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小波全集:萬壽寺的介紹
《王小波全集》收錄了王小波生前的重要著述,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首次整理出來的思想火花。全套書分為雜文、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書信等約200萬字。每部均配有王小波親筆簽名的精美藏書票。

『貳』 王小波的《青銅時代》由《萬壽寺》《紅拂夜奔》和《尋找無雙》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有聯系嗎順序是什麼
不按順序看也沒關系的,不算是系列的。《萬壽寺》也講了紅拂的故事,但是和《紅拂夜奔》的故事是不同的。
『叄』 當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說《萬壽寺》內容取材於
王小波小說看了來很多,大約自90%都看過,但是本人有個特點,除了書名和作者記得外,其餘的很模糊了,王小波的給我的小說特點給我的感覺就是亂但是有趣。你可以去品味其中的深層思想,你也可以當做故事來讀。至於萬壽寺的取材我想也應該如樓上那位所說,天馬行空,沒有特定。
博君一笑。
『肆』 如何理解王小波小說《萬壽寺》
《萬壽寺》是作家王小波創作的長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青銅時代》中。
該作講述主人公薛篙是位浪漫而落魄的騎士,他遠離長安,到湘西建立屬於自己理想中的「烏托邦」——鳳凰寨。
作品主題
王小波在小說《萬壽寺》中拒斥道德訓誡,向虛偽做作的禮教與平庸鄙俗的世風投去輕蔑的眼神。小說中動輒便以道德訓誡律己律人的人物均遭到他辛辣的諷刺,如最初的手稿中的薛篙、老妓女、塔中的老虔婆等人。若具體說來,王小波反道德論的唯關主義創作意識在小說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裸體的崇尚,二是對性的高揚。
小說中的主人公王二和薛篙都追求個性、熱愛自由,都想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觀進行生活,他們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想在現實而前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在主人公的身上反映出作者對自由精神追求。
藝術特色
《萬壽寺》的敘事結構紛繁復雜,但其情節線索可以概括為王二出院後試圖恢復記憶、找尋自我的過程。在這一周的時間里,他藉助自己的手稿找尋精神自我,在真實生活中通過提示尋回現實記憶。很明顯,《萬壽寺》中講述的「我」出院後的生活為故事事件,生成於第一敘事中;「我」在手稿中講述的是元故事事件,生成於第二敘事中中。按照在手稿中出現的時問先後,這四個元故事事件分別為:A、失去記憶之前寫的關於薛松和紅線在湘西的故事;B、出院以後恢復記憶過程中改寫的薛松和紅線在湘西的故事;C、出院後恢復記憶過程中寫的薛松在長安里的故事;D、出院後恢復記憶過程中寫的長安城中「我」的故事。這四個元故事事件是文本的主要表現對象,每個元故事事件都有一個主要的線索,後從中蔓生出許多枝權:或是將情節開頭解構成多個「開始」,或是將一個功能解構為多種原因和多種可能性,或是取消敘事時問、只描述場景式的想像。
《萬壽寺》不以線性的時間為核心背景來填充情節,而是以敘述者的思維和意識為核心來定義和關照時間。時間被內化為若有若無的要素融入到「我」的意識流動中,以心理時間取代線性時間,整體上表現出空間化。
「我」的故事發生在當代,薛篙的故事發生在晚唐時期,作者並不是對這兩個敘述單元作邊界清晰的獨立呈現,而是在古今(薛篙的故事和「我」自己的故事)、外敘述層和內敘述層之間、想像和現實之間自由穿梭,時而是王二,時而是薛篙、紅線或妓女。除了暗示讀者第一敘事中故事的時問幅度為一周以及出院後第一天的時問可以再現之外,文本中其他地方的時間(如簡單的「早上」「中午」「傍晚」)都很難定位,彷彿只是不同時間矢向中的任意一點;而古今的自由對話則將歷史內化為一種共時性的結構因素,時間的線性矢量被打亂。
『伍』 王小波小說全集txt
你好,我是大魚兒耽推。我這里有~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內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容: https://pan..com/s/1W5JVHsfsFWYgNHizz1VLtw 提取碼: khd9
『陸』 哪位大神能詳細解析一下王小波的小說《萬壽寺》
1866年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許多事情,其中一專些具有轉屬折意義,包括《罪與罰》的寫作。《罪與罰》的最初構思可以追溯到50年代,小說家對中心人物形象醞釀了大約15年。 早在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給長兄寫道 :"你是否還記得,我曾對你講過一部懺悔錄式的長篇小說……我將把我的全部心血傾注在這部小說上。早在服苦役期間,當我躺在通鋪上,愁腸百結,發生思想裂變的時候,我就開始構思它了……這部懺悔錄將最終確立我的名聲 。 "散見於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和筆記中的一些記載均證明,他所說的《懺悔錄》就是指拉斯柯尼科夫的故事。在服苦役期間,在那些被拋棄的人們中間,他對
『柒』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萬壽寺(精選版)》最新txt全集下載
王小波全集第三卷:萬壽寺(精選版)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內,點擊免費下載:容
內容預覽:
我終於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給我念過查良錚先生譯的《青銅騎士》:
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大城,
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麼庄嚴,
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
他還告訴我說,這是雍容華貴的英雄體詩,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譯的《青銅騎士》就不夠好:
我愛你彼得的營造
我愛你庄嚴的外貌……
