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解讀賞析外國小說
復制 或者摘抄純屬扯淡........ 如何解讀賞析........聽起來聽玄奧 但實際上很簡單 把握整本小說的主旋律罷了 說明白點就是當你閱讀完一本小說後的心理感受.... 你會體驗到 盪氣回腸 肝腸寸斷 等等各類不同感受 那可能有全能的共通方法呀 我所能幫助你的只是提供一些更實際的讀書方式 具體操作如下:1 拿到書第一時間 看作者 國籍 對作品成書年代(什麼時候寫的)以及背景年代要了解 2 看出版社 北燕 中青 國戲三個出版社的都不錯 尤其以北京燕山出版社的最受我喜愛 我一般都看那出版社譯的.... 為什麼呢 ~ 一個好的出版社才能給予你最接近原文的翻譯... 請注意這個字眼 接近.... 對的 沒有完全符合主旋律的翻譯. 我看過超過9家出版社的 基督山伯爵 翻譯跨度從民國初到2007年的 沒有1個版本能給我同期於版本類似的感覺......所以說 有能力閱讀原著最好 沒能力了讀譯本也要盡量選擇直譯本. 3必定看簡介 簡介代表了很多 必須看 看完能形成大概念 骨架 慢慢拿你的閱讀感受去豐滿骨架. 其次 必須看序 前言 譯者按.... 這些都是必看必看的 你的賞析基本都能從這里找到合適的答案.....其實我想說我把最關鍵的放這里了...... 沒錯 大眾標准賞析答案就在這里........ 最後希望你能按自己的意志去閱讀.........這是個幸福的事情.......唉 為了功課 作業.... 悲劇啊~
2. 中外文學賞析比較
一、創作背景
這篇小說反映了19世紀末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當時擔任宗教院檢察總長的波貝多諾斯采夫給沙皇的奏章中說:「在當前這個艱苦的時代,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平息那種頭腦不清、瀕於瘋狂的社會輿論;必須禁止那種人人饒舌的不可名狀的街頭巷議,以期盡量減少流言蜚語……」(轉引自《契訶夫傳》)在此之前,受歐洲進步文明潮流的影響,俄國也興起變革之風,尤其在進步的知識分子和貴族中間,要求自由民主,改變專制制度的呼聲日益強烈,並付諸行動。面對洶涌的變革浪潮,沙皇政府採取一切暴力手段進行鎮壓,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進步刊物,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對抗進步的潮流,竭力維護腐朽沒落的沙皇統治。
二、別里科夫的形象
1.性格、行為
①封閉: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里」;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馬車「總要叫馬車夫支起車篷」。——「總之」,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不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視為厭事,「他所去的那個擠滿了人的學校,分明使得他滿心害怕和憎惡」,跟「我」(布爾金)一塊兒走路,「對他那麼一個性情孤僻的人來說,顯然也是苦事」。
②懷舊: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他總認為過去什麼都好,其實意味著對現實的恐懼、抗拒。所以作者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雨靴」「雨傘」都是他逃避現實生活的道具。他為什麼這樣害怕現實生活呢?他究竟要「逃避」什麼?
③膽小多疑:他膽小,恐懼得讓人發笑。「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又多疑,什麼事都讓他「心慌得很,一個勁兒地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從他封閉、懷舊、膽小多疑的性格行為上看,他的所謂「性情孤僻」,其實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類生活總要向前發展,文明才能進步。他怕的就是這樣的發展、進步,所以他乾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來安慰自己,甚至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西」,可見他已經虛妄到何等地步!
