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閱讀推薦 > 小說況山風雲在線閱讀

小說況山風雲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2021-06-01 11:55:41

❶ 劉蘭芳所有評書都有什麼啊,名字分別是什麼呢,哪個好心人告訴我一下,萬分感謝

岳飛傳最早聽的

劉蘭芳,1944年生於遼寧遼陽,隨母姓。六歲學唱東北大鼓,後拜師學說內評書。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容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79年開始,先後有百餘家電台播出她播講的長篇評書《岳飛傳》,轟動全國,影響海外。後又編寫播出《楊家將》、《紅樓夢》等30多部評書,多次獲國家級文藝大獎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http://www.pingshu8.com/special/msp_15.htm 全部有了

❷ 列舉余華的作品

短篇小說
十八復歲出門遠行制《北京文學》 1987.1
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北京文學》 1987.5
死亡敘述《上海文學》 1988.11
愛情故事《作家》 1989.7
往事與刑罰《北京文學》 1989.2
鮮血梅花《人民文學》 1989.3
兩個人的歷史《河北文學》 1989.10
祖先《江南》 1993.1
命中註定《人民文學》 1993.7
中篇小說
四月三日事件《收獲》 1987.5
一九八六年《收獲》 1987.6
河邊的錯誤《鍾山》 1988.1
現實一種《北京文學》 1988.1
世事如煙《收獲》 1988.5
難逃劫數《收獲》 1988.6
古典愛情《北京文學》 1988.12
此文獻給少女楊柳《鍾山》 1989.4
偶然事件《長城》 1990.1
夏季台風《鍾山》 1991.4
一個地主的死《鍾山》 1992.6
戰栗《花城》 1994.5
長篇小說
呼喊與細雨(在細雨中呼喊)《收獲》 1991.6
活著《收獲》 1992.6
散文
虛偽的作品《上海文論》 1989.5
川端康成與卡夫卡《外國文學評論》 1990.2
我,小說,現實《今日先鋒》 1994.1
兄弟(上下)

❸ 余華的簡介

余華,當代作家,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栗》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

中文名: 余華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60年4月3日
職業: 作家
主要成就: 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世事如煙

代表作《活著》
《兄弟》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來源)生,祖籍山東高唐。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當醫生的父親華自治、母親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華名字的來源)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余華曾兩度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在魯院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詩人陳虹。因陳虹在北京工作,余華後來遷居北京十餘年。現居浙江杭州。 余華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 著有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短篇小說集《世事如煙》、《黃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說集《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戰栗》和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等。他也寫了不少散文與文學音樂評論。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閱讀過的作品 在小學畢業的那一年,應該是1973年,縣里的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我父親為我和哥哥弄了一張借書證,從那時起我開始喜歡閱讀小說了,尤其是長篇小說。我把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幾乎都讀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還有《牛虻》、《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後是《礦山風雲》。 實際上像我真正有書可讀的時候,已經十八九歲了,這是很可悲的。我讀過一位偉大的詩人叫艾略特的傳記,他在中學畢業的時候,古典的現代的名著幾千部,他已經全部讀完了,以後的時間他也不需要再讀了。我到他這個年齡的時候,我才剛開始「讀」。那時候我們中國的文學雜志雖然都很差,從文學質量上來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雜志的發行量都很大。那時候還沒有其他種類的雜志,只要是雜志,就是文學類的,什麼破雜志都能賣30多萬份。後來我讀到了美國作家傑克.倫敦,他給一個文學青年寫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話:你寧可去讀拜倫的一行詩,也不要去讀現在的一百多種文學雜志。那時候我馬上就明白這一個道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垃圾上,應該去讀經典的作品。從那時開始,我就買了大量的19世紀20世紀已經被譽為經典的文學作品……我有一個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否優秀,取決於他作為一個讀者是否優秀。所以那幾年我成為了一個很不錯的讀者,讀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雖然我寫的跟他們不一樣,但我知道怎樣去判斷,如何去把握敘述的過程。這是比較重要的一段經歷。 在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一些很費勁的小說,寫的是《世事如煙》之類的作品,那時馬原說我「把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寫得很不好看」。現在我發現,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幾乎看不下去,我喜歡的是能一口氣讀完的書,比如不久前我重讀的《靜靜的頓河》,感覺與從前完全不同。並非我在閱讀上變得懶惰了,能一口氣讀完的書也不見得就輕松、通俗。閱讀與寫作緊密相關,為什麼我們會對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寫作時了解應該如何讓讀者去閱讀,這種心理或有意、或無意。 任何時代,都有不浮躁的讀者。讀書是一個人安靜下來才做的事。不是參加派對,不是社會關注的熱鬧。寫作與閱讀,都是冷清的,但這樣的狀態卻像海底激流,始終洶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的書就像是一塊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最後他這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里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現在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受太多的反駁。

