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屍鄉偃師小說閱讀

屍鄉偃師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2021-06-02 17:53:44

⑴ 西亳的商朝國都

《墨子》﹑《孟子》和《尚書序》等歷史文獻均說湯居亳,但古地名亳者有若干處。《尚書·立政》有「三亳」,晉人皇甫謐認為系三地:蒙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據《括地誌》,南亳在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今河南商丘東南),為湯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商丘北)﹐為湯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師(今河南洛陽偃師西),為帝嚳及湯所都。因此,學者多主張湯先居南亳﹐後遷西亳﹐但也有專主北亳說的。 甲骨文《殷虛書契後編》有「在商貞〔今日步〕於亳」之語,聯系其它有關材料,商應為商丘(今商丘南)﹐而亳與南亳位置適合。
《漢書·地理志》雲湯都在偃師屍鄉,即西亳。20世紀50年代﹐在河南偃師西的二里頭﹐發現並開始考古發掘了被稱為二里頭文化的遺址﹐面積約為三平方公里﹐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在遺址中發現有建築基址﹑作坊遺址﹑墓葬等﹐出土了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大量遺物。1983年﹐在距二里頭六公里的大槐樹村與洛河間,發現一座商代前期古城﹐初步發掘結果﹐城約建於二里岡下層時期﹐形近長方﹐南北長一千七百餘米﹐東西最寬處約一千二百餘米,已找到七處城門,城內發現有建築基址。二里頭遺址和上述商城,都有學者主張是西亳,後者從地望上看似更切合。據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仲丁始遷於囂(即隞﹐今河南滎陽東北)。或說盤庚又遷回亳地,近代學者多不從此說。

⑵ 姓田的名人,至少十個,帶簡介。

1,田一龍

田一龍,男,沈陽人。農歷1988年8月8日出生,畢業於博龍武術學院。03年7月進入樂隊擔任主唱,05年8月參加夢想中國東北賽區,05年9月簽約唱片公司,成為專業歌手 。07年發行單曲《一定要愛你》,火遍整個樂壇。

2,田玲

田玲,出生於河北省秦皇島,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中國內地女演員(原空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演員)。曾在電視劇《武林外傳》中飾演錢夫人、《幸福像花兒一樣》中飾演林指導員。

3,田牧宸

田牧宸(Tim),原名田振崴,1983年9月24日出生於遼寧省葫蘆島市,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2004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早春二月》,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2005年,主演醫療劇《無限生機》。2006年,主演古裝武俠劇《楚留香傳奇》。2007年,在諜戰劇《敵營十八年》中飾演曾兆君。

4,田沁鑫

田沁鑫,出生於北京市,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享用專家,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1997年田沁鑫編劇、導演話劇處女作《斷腕》。

5,田家達

田家達,1978年4月11日出生於台灣,中國台灣男演員、歌手,畢業於台灣亞東技術學院。1998年,推出首張個人EP專輯《怕什麼》,以歌手身份進入演藝圈。1999年,出演首部電視劇《當我們窩在一起》。2005年,出演台視八點檔《海誓山盟》。

2006年,出演台灣勵志偶像劇《寶島少女成功記》,在劇中飾演江文堂。2008年,出演台灣偶像劇《命中註定我愛你》。

6,田震

田震,中國女歌手,1966年5月2日出生於北京。1984年出道唱歌,發行首張個人專輯《美麗的海灣》;1986年,以《最後的時刻》奠定歌壇地位。

7,田蕊妮

田蕊妮,1977年出生於中國香港。香港影視女演員。1993年參加「未來偶像爭霸戰」歌唱比賽奪得金獎,加入亞洲電視台晉身娛樂圈。

8,田源

田源,1983年7月14日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中國內地節目主持人、演員、歌手,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表演導演專業。2003年,參加河北電視台《激情久久》的比賽,獲得年度「校園男生」總冠軍,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9,田華

田華,1928年8月出生於河北唐縣,中國女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1950年因在電影《白毛女》扮演「喜兒」被觀眾熟知。

10,田壯壯

田壯壯,中國電影導演、製片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導師。1952年4月1日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⑶ 洛陽到蘇州的火車洛陽下一站是叫什麼師市呢

偃(yǎn)師 市你都不知道?
偃師
是一個多義詞,作人名指中國古代傳奇的機械師,作地名指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的縣級市。

