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下第一奇書易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天下第一奇書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天下第一奇書易
作者:天上天上
楔子
更新時間2008-6-2 20:25:27 字數:965
世間之書多哉,但稱得上是曠世奇書,千古第一大奇書的,唯《易》一本也!
書奇也,作者亦非常之人,所謂「易更三聖」,《易》書乃出。
此書由上古大神伏羲畫卦,周文王演卦,聖賢孔子傳述,終流傳天下。
世間之書多也,唯此書三聖齊出,萬世不朽!
此書包含364爻,*卦,爻變爻,卦轉卦,包羅萬象、神鬼莫測,論天文,講地理,談人事,占卜格物,捉神制鬼,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無所不奇。
有人說,此書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另外一方則認為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
還有人說,此書為上古大神伏羲所作,名為《連山易》,首先以艮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
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系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系又名「歸藏氏」。《連山易》相傳為宓戲所作;《歸藏易》相傳為軒轅黃帝所作。
傳說此書包含世間萬物命運格局,有奪天造物之功效,一旦窺得其中奧妙,便可移天轉命,扭轉乾坤……
但是數千年來,易學的大師不少,可以算命格物的也不少,只是再沒有那種奪天造物,可以顛覆人命運的高人出現,原因就是數千年前易學界中出現的那場變故……
據說現在所見的……
確認後請採納
㈡ 歸藏易txt全集下載
歸藏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歸藏易
作者:天涯飄零2012
前言
更新時間2012-1-2 23:57:16 字數:225
身在異國他鄉,心亦漂泊無依。每每夜深人靜,床頭輾轉反側之時,總會在腦海中給自己編個童話故事,聊以慰籍孤寂已久的心靈,日復一日,一年多來也形成了個自認為還算不錯的故事框架。既然是夢,必然滿載著對得不到的或已失去的東西的幻想,完美的愛情,極致的權力,年少的張狂,拋開白日里的煩惱,沒有了物理定律與數學公式的限制,思緒飄揚,天馬行空,無拘無束。願費些筆墨錄下它們以紀念我的異鄉博士歲月,它日也可有些文字來緬懷我青春的尾巴。
2009年3月18日於xx
天涯飄零
第一章 南海仙島
更新時間2012-1-2 23:27:48 字數:11530
青山隱隱,綠水悠悠,又是一年花開時節。雖是早春,深山幽谷之中已萬物復甦,鬱郁蔥蔥了。炎洲後山,千年來為靈光仙派之禁地,外人鮮有踏足,那壁立千仞的高崖留住了幽谷之中的醉人美景,也鎖住了深藏其中的秘密。
隱約間山谷中傳來了清脆的歌聲。「採菊四季芬芳,來去玲瓏清唱,自在提籃望鄉,衣袂鬢發飄盪,肌膚臂腕如霜,青春紅花綻放,言行精妙無雙,飲英食華自釀,看我如丹朝陽。」谷中一處溫泉邊百花已開,滿目的奼紫嫣紅,撲鼻的馥郁芬芳,泉上薄霧輕啟,一少女正在泉中沐浴,歌聲從此傳出。遠處一灰衣青年循著歌聲而至,他隱在花草叢中慢慢走進,一瞥之間望見那泉中沐浴的少女,沐蘭澤,含若芳,貌豐盈以庄姝兮,苞濕潤之玉顏。花叢……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㈢ 推薦些精彩搞笑的網路小說
《替補陰差》主角在喝醉後在工地上尿尿,結果被電死,死了連褲子都沒拉上,然後就變成鬼了,成了9527號替補陰差。
㈣ 《易連山》最新txt全集下載
易連山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易連山
作者:易連山
對於連山易的一點介紹,及看法
更新時間2012-11-21 4:58:23 字數:742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易是一種已失傳的古籍,據《周禮》記載,相傳為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成書於夏朝。《連山》和《易經》、《歸藏》並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連山易》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連山易》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坐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不同於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的客觀論來指導概念論的辯證方法。相傳連山至漢初時已失佚,桓譚《新論》雲:「山(連山)藏於蘭台」。北宋邵雍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變卦三二五0一二,以數斷不以辭斷。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說《連山》即《數術略》之《夏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收有《連山》一卷。