④極力維護現行秩序:思想上自覺向反動政府看齊。「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自然是御用報紙,經過鎮壓,不可能宣傳進步思想的新聞媒體)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準的東西,他也覺得「包藏著使人懷疑的成分」,總擔憂「鬧出什麼亂子」。至於「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當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悶悶不樂」。
如果說他的悲劇是性格悲劇的話,那麼他樂於告密,就表現了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對自己的無恥行為總是振振有詞:「為了避免我們的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麼亂子起見,我得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把大意說明一下。我不能不這樣做。」他從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經墮落到行為上的卑劣了。
就這樣,他在思想上行動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動專制統治聯系在一起,壓制著身邊的人們,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周濟窮人,不敢教人念書寫字……」,這個「套中人」給人們帶來多麼大的精神壓力和恐懼!
2.結婚的悲喜劇
像別里科夫這樣厭惡別人、恐懼生活的人,居然要結婚,首先是一出讓人發笑的喜劇,最後必然以悲劇告終。
校長太太,也包括像布爾金這樣的同事,都「撮合」「慫恿」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結婚。於是「他昏了頭,決定結婚了」。結婚意味著他對生活的渴望,意味著他走出「套子」的嘗試。但是要掙脫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難的,一樁小事,就讓他的希望徹底破滅,就讓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年輕活潑的華連卡「興高采烈」地騎自行車,這在別里科夫的眼裡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學教員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迂腐、多疑、謹慎的別里科夫一本正經地找華連卡談話,卻碰上了她的哥哥,話不投機,別里科夫惱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脅,被摔到樓下,結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別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經不能讓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了。
3.別里科夫的悲劇
別里科夫並不是十惡不赦的惡人,他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更多的是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助紂為虐。他轄制著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既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也是受害者。
三、誇張與諷刺的手法
誇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誇張人物形象,像別里科夫這樣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誇張人物的作用,說他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連「全城都受著他轄制」,大家什麼都不敢幹。這些誇張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會的本質。別里科夫是眾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對人們的壓制,也是種種專制壓迫的結果。
諷刺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對別里科夫性格行為的誇張,嘲諷了「套中人」的醜陋和可憎;二是以戲劇化的情節,描寫別里科夫可悲的下場。他生平最怕出亂子,結果亂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讓他自己無端搞出了「亂子」,這不是絕妙的諷刺嗎?
四、關於「套子」和「套中人」的思考
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社會,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變革,那麼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這些人中除了仇視社會進步,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統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小人物,他們對新生事物不適應、不理解,甚至滿懷恐懼,他們主要在思想和行動上抗拒社會變革。我們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就可以發現許多這樣的人和事。而改革開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種「套子」。
下面是關於此文章的賞析
二《裝在套子里的人》賞析(鍾振奮)
「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契訶夫在小說中借獸醫伊凡·伊凡內奇的口道出了當時要求變革的社會情緒。
這篇作品創作於1898年,其時俄國正處在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時期,人們的生活(無論是小市民還是知識分子)相當沉悶、乏味。曾經做過醫生的契訶夫拿起了手中的筆,以敏銳的目光解剖了庸碌的生活層面,對於當時的俄國社會作出了精確的心理診斷,寫出了這一充滿辛辣嘲諷的名篇。
以另一種職業的目光去認識生活,契訶夫自有他獨到的發現。作為一名醫生,他養成了冷靜的,常常是冷峻的思維習慣。在本篇里,他採用了從容不迫的,甚至看起來有點漫不經心的節奏,通過中學教員布爾金之口,不動聲色地開始了他的敘述,引出了小說的中心人物——別里科夫。
別里科夫作為希臘語教員,自有他的「出眾」之處,為小城單調無聊的生活增添了解悶的笑料。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裝在套子里的。
首先是他那古怪的行為方式。無論什麼天氣,他出門時總是套著雨靴,帶著雨傘,穿著暖和的棉大衣,其次是他那偏執的心理特徵,他想給自己安上一個精神外殼,縮回過去,縮回古代,免受現實生活的刺激;他像害怕瘟疫一樣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規以外的東西。讓人覺得別里科夫不止是具有怪僻,簡直就是一個神經病患者了。
他的語言的套子似乎是最為「標准」「規范」的了。那句著名的口頭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響徹他的一生,成了他的生活態度。這一套子禁錮著他,一直到死也沒能解脫。
然而就是這個戰戰兢兢、謹小慎微,最後讓全城人都怕他的別里科夫,在外人的慫恿下,居然要跟熱情奔放的外省人華連卡結婚!
