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西江月寫的小說

西江月寫的小說

發布時間:2021-09-19 05:45:18

❶ 《西江月》全文。

枝頭才舒日暖,
河畔別樣花濃。
朱紅一點窺春容,
今宵莫將簾攏。

一壺濁酒賞月,
一席歌舞臨風。
此心不待與君逢,
還欲一生情縱

❷ 《西江月》

【西江月(薛寶琴)】《紅樓夢》

【《紅樓夢》里的柳絮詞】
〖寫作緣起〗

史湘雲見暮春柳絮飛舞,偶成小令。詩社就發起填詞,每人各拈一小調,限時做好。寶玉沒有寫成,卻興起續完探春的半闋;寶釵嫌眾人寫的「過於喪敗」,便翻案作得意之詞。
【如夢令(史湘雲)】
豈是綉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別去!
〖注釋〗
1.綉絨——喻柳花。殘吐——因殘而離。詞寫春光尚在,柳花乃手自拈來,所以說「豈是殘吐」。後人不曉詞意,妄改「殘吐」為「才吐」(程高本),變新枝為衰柳,與全首境界不合。明代楊基《春綉絕句》:「笑嚼紅絨唾碧窗」。
2.香霧——喻飛絮蒙蒙。
3.拈——用手指頭拿東西。鵑鳴燕妒——以拈柳絮代表佔得了春光,所以說使春鳥產生妒忌。
4.莫放——庚辰本作「莫使」,與前句「空使」用字重復,且拈絮是想留住春天,以「莫放」為好。從戚序本。南宋詞人辛棄疾《摸魚兒》詞:「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寫蛛網沾住飛絮,希望留住春光,為這幾句所取意。
〖鑒賞〗
《柳絮詞》是每個人未來的自況。我們知道,湘雲後來與衛若蘭結合,新婚是美滿的,所以詞中不承認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殘景象。對於她的幸福,有人可能會觸痛傷感,有人可能會羨慕妒忌,這也是很自然的。她父母雙亡,寄居賈府,關心她終身大事的人可能少些,她自詡「纖手自拈來」,總是憑某種見面機會以「金麒麟」為信物而湊成的。十四回寫官客為秦氏送殯時曾介紹衛若蘭是「諸王孫公子」,可見所謂「才貌仙郎」也必須以爵祿門第為先決條件,不能想像如史湘雲那樣的公侯千金會單憑才貌選擇一個地位卑賤的人作為自己的丈夫。詞中從占春一轉而為惜春、留春,而且情緒上是那樣地無可奈何,這正預示著她的所謂美滿婚姻也是好景不長的。
【南柯子(賈探春上闋,賈寶玉下闋)】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注釋〗
1.纖纖縷、絡絡絲——喻柳條。雖然如縷如絲,卻難系住柳絮,所以說「空掛」、「徒垂」。
2.綰系——打成結把東西栓住。
3.我自知——等於說「人莫知」、「世莫知」。植物抽葉開花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
4.隔年期——相隔一年才見一次。宋代王禹偁《中秋月》詩:「莫辭終夕看,動是隔年期。」其實這是從古樂府《七日夜牛女歌》「婉孌(親愛)不終夕,二別周年期」化出來的。原本是說牛郎織女的。
〖鑒賞〗
賈探春後來遠嫁不歸的意思已盡於前半闋四句之中,所謂白白掛縷垂絲,正好用以說親人不必徒然對她牽掛懸念,即《紅樓夢曲·分骨肉》中說的「告爹娘,休把兒懸念……奴去也,莫牽連。」這些話當然都不是對她所瞧不起也不肯承認的生母趙姨娘而說的。作者安排探春只寫了半首,正因為該說的已經說完。同時,探春的四句,如果用來說賈寶玉將來棄家為僧,不是也同樣適合嗎?是的。唯其如此,寶玉才「見沒完時,反倒動了興」,提筆將它續完。這一續,全首就都像是說寶玉的了:去休惜,來自知,所謂隨緣而化,蹤跡難尋;夫妻相見之期猶如牛郎織女,不是說他做了和尚又是什麼?書中說寶玉自己該做的詞倒做不出來,這正是因為作者覺得沒有再另做的必要了。
【唐多令(林黛玉)】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注釋〗
1.「粉墮」二句——粉墮、香殘,指柳絮墮枝飄殘;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統志》:「百花洲在姑蘇山上,姚廣孝詩:『水灧接橫塘,花多礙舟路。』」林黛玉是姑蘇人,藉以自況。燕子樓,典用白居易《燕子樓三首並序》中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燕子樓懷念舊情的事。後多用以泛說女子孤獨悲愁。又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故也用以說女子亡去。
2.逐對成球——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球」諧音「速」;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戚序、程高本「對」作「隊」,則只就景物說。從己卯、庚辰本。
3.繾綣——纏綿,情好而難分。風流,因柳絮隨風飄流而用此詞,說才華風度。小說中多稱黛玉風流靈巧。
4.誰拾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誤。以柳絮說,「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況看,寶玉亦未曾「舍」棄黛玉。今從己卯、庚辰本。
5.「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沒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詩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鑒賞〗
在林黛玉這首纏綿凄惻的詞中,不但寄寓著她對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著那種預感到愛情理想行將破滅而發自內心的悲憤呼聲。全詞語多雙關,作者借柳絮隱說人事的用意十分明顯。如「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與她曾自稱「草木之人」巧妙照應。從這一點上去看這首詞,它對我們研究作者寫寶黛悲劇的原來構思也是有啟發的。

