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蕭紅小時候的故事
1911年6月1日(農歷五月初五),蕭紅出生於呼蘭縣城一封建地主家庭。遠祖張岱,於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一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
蕭紅父親張廷舉,早年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范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促使蕭紅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親姜玉蘭,生一女三子,蕭紅是第一個孩子。1919年8月母親病故。
同年12月,父親張廷舉續娶,繼母梁亞蘭對蕭紅姐弟感情一般。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常帶她到後花園玩耍。由於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小學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一初高兩級小學。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一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斗爭。
在蕭紅上小學期間,由父親包辦把她許配給呼蘭縣駐軍邦統王廷蘭之子王恩甲。
1926年蕭紅小學畢業,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上中學,輟學在家。經過一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
在第一女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築鐵路的遊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願。蕭紅在這一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一直站在斗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後,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她不顧父親反對,毅然背叛家庭,逃婚來到北平,並進入女師大附中讀書。
1931年2月初,因無經濟供給,生活困難,蕭紅只好離開北平返回呼蘭。春節後她隨家搬到阿城縣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在福昌號屯的這段生活,為蕭紅後來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說、散文就是以這里為背景寫的。

因兒時疾病導致了蔡紅終身腿部殘疾,在一般人看來,一些小小不言的事情對於她來說是可以打些折扣的,但是,這些年來她一直信奉自己的「本份」理念,從未放鬆過對自己的要求。十幾年來從未出現過遲到早退的現象,一次也沒有!
即便是在2009年11月石家莊市出現歷史罕見的暴雪的極端天氣,在其他人看來因為路實在難走,晚接會兒班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她不那樣做,她寧願提前三個小時從家裡出來,早點兒到崗、早點兒讓交班的人員回家休息。
因為她認為,和平年代雖然不需要像董存瑞那樣去炸碉堡、不需要像黃繼光那樣去堵槍眼,但是嚴明的紀律還是不可缺少的,共產黨員的信仰是不能有絲毫動搖的。十幾年來她值班的崗位始終保持著窗明幾凈,她沒有因自己身體的不便而懈怠了操作室的6S工作。
她總是想盡辦法去維護責任區域的衛生,接班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抹布,用自製的工具擦窗,司秤作業間隙她會不停地清掃室內外衛生,在她的帶動下,同崗位的職工均養成了同樣的習慣,給客戶展示了一個良好的窗口形象。
進出廠物資量計量工作由於物資種類繁多、手續復雜、工作量較大,而且責任艱巨,只有心靜、眼明、手快才能做好相應工作,她在工作中總是積極學習新程序的使用,熟記各種代碼,用心鑽研操作技巧,工作效率非常之高,對於常用車的皮重、載重量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早一步發現問題,盡早解決。
在崗操作時,她的精力始終保持高度集中,不受外界干擾,嚴格執行檢斤作業標准,確保各項數據錄入的正確。就連與她鄰近的警衛們也由衷的說:「真服了蔡紅了!她連夜班都不會有絲毫的倦怠,從未見過她有精神不濟的時候,難怪人家不出錯呀!」。
檢斤工作很平凡,但是也有著無比的責任,稍有疏忽就會造成公司的經濟損失,所以,她在作業過程中會十分的用心。不僅要保證物資計量數據的准確和公正,而且還要義不容辭的避免一些商戶的不法行為。
比如有一次,某單位供我公司的生鐵因為質量不合格而退貨,在進行退貨計量出門短短兩個小時之後,該單位又有一車和退貨車同一車號的生鐵做為新進廠生鐵要求計量,車上秤後,她發現該車的重量和此前作退貨處理的重量幾乎不差,她感覺在如此短的時間里貨車不可能跑個來回,於是她認為這里有問題,遂對司機進行簡單的詢問,司機支支吾吾,只好開車離開了公司,事情的真相不言而喻。
由於她的用心,成功避免了一起有可能造成公司經濟損失的事件。而這個「用心」本不是她的份內事,但她卻把這個「用心」做到了極致。
❷ 蕭紅的作品
蕭紅的文學創作開始於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內9年中,她創作了三部長篇容小說《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三本短篇小說與散文合集《跋涉》、《橋》和《牛車子》;另有《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等三本散文專集,以及一些散見於報刊的作品。
蕭紅及其作品 王阿嫂的死 廣告副手 生死場 橋 手 牛車上 朦朧的期待 逃難 黃河 後花園 北中國 小城三月 呼蘭河傳 馬伯樂 散文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歐羅巴旅館 雪天 他去追求職業 家庭教師 來客 提籃者 餓 搬家 最末的一塊木柈 黑「列巴」和白鹽 度日 飛雪 他的上唇掛霜了 當鋪 借 買皮帽 廣告員的夢想 新識 「牽牛房」 十元鈔票 同命運的小魚 幾個歡快的日子 女教師 春意掛上了樹梢 小偷、車夫和老頭 公園 夏夜 家庭教師是強盜 冊子 劇團 白面孔 又是冬天
