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作者胡岑小說

作者胡岑小說

發布時間:2021-09-26 22:05:09

1. 藍熊船長的13條半命中山妖贊美家鄉的詩是什麼

胡岑山巍峨高大,
胡岑山完美無瑕,
胡岑山如此遙遠,
你可聽見我對胡岑山的呼喚?

8年了,沒想到我還能記得,熱淚盈眶中……

2. 中葯——虎杖 桔梗 重樓 元胡 黃岑 配起來治什麼病請幫幫我

虎杖
桔梗
重樓
元胡
黃岑功效:
活血化瘀,清熱燥濕。利咽

3. 蘇在百家姓排行第幾,關於這個姓氏的傳說

以前排42.新的百家姓中排41

(百家姓典故)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布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4. 中國 蘇 姓的來源。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布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蘇姓的故事

蘇姓出自己姓。古帝顓頊孫吳回,為帝嚳火正,掌民事,賜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有六子,為六族,長子樊,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陽,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後名叫槐,封昆吾氏後裔於有蘇之地,在今河南輝縣西的蘇嶺(蘇門山),稱有蘇氏,有蘇氏部族以蘇草(即紫蘇)為圖騰。夏代末,有蘇氏之國被滅,族人以蘇為氏,四散避難。其中有一支向東南遷居於姑蘇(即江蘇蘇州)。有一支向北遷於鄴西蘇城(今河北臨漳西)。周滅商時,這支蘇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遷襄國的蘇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後有一部分再遷蘇水之濱(今河北完縣境)。留在蘇嶺的蘇族人歸順了周朝,其頭領蘇忿生入周朝為司寇,被封於溫(今河南溫縣),建立蘇國,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滅。還有一支蘇族人南遷今湖南梅山一帶,後稱為梅山蠻。宋代時再南遷,少部分混入土著,成為瑤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兩廣,成為南方蘇姓先民。

蘇姓分布
江蘇
蘇姓分布的重點地區。在江南地區分布著蘇軾的後裔,其中蘇軾長子蘇邁的後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鄉、新閘鎮等地,約1500餘人。武進的安家舍鄉前舍周圍的十餘個村莊;薛家鄉晨光村委蘇家村(沿河蘇家村)等村莊,有大量蘇氏分布。蘇軾幼子蘇過的後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東武進洛陽、崔橋、戴溪、運村、鄭陸等地,以及無錫、蘇州、江陰、常熟等地,共2400餘人。太倉、無錫、鎮江、蘇州、南京、宿遷、徐州等地區有蘇氏分布。在蘇北地區鹽城、建湖、阜寧、響水、濱海等地分布著數千戶蘇姓人家,他們也是蘇東坡的後裔,原居於蘇州閶門,明初「洪武趕散」時隨章士誠來到了「蘇家咀」。「蘇家咀」位於建湖附近,是江南北遷蘇氏的集散地。另在宜興元上鄉毫陽村、可酉鄉等均有蘇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鎮,珍門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蘇姓分布。

上海
嘉定的蘇姓有1612人,在全縣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鄉鎮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數最多。嘉定還有滿族蘇姓,但其來自遼寧。金山縣、崇明縣也有蘇姓。寶山縣蘇姓有100。余戶,在吳淞、大場、盛橋等鄉鎮均有分布。南匯縣主要分布在彭鎮、大田、老港等鄉鎮。川沙縣,共有蘇姓宗親1140餘人。

浙江
溫州、海寧、杭州、寧波、瑞安、玉環、蒼南、平陽、泰順等地均有蘇氏分布。
福建
同安、晉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廈門、永春、南平、閩清、泉州、福州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廣東
潮汕地區分布有蘇姓宗親20餘萬,在順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許多已遷居海外。在普寧、海豐、潮州、懷集、羅定、順德、南雄、東莞等地均有蘇氏宗親聯誼組織。南海、佛山、陽江等地也有蘇氏分布。

海南也
蘇氏宗親,分布在儋州,文昌等地。
廣西
藤縣、梧州、岑溪、容縣、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蘇氏宗親多是明、清時從閩、粵兩省遷來。賀縣、靈川、乾江、南寧、寧明、桂平、陸川等地也有蘇氏。