【西江月(薛寶琴)】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
〖注釋〗
1.漢苑——漢代皇家的園林。漢有三十六苑,長安東南的宜春苑(即曲江池)水邊多植楊柳,後因柳成行列如排衙,但遠不及隋堤規模,故曰「有限」。
2.隋堤——參見《廣陵懷古》注。
3.明月梅花一夢——後人以為「梅花」不合飛絮季節,就改成「梨花」(程高本),殊不知這是用「夢斷羅浮」的典故(參見《賦得紅梅花》詩注),本取其意而不拘於時。《龍城錄》記趙師雄從梅花樹下一覺醒來時,見「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此所以用「明月」二字。又小說中說寶琴是嫁給梅翰林之子的,用「梅花」二字或有隱意。
4.落紅——落花。表示春去。用「幾處」,可見衰落的不止一家。
5.香雪——喻柳絮,暗示景物引起的愁恨。簾櫳,說閨中人。
6.一般同——都是一樣的。
7.「偏是」句——古人以折柳贈別。又柳絮漂泊不歸,也易勾起離別者的愁緒。
〖鑒賞〗
如果把薛寶琴這首小令與她以前所作的《賦得紅梅花》詩、她口述的《真真國女兒詩》對照起來看,就不難相信朱樓夢殘、「離人恨重」正是她未來的命運。就連異鄉思親,月夜傷感,在詞中也可以找到暗示。此外,從寶琴的個人蕭索前景中也反映出當時的一些大家族已到了風飄殘絮、落紅遍地的沒落境地了。「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這是寶琴的惆悵,同時也是作者的嘆息。

❸ 曹雪芹的《西江月》全文

西江月·批寶玉

清代:曹雪芹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譯文:

無緣無故的尋找愁苦,有的時候又裝瘋賣傻雖然生就一副好面容,肚子里卻沒有半點學問。糊里糊塗的連人情世故也不懂,愚笨頑劣不願讀書。行為奇怪性格乖張,那裡管世人對自己不好的評價呢?

富貴的時候不知道享受家業,貧窮之後又難耐凄涼的情景。可憐辜負了青春年華,對國對家都無法做出貢獻。他是天下第一無能的人,古今像他不肖的子孫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對你們這些富貴子弟說,不要學他的樣子啊!

(3)西江月寫的小說擴展閱讀:

《西江月》賞析

這首詞,字面上句句是對賈寶玉的嘲笑和否定,實質上句句是對他的贊美和褒揚。從封建階級倫理道德標准衡量,賈寶玉是個被否定的人物。

可是從作者的人生觀和社會觀來看,他卻是個和那些國賊祿蠹完全相反的、保持著人類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說詞中句句都是反話。

賈寶玉不假矯飾地表現自己的天性,在那樣的貴族之家處處受束縛、限制,於是就要產生苦悶,就要採取種種方式宣洩,在道學先生們看來這就是「尋愁覓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內草莽」就未必。