長期生活在「套子」里近於霉變的別里科夫是不可能跟現實中的人真正接近的。由於在一次學校組織的郊遊中看到華連卡騎著車,毫無顧忌的模樣,徹底破壞了在他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女人騎自行車不成體統」的觀念,別里科夫惱羞成怒地去找華連卡的弟弟柯瓦連科辯理,結果被柯瓦連科一把推下樓去,一個月後別里科夫就死去了,結束了他那可悲、可憐,同時又令人憎惡的一生。應該說這是他最好的歸宿了,因為死亡實現了他終生的夢想——永遠地裝在套子里。
別里科夫是死了,但是生活中還有多少像他那樣的套中人還活著呢?作者在小說的結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可謂意猶未盡,發人深思。
對於可憐的人,可憐的生活的善意嘲笑,使得契訶夫的作品具有喜劇性。19世紀80年代,也就是契訶夫剛開始創作時,在俄國大量流行的幽默雜志影響了契訶夫,他的作品逐漸形成了一種機智幽默,略含譏刺,平而不淡,濃而不烈的風格。《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短篇也不例外。由於人物本身有著滑稽可笑的東西,同時他又遇著了不和諧的環境(也許可以說是「生不逢時」吧),因此他的行為動作,他的思想、心理無一不顯得可笑,這便給作品奠定了幽默的基礎,增加了喜劇的成分。
契訶夫最擅長於在平靜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質,因此被稱為「日常生活的現實主義」。他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取材,把筆觸伸向人物內心深處,工筆細描般地刻畫人物性格,讓人們從人物的行動中看出他的精神狀態。契訶夫把目光集中在小人物身上,從他們平凡的瑣事中揭示出他們的庸俗習氣,他們的不覺悟,喚起人們對渾渾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小說中,契訶夫運用了直綴的構思方式。所謂直綴,就是用細針密線,綴連成篇,簡要地展示人物的生活歷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用這種方法可以比較完整地展示生活的階段,概述人物的一生,而不只是浮光掠影般的匆匆一瞥。《裝在套子里的人》就是這樣一串晶瑩閃爍的珍珠。
這篇小說的敘述方式很有特色,由一個簡單的引子過渡,直截了當地進入故事,把很長的事情說得很短,簡潔明了。敘述人雖然講述了別里科夫的一生,但並無沉悶、冗長之感,這應該歸功於作者巧妙的構思與獨特的視角。由於不斷地有伏筆出現,使得讀者容易產生興趣,迅速進入作者所規定的藝術情境。
「契訶夫用一個詞兒就足夠創造一個形象」,這句話不免有點誇張,但卻說明了契訶夫在語言上的高度的藝術造詣。他對人物形象精雕細刻般地描摹,在作品中隨處可見的簡約精當、生動傳神的敘述語言,甚至難以替換的小說篇名,都證明了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語言大師,具有優秀的小說家所必備的出色的藝術才能。他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是《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還是《帶小狗的女人》《裝在套子里的人》等,均可被奉為典範的短篇佳作,有著雋永的語言魅力。
「在生活里,人們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開槍自殺,懸梁自盡,談情說愛,都在談聰明話,人們不過是吃飯而已,僅僅在吃飯時,他們的幸福就形成了,或者他們的生活毀掉了。」這段話可以看作契訶夫一生實踐著的藝術主張。契訶夫關注的是普通人的命運。正是從大量的平凡的生活現象中提煉出一個個令人難忘的人物典型,契訶夫為世界短篇小說的藝術畫廊增添了許多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成為後人崇敬的短篇小說巨匠。
(選自《世界短篇小說名著鑒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
三、別里科夫的形象(何祖健)
《裝在套子里的人》寫於19世紀90年代末,此時,俄國新的革命高潮正在醞釀。面對日益壯大的革命力量,沙皇當局便以強化國家機器來維持其統治地位,因此,此時的俄國正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身處這一恐怖環境中的俄國知識分子,正如高爾基《海燕》中所描寫的,有在「烏雲和大海之間」「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飛翔」的海燕,但也有被「那轟隆隆的雷聲嚇壞了」「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岩底下」的海鳥與企鵝。《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就是一個海鳥與企鵝式的害怕變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當沙皇鷹犬的知識分子形象。
