弟陪著他,和他在一起,實際上也是在變相的掩飾自己。而朗德什則始終對他的弟弟是妥協的,他總是為了自己的弟弟放棄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權利。這和我們人類自身對缺點的妥協是多幺的相似呀。於是兩個人誰也離不開誰,但在一起時又常常痛苦。就彷彿人類自身的矛盾體,我們厭惡缺點,卻無法擺脫;渴望優點,卻無法時時體現出來。
直到小法岱特的出現,西爾維內與朗德什才有所解脫。小法岱特是一個普通的女孩,但她身上擁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東西——面對現實。她冷靜的分析了西爾維內與朗德什的關系,指出了西爾維內性格中的不足;這些是原來誰也不願意說出來的。在處理和朗德什的感情上,她也表現的異常冷靜,她象是一盞明燈,把雙生子迷茫的十字路口照亮,告訴他們前進的方向。在生活中,她就好象人們的良師益友,讓我們一個個雙重身份的人格變的成熟,變的完善。
在故事的最後,西爾維內選擇了離開,因為他也深深愛上了小法岱特(有點象《鍾無艷》的一句台詞:「我最愛的男人,愛上了我最愛的女人,我怎幺辦,只有離開。」:P),這似乎也預示著人們的缺點終將離開,因為它們會被生活中的善良所感化。
在這一部作品中,喬治桑收掉了反叛的衣襟,選擇了人性的一種回歸,這種回歸是她對理想認識的一種更高境界——既除了追求純粹,認知自我外,更多的時候還要學會舍棄。只有這樣,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才能被擴大,美好的理想也才有可能實現。
理想是一種夢,美好而不真實;理想是一捧星光,眩目而無法抓住。喬治桑自己也承認,她的理想與現實是有很大差距的,她筆下的優美,僅僅是她筆下的生命。田園未必永如詩畫,田園之中也有追逐,淚水,人性的泯滅。喬治桑也曾因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而情場失意,無論是和肖邦還是謬賽;喬治桑也曾因革命的失敗而氣餒,怨艾。但無論如何,她都沒有放棄理想,她始終微笑著用仁愛面對一切,就象她筆下的人物一般,善良,寬厚。
我們承認巴爾扎克的偉大,喬治桑也承認,但她同時認為對現實深刻的分析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巴爾扎克就夠了,而她只要告訴人們一個美好的憧憬,這本身不也是一種同樣偉大的事業嗎?
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某一天,那時的人們的心真的變的像天一樣蔚藍清澈,田間的一戶農家院落內,一個女孩捧著一本小說走過被修剪得整整齊齊的草坪和被掃得一塵不落的庭院,對著她的正在做針線活的母親說:「媽媽,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作家寫過我們的生活。」一陣風吹過,片片胭紅的蝶衣飄落在院子里的櫻花樹下,陽光下劃出點點香痕,空氣中彌漫著沁人的味道,和著遠處汲水的風車,淡淡的雲,一切都是美好的。
㈡ 喬治桑的介紹
喬治·桑的外文名:George Sand;別名:露西·奧羅爾·杜邦;國籍:法國;職業:小說家;代表作品:《安蒂亞娜》;喬治·桑(出生於1804年7月1日~逝世於1876年6月8日),法國著名小說家,是巴爾扎克時代最具風情、最另類的小說家。
她憑借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安蒂亞娜》(1832)而一舉成名。喬治·桑是一位多產作家,她一生寫了244部作品,100卷以上的文藝作品、20卷的回憶錄《我的一生》以及大量書簡和政論文章。喬治·桑是法國女小說家,個性獨立不羈,追求婦女解放和愛情自由。雨果曾稱頌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他偉人都是男子,惟獨她是偉大的女性」。
㈢ 喬治桑簡介
喬治·桑(Georges Sand,1804年7月1日-1876年6月8日),原名阿曼蒂娜-露西-奧蘿爾·杜班(Amantine-Lucile-Aurore Dupin),是19世紀法國女小說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報紙撰稿人。
她是一位有影響力的政治作家,著有68部長篇小說,50部各式著作其中包括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戲劇和政治文本。喬治桑的愛情生活、男性著裝和1829年開始使用的男性化的筆名在當時引起很多爭議。
喬治·桑出生於巴黎,其父系為顯赫的貴族,她的父親是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的軍官,1808年不慎墜馬而死。而母系則是平民家族。幼年的喬治·桑在居於諾昂鎮的祖母身邊度過了很多時光。
1822年,喬治·桑和巴倫·卡西米爾·杜德萬男爵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兒女,分別是莫里斯(生於1823年)和蘇蘭琪(生於1828年)。1835年,喬治·桑和丈夫離婚,並取得了一雙兒女的監護權。離婚之後,喬治·桑離開諾昂鎮,來到巴黎。
