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寫作課考試的論述題:結合自己的專業(漢語言文學)談談對寫作的認識。300字
寫作是文學得以展現的一種最直接的途徑,所以寫作也可以理解為文學創作。
真正的文學創作是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層面上的一種精神寄託,而生活體驗是其根本。沒有生活作為源泉,只能是沒有內容只有骨架的空白文字,在創作過程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相融於文字之中,讓讀者體會當時社會的背景,理解作者所要表達高於生活層面上的精神境界與寄託,在撼動人情感的最高境界之時,才會有文學的價值問世。
夢想的思維過程是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正如福樓拜所說過的藝術的性質和目的就是要去塑造一種「幻象」。所謂「『幻象』的生在此岸,活在彼岸,成長在此岸至彼岸的路程中」之說,我認為這正是對文學藝術定義的最為形象和確切的表述。
然後從人的性情方面來說,世上分兩種人。有一類人比較現實,他們只是忙忙碌碌地經營者自己的現實的生活,或者說是從事自己的事業,一切拿功名利祿來衡量,能換來物質利益的就認為是有用的,不能換來物質利益的就認為是虛假的,因此他們總認為文學的和藝術的東西是虛假的,是騙人的,記得上中學的時候就有一位同學是從來不看電影的,他的理由是電影里的東西都是虛構的、無意義的,對自己的生活起不到任何幫助,在他看來,這些看電影的人都是大傻瓜,整天浪費著寶貴的時間,而那些寫電影劇本,拍攝電影的人更就一定是瘋子!像這樣一類沒有夢,或者很少有夢,也不願意聽,或看別人說夢話的人,那一定是和文學藝術無緣的人。因為沒有夢,當然也就不可能寫出自己的夢想出來。而另一類人除了身體活動在在現實世界外,在他們的腦海里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對於這樣的一類人來說,沒有夢的生活簡直就不是生活,如果停止了想像,人雖活著等同於死亡。特別是當夢的色彩不斷呈現出五彩繽紛、斑斕多姿的時候,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夢幻而一直興奮與激動,他們不得不欣然命筆,將自己的夢幻記述下來,以期望與更多的人分享。當然這樣的人所記述下來的夢想,它不會是痴人說夢,而應是智者說夢,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所記述的應是現實社會生活在他腦海里所形成的折射與反映。這是高於現實生活的一種精神寄託,是存在與夢中的另一類真實。像這樣的一類人應該就是和文學有緣的人。
有夢的人與沒夢的人之比較,沒夢的人對生活理解的直觀,簡單,對痛苦和快樂的感受比較少;而有夢的人對生活理解的層次比較深,同時也有著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憂思和痛苦,也享受有別人品嘗不到的快樂和幸福。人活在這個世上,對你所遇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的感悟,對誰也無法逃避的愛人和被人愛,棄人和被人棄的種種感受,以及由人世間的感情糾葛,恩怨情仇所構成的故事的描述,也許你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沒有覺得什麼,等以後回過頭來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感覺到每一個故事無不折射著當時的社會、歷史、政治、宗法的、倫理、地域、人性、文化的背景。當我們閱讀歷朝歷代的文學作品的時候不就是這樣的一種感受嗎?小故事可以折射大世界,大社會。因此文學創作就更加是那些有夢之人方飛夢想的舞台!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不但如此,人生還是一條沒有回頭路可走的單行道,而且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一生也只有一次能夠在那條單行道上徜徉,難道我們只想單調的以一層不變的方式走完那條短暫的道路嗎?我相信沒有人會願意這樣,只是因為社會、家庭、學校等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我們只能以一種方式來度過我們的一生,一旦越軌,後果可大可小,但是因為文學創作的存在,我們能夠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去體味和感受他人所處的另類人生。但那些給我們以體驗的大作家們是真正意義上在精神層面上做到了多活幾次,那些文學作品裡的主人公,以及主人公所經歷的種種事情,我認為這無一不都是作家所幻化出來的自己另一人生的寫照。因此文學創作是有夢的人的精神的家園。
青春將會一步一步地遠去,生命也終有一天也會終結,這是誰也無法抗拒的事實。但是,我認為沒有夢的人充其量只能活夠一生,然而有夢的人不僅僅活夠一生。在他們的生命之外還有生命,那就是精神;在他們生命之後還有生命,那就是文學創作。
文學創造依靠的是材料儲備、藝術發現和創造動機三個環節。而「物化」則是文學創造過程的最後階段,即作家將在構思過程中以初步醞釀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轉化為語言、文字等符號,並固定在紙張上,使其成為物質性的文本,成為可以流通和消費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的階段。文學創造的物化通過「形之於心」到「形之於手」的轉化,語詞提煉與技術運用,以及即興發揮和推敲手段來得以完成,形成一部作品。
雖然隨著當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物慾的疾速橫流,現代的文學創作似乎離我們漸行漸遠,也確實越來越多的人整天拚命的為金錢與利益奔跑,越來越少的人願意從事或欣賞文學創作,但文學的創作並沒因此而中斷過,那是因為總還是有那麼一小部分懷揣夢想之人,通過自己的夢來感染一個接一個的人,而正是如此,文學創作的浪潮才得以繼續激盪,文學創作的旗幟才能夠繼續飄揚,最後我想告訴當代的人們,金錢利益固然重要,因為那是我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但也請試試偶爾放慢一下你們腳步的頻率,嘗試著接觸與體會文學創作的精神內涵,我相信那一定會是你精神生活所必須,所以請不要在空洞乏味的生活中一味的追求物質的灌溉,而讓我們學會在充實祥和的日子裡享受精神的洗禮。讓文學創作之火得以延續,為我們黑暗的生活抹上一絲光亮。讓文學創作之泉得以流淌,為我們乾枯的生命送上一泓清泉!
② 聯系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體會,談談對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句話的理解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很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彷彿流連於世外桃源,美不勝收.
③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當前文學創作中奇怪的逆反南帆 文學越來越簡單的一個重要跡象是,一些作家如
小題1:(1)、表現內心的矛盾、含混和猶豫。(2)表現多種混雜的情緒,如快感與厭惡交織在一起、激烈之後的恐懼、後悔或者憐憫。(3)人物的內心發展是曲折的、多向的,逐漸地表現情節和主題。(4)作家對小人物懷有復雜的情感,包括同情、關懷、尊重、景仰等。(5)充分地表現出內心的生活空間及其復雜多變。(每點1分,答全再加1分。) 小題2:(1)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文學負責記錄的內心生活,可以在生活中真實流露, 充分表露 ,表現得十分明顯; 成為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 (2)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人真實的、復雜的內心生活不能完全成為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 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影響對生活的感受,這種認識有時甚至是錯誤的,這種感受是獨特的。 (3)文學有責任來表現各種人的真實、復雜的內心生活,這是文學的特殊功能及意義所在。 小題3:(1)、當前許多作家熱衷於將復雜的世界塞入喜劇結構,以此來對付歷史之詭異與復雜的人性。(2分)(2)、經典作家的作品都表現了人物內心的復雜性。(2分)(3)內心生活始終是歷史的組成部分,無視復雜的價值觀念、意識、情緒,歷史就沒有意義。(2分)(4)、如果文學放棄表現人物內心復雜性這個責任,那麼,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將會留下一個無法填補的缺口。 ④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後各題隨著文學作品題材的不斷擴展,精神天地的不斷開拓,情感內蘊的日漸豐富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