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誰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群合著)出版。1996年10月5日,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
Ⅱ 根據課文《土地的誓言》填空。本文寫於_________十周年,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有長篇小說
| 九·一八事變;端木蕻良:曹漢文;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 |
Ⅲ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現代著名作家、小說家。
寫作背景
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李輝英等人,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形成於30年代中期。他們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聯」,但其創作實際上構成「左聯」文學的一部分。正是他們,開創了抗日文學的先聲,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與東北廣袤的黑土,鐵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合為一體,以一種濃郁的眷戀鄉土的愛國主義情緒和粗獷的地方風格,令人感奮。
東北作家群里,還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於1912年)。其中,《鴜鷺湖的憂郁》一向為人稱道,這是用詩情的筆法寫出難以想像的人民貧窮,悲憤郁怒之情回盪在平靜的敘述中,傳達出遭受壓抑的凄厲感。他還善於在抗日的題材下表現東北特殊的風情,《遙遠的風砂》《渾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氣勢,民族意識通過地方的粗獷性格表露出來。他注重方言的運用,又自覺地吸收電影剪接手法來結構小說,敘述帶跳躍性,用筆舉重若輕,講究力度,在小說體式上有新的創造。抗戰時期他先後出版了《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等長篇。

Ⅳ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什麼文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 端木蕻良,著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他屬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文學派別),他們的作品大都表現了家仇國恨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的雙重情感.
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遼寧昌圖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子.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筆名.
端木蕻良的作品,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4)開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說《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砂》、《憎恨》、《爺爺為什麼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東北故鄉為背景,展現出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的災難和戰斗.作家懷著憂郁的心情眷戀故鄉的土地,為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憤怒.愛與憎交織的思想基調,貫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場面宏偉,筆調細致,有些細節描寫十分突出;以濃郁的風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強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說,表現手法簡練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後期某些長篇小說,過多地追求場景宏大,開掘不深,顯得龐雜,但仍然保持著鮮明的地方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端木蕻良主要從事歷史題材的戲曲和小說創作,曾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1980年發表長篇小說《曹雪芹》(上卷).
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的,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1938年5月,端木與蕭紅在武漢結婚.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贊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Ⅳ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什麼人
端木蕻良——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遼寧昌圖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 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子。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筆名。
端木蕻良的作品,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4)開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說《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砂》、《憎恨》、《爺爺為什麼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東北故鄉為背景,展現出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的災難和戰斗。作家懷著憂郁的心情眷戀故鄉的土地,為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憤怒。愛與憎交織的思想基調,貫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場面宏偉,筆調細致,有些細節描寫十分突出;以濃郁的風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強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說,表現手法簡練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後期某些長篇小說,過多地追求場景宏大,開掘不深,顯得龐雜,但仍然保持著鮮明的地方色彩。
Ⅵ 土地的誓言作者背景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寫,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
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衛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當代作家端木蕻良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文章中作者抒發了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以及對故鄉的深深眷戀。
此文的結構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構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曾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風景》、《大江》,短篇小說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影響卓著,為世人所流傳。
同時,文章《土地的誓言》被錄用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7課和魯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6課。
Ⅶ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
林﹑曹坪等。現代著名作家、小說家。滿族人。20世紀30年代「東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遼寧昌圖滿族人。1912年9月25日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並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本文選自《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散文》。 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漢文(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漢文(曹京平)的筆名。
Ⅷ 土地的誓言作者的生平簡況
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端木蕻良。現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遼寧省昌圖縣人,1912年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從事進步學生運動。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與蕭紅在武漢結婚。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十周年他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土地的誓言》。 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贊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鍾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4歲。
端木蕻良-作品縱覽
端木蕻良的作品,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4)開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說《鷺湖的憂
端木蕻良
郁》、《遙遠的風砂》、《憎恨》、《爺爺為什麼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東北故鄉為背景,展現出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的災難和戰斗。作家懷著憂郁的心情眷戀故鄉的土地,為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憤怒。愛與憎交織的思想基調,貫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場面宏偉,筆調細致,有些細節描寫十分突出;以濃郁的風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強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說,表現手法簡練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後期某些長篇小說,過多地追求場景宏大,開掘不深,顯得龐雜,但仍然保持著鮮明的地方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端木蕻良主要從事歷史題材的戲曲和小說創作,曾在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1980年發表長篇小說《曹雪芹》(上卷)。
1932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抗戰文學活動,創作亦走向成熟與多產,計有長篇小說《大地的海》,以及《鴜鷺湖的憂郁》、《遙遠的風沙》等一系列風格獨異的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壇的位置。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後,端木旅居桂林,後又輾轉於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於新品有長新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
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並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鍾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後,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後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外頗多贊譽。
端木蕻良-創作書目
憎恨(短篇小說集) 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端木蕻良
大地的海(長篇小說) 1938年5月,上海,生活書店
科爾泌旗草原(長篇小說) 1939年5月,上海,開明書店
風陵渡(短篇小說集) 1939年12月,重慶,上海雜志公司
江南風景(中篇小說集) 1940年5月,重慶,大時代公司
新都花絮(長篇小說) 1940年9月,上海,知識出版社
大江(長篇小說) 1944年4月,桂林,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
羅漢堂(河北梆子劇本) 1952年2月,北京,寶文堂書店
梁祝、除三害、戚繼光斬子(京劇劇本) 1952年10月,北京,大眾出版社
此鷺灑湖的憂郁(短篇小說集) 1956年6月,香港,藝美圖書公司
鋼鐵的凱歌(長篇小說,未完成) 1958年,北京,北京出版社
端木蕻良選集 1978年6月,香港,文學研究所
曹雪芹(上卷) 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火鳥之羽(散文集)1981年7月,香港,文學研究會
端木蕻良小說選取 1982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端木蕻良近作 1983年1月,重慶,花城出版社
曹雪芹(中卷,與鍾耀群合著) 1985年5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國現代作家選集--端木蕻良 1988年11月,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友情的絲(散文集) 1993年1月,重慶,花城出版社
Ⅸ 土地的誓言是誰寫的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寫,入選人教版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 端木蕻良
林、曹坪等。現代著名作家、小說家。遼寧昌圖滿族人。1912年9月25日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中學時代就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活動,並發表小說處女作《母親》。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山西、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本文選自《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散文》。 端木蕻良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日本侵華戰爭的蹂躪,把中國折騰得千瘡百孔。曹漢文(曹京平)為了掩人耳目,避免國民黨迫害,在寫完小說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名字。於是,用了「端木」這個復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東北紅高粱中的「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所以,他靈機一動,就將「端木紅粱」中的「紅」字改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這樣「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筆名。初一下學期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