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閱讀下列材料。
(1)說明了紅樓夢文學價值極高,滿足當時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代表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典範之作。
原因:結合當時清朝政治經濟文化生產力以及文化壓制幾個層面來分析。
(2)一方面封建清朝文化壓制,禁書政策以及文字獄的影響。
一方面紅樓夢符合廣大城市居民的文化娛樂需求,反映了時代潮流,在社會廣泛流行。
共同反映了紅樓夢的文化價值
㈡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當《資本論》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後,奧地利經濟學家斯班稱馬克思的「每一學說
(1)比較重視馬克思主義,並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主要採取批判的態度,肯定了其中的少數內容。原因: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資產階級企圖通過批判馬克思主義來壓制無產階級革命;同時西方學者希望借鑒馬克思主義的某些理論使統治者改善勞動人民的處境,緩和社會矛盾。 (2)狀況:20世紀初開始傳播,只是零散的,不成規模和系統,傳播的范圍非常小。「從精英到大眾」: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行不通;十月革命的推動;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使馬克思主義迅速大眾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使馬克思主義更進一步大眾化。 (3)變化:由批判為主轉為贊揚為主,研究更加熱烈了。原因:經濟危機使西方學者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缺陷,他們想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尋找解決經濟危機的方法;材料中涉及的兩個時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矛盾相對緩和。 |
㈢ 閱讀下面的兩則材料,完成探究練習。 材料一:據新華社電奧地利作家、劇作家埃爾費里德·耶利內克
(1)如何對待榮譽? (2)就把它當作今早吃下去的麵包,化作能量,為繼續前進的步伐提供無盡的精力吧! (3)我不論是耶利內克或者還是金庸,我都會像他們一樣;當然,我還會拿出一部分獎金做慈善。 |
㈣ 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
(1)說明了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留下來的財富很多,反映了隋朝的強盛,也為唐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2)隋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即位後,大力提倡節儉。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生產。隋文帝後期,隋朝出現了鼎盛的局面。國家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長。出現了開皇之治的鼎盛局面。
㈤ 奧地利的資料
奧地利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5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政治: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
經濟: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新聞出版:2000年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准報》、《薩爾茨堡消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文化: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