雲南
昆明、蒼山、石屏、嵩明也有蘇氏分布。
四川和重慶
蘇姓分布較為廣泛,如雙流、蒼溪、巴縣、內江、江津、永川、三台、自貢、成都、江油、蓬溪、合江、瀘州、樂山、長壽、宗慶、廣安、南川、豐都、南充、銅梁、犍為、黔江、隆昌、璧山、雙流、奉節等等。仁壽的洪峰、彰加、青崗、分水等鄉鎮都有蘇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縣、平江、長沙、湘陰、寧鄉、桃江、瀏陽等地均有蘇姓分布。
湖北
紅安、京山有蘇氏分布。
江西
德安、崇義、永新有蘇姓分布。
安徽
蕭縣周圍的蘇、魯、豫、皖地區,也有蘇姓分布,他們多是唐末蘇檢的後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區,也有蘇姓分布,其與浙江、江蘇的蘇氏分布較為接近,分屬眉山派和銅山派。

河南
蘇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餘個縣、市都有與蘇相關的地名,如蘇村、蘇庄、蘇營、蘇閣、蘇橋、崗蘇、蘇王、蘇樓、蘇木、蘇所、蘇堤、蘇班棗、蘇秦村等,它們是古今蘇氏族人生活軌跡的反映。太康的蘇姓分布在城郊、九崗廟等鄉鎮。

商丘全縣有328個姓氏中有蘇姓。
鹿邑的蘇姓分布在蘇灣、蘇庄、葡萄架等村。
林縣的城關鎮等也有蘇姓分布,全縣的蘇姓人口為 3367人。
長葛全縣206個姓中有蘇姓,主要分布在蘇樓、蘇庄、蘇菜園、東魏庄村等地。
洛寧、新安均有蘇姓。孟津的蘇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
湯陰全縣231個姓氏中,蘇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蘇姓出有不少人才。
夏邑的477個姓氏中有蘇姓,也有蘇庄。扶溝的279個姓氏中有蘇姓,汴寨村等有蘇姓分布。
光山槐店鄉蘇上灣村、朱灣村也有蘇姓分布。陝縣的前史村、蘇村等有蘇姓。淅川的180餘個姓氏中有蘇姓。
鄢陵的231個姓氏中有蘇姓。
虞城的328個姓氏中有蘇姓,並有回族蘇姓。商水 281個姓氏中有蘇姓,分布在鄧城鄉白蛇崗等村。
西華249個姓氏中有蘇姓。
新縣的272個姓氏中有蘇姓。浚縣的337個姓氏中有蘇姓,人口在一千至一萬人之間。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蘇姓分布。
沈丘的槐店鎮蘇墮等村也有蘇姓。西平的302個姓氏中有蘇姓。安陽縣的辛店鄉東招賢村也有蘇姓居住。延津的
265個姓氏中有蘇姓。長垣的東趙堤、邱村等也有蘇姓分布。鞏義、新鄉、輝縣、郾城、鎮平、南召、信陽、孟州、滎陽、民權、睢縣、潢川、獲嘉等地,也有蘇姓分布。

陝西
扶風是蘇孝慈、蘇蕙的故鄉,在該縣蘇坊村、西蘇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高陵、延安、武功、華縣、吳旗等也有蘇姓分布。
寧夏
吳忠縣有回族蘇姓。
甘肅
分布在靖遠等縣。
山西
陵川、洪洞、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蘇山村、南郭村、杏林、蘇庄等均有蘇姓分布。
山東
淄博、萊陽、濟陽、煙台、寧津、壽光、蓬萊、濟寧、章丘等地有蘇姓分布。
河北
青龍的小馬七彩鄉青河沿等地有蘇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嶺、郭隆庄等都有蘇姓分布。清河縣共有蘇姓3178人,分布於全縣的19個鄉鎮,涉及的村莊有申花庄、西壘橋、後蘇、白溝驛、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寧晉有蘇家莊,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蘇姓分布。正定蘇姓歷史悠久,現存蘇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關村、固營村、店上村等地。藁城、保定、高陽、晉縣、滿城、唐山、故城也有蘇姓分布。