據《讀史方輿紀要》:「周武伐紂,回師息戎,因我偃師」。周武王伐紂之後,回師西亳,息偃戎師,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師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從周代時始稱「偃師」。 西亳為商湯之都,即今偃師商城。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商湯攻克夏都斟(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 商都西亳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案。我們根據有關史料和新的考古發現,加以探索,找出西亳的位置。《史記·殷本紀》正義雲:「亳,偃師城也。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也。」《漢書·地理志》雲:「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在偃師西十四里。」又雲 :「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呈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道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商城遺址,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屬商朝早期的城池。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由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九帝王。商代兩次都西亳,共19帝,400餘年。 至秦滅周,置偃師縣。同時,在偃師縣之南建有緱氏(因緱山得名)縣。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廢偃師縣,留緱氏縣。四年(1044年)復置。熙寧五年(1072年)降偃師縣為鎮,再入緱氏縣。八年(1075年)恢復偃師縣,降緱氏縣為鎮,歸屬偃師縣。至金統治洛陽,建金昌府,再復緱氏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緱氏縣,其地並入偃師縣,此後,緱氏一直為偃師縣下屬鄉鎮,不再獨置。 1995年,撤銷偃師縣,建立偃師市。

⑷ 偃師商城遺址的研究意義

偃師商城是目前夏商時期布局結構最清楚的都城遺址,它的發現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第一,為解決湯都亳的位置之爭提供了新的證據。關於商湯都亳問題,漢以前的文獻只說「湯居亳」但沒有指出亳的地望。《漢書·地理志》河南偃師條下有班固自己註:「屍鄉,殷湯所都」。《元和郡縣志》:「偃師西亳,湯都也」。這就是所謂的湯都西亳說。另有南亳說、北亳說、長安杜亳說。這四說中以偃師屍鄉西亳說出現最早。關於西亳的具體位置也是考古學界一直爭論的問題,有二里頭遺址西亳說和鄭州商城遺址西亳說。偃師發現的城址比二里頭遺址更具城的規模,又比鄭州商城年代早,而且恰好有一條「屍鄉」溝橫穿城址,所以有人認為偃師商城是湯都西亳。這種說法雖然沒有得到考古學界的普遍認同,但無論如何,偃師商城的發現都有助於解決湯都亳的問題。
第二,偃師商城是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料。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真正規模的城址,偃師商城僅殘存面積就達到了200萬平方米,而且偃師商城的形製成為歷代遵循的都城規劃形式。
第三,偃師商城的發現對於探索夏文化有推動作用,偃師商城的年代早於商代前期的二里岡文化,因此在年代上它更於夏,商是在滅夏之後建立起的奴隸制國家,《論語》:「殷因於夏禮」,由此可見夏王朝的許多傳統可能被商繼承,那麼在考古學文化特徵上,年代越接近於夏的商文化遺址與夏的關系越密切,由此推知,對偃師商城的研究可以縮短我們對夏文化的認識過程。