❸ 蕭紅1935年以自己筆名出版的長篇小說是什麼
《生死場》
《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別是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都使《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作品介紹
《生死場》是蕭紅一部傳世的經典名篇,寫於1934年9月。是魯迅所編「奴隸叢書」之一。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不過,它在藝術表現上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有人稱之為文本的斷裂。換言之,小說的後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問題而轉向了革命前途問題。魯迅在為《生死場》作的序中,稱它是「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生死場》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間描摹著中國人於生的堅強與死的掙扎。 為《生死場》創作的封面,蕭紅設計了半黑與半紅的圖案。在經典的男性批評家看來,觸目的紅色是人民的鮮血。而在女性批評家看來,那是女人生產時流的血。 在解讀《生死場》的近七十年歷史中,民族大義的話語佔到了長期的主導。 東北的淪陷使得幾乎所有的閱讀者都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抗日題材作品。但是,這樣的角度卻無法解釋年輕的蕭紅為什麼如此迷戀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當然,激進的女性主義為這一文本的解讀提供了一個角度。但是,這亦並不能解釋抗日題材在這里的比重。而話劇《生死場》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另一種解讀的版本:即民族國家的話語與女性身體的交結。即在民族國家話語的掩藏之下,關心的是女性身體本身。 對身體闡釋由成業與金枝之間的私會開始。在不名譽的男女關系中,女性的身體開始變化,同時連帶著羞恥、辱罵、焦慮以及恐懼。她的相好成業,在得知她有了身孕時是詛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爭氣!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們則是恥笑。在逃離的過程中,因為她的想念母親,成業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體。最終,當她在極度痛苦與屈辱中生下女嬰時,她的父親剝奪了這小生命的生存權。女性的身體在這里是被使用,被咒罵,被毀壞,以及被扼殺。原本屬於人與人之間最歡愉的關系――男女關系因這女性身體的變化及詛咒被籠罩上了巨大的陰影,而這一切的最直接的承受者,則是身體的主人――金枝。 趙三,戲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揚言要殺掉二爺(壓迫者)、被公認為村裡最膽大,最是「男人」的男人,其尊嚴與膽氣的獲得是經由那床上的女性的身體。在他與王婆關於男人的對話中,既是性行為中丈夫與妻子的對話,亦是習慣觀念中的強勢男性與弱勢女性的一個對白。田沁鑫顯然別有深意。王婆對趙三的多次肯定成就了他的狂妄與野心,一個原來怯懦的男人在性中――在對女性的征服中獲得了力量。因而一個經典的頗有意味的場景如雕塑般定格:瘦弱的王婆(女性)背起了強勢的趙三(男性)。女人的聲音也是那麼明亮而充滿期待:「她爹,你高高地!你高高地!」性別意味強烈的讓人無法忘懷。而這之後,趙三面對更為強勢的「二爺」時那種懦弱、善變、奴性也與此場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監牢里的趙三對二爺感恩戴德,而充滿反抗意識的王婆則在痛苦、失望之中喝酒並吞下毒葯。一高一矮,一明一暗的換位後彰顯的是劇作的潛在用意――男人趙三的怯懦、苟且與女人王婆的堅韌與清醒。 於女性身體的關注之上,死亡是劇作的一個關鍵詞。每一次燈籠的點起就會喻示著有人死去。但死亡越來越變得有重量,當一片燈籠同時點起時,死亡開始變得悲壯。(在這死亡的人群中,女人佔到了大多數)。 男性趙三、成業以至二里半的覺醒與怒吼,是在金枝被殺害的那一刻。她是他們的女兒、相好,她的身體是他們的。但這身體要被外力所毀壞了。這外力如此蠻不講理,於是,他們不得不起來。換言之,他們――這些村民們的起來,不是因為要亡國、亡村,而在於他們連活下去的最起碼的條件都被剝奪了――他們女人與女兒被搶了。亡國奴的吼聲更意識形態了些,或者是知識分子的一廂情願。真正能讓象螞蟻一樣生活的人們站起來、重新要求獲得男性尊嚴的理由,是因為這女性身體的被殺害以及他們自我身體的死亡將至。 年輕而美麗的女性身體再一次成為符號。她剛烈,沒有受到外族男人凌辱,以及最後死在日本人(侵略者)的槍下的結局。在此基礎上,劇中人喊出了死也要有死的法子,要看是怎麼死的話。女人的死在這里被賦予神聖的意義:不當亡國奴。女性身體在此刻,亦即在民族大義之下獲得了完滿。這樣的結局,是一個討好大眾的結局。大眾樂見這樣的結局並為此付出眼淚,因為這樣的處理顯然是他們所能接受的層面。 但是,在小說中,蕭紅的金枝是活著。日本鬼子來之前,她為自己日益膨脹的身體與男人無休止的慾望困擾,而日本鬼子來之後,她的處境依然未變,依然要面對需要逃離男性慾望、騷擾以及侵害。無論是日本鬼子,還是成業,在民族國家之外,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男人。蕭紅從女性身體的角度表達了對生死、對男性以及民族國家的理解,同時也表達了對民眾真正覺醒的質疑。 在民族國家的話語中,田沁鑫在最後一刻讓金枝――那年輕的、痛苦的、焦慮的、不安的身體在敵人的刺刀下倒下,高昂且悲壯的情緒使整部話劇獲得完滿――台下唏噓、掌聲四起。煽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響應。劇中各種人物的復雜性在結局處戛然而止。這只屬於公眾意義的理解。換言之是對公眾理解的一種妥協,為民族情緒提供了一個宣洩。雖然戲劇不同於小說,但我依然對這樣的處理方式表示不解。