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作品或介紹魯迅的文章的課外閱讀記錄
魯迅作品很多,重點推薦:
1.《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小說,其主旨在與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成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描寫了整個外部世界在「我」眼裡的形象,幾乎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作者通過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在本文中借狂人的角度以狂人的口吻發出了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2.《朝花夕拾》的內容和感受;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2. 魯迅 《明天》 主題是什麼
《明天》 主題:
通過寡婦單四嫂痛失獨子的描寫,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對於人的前存在狀態的批判中,除揭示了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外,還著重表現了處於這種狀態中人被異己力量驅使、主宰以及人所具有的殘忍和惡的因素的膨脹。
通過這些周圍的百姓在寶兒死後只充當著無聊麻木的看客,從而抨擊了黑暗社會吃人的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
《明天》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篇小說,收錄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小說《明天》為我們講訴了發生在還具有一點兒古風的魯鎮上在特定的「三個晚上兩白天」這個時間段的故事,故事圍繞著主人公寡婦單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兒子寶兒這個事件展開全篇的事件敘述。
人物形象
單四嫂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對人民群眾特別是對婦女的毒害,揭示了國民的弱點。在她身上,體現作者對被壓迫、被摧殘的婦女的深切同情,對她們的麻木、愚昧、任憑命運擺布的精神感到痛楚。她是一個徹底被封建制度及其思想壓抑了、毒害了,如同「木乃伊」般的失去任何反抗力的婦女形象。
作者介紹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3. 魯迅愛讀書閱讀題答案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4. 魯迅小說《明天》講的什麼隱深含義
http://..com/question/15597918.html
http://yanruyu.com/jhy/12077.shtml
5. 魯迅小說《明天》賞析
魯迅一向主張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也體現在他的小說《明天》中。在《明天》中,寶兒死後,單四嫂子悲痛萬分。她知道,「他的寶兒確乎死了」,「也的確不能再見了」,但是她希望能在夢中見一見。不過作者沒有這樣安排。如果小說讓單四嫂子做一個美
好的美,在夢中見到了思念的寶兒,但也只不過是一個夢而已。這對單四嫂子,對讀者,或許是一個安慰,而這個安慰畢竟是虛幻的,它欺騙了單四嫂子,也欺騙了讀者,還會沖淡小說的悲劇氣氛,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削弱小說揭露和批判的力量。這正是和魯迅的積極主張背道而馳的,所以魯迅沒有這樣做。在魯迅看來,單四嫂子和寶兒都是被吃者,積極的態度是揭露那吃人的社會,詛咒那罪惡的時代,要喚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僧恨,對單四嫂子悲慘命運的同情,而不是用什麼別的欺騙的手段去麻痹讀者。不僅要指出舊社會滅亡的趨勢,還要示人以光明的水來。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作者寫道:「只有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寞里奔波。」作者分明對光明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怎麼樣?我一點一點打上去的呢!
6. 關於 魯迅 閱讀題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個二十三歲的東北姑娘,突然闖進魯迅先生的生活來,她立即引起魯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親人,又視她如調皮的女兒,她就是蕭紅。
一個陌生的東北姑娘,從遙遠的關外來到舉目無親的上海。原來一顆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心,被幾年來流浪生活給打擊得已經有點冰冷了。然而,當她找到魯迅先生以後,她的希望產生了,心裡的冰塊開始融化了。
在這以前,這世界上已經有了一個寂寞的蕭紅,一個在生活中掙扎搏鬥的東北姑娘。蕭紅呢,從小得不到父愛,沒有家庭的溫暖,她把魯迅當作老師和父親。原來的一雙對人間有些懷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來;一個孤立無援的貧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魯迅先生的一家同這個東北姑娘一見如故。魯迅先生喜歡她,關懷她;許廣平同情她,愛她,處處照應她。甚至連小海嬰(周海嬰,魯迅先生的獨生兒子)也不願意離開這位年輕的、梳著兩條小辮子的東北阿姨。蕭紅成了魯迅先生家中的常客,親密得宛如一家人。
蕭紅,正是由於魯迅先生的幫助闖進了上海文壇。從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風便吹進了文藝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有才華的青年女作家誕生了。
蕭紅在文壇上健步地奔跑。人們都看到她前進的奔腳印下,也流著一位慈祥的老人的汗珠,這位老人正是偉大的魯迅。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沒有魯迅先生,也就沒有蕭紅。她很可能默默無聞地寂寞下去,甚至頹唐地毀滅自己。是的,沒有魯迅先生在荊棘滿地的前面為青年們開路,蕭紅同時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沖出牢籠走進文壇。三十年代出現的一批生龍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誰沒有受過魯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國現代文學隊伍方面,魯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勛。魯迅是中國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對青年的幫助,是人們萬世所感念的。
1,聯繫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當她找到魯迅先生以後,她的希望產生了,心裡的冰塊開始融化了。」「蕭紅心裡的冰塊開始融化了」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的,沒有魯迅先生在荊棘滿地的前面為青年們開路,蕭紅同時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沖出牢籠走進文壇。」這句話中「荊棘滿地」是暗指_____________這「牢籠」是指____________,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
用「//」將文章最後一段話分為三個層次,並分別寫出沒個層次的意思。