(3)喬治桑小說小法岱特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早在1846年,喬治·桑就已經開始對田園生活感興趣。這一年她發表了著名的田園小說《魔沼》,全書沒有復雜的情節和冗長的理論闡述,而是自始至終充滿詩意。這部作品奠定了作家晚期創作的基調。
晚年的喬治·桑的創作受到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影響,追求反璞歸真、回歸自然。這一時期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說《棄兒弗朗索瓦》(1848)、《小法岱特》(1849)和《我的生活》(1855)。兩部小說都描寫充滿浪漫情調的愛情,其間可見盧梭《新愛洛依絲》的影子。
喬治·桑晚期的創作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描寫農民的生活。這在貴族傳統根基深厚的法國文學史上是沒有先例的。盡管農民的生活在田園牧歌的鄉村背景中被女作家理想化,但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喬治·桑在一些小說中採用糅合了土語的樸素法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㈣ 喬治·桑的《田園三部曲》包括《魔沼》還有什麼
《魔沼》:內心的自我認知
在她的第一部作品《魔沼》中,她藉助一段極為簡單的愛情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熱爾曼的妻子過逝後,岳父讓他再娶,並為他提了親。但熱爾曼由於機緣巧合與臨家女孩瑪麗困與一片沼澤中,通過接觸他發現瑪麗的真誠善良,美麗大方,是他的真心所屬,最終他放棄了富有的小姐而與瑪麗共結良緣。
故事雖然平凡,但喬治桑的高明與獨特之處在於,她並沒有讓任何巨大的阻力出現在這對戀人之間,無論是門第,財富,年齡,還是外界的壓力,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說真的要阻擋他們愛情的,恐怕只有他們內心自己在掙扎。而這種掙扎本身的動機則是來緣於對自己是否能給對方帶來幸福的一種質疑。於是一部可能成為階級斗爭或是奇巧曲折的書,變成了一部自我凈化,自我提高的生活故事,伴著田間悠悠白雲,碧水青山,讓人回味無窮。
這也注入了喬治桑自己的愛情理念:真正的愛情是沒有權貴,地位,年齡之分的,而能讓愛情遲疑彷徨的只有人的內心,內心的純凈和真誠決定了愛情的堅固與長久,而這種純凈和真誠則是一個人善良與寬容的體現。
小說中的魔沼,其實只是一個隱喻,即給戀愛雙方一個可以交流和考驗的契機,這既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巧合。就彷彿現實生活中男男女女的邂逅,這就是上帝賜給他們的一個個魔沼,既可以抓住,也可以放棄,一念之差就改變了人的一生;但如果是懷著真摯而虔誠的態度面對愛情,面對生活,怎樣的魔沼都會帶來幸福的結局。
同時,喬治桑在《魔沼》流露了一種淡淡的反叛情結,如故意讓男主角以一種奇妙的心態排斥岳父安排給他的女人,隱隱的也透露出一種她對現實的不滿。
但總之,《魔沼》還是一個很簡單透明的故事,就象王維的詩,清淡宜人,含蓄雋永。
《棄兒弗朗索瓦》:命運的自我選擇
比起第一部《魔沼》的簡單,《棄兒弗朗索瓦》顯得有些奇特,甚至帶了點傳奇的色彩,但仍然繼承了第一部明朗清澈的特點,讓人讀後津齒留香。故事講述了少婦馬德萊娜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善待比她小九歲的棄兒弗朗索瓦,但遭到別人甚至丈夫的誤會。弗朗索瓦為了馬德萊娜的名譽遠走他鄉,通過努力取得了名聲和地位。當他回到故鄉時,發現馬德萊娜的丈夫已去世,只留下債務,他幫助馬德萊娜解除困境,並發現已深深愛上她,最終兩人沖破阻力喜結良緣。
同第一部的環境純潔化一樣,喬治桑依然在故事中為男女主角設置了一方凈土,但為了讓人物性格更加復雜豐滿,他在人物身上注入了更多的矛盾體。在這一部中,有兩個矛盾體始終與主角命運緊緊相連。一是弗朗索瓦對瑪德萊娜深深的愛(我們姑且不理會這種感情的性質)和擔心這種愛對瑪的困擾之間的矛盾;另一個則是瑪德萊娜對弗朗索瓦關愛之切與擔心丈夫會因此不快之間的矛盾。整個故事在兩組矛盾的帶動下慢慢的前進,並且我們的主角也在矛盾下痛苦的煎熬。
面對矛盾,兩個主角選擇了不同的態度,瑪德萊娜選擇了讓丈夫快慰而讓弗朗索瓦離去,而弗朗索瓦則選擇了讓瑪德萊娜快慰決定離去。看似不同的選擇下其實隱藏的都是相似的動機——就是犧牲自己讓別人幸福。這種犧牲略帶著基督徒的特有的救贖,作為同一時代也是虔誠的基督徒的喬治桑自然也把這種濃厚的宗教理念注入到她的理想之中。