綜觀全篇,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是一個可惡可憎,然而又可悲可憐的人物。他的最大特點是把一切都裝在套子里。首先,在生活上,他用各式各樣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緊緊的,包得嚴嚴的。他常常晴天穿靴子、帶雨傘,坐車支車篷,房子不管怎樣悶熱,他也不開門窗。睡覺時,除帶上睡帽、穿上睡衣,還要把腦袋蒙在被子里。他不僅要將自己的軀體和物品用套子套起來,而且連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來。政府告示、法令和保守報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惟一準則。凡是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雖然與他無關,他也很不高興。這個別里科夫不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令人生厭的是,他連周圍的一切也不放過。城裡新設一個茶館、一個閱覽室、一個戲劇小組,他便驚恐不已:「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同事參加祈禱式去遲了,聽到中學生頑皮鬧事的流言,他心慌意亂:「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十多年來,教師、校長、甚至全城的人都戰戰兢兢地過日子,整個城市死氣沉沉。人們之所以怕他,是因為他有著沙皇政府作後盾。他扮演的也正是舊制度、舊秩序、舊傳統的衛道士的角色。因此,作為這一角色的別里科夫是可憎可惡的。然而,作為一個小人物的別里科夫,他實際上也是一個受害者, 「套子」在危害別人的同時,也毀壞和扭曲了他正常的人性。因此,綜觀他的一生,又是可悲可憐的。通過他在婚姻事件引起的沖突中,我們足可以看到他悲劇性的一面。對於四十多歲還沒成家的別里科夫來說,戀愛結婚實在是一大樂事,可他遲遲不敢求婚,是因為害怕結婚會鬧出什麼亂子來。當他被柯瓦連科從樓上推下來,他最害怕的是「這樣一來,全城的人都會知道這件事,還會傳到校長耳朵里去,還會傳到督學耳朵里去。哎呀!不定會鬧出什麼亂子!」因此,他實際上是死於驚恐和擔憂。真是可惡、可悲的別里科夫!
別里科夫死了,人們應該解放了,自由了,然而死了一個別里科夫,還有許多別里科夫存在著,因為這是一個僵死、腐朽的社會。「不行,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契訶夫借獸醫的口表達了對消滅沙俄專制制度、創建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裝在套子里的人》除了具有契訶夫一般短篇小說的客觀、含蓄、簡練、樸素及幽默、諷刺的風格外,還在結構上採用了故事套故事形式。作者將別里科夫的故事放在獵人月下閑談的大故事中進行敘述,這種形式,不僅使內容更真實,也使結構更加緊湊。
(選自《中外文學名作欣賞》,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四、《裝在套子里的人》賞析(趙桂蓮)
《裝在套子里的人》寫於1898年,是契訶夫優秀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在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中算是比較長的,但也不過一萬字多一點。其故事也不復雜。主人公是一位在中學里教希臘語的中年教師,名叫別里科夫。現實生活讓他總是感到心神不安,讓他害怕,為了同世人隔絕,不致受到外界的影響,他總想給自己包上一層外殼,給自己製造一個所謂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艷陽天出門他也總是穿著套鞋,帶著雨傘,他的雨傘、懷表、削鉛筆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來的東西都總是裝在套子里,就連他的臉也好像裝在套子里,因為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裡面,戴著黑眼鏡,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馬車的時候也要車夫馬上把車篷支起來。這僅僅是他抵擋恐懼的外在表現。