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語文教學中小說閱讀的教學該如何進行
小說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閱讀小說。我覺得這關鍵有兩點。一是要有一個適宜的閱讀態度。小說是文學作品,它反映著人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審美關系,我們必須以審美的態度來鑒賞小說中所寫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說里的人和事作「傳記」或「新聞報道」式的分析。二是要交給學生讀小說方法,才能實現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
小說的這兩個教學目的,都需要「知識」的支持。過去我們反對語文教學中過多的傳授知識,但語文本身並非不需要知識,恰恰相反,我們的許多教學目的,都需要知識教學這個載體,以知識教學為渠道來實現。我們不需要陳舊的知識,但我們迫切須要新知識。這新舊之別就在於,舊知識是客觀的陳述教學對象的特徵。新知識是從學生出發,幫助學生「閱讀」的知識,幫助學生「實踐」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就是「管用」的知識。在小說教學中「敘事視角」知識就是這樣的知識,它教給學生如何閱讀小說的知識。
在不斷的反思中我還有更多的體會。小說的教學還要注意紮根語言教學。從文體的特點考慮,小說是敘事的藝術,是形象塑造的藝術,但它首先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根,敘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時候教師見了這種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從學生嘴裡搶過來,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結果小說課成了老師人物形象的圖解演說。小說教學要紮根語言教學就要把「說」的機會,「說」的權力交給學生。小說的美是學生自己品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揣摩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看到小說情節的波瀾。在語言的表達,交流中去構想鮮明的形象,體驗獨特的情感。
還有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習如同登高,給學生一根繩子,讓他們自己爬上去。我們要給學生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教學中不光需要匠心獨運的構思與設計,更要有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發現。教師要帶著欣賞的眼光有區別的去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發現。真正體現對學生主體性及個體性的充分而真誠的尊重與關懷。小說教學還要讓學生讀出他們的個性來。人們在現實中是有很多無奈的,無奈之一就是人在現實中的活法不只是一種。你選擇了這種就意味著你放棄了千百種活化。小說則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人體驗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入精神享受的王國。因為文學是引領人走向真善美的藝術形式。讀著別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理想的小說閱讀境界大抵如此。
總之,在小說教學中我們不斷反思,就會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
2012高考小說閱讀答題技巧知識鏈接1.小說概念及三要素2.小說的情節結構3.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環境描寫襯托對比等)4.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社會環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作用: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氣氛等。命題角度(一)故事情節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1.把握故事情節(1)三種題型: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②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住場面;②尋找線索;③理清小說的結構。(3)分析小說故事情節時要注意兩點:①情節的發展變化是矛盾沖突發展的體現,分析小說的情節時必須抓住主要的矛盾沖突;②分析情節不是鑒賞小說的目的,而是手段,是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說主題服務的。所以,在分析情節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體會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對揭示小說主題的作用。2.鑒賞故事情節。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常見題型:1、文中寫了XX情景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解題思路:內容作用+結構作用明確情節構思為表現人物的宗旨,結合情節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2、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3、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4、照應前文。5、推動情節發展。6、刻畫人物性格。7、表現主旨或深化主題。8、起線索作用。9、埋下伏筆。一是創造懸念,引人入勝;二是前後照應;三是側面襯托、埋下伏筆;四是總結上文、點明題意;五起線索作用。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X情節(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結構),突出了……,表現了…… (內容)。 2、情節安排評價①就全文來說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②就開頭結尾來說有首尾呼應式。作用:使結構緊密、完整。如《睡美人》,開頭說女A角失蹤,製造懸念,結尾寫她在觀眾席上鼓掌,揭穿謎底,使事故情節完整,又表現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題。又如《雪夜》開頭結尾都寫雪花飄舞,渲染凄涼氣氛,暗示了人物命運。③就開頭來說有倒敘式(把結局放到開頭來寫)如《祝福》,先寫祥林嫂的死,然後再寫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製造懸念④就結尾來說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書法家》。此外,還有出人意料式、悲劇、喜劇式等。解題技巧1、找出情節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2、由事及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塑造人物服務。3、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描寫中分析情節對表現主題的意義。4、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命題角度(二)人物形象的揣摩:文學即人學,以敘事為主的小說更是以寫人為中心。因而在閱讀小說時,命題者自然會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常見題型:1、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個怎樣的人物?3、XX有哪些優秀的品質?4、分析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解題思路:通過人物的描寫(語言、行動、心理、肖像、細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然後根據題目要求作答。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X是一個……的人物形象。作為什麼人,他怎麼樣,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思想品質)。面對這些題型,我們該如何解答呢?