⑸ 古代有沒有姓田的大功臣

1、田和------田氏代齊: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田桓子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田桓子對齊國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取得公族與國人的支持。齊景公時,公室腐敗。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國政。代齊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成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2、田忌------田忌賽馬:齊國大將,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注。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完後,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請他當作軍師。
3、田文-------孟嘗君:當初,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他的小妾生了個兒子叫田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嬰告訴田文的母親說:「不要養活他。」可是田文的母親還是偷偷把他養活了。等他長大後,他的母親便通過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見給田嬰。田嬰見了這個孩子憤怒地對他母親說:「我讓你把這個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養活了,這是為什麼?」田文的母親還沒回答,田文立即叩頭大拜,接著反問田嬰說:「您不讓養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麼緣故?」田嬰回答說:「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長跟門戶一樣高,會害父害母的。」田文說:「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授予呢?還是由門戶授予呢?」田嬰不知怎麼回答好,便沉默不語。田文接著說:「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憂慮呢?如果是由門戶授予的,那麼只要加高門戶就可以了,誰還能長到那麼高呢!」田嬰無言以對便斥責道:「你不要說了!」過了一些時候,田文趁空問他父親說:「兒子的兒子叫什麼?」田嬰答道:「叫孫子。」田文接著問:「孫子的孫子叫什麼?」田嬰答道:「叫玄孫。」田文又問:「玄孫的孫叫什麼?」田嬰說:「我不知道了。」田文說:「您執掌大權擔任齊國宰相,到如今已經歷三代君王了,可是齊國的領土沒有增廣,您的私家卻積貯了萬金的財富,門下也看不到一位賢能之士。我聽說,將軍的門庭必出將軍,宰相的門庭必有宰相。現在您的姬妾可以踐踏綾羅綢緞,而賢士卻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僕女奴有剩餘的飯食肉羹,而賢士卻連糠菜也吃不飽。現在您還一個勁地加多積貯,想留給那些連稱呼都叫不上來的人,卻忘記國家在諸侯中一天天失勢。我私下是很奇怪的。」從此以後,田嬰改變了對田文的態度,器重他,讓他主持家政,接待賓客。賓客來往不斷,日益增多,田文的名聲隨之傳播到各諸侯國中。各諸侯國都派人來請求田嬰立田文為世子,田嬰答應下來。田嬰去世後,追謚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繼承了田嬰的爵位。這就是孟嘗君。
4、田單-----火牛陣:田單(tián dān)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名單,漢族,臨淄人,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秘書)。後來到趙國作將相。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出兵攻佔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清《睢州志·浮香閣軼聞絕句之十七·袁參政樞(袁可立子)》:「昇平父老能傳說,親見田單破敵時。
三十六年﹐田單見反攻時機成熟﹐便集中千餘頭牛﹐角縛利刃﹐尾扎浸油蘆葦﹐披五彩龍紋外衣﹐於一個夜間﹐下令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城腳預挖的數十個信道狂奔燕營﹐5000精壯勇士緊隨於後﹐城內軍民擂鼓擊器﹐吶喊助威。燕軍見火光中無數角上有刀﹑身後冒火的怪物直沖而來﹐驚惶失措。齊軍勇士乘勢沖殺﹐城內軍民緊跟助戰﹐燕軍奪路逃命﹐互相踐踏﹐騎劫在混亂中被殺。田單率軍乘勝追擊﹐齊國民眾也持械助戰﹐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盡復失地70餘城。隨後﹐迎法章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正式即位為齊襄王﹐田單受封安平君。
5、田震 (1966年5月2日-),中國著名女歌手,出生於北京。1984年出道唱歌
田馥甄,英文名(藝名)Hebe,台灣歌手,歌唱組合S.H.E的成員。Hebe曾參加中視《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之怪怪美少女單元,
6、田亮(1979年8月27日生)重慶人,前中國跳水運動員,陝西西安注冊運動員。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獲得男子10米高台跳水冠軍
7、田漢: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多才多藝,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長沙。早年留學日本,1920年代開始戲劇活動,寫過多部著名話劇,如《雷雨》成功地改編過一些傳統戲曲。他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
8、田家英(1922—1966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人。本名曾正昌,1936年在成都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次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入陝北公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馬列學院教員、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員、中共中央宣傳部歷史組組員。1948年至1966年任毛澤東秘書;1954年後,兼任國家主席辦公廳、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田家英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田家英作為毛澤東的五大秘書之一,是毛澤東的總管家、日常秘書,他擔任秘書期間的表現,是應用寫作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
9、田橫------五百士之首: 田橫雕像
田橫是中國秦末起義首領。原為齊國貴族。陳勝起義後,隨從兄田儋在狄(今山東高青縣東南)舉事反秦,田儋自立為齊王。後田儋與秦軍交戰敗亡。田橫兄田榮自立為齊王,以田橫為將軍,盡占齊地。項羽稱西楚霸王後,大封諸侯。田榮因負項梁未出兵助楚,未封王,對項羽心懷不滿,遂聯絡趙將陳余反楚。項羽起兵伐齊,田榮兵敗身亡。田橫收集余部繼續抗擊楚軍。因劉邦攻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撤軍回援,田橫復得收齊城邑,立田榮子田廣為齊王,自任相國,獨攬國政。田橫定齊三年,劉邦派酈食其前來游說,齊國君臣為其所動。不意漢將韓信率兵攻齊,田廣、田橫怒甚,以為被酈所賣,殺之。齊軍不敵漢軍,戰敗。田橫聞齊王死,自立為齊王,迎擊漢將灌嬰,敗於嬴(今山東萊蕪西北),投奔彭越。劉邦打敗項羽後登基稱帝,建立西漢,封彭越為梁王。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徒眾500餘人逃亡海上,避居島中(今青島市即墨市田橫島)。劉邦知田橫兄弟治齊多年,齊地賢者多歸附之,為除後患詔令赦田橫罪而行招撫。田橫被迫偕門客二人赴洛陽,田橫趁謊稱沐浴更衣之時於途中(偃師屍鄉)自殺,兩門客得知後也相繼自殺。留居海島的500餘壯士聞田橫死訊,亦全部自殺。劉邦感慨於田橫能得士,遂以王者禮葬田橫。
10、 田蚡:田蚡(?-公元前131年)長陵人(今陝西咸陽)。漢景帝皇後王娡同母異父弟,漢武帝的舅舅。由於他天資聰明,又很有口才,尤其是他的同母異父姐姐王娡後來成了漢景帝劉啟的皇後並生下了太子劉徹,所以他飛黃騰達。建元二年(前140年),劉徹登基,為漢武帝。同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五年後,又當了丞相。 但得勢後非常專橫跋扈,公元前131年春,暴斃於床榻之上。
請採納