莫扎特故居(Mozartst Seburtuts)奧地利18世紀著名音樂大師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是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誕生在這里,並度過了他的童年。昔扎特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為了紀念他,1917年把這里辟為莫扎特故居博物館。館內陳列著莫扎特生前使用過的小提琴、木琴和鋼琴、親筆寫的樂譜、書信以及親自設計的舞台劇藍圖等。館內如今還珍藏著莫扎特的一縷金色頭發。故居前面是莫扎特全身銅像。莫扎特故居是到薩爾茨堡的遊客們必到之處。在博物館內陳列有莫扎特的一縷金發和少年時使用的小提琴、樂譜。館前的莫扎特廣場上豎有莫扎特全身銅像。廣場附近還有莫扎特音樂專科學校等;連商店出售的巧克力糖果等也都以莫扎特命名。薩爾茨堡歷史上就以音樂之城聞名,該城每年都舉行國際音樂節活動。包括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為期5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為期2周),薩爾茨堡國際藝術節(為期5周)。其中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的前身即1877至1910年舉行多次的莫扎特音樂節。它以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世界十大劇院)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世界三大愛樂管弦樂團之一)為主,廣泛接納世界各國的著名交響樂團、指揮家、獨奏家和獨唱家。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已成為世界音樂盛會。
維也納多瑙塔(Donau Tower in Vienna)位於市區北面的多瑙河公園內,於1964年建成。塔高252米,塔底直徑31米。多瑙塔高聳入雲,為維也納市容劃出一條新的空中輪廓線。塔內設有兩部高速電梯,遊人可乘電梯從塔底直升到165米高的電梯終點。在電梯終點上下各5米處,分別是露天咖啡館和室內咖啡館。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館,頓感冷風撲面,寒氣逼人,但俯首下看卻有人上九天之感。進入160米高的室內咖啡館,頓覺溫暖如春。憑窗極目遠眺,遠方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和穿城而過的藍色多瑙河盡收眼底。由於兩個咖啡館環塔而建,其地板構架同塔軸相連,故能以3種速度圍繞高塔轉動,形成別致的旋轉咖啡廳,咖啡廳每隔39分鍾自轉一周。隨著咖啡廳的轉動,窗外的景色也隨之慢慢移動。遊人可邊品嘗飲品,邊領略維也納繁華的都市風貌和城郊的田園風光。
維也納舍恩布龍宮(Schonbrunn Castle in Vienna)舍恩布龍宮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西南部,亦稱「美泉宮」,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離宮。1694年由瑪利亞·特利薩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宮殿佔地2.6萬平方米,稍遜於法國的凡爾賽宮。宮內共有1400個房間,其中44間是以18世紀歐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築風格修裝的,纖巧華美、優雅別致;此外,還有以東方古典樣式裝修的廳堂,如鑲嵌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國式和飾以泥金和塗漆的日本式。房間內部的飾品和陳設也與建築風格相一致,在琳琅滿目的陶瓷擺設中,尤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彩瓷大盤和描花古瓶最為珍貴。宮內有哈布斯堡王朝歷代帝王設宴的餐廳和華麗的舞廳,現在奧地利政府仍在那裡舉行舞會或款待各國外交使節。在宮內,供人參觀的幾輛瑪利亞·特利薩女王加冕大典時使用的鎏金馬車,豪華無比,引人駐足。在長廊上,掛滿了哈布斯堡王朝歷代皇帝的肖像和記錄他們生活場景的圖畫以及瑪利亞·特利薩女王16個女兒的肖像畫,其中最惹人喜愛的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後瑪麗·安東涅特少女時代的畫像,其優雅細膩的筆調將當時王朝豪華的盛景和奢麗的生活盡現於畫上。後來,在這座宮殿里長大的瑪麗皇後同其夫君路易十六一起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台。在房間和迴廊的拐角處是各種式樣的火爐,其中俄式的大火爐造型最為奇特,堪稱一景。在宮殿後面是一座巴羅特式的大花園,每當百花盛開之際,園中奇花異卉芬芳怡人,令人留連忘返,更增添了離宮之美。拿破崙曾兩次佔領過維也納,兩次都居住在這里。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期也曾在離宮的宮廷舞台上為女皇演奏過鋼琴。拿破崙戰敗後,1814年9月—1815年6月,這里曾舉行過有名的瓜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以其縱橫捭闔的手腕,在歐洲諸列強之間玩弄均勢平衡外交,顯赫一時。
