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同為一個時代的超級謀士,你認為司馬懿和荀彧哪個更厲害
我當然是覺得司馬懿更厲害一些,確實我不否認荀彧的智謀也是相當的厲害,不過相比於智謀來講,荀彧更適合在朝為官,對於治理朝綱有著一定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荀彧在後期的時候,離曹操最近的一個人之一,但是如果討論智謀的話,其實司馬懿還是更勝一籌的,這一點在赤壁之戰後,司馬懿與曹操的一段對話當中,可以得到完整的體現,而且司馬懿這個人對於戰爭的長遠考慮是非常有見地的,所以曹操在臨死之前囑咐曹丕,如果沒有司馬懿的話,任何人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司馬懿的智謀是要超越荀彧的。當然司馬懿最主要的厲害之處,還有以下幾點:

3、懂得隱忍
司馬懿最厲害的地方其實還有一點,那就是司馬懿懂得隱忍,司馬懿的隱忍程度是一般人比擬不了的,僅僅是詐病就裝了好幾年,連曹操都成功的騙了過去,一直隱忍到最後,把三國歸一統,這才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B. 正史中的赤壁之戰,超級謀士魯肅為何會選擇配合諸葛亮
第一點因素,這次戰爭是蜀國和吳國協同迎戰魏國,魯肅大局為重,才私底下協助了諸葛亮。
一直心懷國家的魯肅來講,並不會像周瑜那樣心胸狹隘,甚至於不惜危害到國家的利益。因此在這類大局觀眼前,就算是吳國大都督周瑜事後會十分不滿自己的這種手段,可是魯肅還是願意冒著出力不討好的隱患去協助諸葛亮。

第三個因素,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讓魯肅感覺自己適合協助,並且必定會取得成功。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最為聰明的人。因此當魯肅面對同年代最聰慧的人提出的方案時,魯肅毫無疑問會全力以赴配合和協助。何況這類配合於自己於吳國是有益的,事實證明。魯肅對於諸葛亮的協助也讓此次,赤壁大戰吳國節節勝利。因此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是讓魯肅感覺適合也願意去協助諸葛亮的第三個因素。
C. 堪比張良的謀士是哪幾位,還推動了北方的三次統一
“八王之亂”使西晉王朝元氣大傷,而自東漢以降內遷的北方諸民族乘機舉兵,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建立前趙政權。永嘉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石勒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
公元316年,劉聰攻破長安,西晉亡,北方從此進入一百多年的大動亂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相繼在北方建立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