但喬治桑心中的理想是與幸福相連的,於是數年之後,她所操縱的男女主人公又走到了一起,她除去了瑪德萊娜的的丈夫這個最大的阻力,讓男女主人公面對一個更加純凈的環境重新做一個選擇。在這一次的選擇下,沒有任何外界的壓力,完全是人物對內心的一種挑戰和探索。弗朗索瓦終於正視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了瑪德萊娜,而瑪德萊娜也接受了他。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體不復存在,故事也便得以告一段落。
在這一次的選擇中,喬治桑把人的內心放在主要位置,她認為理想的愛情是應該勇於面對真實的自我,真實的情感才是婚姻的基礎。
同第一部淡淡的反叛情結相比,喬治桑在《棄兒弗朗索瓦》中流露出濃厚的反叛個性。這種反叛體現在對當時傳統倫理的兩個質疑。第一個質疑是弗朗索瓦所愛的人是一個有夫之婦,而且年齡比他大九歲,這在當時社會無疑是不可接受的;第二個質疑是瑪德萊娜與弗朗索瓦之間的感情是由母子之情轉化而來的,這在當時更是傷風敗俗的。然而喬治桑用輕描淡寫的方法將這兩個沖突淡化,甚至忽視,用瑪德萊娜的丈夫的死解決了第一個沖突,至於第二個沖突,似乎全村的人都開放而坦然的接受了這個現實。
可以說在這里喬治桑再一次表現了她理想化的世界的准則,純潔,真誠,以寬容的態度面對一切。只要兩個人是相愛的,而且是真誠相愛的,他們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或許說,從心理學和論理學角度挖掘《棄兒弗朗索瓦》能詮釋出作者內心更多的東西,但喬治桑本人也不願理會這些吧。正如她表現的那樣:「這一組組牧歌式的愛情,完全擺脫了金錢,地位,年齡,容貌等世俗,物質的考慮,體現了一種高度凈化的精神境界。②」僅僅就是如此吧。
《小法岱特》:人性的自我凈化
如果把第一部第二部的風格比作王維的詩的話,那幺第三部《小法岱特》就象孟浩然的詩,依然是秀麗的田園風光,卻驀然多了份惆悵的情調。作者的筆下,依然是平靜祥和的村莊,雙胞胎西爾維內與朗德什在眾人的關愛下成長,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成長的過程中,兩人分別被親情和愛情所困擾,最終得到了解脫。
在這部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變得前所未有的復雜,與明快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雙生子西爾維內與朗德什實際是人的兩個側面,西爾維內代表了懦弱,而朗德什代表了堅強。
盡管他們都是善良的,但西爾維內由於懦弱因此對弟弟朗德什有了極強的獨占欲,就彷彿人類自身軟弱的地方會依賴於自身強大的一面,西爾維內總想由弟弟陪著他,和他在一起,實際上也是在變相的掩飾自己。而朗德什則始終對他的弟弟是妥協的,他總是為了自己的弟弟放棄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權利。這和我們人類自身對缺點的妥協是多幺的相似呀。於是兩個人誰也離不開誰,但在一起時又常常痛苦。就彷彿人類自身的矛盾體,我們厭惡缺點,卻無法擺脫;渴望優點,卻無法時時體現出來。
直到小法岱特的出現,西爾維內與朗德什才有所解脫。小法岱特是一個普通的女孩,但她身上擁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東西——面對現實。她冷靜的分析了西爾維內與朗德什的關系,指出了西爾維內性格中的不足;這些是原來誰也不願意說出來的。在處理和朗德什的感情上,她也表現的異常冷靜,她象是一盞明燈,把雙生子迷茫的十字路口照亮,告訴他們前進的方向。在生活中,她就好象人們的良師益友,讓我們一個個雙重身份的人格變的成熟,變的完善。
在故事的最後,西爾維內選擇了離開,因為他也深深愛上了小法岱特(有點象《鍾無艷》的一句台詞:「我最愛的男人,愛上了我最愛的女人,我怎幺辦,只有離開。」:P),這似乎也預示著人們的缺點終將離開,因為它們會被生活中的善良所感化。
在這一部作品中,喬治桑收掉了反叛的衣襟,選擇了人性的一種回歸,這種回歸是她對理想認識的一種更高境界——既除了追求純粹,認知自我外,更多的時候還要學會舍棄。只有這樣,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才能被擴大,美好的理想也才有可能實現。
理想是一種夢,美好而不真實;理想是一捧星光,眩目而無法抓住。喬治桑自己也承認,她的理想與現實是有很大差距的,她筆下的優美,僅僅是她筆下的生命。田園未必永如詩畫,田園之中也有追逐,淚水,人性的泯滅。喬治桑也曾因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而情場失意,無論是和肖邦還是謬賽;喬治桑也曾因革命的失敗而氣餒,怨艾。但無論如何,她都沒有放棄理想,她始終微笑著用仁愛面對一切,就象她筆下的人物一般,善良,寬厚。
我們承認巴爾扎克的偉大,喬治桑也承認,但她同時認為對現實深刻的分析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巴爾扎克就夠了,而她只要告訴人們一個美好的憧憬,這本身不也是一種同樣偉大的事業嗎?