當然,還有兩種說法就是,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或說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或說神農又曰連山氏,黃帝又曰歸藏氏.北宋時又出了一部《古三墳》,一卷,分為《山墳》、《氣墳》、《形墳》三篇。其中《山墳》又被稱為《連山》,其書以君、臣、民、物、陰、陽、兵、象為八卦,卦序排列以山為首,其首八卦為疊山象、藏山兵、連山陽、潛山陰、兼山物、列山民、伏山臣、崇山君,名皆……
確認後請採納
㈤ 歸藏txt全集下載
歸藏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歸藏
作者:墨輕狂
歸藏易內容簡述
更新時間2009-2-20 11:39:26 字數:5455
南宋羅沁《路史發揮》「論三易」中說:「初坤、初乾、初離、初坎、初兌、初艮、初震、初巽,此歸藏之易也。」今有人以二進制結構作歸藏易示意圖。
歸藏易卦圖與周易六十四卦卦圖在卦的排列順序上有所不同。先天八卦的卦序是按逆時針「乾—兌—離—震-坤—艮-坎——巽—…」來排列的,而歸藏卦畫是按逆時針「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來排列的,這里要清楚一點歸藏易中並沒有乾坤坎震等八卦的概念只有天地金水火風山木,其卦序是「天(乾位),金(兌位),山(離位),水(震位),火(巽位),風(坎位),木(艮位),地(坤位)」。歸藏在卦畫,即卦的符號上是按嚴格的二進制順序排列,而先天八卦是在二進制順序的基礎上有一個紐點,紐點在震坤處,即乾000,兌100,離010,震110,按二進制順敘下一個應該是巽001,再下一個是坎101。除了在卦序上的不同外,歸藏易在萬物的取象上要比周易更加具體。歸藏易將按二進制順序排列一周的八卦看作是萬物的一個生存周期,古人在歸藏易的卦象上很是混亂,這種混亂會導致其預測事物發展不準確。這可能也是導致其後來失傳的一方面原因。周易在卦象上就比歸藏易清楚的多,如艮為山,坎為水,巽為風,震為雷,離為火,兌為澤,乾為天,坤為地,但當周易演化到六十四卦時,每一卦對應的象就不是十分清楚,這一點就不如歸藏易……
需要別的再問
㈥ 《武靈之歸藏》最新txt全集下載
武靈之歸藏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武靈之歸藏
作者:明月照江南
第一章 化境
更新時間2011-3-13 10:28:27 字數:2960
「布陣!」
一聲低沉有力的喝令。
二十八條人影天罡正法護體、腳踩北斗七星步,身影晃動間,按南中天二十八宿排列成四象陣法,分居四維,把一名中年男子圍在核心。
此刻,若有高手在場,必會大吃一驚。
這二十八人當中,有男有女,有練武的、有修玄的、有祝巫的,甚至還有一個修魔的。
其中至少有四人已達「大宗師」境界,有兩個更是「宗境」大成,這是「人」所能觸及的最高境界。其餘眾人也均在「返樸歸真」的境界,這中間有七個已在「真境」大成的巔峰,只差臨門一腳,便可踏足「宗境」,成為一代大宗師。
自他們身上釋放出來的濃郁的護身罡氣、強大的靈力波動匯聚在一起,幾乎抵得上千軍萬馬同時沖鋒的勢道。這股氣勢沖破晨曦散發開去,把那些早起的怪獸蟲鳥盡皆嚇得遠遠逃走。
放眼天下,如果把這個陣營擺出去,不管是哪個修真宗教武道門派,不管是哪個國家軍隊諸侯兵馬,都會為之側目。便是大商帝國,也僅僅只有有數的幾支精銳才會擁有如此實力。
被圍在中間的那名男子一襲軍士便服,正雙眼微閉,趺坐如銅鍾,眉宇間卻隱有指揮三軍的氣度。
四周的罡氣靈力勃發帶起的泥塵沙土卷到他身周三尺處,便會湮息無音——就象冰塊在烈日下面慢慢消融至無——連他的衣角都帶不起分毫。
這是大商帝國東南邊境陳塘關外的一處小山坳。東邊的山頭……
確認後請採納
㈦ 求推薦一些高水平的網路小說
還是《龍族》吧,男主不弔炸天他是個讓人心疼的小孩
㈧ 有人看到過《歸藏》和《連山》嗎
《連山》《歸藏》名稱由來考
--------------------------------------------------------------------------------
作者:王寧
