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越南自衛反擊戰描寫我軍 貓耳洞生活的小說
《高山下的花環》《中越戰爭秘錄》《兄弟,替我回家》《穿越死亡》《血色山茶花》《橡膠林的記憶》《老山狙擊手》《縱深地帶》《西線軼事》《國之利芒》《滴血木棉》《浴火南疆》《敵人沒死》《雷場上的相思樹》《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十八號貓耳洞》《一本打開的日記》(老山篇)等等,建議還是看及時的比較好,真實,而且資料豐富。
② 誰有電子版的 徐懷中的《西線軼事》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x/11-xu_hz/xu_huaizhong.htm
作家簡介:
徐懷中(1929——),當代著名軍旅文學作家,河北省邯鄲市人。四五年參加八路軍,此後在軍區做美術及宣傳工作。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地上的長虹》(1954年)、長篇小說《我們播種愛情》(出版於1957年10月的成名作)、短篇小說《西線軼事》(1980年1月,揭開新時期軍事文學序幕)等。(宇慧撰寫)
③ 反思小說的其他作品
(一)政治反思:王蒙《蝴蝶》、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
(二)人性反思:專古華《芙蓉屬鎮》
(三)民族性反思: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四)苦難反思: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啟示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五)現實社會反思:理想主義者的困惑《人到中年》;新時期軍事文學的開拓之作《西線軼事》。
(六)人生反思:知青小說: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等
(七)文化反思:張煒《古船》、陳忠實《白鹿原》等。
④ 求書~~確信你讀過很多小說再進來....
如果你真的打算做一名小說家,那麼我建議你閱讀一開始不要憑自己的喜好。有些作品你可能不喜歡,但它能被歷史沉澱下來,必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你應該讀讀,學習先賢們的思考方式、敘事方式、構建方式等。
我也是喜歡文學的一分子,並有與你相同的志向,呵呵。現在准備考古代文學研究生。
(你說:文化背景盡量不要是中國70年代以前,因為我對那年代沒什麼好印象。這句話讓我大失所望。差點放棄對你的建議)
個人推薦:(我讀過並認為值得一讀的-----當然,有些作品語言和敘事不太盡如人意,但構思和情節,以及表現手法都不錯)
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受用不盡啊!!不要輕易以為你讀懂了它們,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
魯迅小說--也是我的最愛啊!
錢鍾書《圍城》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高爾基的三步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平凡的世界》
《簡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卡門》、《呼嘯山莊》、
海明威和傑克倫敦的小說
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
村上春樹--沒的說!! 夏目漱石、川端康成 的也可以看看
聊齋志異、世說新語、(別說你討厭古文啊!-----那是一大損失)
余華《活著》
《白鹿原》 《棋王》
周國平、余秋雨值得讀啊,但都不是寫小說的,呵呵,你自己看著辦吧!
(有急事要下機,以後再寫,當代我還沒說呢-----不好意思)
⑤ 西線軼事故事梗概
篇幅近於中篇的《西線軼事》,是新時期軍事文學的開拓之作。它描繪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壯麗畫面,而尤其注重表現新一代軍人的獨特形象。它摒棄了以往作品津津樂道地描寫戰爭過程、戰斗故事等既定模式,避開炮火硝煙這一眼就看得見的「戰爭之樹」的「樹冠」,而用力描寫「戰爭之樹」的「樹根」,即透過硝煙炮火,把筆觸伸展到戰場之外,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去揭示和顯現發生戰爭的特定時代,表現強烈的時代感和歷史縱深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說一改以往軍人形象塑造中追求高大完美,「神化」、「凈化」的傾向,注重塑造具有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多邊立體化的當代軍人形象。
⑥ 越南自衛反擊戰有什麼小說
《高山下的花環》《中越戰爭秘錄》《兄弟,替我回家》《穿越死亡》《血色山茶花》《橡膠林的記憶》《老山狙擊手》《縱深地帶》《西線軼事》《國之利芒》《滴血木棉》《浴火南疆》《敵人沒死》《雷場上的相思樹》《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十八號貓耳洞》《一本打開的日記》(老山篇)等等
⑦ 小說人物"劉毛妹"出自什麼小說
徐懷中的 西線軼事
⑧ 現代小說的曲折道路
由於社會政治思潮的影響,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小說的發展有過較大的曲折。1956年前後,小說領域曾出現過以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為代表的一批「干預生活」的短篇,它們大膽觸及現實的各種矛盾,尖銳揭露社會生活的一些弊端,這批作品既是當時國內外文藝界反對「無沖突論」創作思潮的直接產物,也是當代小說家希冀於小說的社會功能獲得更大發揮的一次勇敢嘗試。但因當時環境所囿,這個創作潮流剛露端倪就被人為地宣告結束。隨著對「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論、「現實主義深化」論、「寫中間人物」論的責難,代之而起的是一股粉飾現實、以虛假現實主義昌充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浪潮。不過,在這股思潮泛濫時,不少有膽識的小說家仍有好作品問世。趙樹理的《鍛煉鍛煉》、《套不住的手》,馬烽的《三年早知道》,劉澍德的《甸海春秋》,西戎的《賴大嫂》等短篇,都是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精神、真實揭示生活矛盾的好作品。一些作家把筆鋒轉向歷史,寫出《陶淵明寫輓歌》(陳翔鶴)、《杜子美還家》(黃秋耘)等短篇,以歷史的鏡子映照現實,這是小說家們在特殊環境中堅持現實主義精神的曲折表現。李準的《李雙雙小傳》,王汶石的《新結識的夥伴》,雖以「大躍進」為背景,但立意不在歌頌浮誇作風,而著力於塑造農村新人富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性格,至今仍保持一定的藝術魅力;至於真實刻畫了土生土長的好乾部形象的《延安人》(杜鵬程)、《我的第一個上級》(馬烽)等短篇,更是具有較大感染力量的優秀作品。
