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狄更斯小說great expectations《遠大前程》的人物簡介
PIP的性格分為三個階段 1:innocent,kind,generous(初期階段:天真,友善,慷慨)
2:snobbish,seeking for vanity and self conceited and a little greedy
3:full of love,loyal,a person with high morality
MAGWITCH(麥格維奇,逃犯,曾經受到pip的幫助,後來為報pip的一f飯之恩在殖民地辛苦勞動,隱形埋名的資助pip,要把他變成一位紳士):selfless,kind,honest,thankful,high respect for the upper class
JOE(喬,pip的姐夫,一個鐵匠),honest and tolerant,sincere and kind
MISS HAVISHAM(哈維莎姆小姐)
ESTELLA(埃絲特拉,哈維莎姆的養女,後來pip愛上了她)
關於pip的「遠大前程」
1.when he was young,he wanted to become a blacksmith like his brother in law.(小的時候,他想像姐夫一樣成為一個鐵匠)
2.his meeting with Havisham changed his attitude towards life,and he admired he decent way of living like a gentleman.he met Estella and fell love with her,but he cannot marry her because of his inferior status and his expectations changed:raise his social status and to become a gentleman,get a better ecation and then marry Estella.(後來當他遇到哈維莎姆小姐,他的人生觀改變了,他希望成為一個紳士,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並希望能夠娶埃絲特拉)
3.Pip realized the money and social status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what is important is love and loyalty.man's true valu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money and status.(他意識到錢和地位並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是愛和忠誠。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和他的金錢地位無關)
好郁悶,想好好打出來,可是還是感覺有點亂,是英國文學課上記的筆記,呵呵~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
『貳』 英國作家狄更斯寫的小說遠大前程是不是真的
這是一部小說,並不是歷史。《遠大前程》又譯《孤星血淚》,是英國作家查爾斯內·狄更斯晚容年寫成的長篇小說。
狄更斯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者,作為現實主義的代表,他的作品很接近現實,注重對現實的再現。但是,這依然是一部小說,主體依然是虛構的
『叄』 遠大前程的內容簡介
小說故事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記述了皮普在鄉間的質朴的童年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了一名逃犯。並偷了家裡的東西幫助他。
不久,皮普受邀到哈維沙姆小姐的薩蒂斯大院玩耍,從此內心發生變化。他愛上了美麗卻冷漠的埃斯特拉,開始為自己的出身及親人感到害臊。
一天,皮普突然受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資助。被送到倫敦接受上等人的教育,他為此欣喜若狂。故事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了皮普在倫敦接受教育的經歷。
由於受到上層社會勢利習氣的傳染,皮普過著奢靡墮落的生活,道德品質也變得低下。他一直以為是哈維沙姆小姐匿名資助他接受高尚教育,然而,真正「恩人」的出現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對現實。
