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小說和讀後感
首先你要知道這篇文講的是什麼,抓住主要內容,然後剩下的就是根據你自己的思緒了,你想的是什麼就寫什麼
⑵ 小說讀後感的寫法
讀後感的寫法,同學們可能都有所了解。就是寫讀後的感想、看法。要求有讀有感,讀是基礎,感是關鍵。它的一般結構形式是∶開頭讀的部分、由讀引出觀點的部分,中間分析聯想部分、結尾回扣總結部分。根據這一點,讀後感的寫法,可歸納為四個字∶讀,議、聯、結。讀要讀進去,就是開頭讀的部分要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點。「議」由原文引出觀點,一般附在讀的部分。聯,就是不能只停留在對原文的評論上,要能產生聯想,說出真實的感受。或聯系自己,或聯系生活中類似的人和事。,就是說讀和感的內容不能完全脫離,在感的內容中應適時地、經常地回扣原文的主要觀點和事實,把它們作為感的論點或論據。「結」就是從說明原文給人們什麼啟示的角度提出看法,總結全文。
小說讀後感的寫法與一般讀後感的寫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選定感點的時候要注意小說的特點。可感其環境,感其情節;還可感其人物,感其思想。當然百感要不離其宗,不能遠離小說的主題和人物的基本性格。如感其環境的,學完<<孔乙己>>之後,那眾人鬨笑的場面令人難以忘懷,你可以抓住這一點,談談孔乙己悲劇的原因,從而更深入一步讓人認識到科舉制度腐蝕人們靈魂的罪惡。還如感其情節的,學完<<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之後,不僅魯達三拳打死鄭屠那嫉惡如仇的性格給你很深的感受,就是魯達待金氏父女離開小店之後,搬條板凳坐等兩個時辰的情節也令你思緒聯篇,那你也不妨寫一寫,因為這一點盡管不能表達魯達的嫉惡如仇的主要性格特點,但我們從中可以分析到他的粗中有細,救人救徹的基本性格。小說的人物是小說中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可感的東西就更多了,可感其外貌,如魯迅的<<故鄉>>中閏土的外貌,就是一個很容易把握原文重點的材料。還有<<老揚同志>>中那兩斤半的土布鞋,有什麼鞋印象會比這更令你記憶深刻呢?可感其語言,如契可夫的<<變色龍>>那奧楚蔑洛夫翻來復去的語言,還如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等等都可能觸動我們的思想。從而成為我們寫作的感點。可感其心理,如都德的<<最後一課>>,小弗朗士的心理,對於我們平時不太愛學習,缺少責任感的同學來說,就大有可寫之處。還如魯達從潘家酒樓回來,氣憤憤的心理,聯想社會上許多見死不救的現象,這不令你深思嗎? 小說中的人物 可感的東西還有許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作品,還有許多寫作上的技巧問題。我們同學也是學習寫作者,寫這方面的讀後感也是可以的,但注意把握重點,聯系實際寫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不要寫成鑒賞文字或評論。。
例文1
《童年》讀後感
人人皆知,高爾基先生的自傳三部曲是響譽世界的,其中的《童年》一篇,更是堪稱佳作,昨天剛剛看完,感想頗深。全文高度概括了高爾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統治時期,一個可憐的孩子阿繆沙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接著失去了母親,唯一的親人——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他卻仍然懷抱著一顆求知的心坎坷而悲慘的生活,讓人感動!
看到了最後一句,我放下了書本,心情是那樣復雜,為什麼一個可憐的孩子,他的童年那麼悲哀?為什麼他的童年沒有一絲歡笑,只是充滿了仇恨的悲憤?蘇聯當時的社會真的那麼黑暗嗎?然而,我知道,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社會下黑暗政治斗爭的惡果!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一個國家最底層勞動人民永遠無法翻身的社會!這是高爾基先生的批判,這是文章以小見大的妙筆!一個黑暗到可以使人變壞的社會,不得讓我們膽寒,更覺得社會主義制度的光明,是她讓我們能過得如此幸福,她是公正與和平的象徵,她是東升的太陽,照亮了華夏大地,暖和了人們冰封已久的心,才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否應該好好學習,好好珍惜?