賈寶玉讀書多,知識博,文思快,才情大,他在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一套一套有根有據的議論,他擬的那些匠額和對聯,使包括賈政在內的所有在場的人都相形見絀。他寫的《芙蓉女兒誄》、《姽嫿詞》等等,表現出了像樣的文學家的風范。

連薛寶釵都說他「每日家雜學旁收的」,承認他懂得多。他並不是「腹內原來草莽」、「不通世務」,而是他厭惡賈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與之為伍。

不願讀的文章也只是那些「聖賢」的說教和一文不值的科舉時文。「那管世人誹謗」,正表現了賈寶玉不苟且、不隨俗、獨立不遷的個性。

這樣的貴族青年,按封建階級「接班人」的標准要求,自然是「無能第一」、「不肖無雙」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樣「理朝廷、治風俗」,為皇帝做個賢臣良相。

也不能像鳳姐那樣治家理財,撐起家業的門面,自然是「於國於家無望」了。於是他就成了貴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這兩首詩集中地描繪了寶玉的叛逆性格,這個典型的意義也就在對封建階級的叛逆上。值得注意的是「貧窮難耐凄涼」一句。這是預示賈家敗落後,寶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經歷。

第十九回寫寶玉探花襲人家,襲人的母親和哥哥慌忙招待寶玉,擺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襲人覺得沒有一樣可吃之物,只給寶玉拈了幾個松子瓤,吹去細皮,用手帕托給寶玉。

這是何等嬌貴!就在這個地方脂硯齋有條批語說:同將來寶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圍破氈」對照起來看,令人嘆息。寶玉在八十回以後的經歷,雖然不好亂猜,但有一段貧窮的經歷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大相徑庭。

❹ 西江月的相關著名作品

西江月·鳳額綉簾高卷
柳永
西江月
鳳額綉簾高卷,
獸環朱戶頻搖。
兩竿紅日上花稍。
春睡厭厭難覺。
好夢狂隨飛絮,
閑愁濃勝香醪。
不成雨暮與雲朝。
又是韶光過了。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❺ 西江月出於哪本書

《西江月》是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還有同名歌曲《西江月》。

詞牌來由

樂章集註:中呂宮。歐陽炯詞,有「兩岸蘋香暗起」句,名《白蘋香》;程珌詞,名《步虛詞》;王行詞,名《江月令》。

李白《蘇台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吳王與西施的故事。

❻ 西江月辛棄疾寫的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賞析一】

這首詞作於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風景優美,所謂「溪山一片畫圖開」(辛棄疾《鷓鴣天 黃沙道中即事》)。辛棄疾在其附近建有書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終於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在任湖南轉運副使期間,他曾奏進《論盜賊札子》,為民請命,歷數百姓「嗷嗷痛苦之狀」,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實,大聲疾呼朝廷要「以惠養元元為意」。他在罷官閑居以前就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遂以稼軒名,自號稼軒居士。而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以至農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因而他對農民的疾苦很關切:「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浣溪沙》)風調雨順,老百姓不致餓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興。在這些農村詞中,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污濁傾軋的「市朝」對立起來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樂 題上盧橋》)他在官場里遭受排擠*,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託。正如他的朋友陸游說的那樣:「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岳池農家》)。正是在這種復雜感情的促使下,辛棄疾才寫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只有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

這首《西江月》寫的是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所經歷的一個片段。在一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棲息在綠樹枝杈上的烏鵲,以為曙光照臨了,「呀呀」地驚飛而起,從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樹枝還籟籟作響呢!當它發現自己判斷錯誤時,才在另一根樹枝上停息下來。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沉睡的夏蟬也在深夜裡鳴叫起來。就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的詞人踽踽獨行於黃沙道中,耳聽著蟬鳴鵲叫,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國的驕子們似乎很理解我們詞人歡悅的心情,於是為他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就從這青蛙的一片合唱聲中,我們的詞人已聽到了豐收的消息。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適之中,於是情不自禁地翹首遙望天際,那裡只有稀疏的幾顆星星掛在蔚藍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何況是江南的盛夏天氣呢!不知什麼時候,忽然飄來幾片浮雲,惡作劇似地灑下幾點雨來。這突來的陣雨打破了詞人的雅興,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這夜來的飛雨。急於趕路,不暇四顧,路到溪橋一轉彎,猛然抬頭,嘿!一爿熟識的茅店就出現在土地廟的樹林邊。這簡直是一幅優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這幅江南山村月夜圖,作者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段來表現的呢?

