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百度千尋《史記·貨殖列傳》全文-最好是白話文的。
貨殖列傳序
作者:司馬遷
《老子》一書中說:「最清平的政治達到頂峰,(應該是)鄰近國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見,雞犬的聲音也能互相聽到,百姓們各自品嘗著甘甜的食品,穿戴著美麗的服裝,習慣於安寧的風俗,從事於快樂的職業,直至老死之時也不相互往來。」如果一定要按照這種方式去生活,那麼,對於近世來說,無疑等於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實際上)則是行不通的。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認為:說到神農氏以前的情況,我不知道。至於象《詩經》與《書經》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來的情況,則是人們總是要使自己的耳目盡情地得到音樂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盡多地品嘗牲畜肉類的美味,身軀盡量安處於舒適而快樂的環境,而精神上還要炫耀自己的權勢與才能的榮耀,使這種風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經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樣微妙的言辭逐家逐戶地去勸說他們,終究也不能使他們的精神淳化。所以,(掌權者對於人民),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太行山以西饒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東多出魚、鹽、漆、絲和音樂、女色,江南盛產楠木、梓木、生薑、木犀、金、錫、鉛礦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璣、獸角、皮革,龍門山、碣石山以北廣產馬、牛、羊、毛氈、毛皮和獸筋、獸角,銅、鐵則往往在千里山巒中布滿,如同擺滿棋子的棋盤一般。這還僅僅是物產分布的大概情況。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愛的,是百姓們衣著飲食與養生送死所必備的東西。所以,人們依賴農民耕種來供給他們食物,虞人開出木材來(供給他們使用),工匠做成器皿來(供他們的所需),商人輸通這些財物(供他們選購)。這難道還需要政令教導、征發人民如期集會來完成嗎?人們各自以自己的才能來行事,竭盡自己的力量,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因此,物價低廉,他們就尋求買貨的門路,物價昂貴,他們就尋求銷售的途徑,各自勤勉而致力於他們的本業,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處流,日日夜夜而永無休止,他們不待召喚自己就趕來,物產不須徵求而百姓們自己就生產出來。這難道不是合乎規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證明嗎?
夫山西饒材、竹、谷、谷、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周書》上說:「農民不生產出來糧食,食物就要匱乏,工匠不生產出器物,勞動與生活就要陷於困厄,商人不進行流通,那麼糧食、器物、財富就要斷絕,虞人不開發山澤,資源就會缺少。」反過來,資源缺少,山澤也就不能重新得到開發。這四種行業,是人民衣著食物的源泉。源泉廣闊,就會富饒起來;源泉窄小,就會貧窮下去。它們對上可以使國家富強,對下可以使家族富有。貧富的形成,沒有入能給予他們,也沒有人能剝奪他們,只是聰明的人能使財富有餘,愚蠢的人只能使財物不足。所以姜太公呂望被封在營丘,那裡的土地本來是鹽鹼地,人口稀少,於是姜太公就鼓勵女子紡績,極力提倡工藝技巧,把魚、鹽運到別處去銷售。這樣,其他地方的人民歸附於他,貨物也源源不斷地運來了,象錢串一般,絡繹不絕,又如車輻一般,向這里集中。所以,齊國生產的帽子、帶子,衣服、鞋子暢銷天下,從海濱到泰山之間的諸侯都整好衣袖來齊國朝拜。此後,齊國中經衰落,管仲又修治姜太公的事業,設立調整物價的九個官府,而齊桓公因此能夠稱霸天下,多次以霸主的雄姿盟會諸侯,匡正了整個天下的政治,而管仲自己也修築了三歸台,他的地位在陪臣之列,財富卻勝於列國的君王。