小說最後一部分記敘了皮普保護潛逃回國的流放犯馬格威奇的經歷。雖然馬格威奇最終難逃被捕的命運,但是在一系列的變故中,皮普最終回歸人性之美,深切地體會到友情和親情的可貴。

(3)遠大前程小說誰寫的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遠大前程》一書屬於查爾斯·狄更斯的晚期作品,它寫於狄更斯生活中出現危機之後。他剛與妻子凱瑟琳分手,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同時,他開始了與年輕的演員愛倫·特南的婚外愛情,這一段感情給他帶來的痛苦多於幸福。這一時期,由於對社會黑暗認識的進一步加深。
加上年齡的增長,個人婚姻愛情生活方面的不幸,作者思想中抑鬱的一面有所增強,反映在創作中,樂觀的基調大大削弱。
作為對社會弊端的反映和對人情世態的寫照,狄更斯的敘事藝術顯示出微妙的變化,狄更斯的創作處於自我疑慮增長的時期。
作者介紹:
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做童工。
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是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
後來創作才能日漸成熟,先後出版了《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雙城記》(1859)《遠大前程》(1861)等。
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
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復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
他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
並以嚴肅、慎重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體現了英國人的核心精神,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和滿足。但狄更斯身上還有英國人的另一種精神,一種自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他為弱勢群體代言,追求社會正義,探尋能使人類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叩問世界首富之國的良心,用15部長篇小說和大量的散文作品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和夢想。
『肆』 遠大前程的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出生在英國的朴次茅斯市,但是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倫敦和肯特度過的,他的小說有很多是以這兩個地方為背景的。
狄更斯9歲上學,但卻於1824年因其父負債入獄而被迫輟學。狄更斯不得不在一家皮鞋油作坊當學徒,以此來維持生計。一種蒙羞受辱、遭受拋棄的感覺縈繞狄更斯的一生,他後來在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1849—1850)中描述了這段經歷。
從1824年到1826年,狄更斯又重新上學。但在大多數時間里,他都是依靠自學。1827年15歲的狄更斯告別了學校,開始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供職,隨後到報社成為一名采訪議會的記者。這段經歷使狄更斯熟悉了英國法律和政治體系的內幕,使他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物,並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做好了素材和藝術方面的准備。
1833年12月,狄更斯用筆名博茲出版了他的系列描述倫敦生活的首期作品。這些短文在1836年結集出版,定名《博茲特寫集》,使狄更斯獲得初步成功,從而使他與凱瑟琳·賀加斯的婚姻得以實現。後來一位出版商找上門來,想請他為自己准備出版的卡通畫配些文字,狄更斯同意了,但他不願按照畫的內容來限制他的文字,相反他要求根據自己的文字來配畫。
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著名的《匹克威克外傳》就這樣產生了。小說以連載的形式發表,獲得空前成功。狄更斯也因此而出名,並不斷創作新的小說保持自己的名聲長盛不衰。