雖然在劇作中田一直表達自己的質疑,但最後她又濃墨眾彩地把這種質疑自我消解,說實話,這樣的消解,與蕭紅原作的本義有著不小的距離。 還好,田沁鑫又有意識地讓劇作充滿多個聲音。在金枝死之前,她又言說了另一個女人――二里半老婆的死亡。這個被認為缺心眼,受到眾人嘲笑的女人,臨死前指著兩個日本兵對二里半說他們兩個操我一個,之後便屈辱得倒下。但意料之外的是,她死亡的身體因為失貞又挨了二里半――她活著的丈夫的一記耳光。不被認為是男人的男人二里半,在倒下的這個女性身體前面獲得了一種權力,耳光使他更象個男人。而倒下的女性身體,其屈辱則是雙重的:被兩個男人凌辱(個人的),被兩個日本男人凌辱(民族的)。同樣死在日本人的刀下,一個因為身體純潔受到褒揚,一個因為被凌辱而受村民詛咒。――並不是所有女性身體的被殺害都能象金枝一樣完成民族話語的解釋。二里半老婆之死其實是田沁鑫對這所謂民族尊嚴與男性尊嚴的的別一種註解。甚至不由不想到這里的處理是對蕭紅的一次遙遙響應:女性身體――生死場。「它」存在、孕育、死亡,不進入國家話語,也具有意義。 看話劇的感受是復雜的。一方面驚訝於文字在這舞台上的復現。而另一方面是感染力――這是電影院、碟片所無法給予的。在最後的十幾分鍾里,愈到後來愈會落淚。在不當亡國奴的雄性吼聲中無法不感動。 但是,必須坦言,真正讓我動容的是王婆死而復生後對著受人詬病的女兒金枝說:「你生下孩子,我來養。」而當趙三把襁褓的之中的女嬰摔死時,讓我淚水奪眶而出的不只是那被摔下的嬰兒,還有那舞台正中的金枝。剛剛生產後的金枝柔腸寸斷地親眼看著她自己的父親――趙三把孩子摔死。而她在生產中被捂住了嘴,失聲失語而陷入死寂的場景更是觸目驚心。這樣的震動,猶如柔軟而又堅韌的力量,疼痛地直擊你內心深處。
❹ 蕭紅的(祖父的園子)的原文
我拉著祖父就到後園里去了,一到了後園里,立刻就另是一個世界了。決不是那房子里的狹窄的世界,而是寬廣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麼大,多麼遠,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長的又是那麼繁華,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覺得眼前鮮綠的一片。
一到後園里,我就沒有對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準了什麼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麼在那兒等著我似的。其實我是什麼目的也沒有。只覺得這園子里邊無論什麼東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盡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聽話。
等到自己實在跑不動了,才坐下來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過隨便在秧子上摘下一個黃瓜來,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櫻桃樹,明是沒有結櫻桃,就偏跑到樹上去找櫻桃。李子樹是半死的樣子了,本不結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邊在找,還一邊大聲地喊,在問著祖父:
「爺爺,櫻桃樹為什麼不結櫻桃?」
祖父老遠地回答著:
「因為沒有開花,就不結櫻桃。」
再問:
「為什麼櫻桃樹不開花?」
祖父說:
「因為你嘴饞,它就不開花。」
我一聽了這話,明明是嘲笑我的話,於是就飛奔著跑到祖父那裡,似乎是很生氣的樣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沒有惡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夠止住,不知哪裡來了那許多的高興。把後園一時都讓我攪亂了,我笑的聲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後園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開花的,一直開到六月。
花朵和醬油碟那麼大。開得很茂盛,滿樹都是,因為花香,招來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樹那兒鬧著。
別的一切都玩厭了的時候,我就想起來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脫下來用帽兜子盛著。在摘那花的時候,有兩種恐懼,一種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種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麼了。忽然異想天開,這花若給祖父戴起來該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麼。我把他的草帽給他插了一圈的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邊插著一邊笑,當我聽到祖父說: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來。我幾乎沒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還是安然的不曉得。他還照樣地拔著壟上的草。我跑得很遠的站著,我不敢往祖父那邊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機進屋去找一點吃的來,還沒有等我回到園中,祖父也進屋來了。
那滿頭紅通通的花朵,一進來祖母就看見了。她看見什麼也沒說,就大笑了起來。父親母親也笑了起來,而以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著滾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來一看,原來那玫瑰的香並不是因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緣故,而是那花就頂在他的頭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鍾還停不住,過一會一想起來,又笑了。
祖父剛有點忘記了,我就在旁邊提著說:
「爺爺……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來了。於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滾來。