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某一天,那時的人們的心真的變的像天一樣蔚藍清澈,田間的一戶農家院落內,一個女孩捧著一本小說走過被修剪得整整齊齊的草坪和被掃得一塵不落的庭院,對著她的正在做針線活的母親說:「媽媽,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作家寫過我們的生活。」一陣風吹過,片片胭紅的蝶衣飄落在院子里的櫻花樹下,陽光下劃出點點香痕,空氣中彌漫著沁人的味道,和著遠處汲水的風車,淡淡的雲,一切都是美好的。
註:①《田園三部曲》第10頁第2段。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
②《田園三部曲》第4頁第2段。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
㈤ 喬治·桑的個人經歷
喬治·桑的愛情生活豐富多彩,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批追求者。她與大文學家繆塞的艷事、與音樂大師肖邦十餘年的同居生活,成為法蘭西19世紀的美談之一,並留下了一篇篇揭示她內心深處情感世界奧秘的情書佳作。
肖邦曾為喬治·桑作曲:第6號圓舞曲降D大調「小狗」Op. 64-1 ,小狗圓舞曲是描述喬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稱為「小圓舞曲」(Minute) 。
喬治·桑是個民主主義者,從一個角度講,她可稱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驅。尤其是在兩性關繫上,她倡導女性的主導地位,認為女人不應該成為男人情慾的發泄對象,女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應該主動地得到滿足。
喬治·桑,是被她的同時代人公認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曾說:「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特別是,其他偉人都是男子,惟獨她是女性。」
第二帝國時期,她和王室來往密切,對巴黎公社革命很不理解,但反對殘酷鎮壓公社社員,喬治·桑於1876年6月8日逝世。喬治·桑屬於最早反映工人和農民生活的歐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繪細膩,文字清麗流暢,風格委婉親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1831年初,她帶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定居巴黎,很快就成為巴黎文化界的紅人,身邊經常圍繞著許多追隨者,她開始了蔑視傳統、崇尚自由的新生活。抽雪茄、飲烈酒、騎駿馬、穿長褲,一身男性打扮的她終日周旋於眾多的追隨者之間。即使喬治·桑這個男性化的筆名,也來源於她的一個年輕情人。
當有人批評這個矮小(1.54米高)、放盪的女人不該同時有四個情人時,這個不受世俗成規束縛的女人竟然回答說,一個像她這樣感情豐富的女性,同時有四個情人並不算多。她曾借自己的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系將代替婚姻關系來繁衍後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自由。」
當遙遠東方的男人還三妻四妾,左擁右抱的時候,在美麗的法蘭西大地上,一個身高1.54的小女人竟然發出要實行一妻多夫制的聲音!一妻多夫?!不要說是那時候,就算是拿到今天,這樣的女人也是一位奇女子。
要知道,她說這番話的背景是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女權」尚未成為一個讓人熟知的名詞。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一個自由的、不羈的、充滿活力的男人,是一個偉大的生命;而一個擁有這樣生活的女人,則是一個骯臟的女人。更何況,人們潛移默化的概念是:女人本來就應該是男人的附屬品!
在離巴黎數百公里遠的諾安鎮庄園中,這個文采出眾、多才多藝的浪漫主義作家接待了一大批文學藝術史上名留青史的人物:詩人繆塞、作曲家兼鋼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學家福樓拜、梅里美、屠格涅夫、小仲馬和巴爾扎克、畫家德拉克洛瓦……等等。甚至包括拿破崙的小弟弟熱羅姆·波拿巴親王。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她龐大的情人隊伍中的一員。終日高朋滿座的諾安鎮喬治·桑庄園這個「藝術家之家」,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喬治·桑,這個生活優越、追求享樂、感情豐富的美麗女人,沒能在婚姻中得到愛情、溫柔和滿足,卻用豐富的、熱情的愛情,張揚了自己的生命,並為後人留下了華美的文字。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筆和行動,深深地介入了當時的政治,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當然,這更是同時代的許多男性文化名人都沒能做到的了。
喬治·桑身上充滿了矛盾。譬如,通過觀察她「我愛,故我在」的日常生活,似乎無法理解她對政治的熱衷和投入、無法相信她已經具有相當強烈的社會主義思想。據說,喬治·桑是一個非常拘謹的人,從未在大庭廣眾之中講過話,而只善於用筆表達,這和她豐富多彩的、開放的私生活傳奇好像也不相稱。
她追求生活舒適。在她諾安鎮的故居中,當時已經安裝了可以24小時供應熱水的裝置。為了能讓僕人迅速到達她所在的房間,她在僕人工作的廚房,安上了5個分別代表不同位置的鈴鐺。她甚至還有一個私人劇場、一個裝有一百五十多塊帶滑槽的布景的舞台。與這些奢華相對應的,則是她寓所裝飾的簡朴、單調,毫無當時富貴人家盛行的豪華和排場。
還有,她似乎已經具有極大的知名度,但是,只是到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女作家誕生200周年、2004年被法國政府命名為「喬治·桑年」的時候,通過有組織的一系列研討會、演出和閱讀活動,人們才突然發現她的全部價值。在此之前,她只是法國文學史上群星璀璨的星空中的一顆小星星而已。在她開始「為生存而寫作」和後來「為表達自己而寫作」之間,她的筆下卻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和連續性。這又是為什麼?21世紀的人們,應該如何重新正確地、而非孤立或片面地認識這位19世紀的女作家?