首先在詞調的選擇上,作者選用了易於表現活潑歡快情緒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詞,為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厭韻。這首《西江月》的「蟬」「年」「前」「邊」四字都在平聲「先」韻內,而結句的「片」「見」兩字雖屬仄聲,但在詞韻中也屬同部。這樣平仄韻同部互協,可以增加詞的聲情之美,而這兩個仄韻字都安排在上下闋的結句上,聲調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詞更顯得和諧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數大致整齊,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闋開頭兩個六字句,易於對偶。這首《西江月》上下闋開頭兩句對偶都很工穩。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於「別枝」的解釋問題。據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種解釋:一種是釋「別」為「離開」,這里又有兩種細微的不同說法,一是說月光「離別了樹枝」,一是說烏鵲「離開枝頭」;第二種是釋「別枝」為「斜出的樹枝」;第三種是釋「別枝」為「另一枝」。我認為第三種解釋是比較好的。因為「明月」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明月」對「清風」,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驚鵲」對「鳴蟬」,「驚」「鳴」都是動詞,而且都有使動的意思,「鵲」「蟬」皆屬能飛善鳴的動物;「別枝」對「半夜」,「枝」「夜」都是名詞,「半」在這里作形容詞用,「別」亦應是形容詞,若作動詞,則與「半夜」不對偶。再說,詞的下闋開頭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數量詞對數量詞,名詞對名詞,方位詞對方位詞,對仗非常工整。怎麼能夠設想,精通詞學的辛棄疾會在同一首詞的對偶處出現不對偶的現象呢?其實,這里的「別枝」,與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詩之「蟬曳殘聲過別枝」中的「別枝」是一個意思。蘇軾的「月明驚鵲未安枝」(見《次韻蔣穎叔》《杭州牡丹……》兩詩),周邦彥的「月皎驚烏棲不定」(《蝶戀花 早行》),說的也是明月使鵲驚起,不能安棲,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採用了側面烘托和動靜相映的表現手法。明月、清風、稻花、星雨、茅店、溪橋,原都是無情物,而驚鵲、鳴蟬、青蛙,自然也不會有人的感情。但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描寫,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對於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來說,他所看到、聽到、嗅到、觸到、感覺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暢、歡欣鼓舞的。整首詞的中心是「說豐年」,而著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詞的上闋著重於「面」的渲染,一、二兩句靜中有動,而偏重於靜境的描繪,鵲驚、蟬鳴,則愈益顯出環境的幽靜;三、四兩句動靜交混,而著重於動靜的點染,蛙聲一片,稻香一片,都是為了突出「說豐年」三字。上闋對「面」的渲染,已形成歡快喜悅的氛圍。詞的下闋則著重於「點」的刻畫。作者選取了夜行途中一個帶有戲劇性的特寫鏡頭,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這個妙趣橫生的小插曲,使全詞聲情為之一揚。詞的下闋一、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夜來飛雨,並沒有使作者懊惱、掃興,相反,更增加了詞人的興致。有的同志認為「七八個星天外」是「寫雲層之密」,只是從雲層里透漏出來七八個星星。但從整首詞看,這樣解釋則缺乏情致。這一句是和詞的首句相照應的,寫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實景。黃遵憲《早行》詩:「東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點兩點星。」寫的也是這種情景。如果雲層很厚很密,那麼醞釀時間必然較長,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個,那麼月亮定是黯淡無光了,這樣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備,這與上闋所描寫的悠然恬適的心境是不相稱的。再說,作者經常來往於黃沙道中,對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準備,那結句的「忽」字就無著落。盛夏時節,天氣多變,剛才還是月明星稀,清風徐徐,想不到剎那間飛來幾片烏雲,接著撒下「兩三點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轉溪橋」,「舊時茅居」才驀然出現在眼前。「忽」字在這里用得是很傳神的。所以我說這是「夜來飛雨」,是盛夏的陣雨。如果是未雨綢繆,大雨將至,那就未免有點大煞風景了,而與整首詞輕快活潑的情調也不和諧。五代盧延讓《松寺》詩雲:「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詩亦雲:「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辛棄疾在遣詞用字上顯然是受了他們的影響,但不能據此斷定「七八個星」是由「雲層之密」所致。