現在我明白,後一位先生準是東北人,他的譯詩帶有二人轉的調子,和查先生的譯詩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歲,就懂得了什麼樣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將近四十歲時,我讀到了王道乾先生譯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說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詩人,後來做了翻譯家,文字功夫爐火純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譯筆沉痛之極。請聽聽《情人》開頭的一段: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捌』 王小波《萬壽寺》裡面「相比失落的文明我更願意選擇枷鎖」象徵了什麼
王小波是一位經歷十分復雜的作家,他曾在中國當過工科大學生,知青,工人和教師,使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知識分子生活現狀有極深刻的了解;而在美國留學,任教的經歷,又使他深受西方文學的影響,作品中有明顯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傾向。下以《萬壽寺》為例,淺談他這種創作手法。
從整體上看,《萬壽寺》一文是對我國古典小說集《甘澤謠》中《紅線盜盒》的戲仿①。戲仿是後現代主義中一種極為重要的文本策略,是帶著一種批判距離的模仿。並被藝術家們廣泛採用過,如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和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等。
小說將原著中文武雙全的俠女紅線轉變為「口不讀聖賢書,所以口齒清楚;耳不聞聖賢言,所以聽得甚遠。」②的苗女。而原著中節度使田承嗣,則變成一個刺客頭子。原著中引起尖銳矛盾的薛嵩的封地——水草豐美的潞州,被移置到了天氣炎熱荒涼偏僻的湘西鳳凰寨。這種移置模糊了原本清晰的矛盾中心,原先田承嗣起意攻打薛嵩是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當生存問題變得無關緊要時,引起動亂的原因就源於人心的種種險惡,如貪欲,嫉妒。文中「老妓女」這一形象正是做為人性虛偽的化身而被塑造了出來。
從結構上看,《萬壽寺》分為內外兩個框架。外部主人公是因為車禍失去記憶的歷史學家王二,僅憑著「一張工作證」註定了「必須生活在此時此地」③內部主人公是王二的小說《萬壽寺》的主角,湘西節度使薛嵩,他雖然有明確的社會身份,其肖像卻在王二的筆下不斷變化著,時而是「長了一頭長發,亂蓬蓬地絞結著,膚色灰暗,顴骨突出,眼睛又大又凸出,茫然地看著。」④時而是「小手小腳,是個留著寸頭,棕色皮膚的男孩子。」⑤模糊不清的主體,符合了法國解構主義思想家德里達的主張「主體是必不可少的,並不是摧毀而是安置他。」在敘述過程中,不斷出現「我完全同意作者的意見,」「我基本同意作者的意見。」⑥作者創作意識不斷地流露,使得小說帶有了明顯的元小說特徵。而作者不斷地顛覆先前的情節,使故事中時間,空間不斷交錯,慢慢融合,或在同一時間點出現截然不同的幾種情況,則讓人想起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大作《交叉花園的小徑》中向我們展示的:同一個選擇可能出現無數種結局,事物的發展趨向並不是單一而是多重的,其中存在巨大的偶然性。如妥斯陀耶夫斯基所說:「邏輯只能預測三種結局,而真實的情況卻有萬萬千千。」
『玖』 當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說《萬壽寺》內容取材於哪部作品
王小波小說看了很多,大約90%都看過,但是本人有個特點,除了書名和作者記得外,其餘的很模糊了,王小波的給我的小說特點給我的感覺就是亂但是有趣。你可以去品味其中的深層思想,你也可以當做故事來讀。至於萬壽寺的取材我想也應該如樓上那位所說,天馬行空,沒有特定。
博君一笑。
『拾』 王小波的全部作品
1、1980年9月,《唐人秘傳故事》山東文藝出版社。
2、1992年3月,《王二風流史》香港繁榮出版社。 1992年8月《黃金時代》台灣聯經出版社。
3、1992年1月,《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與李銀河合著。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4、1992年7月,《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與李銀河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5、1994年7月,《黃金時代》華夏出版社。
6、1995年7月,《未來世界》台灣聯經出版社。
7、1996年11月,《思維的樂趣》北嶽文藝出版社。
8、1997年5月,《時代三部曲》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三部小說集 花城出版社。出版於他逝世之後,當年曾引起轟動。
9、1997年5月,《我的精神家園》文化藝術出版社。
10、1997年10月,《沉默的大多數》 中國青年出版社。
11、1998年2月,《黑鐵時代》 時代文藝出版社。
12、1998年2月,《地久天長》 時代文藝出版社。

(10)王小波小說全集萬壽寺擴展閱讀:
《時代三部曲》是由《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三部篇小說構成。在《時代三部曲》中,作者以喜劇精神和幽默口吻述說人類生存狀況中的荒謬故事。
三部小說從容地跨越各種年代,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命運。作者唾棄中國現當代文學那種軟弱、感傷和媚俗的虛飾風氣,以其尖銳的批判,深刻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對人世間的苦難和荒謬進行最徹底的反諷,
隨心所欲地穿行於今中外的對話體敘述,變換多種視角,在虛擬時空中自由發揮。他以智慧、創造、愛情這些生命的永恆人極權、昏庸、世俗相抗衡。王小波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用汪洋恣肆的手法描寫男歡女愛,言說愛情的驚人美麗和勢不可擋的力量,
展示出超拔卓絕的價值境界。作品通過描寫權力對創造慾望和人性需求的壓制和扭曲,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的荒誕性,寄寓了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索而悲憫。
《時代三部曲》代表著王小波對文學的關懷和理解,代表了他渴求達到的藝術水準。與歷來已有的作品相比,王小波的作品是不同的一種。他無視禁忌的頑童心,
他的幽默反諷才能和想像奇趣,遠遠超出這個時代的某種文學理解力。由於作品本身的這些特質,王小波生前經歷了出書的重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