狄更斯精力充沛,才思過人,除了小說創作,他還從事其他各種活動。1842年,他到美國演講,支持國際版權協議,並堅決反對奴隸制。1843年,狄更斯出版了《聖誕歡歌》,這成了經久不衰的兒童讀物。此外,狄更斯還曾經營過一個戲劇公司,並於1851年為維多利亞女王表演。
盡管狄更斯事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家庭生活卻不美滿。凱瑟琳文靜沉穩,但智力平庸,缺乏狄更斯需要的激情;對丈夫的文學事業,既不理解也缺少支持,而且夫妻之間常有爭執。關系的不融洽,加之狄更斯和一名年輕女演員的暖昧關系導致狄更斯在1858年與妻子分居。他和凱瑟琳共育有10個子女。
縱觀狄更斯的文學創作歷程,隨著他的藝術的逐漸成熟,他的小說風格逐漸發生變化。在《匹克威克外傳》和《尼古拉斯·尼克爾貝》 (1838—1839)等早期作品中,他主要講述有關主人公奇遇的一些滑稽故事。而在他後期的作品中,狄更斯則傾向探討重大的社會問題,作品集敘述、人物心理描寫以及豐富的象徵於一體。他的著名作品包括《荒涼山莊》(1852—1853),《小杜麗》(1855—1857),《遠大前程》 (1860—1861)和《我們共同的朋友》(1864—1865)。
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讀者十分欣賞狄更斯早期作品中所體現的幽默與感傷。但今天的評論家卻更欣賞他後期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形式結構更加緊湊,對人性的把握更加敏銳。
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狄更斯的主要作品還有:《奧立佛·退斯特》(1837—1839),《老古玩店》(1840—1841),《巴納比·拉奇》(1841),《馬丁·朱述爾維特》(1843—1844),《董貝父子》(1846—1848),《艱難時世》(1854),《雙城記》 (1859)和《艾德溫·德魯德的秘密》(1870,未完成)。
從19世紀60年代起,狄更斯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中風而去世,5天以後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名人墓地。
雖然《艾德溫·德魯德的秘密》這部作品未能最後完成,但是狄更斯在有生之年創作的16部完整的小說以及大量的短篇,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
他指出了社會問題的關鍵是由於人們對金錢的盲目追求和極度貪婪,從而忽視了社會的其他層面,進而導致了各種邪惡以及人際間的不平等;同時,他還提出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法。
透過狄更斯的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盡管社會冷酷無情,他仍具備一顆仁愛的心。盡管狄更斯的作品時而表現出深刻的洞察力,時而又陷入離奇怪誕描述,但其基調總是樂觀向上的,並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使其明白做人的真正道理。
重大主題
抱負與自我追求
[1]《遠大前程》有關道德的主題十分簡單:愛、忠誠和良心比財富和社會地位要更為重要。
狄更斯通過匹普追尋所謂「遠大前程」的經歷來表現這個主題。因此,抱負以及追求個人發展成為這部小說的一個中心主題,也成為促使匹普發展的一個心理機制。從內心深處來說,匹普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旦當他發覺有比自己已經擁有的更好的東西時,他就馬上想得到它。當他看到郝薇香小姐的薩提斯庄園時,他就期盼成為一名有錢的紳土;當他發現自己道德上的缺陷時,便希望能夠變成一個好人;當他意識到自己不會讀書時,他便渴望知道怎樣讀書。匹普自我追求的慾望便是確定這部小說標題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匹普相信人生可以得到改善,所以他才覺得自己的未來有著「遠大的前程」。