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後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颳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麼長。
❺ 蕭紅的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雜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女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 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選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研究資料書目]
蕭紅評傳(美國葛浩文著)1979,香港文藝書物
論《呼蘭河傳》(周錦)1980,成文
蕭紅傳(蕭鳳)1980,百花
蕭紅小傳(駱賓基)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北方論叢》編輯部編)1983,《北方論叢》第四輯
蕭紅傳(日本尾坂德司)1983,日本燎原書店
懷念蕭紅(王觀泉編)1984,黑龍江人民
蕭紅作品欣賞(杜一白、毓茂)1985,廣西人民
❻ 請問哪位大神有蕭紅的短篇小說《葉子》,電子書版的。有重謝
以上這些都在這個合集裡面,另外,因為我的網路雲盤沒有地方了只能上傳附回件,望見諒答,電腦查看,即可下載
王阿嫂的死
廣告副手
腿上的綳帶
太太與西瓜
小黑狗
兩個青蛙
啞老人
夜風
葉子
清晨的馬路上
渺茫中
離去
患難中
出嫁
橋
訪問
最末的一塊木柈
馬房之夜
牛車上
孤獨的生活
紅的果園
家族以外的人
亞麗
王四的故事
汾河的圓月
朦朧的期待
孩子的講演
逃難
黃河
曠野的呼喊
花狗
蓮花池
山下
後花園
馬伯樂
北中國
小城三月
決意
門前的黑影
❼ 祖父和我 蕭紅 原文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lǚ)縷幽芳(fāng),總使我想起飄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輕的時候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吁(xū)出一口氣,說:「鶯兒,你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獨書房裡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shuǎ),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xùn)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diàn)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颳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公發脾(pí)氣,我心裡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麼希罕(han)呢?
有一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唐山去!」
「干嗎〔má〕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一隻金雞的地方嗎?就是那擁有長江、黃河、萬里長城的國土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便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téng)沙發上。我說:「外公,你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樣,「嗚(wū)嗚嗚」地哭起來了……
離別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裡,鄭重地遞給我一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一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你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那一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sōu)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liáo)亂了老人平日梳(shū)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一下子衰(shuāi)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朧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一個手絹(juàn),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面綉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qiáo)老人一顆眷(juàn)戀祖國的心。
❽ 蕭紅閱讀
(1)「心裡的冰塊」蕭紅在上海流浪生活使她受到了打擊。
「冰塊開始融化了。」是因為上海對蕭紅來說是一個陌生城市,她是舉目無親的,而且幾年來流浪生活冰凍了她原本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心,而在這個時候,魯迅先生待她如親人,又視她如調皮的女兒,這讓孤苦無依的蕭紅感覺到了呵護和關懷,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2)「健步奔跑」是指闖進上海文壇,並成為了青年女作家。
「汗珠」喻指魯迅先生對蕭紅的教育,對她的關懷。
舉目無親的舉是1抬起
一見如故的故是3朋友
默默無聞的聞3名聲
生龍活虎的生4有生命的
萬世感念的念1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