從此,齊國又富強起來,一直持續到齊威王、齊宣王時期。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舄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閑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所以說:「倉庫充實了,百姓才能懂得禮節,衣食豐富了,百姓才知道榮耀與恥辱。」禮儀產生於富有而廢棄於貧窮。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歡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適當的地方。潭淵深了,裡面就會有魚,山林深了,野獸就會到那裡去,人民富了,仁義也就歸附於他們了。富有者得勢,越加顯赫;失勢了,客人也就沒有去處,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諺語說:「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會因犯法而死於市井。」這並不是空話。所以說:「天下之人,熙熙壤壤;為利而來,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車的天子,有萬家封地的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編在戶口冊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貳』 《離騷草木疏》是一部怎樣的書
這部書是專就《離騷》中所涉及的草木加以註疏。作者是南宋的吳仁傑,字斗南,河南人,淳熙進士,歷官羅田縣令、國子學錄。書成於慶元三年(1197)。作者在書跋中寫道:「少喜讀離騷文,今老矣,猶時時手之。不但覽其昌辭,還以其竭忠盡節,凜然有國士之風。每正冠斂衽,如見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經品題者,謂皆可敬也。」所以他「按爾雅神農書所載,根莖華葉之相亂,名實之異同,悉本本元元,分別部居,次之於槧,會萃成書,區以別矣。」這說明寫作的目的是要繼承《離騷》以薌草為忠正,蕕草為小人的用意,把《離騷》所記草木「別流品,辨異同,薰蕕即判,忠佞斯呈,用補劉杳舊疏之亡,因以暢其流芳遺臭之旨。庶幾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清代鮑廷博語)所以,對所記草木55種,按芳草、嘉木到惡草的順序排列。在前三卷列蓀、芙蓉、菊、芝、A、石A、蕙芷、茞、杜蘅、蘼蕪、杜若、芰、蘦;荼、薜荔、女蘿、菌、茹、紫、華、瓜、蒓、蘋、蒿、苴、蔞、、胡、繩、芭、茅、揭車、留夷;橘、桂、椒、松、柏、辛夷、木蘭、莽草、楸、黃棘。第四卷列薋、、葹、艾、茅、蕭、葛、篇、薺、樧,以表達存善去惡的寄意。最後列眾竹中「最下」的篁竹。這種排列在分類沒有什麼意義,但就各卷的內容看,第一卷多記芳草,第二卷多記木類。草木有別。每卷中不少植物是按形態相近而排在一起,有一定的意義。更主要的是,在對各種具體植物形態描述和特徵鑒別方面有所增益。
『叄』 尋找台灣畫家李沃源的山水大幅作品
我是李沃源的經紀人,他現在已經簽約廈門傳世藝宮美術館,請聯系我。
『肆』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①子赴友人孟誕先之約,以有此尋也。是時秋也,故曰「秋尋」。 ②夫秋也,
| 1.形象直觀地表明作者對秋的喜愛。 2.C 3.悲 4.(1)與山相知之樂 (2)家居之樂 5.開頭交待了「秋尋」的緣由,結尾點明詩集的主要題材。首尾呼應,結構嚴謹。「秋尋」作為線索,貫穿全文。 |
『伍』 求一部耽美小說忘記名字了 是大學教授穿越成小明星
我在娛樂圈裡當最強大腦
『陸』 儒林外史的作者叫吳敬,梓是什麼意思
解釋1:梓 zǐ 落葉喬木。木材可供建築及製造器物之用:梓器(棺材)。梓宮(皇帝的棺材)。 治木器:梓人(古代製造器具的木工)。梓匠。 木頭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付梓(把稿件交付排印)。梓行(x妌g )。 指故里:梓里。桑梓。 姓。