[2]在《遠大前程》中,抱負與自我追求以三種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社會的和教育的。正是這些動因驅使匹普在小說中作·出最好或最壞的表現。首先,匹普渴望道德上的自我改善。當他做不道德的事情時,便會嚴厲自責;這種強烈的負罪感會激發他以後把事情做好。比如當他離家去倫敦時,內心經歷了激烈的斗爭,總覺得這樣做實在對不起喬和畢蒂。其次,匹普渴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出於對艾絲黛拉的愛,匹普盼望成為艾絲黛拉所屬階級的一員。在他姐姐和潘博瞿克的鼓動下,匹普終日沉醉在紳士夢中。實現匹普的紳士夢成了這部小說的基本情節。這給了狄更斯機會去諷刺他那個時代的階級體系,並揭示其變幻莫測的本質。很顯然,與他作為鐵匠學徒的生活相比,匹普的屍紳土」生活並不那麼盡如人意,道德上也更為墮落。再次,匹普渴望獲得良好的教育,這與匹普渴望提高社會地位和娶艾絲黛拉為妻有著必然的聯系。要想成為一名紳士,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他僅僅是一個無知的鄉巴佬,就毫無希望進入上流社會。但是,通過喬、畢蒂和馬格韋契的例子,匹普明白了一個人的真正價值與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愛和良知遠比博學與崇高的社會地位更重要。
社會階級
[1]在小說《遠大前程》中,狄更斯對維多利亞英國的階級體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從最可憐的罪犯馬格韋契到貧窮的農民喬和畢蒂,從中產階級潘博瞿克到富有的郝薇香小姐。社會階級是貫穿於整部小說的中心主題,並最終上升到小說的道德主題——匹普最終意識到財富和社會地位遠不如愛、忠誠和人的內在價值的重要。雖然匹普深深愛著艾絲黛拉,但是艾絲黛拉的社會地位和她本人的性格完全沒有聯系。雖然杜馬爾身·為貴族,但卻品德低下;馬格韋契雖然是一個即將被施以絞刑的罪犯,卻有著內在的價值。
[2]最重要的是這部小說所描寫的是工業革命以後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階級狀況。狄更斯鄙視那些世襲的貴族,卻尊重那些依靠勞動發家致富的人。雖然郝薇香小姐的財富來源於釀酒廠,但依靠的依然是她自己的領地。狄更斯通過把社會階級這一主題與自我追求這一主題相聯系,進一步強調了小說的中心主題,那就是抱負和自我追求。
犯罪,有罪與無罪
犯罪、有罪與無罪這一主題在小說中主要是通過犯人和犯罪律師等人物來進行探索。從喬在倫敦監獄絞刑架旁邊的鐵匠鋪打造手銬開始,關於犯罪與刑事審判等意象就充滿著全書,成了調和匹普內心良知與外在的司法機構之間沖突的重要象徵。一般說來,正如社會階級只是一種表面的價值標准,外在的司法機構(警察,法庭,監獄等)也僅僅是極為表象的道德評判標准,匹普必須學會在這些標准之上去尋找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和內心道德良知。
匹普開始害怕馬格韋契是因為他是一個罪犯,匹普對於幫助過馬格韋契而產生強烈的負罪感也是因為他害怕警察。在小說的最後,匹普發現了馬格韋契高尚的內在品質,因而他就可以忽視馬格韋契在司法層面上作為罪犯的身份,出於良心的驅使,他盡力幫助馬格韋契逃離警察的追捕和法律的制裁。正是因為匹普學會了用良知去評價馬格韋契內心的品質,所以他最後用內在的標准(有道德善良的好人)取代了外在的標准(罪犯身份)。
主旨雙重性
[1]狄更斯作品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結構的繁復與均衡。他的作品情節包含復雜的巧合、錯綜的人物關系和富有的戲劇性。在情節發展中,環境、氣氛、事件和人物都有機地融合起來。
[2]除了人物關系盤根錯節外,《遠大前程》也許是狄更斯作品中戲劇性對稱表現最突出的一部。一種雙重結構貫穿小說的始末。從小說的開場到結尾,幾乎每一個元素都在小說的其他方面有所折射和回應。沼澤地里的兩個罪犯(馬格韋契和康佩生),困在屋裡的兩個病人(喬太太和郝薇香小姐),對匹普產生興趣的兩個女人(畢蒂和艾絲黛拉),等等。還有兩個神秘的贊助者:給了匹普財產的馬格韋契和秘密支助赫伯特的匹普。並且,小說中還有一對試圖按自己的意願來塑造孩子的成年人:馬格韋契,希望能擁有一個紳士,就努力把匹普變成這樣的人;郝薇香,試圖把艾絲黛拉撫養成一個專門報復男人的人,以慰藉自己受傷的心。有趣的是,這兩人的舉動都是康佩生促成的——馬格韋契嫉恨康佩生的地位與教育,但自己又無法奢望趕上他,所以決定把匹普培養成一個紳士;郝薇香因康佩生未能在教堂舉行婚禮時露面而傷心欲絕,所以渴望能通過艾絲黛拉達到報復的目的。郝薇香與康普生的關系——出身高貴的女人和出身平凡的男人一進一步折射出匹普和艾絲黛拉的關系。
[3]這種雙重要素的模式雖說並沒有給小說主題帶來實質意義,但是,正如天氣和行為的關系一樣,它使我們明白在匹普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是相互關聯的。戲劇性的對稱貫穿狄更斯所有的作品,是他小說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
人與非人的比較
在《遠大前程》中,敘述者用無生命的物體意象來描述人物的外表,尤其是次要人物或者是敘述者不熟悉的角色。比如說,喬太太看起來似乎是用磨碎的肉豆蔻來擦洗自己的臉,而威密克先生那難以捉摸的外表總是被比做一個信箱。使用這樣的表述模式可能會讓人覺得敘述者對人物毫無同情之心,或者暗示出入物在生活壓力下更像一個物而不是人。後一種解釋表明了一般意義上的這種表述模式屬於社會批評的范疇,暗示了階級制度或者刑事審判制度會使一部分人喪失人性。