《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自漢代以來倍受重視,被尊為「群經之首」。根據《周禮·春官·大卜》雲:「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此說自漢代以來,不知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雖然他們大多數沒見過《連山》、《歸藏》為何物,卻紛紛憑猜想立說(這看看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歸藏》後的《附諸家論說》就可明白),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如杜預《左傳注》中所雲:「《連山》,伏羲;《歸藏》,黃帝」。另一種說法如《周禮•春官•大卜》賈疏所說:「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宋代朱震《漢上易傳》則綜合此二說雲:「《山海經》曰:『伏羲氏得《河圖》,夏後氏因之曰《連山》;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但是今本《山海經》中無此文,此文句與其經文不類,疑係誤記或偽托。這些說法都是憑空猜測,良不足據,因為《連山》、《歸藏》二書名在秦漢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問。
《連山》、《歸藏》二書名,最早見於《周禮》,在劉歆「發現」《周禮》之前的眾多先秦及秦漢古籍中從無提及。《周禮》這書很早就有人懷疑是漢代劉歆造的偽書,郭沫若雲:「原來《歸藏》之名,僅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卜》,與《連山》、《周易》共合為所謂『《三易》』,但《漢書·藝文志》中並沒有《連山》和《歸藏》的著錄,我疑是和《周禮》一樣,乃劉歆所偽托的東西,不過那偽托品沒有流傳便化為了烏有。」[1]
劉歆把秦漢以前的一些古書或資料拿來經過重新編輯,刪改增損,作成了《周禮》,雖然不能說裡面的內容全是他偽造的(實際上裡面大部分的內容還是先秦傳下來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偽托虛造的成分。筆者認為,《連山》、《歸藏》在漢代的劉歆以前根本沒有這兩個書名,其名目正是劉歆自己擬造出來的。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其根據就是當時還流傳著的一些古《易》書殘篇和《山海經》。
一、關於《連山》的問題
《連山》這書在歷史上有好幾部,比如梁元帝有《連山》三十卷,隋代的劉炫也偽造過《連山》,宋代出現的《古三墳書》里的《山墳》也稱作《連山》,這些都是後出之書,可以不論。但是,在這些《連山》之前,的確還曾經存在過一部《連山》,因為晉代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兩次引用過它:
1、《連山易》曰:「禹取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紀》引)
2、《連山易》曰:「鯀封於崇。」(《史記·夏本紀》索隱引皇甫謐曰引)
由此可以知道,在晉代還有一部叫做《連山》的書在流傳,而且這部書所載的故事和夏代有很大的關系。關於這部《連山》的徵引,我們能知道的最早者就是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在此以前的書里我們就找不到了,漢代人的著作里當然更找不到。
北魏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引用了兩條《連山》文字,茲錄於下:
1、《連山易》曰「有崇伯鯀伏於羽山之野。」(《淮水注》引)
2、《連山亦(易)》曰「啟筮亭(享)啟筮神於大陵之上。」(《潁水注》引)
其中第二條的文字是有訛誤的,孫詒讓雲:
「此文『連山亦曰啟筮亭』七字有誤。考《御覽》八十二引《歸藏易》雲:『昔夏後啟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學記》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當作『《連山易》曰:啟筮享神於大陵之上』,蓋《連山》、《歸藏》兩《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歸藏》,酈氏誤憶為《連山》,皆未可知。今本『連山亦』,『亦』即『易』之誤(易、亦音相近);『啟筮亭』三字又涉下『啟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傳訛,構虛成實,遂若此。」[2]
其說甚是。馬國翰把這條文字輯入《連山》是對的,但是沒有註明出處,其所本者即此。馬輯文作「陽文啟筮享神於大陵之上」, 「陽文」二字乃衍文。酈道元的時候《歸藏》已經在社會上流傳很久了,他無由把《歸藏》誤為《連山》,唯一的可能就是《連山》中的部分內容和文字與出土的《歸藏》相同,那麼說明其作者在製作這部《連山》的時候,也使用了當時還有所存留的《歸藏》殘篇。
