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孫悟空的姐姐是誰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大家都不陌生,至今還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大嘴最近才發現一件關於西遊記的奇事——原來孫悟空是有兄弟姊妹的!
元末明初戲劇家楊景賢創作的《西遊記》雜劇中寫道孫悟空有2個姐姐、1個哥哥、1個弟弟,弟兄姊妹共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而哥哥就是齊天大聖,實際上孫悟空才是小聖通天大聖。
應該說吳承恩受到了楊景賢雜劇的影響才會寫了小說《西遊記》。但是不知出於何種理由,吳承恩只取兄弟姊妹五人中的通天大聖孫悟空來寫,並且將其他兄弟姊妹的能力都加到了孫悟空身上,創造了一個更為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並且將大哥的名頭也給了悟空,畢竟「通天」不如「齊天」來得更霸氣一些。「通天」只能表明能力大,能力可通天,但「齊天」已不僅僅是能力的問題了,那是一種境界了。
或許有人會說,無論你說的如何天花亂墜、花枝招展,但那畢竟是文學家們虛構出的人物,討論這個有何意義?
非也,大概孫悟空也並非虛構之人,而是真有其人!
2005年,福建省順昌縣寶山雙聖廟內,發現了一座建於元末明初的兄弟合葬墓,兩個墓碑上竟分別刻著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墓主人大概就是楊景賢雜劇中的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也正是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我們不知道墓主人在當時幹了什麼,才會成為文學家筆下的人物,但一定是有特殊故事的。或許這兄弟姊妹五人是當時豪強一時的綠林好漢?亦或者是當時名噪一時的俠盜?都有可能吧。
藝術往往來源於生活,若沒有真實的原型是很難憑空想像出一個人物的。只是後來經多方加工已與原型相去甚遠,越來越被神話,也越來越離奇了……
『貳』 孫悟空在西遊記這書之前就有了嗎
孫悟空的原型
西域「胡僧」說
「猢猻」為「胡僧」的訛稱。當時,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碰到幾個胡僧是不稀奇的。中國老百姓向來有把一些名字喊轉的習慣,比如,當年「韓國人」硬是給喊成「寒苦人」;照此推理,把「胡僧」喊成「猢猻」,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原人眼裡,胡人體毛發達,基本上屬於進化不完全類型,把他們看成猴子,即為「猢猻」。而且,胡人性格直爽,跟「悟空」也很象。綜上所述,孫悟空原型為胡僧。研究學術,有時候不能鑽書本,西遊記作為市民話本小說,本身就是個通俗的東西。
唐代高僧「釋悟空」說
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西安,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系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大鬧天宮實際上有「兩鬧」。緣於天廷的兩次招安都不遂他之意願,因而有「大鬧」之舉。一鬧天宮是一次招安騙他當了「弼馬溫」,而「弼馬溫」(未入流)即不入天神之流,孫悟空一氣之下打出南天門。「二鬧」天宮是二次招安「齊天大聖」之職有名無實,連參加蟠桃大會的資格都沒有,於是他「攪亂蟠桃大會」,「偷御酒」,「竊仙丹」把他的滿腔憤恨盡情發泄。與天廷的「神兵神將」進行了正面交鋒,其場面之激烈可以想像。然而,縱有十萬「神兵天將」也難敵「齊天大聖」只手。「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第7回)。縱觀「二鬧天宮」,「一鬧」遠不如「二鬧」,一鬧其實是為「二鬧」作鋪墊,是「二鬧」的預演,從而把孫悟空的反抗性層層深入地推進。「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第7回)更是把他那反抗精神推向了一個光輝的頂點。
「石磐陀」說
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之於玄奘,(1)向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制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 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於它的身世原本在《西遊記》中「歷歷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
「無支祁」說