❹ 誰有作家侯國鋒的小說《滴血石 》

記得那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六十周年前夕,他的礦山風雲長篇系列的第一部《滴血石》適時出版,這震動了整個礦山,人們奔走相告,以獲得了這本書為榮、為驕傲,一時間,弓長嶺成了一座「沸騰的群山」。在發行儀式上,朋友們贈的花籃擺滿了整個會場並延伸到酒店的門外,等待他簽名售書的人們排成了一條長龍。那時真是為他高興。有古語說,人情練達即文章。人生這一大文章他作得是好啊;比如他為人謙和、謙恭,可他端端地往那一坐,你又分明看到了他一身驕傲的骨頭。他特討厭會寫幾個破字就上下拿捏老拿自己當貴族的人,常常牙縫里透出不屑:「一個鳥人」,他也特可憐那些被別人呼來喝去的文人們,覺得他們做人沒意思,活著沒份量。我一直覺得,在遼陽這塊不大的地方,侯國鋒是最給作家、最給喜愛文學的人們長臉的人。在他身上你常常可以看見人們對於文學的敬重,你時時可以看見作為作家的尊嚴。

❺ 余華的生活歷程

1960年 l歲

4月3曰中午,余華出生於浙江省立杭州醫院(現為浙江省中醫院)。父親華自治,山東人,部隊轉業後在浙江省防疫大隊工作。母親余佩文,紹興人,浙江醫院手術室護士長。余華有一哥哥華旭。

1962年 3歲

由於父親完成了浙江醫科大學的專科學習,回到浙江嘉興市海鹽縣人民醫院任外科醫生,余華全家遂隨父親遷至海鹽。余華從此在這個江南小城開始了漫長的童年生活。

1963年 4歲

余華進入當地的縣幼兒園。對此,余華的記憶是:「我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我母親經常這樣告訴我,說我小時候不吵也不鬧,讓我干什麼我就干什麼,她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兒園,到了晚上她來接我時,發現我還坐在早晨她離開時坐的位置上。我獨自一人坐在那裡,我的那些小夥伴都在一旁玩耍。」

由於父母很忙,上班後就將余華和哥哥鎖在家中。兄弟倆惟有的樂趣便是「經常撲在窗口,看著外面的景色。」

1965年 6歲

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家庭一樣,當哥哥脖子上掛著一把鑰匙,背著書包上學時,余華便跟在哥哥身邊也開始了上學的生涯。「他上課時,我就在教室外一個人玩,他放學後就帶著我回家。有幾次他讓我坐到課堂上去,和他坐在一把椅子里聽老師講課。」

1967年 8歲

余華在海鹽縣向陽小學上小學。同時對醫院環境越來越熟悉,「那時候,我一放學就是去醫院,在醫院的各個角落游來盪去的,一直到吃飯。……我父親當時給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從手術室里出來時的模樣,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跡,口罩掛在耳朵上,邊走過來邊脫下沾滿鮮血的手術手套。」

1971年 12歲

余華讀小學四年級,全家搬到醫院里職工宿舍。對此,余華曾回憶到:「我家對面就是太平間,差不多隔幾個晚上我就會聽到凄慘的哭聲。那幾年裡我聽夠了哭喊的聲音,各種不同的哭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聽了不少。」

