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尚弦小說作者

尚弦小說作者

發布時間:2021-09-13 16:25:55

A. 龍族作者江南的簡介和作品簡介

筆名:江南
網路作家-江南
姓名:楊治
性別:男
生日:70後星座:巨蟹座血型:
原籍:安徽合肥
現居:北京
婚否:否
主要作品:《九州·縹緲錄》系列(《蠻荒》、《蒼雲古齒》、《天下名將》、《辰月之徵》、《一生之盟》)《豹魂》、《涿鹿》、《此間的少年》、《上海堡壘》、《光明皇帝》、《蝴蝶風暴》、《死神的一千零一夜》、《中間人》、《繭》、《九州·捭闔錄》系列,《龍族1》、《龍族2》(龍族3正在小說繪上連載),《荊棘王座》已經寫完了卷一《猛虎薔薇》,另有在《九州志》連載《商博良》。
經歷簡介: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Washington University.藝術科學學院和醫學院。碩士得證,博士肄業。寫過《此間的少年》,誘惑了很多人上北大。寫過《九州·縹緲錄》,誘惑了某些人寫幻想小說。創辦過三家公司。老是在創業,經常賠錢,但是很開心。曾在某大公司當過副總經理,抓過財權經營權匯報權一應大權,但是很不開心。遠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樂隊的貝斯手。但是還沒弄清楚貝斯有幾根弦。
興趣愛好:讀書、吃東西、喝著下午茶發呆、看電影、做白日夢、紅酒
特長:寫書、撰寫行業分析報告、撰寫可行性分析、快速通覽財務報表、永遠擁有麻將桌上所謂的」新手運「

《龍族》由知音動漫公司策劃推出,是一部「青春熱血動漫式小說」。該書一上市就掀起閱讀熱潮,曾創下「30天狂銷30萬冊」的銷售記錄。該書策劃編輯楊嚴表示,這本書之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書中透出的「熱血與夢想」特質。知名青春作家明曉溪認為,《龍族》屬於青春文學中較為成熟的作品,因此獲得了讀者和業界的關注。作家蔡駿則認為,《龍族》既生動活潑,又能激起讀者擁抱夢想的意志,而且讀起來還比較有趣。
同時,《龍族》也由著名漫畫家顏開改編為漫畫,目前在《知音漫客》連載。《龍族2》現已在《漫客--小說繪》連載。《龍族2》已於2011年6月出版。
《九州捭闔錄》,作者江南,正在期刊《九州志》連載中,承接《九州縹緲錄》的故事發展。這個系列的主角是項空月,僅次於他貫穿全場的人物是西門也靜,雖然讀者們所知的姬野、呂歸塵、羽然、息衍等等仍然將活躍於此時東陸的戰場上,但是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絕世的男人要改變時代的故事,那就是項空月,他會也用他的眼睛來見證歷史變化。
這個系列預定為六部,預定名為《屠龍之主》、《薔薇之哀》、《獅子心》、《月亟合》、《古爾沁之諾言》和《羽姬鎮魂歌》
江南主編的九州志
九州志現已完成兩季——第一季《獅牙之卷》和第二季《葵花之卷》。
第一季出版三冊,全。(2007.09——2008.11)
第二季已出版六冊,未完。(2009.04——2010.01)
第二季剩餘一本外傳,名為《九州志·葵花·焚城之燼》。預訂2010年夏出版
第三季已出版五冊
團隊Cast:
顧問——江南
監督——吉吉
創意——羅四維、isotone、吉吉、紅袖
腳本——羅四維、isotone、布知道、妖風
設計——布知道
九州志:第一季——獅牙之卷,第二季——葵花之卷,第三季——啟示之卷

B. 莫懷戚作者簡介

莫懷戚,1951年生於重慶,當過知青、士兵(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車手和小提琴演奏員。經歷復雜、意志堅強、隨和、豁達、原則性強。

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餘年,能勝任多種體裁,但擅長寫小說

1994年獲全國莊重文文學獎,散文《散步》被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六課和六年級上冊第十課。

散文《家園落日》也曾選在中學語文課文之中。短篇小說《孿生中提琴》入選「2010年當代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短篇小說。

(2)尚弦小說作者擴展閱讀:

代表作品介紹:

1、《散步》

《散步》是當代作家莫懷戚於198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

此文語言平易朴實,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使讀者的心靈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散步》被選為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科書第二單元第六課的課文和滬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科書第一單元第四課的課文。

2、《大律師現實錄》

《大律師現實錄》是由莫懷戚編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小說記錄了一個自稱大律師的奇人(本是中學教師)依靠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機智,將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會問題層層剝開。

如汽車司機戲耍路人、匿名恐嚇電話、棄嬰收養、金錢婚姻、婚外姦情等問題,揭示了當代社會人們復雜的內心世界。

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學術理論,包括哲學、醫學、心理學、精神學、刑偵學、法醫學、社會學、遺傳學、倫理學、佛學等等,可見作者之博聞強志。

作品描寫入情入理,且頗富人情味,可讀性很強,在當代推理小說中可謂上品。

C. 求尚弦小說「她」的小蠻腰的百度雲

我的奇妙男友作者:水阡墨簡介:「你走過五百年,經歷了滄海桑田歷史變遷,最後走到了我的面前。你偏偏,走到了我的面前。」田凈植倒了二十八年的霉,突然時來運轉,從一場車禍中死裡逃生。果然,好運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她招惹到了一個奇怪的玩意兒——薛靈喬,一個以美貌驚天下的極品小鮮肉。而實際上,他不老不死,是一個活了五百多歲的老妖怪。 他說她的血救活了他,她跟他有了最親密的「血緣」關系,所以他即使不情願也會護她一世周全。 有這樣一個奇妙的男人陪在身邊,有他用生命來守護她,霉運帶來的大小禍事,開始變得不值一提。 如果倒霉是一種永遠都不會錯過的運氣,那麼薛靈喬會讓你相信,不會錯過的運氣也會變成好運,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奇遇...........--------------------------------《我的奇妙男友》內容已分享,滿意採納,加分更好啦O(∩_∩)O~!我的奇妙男友_2016050318...大小:2.47M 已經過網路安全檢測,放心下載點擊下載下載量:98

D. 《窗》的作者簡介

不太清楚你說 的是哪個,都寫拉: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雖然只有1 200餘字,但內涵十分豐富。所以,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微與著

文題為「窗」,線索為「窗」,文眼同樣是「窗」。作者設置的環境十分簡單:一個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門,一扇窗,其他一概從略。人物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姓名也沒有交代。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人情。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的生之慾望,活之動力。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佔有那扇窗戶。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願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採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於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瞭望台。

虛與實

《窗》的藝術構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在靠窗的病人嘴裡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裡變成了光禿禿的一堵牆。這是對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惡靈魂的有力鞭撻。從藝術上講,又是虛與實的巧妙結合。運用虛的手法,正如繪畫中的空白藝術,又似音樂中的休止符號,常常能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窗內的環境單調,兩位病人的病情又很重,當然只能憑藉近窗這一優勢來感受生命的活力。可窗外實實在在只是一堵光禿禿的牆。這樣內外單調的環境在靠窗的那位病人眼裡為何能幻化成五彩斑斕、生動活潑的景象?能化實為虛的動力來自他對生活的滿腔熱望,他為了給他人帶來生命的歡樂和求生的力量,支撐著與另一位同樣沉重的病體,編織出美好的夢幻: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艦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鬥妍的牡丹花和金盞草。……

這雖是心造的幻影,但只有以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滿腔的赤誠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這充滿生機、安詳和諧、沸騰熱烈的生活之景。一個心中沒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同樣沒有春天。這虛幻的景象中包蘊著一個偉岸的形象,一顆美好的心靈。真是虛筆一處勝實寫無數。

當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開了窗外之謎時,這「光禿禿的一堵牆」的實景又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雖到此結束了,而留給讀者的想像卻很多。人們不禁要問:原來窗外的美景緣何而來?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該會想些什麼?他的命運又將如何?實寫恰到好處,又引出虛筆無數。

正與反

《窗》的篇幅雖短,卻通篇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窗外雖然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在靠窗的病人講來卻是那麼富有生活情趣,那麼娓娓動聽,這對他本身來說是「自欺」,對同伴來說卻是「為人」。可享受這美景的病人產生的想法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而是「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這種自私者的嫉妒,進而發展為怨憤。這正如培根所說的,「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為了排遣同伴的苦悶,靠窗的病人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公園,卻盡自己的想像力在編造美景,用心可謂良苦,可當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不靠窗的病人雖然醒著,卻兩眼盯著天花板紋絲不動,盡管只要舉手之勞,同伴就可轉危為安。從這里,我們看到了極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別人的生命為代價來擺脫自己心靈的困擾。兩個靈魂,一個那麼崇高,一個卻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為同伴講述的時候是多麼的幸福,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又多麼的凄慘!