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 《太平廣記》卷四六七引《戎幕閑談》中有詳細的無支祁的傳說。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戲曲作家楊訥(字景賢,號汝齋),所作雜劇今知有十八種,現存《劉行首》和《西遊記》兩種。楊訥的雜劇《西遊記》,寫民間傳說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無支祁的故事,廣泛流傳八百年以後,吳承恩才加工整理《西遊記》,象《太平廣記》這樣的大書,喜采民間傳說的吳承恩,不可能不讀,正象魯迅先生說的,「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宋元以來,禹伏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以後,無支祁的形象,逐漸為孫悟空替代。 如果說,元雜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是受無支祁影響,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無支祁的化身。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
印度神猴哈奴曼
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胡研究員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於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里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面上。 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於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於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 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 陳寅恪論證孫悟空原型確系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遊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 史學大家陳寅恪由於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乾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後,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 上世紀初敦煌學的建立,為《西遊記》人物故事的流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畫,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可見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益的。 近幾年日本有些學者又提出孫悟空形象源於佛典的說法。他們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關獼猴、猿猴或猴屬護法神將的記述,認為它們才是孫悟空的原型。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發表《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重點對甘肅現存的六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了探討,並介紹說類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間流傳。五代後周時期,揚州壽寧寺藏經院內還保存著一壁畫《玄奘取經圖》,當時人們嘆為「絕筆」。這幅壁畫最晚是後周作品,惜寺院已毀,壁畫無存。 《西遊記》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經過藏傳佛教再創造變成孫悟空。 胡研究員在研究中發現,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證據學基礎,但是玄奘取經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幾百年,變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當緩慢,而其故事的豐富性卻在元代出現了「井噴式」爆發。他認為,按段文傑等文物專家經常以晚明吳承恩之創作為據,而沒有考慮到元代已經出現了《西遊記》雜劇和「詩話」的事實。胡研究員指出,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析出的文獻中,已經有數段後世小說《西遊記》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鮮(專題,圖庫)漢文文獻《朴通事諺解》中「車遲國鬥法」中孫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趙景深認為,《朴通事諺解》一書「約刊於元代」。韓國翰林大學金敏鎬教授也提出此書成於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縣還發現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壁畫。這些都證明後世《西遊記》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據記者查證,關於段文傑先生認定孫悟空是甘肅人的報道實屬以訛傳訛。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鍾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關於孫悟空形象來自石磐陀的說法是張錦池先生提出的。