歷史名人:沃爾夫岡·莫扎特 (Wolfgang Mozart,1756-1791):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朴優美,織體干凈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弗朗茲·舒柏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生於1797年1月31日,父親是維也納近郊的一所小學的校長,有19個孩子,舒柏特最小。他自幼喜歡音樂,8歲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1歲時進入免費寄讀的神學院合唱團。1811年創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6歲到他父親的小學里當教員。他一邊教課、一邊進行音樂創作。17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等譜曲。18歲那年,一天午後,他拿起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來讀,忽然心情激盪,一小時後,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誕生了。這首名曲,立即轟動了維也納,使他從此走上音樂創作之路。舒柏特只活了33歲,但他一生卻寫了634首藝術歌曲。此外,他還寫了8部交響曲、一些重奏、奏鳴曲,即興曲和其他音樂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優美為世人所贊賞。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劃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很崇拜貝多芬,1822年,舒柏特帶著新發表的作品去見貝多芬,恰好貝多芬出去了。後來貝多芬在病中發現這首曲子,說「這作品充滿了神奇的火花」。可是,當舒柏特再去拜見貝多芬時,貝多芬已病危不能說話了。舒柏特臨終時要求親友將他葬在貝多芬旁邊,現在他倆的銅像並立在維也納廣場上。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家庭,與父親同名。其創作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斯蒂芬·茨威格 (stephen zweig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 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 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茨威格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代表 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傳記《三位大師》、《同精靈的斗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一猶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個子女中的長子。他4歲時隨家人遷居維也納。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開業行醫,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終生從事精神病的臨床治療工作。在探尋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拋棄了當時佔主流的生理病因說,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說,創立了心理分析學說(Psychoanalysis,又譯精神分析),認為精神病起源於心理內部動機的沖突。