張賓、王猛、崔浩哪個更強呢?如果假以時日,誰統一天下的機會更大?
D. 穿越之超級謀士系統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穿越之超級謀士系統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穿越之超級謀士系統
作者:最後的煙屁股
第一章 這年頭不穿越不好混
更新時間2012-7-4 9:08:47 字數:1998
深藍大陸,中土世界。
這是一個以靈術為尊的世界,修煉靈術可以召喚戰魂附體,只要修煉到一級下階,就可以召喚戰魂,從此伴隨終身。
自從三百年前,中土世界大寧王朝最後一個皇帝華綱留連宮闈,不理政事,肆意殺戮大臣,種種舉措弄得天怒人怨,六路諸侯先後起兵造反,皇帝華綱也死於亂軍之中。
大寧王朝滅亡後,六路諸侯各自立國,稱王稱帝,即大楚帝國、荒漠帝國、流沙帝國、沼澤帝國、森林帝國、高山帝國。
大寧帝國的崩潰,造成諸侯國林立,年年征戰,民不聊生,百姓易子而食的事情時有發生。
海外大日島帝國見中土世界戰亂頻繁,秩序崩壞,於是野心膨脹,時刻想要脫離海島,踏上大陸,經常派出海盜騷擾大楚帝國和高山帝國海疆。
從此以後,中土世界各國高層都在探訪智謀高深之士,尋求脫離戰亂、穩定秩序之方法,謀士自此大為吃香。
然而這一切,卻因為一個外人的到來,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李經理,咱們合作好幾年了,下個季度的業務,你看是不是繼續給我們公司做?」楊常風站在李伯明的辦公桌面前,殷勤地給他點上一支中華煙。
李伯明抽了一口煙,將後背靠在老闆椅上,噴著煙霧說道:「小楊啊!這幾年咱們合作很愉快,你小子也很懂事。不是哥哥我不幫你,實在是這次對方來頭太大,我招惹不起啊!」
「以……
E. 若玄德具得卧龍鳳雛元直,可統一
你腦子進水了嗎,你們是人嗎,還是山頂洞人呀,是比三國人早生啊,知道三國事么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贊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
一、謀士才志存在時間、空間和陰陽差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系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其實,他們就像劉備的異姓兄弟、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異姓混合兄弟(夏侯)、孫氏父兄、司馬家族一樣,屬於同門校友類型的集團。只是合作較為鬆散、隱形,僅限於推動哲學從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層面。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一、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更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范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我們很快會發現,程昱、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龐統。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他們還存在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為高。專注陽謀者往往忠順,精於陰謀者往往逆反。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一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一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准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范疇。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為謀略全面而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了。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是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沖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
對於諸葛亮,筆者已在《破解<三國演義>之「三國五方」結構》等文章中詳細論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劉備、奪天下的雄心,此亦「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隱意。但他們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這里就不贅述了。
二、諸葛亮先請龐統,後又想廢龐統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了。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里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里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松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凶為吉。
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占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三、龐統看透劉備,決意以死讓賢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凶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准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屢屢出現的占星術,在羅貫中看來都是惑人的方術或者攻心術。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就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羕了?
一般而言,《三國演義》中的謀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關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動機。比如郭嘉北伐時就對曹操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這里的龐統與郭嘉一樣,也是內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義。而且他們都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前途之間選擇了後者。盡管郭嘉不知道劉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新儒家要領先於曹操的新法家。龐統亦然,盡管他也不太清楚諸葛亮今後的具體舉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於劉備的新儒家,未來發展的空
由於龐統秉承忠義之德,從未作過篡奪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讓位於孔明。只見龐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沖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動作可分解為:一、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別。二、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也!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為關心他而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也就不會遷怒孔明了,他夢見神人擊臂即表明潛意識有點懷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三、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里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喲。四、龐統為什麼要反復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遠遠地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顯著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讓位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的險惡居心。
間更大。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發射了一枚遠程攻心導彈,但龐統隨即作出了精準攔截。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覺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怯懦和愚信,進而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龐統便應著彈聲假摔了。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還何況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誰能想到,亂箭穿胸、肝腦塗地的窩囊死相竟然是一代鳳雛精心策劃的自殺方式,世間還有比這更能彰顯大智若愚、捨生取義的行為語言嗎?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才識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羅貫中的「宿命回護」手段可謂地道,表面上看,星象的三種解釋最後似乎都應驗了,其實都是人為操縱。所以,現代人不必再對星象好奇!
四、孔明以同樣的姿態修復自己,成全司馬天下英雄所見略同,孔明又何嘗不能重新認識同窗好友龐統的寬闊胸懷,只見他剛剛擦乾眼淚就開足馬力進川,同時也邁出了反劉的實質性步伐:調走張飛和趙雲,只留關羽一人守荊州,以從關羽開始打斷劉備的兄弟鏈。諸葛亮最終不但沒有辜負龐統的期望,先後滅掉了劉璋、劉備,還在西川實施了較劉漢「仁」政先進的「儒法混」新政。而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後來在碰到同樣進退兩難的困境時,也仿效龐統選擇了理智讓賢:明忠蜀漢,暗降司馬懿。又果斷交出了校友團隊中的最後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復自己的人格,詳見《破解<三國演義>之「三國五方」結構》)諸多謀士,從郭嘉到程昱,從徐庶到諸葛亮,到龐統,特長和價值觀或許各有差別,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兒——不退縮、不逞強,只求生命無怨無悔、縱情燃燒!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疑惑,劉備得了一龍一鳳怎麼仍舊沒安天下?原來他只摸到了鳳毛龍角,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過他們。惟有司馬昭具備乘龍駕鳳的能力,還記得鄧艾結結巴巴說的「鳳兮鳳兮,故是一鳳」嗎?還記得鍾會在定軍山感應諸葛亮顯聖嗎?此即指明鄧艾是龐統式的鳳,鍾會是孔明式的龍,也同樣是一忠一逆。誠所謂:龍鳳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孔明和其師傅水鏡,大隱士胡卓(一隱士,極具才華,終生未出仕,比孔明早生,比孔明晚死)二人差不多,至於司馬懿,就稍差了他們三人,元直和賈詡差不多他們二人稍差司馬懿,至於士元,在三國中,乃至整個中國史上,從原始人開始,可謂是無人能敵,別說一個小小的三國時期了,士元歸誰,誰勝矣!即使讓士元自己起兵,也定當一統天下,別不相信,你們可以自己去查,起初吧,我是非常崇拜孔明的,「吾望月欲行,吾志似若冰。吾心如水清,吾自比孔明。」才能給我寫的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我知道孔明的真正為人之後,也是非常傷心的。心痛啊,痛心啊。不過,我現在把那首詩改了,「吾望月欲行,吾志似若冰。吾心如水清,吾自笑孔明!」。現在,我崇拜士元,「瓊觀星妄斷,瓊誓如是山,瓊淚及天藍,瓊自比士元。」,這首詩就是我做的。
呵呵,鄙人不才,還望各位小弟多多指教!
F. 求文檔: 穿越之超級謀士系統
G. 說說遺計定遼東,問曹操獻上十勝十敗論的超級謀士的事跡.
郭嘉,字奉孝。原屬袁紹,後來投靠曹操,曹操早期的謀士。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平定遼東。
H. 三國中倒底還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超級謀士和絕世高手
有賈詡郭嘉 荀攸。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也是曹魏的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綉的謀士。張綉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綉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曹丕稱帝,封其為太尉、魏壽鄉侯。曹丕問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謚曰肅侯 ,《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 ,並為《吳起兵法》校注 。
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荀攸
荀攸(157年-214年),表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傑出戰術家,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贊。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路上去世。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