⑹ 宋河南府是源於什麼時代稱呼洛陽的

洛陽市縣區的地名
洛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歷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不僅體現在有形的名勝古跡上,連大量無形的地名也滲透著歷史文化的氣息。在古漢語中,山之南水之北謂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古人最初多依山傍水而居,許多城市是在水邊山邊建立起來的,所以,作為歷史悠久的洛陽市,在縣區地名中,大多數與山水有關。如瀍河區、澗西區、洛龍區、宜陽、洛寧、汝陽、伊川、嵩縣、孟津、欒川。
西工區、老城區、新安、偃師、吉利等地名或反映了一段重要歷史,或反映了該地的獨特地情,或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宜陽
是因治所與河流的相對位置,依「水北為陽,水南為陰」的原則命名的縣。宜陽,因其故城(今宜陽韓城)在宜水之北,故名宜陽。
宜陽之名,首見於《戰國策》。戰國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韓國國君韓武子營建宜陽城,並從平陽遷都宜陽(縣治今宜陽縣韓城),宜陽遂為當時一代名都。
關於宜陽為韓國都城,歷史文獻有明確記載。《呂氏春秋.開春篇》高誘註:「韓氏本都弘農宜陽,其後都穎川陽翟。」《任數篇》高誘註:「康子與趙襄子共滅智伯分其地,生武子,都宜陽。」《後漢書.光武帝紀一》季賢註:「宜陽:縣名,屬弘農郡,韓國都也。」《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陽翟縣條:「韓自宜陽移都於此。」
韓武子名啟章,韓康子之子,前425年繼位,次年遷都於宜陽。位於今韓城的宜陽故城呈長方形,由宮城、郭城兩部分組成,宮城在郭城之西北部,郭城外有護城河。宜陽故城北為秦嶺,其南麓有大冢,俗稱韓王冢,清《宜陽縣志》稱為韓昭侯墓。實際此冢為韓武子陵。宜陽故城的規模,文獻上有諸多記載。《戰國策》說:「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可見宜陽故城規模宏偉,人口眾多,貯積豐富。所謂「材士」,指能控弦持劍的青壯年人,加上老人小孩,人口應有30萬之眾。城方八里,即64平方里。所謂「粟支數年」,是指此城為韓國倉廩重地。按照《史記·甘茂傳》的記載,韓國上黨、南陽(太行山南)之地的財賦均歸藏於宜陽。
韓武子建都宜陽,貝有重要戰略意義。控制宜陽,即可控制中原。韓武子與魏文侯共塞秦國東進之途,使秦國「僻在雍州,不得於中國諸侯之會盟」(《史記.秦本紀》)。又「中挾洛邑,提攜周室,天子成為附庸;東越成皋,略取鄭土,伐鄭殺其君幽公」(《史記.韓世家》)。
至韓景侯時,從宜陽遷都陽翟(縣治今禹州),宜陽降為縣。因其管轄范圍廣大,包括洛陽以西、盧氏以東熊耳山、崤山之間的廣大山區,故在戰國時期享有「宜陽大縣」之名。
周顯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5年)秦軍攻韓,力圖取韓國重鎮宜陽。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遣左丞相甘茂率軍攻韓重鎮宜陽。當時宜陽有守兵十萬,韓軍憑借崤函險關,伊洛、黃河天險阻隔,頑強地抗擊秦軍,展開多次激烈戰斗,一直堅持了五個多月的時間,秦軍仍沒能佔領宜陽。這時,秦國也派來了援兵,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才攻下了宜陽。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到宜陽巡視,然後直入洛陽,以窺周室。他知道九鼎在太廟(今盛世唐庄附近)之中,遂往觀看。秦武王圍著九鼎觀覽一番,贊嘆不已。九鼎名稱各不同,鼎腹有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即古九州名)九字相別。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嘆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於是,秦王舉鼎,失手砸斷其腿,當晚去世。
宜陽歸秦,仍置縣。西魏時,於今縣城置甘棠縣(此處有甘棠樹,為召公聽政處),隋仁壽四年(604年),改甘棠為壽安。金大定元年(1161年),改壽安縣為宜陽縣,元明清、民國至今因之。
孟津縣
「津」,渡口也。孟津縣因孟津渡口而得名。孟津渡口的「孟」字來源有三說。一,上古這里為孟塗氏之國;二、此處有孟河(今負圖寺附近),有 「龍馬出於孟河」之說;三、孟,即盟,因武王會盟於此而得名。孟津為黃河中下游之分界。
商代,孟津就是繁華之地。《古史考》;「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 呂望,即姜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他因家貧,為維持生計,年輕時曾在朝歌城裡宰牛賣肉,當過屠夫,也曾在孟津開過飯店。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60,滿頭白發,閱歷過人,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他聽到「西伯」(周文王)正在廣求賢良,於是便在岐山西南渭水的一條叫茲泉水的源頭凡谷釣魚,等待文王。有一次西伯出獵路遇呂尚,談得十分投機。文王大喜,說:「我先君太公早就盼望有賢人來輔佐,您大概就是我先君太公盼望已久的賢人吧!」因此便稱他為太公望,並且拜他為軍師。太公望替文王謀劃了許多軍國大計,史稱「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公元前1046年,商紂王昏亂暴虐,淫亂不止,諸侯都叛離殷商。而歸順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以姜子牙、周公旦等人為輔佐,師修文王之業。武王二年,東觀兵於孟津(今洛陽孟津縣東北,時為黃河重要渡口),「諸侯不期而會盟津(孟津)者八百」,諸侯都說可以伐紂,武王則認為滅商時機還不成熟,於是退兵。不久武王滅商。