1972年 13歲

7月,余華小學畢業。此時,適逢海鹽縣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父親為他和哥哥辦了兩張借書證。從那時起,余華開始閱讀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他幾乎將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都讀了一遍,包括《艷陽天》、《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等等。他說,當時自己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後是《礦山風雲》。

9月,余華進入海鹽中學讀書。

1973年 14歲

余華繼續在海鹽中學讀書,並漸漸迷戀上了街道上的大字報。每天放學同家的路上,他都要在那些大字報前消磨一段時間。余華自己認為:「在大字報的時代,人的想像力被最大限度的發掘了出來,文學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發揮,什麼虛構、誇張、比喻、諷刺……應有盡有。這是我最早接觸到的文學,在大街上,在越貼越厚的大字報前,我開始喜歡文學了。」

1974年 15歲

余華繼續在海鹽中學讀書,並在那個讀書無用論的年代,除了學工學農之外,余華和大多數學生一樣,經常在下課鈴響時匆匆地沖進教室,或者在上課鈴響時,卻依然滿校的閑逛。有段時間,余華曾是迷上了音樂簡譜,並試圖將魯迅的《狂人日記》譜寫成音樂。「我寫下了這個世界上最長的一首歌,而且是一首無人能夠演奏,也無人有幸聆聽的歌。」

中學期間,余華曾擔任學校黑板報的采編工作,並常常采寫通訊報道之類的文稿。

1977年 18歲

余華中學畢業。參加**恢復的第一次高考,落榜。

1978年 19歲

3月,由父母安排,余華進入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當牙科醫生。余華後來說:「我實在不喜歡牙醫工作,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一輩子都要去看別人的口腔,這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牙醫的人生道路讓我感到一片灰暗。"

由於武原鎮衛生院對面就是海鹽縣文化館,余華每天看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從來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羨慕。但是,當時的文化館一作人員都需要一技之長,或音樂,或美術,或寫作,余華在對自己進行了一番掂量之後,認為文學最有可能使自己進入文化館,於是開始寫作嘗試。

1979年 20歲

余華被安排到浙江寧波進修口腔科。此間,余華接觸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對余華的早期創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他明白了小說細部敘事的魅力。「那五六年的時間我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寫作基礎,就是對細部的關注。現在不管我小說的節奏有多快,我都不會忘了細部。」

1980年 21歲

余華繼續進行小說寫作的嘗試。據余華父母的回憶,在這一階段,余華除上班之外,所有時間幾乎都呆在虹橋新村26號自己那間臨河的小屋中,以異常執著的精神做著文學的夢。

1981年 22歲

除了川端康成之外,余華開始慢慢地接觸其它外國作家。據余華哥哥華旭回憶,他常

常不分晝夜地與當地文學圈內的朋友們分享閱讀和寫作的快樂。

1983年 24歲

余華開始接觸馬爾克斯等拉美作家作品,並繼續小說創作。

1月,在《西湖》第l期發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此系余華的處女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發表短篇小說《「威尼斯」牙齒店》。

11月,余華欣喜地接到時任《北京文學》編委周雁如電話,赴京改稿。這次改稿之行,使余華開始了寫作歷程的重要轉折。

12月,在當時影響頗大的《青春》雜志發表短篇小說《鴿子,鴿子》。隨後,余華借凋到夢寐以求的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 25歲

1月,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星星》,隨後又在該刊發表《竹女》、《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等短篇,其中《星星》獲得當年的《北京文學》獎。

5月,在《東海》發表短篇小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8月,余華正式調入海鹽縣文化館。

1985年 26歲

3月,與當時的海鹽縣文化館文秘幹部潘銀春女士結婚。

9月,余華與另一位浙江青年作家趙銳勇一起,歷時二十餘天,沿長江兩岸進行考察。這也是余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門遠行。

1986年 27歲

春天,余華與朋友在杭州逛書店,意外發現僅有的一冊《卡夫卡小說選》,朋友先買下了。為此,余華以一套《戰爭與和平》換取了此書。從此,「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一下拯救了我。我把這理解成命運的一次恩賜。」

