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怎樣
最偉大的劇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文學家
B. 哥特小說在英國文學史上是怎樣形成與發展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哥特小說,屬於英語文學派別,一般被認為隨著賀瑞斯·華爾波爾的《奧特朗圖堡》而產生。哥特小說可以說是恐怖電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今天習慣地將哥特式與黑暗、恐怖聯系在一起。
顯著的哥特小說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住著幽靈的老房子,癲狂,家族詛咒等。
哥特小說的起源
「哥特」本是用來指中世紀建築(哥特式建築)和藝術(哥特式藝術)的具有貶義的詞。然而這個貶義的詞被18世紀哥特復興的倡導者所接受,這些人就是浪漫主義流派的先驅。哥特式建築是對作為理性時代代表的古典建築的對抗。復興的哥特式建築在19世紀十分流行。
與新哥特主義反對新古典主義類似,哥特小說通過贊美人類從極端情感中得到的樂趣及至高哲學來對抗理性及既定的邏輯方式。哥特式建築的廢墟通過暗示人類之所創造會不可避免地衰頹崩潰孕育了這些情感,這些情感也被與由改革派創造的反天主教主義聯系在一起。好的新教徒想像著天主教堂用嚴酷的法律,折磨與迷信儀式來壓迫百姓,他們通常會將中世紀的建築與一個黑暗恐怖的時代相聯系。
早期的哥特小說
「哥特」被用於文學流派主要因為這種流派的主題探討這種極端感情及一些黑色話題, 並且哥特小說的背景通常是哥特式的:廢棄的搖搖欲墜的城堡, 修道院。他們關注哥特式的相關建築,藝術,詩歌 (見墓園詩人)甚至園藝。
瓦爾波爾的小說產生於他對中世紀的迷戀。小說中再也不是他始稱的偽造建築而是真正的中世紀傳奇故事。奧特蘭圖城堡起初名為傳奇故事,有教養的階層認為傳奇故事是庸俗的文學樣式,甚至因為其中迷信的元素而認為不適合兒童閱讀,但華爾波爾更新了其中的元素,使中世紀的傳奇故事有了新的形式。基本的情節是其它哥特小說中的必要元素,一個威脅性的秘密,一個古老的詛咒, 以及無數的困擾: 隱藏的走廊, 經常昏倒的女主角。但真正確立哥特式小說標准樣式的是 安·萊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萊德克利夫使揮之不去的哥特式惡人進入文學領域,這一角色後來發展成了 拜倫式英雄。與華爾波爾的小說不同,她的小說是英國膾炙人口的暢銷書。萊德克利夫掀起了一陣熱潮,身後模仿者如雲;她的影響在簡 奧斯汀的諾桑覺修道院 也可見。書中一個人物由於閱讀了哥特式小說,夜半微小的聲音也帶給她無限的恐懼。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無疑是哥特式小說在其經典時代的巔峰。
後期發展
在英國,哥特小說到1840年已衰敗。這主要是由於廉價作者的過飽和(他們的作品後來以一便士恐怖形式的廉價恐怖小說形式存在)以及在世紀之交時像和尚這些暴露過分的性,暴力(至少在當時人們認為已接近色情文學)的作品的問世大大降低了哥特小說的地位。但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掀起了維多利亞時代短篇鬼故事的熱潮,並且使艾倫·坡的以死亡為主題的故事得以出現。狄更斯少年時代就閱讀哥特式小說並將其中陰郁的氣氛、戲劇的張力融入了他自己的作品,只不過變換到了他自己的時代。哥特小說的陰郁對崇尚哀悼儀式、銘記永生及長生不老的維多利亞時代人來說有著特殊的吸引力,這也使得它對文學有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力。
後維多利亞時代
到1880,哥特式小說作為半正統文學樣式復興的時間到來了。這時期的作者有羅伯特·魯易斯·史蒂文森,亞瑟·米堪及奧斯卡·威爾德,1897年哥特式最著名的惡人在布蘭姆·斯多克 (Bram Stoker)的吸血鬼(Dracula)中誕生。雖然評論家用哥特來代稱所有的相關流派,哥特式小說已開始認真考慮讓位給現代恐怖小說。恐怖小說作家有些繼承了哥特式的情感如安妮·萊斯(Anne Rice)有些如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則沒有。哥特式也將自己的領域擴展到電影,音樂,甚至以互聯網這一新形式為載體。
作品
The Castle of Otranto (1764) by Horace Walpole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 (1794) by Ann Radcliffe
Caleb Williams (1794) by William Godwin