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東西都讓他感到心裡踏實、清楚明了,而對一切沒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覺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時時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在這部篇幅不算長的小說里這句話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現了九次之多,簡直就像咒語一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特別讓人無法容忍的是,他總是像一個幽靈一樣不請自到地造訪每個教師的住所,一句話不說地坐上一兩個鍾頭,然後又像幽靈一樣地消失了。他的恐懼像毒瘤一樣一點一點地蔓延,傳染給他周圍的每一個人。他在學校里待了15年,整個學校乃至全城被他這樣的情緒控制了15年,竟然在這樣漫長的時間里沒有一個人想要反抗,想要對他說一個不字。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樣的15年啊!全城的人什麼都怕: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寄信、交朋友、讀書,不敢周濟窮人、教人識字,不敢吃葷、打牌,不敢搞任何娛樂活動,人們都像他一樣蜷縮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而最可怕的是,漸漸地,這一切都成為了習慣,成為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在小說的結尾部分我們可以明顯地體會到這一點。別里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戲劇性:學校里新來了一位史地教師,從烏克蘭來的,與他一起來的還有他的姐姐華連卡,他們的到來如同一塊石子一樣把死水一潭的沉悶生活攪起了漣漪。烏克蘭是俄國的南方,那裡氣候宜人,總是陽光燦爛,那裡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豪爽,快樂,活潑,這一點非常鮮明地體現在華連卡身上。小說中是這樣形容她的:她簡直就像蜜餞水果,活潑極了,很愛熱鬧,老是唱小俄羅斯的抒情歌曲,揚聲大笑;她就像一個希臘神話中的愛神、美神一樣從浪花里鑽出來了;小俄羅斯女人只會哭或者笑,對她們來說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沒有的……這樣的快樂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別里科夫,在眾人的慫恿下他甚至打算向華連卡求婚了,不過也僅僅是打算罷了:結婚以後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把他給嚇住了,尤其讓他害怕的是華連卡姐弟兩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他認為他們為人師表竟然騎著自行車穿街而過簡直不成體統,以華連卡這樣的活潑性情,說不定以後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於是他來到華連卡弟弟那裡,告訴他這不應該那不應該,這不對那不對,最後被這個火暴脾氣的弟弟揪著脖領子從樓梯上推了下去,而這恰巧被華連卡看到了。別里科夫又怕又羞,過了一個月就一命嗚呼了。別里科夫就這樣極具戲劇性地死去了。學校以及城裡的人以為就此可以享受解脫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這種恐懼的情緒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續了還不到一個星期,生活又恢復了老樣子,照先前一樣,仍舊那麼壓抑、沉悶。
這樣的生活什麼時候才是頭呢?它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在小說的結尾處獸醫伊萬·伊萬內奇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認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隱忍不發,不敢公開聲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邊,反而自己也弄虛作假,面帶微笑,而這樣做無非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為了有一個溫暖的小窩,為了做個不值錢的小官罷了。」這就是根源所在,為了保全自己、為了一己私利而喪失人格,喪失做人的尊嚴,喪失做人的起碼原則,如蟲豸一般苟延殘喘。