解釋2:梓 zǐ 【名】 (形聲。從木,宰省聲。本義:木名,即梓樹) 同本義〖Chinesecatalpa〗。一種原產中國的梓樹屬落葉喬木,高6—9米,葉對生,寬卵形,先端尖。大的圓錐花序,頂生,黃白色,略帶紫色斑點,蒴果長絲狀,種子扁平,木材可供建築及製作木器用 梓,楸也。——《說文》 樹之榛栗,椅、桐、梓、漆。——《詩·鄘風·定之方中》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又如:美國梓;海地梓;四川梓 製作木器的人〖woodworker〗 攻木之工,輪、輿、弓、爐、匠、車、梓。——《周禮·考工記》 又如:梓人(古代木工的一種);梓匠(兩種木工。梓,梓人,造器具;匠,匠人,主建築);梓師(古代梓人之長);梓器(木工所制的器具) 雕刻印書的木版〖printingblocks〗 聞以華嚴合論梓行,此希有功德也。——張居正《答奉常陸五台書》 又如:梓人(指印刷業的刻版工人);梓行(刻版印行);梓刻(雕版,表示書將印行) 故鄉的代稱。桑梓的簡稱〖nativeplace〗因為古代宅旁常栽的樹,是梓和桑 吾不愛錦衣,榮歸誇梓里。——劉迎《題劉德文戲彩堂》 如:梓里(故鄉);梓鄉(故鄉) 姓 梓 zǐ 【動】 刻板,付印〖print〗 故歸梓刪去。——宋應星《天工開物序》 又 其友塗伯聚為之梓行。 又如:付梓(付印) 梓里 zǐlǐ 〖nativeplace〗指故鄉 榮歸誇梓里。——劉迎《題劉德文戲彩堂》 梓童 zǐtóng 〖empress〗皇帝對皇後的稱呼(多見於舊小說、戲曲)
『柒』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與「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經籍四」中可以發現的問題。原文如下
出
『捌』 《離騷草木疏》地作者是誰
作者是南宋的吳仁傑,字斗南,河南人,淳熙進士,歷官羅田縣令、國子學錄。書成於慶元三年(1197)。作者在書跋中寫道:「少喜讀離騷文,今老矣,猶時時手之。不但覽其昌辭,還以其竭忠盡節,凜然有國士之風。每正冠斂衽,如見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經品題者,謂皆可敬也。」所以他「按爾雅神農書所載,根莖華葉之相亂,名實之異同,悉本本元元,分別部居,次之於槧,會萃成書,區以別矣。」
『玖』 《離騷草木疏》作者在書跋中寫道什麼
《離騷草木疏》這部書是專就《離騷》中所涉及的草木加以註疏。作者是南宋的吳仁傑,字斗南,河南人,淳熙進士,歷官羅田縣令、國子學錄。書成於慶元三年(1197)。作者在書跋中寫道:「少喜讀離騷文,今老矣,猶時時手之。不但覽其昌辭,還以其竭忠盡節,凜然有國士之風。每正冠斂衽,如見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經品題者,謂皆可敬也。」所以他「按爾雅神農書所載,根莖華葉之相亂,名實之異同,悉本本元元,分別部居,次之於槧,會萃成書,區以別矣。」這說明寫作的目的是要繼承《離騷》以薌草為忠正,蕕草為小人的用意,把《離騷》所記草木「別流品,辨異同,薰蕕即判,忠佞斯呈,用補劉杳舊疏之亡,因以暢其流芳遺臭之旨。庶幾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清代鮑廷博語)所以,對所記草木55種,按芳草、嘉木到惡草的順序排列。在前三卷列蓀、芙蓉、菊、芝、A、石A、蕙芷、茞、杜蘅、蘼蕪、杜若、芰、蘦;荼、薜荔、女蘿、菌、茹、紫、華、瓜、蒓、蘋、蒿、苴、蔞、、胡、繩、芭、茅、揭車、留夷;橘、桂、椒、松、柏、辛夷、木蘭、莽草、楸、黃棘。第四卷列薋、、葹、艾、茅、蕭、葛、篇、薺、樧,以表達存善去惡的寄意。最後列眾竹中「最下」的篁竹。這種排列在分類沒有什麼意義,但就各卷的內容看,第一卷多記芳草,第二卷多記木類。草木有別。每卷中不少植物是按形態相近而排在一起,有一定的意義。更主要的是,在對各種具體植物形態描述和特徵鑒別方面有所增益。
『拾』 屈原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寫的<離騷>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 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則當作於 放逐以後。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於懷王世被疏以 後,有說作於頃襄王世被放以後,有說作於懷王末頃襄 王初,有說始作於懷王時而作成於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