北京、天津有蘇姓。
內蒙的托克托有蘇姓。
遼寧錦州、新民、海城、錦縣、沈陽、遼陽、興城、金縣、朝陽有蘇姓。
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蘇姓居住。
蘇氏在台灣的分布 據1978年台灣官方統計資料,其各縣市共有1694個姓,蘇姓列第23位,人口總計達19萬餘人,主要分布在高雄縣、台北
縣、台北市、台南縣、高雄市。在鄉鎮、區級,依數量分別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雲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區等。
由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撰的《台灣省通志》中,專列有《人民志·氏族篇》,其中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料。該志依據的資料為
1953年由台灣各市縣所填報的數據匯總而成。其時全省共有
828804戶。排列前10名的大姓分別為: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而蘇姓,位列第24位,共有9646戶。蘇姓在台北縣1399戶,在宜蘭縣有12戶,在新竹縣有563戶,在苗栗縣有
417戶,台中縣有175戶,南投縣有497戶,彰化縣有445戶,嘉義縣有1271戶,台南縣有2281戶,屏東縣有171戶,花蓮縣有
61戶,澎湖縣有123戶。
介紹文件
蘇姓起源
蘇姓起源有二:
一、為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周武王時,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蘇國的後裔就以國名「蘇」為姓,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蘇姓則是黃帝的直系後裔。
傳說中的黃帝既是一個部落的名稱,也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據《國語·晉語》載,黃帝和炎帝是由古老的少典氏族中分裂出的兩個胞族。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生活在陝西黃土高原的姬水一帶,因而便形成了最古老的「姬姓」。《史記·五帝本紀》在介紹黃帝時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段文字描述了黃帝作為人文始祖的聰明大智。《帝王世紀》也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又稱為「軒轅黃帝」,實際上是因為黃帝曾居住在「軒轅」這個地方,因以為名。軒轅黃帝是崇尚黃色的,這是因為這個部族生活在黃土高原,其賴以生存的大河便是黃河,而這一人群的皮膚又是黃顏色,這種「黃河、黃土、黃種人」的三位一體,使他們對「黃色」有了更多的偏好。黃、皇古字通用,由黃帝而衍變成至高無上的「皇帝」,成為最為尊貴的帝王的專稱,在歷史時期黃色更成為皇帝獨有的專色,中國古代的宮廷建築,無論是宮室、都邑、太廟,也都由黃土築成,成為有別於其他文明的「黃色文明」。至於黃帝的專號「軒轅」,《說文》段注為,曲(車舟)藩車為之軒,大車謂之轅,「軒轅」實際上指為「有篷頂的大車」。據史料記載及學界研究,早期的黃帝部族是以游牧生活為重要的內容,「軒轅」大車的發明,為這種生活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運輸工具,在當時的部族生活中占據有重要的地位。並因此而成為黃帝及其部族的名號。另一方面,黃帝部族以龍作為圖騰標志。考古發現中,龍的形象的不斷變化,龍形象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實際上是黃帝部族發展壯大,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真實寫照。

黃帝及其部族最早的居住地在姬水,亦即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後采向東發展,到達中原,並在河南新鄭形成政治中心。《史記》的有關註解均有「黃帝號有熊」,「有熊,河南新鄭是也。」《元和郡縣圖志》:「鄭州新鄭縣,本有熊之墟。」另外,陳留(今屬開封)有「黃城」、杞縣有「夕卜黃」、滎陽有「黃水」、封邱有「黃池」,這些都與黃帝部族的活動有關。密縣的大瑰山、臨汝的崆峒山、靈寶的荊山,盧氏的熊耳山等都有黃帝活動的遺跡,反映中原地區是黃帝及其部族的重要活動地區。黃帝以中原為中心,「慣用干戈」、「修德振兵」、「天下有不順者,……從而征之」,尤其是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在涿鹿(今屬河北)大戰,取得了勝利。黃帝及其部族的軍事行動,加速了傳說中各部族間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以中原為核心的南達於江、東至於海、北達燕趙的內涵相近的先進文化。

黃帝在典章政制與經濟文化上也有重要的貢獻。《史記》等史書記載,黃帝「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這種管理形式,應該是後世政權的雛形。黃帝的史官「倉頡作書」,「伶倫作律」、「容成造歷」,「黃帝考定星歷」等,黃帝時的文化成就巨大。黃帝采銅鑄鼎,以玉為兵,刳木為舟,作宮室以避寒暑等。黃帝的夫人嫘祖發明了養蠶、織錦等,反映了黃帝時代的前所未有的發明創造,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

傳說黃帝在功成名就於荊山鑄鼎後,騎龍升天。《史記·封禪書》有詳細的記載,在河南靈寶,有與這則傳說相關的地名與遺跡,如荊山、鼎湖、龍溝,以及黃帝廟。在陝西省黃陵縣,有「橋山」,而「橋山」附近有黃帝陵,這里也就成了歷代君民祭奠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聖地了。