這樣的例子在契訶夫的小說中比比皆是:《變色龍》中的警察奧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的不同而瞬息萬變的態度活脫脫地勾畫出一個喪失人格尊嚴的勢利小人的丑惡嘴臉;《一個官員之死》中的小官吏僅僅因為在戲院看戲時打了個噴嚏,唾液噴到前面一個大人物——將軍的頭上,而因此變得坐卧不寧,惶惶不可終日,盡管將軍並不在意,他卻一次次地找上門去解釋,到最後倒真的把將軍弄煩了,對他疾言厲色起來,而他最終也竟然因為這樣一個極偶然的事件喪失了性命,那情景簡直讓人不忍卒讀。契訶夫以細膩的手法描寫了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麼害人,多麼可怕,對人心靈的毒害是多麼巨大,一個喪失了人格尊嚴的人是多麼地猥瑣……
這些都堪稱契訶夫創作中的經典。契訶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和戲劇作品都在表現同一個主題:奴性和奴性產生的歷史根源和心理。契訶夫也許是俄羅斯第一位認識到金錢、官職、權威和權力不過是奴役的外部原因的作家,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懼。恐懼使得《裝在套子里的人》過著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懼使得他的同事們敢怒不敢言。而恐懼產生的根源是滲透在人骨子裡的奴性和漠然。試想想,如果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當成頂天立地的人,能互相關心,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打破,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尋開心(學校里的人極力撮合別里科夫與華連卡的婚姻並非因為他們關心他,那不過是給煩悶無聊的生活尋找點調味劑罷了)。那麼,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內心怎麼可能被恐懼牢牢地控制住呢?人還有什麼必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結合契訶夫1892年完成的小說《恐懼》來理解。這部名為《恐懼》的小說,可以說,是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的絕好詮釋,通過它我們可以更深刻、更准確地理解《裝在套子里的人》所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對什麼都怕,而原因呢?照他自己的話說: 「我體會到生活狀況和教育把我限制在狹小、虛偽的圈子裡,我的全部生活無非是天天費盡心機欺騙自己和別人,而且自己並不覺得。……我想像到我一直到死都擺脫不了這種虛偽,就心裡害怕。……我們往往不公道,對人造謠中傷,破壞彼此的生活,把我們的全部力量都浪費在我們不需要的而且妨礙我們生活的無聊事情上。……我怕人們,是因為我不了解他們。……我不明白人為了什麼緣故要生活下去。」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契訶夫在日記中寫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俄羅斯這樣,人們受到權威的如此壓制,俄羅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貶損,害怕自由……我們被奴顏婢膝和虛偽折磨得太慘了。」而恐懼和害怕的結果就是使人們千方百計地想要保護自己,把自己裝在他們自認為安全的「套子」里。像別里科夫那樣墨守成規、循規蹈矩,想方設法地「千萬不要鬧出什麼亂子來」。就像獸醫伊萬·伊萬內奇說的:「問題就在這兒。我們住在空氣污濁、極其擁擠的城裡,寫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兒紙牌,這豈不也是一種套子?至於我們在懶漢、無端找麻煩的傢伙和愚蠢而閑散的女人中間消磨我們的一生,自己說也聽人家說各種各樣的廢話,這豈不也是一種套子?」的確,想方設法地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盡量不出頭露面,過著與大多數人同樣的生活,這確實可以使人相安無事地終其一生,但卻殘害了多少心靈,甚至扼殺了多少天才啊!這樣的生活怎麼會不讓人煩悶呢?長此以往,這樣的生活培養了人的惰性、懶散和無聊。作為深刻洞察俄羅斯人心理特性和民族劣根性的偉大作家,契訶夫除了傾力表現俄國人的奴性及其產生的根源,他還傾注了大量的筆墨表現俄國人的無聊和煩悶。這是他創作中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不行,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這句發自肺腑的話應該是契訶夫寫這篇小說的最終目的,是這部小說的最強音,也是他寫作同類小說的宗旨。