所以,這本《連山》當是郭沫若所說的「乃劉歆偽托的東西」,或者是劉歆以後的東漢人偽托的東西,桓譚《新論》曰:「《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又說「《連山》藏於蘭台」,應當是確有其事的,說明東漢的時候的確有部《連山》,但並沒有象郭老說的那樣「沒有流傳」,而是有流傳,只是流傳不廣,桓譚看到了,把它寫進了《新論》,皇甫謐看到了,在《帝王世紀》中引用了,北魏的酈道元也看到了,在《水經注》里也引用了,後來就逐漸式微,終於佚失不傳,否則用不著梁元帝再來作一部《連山》,更用不著隋代的劉炫再來偽造了。
二、關於《歸藏》(晉代出土的《易繇陰陽卦》)
晉代汲冢中出土的古易書《易繇陰陽卦》,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歸藏》(實際上這個問題較復雜,以後擬另文詳之)。
郭沫若認為汲冢出土的《易繇陰陽卦》和《周易》一樣,是孔子以後、戰國初年楚國人的作品,與《周易》產生於同一人之手,即同為駻臂子弓所作,而《易繇陰陽卦》產生略早,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古《易》,是荀朂等人在整理汲冢竹書的時候把它命名為《歸藏》的[3]。郭老的這些觀點中有許多可商榷之處,但是他認為現在我們所說的《歸藏》就是《易繇陰陽卦》、是楚國人的作品,應該是不易之論。只是這本出土文獻的《歸藏》到了宋代也佚失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內容,就只有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和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古三代文》中的輯本了。從這兩個輯本可以知道,這本《歸藏》有《初經》、《六十四卦經》、《齊母經》、《鄭母經》、《啟筮經》、《本蓍篇》等篇目,卷帙應該是不小的。
就其逸文來看,《歸藏》的用途與《周易》一樣,其《初經》和《六十四卦》的形式和《周易》基本上一樣,就是爻辭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鄭母經》和《啟筮經》(也稱《啟筮篇》,或簡稱《啟筮》)中所載的都是神話或歷史傳說中的古人占筮的占例,其形式是卦名+昔者某人筮某事+而枚占(或作枚筮)於某人+某人占之曰吉(或不吉)+爻辭,如:
[師曰]:昔者穆王天子筮西出於征,[而枚筮之於禺強,禺強占之曰]:「不吉。龍降於天,而道里修遠。飛而沖天,蒼蒼其羽。」
明夷曰:昔者夏後啟筮乘飛龍而登於天,而枚占於皋陶,陶曰:「吉。[吉而必同,與神交通。以身為帝,以王四鄉]。」
可注意的是,其內容和風格與之同時代的《山海經》驚人地相似,因此,它出土之後就引起許多人的興趣,比如薛貞為它作了注,郭璞在《山海經注》中也經常引到它。其一部分內容與《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相關聯,如《西次三經》曰:「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鍾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郭璞註:「此亦神名,名之為鍾山之子耳,其類皆見《歸藏》,《啟筮》曰:『麗山之子,青羽人面馬身』,似此狀也。」
其大部分內容與《海經》和《大荒經》相似,如:
夏後啟筮:御飛龍登於天,吉。(《海外西經》郭注引《歸藏·鄭母經》)
昔者羿善射,彃十日,果彃之。(《海外東經》郭注引《歸藏·鄭母經》)
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極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大荒南經》郭注引《歸藏·啟筮》)
羽民之狀,鳥喙赤目而白首。(《海外南經》郭注引《歸藏·啟筮》)
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海內經》郭注引《歸藏·啟筮》)
另外還有一些,不一一備舉,此可見其內容與《山海經》是共通著的,充滿了神秘浪漫的神話色彩,有許多古代神話傳說賴以保存,是一部雜取神話傳說和歷史古史作成的一部風格獨特的易學著作。
《易繇陰陽卦》或《歸藏》在《漢書·藝文志》中都沒有著錄,《隋書·經籍志》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此書漢代時已經有所散佚,連本來的名字也失掉了,但不是隻字全無,因為秦火不焚卜筮之書,一些此類的古易書還是流傳下來了,它們因為不像《周易》那樣被儒家尊為經典(大概就是因為它們「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沒有受到重視,在無人傳授整理的情況下,逐漸散佚,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內容在社會上流傳,如:
羿請無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明),毋驚毋恐,後其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漢·張衡《靈憲》)
昔夏後啟筮,乘龍以登於天,占於皋陶,皋陶[占之]曰:「吉而必同,與神交通,以身為帝,以王四鄉。」(《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史記》。今本《史記》無此文)
《靈憲》中的文字,嚴可均將它輯入《歸藏》,並注雲:「當是《歸藏》之文」,今神話學家袁珂認為「嚴可均此舉此論,可謂是巨眼卓識」[4];《史記》中的文字,袁珂也認為「此所謂《史記》者,或亦《歸藏》舊文」[5]。由此二節文字的文例和內容來看,與《歸藏》之《鄭母經》、《啟筮經》的形式內容完全相同,必是《歸藏》(《易繇陰陽卦》)的舊文無疑,說明至少漢代還有其內容在社會上流傳,但沒有人稱引說有《歸藏》之書,張衡的《靈憲》雖然用其文,可是也沒有說出自《歸藏》,說明當時書名已經佚失,人們已經不大知道這些內容出自什麼書了。因此,此書後來在汲冢出土後,在《晉書·束皙傳》中還稱之為《易繇陰陽卦》,到了《隋書·經籍志》中就稱之為《歸藏》了,可見是其古名失傳,名稱無定,《歸藏》只不過是荀朂等人在整理汲冢書時根據《周禮》等前人的說法,賦予《易繇陰陽卦》的擬名而已。
三、關於《山海經》的相關問題
上面說過,晉代出土的《歸藏》在內容上和《山海經》頗有淵源,而《山海經》到底是一部怎樣的書,歷來就爭論無定,但它和古代的巫術有關是公認的,特別是它的《山經》部分。在巫術之中,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占卜,二是祭祀,這兩項在《山經》中都有。
首先說占卜。古人占卜的方式很多,除了用甲骨、蓍策占卜之外,還有觀象占斷吉凶的。比較有名的是流傳很盛的星占,是根據天上的星象來占卜的,如:
辰星犯鬼,大臣誅,國有憂。(《黃帝星占》)
辰守奎,多水災,亦為旱。(《巫咸星占》)
《山經》中也有一些與此形式相類似的占卜之文,但不是根據星象,而是根據一些奇鳥怪獸和神靈來占卜,如:
太華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西山經》)
小次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西次二經》)
凡東次三經之首……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東次三經》)
這種根據動物、神靈占卜吉凶休咎的內容,在《山經》里比比皆是,而在《海經》中則幾乎沒有,我們能找到的只有兩條:
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大荒西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大荒南經》)
第一條帶有占卜的性質,後一條的最後三句應該是在巫術中使用的咒語,意義不明。從這一點上來看,《山經》和後面的《海經》似乎不是一種風格的古書,這一點有待以後深入研究。
《山經》在每一經之後都帶有各山系神靈的祭祀方法,記載得十分詳細,祭名、用牲之法都一一列出,如: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為席。(《南山經》)
可知《山經》部分是一部用以記錄占卜、祭祀等巫術的著作,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山海經》是「古之巫書」,從內容上講,《山經》當之矣,而《海經》則未也;然從著作者來講,其書都是楚國的巫史所作,則又可言其為「巫書」也。那麼,《易》也是古之巫書,二者可算是同一類著作,而且它和東漢後流傳的《連山》、《歸藏》在內容上相關聯,因此,劉歆從《山海經》中取法為古《易》命名,是不足怪的。
四、《連山》《歸藏》——劉歆的擬造
劉歆曾經校訂過《山海經》,不知道為什麼,他對這部書十分推崇,他在校上《山海經》時,專門寫了一篇很長的《上山海經表》,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在《表》大肆渲染《山海經》是「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他對《山海經》了解得很深,所以他對《山海經》與《歸藏》等古《易》書在內容和風格上的關聯應該是很清楚的,他在《表》的最後也說:「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本來「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是《系辭》說《周易》的,劉歆卻拿來說《山海經》,可見在他心目中《山海經》是可以和《周易》等量齊觀的書。