今天的法國文化界,還有兩個女人也讓人想起了喬治·桑,她們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性感女星碧姬·芭鐸和小說家弗朗索瓦茲·薩岡。這兩個幾乎同齡的女人,也都曾經是法國社會性解放、女性追求社會新地位的象徵人物。
移居巴黎為了生存下去,她開始了勤奮的筆耕,寫出了一部部文筆秀美、內容豐富、情節迷人的風情小說,並以此確立了自己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從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盧梭、夏多布里昂和拜倫對她的復雜影響。
1832年,她第一次以「喬治·桑」這一男性筆名發表兩部小說,分別是《安蒂亞娜》和《瓦朗蒂娜》。尤其是七月革命後不久,她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安蒂亞娜》(1832)使她一舉成名,從此一發而不可收。這兩本小說講述的都是愛情失意的女人的故事。這是她一生中創作精力最旺盛的年代,從1833年至1836年,她相繼發表《萊麗婭》、《雅克》和《莫普拉》。
在巴黎生活期間,喬治·桑熱衷於喬裝成男性出入各種公開場合,尤其是出席一些禁止女性參加的集會。這在19世紀的法國是一種驚世駭俗的舉動,尤其為上流社會所不容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喬治·桑始終沒有再次嫁給某個伯爵或公爵。這些不尋常的舉動很快就使得喬治·桑成為法國文壇聲名大噪的人物。
1836年之後,喬治·桑結識了一些資產階級自由派及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關注社會不公現象並創作「社會問題小說」。其成就最高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康素愛蘿》(1843)和《安吉堡的磨工》就創作於這一時期。
1848年,路易·菲利浦下台,成立臨時共和政府,喬治·桑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撰寫《致人民的信》,甚至為臨時政府的公共教育部及內政部撰寫公報。6月份工人暴動,喬治·桑懾於工人暴動的聲勢,回到諾昂,從此不再寫「社會問題」小說,也不再過問政治,開始以充滿靜謐與無邪的田園情趣為題材來寫作,發掘人心中高貴與美好的一面。
其實早在1846年,喬治·桑就已經開始對田園生活感興趣。這一年她發表了著名的田園小說《魔沼》 ,全書沒有復雜的情節和冗長的理論闡述,而是自始至終充滿詩意。這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奠定了作家晚期創作的基調。
晚年的喬治·桑的創作受到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影響,追求反璞歸真、回歸自然。這一時期她的代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棄兒弗朗索瓦》(1848)、《小法岱特》(1849)和《我的生活》(1855)。兩部小說都描寫充滿浪漫情調的愛情,其間可見盧梭《新愛洛依絲》的影子。
喬治·桑晚期的創作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描寫農民的生活。這在貴族傳統根基深厚的法國文學史上是沒有先例的。盡管農民的生活在田園牧歌的鄉村背景中被女作家理想化,但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喬治·桑在一些小說中採用糅合了土語的樸素法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這一時期,喬治·桑還發表了《他與她》(1859),追憶早年和繆塞的戀情。
㈥ 喬治桑在19世紀40年代寫的空想社會主義小說主要有—那三部 。她描寫農村田園生活的小說有哪兩部
空想社會主義小說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愛蘿》(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田園小說代表作有《魔沼》(1846)、《棄兒弗朗索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
㈦ 喬治桑的相關事跡
在法國文壇上,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作家,如莫伯桑,莫里哀,巴爾扎克,小仲馬,但如果說起田園小說,則應首推女作家喬治桑。喬治桑用她細膩的筆為我們描繪了法國農村的田園風光。在她的故事裡,看不見硝煙彌漫的戰場,聽不到喧囂迷亂的都市鶯歌,更觸不著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兩面三刀。她筆下的世界,永遠都是詩一般的風景下,恬靜與閑適滋潤出的男男女女在上帝慈愛的目光下相互愛惜的生活,努力勤勞的工作,可能在生活中會遇見一點點的小麻煩,但在大家陽光般的心懷下,這點不快也如盛夏日頭下的一點冰屑,迅速融解了。同她的好朋友巴爾扎克不同,她主張在文學作品中塑造自己理想化的人物,表達善良高尚的情操。她認為:「藝術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研究,而是對理想真實的追求。①」而她的作品正像她所期待的那樣,成為了一部部理想和信念的寫照。在其諸多作品中,《田園三部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明朗的色調,成為她最具特色的代表。而在其中的細膩優美的詩樣情調,也為法國文壇吹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喬治桑藉助山水田園悠閑的背景下,交代了她對人生的種種理想《魔沼》:內心的自我認知在她的第一部作品《魔沼》中,她藉助一段極為簡單的愛情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熱爾曼的妻子過逝後,岳父讓他再娶,並為他提了親。但熱爾曼由於機緣巧合與臨家女孩瑪麗困與一片沼澤中,通過接觸他發現瑪麗的真誠善良,美麗大方,是他的真心所屬,最終他放棄了富有的小姐而與瑪麗共結良緣。故事雖然平凡,但喬治桑的高明與獨特之處在於,她並沒有讓任何巨大的阻力出現在這對戀人之間,無論是門第,財富,年齡,還是外界的壓力,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說真的要阻擋他們愛情的,恐怕只有他們內心自己在掙扎。而這種掙扎本身的動機則是來緣於對自己是否能給對方帶來幸福的一種質疑。於是一部可能成為階級斗爭或是奇巧曲折的書,變成了一部自我凈化,自我提高的生活故事,伴著田間悠悠白雲,碧水青山,讓人回味無窮。