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庸寫的小說都是什麼
有一副對聯說的就是金庸寫的小說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但是還有一部短篇小說《越女劍》沒有包含在裡面。
當時金庸做這個對聯,只是想對自己的小說有一個總結,更好的讓讀者一幕瞭然,沒有別的任何意思。金庸自己也說,這樣的對聯其實不符合對聯的要求,對仗很不工整,但是要把這些小說練成對聯,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一、鹿鼎記
二、天龍八部
三、笑傲江湖
四、神鵰俠侶
五、雪山飛狐
六、倚天屠龍記
七、射鵰英雄傳
八、書劍恩仇錄
九、連城訣
十、俠客行
十一、飛狐外傳
十二、碧血劍
十三、鴛鴦刀
十四、白馬嘯西風
② 金庸小說外的東西都是誰寫的
金庸小說妙就妙在「虛實相間」。比如說,你舉的例子當中的達摩祖師在歷史上就是實有其人的,而其他的幾個就是金庸運用他的大腦虛構出來的。
③ 金庸的小說是怎麼寫出來的素材和創作歷程
1、金庸的武俠創作是個漸進的過程,不僅在於技巧的磨練,也在於小說的表現主題不斷的進步。
2、金庸的小說思想是隨著長足的人生而進步的。《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一文中,金庸強調「技巧並非重要,所重視的是個性和感情」,因為個性和感情是金庸小說的主要表現內容。
3、具體例證階段。
1)1955年,金庸創作出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看得出他的是非觀念還是受了些傳統演義小說的影響:小說中殺清兵都採用痛快的語氣。
2)續集《飛狐外傳》中陳家洛出場,胡斐見他面有「鬱郁」之色,他只要是有利於全民族大局的,便奮不顧身去做。這就是所謂「不合時宜的執拗」。《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關於仍讓乾隆做皇帝,只是以漢人的名義統治天下的計劃雖然可笑,但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一腔熱血,猶使人感動。中國千百年來為國為民赴湯蹈火的思想和精神在陳家洛口中這16個字上,都可見之一斑。可惜由於全書價值判斷不明確和寫作技巧的粗糙使這一主題不能得到充分適當的體現,但從此,這種積極入世、為國立身請命的思想和氣概成為金庸武俠小說中最主要的人生主題之一。從陳家洛至袁承志、郭靖、張無忌、蕭峰……金庸的技巧不斷地進步,思想更趨向深刻現實,但這一主題始終明朗清晰地屹立著。
④ 金庸所寫的武俠小說是不是都是一個世界的
基本上來都有明確的中自國古代歷史背景,只有笑傲江湖、連城訣和白馬嘯西風、俠客行沒有明確的朝代,但也通過歷史名人、官職、服飾和飲食及語言習慣的描述表明了歷史時期。
飛——清朝
雪——清朝
連——清朝(從地名官職判斷)
天——北宋
射——南宋
白——清朝(乾康年間)
鹿——清朝
笑——明朝(從官職、服飾和地名判斷)
書——清朝(乾隆年間)
神——南宋
俠——明朝後葉
倚——元朝
碧——清朝
鴛——清朝(康熙年間)
越女劍——春秋時期
⑤ 金庸先生的小說都分別是什麼時候出版的
你好,第1-2冊:
《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鋒芒之作。
創作年代:1955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
公元1753年—1759年
首發連載雜志:新晚報
第3-4冊:
《碧血劍》(附錄:袁崇煥評傳)
創作年代:1956年
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
公元1633年—1644年
首發連載雜志:香港商報
第5-8冊:
《射鵰英雄傳》(附錄:成吉思汗家族、關於「全真教」)——《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並稱「射鵰三步曲」,有前後聯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異(分別是儒俠、道俠、佛俠),是「俠之大者」的詮釋作。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
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
公元1199年—1221年
首發連載雜志:香港商報
第9-12冊:
《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
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13冊:
《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59年
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首發連載雜志:新晚報
《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清中前期
約公元1644年—1796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14-15冊: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首發連載雜志:武俠與歷史
第16-19冊:
《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
公元1262年—12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0冊:
《連城訣》——強烈批判社會私慾、貪婪、無情的一面,同時也從屈指可數的幾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現友誼、愛情、濟人、寬容。
創作年代:1963年
歷史背景:明前中期根據當時府縣設置,還有寶藏年代推算
首發連載雜志:東南亞周刊
第21-25冊:
《天龍八部》——倪匡曾代寫其中約五萬字,後修訂了大部分。該篇是金庸哲學、內涵、人性、情節等的巔峰之作,亦是對「人」、「諧」、「俠」的統一性巨著。
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聖元年
公元1090年—1094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6-27冊:
《俠客行》——小說主人公無明確名字,以「石破天」代稱。該篇對人生寓言性與舐犢之情描寫最甚,親情性最強。
創作年代:1965年
歷史背景:清初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越女劍》(附錄:三十三劍客圖)——《越女劍》寫於《鹿鼎記》連載中途短篇小說,因此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而非《越女劍》。出版時附在《俠客行》之後。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是金庸歷史感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70年
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
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8-31冊:
《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
創作年代:1967年
歷史背景:明朝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32-36冊:
《鹿鼎記》(附錄:康熙朝的機密奏摺)——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一些細節推斷的。
不知道能幫到你嗎?