一般可從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它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第二,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第三,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活動的,所以分析人物就應把他們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命題角度(三)·環境常見題型:①在文中准確地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③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環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氣氛、奠定基調;⑤推動情節的發展或作為情節線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命題角度(四)·主題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解題模式:(1)梳理文章結構。(2)概括內容主旨。(3)聯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主題的概括:這篇……(或文本)通過對……的記敘(或描寫),反映了(表現了)……精神;歌頌了(贊揚了)……品質;揭示了(揭露了)……實質(罪行、問題)。
抓住小說的文體特徵,也就抓住了小說命題的精髓。那就是人物、情節和環境。在應考時要充分認識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道理。這三者是緊密聯系的,在任何一點上設置問題,都可以聯繫到其他另外兩點,特別是人物與情節之間。 一、把握故事情節。分析情節是深入理解小說的基礎。所謂情節,是指小說中用於表現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機剪輯,又是小說中矛盾沖突發生、發展的過程。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最能凸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把握住情節是分析人物的前提。故事情節常見題型1、文中寫了XX情景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解題思路:明確情節構思為表現人物的宗旨,結合情節的一般作用(一為塑造人物服務,體現人物的某種性格征;表現作者對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種特定情感;二為推動情節發展服務,造成情節的起伏,創造懸念,更引人入勝或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三是為表現小說的主題服務;四是前後照應;五是側面襯托、埋下伏筆;六是總結上文、點明題意),然後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3、概括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②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對事件的完整敘述,其一,我們一般按照何時何地何境何人何事何情的格式加以概括,萬萬不能粗枝大葉,丟失了本該有的要素;其二,由於事件的復雜性,我們在概括故事情節時,要避免前後情節的相互交錯,還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對象,做到前後一脈貫通。二、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讀懂小說的關鍵。小說主要通過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來打動讀者,感染讀者。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進行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細節等描寫,來塑造鮮明而獨特的形象。我們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須准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傾注在人物上的愛憎感情,同時要注意到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關系。(一)人物形象常見題型:1、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2、XXX是一個怎樣的人物?3、XXX有哪些優秀的品質?4、分析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1、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以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細節、側面等描寫為切入點來分析方法並點出其作用,常用語就是「通過以上描寫,充分表現了人物的某某特徵,表達了作者對此的某某情感。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要全文閱讀,首先看文中有無對其人性格特徵直接概括的詞語,如樂觀向上,自私等;然後要根據針對其人的描寫和情節,來概括人物在其中所體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在答題時要對性格特徵進行歸類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對內與對外分開,正面與反面分開,前期與後期分開等。概括人物形象題與概括性格特徵類似。不過人物形象試題在答題模式上常採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後在分詞在文中找到體現點。小說塑造了一個(或A是一個)abcd的人物形象。「……」可見其a;「……」可見其b;3、對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本題一般情況下屬於主觀開放性題目,6分,很能拉開差距。對此,一般可從以下四方面把握: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它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第二、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第三、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活動的,分析人物時還要把他們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理解。第四、通過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對立雙方的矛盾沖突,來分析人物性格。第五、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在回答時,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態度。然後結合小說情節、人物描寫來分析觀點。三、分析環境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小說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描寫對揭示小說的中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常見類型:①在文中准確地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③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對於環境描寫的作用,我們可從幾個方面進行思考: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揭示社會本質特徵,也就是交代背景。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性格。④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⑤推動情節的發展。⑥象徵暗示作用。⑦對比烘托,也叫比襯。⑧揭示或者深化小說主題。⑨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審美愉悅。對於要求「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一定要明確寫作對像或主體,充分利用寫作技巧,力爭語言生動形象,要符合小說整體的氛圍特點。四、挖掘作品主題。