如果說19世紀的俄羅斯古典大師,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的形象(社會底層的小官吏、窮人等),對他們寄託了深切的同情和憐憫,那麼,到了契訶夫這里情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舉出的幾部小說中的主人公都算是「小人物」,但作家筆端流露出的指責卻遠遠多於同情,是批判,批判他們本身的軟弱無能,指責他們不知自尊,在有權有勢者面前卑躬屈膝。所以說契訶夫表現的不是「小人物」,而是妨礙他們成為真正的人的東西,因為在契訶夫的心目中人根本就不可能成為「小人物」,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尊嚴」,一個誠實的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一個人不能因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貶低自己的尊嚴,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大寫的人。在給友人的信中契訶夫寫道:「應該寫這樣一部小說,表現一個年輕人,一個農奴的兒子,一個從前的小商販,一個受過官職尊卑教育、吻著神父的手、膜拜別人思想長大的中學生和大學生是如何一點一滴地擺脫掉自身的奴隸印記,表現他如何在一個明媚的早晨醒來,發現自己的血管里流著的已經不是奴隸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契訶夫的戲劇《萬尼亞舅舅》中的醫生阿斯特洛夫說過的話代表了作家本人的追求和理想,他說:「人身上的一切都應該是美好的:面孔,衣服,心靈和思想都應該是美好的。」如果說契訶夫塑造的奴性十足的人物形象更生動,更具說服力,如果說契訶夫最終也沒有塑造出那樣一個「在明媚的早晨醒來以後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自由人」的人物形象,那隻能說明時代決定了這一點。契訶夫生活的時代是俄羅斯近代史上最為動盪、精神與經濟危機最為嚴重的年代,是一個沒有英雄的年代,俄羅斯的農奴制度雖然在契訶夫降生的第二年就廢除了,但數百年的農奴制度卻在俄羅斯人民的民族特性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作為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最後一位古典大師,契訶夫與他的前輩們面臨的是一些不同的人物,生活的場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更多關注的是當時歷史舞台上的普通人以及普通人身上的弱點。當把普通人的這種種弱點放在俄羅斯民族歷史的大背景上來考察的時候,他的作品就帶有了更高度的概括性。他把這種種的弱點甚至醜陋展示給讀者,是為了讓讀者警醒:你自己身上是否有這些弱點,你自己是不是這樣一個縮手縮腳、什麼都怕的「套中人」,你離美好的理想有多遠
3. 中外名著讀後感800 10篇
需要什麼方面的,政治學、行政管理、哲學、美學還是倫理學。去一些學術網站看看,都有推薦的。
4. 海南省首屆中學生語文閱讀與鑒賞能力大賽的美國著名小說家傑克..........這部作品名叫()
我也是參加這個的~~
九年級下冊書有~是《熱愛生命》傑克.倫敦
5. 《謊言》(微型小說)閱讀答案
1.因為他想和女乙的距離感小點。
2.因為他不是真的想撒謊。
3.為了讓自己再次見到女乙時心版安理得。
4.表明下文是用第權三人稱來寫。
5.提示:加了個尾巴解開了上文人物的命運,讓讀者回味無窮。
答案僅供產考~~~~
6. 謊言樹外文小說講的什麼 大概什麼內容寫論文需要了解個大概,謝謝
人,許多時候會在理想與現實的困惑中旋渦里掙扎,經過一番磨礪後才找到方向,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方向.
做人要誠實.從懂事起,父母、學校老師,課本上的話都是真理.記得最清醒的是父母老師常常告誡,做一個誠實的孩子,做一個老實人!而我們也遵循這樣的教誨,踏進社會,指導著我們在工作生活和為人處世.這時,卻發現,許多事情和我們受過的教育相悖離,現實工作生活中,要做一個真正誠實的人根本不可能,因為曾經歷過說了誠實的話,不僅讓朋友或同事受傷,也讓自己難過;反之,說些違心的話卻皆大歡喜;漸漸發現,其實生活中某些時候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來蒙蔽安慰自己,所以也需要我們學會在適當的場合不誠實,.
無從考證逗老實人吃誇地這句話起源於何年何代,現代社會老實人更不被看好,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做人應該誠實;而現實總會給誠實的人迎頭一擊,逗煨紅薯地手段高者,平步青去;逗八面玲瓏地厚著臉說著違心話者,左右逢緣,好處總會落到這些人身上.種種現實的遭遇,切身體會,令願意誠實的人越來越少,懂得靈活處世、會說善意謊言的人越來越多,縱觀社會,幾乎凡事均處在逗明地與逗暗地的兩面,想想也正常,因為社會很寬容,人性的本質在當今社會得以最充分地展現,逗明地或許是真實的自己,或許不是;逗暗地卻是真實的自己.