這也注入了喬治桑自己的愛情理念:真正的愛情是沒有權貴,地位,年齡之分的,而能讓愛情遲疑彷徨的只有人的內心,內心的純凈和真誠決定了愛情的堅固與長久,而這種純凈和真誠則是一個人善良與寬容的體現。小說中的魔沼,其實只是一個隱喻,即給戀愛雙方一個可以交流和考驗的契機,這既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巧合。就彷彿現實生活中男男女女的邂逅,這就是上帝賜給他們的一個個魔沼,既可以抓住,也可以放棄,一念之差就改變了人的一生;但如果是懷著真摯而虔誠的態度面對愛情,面對生活,怎樣的魔沼都會帶來幸福的結局。同時,喬治桑在《魔沼》流露了一種淡淡的反叛情結,如故意讓男主角以一種奇妙的心態排斥岳父安排給他的女人,隱隱的也透露出一種她對現實的不滿。但總之,《魔沼》還是一個很簡單透明的故事,就象王維的詩,清淡宜人,含蓄雋永。《棄兒弗朗索瓦》:命運的自我選擇比起第一部《魔沼》的簡單,《棄兒弗朗索瓦》顯得有些奇特,甚至帶了點傳奇的色彩,但仍然繼承了第一部明朗清澈的特點,讓人讀後津齒留香。故事講述了少婦馬德萊娜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善待比她小九歲的棄兒弗朗索瓦,但遭到別人甚至丈夫的誤會。弗朗索瓦為了馬德萊娜的名譽遠走他鄉,通過努力取得了名聲和地位。當他回到故鄉時,發現馬德萊娜的丈夫已去世,只留下債務,他幫助馬德萊娜解除困境,並發現已深深愛上她,最終兩人沖破阻力喜結良緣。同第一部的環境純潔化一樣,喬治桑依然在故事中為男女主角設置了一方凈土,但為了讓人物性格更加復雜豐滿,他在人物身上注入了更多的矛盾體。在這一部中,有兩個矛盾體始終與主角命運緊緊相連。一是弗朗索瓦對瑪德萊娜深深的愛(我們姑且不理會這種感情的性質)和擔心這種愛對瑪的困擾之間的矛盾;另一個則是瑪德萊娜對弗朗索瓦關愛之切與擔心丈夫會因此不快之間的矛盾。整個故事在兩組矛盾的帶動下慢慢的前進,並且我們的主角也在矛盾下痛苦的煎熬。面對矛盾,兩個主角選擇了不同的態度,瑪德萊娜選擇了讓丈夫快慰而讓弗朗索瓦離去,而弗朗索瓦則選擇了讓瑪德萊娜快慰決定離去。看似不同的選擇下其實隱藏的都是相似的動機——就是犧牲自己讓別人幸福。這種犧牲略帶著基督徒的特有的救贖,作為同一時代也是虔誠的基督徒的喬治桑自然也把這種濃厚的宗教理念注入到她的理想之中。但喬治桑心中的理想是與幸福相連的,於是數年之後,她所操縱的男女主人公又走到了一起,她除去了瑪德萊娜的的丈夫這個最大的阻力,讓男女主人公面對一個更加純凈的環境重新做一個選擇。在這一次的選擇下,沒有任何外界的壓力,完全是人物對內心的一種挑戰和探索。弗朗索瓦終於正視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了瑪德萊娜,而瑪德萊娜也接受了他。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體不復存在,故事也便得以告一段落。在這一次的選擇中,喬治桑把人的內心放在主要位置,她認為理想的愛情是應該勇於面對真實的自我,真實的情感才是婚姻的基礎。同第一部淡淡的反叛情結相比,喬治桑在《棄兒弗朗索瓦》中流露出濃厚的反叛個性。這種反叛體現在對當時傳統倫理的兩個質疑。第一個質疑是弗朗索瓦所愛的人是一個有夫之婦,而且年齡比他大九歲,這在當時社會無疑是不可接受的;第二個質疑是瑪德萊娜與弗朗索瓦之間的感情是由母子之情轉化而來的,這在當時更是傷風敗俗的。然而喬治桑用輕描淡寫的方法將這兩個沖突淡化,甚至忽視,用瑪德萊娜的丈夫的死解決了第一個沖突,至於第二個沖突,似乎全村的人都開放而坦然的接受了這個現實。可以說在這里喬治桑再一次表現了她理想化的世界的准則,純潔,真誠,以寬容的態度面對一切。只要兩個人是相愛的,而且是真誠相愛的,他們就是可以被接受的。或許說,從心理學和論理學角度挖掘《棄兒弗朗索瓦》能詮釋出作者內心更多的東西,但喬治桑本人也不願理會這些吧。正如她表現的那樣:「這一組組牧歌式的愛情,完全擺脫了金錢,地位,年齡,容貌等世俗,物質的考慮,體現了一種高度凈化的精神境界。②」僅僅就是如此吧。《小法岱特》:人性的自我凈化如果把第一部第二部的風格比作王維的詩的話,那幺第三部《小法岱特》就象孟浩然的詩,依然是秀麗的田園風光,卻驀然多了份惆悵的情調。作者的筆下,依然是平靜祥和的村莊,雙胞胎西爾維內與朗德什在眾人的關愛下成長,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成長的過程中,兩人分別被親情和愛情所困擾,最終得到了解脫。在這部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變得前所未有的復雜,與明快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雙生子西爾維內與朗德什實際是人的兩個側面,西爾維內代表了懦弱,而朗德什代表了堅強。盡管他們都是善良的,但西爾維內由於懦弱因此對弟弟朗德什有了極強的獨占欲,就彷彿人類自身軟弱的地方會依賴於自身強大的一面,西爾維內總想由弟弟陪著他,和他在一起,實際上也是在變相的掩飾自己。而朗德什則始終對他的弟弟是妥協的,他總是為了自己的弟弟放棄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權利。這和我們人類自身對缺點的妥協是多幺的相似呀。於是兩個人誰也離不開誰,但在一起時又常常痛苦。就彷彿人類自身的矛盾體,我們厭惡缺點,卻無法擺脫;渴望優點,卻無法時時體現出來。直到小法岱特的出現,西爾維內與朗德什才有所解脫。小法岱特是一個普通的女孩,但她身上擁有一種別人沒有的東西——面對現實。她冷靜的分析了西爾維內與朗德什的關系,指出了西爾維內性格中的不足;這些是原來誰也不願意說出來的。在處理和朗德什的感情上,她也表現的異常冷靜,她象是一盞明燈,把雙生子迷茫的十字路口照亮,告訴他們前進的方向。在生活中,她就好象人們的良師益友,讓我們一個個雙重身份的人格變的成熟,變的完善。在故事的最後,西爾維內選擇了離開,因為他也深深愛上了小法岱特(有點象《鍾無艷》的一句台詞:「我最愛的男人,愛上了我最愛的女人,我怎幺辦,只有離開。」:P),這似乎也預示著人們的缺點終將離開,因為它們會被生活中的善良所感化。在這一部作品中,喬治桑收掉了反叛的衣襟,選擇了人性的一種回歸,這種回歸是她對理想認識的一種更高境界——既除了追求純粹,認知自我外,更多的時候還要學會舍棄。只有這樣,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才能被擴大,美好的理想也才有可能實現。理想是一種夢,美好而不真實;理想是一捧星光,眩目而無法抓住。喬治桑自己也承認,她的理想與現實是有很大差距的,她筆下的優美,僅僅是她筆下的生命。田園未必永如詩畫,田園之中也有追逐,淚水,人性的泯滅。喬治桑也曾因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而情場失意,無論是和肖邦還是謬賽;喬治桑也曾因革命的失敗而氣餒,怨艾。但無論如何,她都沒有放棄理想,她始終微笑著用仁愛面對一切,就象她筆下的人物一般,善良,寬厚。我們承認巴爾扎克的偉大,喬治桑也承認,但她同時認為對現實深刻的分析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巴爾扎克就夠了,而她只要告訴人們一個美好的憧憬,這本身不也是一種同樣偉大的事業嗎?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某一天,那時的人們的心真的變的像天一樣蔚藍清澈,田間的一戶農家院落內,一個女孩捧著一本小說走過被修剪得整整齊齊的草坪和被掃得一塵不落的庭院,對著她的正在做針線活的母親說:「媽媽,看,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作家寫過我們的生活。」一陣風吹過,片片胭紅的蝶衣飄落在院子里的櫻花樹下,陽光下劃出點點香痕,空氣中彌漫著沁人的味道,和著遠處汲水的風車,淡淡的雲,一切都是美好的。