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主要著作有:《夢的解釋》(1900年)、《性學三論》(1905年)、《心理分析導論》(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 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 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年);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年);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 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外交:1955年10月宣布永久中立。冷戰之後,奧地利對其以中立政策為核心的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致力於開展積極的全方位外交。
與中國關系:1971年5月28日,奧地利與中國建交。2005年4月奧地利總理許塞爾訪華。
㈥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公認的有兩位,分別是茨威格和卡夫卡。茨威格的代表作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算短篇小說,徐靜蕾曾經導演過此片,或過國際大獎,可以看看,很好的一篇小說。但卡夫卡的文學價值就遠遠在於茨威格之上,被奉為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很多著名作家,如馬爾克斯,博爾赫斯,薩特,昆德拉都對他贊賞有加。
㈦ 閱讀下列材料因為√4-√7
因為1/2*4=1/4-1/8,1/4*6=1/8-1/12,1/6*8=1/12-1/16...1/18*20=1/36-1/40
所以1/2*4+1/4*6+1/6*8+……1/18*20=1/4-1/8+1/8-1/12+1/12-1/16+./36-1/40
=1/4-1/40
=9/40
㈧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的代表作,並由徐靜蕾導演的同名電影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㈨ 閱讀下列材料,閱讀下列材料,因為(x+3)(x-2)=x²+x-6,所以(x²+x-6)
1,如果條件1為:多項式的值為0,條件2:多項式有因式x-2,條件3:多項式能被x-2整除,則條件3和2能相互推出(因式定義為非零多項式,則x-2不為零),如加上條件1則x=-3.
2,不妨設多項式M(x)= a+bx+cx²+dx³+........,當x=k時,M(k)= a+bk+ck²+dk³+........=0,則M(x)= M(x)-0 = M(x) - M(k)=b(x-k)+c(x-k)²+d(x-k)³+.......=(x-k)(b+c(x-k)+d(x-k)²+..........),故x≠k下,x-k為M的一個因式。
3,由於二次項系數為1,則假設x²+kx-14=(x-2)(x+p)=x²+(p-2)x-2p,可知2p=14,p=7,推知k=p-2=5;又x+4能整除二次三項式M,且M的二次系數是1,則設M=(x+4)(x+q)=4q+(4+q)x+x²,並且當x=3時,多項式M的值等於0,則4q+3×(4+q)+9=0,得出q=-3,則M=4q+(4+q)x+x²=x²+x-12
㈩ 奧地利資料
蒂羅爾州:12648平方公里,65萬人口。
蒂羅爾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歷了土地分割的苦難。蒂羅爾南部的大片土地割讓給了義大利。如今奧地利境內的蒂羅爾成了兩塊不相連的土地。蒂羅爾州位於阿爾卑斯山東北部,全境幾乎都是起伏的山巒,冬季雪量充足,夏季氣候宜人,是世界最著名的度假勝地。
福拉爾貝格州:2601平方公里,34萬人口。
福拉爾貝格州位於奧地利最西部,與德國、列支敦斯登和瑞士交界,雨量充足,日照時間最長,西面與鄰國共享博登湖,其餘地區均被群山環繞。福拉爾貝格州的畜牧業和奶製品工業非常發達,位於全奧地利之首。食品工業中,巧克力和果汁生產也榜上有名。此外,福拉爾貝格的紡織品工業和電力工業在奧地利也是首屈一指的。
環城旅遊的起始點是莫扎特廣場和莫扎特紀念碑以及鍾樓。 在它旁邊的瓦格廣場上坐落著老宅,這是薩爾茨堡著名詩人喬治•特拉考的出生地。
在莫扎特廣場中心聳立著莫扎特紀念碑。它於1842年9月5日由莫扎特的子孫們主持揭幕。莫扎特的遺孀,康斯坦茨•馮•尼森未能經歷這一隆重的慶典。她死於同年的3月6日。人們在她的故居為她設立了一個紀念牌。
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是建立此廣場的重要倡導者。他私人捐助了巨款,並且還捐贈了一個大理石底座。今天這個底座被收藏在卡羅里諾•奧古斯坦博物館里。1842年廣場得到了擴建。