東周敬王元年(前 519年)於此設平陰邑(今白鶴)。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滅東周,改為平陰縣。兩漢沿秦制。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改為河陰縣。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析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陰六縣各一部復建大基縣,縣城在黃河北。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大基縣為河清縣。北宋沿襲河清縣,太祖開寶元年(968年)移縣治於白波鎮(今孟津縣白鶴村)。金朝廢河清縣,改河清縣為孟津縣,縣治東徙孟津渡(今老城鄉花園村東北)1948年4月,孟津縣解放,縣政府駐廟護村。6月遷入保障村,10月遷長華鎮(即今縣城所在地)。
偃師市
據《讀史方輿紀要》:「周武伐紂,回師息戎,因我偃師」。周武王伐紂之後,回師西亳,息偃戎師,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師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從周代時始稱「偃師」。
西亳為商湯之都,即今偃師商城。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商經過五百年而強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最後經鳴條之戰滅掉了夏。商湯攻克夏都斟(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
商都西亳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案。我們根據有關史料和新的考古發現,加以探索,找出西亳的位置。《史記·殷本紀》正義雲:「亳,偃師城也。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也。」《漢書·地理志》雲:「湯即位居南亳,後徙西亳。在偃師西十四里。」又雲 :「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庄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呈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道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商城遺址,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屬商朝早期的城池。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由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九帝王。商代兩次都西亳,共 19帝,400餘年。
至秦滅周,置偃師縣。同時,在偃師縣之南建有緱氏(因緱山得名)縣。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廢偃師縣,留緱氏縣。四年(1044年)復置。熙寧五年(1072年)降偃師縣為鎮,再入緱氏縣。八年(1075年)恢復偃師縣,降緱氏縣為鎮,歸屬偃師縣。至金統治洛陽,建金昌府,再復緱氏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緱氏縣,其地並入偃師縣,此後,緱氏一直為偃師縣下屬鄉鎮,不再獨置。
1995年,撤銷偃師縣,建立偃師市。
新安縣
秦國所置的縣,因此地原屬韓國,秦攻韓,先出函谷攻取關外澠池一帶,故秦趙有澠池會盟之事,為秦新的平韓安定之地,故稱新安。秦趙會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真實故事,司馬遷的《史記》把當年的「澠池會盟」描寫得有聲有色,戲曲《將相和》把秦趙會盟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個故事發生在秦新安縣(今澠池縣),古秦趙會盟台位於澠水和羊河之間,高約18米,頂部有一錐形碑亭,碑上刻有隸書「古秦趙會盟台」字樣,幾經修葺、重建。該遺址為澠池縣新十六景之一。
秦的新安縣城在今澠池縣東部。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新安縣治東遷函谷關西側(今新安縣城區)。此後,各代均置此縣。
「新安」之名首見於《史記.項羽本記》。該書詳細記載了項羽在新安坑殺降卒的事情。秦始皇在十年內掃平六國,一統天下,主要是有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隊,有一批運籌帷幄、勇冠三軍的善戰之將。秦帝國建立後,始皇選拔大批將領充任全國各級官吏,建立由邊防軍、京師軍和地方軍構成的軍事體系。他希望依靠強大的武力威鎮天下,以使江山永固,帝位恆傳。
始皇死後,秦二世迫令蒙恬、蒙毅父子自殺,王翦、王賁父子也相繼病卒。秦之名將惟剩王賁之子王離和李由、楊熊等數人。當時,王離率軍二十萬正與匈奴對峙。
章邯本非軍事將領,而是一個稅官。當陳勝部下周章進攻至戲時,章邯臨危受命,率七十萬驪山刑徒東擊義軍。章邯斬周章於澠池,逐陳勝於陳縣。
秦將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六國貴族紛紛起兵復國。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於吳,聞陳勝死,復立楚懷王孫心為楚王,仍稱懷王。項梁派兵與章邯大戰於雍丘,大破秦軍。至此,由驪山刑徒組成的秦軍基本消失。秦二世命各地秦軍支援章邯,章邯率此勁旅大敗楚軍於定陶,項梁敗死。
章邯見楚地已平,於是率近三十萬秦軍渡過黃河以攻趙、燕。同時,王離率二十萬邊防軍南下。兩支秦軍大破趙軍於邯鄲,圍趙王歇於巨鹿。