1962年以後,小說創作的興旺局面開始冷落,其間雖有姚雪垠的優秀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第 1卷問世,但其他好作品不多。浩然的《艷陽天》和陳登科的《風雷》反映農村生活,藝術上有可取之處,內容上卻明顯留下階級斗爭擴大化思潮的痕跡。
「文化大革命」中,小說的正常創作活動受到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壓制,而一批反現實主義作品則在唯心主義思潮下應運而生。以《序曲》為結集的一批短篇,就是突出代表。
1976年10月,中國歷史出現了新的轉折,社會政治動亂開始平復,隨著思想路線逐步端正,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文學事業又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趨勢,小說創作更是盛況空前。作為中國社會由大動盪走向大整治、大改革的歷史過程的生動反映,這時期的小說創作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是恢復和發展了「五四」以來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並不斷走向深化。社會政治生活中唯物主義路線的恢復,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使小說家們精神上獲得一次大解放,他們敢於面對現實的人生,正視生活中普遍關心的矛盾,提出自己積極的思考。進入新時期的頭兩三年,從劉心武的《班主任》開始,出現了一批曾被稱為「傷痕文學」的短篇小說,它們第一次把林彪、「四人幫」倒行逆施所造成的慘痛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還有一批作品,如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鍾的故事》等,則是從歷史和現實的交錯表現中,著重探索建國30年來國家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和深刻教訓,進行歷史的「反思」。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莫應豐的《將軍吟》,是反映十年動亂生活最有影響的長篇,它們不僅深刻地揭示了這場動亂所造成的歷史倒退,更著力於表現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光明的強烈渴求。這幾年繼姚雪垠《李自成》第 2卷後所涌現的《星星草》、《金甌缺》、《風蕭蕭》等一大批歷史小說,也有一個共同的鮮明特徵:從歷史的真實發展中探求深刻的生活哲理,以喚起當代讀者感情的共鳴。進入80年代以來,作家的筆鋒逐漸轉向了正在發展中的當前現實。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前進的生活巨流,有力揭示社會大變革時期的各種矛盾,塑造「改革者」或當代新人的形象。蔣子龍的短篇《喬廠長上任記》是引起社會矚目的第一篇作品。陸續出現的還有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水運憲的《禍起蕭牆》、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等。一批以70年代末期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和當前軍隊生活為題材的中短篇小說,在揭示部隊生活矛盾、塑造當代軍人形象方面也有明顯突破,象徐懷中的《西線軼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就是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佳作。
二是描寫普通人的命運,表現和歌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這也是近幾年小說創作所普遍關心的問題。其中出現了諶容的中篇《人到中年》、古華的長篇《芙蓉鎮》等優秀作品。這類作品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將普通人的命運與時代命運緊緊交織,透過人的命運去窺視時代風雲和社會人生。
從對普通人的命運的真實描寫到對人生意義的深沉思索,是這類題材創作的一個重要進展。韋君宜的中篇《洗禮》、路遙的中篇《人生》等,都凝聚著小說家們對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在表現這類生活內容的創作中,也有曲折。一些青年作者由於思想功力的欠缺,在復雜生活面前感到迷惘,無法正確把握社會矛盾的本質所在和它的必然趨向,因而產生了一些藝術上雖有特色而思想傾向上有明顯失誤的作品。這也是除舊布新年代的一種值得注意的創作現象。
三是創作樣式的交疊變化和藝術手法的大膽革新。從小說樣式方面來看,新時期的頭幾年,短篇小說非常活躍。到80年代,中篇小說異軍突起,以大批優秀作品佔領文壇,僅1981至1982年就涌現了1100多部作品,這是現代小說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長篇小說自1977至1982年6年時間涌現了500多部作品,數量可觀,但從創作勢頭看,尚處於方興未艾的狀態。
這時期小說的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顯得異常豐富多彩,探索的道路也更加寬闊。一些致力於小說民族化的作家,在對傳統小說藝術經驗吸取的同時,更注重於民族感情的熔鑄。李準的長篇《黃河東流去》、葉蔚林的中篇《在沒有航標的河道上》、劉紹棠的中篇《蒲柳人家》是這方面較早出現的佳作。對西方現代派小說藝術手法的吸取,是這時期小說形式革新的一個突出方面。以意識流作為結構作品的手法,多視點、多角度、多層次揭示人物精神生活的手法,在創作中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走在這種探索前面的作家是王蒙,他的中篇《蝴蝶》、短篇《春之聲》,獲得社會首肯。李國文在長篇革新方面也邁開了第一步,《冬天裡的春天》是一個可喜的成果。
⑨ 徐懷中的哪一部小說受《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影響
《西線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