再次,全詞用語明白如話,而又靈活多變,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輕快活潑的情調。辛詞好用典,好發議論,但這首小詞,作者一不用典,二不發議論,而是採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如實地描寫出來,清新活潑,搖曳多姿,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使人讀來感到異常親切自然。應該說,像辛棄疾《西江月》這樣描寫農村風光的抒情小詞,在整個古典詞中是不可多得的。(張忠綱)

【賞析二】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裡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❼ 《西江月》BY水之銀講了什麼內容

《西江月》作者:水之銀(經典文推薦)_TXT 文案: 北蠻大軍兵臨城下,家國孤城全系在我的一念之間, 不,我絕不願做沈靜成功立業的基石, 但現在能救中原的卻只有一個人,而那個人正是沈靜…… 一向高高在上,從不把他人放在眼裡的沈靜, 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懇求楚寒原諒, 太過了解沈靜的楚寒不相信, 連沈靜自己也不相信,他竟然能為楚寒做那麼多, 做那麼多應該唯我獨尊的帝王所不該做的事, 包括……捨身面鴷_蠻大軍,只為換得楚寒一人平安…… 「楚寒,我愛你,很愛很愛的那種……」 愛與恨頓時在楚寒心中失去了平衡, 他要去找,把這個拋下自己的男人找回來,然後……問個明白……

❽ 辛棄疾的西江月[全文]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轉)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 文】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
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

不一會,烏雲遮住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前竟然落下幾點雨。

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麼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賞析一】

這首詞作於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風景優美,所謂「溪山一片畫圖開」(辛棄疾《鷓鴣天 黃沙道中即事》)。辛棄疾在其附近建有書堂,經常往來於黃沙道中。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終於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在任湖南轉運副使期間,他曾奏進《論盜賊札子》,為民請命,歷數百姓「嗷嗷痛苦之狀」,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實,大聲疾呼朝廷要「以惠養元元為意」。他在罷官閑居以前就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遂以稼軒名,自號稼軒居士。而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以至農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因而他對農民的疾苦很關切:「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浣溪沙》)風調雨順,老百姓不致餓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興。在這些農村詞中,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污濁傾軋的「市朝」對立起來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樂 題上盧橋》)他在官場里遭受排擠*,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託。正如他的朋友陸游說的那樣:「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岳池農家》)。正是在這種復雜感情的促使下,辛棄疾才寫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只有聯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

這首《西江月》寫的是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所經歷的一個片段。在一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棲息在綠樹枝杈上的烏鵲,以為曙光照臨了,「呀呀」地驚飛而起,從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樹枝還籟籟作響呢!當它發現自己判斷錯誤時,才在另一根樹枝上停息下來。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沉睡的夏蟬也在深夜裡鳴叫起來。就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的詞人踽踽獨行於黃沙道中,耳聽著蟬鳴鵲叫,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國的驕子們似乎很理解我們詞人歡悅的心情,於是為他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就從這青蛙的一片合唱聲中,我們的詞人已聽到了豐收的消息。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適之中,於是情不自禁地翹首遙望天際,那裡只有稀疏的幾顆星星掛在蔚藍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何況是江南的盛夏天氣呢!不知什麼時候,忽然飄來幾片浮雲,惡作劇似地灑下幾點雨來。這突來的陣雨打破了詞人的雅興,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這夜來的飛雨。急於趕路,不暇四顧,路到溪橋一轉彎,猛然抬頭,嘿!一爿熟識的茅店就出現在土地廟的樹林邊。這簡直是一幅優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這幅江南山村月夜圖,作者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段來表現的呢?