http://ke..com/view/17131.htm
『叄』 據說發現了孫悟空的墳墓是真的還是假的
此孫悟空非彼孫悟空,墓確實是真。是元代楊景賢撰寫的《西遊記》雜劇里有一段孫悟空的自白:「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齊天大聖、小弟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這里的墓是 大兄大兄齊天大聖與小弟通天大聖的合葬墓。
『肆』 我國長篇小說《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是根據民間傳說的誰的故事創作的
中國唐代以前有一個僧人法名悟空,先於玄藏前往印度取經。
『伍』 孫悟空和通天大聖有什麼關系
明代吳承恩《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是通天大聖。
通天大聖簡介:
元代楊景賢《西遊記》中的人物,姓名「孫行者」,稱號「通天大聖」,法名「孫悟空」。齊天大聖五個兄弟姐妹之一,是齊天大聖的二弟。是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原型。
角色考究:
經過研究考證,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戲劇家楊景賢撰寫的《西遊記》雜劇里尋找到了「通天大聖」這一形象。楊景賢撰寫的《西遊記》雜劇里有一段孫悟空的自白中就介紹到了通天大聖。

孫悟空之名的由來:
孫行者,被壓花果山下,後遇唐僧得救,賜其法名「孫悟空」,給予鐵戒箍、皂直裰、戒刀。自此正式得名 ——孫悟空。
通天大聖大鬧天宮:
孫行者有個妻子是金鼎國的公主,為了哄夫人高興而大鬧天宮偷蟠桃偷仙衣,孫悟空雲:「我天宮內盜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
李天王、哪吒、二十八星宿率領天兵天將氣勢洶洶追剿孫悟空,悟空夫人就跑出來對眾神哭訴,說她是金鼎國公主,被通天大聖掠回花果山每日受用。
孫悟空抱著王母娘娘內衣回到山中,正跟金鼎國公主親熱,被李天王打到洞口。孫行者倉皇出逃,誰也擒不住,最後觀音出手,拿一字把他壓在花果山下,說以後唐僧要用,金鼎公主也得救回國。
『陸』 耍耍三郎是孫悟空的弟弟嗎
耍耍三郎是元代楊版西遊記雜劇里的通天大聖孫悟空的三弟,明代吳版西遊記小說里沒有此人,
『柒』 歷史上有孫悟空嗎
歷史上沒有孫悟空。孫悟空是《西遊記》中虛擬的角色。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
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
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
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
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7)耍耍三郎寫的小說叫什麼擴展閱讀:
人物故事:
1、孫悟空大鬧天宮
孫悟空在花果山過著自由的生活,因拿了龍王的鎮海之寶——金箍棒,被龍王告上天庭。太白金星獻計說:將孫悟空騙上天庭。明封為弼馬溫(一個管理喂養天馬的小官),暗中則壓制他。
孫悟空到天庭,識破詭計,搗毀了御馬監,反出南天門,回到花果山,自封"齊天大聖"。玉帝大怒,命李天王帶領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
於是,在花果山的上空,打了起來,結果未能捉住悟空,玉帝接受金星獻策,假意封孫悟空為齊天大聖,並將蟠桃圓交他掌管,想把他騙來,軟禁在天上。
孫悟空聽說蟠桃園中的仙桃非常稀罕,自己挑選幾個大仙桃,飽餐了一頓。正值王母壽辰,七仙女奉命摘桃,來到桃園,驚動了正在酣睡的孫悟空。
經過盤問仙女,孫悟空得知王母要設蟠桃宴,請了各路神仙,惟獨沒他。孫悟空這才看透玉帝的欺騙陰謀,火冒三丈,先是大鬧蟠桃宴,自個兒開懷痛飲,還將所有仙酒仙菜席捲一空。
裝進乾坤袋,准備帶回花果山。哪知酒醉迷糊,撞進太上老君的兜率宮,將專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個干凈,這才返回花果山,與眾猴孫大開仙酒會。
玉帝和王母氣得咬牙切齒,立命李天王帶領十萬天兵天將,興事問罪。一場激戰開始了,孫悟空與神通廣大的二郎神鬥了幾百回合,不分勝負。
最後,因遭到太上老君的暗算,不幸被擒。天神們無論用什麼辦法都損傷不了孫悟空一根毫毛。玉帝又將孫悟空打入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煉燒。
未想孫悟空並未燒死,還練出火眼金睛,打上靈霄寶殿。一路上的天兵天將,望風披靡,玉帝狼狽奔逃。猴王勝利了,回到花果山,重樹齊天大聖旗幡,與猴孫們過著快樂的生活。
2、孫悟空偷吃人參果
唐僧師徒路過萬壽山五庄觀,借宿觀內。觀主鎮元大仙外出聽經,只留得兩個童子,並囑咐他們以人參果款待唐僧。唐僧見果害怕不敢吃,兩童子就吃了。
八戒恰巧窺見,就慫恿孫悟空到後園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參果,與兩個師弟分吃,卻事情敗露,被童子責問。