喬治•特拉考 喬治•特拉考於1887年出生在薩爾茨堡的一個鋼鐵商人的家庭。一戰初期,27歲的他死在克拉考的一間野戰醫院里。 在他短短的有生之年裡,他所創作的詩歌作品為他在二十世紀德文詩壇上占據了一席之地。今天他的一些作品被翻譯成26種不同的語言。
坐落於瓦格廣場旁的這位詩人的誕生地,現在是研究和紀念他的場所,並且專門設有介紹和導游。人們可以在這里參觀到作家的手稿和個人信件,還可以了解房間舊貌,文學評論書籍及欣賞配樂幻燈。
主教官邸
中世紀的主教官邸自16世紀末形成了今日的風格,並代表了早先巴洛克建築雄偉的特點。
可供參觀的景點有:主教官邸豪宅-從前的禮儀大廳,薩爾茨堡侯爵主教的住宅, 及收集了16-19世紀歐洲畫家眾多作品的主教官邸畫廊。舊主教官邸對面坐落著主教官邸新樓。
坐落在市中心的薩爾茨堡主教官邸是一座龐大的建築群體,其中包括了180座房間和3個大庭院。這里曾經住過薩爾茨堡的主教們,到19世紀為止,他們一直在這里操縱著這個國家的命運。
薩爾茨堡的主教們修建他們宮殿的時間長達數百年,在無數次的改建中,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馮•萊特奧(1587-1612)對這座建築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如今,主教官邸被用於招待外賓和召開國際會議。
主教官邸廣場
主教官邸廣場是依照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的設計建造的。廣場周圍有大教堂,主教官邸,主教官邸新樓,鍾樓,米歇爾教堂和位於中央的中世紀建造的市民住宅。
在廣場的正中央是主教官邸噴泉。這座巨大的噴泉設施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它是由古伊多巴爾特•圖恩伯爵主教在1656年和1661年間建造的。
主教官邸畫廊
具有貴族氣息的收藏館。薩爾茨堡的主教官邸畫廊是薩爾茨堡藝術品的匯粹。它繼承了巴洛克式的貴族氣質,且用一種理想的方式補充了這座城市的巴洛克風格。因此它在薩爾茨堡城多年的文化和藝術活動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展品包括了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的16-19世紀歐洲繪畫。
展覽館定期舉行特別展覽。如果您提前預約,還可以得到導游以及博物館師范介紹。
薩爾茨堡大教堂
最初的建造要追述到774年,當時正是聖維吉爾的時代(745-784年)。在經歷了1598年的一場大火後,1614年主教馬庫斯•史提庫斯依照桑提諾•索拉力的設計開始重建這座大教堂。 1628年,新教堂在巴黎斯•羅德龍主教主持了大教堂的落成儀式。教堂博物館中有豐富的藏品。
城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築物是天主教的中心薩爾茨堡大教堂。它以其雄偉的立面和巨大的圓形屋頂體現了阿爾卑斯山一側早期巴洛克風格雄偉的特徵。自它落成之日起,它就與教廷王侯的一切緊密聯系在一起。從教堂在大火中被燒毀,到被重建和擴建,這一系列過程中無一不見證了薩爾茨堡教主的至高無上的權力與獨立性。
1944年的轟炸摧毀了教堂的屋頂和部分聖壇。之後 ,又被重新修葺。1959年又根據其原來結構的基礎上做了擴建。刻在門柵欄上的年代標志記錄了「774」,「1628」,「1959」三個年代。它們使人們想起在這三年裡的三次修葺。在正牆裡面上有4座巨大的雕像:手持鑰匙和寶劍的聖徒彼得和保羅,手持鹽瓶和教堂模型的州守護神聖徒魯佩特和維吉爾。作為牆飾的2個印有花紋的盾代表了大教堂的兩名主要建造者馬庫斯•西提庫斯和巴黎斯•羅德龍。
大教堂廣場構成了大教堂的前庭。古伊多巴爾德•圖恩主教於1660年讓喬瓦尼•安東尼奧•達利歐設計修建了大教堂的穹頂。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1766-1771沃爾夫岡與約翰•巴布提斯特•哈根瑙爾為希基斯蒙•施拉騰巴赫伯爵大主教建造的聖母柱。
薩爾茨堡要塞
薩爾茨堡要塞建於1077年。由大主教格博哈德主持修建。後由雷翁哈德•馮•克羅查赫(1495-1519)主教進行了擴建。要塞完全繼承了中歐城堡風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紀侯爵的房間和城堡博物館。自1892年起乘城堡小路上的纜車可以很方便地到達城堡。
薩爾茨堡要塞作為莫扎特故鄉的標志完全保持了中歐城堡的風格。這座有超過900年歷史的建築物的初建可以追述到授職之爭時期。當時發生了教皇與國王之間的主教任命權力的爭奪。忠於教皇的薩爾茨堡主教格博哈德於1077年在其領地上薩爾茨堡,上沃爾分,弗里薩赫建造了防禦建築。格博哈德的防禦設施在康拉德一世(1160-1147)的領導下全部完成。