冬天,余華赴北京兩直門的上園飯店參加《北京文學》的筆會,遇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李陀。余華將自己的新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交給李陀審讀,李陀看完後說:「你已經走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後來,余華承認:「李陀的這句話我一輩子忘不了,就是他這句話使我後來越寫膽子越大。」

1987年 28歲

余華在《北京文學》發表《十八歲出門遠行》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同時又在《收獲》發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從此開始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先鋒作家中的地位。

2月,余華赴北京魯迅文學院參加文學講習班的學習。7月結束,返回海鹽。

1988年 29歲

余華分別在《北京文學》和《收獲》發表《現實一種》、《世事如煙》等重要作品。

9月,余華進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創作研究生班學習,期間與莫言、劉毅然等同學。

魯迅文學院讀書期間,余華開始廣泛接觸包括馬爾克斯、福克納、胡安·魯爾福等大量現代作家的經典作品,並陸續創作了一大批先鋒式的中短篇小說。

1989年 30歲

4月,受山東電視台邀請,與劉毅然等作家班同學數人一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肅、青海和西藏等地,歷時一個多月。暑期赴山東威海,為山東電視台撰寫《穿越西部》專題片。

9月,在《上海文論》第5期發表重要論文《虛偽的作品》,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秩序的不信任,並全面闡釋自己內心真實的藝術哲學和審美觀念。

此外,還在《鍾山》、《北京文學》、《人民文學》等雜志分別發表了《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往事與刑罰》、《鮮血.梅花》等一批極具先鋒意味的中短篇小說。

年底,余華調入嘉興市文聯,為《煙雨樓》編輯。

1990年 31歲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華的第一部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

不久,台灣遠流出版公司也出版了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

除讀書之外,余華還開始了第一部長篇《細雨與呼喊》(後改名為《在細雨中呼喊》)的寫作。

年底,余華研究生班畢業,獲文學碩士,並回嘉興繼續修改《細雨與呼喊》。

1991年 32歲

8月,與潘銀春女士離婚。

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余華的第二部小說集《偶然事件》。

在《收獲》發表了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細雨與呼喊》,後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余華小說集《世事如煙》。

1992年 33歲

與作家班同學陳虹女士結婚。余華認為,妻子陳虹對自己後來的創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受聘為浙江文學院合同製作家,聘期約為一年。

在《收獲》發表重要長篇小說《活著》,後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小說集《河邊的錯誤》。

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1993年 34歲

8月,調離嘉興市文聯,並定居北京,開始職業寫作。

8月27日,兒子余海果出生。

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說集《夏季台風》。

❻ 70年代廣播小說礦山風雲是誰播講的

曹燦

❼ 有關文革的作品有哪些

1 文革時期出版的文學作品
極端年代的大眾文化生活 文革文學作品出版概況一


1972年
《在燦爛的陽光下》,天津人民出版社編集,天津人

民出版社,1972年
《跟隨毛主席長征》,回憶錄,陳昌奉,外文出版社

,1972
《南粵新詩》,詩集, 廣東人民出編集,廣東人民

出版社,1972年
《韶山的路》,散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編集,湖

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
《延安頌》,延安地區革委會政工組編,陝西人民出

版社,1972年
《幼苗集》,兒童文學,浩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武夷晨曲》,福建人民出版社編集,福建人民出版

社,1972年
《登高贊》,短篇小說集,浙江省徵文辦公室編,浙

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
《鐵姑娘之歌》,廣東人民出版社編集,廣東人民出

版社,1972年
《第一歩》,《解放軍報》社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軍民魚水情》,天津人民出版社編集,天津人民出

版社,1972年
《牛田洋》,南哨,長篇小說,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01月
《紅日照安源》,詩歌,安源工農兵詩歌編選小組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紅燈記(1970年5月演出本)》,戲劇, 中國京劇

團集體改編,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虹南作戰史》,長篇小說,上海縣《虹南作戰史》

寫作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小涼山彝族翻身奴隸家史選

)》,寧蒗彝族自治縣革委會政工組、麗江地區革委

會政工組宣傳組合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2月
《海港(1972年1月演出本)》,戲劇,上海京劇團《

