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愛玲小說寫作特色
張愛玲的代表作品有《傾城之戀》《金鎖記》《紅攻瑰與白玫瑰》《半生緣》《沉香屑.第一爐香》等。
說張愛玲的小說特點,要先說一說她的出生背景,她的身世本身就蒼涼而精彩。
3、獨特的語言、入神的刻畫
受中西文化影響,從小受唐詩宋詞的熏陶,文字或古典借用、或西方文化引入,在新舊現代小說之間游刃有餘,新舊文字完美交融,個人色彩鮮明,形成了張愛玲獨特的寫作風格。
她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倒敘的方法來敘述故事,巧妙運用比喻和對比,再爛再糟心的事物,到了張愛玲的筆下都可以有生動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表達她的愛恨情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獨特的美感。
張愛玲的小說大都取材於淪陷前後的香港和上海,內容多是男女之間的戀愛婚姻關系,那個沒落年代小人物的生活俗事。正是這些看起來很世俗的事情,在張愛玲的筆下,其內里的蒼涼力透紙背。正是她文字所表達的力量,讓我們讀懂作品背後的蒼涼慘淡。
她的作品總是讓人無窮回味和反復思考。
⑵ 張愛玲一共寫過幾本書
中短篇小說 《霸王別姬》《 鴻鸞禧 》《色.戒 》《創世紀》《 花凋》
《傾城之戀》《 多少恨》《金鎖記》《 殷寶灧送花樓會》 等
《沉香屑-第一爐香》《 留情 》《相見歡 》《紅玫瑰與白玫瑰 》《琉璃瓦 》
〈沉香屑-第二爐香〉〈 封鎖〉〈 茉莉香片 〉〈心經 〉〈桂花蒸 》
《年青的時候 》《五四遺事/英文版》《 散 戲》《 不幸的她》(處女作)
長篇小說 《連環套 》《怨女 》《十八春》《 小艾》 《秧歌》
《赤地之戀》
散文隨筆 《都市的人生(散文集)》 《太太萬歲》題記 《紅樓夢魘》自序 《張看》自序 《惘然記》序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 《被窩》《 秋雨》《 讀書報告四則》
《 牧羊者素描》《 心願》《 華麗緣》《 表姨細姨及其他 「嗄?」?》
《 愛 》《憶胡適之》《 海上花列傳序 》
其它《 海上舊夢-人物畫集》《 張愛玲語錄 》《 紅樓夢魘(全本合集)NEW 》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03-zhang-al/zhang_ailing.htm
張愛玲作品典藏全集目錄
新浪讀書
卷一:長篇小說
半生緣
卷二:長篇小說
怨女
卷三:散文(39-47年作品)(1)
童言無忌
自己的文章
燼余錄
到底是上海人
道路以目
更衣記
愛
談女人
走!走到樓上去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說胡蘿卜
炎櫻語錄
寫什麼
造人
打人
詩與胡說
有女同車
私語
忘不了的畫
談跳舞
談音樂
卷四:散文(39-47年作品)(2)
公寓生活記趣
夜營的喇叭
必也正名乎
借銀燈
銀宮就學記
存稿
雨傘下
談畫
自序
姑姑語錄
論寫作
天才夢
代序
中國人的宗教
《卷首玉照》及其他
雙聲
氣短情長及其他
我看蘇青
華麗緣
中國的日夜
附記
卷五:散文(52年以後作品)(1)對照記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羅蘭觀感
被窩
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嘎?》?