趙王歇告急於楚懷王。懷王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五萬楚軍救趙。宋義率軍滯留於漳水之南,無意進取。時已冬初,大雨竟日,士卒飢寒。項羽斬殺宋義,率軍渡過漳水,破釜沉舟,與秦軍大戰於巨鹿。楚軍猛攻王離,以一當十,喊聲震天。當時,來救趙的義軍十幾支,均作壁上觀,見楚軍之威,無不驚懼。項羽大破王離,斬秦軍二十餘萬。章邯率秦軍殘部退往洹水。諸侯皆歸附項羽,項羽號稱諸侯上將軍。時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初。
王離敗亡後,秦二世多次派人責備章邯,章邯恐懼,派長史欣去咸陽陳述軍情,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讓其見駕,並准備殺長史欣。長史欣逃回後,章邯深感絕望。
項羽命趙將申陽率軍攻克滎陽、洛陽,阻斷章邯西退之路。然後於是年七月,大敗章邯,章邯遂降楚。項羽立章邯為雍王,長史欣為上將軍,使率秦軍為前導,向西進軍。次年十一月,項羽的大軍過洛陽,駐扎於新安城南。
秦軍向來傲慢,不少人身經百戰,曾參加過秦統一六國的戰爭,對征服的地區燒殺淫掠、無惡不作,諸侯吏卒多受其害。秦軍既降,諸侯吏卒乘勝侮辱之,秦軍將士多怨,竊竊私語道:「章邯欺騙我們投降,今能入關破秦尚可,如果失利,他們必挾我們東走,秦必盡誅我們父母妻子。」項羽及其部將聞此,以為秦降卒入關必然嘩變。於是,項羽除留章邯、長史欣、都尉翳三人外,將二十萬秦軍將士盡數坑殺。
至此,強大的秦國軍隊不復存在,新安城南的荒野埋有秦軍將士的累累白骨。
伊川縣
由於伊河貫穿縣境而稱「伊川」。東周春秋時期,為晉國勢力范圍;韓國遷都宜陽,於伊川盆地建新城縣(縣治今伊川縣城西南古城村)。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新成縣(新城易名新成),東漢改新成曰「新城」。曹魏、西晉沿襲不變。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新城縣為伊闕縣,唐代因之。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降伊闕縣為伊闕鎮(此鎮比縣低半級)。金朝廢伊闕鎮,地入鳴皋鎮,元、明、清三代沿襲不變。民國16年(1927年),馮玉祥治洛,為治匪患,析洛陽、登封、伊陽(今汝陽)、臨汝四縣各一部於伊河東建立自由縣,縣政府駐白沙;又析洛陽、嵩縣、伊陽、宜陽四縣各一部於伊河西建平等縣,縣政府駐大辛店。民國21年(1932年)二縣合並為伊川縣,縣政府駐府店。解放後,仍置伊川縣。
伊川作為縣名雖然不足八十年,但作為地名歷史您久。唐·李德裕《伊川晚眺》雲:「桑葉初黃梨葉紅,伊川落日盡無風。漢儲何假終南客,甪里先生在谷中。」 唐·宋之問《七古·寒食還陸渾別業》雲:「洛陽城裡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旦別河橋楊柳風,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北宋理學家程頤,其故居在伊水之演,故字伊川,世人稱其伊川先生。
汝陽縣
在北汝河之北(陽)而得名。北汝河屬淮河流域潁河水系,發源於嵩縣車村龍池漫山西北麓摞摞溝,東北流經車村、木植街、黃庄鄉,至靳村鄉河口村入汝陽縣境,再向東流經汝陽縣城,至小店鄉王莊出境入汝州市,境內河長102公里,流域面積2055.9平方公里。
汝陽縣原名「伊陽縣」。唐貞元八年(792年)析陸渾縣西南部於伊水上游北岸置伊陽縣(今嵩縣舊縣村)。該縣因在伊水之陽而得名。五代時,陸渾縣省入伊陽縣,伊陽縣治所沿伊河向下遷到前陸渾縣城,開始管轄汝陽縣地域西部。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省伊陽縣,其地入嵩州。明朝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汝陽地域人口增殖,因無縣治管理不便,於是析汝州、嵩縣、魯山縣各一部單獨置縣,在汝陽盆地汝河北岸原故縣鎮基礎上擴建為縣城(即今汝陽縣城),取名伊陽縣。1959年,因伊陽縣之名與其伊水方位不符,且與「宜陽」諧音,易名為「汝陽縣」。
嵩縣
來源於嵩州之名。唐武德四年 ,以陽城(登封)、嵩陽(登封)、陽翟(縣治今禹州)、康城(今汝州)設州,因轄嵩山,取名嵩州。北宋廢此州。宋朝廌《登嵩頂》一詩雲:「朅來古嵩州,攜手登太室。」
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升伊陽為順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順州為嵩州(州治在今嵩縣城),嵩州轄區較大,一部分為原嵩州故地,故稱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嵩州為嵩縣。此後因之。
欒川縣 古名鸞川。以鸞水(今伊河)源於此,得名鸞川。元代以後「鸞」演變為欒,鸞川變稱為「欒川」。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從伊陽縣中析出鸞川地,單置欒川鎮;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鸞川鎮升為縣;金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年),降鸞川縣為鎮。元、明、清三代設鎮。1947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豫陝鄂軍區野戰縱隊首次解放欒川鎮。9月30日,析嵩縣的獅子廟、秋扒、潭頭,盧氏縣的三川、陶灣、欒川、廟子、合峪、劉坪、東溝、硯堂、康莊、廟灣、重渡、湯下、平涼河、大清溝與欒川鎮合並為欒川縣。
洛寧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唐軍在李世民率領下在熊耳縣(今洛寧)大敗王世充的軍隊,在這里築城,取名永固城,改熊耳縣為永寧縣,徙縣治於永固城(今縣城所在地)。永寧即永遠安寧之意。據民國六年《洛寧縣志》:「縣曰永寧,示罷兵鞍井裡之意。」後世因之。民國3年(1914年),永寧縣改名洛寧縣。改名的原因是,永寧把近洛河,洛河連年泛濫,改名「洛寧」是希望洛河安寧之意。