《童年》中有一節是讓我喜歡的,那是關於一位化學家「好事情」的事,幼小的主人公在沒有被老文化完全吸收的時候,與一位奇怪的人教上朋友,很明了,這一定會使阿繆沙的外祖父又狠狠揍他一頓,這僅僅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不為沙皇服務,就是無所事事,是邪惡的,相信,這會讓許多人捧腹大笑,但更多的是思考,當時的社會真理是那麼難以接受嗎?也許這樣的事情太多,為此,有很多科學家都獻出了生命,但是明智的高爾基先生為他的這段短暫的友誼表現出了高興與惋惜。這也讓我知道了,黑暗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們的天真與無知上,而人們是否應該主動的去學習,應該知道,擁有知識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也只有遮這樣的人可以維護正義與真理!
《童年》是一本不錯的書,是一本袒露真實的小說,我有想過寫一本自己的《童年》,即使不能,我也永遠珍藏這本書,因為它絕妙的寫作手法,朴實的語言,深刻的寓意都是值得珍惜的!
例文2
《昆蟲記》讀後感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范的網來」, 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 「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⑶ 怎樣寫一篇讀後感
《簡愛》
《簡•愛》讀後感
《簡•愛》這本小說,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並沒有絕望,她並沒有自我摧毀,並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學習生活中,簡•愛仍然是承受著肉體上的受罰和心靈上的催殘。學校的施主羅可赫斯特不但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詆毀她,而且把她置於恥辱台上示眾。使她在全校師生面前丟盡了臉。但簡•愛仍堅強不屈,化悲憤為力量,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而且也取得了師生們的理解。
不久,簡•愛又陷入了愛情的旋渦。個性及強的她同樣保持著個人高貴的尊嚴,在情敵面前顯得大家閨秀,毫不遜色,對於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從容面對。
同樣,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她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感到自慚性穢,同時對她肅然起敬,並深深地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後來,簡•愛發現羅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現,毫不猶豫地離開了他,她對愛情的專一,讓我敬佩。
最後,簡•愛得知,羅切斯特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雙目失明.軀體嚴重殘疾,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時又妻亡財毀。簡•愛全身心的愛再次投入了他的懷抱......
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應該太看重金錢的利益,而忽略了愛。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應該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這是我寫的一篇讀後感,你可以參考參考。
⑷ 寫小說觀後感需要寫幾個方面
從引議聯結四個方面入手。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以「感」為主,文中適當引用內容,是為「感」服務的。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要論說對某一議論對象的見解,表示作者的態度(即觀點),而且要闡明為什麼提出這種見解,為什麼抱這種態度。這個闡述「為什麼」的過程,就是證明的過程。
⑸ 怎麼寫一本書的讀後感
老人與海
讀後感:《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每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靈魂」,當你閱讀一本書時,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了那個書中所構想的世界。
⑹ 寫一篇文章的讀後感
讀《紅星照耀中國》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翔實記錄了美國友人埃得加·斯諾在紅軍根據地的真實見聞。書中用非常平實的語言,詳盡地描繪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物,生動地展現了紅色軍區下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追憶了那段令作者難以忘懷的崢嶸歲月,也見證了中國革命黨人走過的艱酸路程。
埃得加·斯諾是第一個深入采訪紅區的美國記者,由於他對中國國情和政局的了解以及外國人的身份,使得他能夠深入各地進行實地考擦和探究。這也使得這部行走在土地上的作品,擯棄了資本主義固有的派別與階級偏見。書中所寫完全就是作者本人的親眼所見和直觀感悟,從而對紅色革命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宣傳。
紅色,是中國開啟新時代的起點,它也象徵著紅紅火火。《紅星照耀中國》書寫了中國艱難的復興前進之路,那些無名的英雄們為了國家的利益甘心赴死。這部作品就是歷史留下的深深的痕跡,就像作者說的,歷史需要我們銘記,堅守「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發揚「紅色」文化,讓我們偉大祖國的每一個角落都有「紅色」文化的印記!
就作品本身來說,全文緊扣「紅」字,基本上是一氣呵成。從作品的開頭設置出懸念,到結尾解開懸念,都能引發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趣,也明顯地表達出了紅色之心。作品選擇的角度也很獨特,紅色象徵吉祥、力量,也是國旗的顏色!作品堅持以「紅色」為主線去鋪開筆墨,讓人的心頭湧起一陣愛國的浪花!我們都是革命先烈的後代,就更應該奮發圖強!