海港》劇組集體改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新風贊(革命小戲選〈4〉)》,戲劇集,廣東人民

出版社編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井岡山頌》,詩集,井岡山地區革命委員會政治部

宣傳組織,江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03月
《中伙鋪》,小說,莫應豐,1972年03月
《龍江頌(1972年1月演出本)》,戲劇,上海京劇團

《龍江頌》劇組集體改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03月
《沸騰的群山》,長篇小說,李雲徳,人民文學出版

社,1972年04月
《禮花贊》,長篇敘事詩,陶嘉善、何玉鎖、寇宗鄂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04月
《小劇本選》,江西人民出版社編集,江西人民出版

社,1972年04月
《軍號聲聲》,詩集,李鈞,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

年04月
《海島女民兵》,長篇小說,黎汝清,人民文學出版

社,1972年04月 小說
《棗林村集》,詩集,李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04月
《雪蓮》,散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編,甘肅人民出

版社,1972年04月
《換了人間――上海棚戶區的變遷》,報告文學,《

換了人間》編寫組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閃閃的紅星》,中篇小說,李心田,人民文學出版

社,1972年05月 小說,
《戰海河》,報告文學,《戰海河》編寫組,河北人

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放歌長城嶺》,詩歌,李學鰲,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2年05月
《江畔朝陽》,長篇小說,鄭加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05月 小說
《艷陽天(第一卷)》,長篇小說,浩然,人民文學

出版社,1972年05月 小說
《海鷗》,農文改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椰林少年》,雲南人民出版社編,雲南人民出版社

,1972年05月
《雲南各族頌歌一百首》,詩歌,雲南人民出版社編

,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魯迅小說選》,短篇小說集,復旦大學中文系等選

編,上海市中小學教材編寫組出版,1972年05月
《半籃花生》,越劇劇本,浙江省《半籃花生》創作

組,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海防線上》,中篇小說,辛剛,卞方贊,天津人民

出版社,1972年05月
《礦山風雲》,中篇小說,李學詩,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05月 小說
《永遠活著的人》,黃繼光、楊根思等五人英雄故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05月
《金光大道(第一部)》,長篇小說,浩然,人民文

學出版社,1972年05月
《紅色娘子軍(1972年1月演出本)》,戲劇,中國

京劇團根據同名舞劇集體移植創作,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2年06月
《春風楊柳》,文革期間第一部反映赤腳醫生的中篇

小說,沙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06月
《連心鎖》,長篇小說,克揚,戈基,山西人民出版

社,1972年06月 小說
《延安的種子》,小說、散文集,華彤等,上海人民出

版社,1972年06月 小說、散文集
《金訓華之歌》,詩集,仇學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06月
《書記的斗笠》,敘事詩集,浙江省紀念毛主席《在

延安文藝座淡會上的講話》發表三十周年徵文辦公室

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黃金洞》,兒童文學,彭秉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2年07月
《兵之歌》,詩歌,王石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

年07月
《神泉日出》,散文集,雲南人民出版社編集,雲南

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沃土新苗》,短篇小說集,上海市革委會上山下鄉

辦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年07月
《海花》,中篇小說集,余松岩,廣東人民出版社,

1972年07月
《長島之歌》,湖南省《工農兵文藝》編集組,湖南

人民出版社編集組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飛雪迎春(上部)》,長篇小說,周良思,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紅卡》,長篇小說,張雁卿,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2年07月
《天墜飛虹(南京長江大橋詩選)》,詩集,江蘇人

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踏遍青山》,報告文學集,廣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

政治部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72年07月
《北疆戰士》,報告文學集,沈陽部隊黑龍江生產建

設兵團政治部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08月
《鐵馬騎士》,歌頌志願軍的長篇敘事詩,紀鵬,天

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08月
《螺號》,詩歌,張永枚,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

08月
《漁島怒潮》,長篇小說,姜樹茂,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2年08月 小說
《放歌集》,賀敬之詩集,賀敬之,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2年08月
《光輝的道路》,湖北省革委會「五 .七」幹校政工