再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當同伴生動地描述所「見」到的一切時,他聽得那麼津津有味;當他心中最初湧出那可恥的想法的時候,他也為自己有這種想法感到慚愧,可他愈是克制,這種想法愈是強烈,最終由嫉妒而至怨憤,由怨憤而至殘忍。同樣都是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他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這種「熱愛」充其量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慾。他心中的一星善良倏忽即逝,反襯出的是丑惡無比的靈魂。

《窗》的主題如此深刻而篇幅卻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筆墨,如人物經歷的介紹,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人物心理活動的細微流程等,而把筆墨潑灑於人物心態和環境的對比上,塑造出兩個迥然相異的形象:道德品質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形成令人驚詫的強烈反差。

以上三組藝術辯證法范疇又具有內在的聯系和轉化功能。它以正與反的強烈對比作為全文的藝術結構框架,以虛與實的對立統一作為藝術描述的基本手段,並輔之以欲抑先揚、相反相成的藝術筆法,最終達到微與著的辯證轉化:知微顯著,小中見大,一扇小小的窗戶中充溢著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結尾處,「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那戛然而止的收煞,是猛甩之豹尾,正反、虛實、微著等三對辯證法范疇全部聚焦於此。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會主題,便又進入情理之中。這樣,藝術辯證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辯證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藝術之間的內在轉化。

(選自《名作欣賞》1994年第2期)

二、互為表裡,相選相生——《窗》的藝術辯證法(朱廣盛、劉孝焱)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雖然只有1 200餘字,但內涵十分豐富。所以,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微與著

文題為「窗」,線索為「窗」,文眼同樣是「窗」。作者設置的環境十分簡單:一個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門,一扇窗,其他一概從略。人物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姓名也沒有交代。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人情。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的生之慾望,活之動力。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佔有那扇窗戶。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願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採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於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瞭望台。

虛與實

《窗》的藝術構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在靠窗的病人嘴裡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裡變成了光禿禿的一堵牆。這是對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惡靈魂的有力鞭撻。從藝術上講,又是虛與實的巧妙結合。運用虛的手法,正如繪畫中的空白藝術,又似音樂中的休止符號,常常能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窗內的環境單調,兩位病人的病情又很重,當然只能憑藉近窗這一優勢來感受生命的活力。可窗外實實在在只是一堵光禿禿的牆。這樣內外單調的環境在靠窗的那位病人眼裡為何能幻化成五彩斑斕、生動活潑的景象?能化實為虛的動力來自他對生活的滿腔熱望,他為了給他人帶來生命的歡樂和求生的力量,支撐著與另一位同樣沉重的病體,編織出美好的夢幻: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遊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麵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艦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鬥妍的牡丹花和金盞草。……

這雖是心造的幻影,但只有以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滿腔的赤誠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這充滿生機、安詳和諧、沸騰熱烈的生活之景。一個心中沒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同樣沒有春天。這虛幻的景象中包蘊著一個偉岸的形象,一顆美好的心靈。真是虛筆一處勝實寫無數。

當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開了窗外之謎時,這「光禿禿的一堵牆」的實景又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雖到此結束了,而留給讀者的想像卻很多。人們不禁要問:原來窗外的美景緣何而來?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該會想些什麼?他的命運又將如何?實寫恰到好處,又引出虛筆無數。

正與反

《窗》的篇幅雖短,卻通篇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涵。窗外雖然只有一堵光禿禿的牆,在靠窗的病人講來卻是那麼富有生活情趣,那麼娓娓動聽,這對他本身來說是「自欺」,對同伴來說卻是「為人」。可享受這美景的病人產生的想法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而是「挨著窗口的為什麼不該是我呢?」這種自私者的嫉妒,進而發展為怨憤。這正如培根所說的,「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為了排遣同伴的苦悶,靠窗的病人雖然沒有看到什麼公園,卻盡自己的想像力在編造美景,用心可謂良苦,可當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不靠窗的病人雖然醒著,卻兩眼盯著天花板紋絲不動,盡管只要舉手之勞,同伴就可轉危為安。從這里,我們看到了極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別人的生命為代價來擺脫自己心靈的困擾。兩個靈魂,一個那麼崇高,一個卻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為同伴講述的時候是多麼的幸福,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又多麼的凄慘!