依照史書記載,顓頊為黃帝的孫子輩。《史記》、《帝王世紀》以及某些蘇譜均有詳細說明,在黃帝的25個兒子中,最早取得「姓」的名號者僅有14人,這些姓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姓,現代姓氏則是在此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氏」。黃帝正妃是采自西陵氏族的嫘祖,她為黃帝生下的兩個兒子分別是青陽與昌意。昌意曾在「若水」一帶的西南地區長期生活,並娶當地土著蜀山氏族的昌仆為妻,他們的兒子顓頊從小便在西南地區生活,後隨氏族東遷到中原。

顓頊既是古史傳說中的英雄般的人物,也是當時統合天下的部族名號。學術界對顓頊的本意有著多種的理解。《論衡》中談到的「顓頊戴干」,有的學者以民族志與考古發現相結合,解釋其為原始部族時人們在頭部佩飾器具從而形成的一種頭部裝飾,這種裝飾使得其成為「扁形變頭」。根據史書中將「顓頊」與「高陽」並稱的現象,其含義為旭旭升起的太陽。而這種對自然的崇拜現象,在當時應是較為普遍的。

顓頊及其部族東遷的過程,也是以顓頊為首的部落聯盟形成的過程,也是史前部族融合發展的過程。顓頊在河南、山東、河北等黃河中下游地區活動留下有大量的遺跡。其最重要的傳說是保留在《淮南子》等書中的「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的傳說,兩大部族的長期征戰,在史書中形成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顓頊也因此而獲勝,部落聯盟獲得了空前的擴大,並以此贏得了五帝之一的贊譽。

顓頊的統治中心也在中原。史書記載,顓頊在河南許昌、杞縣、淮陽等地居住。《左傳》:「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帝丘在東周時為衛國的都城,其位置在今河南濮陽附近。顓頊盡管在軍事上有所作為,但他的功績主要在宗教禮儀上。《大戴禮記》對他的功績有十分精要的概括,稱贊他是很有謀略,通曉道理的人,他的行為舉止符合天意與鬼神的意志,所以說他是人與神的溝通者,他所開啟的由宗教對人的控制的辦法,以及對社會組織結構的改造,在當時是個進步。顓頊死後,埋葬在頓丘城外,即今河南省內黃縣,據說他活了98歲,顓頊之後,其部族又分裂為若干個部落。《世本》的「帝系篇」等文獻,甚至在一些「蘇譜」中,也有「顓頊八子」的記載。顓頊娶鄒屠氏之女生蒼舒、隕鼓、禱戴、大林、龍降、廷堅、仲容、叔達等8子。顓頊又娶勝奔氏之女生子稱,稱生卷章,卷章又名老童。

老童及其部族,也如他的先祖那樣在中原生活,但也在關中、江淮等地區生活,其遺族後來還遠遷到嶺南活動。老童(卷章)的部族後又發展為重黎和吳回。

重黎這個傳說時代的人物,實際是由重與黎二個部落合並而成,重黎實際上是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的後裔逐漸裂變為「九黎」,並成為「黎民百姓」中的主體。重黎曾擔任過帝嚳時的「火正」。「火正」是傳說時代掌管火源的職官,因為火的發明傳說為祝融氏所為,因此「火正」又稱為「祝融」,重黎因任「火正」,重黎也與祝融有了聯系。火的發明,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火可以驅除野獸,使人類在與其他動物的爭斗中處於優勢;火可以熟食,食物成分的改變為人類智力的進步創造了條件;火可以用作耕種,「刀耕火種」的初期農業的興起,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標志。以看守火種,到對火神的祭祀,以至火化升天等均由祝融(火正)負責,因此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重黎受命與流落在南方的共工氏進行戰斗,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帝嚳以平叛不力而殺了重黎,並讓重黎的弟弟吳回襲任火正祝融之職,吳回也便有了祝融氏之稱。

吳回在南方與共工氏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他與他的部族也因此重返中原。《路史》、《左傳》均記載,在河南鄭州有「祝融之墟」,其具體地點在新鄭與新密附近,即西周時期鄶國所在地。吳回及其部族雖然在陝西、山西、甚至東南地區生活,但最終以中原為中心,吳回死後也埋葬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區。