象徵
薩提斯庄園
狄更斯在薩提斯庄園里營造了一種宏偉的哥特式氣氛,這里的很多事物象徵著匹普對上層階級的浪漫妄想和小說的其他很多主題。衰老的郝薇香小姐身上的結婚禮服象徵著死亡和腐化,充滿反諷意味。她的婚紗和婚宴象徵著她的過去,房子里靜止的時鍾象徵著她試圖讓時間停止,拒絕改變任何事情,想讓一切都跟她結婚那天被拋棄時沒有兩樣。房子旁邊的釀酒廠象徵著商業和財富的聯系:郝薇香小姐的財富不是貴族出身的產物,而是她在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中成功經營的結果。最後,庄園燒毀後滿是灰暗塵土的殘垣斷壁象徵著房子的居住者和整個上層階級的頹廢與墮落。
沼澤地上空的霧
背景在《遠大前程》里幾乎總是象徵著某一主題,並設定某種語氣來與小說的戲劇性行動相吻合。匹普童年時的家鄉,肯特郡附近布滿濃霧的沼澤地是小說最有深意的背景之一,作者多次運用這一背景來象徵危險和動盪。年幼時,匹普在濃霧中給馬格韋契送去鐵銼和食物;後來,他又被奧里克綁架到布滿濃霧的沼澤地,還差點被殺死。每當匹普走進霧中,就有可能發生危險。值得注意的是,當匹普得到神秘贊助後不久,他要去倫敦,但必須穿過這些布滿濃霧的沼澤地,這就提醒讀者注意,匹普人生中這個明顯的正面變化也許隱含某種危險的後果。
本特利·庄姆
盡管他只是書中的一個小人物,本特利·庄姆卻與匹普形成重要的對照,顯示了階級差別的專制性。在匹普心裡,社會道德觀念是與通過教育進入上流社會緊密相連的,因而兩者互相依存。作為上層社會的一員,庄姆既粗俗又殘忍。他的例子向匹普證明社會地位的提升與個人的才智和道德沒有必然的聯系。庄姆是蠢材一個,卻繼承了大筆的財富,而匹普的姐夫喬是個好人,終日勞作,卻收獲甚微。庄姆作為一個反面教材,讓匹普看清了像馬格韋契和喬這樣的人物性格的內在價值,幫助他最後放棄了那些對待財富和階級的不成熟的幻想,達到了一種新的更富同情心,也更加現實的理解。
『伍』 遠大前程的作者簡介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1870年),英國小說家,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斗爭,並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可怕的大火」也將在法國重演。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考坡菲》(1850)和《遠大前程》(1861),等等。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

『陸』 關於遠大前程的主人公
孤兒匹普從小由姐姐撫養,受雇於貴族郝薇香,並且愛上了她的養女艾絲黛拉,一心想成為「上等人」。他小時候好心搭救的一名逃犯在國外發財致富,為報答救命之恩,巧妙安排他去倫敦接受上等教育,進入上流社會。然而命運並不與匹普的希望接軌:艾絲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遺產充公,匹普的「遠大前程」轉眼化為泡影。整部小說情節扣人心弦又感人至深,希望由萌生而至幻滅的過程喚起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共鳴。不少西方評論家將其推崇為狄更斯最出色的作品。
這部作品原題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筆遺產,中國把它譯成「遠大前程」。這個譯名給讀者一種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遠大前程的。而事實上,這個「遠大前程」是帶諷刺意義的,應該說這部作品的主題決非僅僅是寫孤兒皮普想當上等人的理想幻滅的故事,如果這樣理解,就領會錯了狄更斯創作這部作品的意義。
『柒』 《遠大前程》是小說改編的嗎 小說和電視劇有什麼關系
據悉,電視劇《遠大前程》不是小說改編的,而是原創的劇本。
《遠大前程》由謝澤執導,陳思誠、袁弘、佟麗婭、郭采潔領銜主演的年代傳奇劇,以上世紀20年代的「魔
都」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
『捌』 遠大前程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嗎 小說結局介紹
電視劇《遠大前程》應該不是改編而成,
目前網上並沒有消息傳該劇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
網上有同名小說,但是和這部電視劇並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