再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當同伴生動地描述所「見」到的一切時,他聽得那麼津津有味;當他心中最初湧出那可恥的想法的時候,他也為自己有這種想法感到慚愧,可他愈是克制,這種想法愈是強烈,最終由嫉妒而至怨憤,由怨憤而至殘忍。同樣都是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他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這種「熱愛」充其量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慾。他心中的一星善良倏忽即逝,反襯出的是丑惡無比的靈魂。

《窗》的主題如此深刻而篇幅卻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筆墨,如人物經歷的介紹,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人物心理活動的細微流程等,而把筆墨潑灑於人物心態和環境的對比上,塑造出兩個迥然相異的形象:道德品質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形成令人驚詫的強烈反差。

以上三組藝術辯證法范疇又具有內在的聯系和轉化功能。它以正與反的強烈對比作為全文的藝術結構框架,以虛與實的對立統一作為藝術描述的基本手段,並輔之以欲抑先揚、相反相成的藝術筆法,最終達到微與著的辯證轉化:知微顯著,小中見大,一扇小小的窗戶中充溢著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結尾處,「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那戛然而止的收煞,是猛甩之豹尾,正反、虛實、微著等三對辯證法范疇全部聚焦於此。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會主題,便又進入情理之中。這樣,藝術辯證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辯證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藝術之間的內在轉化。

陳敬容(1917、9、2、-1989、11、8)四川樂山人。1932年在初中時開始寫詩,1934年前往北京,在清華北大旁聽,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

E. 作者是誰

綠頭鴨
作者:晁端禮
晚雲收,淡天一片琉璃。爛銀盤、來從海底,皓色千里澄輝。瑩無塵、素娥淡佇,靜可數、丹桂參差。玉露初零,金風未澶,一年無似此佳時。露坐久、疏螢時度,烏鵲正南飛。瑤台玲,欄干憑暖,欲下遲遲。念佳人、音塵別後,對此應解相思。最關情、漏聲正永,暗斷腸、花影偷移。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睛天氣又爭知。共凝戀、如今別後,還是隔年期。人強健,清尊素影,長願相隨。

糖多令

零露下長洲。雲翻海倒流。素娥深、不到西樓。忽覺斷潮歸去也,欽不盡、一輪秋。
城外上饅頭。人能飲恨不。古人不見使吾愁。莫有橫江孤鶴過。來伴我、醇中游。
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華原磬

作者:元稹
泗濱浮石裁為磬,古樂疏音少人聽。工師小賤牙曠稀,
不辨邪聲嫌雅正。正聲不屈古調高,鍾律參差管弦病。
鏗金戛瑟徒相雜,投玉敲冰杳然零。華原軟石易追琢,
高下隨人無雅鄭。棄舊美新由樂胥,自此黃鍾不能競。
玄宗愛樂愛新樂,梨園弟子承恩橫。霓裳才徹胡騎來,

酬嚴維秋夜見寄
作者:武元衡
遙夜思悠悠,聞鍾遠夢休。亂林螢燭暗,零露竹風秋。
啟戶雲歸棟,褰簾月上鉤。昭明逢聖代,羈旅別滄洲。
騎省潘郎思,衡闈宋玉愁。神仙慚李郭,詞賦謝曹劉。
松柏應無變,瓊瑤不可酬。誰堪此時景,寂寞下高樓。