因不願連累師傅受罵,悟空就承認了。結果兩個童子不依不饒,惹怒悟空,悟空就到後園推倒果樹,鏟了靈根,並連夜與師傅師弟逃跑。
大仙回到觀內,喚醒被催眠的童子,問明原委,就駕雲捉拿唐僧師徒。幾次鞭打與責罰唐僧,都被孫悟空攔下代刑。鎮元大仙就說,若不能醫好果樹,你師徒定然難去西方取經。
悟空滿口應承,並以三日為限,尋得醫樹的方。東海三星、東華帝君都無妙方,悟空遂往南海向觀音求救。三星怕大聖延誤期限,自來觀內向大仙求情。
菩薩來至觀內,醫好靈根,果實復舊,大仙十分高興,設下人參果會款待菩薩和三星,並履行承諾,與孫悟空結為干兄弟。唐僧師徒這才繼續向西進發。
3、孫悟空火焰山三借芭蕉扇
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風塵僕僕朝西行去。走著走著,漸漸覺得熱氣襲人,難以忍受。此進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聽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圓八百里寸草不生。
又從賣糕少年嘴裡聽說,要想過山,只有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扇滅火後才能通過。司空把師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鐵扇公主。鐵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紅孩兒之母。
因上次紅孩兒想吃唐僧肉與司空結下了冤讎,鐵扇公主哪裡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無蹤無影。靈吉菩薩得知實情,給他 一粒「定風丹」再去借扇。
悟空二次來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風丹,一動不動。公主急忙回洞,閉門不出。悟空變作一隻小蟲,乘公主喝茶之際進入鐵 扇公主腹中。
公主腹疼難忍,答應借扇,但給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變成牛魔王模樣,騙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後急忙追趕,悟空與牛魔王大戰。
八戒、沙僧上前助戰,最後把牛魔王打得現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滅山火,師徒四人繼續西行取經。
『捌』 被算計的孫悟空的故事原型
孫悟空人物原型是唐朝有名的高僧:車奉朝。
關於孫悟空人物原型有以下幾種說法:
1,外來說法。胡適在他的著作中說他懷疑孫悟空不是國貨,而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外國貨。當然胡適是有依據的,他的依據來源自印度古老史詩《羅摩衍那》。
書中說,相傳,哈奴曼身軀高大,尾巴很長,叫聲如雷,力大無比,可移山填海,可捕捉行雲,其面容和身軀可任意變化。這些特點都和神通廣大、有72般變化、會騰雲駕霧的孫悟空相符合。
2,本土說法。
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形象來自於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水怪--無支祁。魯迅的依據是,無支祁最後被大禹鎖在龜山腳下,形象就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
而且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也與孫悟空沒有兩樣。無支祁這些特點和被大禹鎖住的故事和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及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的故事相吻合。
3,混血說法。季羨林曾說過:「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從印度《羅摩衍那》中借來的,又與水妖無支祁傳說混合。這樣看恐怕比較接近事實。」如此說來,孫悟空是個混血兒?也就是說,孫悟空是中印文化結合出來的形象,可能就是一隻異常聰明的猿猴。
4,歷史人物原型。
歷史上的悟空(731-812),俗名車奉朝,他可是唐朝有名的高僧。他是京兆郡雲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雲陽鎮一帶)人。是後魏拓跋氏關系疏遠的後代。他就是明朝吳承恩所著的經典名著《西遊記》的原型。
車奉朝身處盛唐時代。當時的小國多依靠大國生存,可是罽賓國並不小,卻也情願歸附大唐,可見當時大唐國力有多強盛。
當時唐朝皇帝是唐玄宗,聽後大喜,就派身邊宦官張韜光帶隊,命車奉朝為武官左衛,組團四十人前往安撫罽賓國。其時該國佛教盛行。
車奉朝自幼學文習武,具有報國之志。出使西域時剛二十齣頭,皇命在身給了他實現抱負的機會。
出使天竺的征程是艱難的。車奉朝一行過疏勒、蔥嶺等西域十多個小國,一路上除了茫茫的戈壁沙漠,還有馬賊和強盜的襲擾。
而車奉朝自幼練武,藝高膽大,慣使一根三十六斤重的熟鐵棍,這和《西遊記》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相符。因此馬賊和強盜都不是對手。
使團經過三年多的艱苦跋涉,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了罽賓國的冬宮--犍陀王城。
大唐使團受到了上自國王下自百姓的熱烈歡迎。
