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魯迅寫的小說有關趙

魯迅寫的小說有關趙

發布時間:2021-09-15 03:10:12

A. 為什麼魯迅筆下有姓的反面人物姓趙的最多

不會是巧合,魯迅這方面很會動腦筋,因為在過去,一提到趙,中國人都會想到趙姓為百家姓第一個,魯迅用趙姓來代表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B. 魯迅小說趙太爺寓意

這是魯迅先生塑造的一個文學形象,代表的是反動落後的封建勢力,有關的詳解如下:
魯迅 在《阿Q正傳》中所塑造的一個地主劣紳的典型。後用以比喻封建勢力。 楊纖如 《傘》第五章:"二十年代的舊 中國 ,封建勢力逐漸衰弱,資產階級則步步抬頭。這在小城鎮和農村裡還不太顯著。比如'假洋鬼子'還搶不了'趙太爺'的地位。"

C. 關於魯迅寫的讀書小說(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白話文的小說,描述了一個幻想著吃人的痴人.

D. 魯迅的中篇小說

魯迅的小說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小說的文體,是吸收外國小說的文體藝術而對傳統的擬話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魯迅先生是這一改革的偉大旗手。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宣告一個嶄新的文學世紀的開始。在藝術方法上,明顯地具有「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在《狂人日記》問世之前,白話體詩歌和散文已經出現,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學革命的風貌,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完美的藝術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的作品,則是這篇《狂人日記》。也可以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

魯迅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

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這部中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為背景,通過對雇農阿Q的受壓迫,要反抗,最後被反動勢力殺害的悲劇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農村的階級矛盾,批判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及其不徹底性。作者對阿Q飽受欺凌與摧殘的不幸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表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精神;對趙太爺等反動勢力則予以有力的鞭撻;並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痛切批判,表達了力圖喚醒農民覺悟、促使他們起來革命的強烈願望。《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名作。

《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比《風波》更為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

小說《孔乙己》以簡潔、單純的構思和純練、精粹的語言,塑造了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形象,揭露科舉踐踏人生、毀滅人性的罪惡。《葯》也是憤怒揭露「吃人」的封建建制度的名篇。不過,這里不僅有被封建的愚昧、迷信「吃」掉的普通百姓,還有被封建專制的屠刀「吃」掉的年輕革命者。華老栓用血汗錢買人血饅頭給小栓治病的情節,早已成為醒人的文學典故。

《故鄉》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為名著佳篇,通過「我」回到久別的故鄉的所見所聞,特別是「我」少年時代的夥伴閏土的故事,讓讀者看到了中國農民在20年代所承受的「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的重重災難。

魯迅的小說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魯迅先生學習西方小說結構經濟、靈便、多樣的優點,打破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單一的形式,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態。稱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也不過份。魯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學大家,為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閏土、祥林嫂、呂緯甫、子君、孔乙己、四銘等。

E. 有關魯迅作品

魯迅生平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斗,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年譜

一八八一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F

F. 有關魯迅寫的小說

阿Q正傳,狂人日記,野草,彷徨,祝福,朝花夕拾,吶喊,奔月......

G. 魯迅文章里人物大都叫作「趙…」為什麼大神們幫幫忙

魯迅文章里人物大都叫作「趙…」為什麼?
魯迅先生自己說,他取名字特別的隨意,所以就按百家姓來,趙錢孫李一路下來。

於是百家姓排頭的趙就用得比較多了。

H. 魯迅寫過的小說有哪些。

狂人日記
阿Q正傳

在酒樓上
孤獨者
傷逝
鑄劍
出關
影的告別
過客
死火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這樣的戰士
阿長與《山海經》
看鏡有感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燈下漫筆
愛之神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二丑藝術
由聾而啞
從諷刺到幽默
出賣靈魂的秘訣
「聖武」
有無相通
無聲的中國
流氓的變遷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
答中學生雜志社問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小品文的危機
略論中國人的臉
文學和出汗
戰士和蒼蠅
導師
我觀北大
叮慘與可笑
空淡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連環圖畫瑣談
「京派」和「海派」
從幫忙到扯淡
我要騙人
登錯的文章

I. 魯迅的小說,故事有哪些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小說的文體,是吸收外國小說的文體藝術而對傳統的擬話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魯迅先生是這一改革的偉大旗手。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宣告一個嶄新的文學世紀的開始。在藝術方法上,明顯地具有「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在《狂人日記》問世之前,白話體詩歌和散文已經出現,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學革命的風貌,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完美的藝術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的作品,則是這篇《狂人日記》。也可以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