老城區
老城區是洛陽古都現存風格最老的城區。因以宋河南府城為主體,故稱「老城區」。老城自北宋建河南府城,歷經金元明清四代連續修築,城址基本不變。
北宋重建河南府城,是為現代老城之前身。西京留守府、河南府、洛陽縣衙均建其中。金以洛陽為中京,改河南府為金昌府,京、府、縣三級機構也在其內。明朝老城內除府縣兩級機構外,還有伊王府和福王府,二府遺址在清嘉慶時稱迎恩寺,建國後稱青年宮。清河南府、洛陽縣兩級機構沿駐老城東北隅。民國時期,河洛道尹公署、河南省長公署及行都國民政府、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均駐於此。
西工區
「西工」之意源於西工兵營。西工兵營位於今洛陽市西工區中州中路兩側,由袁世凱組織於1914年興建,在洛陽,甚至在我國近現代史上有著重要意義,許多重大的軍事、政治事件與之密切相關。現存的吳佩孚司令部舊址是西工兵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統(溥儀)宣告自行「遜位」,清代結束。清代共歷10帝、267年。不久,孫中山也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3月,袁世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實現其篡權稱帝的真正目的,袁世凱選定洛陽作為屯兵之地,在此修建新式兵營,訓練新式陸軍。他委派官員到洛陽勘察地形,規劃選址,決定在東起五門屯、西至靈官廟、南抵下池、北到金谷園的區域內修建兵營。從1914年開始,建窯燒磚,並招集石家莊等地的建築商齊集洛陽,進行大規模的建設。經過兩年的緊張施工,西工兵營初具規模,共耗資170萬兩。營房全部為磚木結構,木料則是從東北運來的紅松。由於該工程位於當時洛陽城的西關外,當地人多來此打工,所以稱這里為「西工地」,後簡稱「西工」,這便是今天「西工」這一地名的由來。
袁世凱同時還決定,在鞏縣(今鞏義市)建造兵工廠,製造武器,積極加強軍事實力。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整個工程竣工不久,他便倒台身死。於是,第一次進駐西工兵營的不是袁世凱,而是皖系軍閥、北洋陸軍第七師張敬堯部。後至1920年,直系軍閥吳佩孚以直、魯、豫巡閱副使的身份,帶領第三師進駐西工兵營達4年之久。吳佩孚駐洛,擴大西工兵營到1萬多畝,成為洛陽老城以西又一新城區。
西工兵營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佔地200萬平方米,建營房5000餘間。整個營房完全是按照北洋陸軍師的建制而興建的,即步兵四個團,騎兵、炮兵各一個團,工兵、輜重各一個營。兵營北側的四座營房住步兵團,南側西面的四座營房住炮兵團,騎兵集中在南側東面的一座大營房內。工兵營、輜重營住在西側兩座較小的營房內。營區中央為司令部和大操場。司令部平面呈「目」字形,前後共三進院落,有南北並列的三座大瓦房,兩側為廂房,建築布局與傳統的四合院相近。
西工兵營以司令部為中心,營房分布其周圍。司令部門前有東西大道,道南有閱兵台,道北有地下會議室(即廣寒宮),閱兵場以南還有六處院落。司令部東為花園,另有高級住室一處,室內有地下室,經地下室暗道可通往飛機場和火車站。
西工兵營西半部的北、西、南三面修建有壕溝,兵營西北部(今西小屯村)有電廠;兵營西南壕溝外的七里河澗水東有兵器物資庫;兵營北有飛機場和金谷園火車站;兵營東有營市街(今西工區小街附近)和公館街(今洛陽市政府家屬院一帶),兩處共建有房屋1300餘間,主要功能是為兵營服務。
1956年3月,正式成立西工區。
瀍河區
1953年,瀍東回族自治區(鄉級)成立,1957年11月15日,易名為瀍河回族區,升為縣級區。瀍河區之名源於穿越該區的瀍河。
瀍河是一條歷史文化名河。《尚書》中的「洛誥」篇雲:「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記載周公營建洛邑曾在瀍水兩岸考察占卜。
《水經.瀍水注》雲:「瀍水出河南谷城縣北山,縣北有朁亭,瀍水出其北梓澤中,梓澤,地名也。……《周書》曰:我卜瀍水西。謂斯水也。」經考察,瀍水發源於孟津橫水鄉東部的潛亭山,向東南流經麻屯、朝陽等鄉,在前李村進入洛陽市區,穿城區而過,至工農村匯入洛河,全長30公里,集水面積20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段長3.45公里,匯流面積40.73平方公里。
澗西區
1954年,國家選定澗西為工業區,次年7月18日,澗西工業區基本建成,洛陽市設 「澗西區」。 澗西區因在澗河之西而得名。
澗河是一條歷史文化名河。《尚書》之《禹貢》、《洛誥》中,伊、洛、瀍、澗四河並列,為大禹治水、周公卜宅之核心區域。澗河為洛河的第二大支流,發源於三門峽市陝縣觀音堂北馬頭山,向東流經澠池、義馬,至新安縣鐵門鎮入洛陽市境,再向東經磁澗後,穿市區至瞿家屯入洛河,全長105公里,集水面積1349平方公里。
洛龍區
2000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洛陽市郊區更名為洛龍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西工區凱旋東路遷至關林鎮,現洛河南新城區開元大道中段。洛龍區北界洛河,南括龍門山,故區名取名於洛水、龍門山。洛龍區的前身是洛陽市郊區、洛陽縣等。
吉利區
1982年8月13日洛陽市吉利區成立。吉利區之名來源於「吉利村」。 1958年,於吉利村建孟縣吉利人民公社。1978年1月6日,為建設石化工業基地,將孟縣吉利公社、濟源縣坡頭公社的馬洞等7個大隊劃歸吉利石化工程指揮部,隸屬洛陽市。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歷朝歷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祈求的一種理想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吉祥」。有時人們為了祝福吉祥降臨某地,會把祝福融入地名。吉利村的村名和現在的吉利區的區名都是取吉祥如意之意。