㈧ 喬治桑一個怎樣的女人
喬治·桑,(~)法國女小說家。她原名露西·奧羅爾·杜邦,年7月1日生於巴黎一個貴族家庭,在法國諾昂鄉村長大。父親是第一帝國拿破崙時代一個軍官。由於父親早逝,而母親曾有淪落風塵的經歷,所以她從小由祖母撫養,祖母為了把她培養成一個淑女,費盡苦心,而喬治·桑沒有令祖母失望,小小年紀便已露出卓爾不的才華。13歲進入巴黎的修道院。
可以這樣講,最終改變喬治·桑命運的是她那不幸的婚姻。
她原名叫奧羅爾·迪潘(又譯杜邦)。18歲時在對家庭生活的夢幻憧憬中,她嫁給了貴族青年卡西米爾·杜德望成為男爵夫人。但她很快就不能受丈夫的平庸和缺乏詩意。喬治·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紅杏出牆的婚外情戀。年,在「離婚」還沒出現在社會生活字典中的情況下,她做出了那個時代驚世駭俗的舉動:堅決與丈夫分居,並棄家出走,與情人到巴黎開辟新的生活。
喬治·桑移居巴黎後為了生存下去,她開始了勤奮的筆耕,寫出了一部部文筆秀美、內容豐富、情節迷人的風情小說,並以此確立了自己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從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盧梭、夏多布里昂和拜倫對她的復雜影響。七月革命後不久,她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安蒂亞娜》(),一舉成名,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喬治·桑的愛情生活豐富多彩,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批追求者。她與大文學家繆塞的艷事、與音樂肖邦十餘年的同居生活,成為法蘭西19世紀的美談之一,並留下了一篇篇揭示她內心深處情感世界奧秘的情書佳作。
喬治·桑是個主義者,從一個角度講,她可稱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驅。尤其是在兩性關繫上,她倡導女性的主導地位,認為女人不應該成為男人情慾的發泄對象,女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應該主動地得到滿足。
喬治·桑,是被她的同時代人公認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曾說:「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特別是,其他偉人都是男子,惟獨她是女性。」
喬治·桑是一位多產作家,她一生寫了卷以上的文藝作品、20卷的回憶錄《我的一生》以及大量書簡和政論文章。她的小說創作大致可分四階段:早期作品稱為小說,代表作有《安蒂亞娜》、《華倫蒂娜》()、《萊莉亞》()等,都描寫愛情上不幸的女性,對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與,充滿了青春的熱情與反抗的意志。第二階段作品為空想小說,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素愛蘿》()、《安吉堡的磨工》()等。在這些作品裡,他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的命運問題,盡管沒能明確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畢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罪惡,攻擊了資本主義的財產制度和婚姻制度,進而提出空想的理想。第三階段作品為田園小說,代表作有《魔沼》()、《棄兒弗朗索瓦》()和《小法岱特》()。喬治·桑的田園小說以抒情見長,善於描繪大自然綺麗的風光,渲染農村的靜溫氣氛,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階段作品為傳奇小說,代表作有《金色樹林的美男子》()。
第二帝國時期,她和王室來往密切,對巴黎公社革命很不理解,但反對殘酷公社社員,喬治·桑於年6月7日逝世。喬治·桑屬於最早反映工人和農民生活的歐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繪細膩,文字清麗流暢,風格委婉親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事實上,人們談論得更多的,是她的私生活
年初,她帶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定居巴黎,很快就成為巴黎文化界的紅人,身邊經常圍繞著許多追隨者,她開始了蔑視傳統、崇尚的新生活。抽雪茄、飲烈酒、騎駿馬、穿長褲,一身男性打扮的她終日於眾多的追隨者之間。即使喬治·桑這個男性化的筆名,也來源於她的一個年輕情人。當有人批評這個矮小(1.54米高)、放盪的女人不該同時有四個情人時,這個不受世俗成規束縛的女人竟然回答說,一個像她這樣感情豐富的女性,同時有四個情人並不算多。她曾借自己的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系將代替婚姻關系來繁衍後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
要知道,她說這番話的背景是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女權」尚未成為一個讓人熟知的名詞。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一個的、不羈的、充滿活力的男人,是一個偉大的生命;而一個擁有這樣生活的女人,則是一個骯臟的女人。更何況,人們潛移默化的概念是:女人本來就應該是男人的附屬品!