張韜光鄭重交付了大唐帝國賜給罽賓國的信物。罽賓國國王十分高興,委派該國國師三藏法師舍利越摩陪同大唐使團參觀、游覽了國內的十幾處佛祖聖跡。
一月後,使團准備回國時,車奉朝染上怪病,生命垂危,不能隨團回國。
使團走後,在三藏法師的悉心照料下,車奉朝居然病癒。病好後他就投三藏法師舍利越摩門下出家。
三十年後,車奉朝因為思鄉之情越來越重啟程回國。
恩師三藏法師臨別贈釋迦摩尼佛牙舍利和《十地經》、《迴向輪經》、及《十力經》給車奉朝。
車奉朝身背經書懷揣佛牙舍利於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回到闊別了四十年的京城長安。當六十多歲的車奉朝向唐德宗獻上了佛牙和經書後,德宗大喜,特封他為高官。
然而當他衣錦還鄉後,迎接他的卻是父母妻子的墳墓。
再無牽掛的車奉朝後來回到長安,向皇帝請求仍然出家為僧。唐德宗允准,賜法號「悟空」,住長安城內的章敬寺,弘揚佛法。公元812年,悟空圓寂,終年82歲。

(8)耍耍三郎寫的小說叫什麼擴展閱讀:
《西遊記》背後的人物原型
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相信大家應該都讀過,這本書可以說是真正的老少皆宜了。在原著當中,這裡面兒的故事其實大多都充滿了算計,內容也比較血腥,但是在八六年的時候,楊導演把這部名著拍成了電視劇,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非常經典的電視劇之一。
而且,在這部電視劇當中還衍生出了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受小孩子們的喜歡,那就是非常勇敢,勇猛,忠勇的孫悟空。
不過這畢竟只是一部神話小說,在真正西天取經的道路上,雖然沒有妖精,但是也沒有那麼好走。而且在真正取經道路上的那個人,並沒有像《西遊記》里寫的那麼無能和懦弱。
當時吳承恩寫這部小說的時候,是從很多的傳說跟神話當中總結之後才寫出來的,但是最初他的構思卻是在唐朝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真人真事,而且在這本書當中,這個人的名字也是真實的,他的確是姓陳,後來的法號也的確是叫做玄奘,但是身世跟《西遊記》里是不一樣的
。也沒有《西遊記》里那麼狗血,她的母親就是平常一個很普通的女子,父母的感情也很好。
在那個時候,陳家其實也算是一個官宦人家,因為在他們的家族史上,曾經有人在北魏的時候當過太守。但是到了玄奘父親這一輩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只是當了一個縣令,不過父親的學問還是挺好的,所以玄奘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又懂事又乖巧。
可惜的是,父親去世的早,他們兄弟幾個又不願意去親戚家裡寄人籬下,所以大哥就先成家,然後自己謀生。二哥就選擇出家去當和尚去了,於是從小和二哥比較親的玄奘,自然也就去跟隨二哥的腳步,和二哥一起學習經文。
玄奘是一個很聰明的人,這一點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體現了出來。那個時候他到了寺院學習經文的時候,就得到了寺院師傅的青睞,所以他在13歲那年就正式的出家了,法號玄奘。
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中原地區的經文翻譯是非常混亂的,混亂到什麼程度呢?哪怕是在同一個寺廟里的兩本一模一樣的書,它翻譯出來的解釋都是不一樣的。
不過就在那個時候發生了這么一件事兒。那一天發生了玄武門事變,而那個同時玄奘遇到了一個天竺來的僧人,這個人就告訴他,佛教的發源地其實是在天竺的,你想要看原版的話,到天竺是最好的,所以玄奘當下就決定要去天竹去看一,但是他剛申請就被皇上給駁回了。
這件事站在李世民的立場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那個時候他初登大寶,有很多的大臣都不服從,並且那個時候還有匈奴再作亂,可以說是外憂內患之下,他怎麼能允許別人隨意的出入國境呢?
不過,玄奘屬於那種只要有了目標就會一直前進的人,當他決定要去天竺的時候就已經很執著了。所以在公元627年的時候,他決定偷渡。在他偷渡的道路當中,其實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比如說當時在河西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法師,叫做惠威,他當時就被玄奘的志向所打動,就幫他跨出了國境。
跨出了國境之後,後來玄奘還碰到了一個胡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石槃陀,他可是陪著玄奘走了好長的一段路,一直把玄奘送到了玉門關才走,而這個人就是大家非常喜歡的《西遊記》當中的孫悟空的原型。
吳承恩在知道了這些事情之後就把這件事情,加上一些傳說和神話,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把它寫成了四大名著《西遊記》。
在真正的歷史上,玄奘經過了四五年的徒步爬涉,終於到了印度,而且他在印度受到了非常大的歡迎。於是玄奘在印度呆著的時間,除了游學和交流,還翻譯了很多的經文,並且帶回了中國來傳播。
所以當他回國里以後,唐太宗李世民其實對他的偷渡之舉已經沒有那麼在意了,還特意地去召見了他。所以《西遊記》當中那個又糊塗又膽小的唐僧,並不是我們歷史上真正的玄奘法師。大家在讀小說的同時,可千萬不要被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