Vathek, an Arabian Tale (1786) by William Thomas Beckford
The Monk (1796) by Matthew Gregory Lewis
Frankenstein (1818) by Mary Shelley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Vampyre (1819) by John William Polidori
Melmoth the Wanderer (1820) by Charles Robert Maturin
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Eater (1821) by Thomas de Quincey
The Private Memoirs and Confessions of a Justified Sinner (1824) by James Hogg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1839) by Edgar Allan Poe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Tell-Tale Heart (1843) by Edgar Allan Poe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Mummy's Foot (1863) by Théophile Gautier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1886) 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The Horla (1887) by Guy de Maupassant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Yellow Wallpaper (1892) by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Dracula (1897) by Bram Stoker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 by Henry James
The Monkey's Paw (1902 by W.W. Jacobs
The Lair of the White Worm (1911) by Bram Stoker (Full text at Wikisource)
Gormenghast (1946 - 1959) by Mervyn Peake
C. 英國文學在西方文學中的地位
呵呵,,你這個問題好像好難回答啊 只能自己寫了
要想了解英國文學對西方文學的作用 那麼首先要了解西方文學的發展史。。因為我是英美文學專業的 所以可能下面回答有些繁瑣 不過希望能對你有用。 畢竟LZ的問題很寬啊 我盡量簡單些 ^_^
第一: 西方文學發展的源頭的古希臘羅馬文學,然後經過一些社會變動和(兩希文學的演變--古希臘羅馬文學和希伯來文學)-(也就是說由羅馬神話向基督神話轉變)這個時候 具體可以說是14世紀,英國文學正式開始起到了發展!! 由於16世紀的文藝復興,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擴張,和英國擊敗了無敵艦隊並取得海上霸主地位。這對於英國起到了連接世界的作用,也促進了文藝的發展。。所以英國文學正式對西方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個時間最為代表的是莎士比亞)
第二: 在西方文學史上,有兩個國家是文藝復興後文學的主要發展地位和統帥! 及—法國文學和英國文學(這裡面LZ說和法國,德國,美國,俄國對比,,其實英法都很重要,俄國和德國其次,美國文學是19世紀後期才發展強大的所以很沒有用!)
第三:西方文學發展分了6個大部分,而英國和法國就占據了最主要的5大部分,,就是{16世紀文藝復興,17世紀古典主義,18世紀啟蒙運動 19世紀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注意,和20世紀的魔幻現實注意和現代注意}--但是必須注意 美國20世紀的文學比其他國家的文學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超驗主義}。
第四:英國,法國,美國,俄國 文學對西方文學都是由於西方文學的源頭古希臘羅馬文學繼承演變來的 所以必然離不開 古希臘神話和希伯來神話對其的影響,,所以只要看各個國家的文學內涵就知道那個更重要了!