前面說過,《易繇陰陽卦》在漢代名目內容大多都佚失,只剩下一些殘篇零簡,劉歆博覽群書,肯定見到了這些殘文,以他的學識,必知此乃一部失傳的古《易》,因為裡面也有六十四卦(所以他在後來重新造《連山》的時候把這些內容都用上了)。他作《周禮》的時候,《春官·大卜》里有「掌三兆之法」,這大約是真正的古傳,以此推之,占筮的《易》書也當不止一種。而他正知道除了《周易》之外至少還有一部古《易》,但苦於不知其名,無法致用。恰巧,這本古《易》中的內容與《山海經》的內容極相似。於是,劉歆就照貓畫虎,根據《山海經》虛擬出兩個古《易》書的名字。
他先根據《山海經》的第一部分《山經》即《五藏山經》擬出來個「連山」的名目,因為《五藏山經》共記載了五千三百七十山,的確是一山連一山、山山不斷的樣子,是一部真正的《連山》,這個很直接,也很直觀,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然後根據後面的《海經》擬出了個「歸藏」的名字。因為《海經》記述的是「四海之內」和「地之所載」的內容,而且其中的《海外經》又叫做《大荒經》[6],大荒就是大地。首先說「海」,《莊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其性屬水,水在《周易》中屬於坎卦,《說卦》雲:「坎者,水也,……萬物之所歸也。」從中取了個「歸」字;再說「地」或「大荒」(就是大地),在《周易》中屬於坤卦,《說卦》雲:「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從中取了個「藏」字,二者合一,就有了《歸藏》這個名目了。
這樣,《連山》、《歸藏》再加上固有的《周易》,可以和「三兆」相對舉的所謂「三易」即告齊備。劉歆把這虛擬的名目寫入了亦被尊為經的《周禮》,害得後世多少學者煞費苦心地去研究解釋,實際上是在捕風捉影,免不了又憑想像去臆測虛造。雖然後來劉歆之徒又掇拾古《易》及古書之文(包括《易繇陰陽卦》的殘篇)偽造了《連山》、《歸藏》兩部易書,但是在社會上流傳不廣,識者甚少,仍然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此後又出現了好幾部《連山》,都是後人所造,不足道了。只是在晉代的時候,汲冢中出土了《易繇陰陽卦》,荀朂等人根據前人的論說並加上自己的想像將它擬名為《歸藏》,算是與劉歆的想法不謀而合,這也是我們現在能夠知道的、除了《周易》之外唯一一部真正的古代《易》書。
總之,《連山》、《歸藏》這兩個書名是劉歆根據《山海經》和易理虛擬出來的,在劉歆表彰《周禮》以前無有也。
注 釋:
[1][3]《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青銅時代·〈周易〉之製作時代》第389頁、第389-392頁 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2]孫詒讓《札迻》卷三第104頁 齊魯書社1989年7月
[4]袁珂《中國神話傳說》第41頁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9月
[5]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啟」條,第211頁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6月
[6]顧頡剛雲:「《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本記載。」見《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第32頁 中華書局1988年11月
(原刊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1年第5期,此次網上首發有改動)
㈨ 歷史學家或文學家請進!關於《歸藏》的讀音!
歸藏
guī cáng
--------------------------------------------------------------------------------
(1).三《易》之一,相傳為 黃帝 所作。《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賈公彥 疏:「此《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故名為《歸藏》也。」 漢 桓譚 《新論》:「《歸藏》四千三百言……藏於太卜。」《隋書·經籍志一》:「《歸藏》十三卷, 晉 太尉 薛貞 注…… 漢 初已亡,案 晉 《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 元 張可久 《滿庭芳·金華道中》曲:「數前程掐得個《歸藏》卦。」
(2).斂藏。《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陽所至,為寒府,為歸藏。」 王冰 註:「物寒故歸藏也。」 高士宗 註:「內歸藏密也。」
歸葬。 唐 王勃 《為原州趙長史請為亡父度人表》:「今者歸藏有日,先遠戒期。」 明 高攀龍 《泰伯廟碑》:「蓋 梅里 平墟 為 泰伯 端委之地, 皇山 為歸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