魯迅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

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這部中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為背景,通過對雇農阿Q的受壓迫,要反抗,最後被反動勢力殺害的悲劇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農村的階級矛盾,批判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及其不徹底性。作者對阿Q飽受欺凌與摧殘的不幸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表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精神;對趙太爺等反動勢力則予以有力的鞭撻;並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痛切批判,表達了力圖喚醒農民覺悟、促使他們起來革命的強烈願望。《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名作。

《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比《風波》更為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

小說《孔乙己》以簡潔、單純的構思和純練、精粹的語言,塑造了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形象,揭露科舉踐踏人生、毀滅人性的罪惡。《葯》也是憤怒揭露「吃人」的封建建制度的名篇。不過,這里不僅有被封建的愚昧、迷信「吃」掉的普通百姓,還有被封建專制的屠刀「吃」掉的年輕革命者。華老栓用血汗錢買人血饅頭給小栓治病的情節,早已成為醒人的文學典故。

《故鄉》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為名著佳篇,通過「我」回到久別的故鄉的所見所聞,特別是「我」少年時代的夥伴閏土的故事,讓讀者看到了中國農民在20年代所承受的「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的重重災難。

魯迅的小說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魯迅先生學習西方小說結構經濟、靈便、多樣的優點,打破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單一的形式,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態。稱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也不過份。魯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學大家,為中國現代文學的藝術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閏土、祥林嫂、呂緯甫、子君、孔乙己、四銘等。

J. 關於魯迅 吶喊小說的有關資料

作者介紹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 魯迅
革命家。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魯迅於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2年留學日本學醫,後痛感醫治麻木的國民精神重於醫治肉體病痛,便棄醫從文。1909年回國,1918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其後又發表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並撰寫大量雜文、散文。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吶喊》,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之作。 1903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為發起人及領導者之一,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字街頭》等重要文學刊物。 魯迅生前出版有小說集三種、散文集兩種雜文集十五種、通信集一種、文學史著作兩種。在整理中國古籍和翻譯外國文學方面也成績卓著。其全部著譯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匯編為《魯迅全集》、《魯迅譯文集》和《魯迅輯錄古籍叢編》。
編輯本段作品簡介
吶喊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阿Q正傳》《孔乙己》《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 《社戲》這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特點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解說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回國後,與幾個人創立了《新生》,然在無鼓勵甚至沒有指責的境地下,先生感到了寂寞,心灰意冷起來。之後有人捲款逃走,也就趁這個時候回到家鄉抄起了古碑。專心致志的研究,逃避著現實世界。一天,金心異(錢玄同)來了,看到他們抱著自己以前的希望與抱負,也就慨然奮戰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吶喊》中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不僅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補天》),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人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明天
《明天》是魯迅著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之一。作品通過寡婦單四嫂痛失獨子的描寫,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吃人的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作者冷峻的寫作風格顯示出他對黑暗社會的憤恨。精煉而寫實的藝術顯示了作者寫作手法的純熟。洗練而朴實的筆精彩的勾勒了一幅小鎮風俗畫,而人物的刻畫與對話的描寫,更難有一字更改,實在是精品中的精品。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內容警策深邃。全文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頌下層勞動人民崇高品質的同時,還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現出真誠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新思想。在五四運動時期能有如此認識是很不尋常的,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本篇的寫作特點,一是運用對比手法,將車夫和「我」對於同一件事的不同態度進行對照,顯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射出車夫的光明磊落,敢做敢當,關心別人的高大形象。這種對比的妙處在於以間接而含蓄的筆墨突出勞動者的朴實無私。在表現形式上,本篇好似一篇速寫畫,又近於當代的「小小說」,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長;情節真實可信,成為現代小說中傳頌最廣的名篇之一。
孔乙己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揭露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伙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畫,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小說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櫃,小伙計,短衣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巴巴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余,令人嘆服!