第一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為上海對蕭紅來說是一個陌生城市,她是舉目無親的,而且幾年來流浪生活冰凍了她原本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心,而在這個時候,魯迅先生待她如親人,又視她如調皮的女兒,這讓孤苦無依的蕭紅感覺到了呵護和關懷,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2)「荊棘滿地」指白色恐怖下的黑暗而殘酷的現實,「牢籠」指束縛青年作家創作、發展的惡劣環境。這句話的意思是:正是魯迅先生,出於對文學青年的無私關愛,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為他們的文學前途披荊斬棘。
(3)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沒有魯迅先生,也就沒有蕭紅。她很可能默默無聞地寂寞下去,甚至頹唐地毀滅自己。 // 是的,沒有魯迅先生在荊棘滿地的前面為青年們開路,蕭紅同時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沖出牢籠走進文壇。三十年代出現的一批生龍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誰沒有受過魯迅的哺育呢? // 在建立我國現代文學隊伍方面,魯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勛。魯迅是中國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對青年的幫助,是人們萬世所感念的。
第一層:魯迅先生為蕭紅開創了新的人生;
第二層:魯迅先生為一大批文學青年奉獻著自己的光與熱;
第三層:魯迅先生為中國現代文學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歷史會永遠銘記他。
風箏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現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1.為什麼遠處有一二風箏在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3."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關於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作者說不幸?
4.精神虐殺這一幕指的是什麼?
5.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的什麼的心情?
答案
1.聯繫上下文我們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驚異又為什麼悲哀。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丫杈與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個時節放風箏,「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
2.初讀後,可以感知「我」不是天生的智者,「我」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落後的一面,但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充滿自省的。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3.「我」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的對,現在見書上得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我」來說良心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4.「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把他快完工的風箏給破壞了。
5.表達了作者想討弟弟的寬恕。
7. 閱讀題:魯迅與時間(答案)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在當時,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譯了兩冊《域外小說集》,他個人單獨發表了《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一系列重要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並熱情地呼喚「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精神界之戰士」。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除了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之外,魯迅還塑造了一些剛剛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要求,有改善社會的良好願望,有對人、對己的真誠的感情,真誠的愛,但當時的社會卻不能容忍他們。「狂人」詛咒人吃人的現象,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不吃人的人」,成為「真的人」,周圍的人就把他當成瘋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狂人日記》);夏瑜為社會而犧牲,茶客們說他「瘋了」,華老栓則用他的血來治自己兒子的病(《葯》);魏連殳關心中國社會,社會卻來迫害他,到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時,周圍的人卻來巴結他(《孤獨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斗過,但在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經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
8. 魯迅先生珍惜時間閱讀題
魯迅先生珍惜時間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有人說魯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總想在較少的時間內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經說過:「節約時間,就等於延長一個人的生命。」他工作起來從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別的工作,晚上寫文章,一寫就寫到天亮。他在書房裡,總是坐在書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時也靠在躺椅上看書,他認為這就是休息。
魯迅到了晚年,對於時間抓得更緊。不管斗爭多麼緊張,環境多麼惡劣,身體多麼不好,他仍是如飢似渴地學習,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時間,他就想著病好了要做什麼事;病稍好一些,就動手做起來。他逝世前不久,體溫很高,體重減輕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筆作武器,同敵人戰斗。他在逝世前三天,還給別人翻譯的蘇聯小說集寫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還記了日記。魯迅一直戰斗到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從沒學浪費過時間。
魯迅不僅愛惜自己的時間,也珍惜別人的時間。他參加會議,從來不遲到,絕不叫別人等他。就是下著大雨,他也總是冒雨准時趕到。他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緣無故地耗費別人的時間,和圖財害命沒有什麼兩樣。」
9. 簡答題(10分)小題1:在魯迅的小說里,幫閑人物幾乎無所不在。請列舉出《葯》、《明天》中的幫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