陸終傳說是吳回的兒子。根據對其名號研究,陸終是以捕食善跳動物而著稱的部落,並以此作為圖騰以及首領的名字。陸終及其部族也在中原一帶活動,山西的平陸、河南豫北地區的「大陸」(吳澤)等便是這種活動遺跡的反映。在豫北地區的獲嘉、修武、輝縣交匯處的吳澤,實際上也是當年吳回曾活動過的地區,這里與顓頊故都也相去不遠,並有親族在其附近居住,因而具有較好的生活基礎。

陸終生6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竹堅)、會人、轡牲、季連。其中,樊封昆吾為己姓。
先祖昆吾公
昆吾公是蘇姓的先祖,這是諸多蘇譜所公認的。樊封於昆吾,又稱昆吾氏。也就是說,由陸終及部族發展衍變而來的昆吾部族,其首領亦稱「昆吾氏」即蘇譜上的「昆吾公」。「昆吾」的字義,《夏小正》解釋為:「昆,小蟲。」又稱,「昆者,眾也。」「小蟲動也。」《說文通訓定聲》認為,昆吾為眾蟲之意,吾即音的尾語。昆吾源自陸終,二者都有「眾蟲」之意,一方面反映二者的圖騰相近;另一方面說明其部族人口眾多,興旺發達。《國語》、《史記》都記載,昆吾為「夏伯」。

《呂氏春秋》記載有「昆吾作陶」。《說文》及其相關著作也有「昆吾者,壺之別名。」「昆吾,圜器也。」
昆吾氏也在中原地區活動。他們的蹤跡與夏人相近,如在山西傳說有夏都安邑的地方,有「昆吾亭」。河南濮陽為「顓頊之墟」,這里不僅有「昆吾台」,也有「昆吾之墟」,《竹書紀年》寫道:「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於有蘇。」「帝芬」,有的書中記載為「帝槐」,是夏代第8個王,屬於夏代中期。

《世本》:「蘇氏,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元和姓篡》:「蘇,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鄴西蘇城是也。」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蘇氏出自己姓。顓頊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生樊,封於昆吾。昆吾之子封於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
「有蘇氏」
「有蘇氏」在商代仍有活動,其重要人物是蘇妲己。《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在《國語》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史記·殷本紀》表述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有蘇氏」是商代的重要部族,但與商王室的關系並不融洽;商王室討伐「有蘇氏」,擄得了美麗的妲己,而且殷紂王十分喜愛妲己的美色。

蘇國
蘇國的建立,是蘇姓歷史上的大事。
西周政權建立後,周天子對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左傳》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杜預註解為:「蘇忿生,周武王司寇蘇公也,與檀伯達俱封於河內。

關於蘇國的范圍。《後漢書·郡國志》雲:溫,故國也,蘇忿生封。」《括地誌》卷二,「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漢、晉以為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溫是蘇國國都,位置在今河南溫縣西安樂寨與招賢一帶。《左傳》記載,春秋前期周桓王將蘇國的田地給予了鄭國,這些地點有「溫、原、締、樊、隰城、攢茅、向、盟、州、陘、(阝貴)、懷。」其中,溫、州、陘(邢),均在今溫縣境內。原、樊,在今河南濟源市境內。締、向,在今河南沁陽市境內。隰城、懷,在今河南武陟縣境內。盟,在今河南孟州市境內。(阝貴),在今河南焦作市郊。攢茅,有考證為攢城與茅城,均在今河南輝縣市境內。以上諸邑,很難說是蘇國的全境,即便如此,也包括了今濟源市與焦作市的全部,今新鄉市的西部,這樣一個廣大的地區。其基本上與康叔受封的衛國為鄰,也應該是當時較為重要的蘇國。蘇國的爵位,文獻中稱蘇國國君,有「蘇公」、「蘇氏」、「蘇子」、「溫子」等多種稱呼,盡管當時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說法,據說執行時並不嚴格,因此,蘇國可能僅為「子」爵,其首領又任司寇,稱作「蘇公」.