《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就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為民眾流血犧牲而不被民眾所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辛亥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採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採用特殊的反襯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食血者的代稱,其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對此的印象及其反應,來反襯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某亭口,這正暗示著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獄卒和聽眾們愚妄的反應反襯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的同志們仍在堅持斗爭。小說末尾以闊人祝壽的饅頭比喻墳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的陰冷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魯迅先生急切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振我中華雄威! 《狂人日記》《孔乙己》 《葯》 《明天》《一件小事》 《頭發的故事》 《風波》 《故鄉》 《阿Q正傳》 《端午節》 《白光》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
人物
《故鄉》 閏土:在生活壓迫下有了很卑微的心態,閏土家境困難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和我之間隔了一道屏障。 楊二嫂:豆腐西施楊二嫂是個毫無道德感的人,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 水生:閏土的兒子 《社戲》 雙喜:迅哥的朋友 阿發:迅哥的朋友 六一公公:偷的就是六一公公家的豆 迅哥:主人公「我」 另:鐵頭老生(社戲中的一個表演人物) 《風波》 趙七爺:是一個鄉村酒店裡的主人,有學問的人。他總是靠假學問來騙人。 九斤老太: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陳舊腐朽的保守觀念 七斤嫂:一個欺善怕惡,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貫正確的人。 七斤:七斤沒有頭腦,不加分析的相信趙七爺的謊話,被趙七爺弄得神志恍惚。 《狂人日記》 趙貴翁:「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 古久先生:「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 陳老五:「吃」狂人的人 狂人:是個迫害狂 《端午節》 方玄綽:沒有和惡社會奮斗的勇氣,很近於對社會問題是非不分,一種極其軟弱的表現. 另有:方太太 《葯》 華老栓:勤勞而善良,十分愚昧、麻木。 康大叔: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爪牙,惡行累累。 夏瑜:革命者 另有:華大媽、二十多歲的人、花白鬍子,駝背五少爺、夏四奶奶、夏三爺、紅眼睛阿義 《明天》 單四嫂子:一個窮苦而又勤勞、善良、單純的年輕寡婦。落後、愚昧、麻木,同時也是缺乏反抗性的。 寶兒:單四嫂子的孩子 另有:紅鼻子老拱、藍皮阿五、王九媽 (不幫單四嫂子) 《白光》 陳士成:沒中狀元的瘋子 《孔乙己》 孔乙己:迂腐,無能、清高、虛榮、熱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內在性格的讀書人 《頭發的故事》 有人物:N (以第一人稱「我」,圍繞著女子剪發、男人剪辮子的頭發問題組織故事,魯迅寄寓了自己對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痛惡,對軟弱的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憤激.) 《阿Q正傳》 趙太爺:凶惡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為一體,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弱,狡猾善變而又頑固守舊,狡詐、投機、貪婪、吝嗇 阿Q:質朴愚昧又圓滑無賴;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滿現狀又安於現狀。 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地主階級家庭出身的資產階級投機分子的形象。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地主階級封建思想的混血兒式的革命黨人的形象。 另:王胡、小D、小尼姑、吳媽、老尼姑、鄒七嫂、趙司晨 《兔和貓》 三太太:「在夏間買了一對白兔,是給伊的孩子們看的。」 《鴨的喜劇》 人物有:愛羅先珂 (本小說提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的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一件小事》 人物有:車夫 (這件事一直在鞭策著魯迅:教他怎樣做人;教他慚愧;教他自新,同時也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
精彩片斷
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一件小事》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日記》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隻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葯》 閑人還不完,只撩他,於是終而至於打。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阿Q想在心裡的,後來每每說出口來,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們,幾乎全知道他有這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此後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先一著對他說: 「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說:人打畜生!」 阿Q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但雖然是蟲豸,閑人也並不放,仍舊在就近什麼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鍾,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麼東西」呢!? ——《阿Q正傳》 「單四嫂子,我替你抱勃羅!」似乎是藍皮阿五的聲音。 他抬頭看時,正是藍皮阿五,睡眼朦朧的跟著他走。 單四嫂子在這時候,雖然很希望降下一員天將,助他一臂之力,卻不願是阿五。但阿五有些俠氣,無論如何,總是偏要幫忙,所以推讓了一會,終於得了許可了。他便伸開臂膊,從單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間,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單四嫂子便覺乳房上發了一條熱,剎時間直熱到臉上和耳根。 ——《明天》
閱讀指導
在閱讀小說之前,不妨先讀一下魯迅的《〈吶喊〉自序》和《我是怎樣做起小說的》一文。在這兩篇文章里,魯迅介紹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思想歷程、進行文學創作的緣由以及對文學功用的獨特思考,這可以幫助我們真正進入魯迅的文學世界,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魯迅雖然是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文學創作的,雖然在序文中也講到:他吶喊幾聲,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但他的作品並非一味迎合運動的需要,魯迅並不簡單地「聽將令」。所以相比五四時期其他作家的那種充滿感傷或者凌厲的反抗格調的作品而言,他的小說更加深刻,更加別具一格。魯迅自己曾經用「憂憤深廣」這四個字來概括《吶喊》等作品的基調,對比閱讀五四時期其他作家的創作,我們就能更深刻體會這方面的特色。 思想內容 1、小說涉及人物較多,主要是兩類,即:農民和知識分子。 2、思想意義:魯迅小說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對封建主義的批判和對國民性的揭露。同時,也探索了知識分子道路,也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社會生活。 3、藝術成就: (1)典型化的手法。 (2)表現手法的多樣性。 (3)結構形式的多樣性。 (4)生動精練的語言。現實主義的深廣性。對中國現代小說的劃時代意義。

閱讀全文

與魯迅寫的小說有關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