15和16世紀,在匈牙利戰爭和農民起義的混亂狀態下,薩爾茨堡也被卷進其中。大主教們都退到城堡的保護之下。在此期間,城堡的主要建築被加高了一層,並建造了兵械庫。雷奧哈德•馮•克爾查赫主教(1495-1519)又擴建了城堡,並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在薩爾茨堡要塞漫長的歷史中,沒有任何進攻者能攻佔下它。城堡過去常年是一座防禦設施,間或也作為主教官邸。同時,它還充當過兵營和監獄的角色。
沃爾夫•迪特里希主教被他的侄子暨繼承者馬庫斯•希提庫斯囚禁在這里五年之久,直到1617年去世。
今天城堡全年為遊客開放。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來這里參加國際夏日學院舉辦的課程。
每天都有導游帶您參觀王侯房間。
城堡博物館 城堡博物館和萊納政權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薩爾茨堡國家政權第59號"萊納大公爵")。博物館的展覽包括城堡歷史,薩爾茨堡的武器手工業以及司法權史。
要塞鐵路 1891年8月,薩爾茨堡地區委員會做出決定,建造一條要塞鐵路。僅用了78天時間,這座被薩爾茨堡居民們親切地稱為"水罐鐵路"的項目完工了。
"水罐鐵路"這個名字源於纜車所應用的一種技術。而這種技術恰恰是車輛運行所需要的。在山頂車站,人們在車輛的底盤上灌上水,通過重量平衡的辦法把固定在同一根纜繩上的纜車從山谷牽引上來。每輛車搭載的乘客數量不同,就需要加入不同數量的水(每個乘客大約相當於80升水)。44年後這種車輛實現了"電氣化"。在城堡鐵路建成100年後的今天它已經發展成為最現代化的纜車鐵道之一。
弗朗西斯卡教堂
薩爾茨堡最有趣最具有歷史風格的教堂建築便是弗朗西斯卡教堂。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公元1220年左右教堂的新建築落成。
在教堂的對面是魯佩特收藏館。 這座博物館收藏著現代藝術品和薩爾茨堡地區收集品的一部分。
與薩爾茨堡大教堂一樣, 弗朗西斯卡教堂的歷史可以溯源到薩爾茨堡基督教早期。兩座教堂具有完全不同的風格與作用.。薩爾茨堡大教堂是巴洛克式主教教堂,主要用於宗教活動, 而弗朗西斯卡教堂則是細長的歌特式,在這里人們可以靜靜地禱告。
關於教堂的興建年代人們不是很清楚。有些人說可能早於薩爾茨堡大教堂.。它的建造應歸功於聖•維吉爾。
如同其它薩爾茨堡的教堂一樣它也受到了大火的毀壞. 1167年 作為弗立德里希• 巴巴羅薩皇帝的裁判所這里成了大火的犧牲者。而後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得到重建。 這次重建受到了當時正處在發展階段的資產階級的影響,並在15世紀初大大加強。
在歷史上每一位執政的大主教均對弗朗西斯卡教堂進行了改建。 普通市民與大主教們都爭取使自己在弗朗西斯卡教堂的歷史上留下永遠的一頁。 因此在這里就統一了從羅馬時期到近現代所有的建築風格。
大學教堂
大學教堂是薩爾茨堡最大的巴洛克式教堂。作為大學專用教堂它由菲舍爾•馮•艾爾拉哈修建,並於1707年投入使用。其中的4個小教堂用於四個系。人們在1990年對大學的廣場進行了翻修。
這里的"綠色市場"除周末外每天都進行典型家居用品的銷售活動。這座於1622年落成的大學的主教學樓建於1618至1652年間。
要建一座大學教堂的計劃最早是由巴羅斯•羅德龍主教提出的。當時,即1623年他正在薩爾茨堡創建修士學院。最終開始動工則又等待了很長時間。因此當時教授與學生們只能在學術禮堂進行禮拜儀式等宗教活動。除此之外在這座禮堂里還舉行戲劇演出和其它慶祝活動。
直到70年後的1694年主教約翰•愛恩斯特•馮•圖恩才將建造獨立教堂的計劃付諸實施。
大主教選了當時最著名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師約翰•貝昂哈德•菲舍爾•馮•愛爾拉赫作為主建築師。同時這座建築日後也成為菲舍爾最著名的傑作。大學教堂落成典禮於1707年11月20日舉行,持續了38天。
藝術節劇
藝術節劇院坐落於僧侶山山腳, 人們把這里稱作藝術節戲劇區。 小藝術節劇院建於1924到1925年。 而大藝術節劇院則由克來蒙• 霍爾茨麥斯特於1956-1960年建成。 此外還有一座於1693年按菲舍爾計劃建成的騎術學校。年的薩爾茨堡藝術節匯演都在這里舉行.
這里的馬匹洗浴池於1695年由米歇爾•哈德哈特•曼德爾建成。一組建築中的三座劇院各有各的風格與情調。因此重要的文藝演出都在一起進行,從這一點上講薩爾茨堡是幸運的。
大劇院由奧地利建築設計師克雷門斯• 霍爾茨麥斯特設計建造的, 1960年在卡拉楊主持開幕。劇院視野寬闊,擁有2177個座位.在這里主要演出歌劇和大型音樂會。主幕的入口可以調節,范圍在14米到30米之間。小劇院有1324個座位和60個站位。其實規模並不小。1924年初建,後來幾經改建。最後一次是在1963年。
洗馬池與宮廷馬廄的正面牆是在約翰•貝昂哈特•菲舍爾•馮•愛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