草爐餅
笑紋
卷六:散文(52年以後作品)(2)
自序
關於《笑聲淚痕》
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
表姨細姨及其他
談吃與畫餅充飢
惘然記
憶胡適之
談看書
談看書後記
自序
再版自序
卷七:中短篇小說(43年作品)
金鎖記
傾城之戀
茉莉香片
第一爐香
第二爐香
封鎖
散戲
卷八:中短篇小說(44年作品)
琉璃瓦
心經
桂花蒸 阿小悲秋
年輕的時候
花凋
紅玫瑰與白玫瑰
連環套
卷九:中短篇小說(45年以後作品)
等
殷寶灧送花樓會
小艾
創世紀
留情
鴻鶯喜
多少恨
浮花浪蕊
相見歡
卷十:文學評論 《紅樓夢魘》
卷十一:譯注《海上花開》
卷十二:譯注《海上花落》
卷十三:譯作《愛默森選集》
卷十四:劇作暨小說增補/張愛玲年表《情場如戰場》
五四遺事——羅文韜三美團圓
色,戒
個人最喜歡金鎖記和傾城之戀
因為書里的語言可以一句一句的讀,
美麗而且穿透人生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457490.html?si=5
⑶ 張愛玲寫的最好的一部小說是什麼
張愛玲的電影不如小說,長篇不如中短篇。
《金鎖記》和《沉香屑:第一爐香專》是張愛玲寫得最好的作屬品,
而《金鎖記》和《傾城之戀》則是張愛玲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因此,我們讀張愛玲的小說最起碼要讀三篇:
《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
但我認為最好的還是她的長篇小說《半生緣》。
⑷ 張愛玲愛情小說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易名為《半生緣》。
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里演了那麼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戰勝利、國民黨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故事刷上一筆動亂的底色。讓讀者盪氣回腸為之嗟嘆的,只是亂世里這幾個男女的故事,一點點的痴,一縷縷的怨,脆弱的愛,捂住面孔的無奈。
《半生緣》把張愛玲那種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疑,就象一窗精巧細致的窗欞格紋,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裡便透著美,但到底美在哪裡卻又一時道不明。洗盡鉛華、略帶感傷的筆調,正好用來緩緩敘述這一段漫長的不了情。曼楨與世均註定的情深緣淺,世均與翠芝兩個不相愛的人結了婚。叔惠去了後方,翠芝對叔惠情深幾許,卻是「漢之廣矣,誰可泳之?」曼楨懷著自殺般的心情嫁了祝鴻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慢慢淡去;那些曾經撕心裂肺的痛,已然遠去;而那些曾經摧肝裂膽的恨,也變得輕如飛絮……
一個原本漂亮單純的女生,最終變成了舊上海一個歌舞廳里的三流女郎;一個原本已經和一位正直善良的男人訂婚的女人,最後卻嫁給了一個流氓無賴,經常出入歌舞廳的嫖客。一個和自己的親妹妹情同手足的女人,最後卻設下陷阱,陷害妹妹,最終被妹妹拋棄的女人。這是一個怎樣墮落的女人?這是一個經歷了怎樣命運坎坷的女人?這又是一個怎樣復雜悲慘的女人……
這是一個讓人感覺分外寒冷的故事,它的殘忍僅僅來自於它的真實。這樣的故事,在過去的舊社會,有可能發生在每個窮苦女孩的身上。因為真實,所以感動,因為真實,所以凄涼,因為真實,所以憤怒,因為真實,所以沉默……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中國舊上海的一個普通的家庭里。一家七口人,過著平常的再不能平常的日子。但是這家的男主人死的早,於是家裡只剩下母親,年邁的奶奶,和四個孩子。可奶奶年紀大了不可能出去賺錢,而且還需要母親的照顧,而母親不僅要照顧老人,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們,其他的三個孩子還小,所以家裡賺錢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長女顧曼璐的身上。但是曼璐當時的年紀也才十六歲,不可能做很多繁重的工作,可是做的工作少,賺的錢就根本不可能養活著一大家子,於是被迫當了舞女,變成了舊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際花。後來她年紀大了,想金盆洗手,老老實實找個男人把自己嫁了,可是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稍正派點的男人都嫌棄她,鄙視她,最後她只好嫁給了一個叫祝鴻財的窮無賴。自從她嫁過去後,他們的生活似乎開始往好的方面轉變,祝鴻財也開始財運好轉,後來竟搬進了豪華別墅,還買了部車子。於是祝鴻財誇她有幫夫運,母親看見自己的女兒最後總算有個歸宿,算放心了。
可是時間長了,祝鴻財對她厭倦了,開始到處在外面找別的女人,這讓曼璐感覺很傷心,最要命的是,曼璐生病了,醫生說她不能生育了,這更像把鋒利的尖刀,深深扎進了曼璐的心。女人不能生育是很可怕的,況且又是在那個舊社會。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其實就代表著自己成了廢物,人生從此結束了。
為了拴住自己的丈夫,曼璐想起母親對自己曾說的「借腹生子」一事,或許這樣就能把祝鴻財給牢牢套在手裡了吧。於是她開始想辦法,她觀察出自己的丈夫對妹妹曼貞是有真感情的,每次祝鴻財看見她,都激動興奮不已。又因為是曼貞是自己的妹妹而不是外邊別的女人,容易控制些。最後她終於和丈夫合夥,拆散了妹妹和她男朋友世鈞的婚事,把罪惡的手伸向了自己善良的親妹妹!