在離巴黎數百公里遠的諾安鎮庄園中,這個文采出眾、多才多藝的浪漫主義作家接待了一大批文學藝術史上名留青史的人物:詩人繆塞、作曲家兼鋼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學家福樓拜、梅里美、屠格涅夫、小仲馬和巴爾扎克、畫家德拉克洛瓦……等等。甚至包括拿破崙的小弟弟熱羅姆·波拿巴親王。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她龐大的情人隊伍中的一員。終日高朋滿座的諾安鎮喬治·桑庄園這個「藝術家之家」,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喬治·桑,這個生活優越、追求享樂、感情豐富的美麗女人,沒能在婚姻中得到愛情、溫柔和滿足,卻用多角的、的情愛,張揚了自己的生命,並為後人留下了華美的文字。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筆和行動,深深地介入了當時的,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當然,這更是同時代的許多男性文化名人都沒能做到的了。
喬治·桑身上充滿了矛盾。譬如,通過觀察她「我愛,故我在」的日常生活,似乎無法理解她對的熱衷和投入、無法相信她已經具有相當強烈的思想。據說,喬治·桑是一個非常拘謹的人,從未在大庭廣眾之中講過話,而只善於用筆表達,這和她豐富多彩的、開放的私生活傳奇好像也不相稱。
她追求生活舒適。在她諾安鎮的故居中,當時已經安裝了可以24小時供應熱水的裝置。為了能讓僕人迅速到達她所在的間,她在僕人工作的廚,安上了5個分別代表不同位置的鈴鐺。她甚至還有一個私人劇場、一個裝有一百五十多塊帶滑槽的布景的舞台。與這些奢華相對應的,則是她寓所裝飾的簡朴、單調,毫無當時富貴人家盛行的豪華和排場。
還有,她似乎已經具有極大的知名度,但是,只是到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女作家誕生周年、年被法國命名為「喬治·桑年」的時候,通過有組織的一系列研討會、演出和閱讀活動,人們才突然發現她的全部價值。在此之前,她只是法國文學史上星璀璨的星空中的一顆小星星而已。在她開始「為生存而寫作」和後來「為表達自己而寫作」之間,她的筆下卻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和連續性。這又是為什麼?21世紀的人們,應該如何重新正確地、而非孤立或片面地認識這位19世紀的女作家?
今天的法國文化界,還有兩個女人也讓人想起了喬治·桑,她們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性感女星碧姬·芭鐸和小說家弗朗索瓦茲·薩岡。這兩個幾乎同齡的女人,也都曾經是法國社會性解放、女性追求社會新地位的象徵人物。
㈨ 喬治桑坦亞總共有多少作品,都叫什麼
喬治·桑,(1840~1876)法國女小說家。她原名奧羅爾·杜邦,1804年7月1日生於巴黎,父親是第一帝
國的軍官。她從小由祖母撫養,13歲進入巴黎的修道院,18歲時嫁給杜德望男爵,但她對婚姻並不滿意,1831
年到巴黎,開始獨立生活。
喬治·桑移居巴黎後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從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盧梭、夏多布里昂和拜倫對她的復雜影
響。七月革命後不久,她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安蒂亞娜》(1832),一舉成名,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喬治
·桑是一位多產作家,她一生寫了100卷以上的文藝作品、20卷的回憶錄《我的一生》以及大量書簡和政論文
章。她的小說創作大致可分四階段:早期作品稱為激情小說,代表作有《安蒂亞娜》、《華倫蒂娜》
(1832)、《萊莉亞》(1833)等,都描寫愛情上不幸的女性,對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獨立與自由,充
滿了青春的熱情與反抗的意志。第二階段作品為空想社會主義小說,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
愛蘿》(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在這些作品裡,他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的命運問題,
盡管沒能明確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畢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罪惡,攻擊了資本主義的財產制度和婚姻制
度,進而提出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第三階段作品為田園小說,代表作有《魔沼》(1846)、《棄兒弗朗索
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喬治·桑的田園小說以抒情見長,善於描繪大自然綺麗的風光,渲染
農村的靜溫氣氛,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階段作品為傳奇小說,代表作有《金色樹林的美男子》
(1858)。第二帝國時期,她和王室來往密切,對巴黎公社革命很不理解,但反對殘酷鎮壓公社社員,喬治·桑於1876年6月7日逝世。喬治·桑屬於最早反映工人和農民生活的歐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繪細膩,文字清麗流暢,風格委婉親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㈩ 中譯法:最喜歡的是外國文學史。
Parce que le professeur qui nous enseigne est un homme très drôle, érudit, dans son explication, les gens sont devenus frais et intéressant.Ce cours explique les origines et l'évolution de la littérature occidentale.
Favori XIXe siècle écrivain francais「George sand". Ma thèse de graation était sur son roman <<La petite Fad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