首先在詞調的選擇上,作者選用了易於表現活潑歡快情緒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詞,為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厭韻。這首《西江月》的「蟬」「年」「前」「邊」四字都在平聲「先」韻內,而結句的「片」「見」兩字雖屬仄聲,但在詞韻中也屬同部。這樣平仄韻同部互協,可以增加詞的聲情之美,而這兩個仄韻字都安排在上下闋的結句上,聲調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詞更顯得和諧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數大致整齊,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闋開頭兩個六字句,易於對偶。這首《西江月》上下闋開頭兩句對偶都很工穩。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於「別枝」的解釋問題。據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種解釋:一種是釋「別」為「離開」,這里又有兩種細微的不同說法,一是說月光「離別了樹枝」,一是說烏鵲「離開枝頭」;第二種是釋「別枝」為「斜出的樹枝」;第三種是釋「別枝」為「另一枝」。我認為第三種解釋是比較好的。因為「明月」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明月」對「清風」,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驚鵲」對「鳴蟬」,「驚」「鳴」都是動詞,而且都有使動的意思,「鵲」「蟬」皆屬能飛善鳴的動物;「別枝」對「半夜」,「枝」「夜」都是名詞,「半」在這里作形容詞用,「別」亦應是形容詞,若作動詞,則與「半夜」不對偶。再說,詞的下闋開頭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數量詞對數量詞,名詞對名詞,方位詞對方位詞,對仗非常工整。怎麼能夠設想,精通詞學的辛棄疾會在同一首詞的對偶處出現不對偶的現象呢?其實,這里的「別枝」,與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詩之「蟬曳殘聲過別枝」中的「別枝」是一個意思。蘇軾的「月明驚鵲未安枝」(見《次韻蔣穎叔》《杭州牡丹……》兩詩),周邦彥的「月皎驚烏棲不定」(《蝶戀花 早行》),說的也是明月使鵲驚起,不能安棲,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採用了側面烘托和動靜相映的表現手法。明月、清風、稻花、星雨、茅店、溪橋,原都是無情物,而驚鵲、鳴蟬、青蛙,自然也不會有人的感情。但對這些客觀景物的描寫,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對於夜行黃沙道中的作者來說,他所看到、聽到、嗅到、觸到、感覺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暢、歡欣鼓舞的。整首詞的中心是「說豐年」,而著重表現的是作者因年豐而引起的歡快情緒。詞的上闋著重於「面」的渲染,一、二兩句靜中有動,而偏重於靜境的描繪,鵲驚、蟬鳴,則愈益顯出環境的幽靜;三、四兩句動靜交混,而著重於動靜的點染,蛙聲一片,稻香一片,都是為了突出「說豐年」三字。上闋對「面」的渲染,已形成歡快喜悅的氛圍。詞的下闋則著重於「點」的刻畫。作者選取了夜行途中一個帶有戲劇性的特寫鏡頭,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這個妙趣橫生的小插曲,使全詞聲情為之一揚。詞的下闋一、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夜來飛雨,並沒有使作者懊惱、掃興,相反,更增加了詞人的興致。有的同志認為「七八個星天外」是「寫雲層之密」,只是從雲層里透漏出來七八個星星。但從整首詞看,這樣解釋則缺乏情致。這一句是和詞的首句相照應的,寫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實景。黃遵憲《早行》詩:「東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點兩點星。」寫的也是這種情景。如果雲層很厚很密,那麼醞釀時間必然較長,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個,那麼月亮定是黯淡無光了,這樣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備,這與上闋所描寫的悠然恬適的心境是不相稱的。再說,作者經常來往於黃沙道中,對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準備,那結句的「忽」字就無著落。盛夏時節,天氣多變,剛才還是月明星稀,清風徐徐,想不到剎那間飛來幾片烏雲,接著撒下「兩三點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轉溪橋」,「舊時茅居」才驀然出現在眼前。「忽」字在這里用得是很傳神的。所以我說這是「夜來飛雨」,是盛夏的陣雨。如果是未雨綢繆,大雨將至,那就未免有點大煞風景了,而與整首詞輕快活潑的情調也不和諧。五代盧延讓《松寺》詩雲:「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詩亦雲:「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辛棄疾在遣詞用字上顯然是受了他們的影響,但不能據此斷定「七八個星」是由「雲層之密」所致。

再次,全詞用語明白如話,而又靈活多變,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輕快活潑的情調。辛詞好用典,好發議論,但這首小詞,作者一不用典,二不發議論,而是採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如實地描寫出來,清新活潑,搖曳多姿,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使人讀來感到異常親切自然。應該說,像辛棄疾《西江月》這樣描寫農村風光的抒情小詞,在整個古典詞中是不可多得的。(張忠綱)

【賞析二】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裡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捨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二句說明季節是在夏天。在全首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橋,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❾ 西江月作者水之銀現在還有沒有寫書

他沒在寫其他的了

❿ 西江月的全文是: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黃沙①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②,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③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閱讀全文

與西江月寫的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