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池上>的作者
白居易
《池上》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創作基調為閑情偶寄,該作品文字洗煉,內容通俗淡雅,是經典佳作之一。
池 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①藏蹤跡,浮萍②一道開。
【注釋】①解:知道。②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譯文】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❷ 古詩《》池上的作者是誰
作者是: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小說池上作者熊先生擴展閱讀:
白居易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
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
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系於時政。
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
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❸ 白居易《池上》原文
《池上》作者:白居易
二絕
其一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其二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❹ 池上的作者是誰 是哪代詩人
三、1. 唐 白居易 《暮江吟》、《大林寺桃花》
❺ 《池上》作者簡介和詩句內容。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詩句內容: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意思為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5)小說池上作者熊先生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裡,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❻ 《池上》的作者是誰全詩內容是什麼
《池上二絕》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五言絕句組詩作品。
全詩如下:
其一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其二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其一
兩個僧人坐著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其二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6)小說池上作者熊先生擴展閱讀
《池上》是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寫於他就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時。這首詩主要描寫了白居易游覽到一個池邊的所見之景,通過對池中一個小孩偷采白蓮的情景,抒發了詩人閑適的心情。
全詩語言平易通俗,通篇大白話,卻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了小孩天真可愛的一面,讓人贊不絕口。詩的前兩句「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白居易從小孩撐船開始寫起,描繪了一幅生動的采蓮圖。只見一個小孩子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向著開滿蓮花的池中劃去,最後採摘回白蓮花來玩。
首句中兩個「小」字,前後呼應,突出了孩子的年齡以及可愛的場景。小孩子本就應該撐著小船,畫面感十足。而次句中的「偷」字,不僅記述了這位小主人公在沒有經過大人同意的情況下,就去池中采白蓮的事實。最主要的是將他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形象細膩的刻畫了出來。
然後再看這首詩的後兩句「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即這個小孩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自己的蹤跡,只見那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當小孩興高采烈地採到白蓮花後,他似乎早已忘記了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溜進去的。
所以在回來的時候,才會沒想到或者是不懂得去隱蔽自己的蹤跡,才會如此大搖大擺的回來。其實,按照自己的經歷來看,身為小孩子,偷偷的做什麼事的時候,根本就顧不上隱藏什麼,一時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最後往往會被家人發現,打罵一通。
所以白居易的這首詩,他以通俗的風格將這位小孩的形象描繪地非常可愛、可親,極具有藝術感染力,引起讀者的回憶。白居易作為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等我們都很了解,寫的是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著詩人自己的情感。
而白居易的這首小詩《池上》,卻平易通俗,整首詩如同大白話,極富有韻味。將天真活潑的小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❼ 池上古詩原文作者
池上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❽ 古詩《池上》的作者是誰詩中描寫的是什麼
作者是白居易,這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裡,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著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❾ 時林和阿七是哪部小說人物作者熊先生
諸天神探
作者: 天下風語
簡介:
疼,頭劇烈的疼著,吳天腦海里一大堆記憶紛紛湧起:五界,俠探,諸天十秘,尋秘者家族,這到底是哪兒?我不是死了嗎? 吳天艱難地睜開雙眼,打量著四周陌生的環境,屋子裡古色古香,充滿著濃濃的古風
❿ (池上)的作者是誰
《池上》,作者是白居易。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原文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白話譯文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10)小說池上作者熊先生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官場
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
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裡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貶官江州(現九江)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文學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
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
(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
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朴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
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
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家族成員
祖父:白湟
祖母:薛氏
父親:白季庚
長兄:白幼文
三弟:白行簡
兒子:白阿崔
史書記載
《舊唐書‧白居易傳》
《新唐書‧白居易傳》
《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