紅星,照亮全新的中國。作品在細節描寫方面比較朴實,把紅軍樂觀、平等的形象刻畫得十分貼近人心。用這本書中的話來說:「紅軍待我們真的是好,我們從來不挨打。在這里人人都平等……大家為著窮人而奮斗,為著中國而奮斗。」可見,紅軍當時是多麼令人鼓舞和深入人心。在作者和老百姓的眼裡,紅色象徵著熱心溫暖,也象徵著正直不屈。
盡管斯諾的這本書是新聞報道性的作品,而非一本歷史著作,但仍需我們借用分析的態度和歷史的眼光來仔細閱讀書中提出的問題。斯諾在書中寫到:「這本書確實是我寫的,然而從最實際的意義上來說,這些故事卻是紅軍創造的,所寫下的,這些革命青年使得這本書中所描寫的故事始終是活著的。」今天我們又一次站在歷史轉折性的時間節點上,追尋著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理想。當我們重新翻閱這本紅色書籍,心情依舊是無比澎湃。
正是英勇頑強的紅軍有著革命必勝的信仰,所以才能擺脫國民黨的重重圍困,才會毫不顧及性命也要為長征保留革命的種子闖開一條血路;正是有著信仰,所以紅軍即便是在彈盡糧絕的時候,也能翻越雪山、跨過草地,因為心中充滿了力量,使得紅軍始終義無反顧地向著革命的勝利走下去。
信仰,猶如一顆紅星,照耀到了每一個國人的心裡。因為他們堅信中國的革命一定取得勝利,所以才會主動參加紅軍,而不投靠反動勢力。這些可愛的紅軍戰士無私的拋棄了個人利益,而把自已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祖國,他們深知,這些犧牲是為自由,為民主而戰的。老百姓就像源源不斷的動力,讓革命的火焰燎原開來,而那顆紅星,也在烈火中閃爍著無比晶瑩剔透的光芒。
《紅星照耀中國》這部作品是成功的,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因為讀了這部作品走上了革命的道路。70年的風雨兼程,讓中國脫胎換骨,我們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今天的國人不必再對「西方列強」卑躬屈膝,一本小小的護照讓你遠在天涯都可以安穩的回到家鄉,移動互聯網經濟所創造的機遇讓全世界都在圍繞中國發生聚變。
紅星一直在照耀著中國,歲月亦未能使紅軍的革命樂觀精神漸行漸遠,反而越發清晰地烙印在中國人民的心上。我們依舊能從作品中體會到紅軍革命信仰的無窮力量。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信仰,每一個中華兒女才能在時代浪潮中奮勇爭先、一往無前!
⑺ 怎麼寫一篇讀後感的作文
作文:《狼國女王》讀後感
去年假,媽媽建議我讀讀《狼國女王》這本書,我一聽,不屑地說:「光聽著這名字就知道這本書沒什麼好看的,狼這種邪惡兇殘,無惡不作的動物有什麼好的?我不看。媽媽朝我神秘地笑笑,說:「你還沒看呢,怎麼知道,這篇文章可是你最愛的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寫的哦。」一聽是沈石溪寫的,我立刻來了興趣,找來這本書,認認真真地讀了起來。讀完後,我才知道我想錯了…這本書講了在日曲卡雪山的一個狼群ー一帕雅丁狼群,實在餓極了,於是狼王盔盔冒死虎口奪食,不幸身亡。紫葡萄一作為盔盔的遺孀,臨危受命,帶領帕雅丁狼群覓食。
雖然曾經經歷了許多坎坷,但是它們一往直前,永不放棄。最後,帕雅丁狼群與斷牙血瘤虎戰斗,將斷牙血瘤虎趕走後,帕雅丁狼群已經沒有幾只有戰鬥力的大公狼了。這時,宛莫沙狼群的投奔無疑是對紫葡萄最大的肯定與信任。兩個狼群合為一體,共同嗥叫,向山川大地、日月星空、宇宙蒼庄嚴地宣告:新狼群誕生了,新狼王產生了,新生活開始了!
讀完本書,我不由地感嘆紫葡萄的偉大:它對夫君十分忠誠,果敢,和它令人敬佩的母愛:在眾狼想吃狼王盔盔的遺體時,是它出來阻止同類相食的慘劇,並且為了讓狼群恢復生機,它縱身躍下懸崖捕捉幼鹿,捕捉成功後只撕下一條鹿腿給膝下子女們吃,自己卻跑到盔盔遺體旁緬懷夫君。
不僅如此,我還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和紫葡萄的責任感。狼群是一個團結的隊伍,團隊的信任與協作決定了它們的生存質量。作為團隊的領導,自信和愛代表的是能力和心胸,蘊藏的是巨大的力量,有了力量就有進步,有了進步就有了提升,有了提升才能有成功。就像紫葡萄一樣,它的愛感動了所有的狼,成就了它狼國女王的成功。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永不能忘記它感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