做人是否應該堅持誠實?應該?!有道理,不誠實明擺著就是說謊欺騙別人,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不應該?!也有道理,明擺著有時不誠實的話比誠實話更讓人樂於接受,人際關系更好相處.做一個真正誠實善良的人就會被踵而來事實的困惑.
7. 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一書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是指
美國當代藝術學家愛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文學活動應由四個要素構成:世界、作者、作品、讀者。
1、世界是指文學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不論主觀世界還是客觀世界,世界是文學活動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他不僅是作品的反映對象,也是作者與讀者的基本生活環境,是他們通過作品產生對話的物質基礎。
2、作者是文學生產的主體,他不單是寫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世界的獨特審美體驗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的主體,文學活動也是一種作者的感情表現活動。
3、作品,作為顯示世界的「鏡」和表現主觀世界的「燈」,作為作家的創造物和讀者的對象,作品既是作家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顯現,又是讀者接受的對象。
4、讀者是文學接受的主體,他不只是閱讀作品的人,而是與作者共同生活與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們通過作品而進行潛在的精神溝通,只有經過作者閱讀鑒賞,作品才能實現其價值。
5、文學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動過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才能成為文學活動。文學活動不僅指「文學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對象的主體化,在這個雙向互動過程中,才顯示出文學特有的社會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文學活動四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靜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它是圍繞著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一個有機的活動系統。
8. 有一本小說境界裡面有荒之境,洪之境,宙之境,小說叫什麼名字
精神化靈(化靈境)
演化靈識(精神靈體)
靈識出體(靈游境)
靈識化形(靈形境)
實化靈識(煉靈境)
開辟識海(識海三重天)
靈識有神(神識境)
神識粹神(煉神境)
識海歸元(歸元三重天:神識圓球,神識胚胎,精神靈嬰)
靈嬰有智(分神境)
分支:1.第二元神(雙神三重天:修士中為最為稀少與神秘,雙神主宰,力量可怖)
2.靈嬰融元(元靈三重天:元力與靈嬰相融,形成無與匹敵的力量)
3.靈嬰煉體(魂體三重天:靈嬰與肉體相融,增強雙方面防禦力量)
神力之境(入神境:1.雙神融合 2.元靈融體 3.魂體入元 神力修士,成神之路)
通神三分(通神境:踏足神境,神力三分,返璞歸真)
虛域:神王領域(神王境:精神識海開辟為一方領域)
主神域界(主神境:領域升華變幻為一方星域)
神尊宇宙(神尊境:一念生,宇宙成)
真域:鴻蒙道尊(天尊境:宇宙化真,生靈可生;鴻蒙之始,天尊可稱)
宙宇真主(宙主境:一念出,萬物生)
輪回涅磐(輪回境:宇宙萬物,盛極必衰;輪回往復,永生永存)
這是我想了半天的,望採納!!!!!!!!
9. 中外名家作品,短篇小說,加賞析1000字左右
---《駱駝祥子》
老舍—一個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一個讓後人永遠敬仰的文學巨匠,一座永恆的豐碑。他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離婚》,《老張的哲學》;戲劇《龍須溝》,《茶館》,《春花秋實》;短篇小說集《火車集》,《櫻海集》等等。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駱駝祥子》了。
《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於是,他省吃儉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後終於得償所願,但是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里糊塗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的寄託—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誘惑他,祥子上了當,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於難產。
從此以後祥子就墮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見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車也不去了,吃喝嫖賭的惡習也染上了,他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丑惡面目,如果不是他們的迫害,祥子也不會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嗎?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
雖然這只是一本小說,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但我們可以在追求的過程中慢慢改變。畢竟明天會怎樣?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