⑥ 金庸小說是說金庸寫的嗎
絕大部分是,也有代筆部分,比如天龍八部其中一部分由倪匡先生(衛斯理)代筆。像阿紫眼睛瞎掉是比較著名的一個片段,金庸先生之前是比較中意阿紫這個角色的,把她寫的古靈精怪,到了倪匡先生手裡把人家寫瞎了,金庸先生還為此生了一陣子氣呢。
⑦ 金庸的小說到底是抄歷史的還是自己寫的
他的小說可以說是幾乎架空的好不好。
雖然出現了一些歷史人物,但是跟歷史上的幾乎都不符合。
越女劍還算比較符合歷史的,當然這段歷史的記載本來就不多。
然後天龍時代的正史里1063年遼國爆發耶律重元之亂,而此時,完顏阿骨打還沒出世。喬峰居然去和一個沒出世的女真人結拜,然後才去幫助遼國皇帝平亂,歷史時間被顛覆了。
金老頭說「宋遼戰爭,宋軍百年難得一勝,打一張敗一仗,喪師割地」屬於最無恥的污衊。實際上宋遼25年戰爭,宋軍勝多敗少,只是因為無馬,所以即使勝利也無法追殺逃兵擴大優勢。相反滿清《尼布楚條約》是真正的恥辱割地,卻被金老頭度美化。
再說高氏根本不是什麼忠臣,
⑧ 金庸寫的小說,是不是都是不存在的呢
既然是小說,當然是假的啊,只是其中的歷史背景基本上都是真的,拋開文學不說,單以歷史功底來說,金庸先生也算是歷史大家了
⑨ 金庸的小說都是他自己寫的么
當然是他寫的,建議樓主去知乎看一下大家對金庸的評價。金庸真是一個又勤奮,又有才華的人。
⑩ 金庸只寫武俠小說嗎
大約三十前,金庸寫下《鹿鼎記》的最後一個句號。此後,他雖然對作品幾經修訂,卻再也沒有寫出新的武俠作品。金庸為什麼不寫武俠小說了?金迷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而金庸先生面對提問總是王顧左右,為給出大家信服的答案。
是身體健康狀況不允許嗎?他沒有古龍酗酒、好色的陋習,而且這些年東奔西走不見停歇,應該不會;是對寫武俠厭倦了,要換一種題材,可三十年的光景,卻沒有見過除了隨筆外任何大的作品。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停止寫作呢?
金庸的好朋友倪匡說,《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已經登峰造極,他寫不出來了!這種說法當然見仁見智,當總讓人心有不甘。畢竟在《鹿鼎記》中他讓我們領略了歷史小說的功力,為什麼不在寫了呢?
後來,我很偶然看到了那句自小便熟知的名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心突地一跳,難道是他的生活太安逸了,失去了創作的動力?
從金庸先生的經歷中知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他人生的創業期,在創辦《明報》時,為吸引讀者,才開始寫武俠小說連載。據說他常常一邊寫政治評論,一邊寫武俠小說,還曾經同時寫過兩部武俠小說,寫作功力可見一斑。
而當《明報》鼎盛之時,他還需要那樣賣命嗎?有沒有武俠小說,《明報》一樣賣得出去。於是精力就想其他的方面傾斜。而安樂的氣氛也就扼殺了他寫作的雄心,哪個重寫三國,重書周瑜的想法就永遠成為一個想法,在他個人的腦海中意淫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