組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
《幸福泉》,山東省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

上的講話》發表三十周年辦公室編,山東人民出版社

,1972年10月
《山裡紅梅》,知青小說,江蘇人民出版社編選,江

蘇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
《桐柏英雄》,長篇小說,集體創作,前渉執筆,天

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奇襲白虎團(1972年9月演出本)》,戲劇,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煤海放歌》,詩歌,孫友田,江蘇人民出版社,

1972年11月
《白洋淀漁歌》,反映白洋淀漁民斗爭生活詩歌集,

李永鴻,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廬山頌》,詩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編集,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2年12月
《挑山擔海跟黨走》,詩歌,湖北人民出版社編選,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12月
《黃海長纓》,短篇小說集,江梅紅,江蘇人民出版

社,1972年12月

1973年
《參觀之前》,文學劇本,株洲市文藝工作團編劇,

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沸騰的鋼城》, 文革通訊集,中共馬鞍山市委編寫

組,安徽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紅花滿山》,詩歌,李瑛,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年01月
《前哨道班》,劇本,瑞麗縣業余創作組創作、劉鴻渝

執筆,雲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革命小劇選》,戲劇集,福建省革委會政治部文化

組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彩霞萬里》,短篇小說集,鳳章,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年01月
《山村五月夜》,短篇小說,莫應豐,《長沙文藝》1

期,1973年01月
《林海哨兵》,長篇小說,敦化林業局等編,吉林人

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上海革命小劇選》,上海革命群眾文藝小組編,上

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1月
《壯麗的青春》,小說,煙台地區《壯麗的青春》編

寫組,山東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紅水河歡歌》,廣西詩選,廣西壯族自治區徵文辦

公室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海螺渡》,兒童文學選輯,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02月
《浦江哨兵》,短篇小說集,上海警備區政治部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大慶人的故事》,故事集,大慶油田工人寫作組,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2月
《雷鋒的故事》,兒童文學,陳廣生、崔家駿,解放

軍文藝社,1973年02月
《排劇》,顧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像雷鋒那樣生活》,詩歌集,柯原,廣東人民出版

社,1973年03月
《大雁高飛》,敘事詩集,張之濤,內蒙古人民出版

社,1973年03月
《春天》,矯健,文匯報,1973年03月03日
《金色的瀑布》,詩歌集,雲南省文化局編,雲南人

民出版社,1973年03月
《三次交鋒》,廣東人民出版社編集,廣東人民出版

社,1973年03月
《甘山歌謠》,詩歌,甘肅人民出版社編集,甘肅人

民出版社,1973年04月
《新兵之歌》,詩歌,王群生,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年04月
《南疆木棉紅》,工農兵短篇小說集,廣西壯族自治

區革委會文藝創作辦公室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73

年04月
《七月槐花香》,故事集,浩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3年04月
《新橋》,小說,叢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05


《運河贊歌》,文革詩集,王鴻,江蘇人民出版社,

閱讀全文

與小說況山風雲在線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代言情小說大全免費閱讀txt 瀏覽:743
庶女嫡妃全文免費閱讀小說下載 瀏覽:978
中2病的小說結局是好的 瀏覽:890
039校園絲襪小說 瀏覽:203
小說前妻的視頻全文 瀏覽:188
寫藝考的娛樂小說 瀏覽:304
主角一直很神秘的小說 瀏覽:600
後官古代小說 瀏覽:594
一本小說主人公叫吳馳 瀏覽:335
免費穿越盛世宮名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525
美女總裁的窩囊廢未婚夫的小說是那部 瀏覽:755
言情仇恨小說 瀏覽:337
重生孫策傳小說 瀏覽:440
網王bl同人小說集 瀏覽:511
重生秋夜雨寒小說txt 瀏覽:770
求小說主角李小龍 瀏覽:102
小說肉古代類似侯門美切妾 瀏覽:555
土豪總裁小說排行榜 瀏覽:633
主人公叫冷清歡的小說 瀏覽:910
穿越東北農村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