⑺ 侵蝕,頭銜,陰謀鬼計,艱苦奮斗,哪個字錯了

我的鬼妻大人
我娶了一個鬼媳婦做老婆
放開女鬼,讓我來
與女鬼有個約會
愛上鬼大叔
原來我就是那可怕的惡獸。
鬼帝怨皇
六道輪回,鬼帝怨皇
快跑,鬼來了
守陵妹紙與鬼怪間的逗比故事
抗魔盟
一個不為人知的特殊聯盟

打賞榜周月總
1生死簿2鬼眼神師3死神遊戲4超級猛鬼王5天鬼至尊6斬屍王7我的鬼妻大人8霸槍戰魂9斗戰聖雄10妃本不壞11誅魂記12火魂更多>>
盜墓/探險
摸金奇談
為了擺脫沒日沒夜加班的打工仔命運,我毅然決定走爺爺的摸金之路,拿著爺爺給的《摸金錄》,開始探脈、翻土、摸金之路...[閱讀]
屍鄉偃師
屍鄉偃師,盜墓之路
盜墓險生
盜墓五人團的驚天歷程

閱讀全文

與屍鄉偃師小說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人公叫冷清歡的小說 瀏覽:910
穿越東北農村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39
寫穿越到武林外傳的小說下載 瀏覽:100
重生八零類似小說甜寵 瀏覽:712
小說主人公顧西遲秦苒 瀏覽:849
南綾的小說網盤 瀏覽:680
主角進入神墓的現代小說 瀏覽:472
林霆深和白笙的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399
位面手機小說全文閱讀無彈窗 瀏覽:958
穿越架空小說有聲 瀏覽:934
免費的神幻小說 瀏覽:946
重生之將門千金小說僾果 瀏覽:294
3雙胞胎小說全集 瀏覽:579
求主角被逆推小說 瀏覽:798
青梅煮馬古代小說 瀏覽:142
慕容歌王鳳奕穿越小說 瀏覽:767
藍天之下飛雲之下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413
女主廢柴逆襲扮豬吃老虎玄幻小說 瀏覽:579
如何當玄幻小說作者 瀏覽:321
七劍下天山小說好看嗎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