西周時期是蘇國的重要發展時期,傳世的青銅器著錄在《三代吉金文存》一書中,其中的《史頌鼎》有長篇銘文,記載了史頌受命視察蘇國,掌握並實行蘇氏之法。《三代吉金文存》收錄有蘇國銅器《蘇公簋》,這件器物銘文不長,卻記述了蘇、周聯姻的史實。兩周時期,異姓諸侯間的聯姻,是密切相互間關系的重要手段,蘇女嫁與周男,一方面反映了蘇國對周王室的仰慕,同時也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蘇、周關系密切的標志。在三門峽虢國墓地也發現有西周晚期的蘇、虢聯姻的器物。虢國都上陽,位置在今三門峽市近郊,虢國雖不屬於大國,但卻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所封,其君主虢仲曾輔佐周夷王南征淮夷,釀成國人暴動;虢文公為周宣王時的重要卿士,在周王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門峽墓地中發現的「蘇甫人」盤、匝,正是蘇女遠嫁虢男的反映。「蘇冶妊」鼎,記載了作為蘇君夫人的妊姓女子,為她的女兒遠嫁他鄉,而專門作器的情況。在三門峽墓地,還發現有「穌子叔」鼎、「穌貉」豆等,其銘文不長,但都可以說明,蘇、虢間有著持續不斷的良好關系。此外,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寬兒鼎》青銅銘文拓本中,記載了「蘇公之孫寬兒」的歷史史實,對研究蘇國史,也有重要的幫助。青銅銘文中的「蘇子叔」、「蘇公子」,也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蘇國宗室的重要人物。

《詩經·小雅》記載了蘇公與暴公的史實,「蘇公作是詩以絕之」。《世本》雲:「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chi,持)。蘇成公,平王時諸侯也。」篪是一種樂器,「管樂十孔,長尺一寸,吹孔有觜(嘴),如酸棗。」

春秋時期,奴隸主貴族的禮樂制度發生了動搖,周天子的神聖地位也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平王東遷洛邑,蘇國與周都僅一河之隔,蘇國成為王畿之地,其相互間的矛盾也大大加劇了。

蘇國與列國間的矛盾,首先來自於鄭國。鄭國是西周時期最後被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鄭國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異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區的關中,「犬戎之亂」後,鄭武公協助周平王東遷,並在王畿重建鄭國。鄭國受封的地方,原來也有一些小國,鄭先後滅掉鄶、虢等8個小國,在中原擁有一席之地,成為在中原有一定影響的強國。鄭國勢力的擴大,無形影響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鄭交惡,並互以太子為質。平王病逝,在鄭為質的太子孤因哀傷過度,不幸身亡,其子嗣位,是為桓王。桓王對鄭國稱霸,心有餘悸,在朝中對鄭不恭,引起鄭國朝臣的不滿,他們力主挑戰王權,以觀其行。這一天,鄭國大將祭足率領鄭國軍隊白玉門津渡過黃河,以向蘇國借糧遭到拒絕為由,強行收割蘇國已成熟的小麥,並運回鄭國。其後,又到王城附近公然強搶周王宗室的稻禾。可見,在諸侯稱霸的時代,蘇國作為周王的親信國,但卻受到傷害。周天子並令衛、陳、蔡

5. 胡岑岑姓名打分

山高月遠,古往今來。打100分。

6. 胡字姓求帶火字旁的女孩名字,急!

胡羽煙 胡岑煖 胡秋和

7. 有誰知道姓氏」蘇「的由來,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


(百家姓典故)
蘇氏系承昆吾 發源河南臨漳
三蘇是文壇上的名人,關於蘇姓的族譜,在蘇洵族譜的後錄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為彭祖,次曰來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羋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者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

實際上,這一段蘇姓姓源考據,是可以適用於天下的蘇姓的,因為,《姓纂》上關於蘇姓的來源,也做了同樣的介紹。《姓纂》是這樣說的:「顓頊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蘇,鄴西蘇城是也。蘇忿生為周司寇,居河內、扶風、武功。漢,蘇建目河內徙扶風。」

由此可見,頭一個以蘇為姓的昆吾,是顓頊帝的後代,他們最初的發源地,則在今河南省臨漳縣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蘇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內,所以這個家族也就是遷移到今為甘肅省的河內地方,繼續繁榮滋長,以後子孫才逐漸遍布於各地,四川眉山那個光輝燦爛的蘇家,自然也是從河內所遷移出來的。

蘇姓,真可以說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從3000年前的春秋時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業,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蘇從。

蘇秦,名氣更加響亮,他與張儀同被稱為縱橫家,他提倡合縱以抗秦,結果身佩六國相印,榮宗耀祖,顯赫異常。

到了漢武帝之時,蘇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偉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曉得的蘇武。

宋代的文壇,似乎是蘇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筆題贈「玉堂之署」4個字的蘇易簡;以及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曾佐歐陽修變文格,晚年自號「滄浪翁」,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的一代高士蘇子美(舜欽)等。

閱讀全文

與作者胡岑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