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主題思想常見題型: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③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或看法。如何把握小說的主題呢?①從小說的題目入手思考小說的主題;(標題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幾種:1.設置了懸念。2.標題就是小說的線索。3.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務。4.推動情節的發展或推動了故事情節的轉折,化解了人物矛盾沖突。5.突出主題,一語雙關,對主題的表現起畫龍點睛的作用。)②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結局,矛盾雙方的結局;③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境描寫,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徵,達到揭示小說主題的目的;④從小說的精巧構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題。⑤注意從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角度給小說定性,是悲劇性的、喜劇性的還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題時,要從作品的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出現認識上的偏見和情感、情緒上的偏激;在沒有認真閱讀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評價作品缺乏針對性。五、捕捉精妙技巧。 小說離不開精妙的寫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題型主要有三種:①文中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方法或者說表達技巧、藝術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這就需要考慮到細節描寫、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巧合等;②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③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例如:語言精煉、句式整齊(或句式靈活,富於變化)、有節奏感和韻律美、用詞准確而形象(特別注意動詞的使用)、詞語豐富而多樣、語言幽默風趣或清新自然質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動;使讀者能感受到哪些藝術審美情趣。對表達技巧的評價鑒賞,就是分析文章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藝術效果等。對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可以從下幾方面去分析:①表達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寫的角度,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敘述順序的安排手法的運用及作用。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人物形象或內容更加充實豐滿,與上文或下文對比照應;人物前後變化的對比照應。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描寫的特點——白描、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的作用。白描:純用線條勾畫,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見大,寥寥幾筆勾勒出畫面,表現了性格、主題。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特別注意,如果是對景物的描寫,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點來描寫;B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描寫角度;C常見技巧的使用②表現手法角度。看是否運用了象徵法、對比法、襯托法、先抑後揚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們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從結構安排角度。看是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是否結構嚴謹,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等。六、小說題目有什麼作用1.設置了懸念。2.標題就是小說的線索。3.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務。4.推動情節的發展或推動了故事情節的轉折。5.突出主題,一語雙關,對主題的表現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七、小說的語言常見題型:1、某一詞語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義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此時一定要充分理解詞語的本來義和其在文中的臨時義,結合作者情感和主題來分析,此時該詞的意義。如「我將吞咽這大好春色」,吞咽就應該是指盡情欣賞美好春光的意思。解題思路:一是瞻前顧後,結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子。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X詞語(句子),使用了……手法,寫了……,表現了……3、語言特點、修辭、表達效果答題句式與詩歌鑒賞同。註:與題目照應是常常要用的作用。
❷ 高中語文教研微課《小說閱讀教什麼》教案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專明本課所要屬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❸ 如何處理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目標設定的關系
我認為第二節課與我平時的閱讀教學相似,但我很欣賞第三節課的教學設計。文本解讀的方向是會影響教師閱讀教學目標的設計。
因為第一,閱讀教學目標,決定閱讀教學過程的走向。目標的設定至關重要,目標就是你的方向,如果你不知道你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應該達到一個什麼目的,那麼整個的閱讀教學過程就沒有方向;第二,多元解讀,從不同角度對相同文本的解讀。比如從主題的角度,從精神的角度,從人文內涵的角度,還可以從同體裁的角度。如童話、說明文、小說、散文這些體裁是不一樣的;第三,還得從語文風格來看。不同的作家的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應該多元解讀,應該是從不同方向對一個相同的文本進行解讀,而不是對相同課文價值取向的多方向解讀。《去年的樹》這篇課文,表現的就是朋友之間的誠心奉獻或者是劉靜老師談到的是相愛的人之間的情,這並不重要,但是它的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對的。如果作者新美南吉的取向是要保護地球保護環境,這樣的解讀就應該是一種誤讀,所以這不是價值取向的多方向的解讀,而是相同的方向的,可能是不同形式不同側面的進行解讀。第三個觀念就是文本解讀的最佳切入點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來確定。尊重學生的需要,不是不要老師的預設。比如我們自己針對一些解讀點給學生一些預設,讓學生去選擇,給學生搭一個台階,我從哪一個點進入這篇文本比較合適,學生就會慢慢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切入點。《去年的樹》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抓住兩個地方,就是「小鳥看了看」,其中有兩個「看」,每一次的「看」是否一樣,其實這就是我們解讀文章的一個切入點。學生喜歡不喜歡這個切入點,能不能從這個點切入到整篇文章的解讀當中去,老師出示這個事例以後,慢慢地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除了解讀文本,我認為閱讀教學還需要設定其他一些目標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二、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目標: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於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三.引導學生體味情感目標:
因為 情感是教材的 生命,也是 課堂的生命力,而體驗不僅是理解知識的 需要,更是激發學生情感,促進學生成長的 需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 要重視學生的 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情感的 體驗中,受到人文的 熏陶,獲得思想的 啟迪,享受審美的 樂趣,使「文章情」,「教師情」「學生情」三者合一,融為一體,彈奏出 優美的情感樂章。
❹ 怎樣進行課例研究
一、課例研究的含義課例研究 通常意義上是關於一節課的研究,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課堂探究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類型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類型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二、課例研究的操作模式1、基本操作模式: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 問題。課例研究的問題產生於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任務的落實、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指導與點評等等產生的困惑與疑問。問題通常就是進行課例研究的主題。A設計。簡單而言就是備課、寫教案,即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和學習掌握的新教學理念,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上課教學方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設計,然後在小組會上介紹教學設想與意圖,大家討論研究,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教學設計;二是先進行小組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的框架結構和具體的教學處理細節,然後由上課教師寫出教學實施方案。B實踐。上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它教師聽課、觀察、記錄。C反思。召開反饋會議,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出設計方案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細節,形成第二次上課的教案。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解決通常需要多次設計實踐反思 的循環往復。D總結。對研究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及其過程進行全面反思,並撰寫出課例研究報告。 課例研究不僅著眼於簡單的改進某一節課的活動,而且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循環,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課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實際操作中的活動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1)、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小學英語、社會、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2)、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3)、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輪研究課。主要適宜於同年級教學班少的學科或者進行專題式研究,如:小學點教學,輔助線作法、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基本概念的復習教學等等。4)、一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 課例研究就是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後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活動。3、研究與通常教學研究活動(公開課)的區別(1)課例研究的基本操作1、選題。與任何一項研究一樣,課例研究也要有一個研究的主題。2、選課。有了研究主題,接著是選課。3、設計。要思考在教學設計中,如何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設計教學?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4、實施。把設計變成課堂教學的過程。並仔細觀察分析其效果。5、課後反思。通過對課的分析,形成什麼反思文本?反思的結果是對後續研究的導引。教師再選擇一節課,通過再設計、實施、課後討論與反思達到新行為階段,從而實現行為跟進。(2)課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題。完成一項課例研究後,會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對素材進行取捨。取捨的依據首先是主題的突現。一個課例研究會不可避免地涉及 ,但這不是課例研究的主題,是一般意義上的評課。 研究過程的展示。在敘述課例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依據的是行動研究的要義,採用敘事研究,從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結論,而不是脫離材料,空發議論。 反思。反思是課例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缺乏反思的課例,不是完整的課例,甚至算不上課例,只是教學實錄而已。 把教學實錄轉寫成課例,不僅有主題、選材的問題,還有文章結構安排,語言表述等。 開展課例研究,十分強調研究者的理論學習。課例研究的基礎是教師自覺的實踐反思,而實踐反思又往往依賴於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課例研究與教學研究(公開課)的區別課例研究教學研究(公開課) 有研究的主題 嚴格意義上的選課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 著眼於研究的探討 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反思 強調行為跟進 主題不明確;或泛化 選課隨意,或從評課出發選課寫教案著眼於評課的討論 缺少顯性化的實踐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復
❺ 小說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1、教學目標:「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
2、小說教學內容的確定
小說教學,其教學內容的確定要強調四個「關注」:關注編者、關注文本、關注學生、關注教者。
從關注編者的角度看,小說一旦成為教材,就一定具有了編者所認可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從關注學生的角度看,小說教學內容的確定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起點(「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和可能起點(「學生可能知道什麼」),也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差異,准確斷定學生應達到的目標和將要達到的更高目標,即「學生需要什麼」和「學生將需要什麼」。
從關注文本的角度看,語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構成的教學內容的載體,語文教材文本資源無疑是確定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
從關注教者的角度看,小說教學內容是蘊涵於小說教材內容之中的,需要語文教師對小說文本作出合理而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