綜上所說: 英國文學在西方文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是第二個源頭也是古希臘羅馬文學的繼承者(尤其是莎士比亞 拜倫 雪萊 喬叟等作家) 在西方文學史上,能與英國文學並駕齊驅的只有浪漫國度的法國文學了!! 呵呵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_^
D. 簡愛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斗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小說中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情故事,生動地展現了的那火一樣的熱情和赤誠的心靈,強烈地透露出她的愛情觀。她蔑視權貴的驕橫,嘲笑他們的愚蠢,顯示出自強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膽地愛自己所愛,然而當她發現自己所愛之人還有妻子的時候,又毅然離開她所留戀的人和地方。小說表達出的思想,即婦女不甘於社會指定她們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獨立平等的思想,在當時不同凡響,對英國文壇也是一大震動。小說的虛構結尾,描寫簡愛獲得一筆遺產,回到孤獨無助的羅切斯特身邊。這一情節雖然值得推敲,但是它顯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經濟、社會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獨立平等以及對愛情的忠貞不移。
E. 莎士比亞的文學地位
莎士比亞的文學地位: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5)小說作者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擴展閱讀:
英國著名遠程教育機構公開大學曾製作過一部《十分鍾英語史》,把上下1600年的英語史濃縮在10集的公開課中。每一集公開課都講述了英語史上一個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節點,而威廉·莎士比亞在這部語言學領域的公開課上占據了整整一集的分量。
在我們的印象中,莎士比亞沒有編纂過字典,沒有翻譯過聖經,也沒有研究過梵語,憑著他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和兩首長敘事詩,怎麼就成了英語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莎士比亞雖然從來不是英語的研究者,卻可以稱得上是英語最熟練、最優秀的使用者。英語的發展大致可以被分為古英語時期、中古英語時期和現代英語時期三個階段,莎士比亞處在承上啟下的早期現代英語時期。
那時的英語可不像現在這樣強勢又豐富,不僅在英國本土的地位低於拉丁語或法語,詞彙和表達還十分匱乏,拼寫和語法也很混亂。所以那一時期存在兩個主要任務:一個是建立起英語的詞彙,另一個是澄清英語的句法。回首歷史,我們會發現,莎士比亞身體力行,把第一個任務完成得極為出色。
F. 求英美文學史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代表人物有莎士比亞(英國)、狄更斯 (英國) 、馬克吐溫(美國)、約翰·德萊頓(英國),海明威(美國)。
一、莎士比亞
1、人物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海瑟薇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所有戲劇家的作品。
2、代表作品介紹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該劇講述義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
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
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出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說的悲喜劇。
二、狄更斯
1、人物介紹
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作家,日爾曼人。
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做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
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是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後來創作才能日漸成熟。
先後出版了《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雙城記》《遠大前程》等,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復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2、代表作品介紹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於1849至1850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
全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大衛從幼年至中年的生活歷程。
以「我」的出生為源,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愛情的幼稚與沖動、婚姻的甜美與瑣碎、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在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壯美的大海。
其間夾雜各色人物與機緣。語言詼諧風趣,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的理想。
三、馬克吐溫
1、人物介紹
馬克·吐溫(Mark Twain),美國作家、演說家,真實姓名是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
馬克·吐溫12歲時,父親去世,他只好停學,到工廠當小工。後來他又換了不少職業,曾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及新聞記者工作。
漸漸地著手寫一些有趣的小品,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
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後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2、代表作品介紹
《百萬英鎊》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發表於1893年。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
倫敦的兩位富翁兄弟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文章以其略帶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大師小說中諷刺與幽默,揭露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四、約翰·德萊頓
1、人物介紹
英國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一生為貴族寫作,為君王和復辟王朝歌功頌德,被封為「桂冠詩人」。
主要作品有《時髦的婚禮》、《一切為了愛情》、《阿龍沙與施弗托》(詩作)、《論戲劇詩》、《悲劇批評的基礎》等。
他也是英國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批評家和戲劇家,他通過戲劇批評和創作實踐為英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發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玄學詩人一詞就是他最先提出來的。在歐洲批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2、代表作品介紹
在戲劇創作中,約翰・德萊頓把法國人在戲劇情節上的規范和刻畫的華麗描寫結合起來,其中也展示出他自己是莎士比亞的追隨者,這種混合類型戲劇的最佳實例就是《一切為了愛情》。
這是約翰・德萊頓用來勇敢地向他的偶像莎士比亞發出挑戰的作品。
正如諾伊斯教授所說,他這一成就最偉大的見證就是「剛看完莎士比亞的『安東尼和克萊奧帕特拉』,我們仍能從德萊頓版本的故事中獲得極大樂趣。」
五、海明威
1、人物介紹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2、代表作品介紹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
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
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威廉·莎士比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查爾斯·狄更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吐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約翰·德萊頓
G. 魯濱遜漂流記在西方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魯濱遜漂流記》是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時期啟蒙小說的代表作,其不僅影響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丹尼爾·笛福因為該作品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
丹尼爾·笛福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濱遜」不僅成為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為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

《魯濱遜漂流記》賞析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不僅對魯濱遜的冒險經歷與磨難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還在於作者作為一個具有典型新興資產階級意識的作家,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勞、勇敢、智慧和創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價值。他堅信,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能力戰勝困境、征服自然,並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魯濱遜漂流記》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新趨勢而出現的經典文本,從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中,進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弘揚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否定了上帝萬能及其上帝創造一切的荒謬理論。
H. 請問以下那兩位作者是英國文學史上有代表性的 意識流作家
A,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