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曼璐和曼貞的親情從此決裂,曼貞逃跑隱居都了一個她找不到的地方,而曼璐因癆病最後在自責和孤單絕望中死去……
讀完這個故事,很多人都會憎恨曼璐,斥責她的惡毒與殘忍,為善良的曼貞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但有沒有人想過,是什麼讓一個原本和自己的妹妹同樣善良的女孩最終變成了這樣一個兇狠的女人?罪魁禍首是這個不公平的社會!在那個年代裡,人就像沒有思想和靈魂的木偶,任憑社會給自己分配角色,把人變的勢力,殘忍,懦弱,麻木……有時候愛,如親情,在這個殘忍冷漠的社會里力量是弱小的,是不堪一擊的,愛很容易消失。
作者對曼璐這一復雜人物的刻畫可謂是費盡心機,刻畫的入木三分。文章一開始,曼璐第一次出場,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她穿著一件蘋果綠軟緞長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際只有一個黑隱隱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時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衣裳上突然出現這樣一隻淡黑手印,看上去有點恐怖的意味。頭發亂蓬蓬的還沒有梳過,臉上卻已經是全部的舞台化妝,紅的鮮紅,黑的墨黑,眼圈上抹著藍色的油膏,遠看固然美麗,近看便覺得面目猙獰。」而她的聲音也讓人覺得恐怖:「『——放屁!我要他陪我!』她笑了起來,她是最近才採用這種笑聲的,笑的哈哈的,然而很奇異的,那笑聲並不怎樣富有挑撥性;相反的倒有些蒼老的意味。而作者還用襯托手法,從側面寫道:「曼貞在樓梯上和姐姐擦身而過,簡直有點恍恍惚惚的,再也不能相信這是她的姐姐。」「曼貞真怕聽到那聲音。」然而曼璐心裡的那份純真還是有的,當她見到她的初戀情人慕謹時,她又穿上了那件淺紫色的旗袍,只因為慕謹曾對她說:「你穿這件紫色的旗袍時最好看。」他比她小,所以以前經常叫他紫衣姐姐。可是後來當慕謹再看見她穿這件衣服時,什麼表示也沒有。他把從前的一切都否定了,她所珍惜的一切回憶他已羞於承認了,於是她憤怒了,頓時覺得芒刺在背,渾身就像火燒似的,恨不得把那件衣服撕成破布條子。她突然覺得恐懼害怕,她知道一切都已回不到從前了。
對於曼璐借妹妹的肚子生孩子的事情,她也不是一開始就想這樣做的,當她剛有這個念頭的時候,她突然想到自己是不是瘋了,他竭力把自己那種荒唐的思想趕走,足以見得開始曼璐還是有良知的,她並不想這樣做,只是這個冷漠的吃人的社會逼迫她變瘋了,失去了理智,那恐怖的想法就像一個黑影,一隻野獸的黑影,它來過一次就認得路了。又找到她這里來了。當妹妹懷了自己丈夫的孩子時她把曼貞囚禁起來,逼迫妹妹把這孩子生下來,還跪在妹妹腳下苦苦哀求,只因想留住自己的丈夫。這是一個多麼微弱的需求,卻讓一個女人如此大費周折,達到了瘋狂的地步,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足以見得女人在過去的社會地位是多麼的卑下。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實!令人無語的事實!
《半生緣》這部長篇小說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通過顧曼璐這一形象的刻畫,讓我們得以窺見了在上個世紀的舊社會,女人們是怎樣的在社會上掙扎和生存的殘酷一面,曼璐由純真走向墮落這個過程,具有格外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給文章籠罩了一層格外凄涼的色彩。我們可以從顧曼璐身上聽見女性急迫解放自身的強烈呼喊。而只有提高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才能防止此類悲劇的發生。
⑸ 張愛玲小說中的細節描寫為什麼有很強烈的真實感,而且讀來讓人真正的感受到
要問她是怎麼做到的,只有她本人才可能有正確答案啊。
我推測如果想要別人感受到書中主人公的內心,作者首先得感受到主人公的一切,她的相貌,她的打扮,她眼中的別人是什麼樣的,她對發生在她周圍或者她身上的事情的感受是什麼。所有這些細節再加上對人物心理的深究,這是我最欣賞張愛玲作品的地方。
張愛玲本身出身於那樣的大家族,我覺得她寫得最好的七巧可能在她的生活中是有原型的。就好像紅樓夢這樣的書,不是曹雪芹這種出身的人,是寫不出來的。我覺得作為觀察者了解別人其實是很難的,需要大量相處的時間仔細的觀察並且具備一定的洞察力才能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了解自己倒相對容易些,只要你允許自己不帶偏見不去壓抑的覺知自己的情緒和感情,覺知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或者說深層的心理,還是可以做到的。體會到感受在自己身上的流動可以更好的同別人共情吧。
⑹ 張愛玲寫的書有哪些好看啊。
茉莉香片
傾城之戀
恩
個人更喜歡他的散文吧.
還有小團圓
去年才出版
他的自傳性小說
(看過的中推薦~—)
⑺ 張愛玲的小說適合哪個年齡段的人閱讀,理由,謝謝
張愛玲的文章適合任何年齡的人讀,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但最好是成年的人,17——25歲左右 張愛玲的小說,貢獻最大的是再現了大上海時期的社會風貌,她塑造了一些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如白流蘇,曼楨,嬌蕊,曹七巧等,文思細膩,感情世界很敏感。並且她的語言很有特點有許多經典語錄,她筆下的女人多有悲慘的結局,更多的是精神分裂或心理變態,如心理變態的曹七巧和有戀父情結的許小寒 ."香港傳奇":《沉香屑:第一爐香》
她最初的幾篇小說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為題材的。《第一爐香》是張愛玲開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說。 2."雙城故事":《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富傳奇色彩的小說。 3."上海傳奇":《金鎖記》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的代表作 她有些話很經典 1、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是張愛玲對胡蘭成說的話。
2、「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態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是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出自張愛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3、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出自張愛玲的散文《天才夢》
4、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出自張愛玲的《傳奇》再版序
5、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出自張愛玲的散文《更衣記》
6、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藉口——出自《張愛玲語錄》
7、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出自《張愛玲語錄》
8、一個知已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出自《張愛玲語錄》
9、替別人做點事,又有點怨,活著才有意思,否則太空虛了——出自《張愛玲語錄》
10、教書很難——又要做戲,又要做人——出自《張愛玲語錄》
11、書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點是使我近視加深,但還是值得的——出自《張愛玲語錄》
12、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出自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
13、照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殼——出自張愛玲的小說《連環套》
14、笑全世界便與你同笑,哭你便獨自哭——出自張愛玲的小說《花凋》
⑻ 張愛玲寫的所有小說,按時間順序,能不能回答
《不幸的她》上海聖瑪利女校年刊《鳳藻》總第十二期,1932年,為作者處女作。
《牛》,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國光》創刊號,1936年。
《霸王別姬》,《國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爐香》,上海《紫羅蘭》雜志,1943年5月,收入《傳奇》。
《沉香屑第二爐香》,《紫羅蘭》,1943年6月,收入《傳奇》。
《茉莉香片》,上海《雜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傳奇》。
《心經》,上海《萬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傳奇》。
《傾城之戀》,《雜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傳奇》。
《琉璃瓦》,《萬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金鎖記》,《雜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傳奇》。
《封鎖》,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傳奇》。
《連環套》,《萬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張看》。
《年青的時候》,《雜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傳奇》。
《花凋》,《雜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傳奇》。
《紅玫瑰與白玫瑰》,《雜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傳奇》。
《殷寶灧送花樓會》,《雜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記》。
《等》,《雜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傳奇》。
《留情》,《雜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傳奇》。
《創世紀》,《雜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張看》。
《鴻鸞禧》,發表刊物及年月不詳,收入《傳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記》,台灣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報》,1950年連載,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報》連載,
1951年
⑼ 張愛玲哪些小說好看
《半生緣》(十八春)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把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里演了那麼多年……
《怨女》
張愛玲這部作品被譽為「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麻油西施」銀娣在麻木、壓抑的生活中,女人的變態心理被張愛玲描繪得入木三分。
《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成名作與代表作。白流蘇和范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
《紅玫瑰與白玫瑰》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因為《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句話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
《留 情》
本書收錄了張愛玲1945年以後創作的中短篇小說。
《情場如戰場》
本書收錄了張愛玲劇作《情場如戰場》、《小兒女》、《魂歸離恨天》等三種及小說增補。
《紅樓夢魘》
本書是張愛玲十餘年間對《紅樓夢》的考據與研究。
《老照片:對照記》
搬家的次數太多,平時也就「丟三落四」的,一累了精神渙散,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藉此保存。
我的作品,舊派的人看了覺得還輕松,可是嫌它不夠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覺得還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夠嚴肅。但我只能做到這樣,而且自信也並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夠寫得真實些。還有,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採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沖突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主題欠分明。但我認為,文學的主題論或者是可以改進一下。寫小說應當是個故事,讓故事自身去說明,比擬定了主題去編故事要好些。許多留到現在的偉大的作品,原來的主題往往不再被讀者注意,因為事過境遷之後,原來的主題早已不使我們感覺興趣,倒是隨時從故事本身發現了新的啟示,使那作品成為永生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
⑽ 張愛玲小說推薦
《十八春》(即〈半生緣〉)寫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專顧曼楨家境貧寒,自幼喪父屬,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養活。曼楨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工作,與來自南京的許世鈞相愛,世鈞深深同情曼楨的處境,決定與之結婚。曼璐終於也嫁人了,姐夫祝鴻才是個暴發戶,當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厭棄之心,曼璐為了栓住祝生出一條殘計……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張愛玲的筆下一晃就過去了,曼楨和世鈞又在上海相遇,而歲月變遷綠樹早已成蔭。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成名作與代表作。白流蘇和范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被哥哥嫁給殘疾的姜家二少做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