雲門未得蒙親定。我藏古磬藏在心,有時激作南風詠。
伯夔曾撫野獸馴,仲尼暫叩春雷盛。何時得向筍簴懸,
為君一吼君心醒。願君每聽念封疆,不遣豺狼剿人命。
玩月
作者:賈島
寒月破東北,賈生立西南。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數星,星名未詳諳。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月乃不上杉,上杉難相參。眙愕子細視,睛瞳桂枝劖。
目常有熱疾,久視無煩炎。以手捫衣裳,零露已濡沾。
久立雙足凍,時向股髀淹。立久病足折,兀然黐膠粘。
他人應已睡,轉喜此景恬。此景亦胡及,而我苦淫耽。
無異市井人,見金不知廉。不知此夜中,幾人同無厭。
待得上頂看,未擬歸枕函。強步望寢齋,步步情不堪。
步到竹叢西,東望如隔簾。卻坐竹叢外,清思刮幽潛。
量知愛月人,身願化為蟾。

酬馮監拜昭陵回途中遇雨見示
作者:權德輿
之子共乘軺,清秋拜上霄。
曙霞迎夙駕,零雨濕回鑣。
甘谷行初盡,軒台去漸遙。
望中猶可辨,耘鳥下山椒。

送王七尉松滋得陽台雲
作者:孟浩然
君不見巫山神女作行雲,霏紅沓翠曉氛氳。
嬋娟流入襄王夢,倏條還隨零雨分。
空中飛去復飛來,朝朝暮暮下陽台。
愁君此去為仙尉,便逐行雲去不回。

題思禪寺上方
作者:獨孤及
溪口聞法鼓,停橈登翠屏。攀雲到金界,合掌開禪扃。
鬱律眾山抱,空濛花雨零。老僧指香樓,雲是不死庭。
眇眇於越路,茫茫春草青。遠山噴百穀,繚繞馳東溟。
目極道何在,境照心亦冥。騞然諸根空,破結如破瓶。
下視三界狹,但聞五濁腥。山中有良葯,吾欲隳天形。

題殷舍人宅木芙蓉
作者:徐鉉
憐君庭下木芙蓉,裊裊纖枝淡淡紅。
曉吐芳心零宿露,晚搖嬌影媚清風。
似含情態愁秋雨,暗減馨香借菊叢。
默飲數杯應未稱,不知歌管與誰同?

冬日天井西峰張煉師所居
作者:皎然
採薪逢野泉,漸見棲閑所。坎坎山上聲,幽幽林中語。
仙鄉何代隱,鄉服言亦楚。開水凈葯苗,掃雪候山侶。
零葉聚敗籬,幽花積寒渚。冥冥孤鶴性,天外思輕舉。

段秀才溪居送從弟游涇隴
作者:李洞

抱疾寒溪卧,因循草木青。相留開夏蜜,辭去見秋螢。
朔雪痕侵雍,邊烽焰照涇。煙沈隴山色,西望涕交零。

夜夜曲
作者:沈約
河漢縱且橫,北斗橫復直。
星漢空如此,寧知心有憶?
孤燈暖不明,寒機曉猶織。
零淚向誰道,雞鳴徒嘆息。

馬嵬二首
作者:黃滔

鐵馬嘶風一渡河,淚珠零便作驚波。
鳴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隴頭嗚咽多。
龍腦移香鳳輦留,可能千古永悠悠。
夜台若使香魂在,應作煙花出隴頭。

長相思
作者:劉復
長相思,在桂林,蒼梧山遠瀟湘深。秋堂零淚倚金瑟,
朱顏搖落隨光陰。長宵嘹唳鴻命侶,河漢蒼蒼隔牛女。
寧知一水不可渡,況復萬山修且阻。彩絲織綺文雙鴛,
昔時贈君君可憐。何言一去瓶落井,流塵歇滅金爐前。

令狐僕射與余投分素深縱山川阻修…附於舊編之末
作者:劉禹錫
前日寢門慟,至今悲有餘。已嗟萬化盡,方見八行書。
滿紙傳相憶,裁詩怨索居。危弦音有絕,哀玉韻猶虛。
忽嘆幽明異,俄驚歲月除。文章雖不朽,精魄竟焉如。
零淚沾青簡,傷心見素車。凄涼從此後,無復望雙魚。

寄王逢原
作者:王安石
北風吹雲埋九垓,草木零落空池台。
六龍避逃不敢出,地上獨有寒崔嵬。
披衣起行愁不愜,歸坐把卷闔且開。
永懷古人今已矣,感此近世何為哉。
申韓百家爇火起,孔子大道寒於灰。
儒衣紛紛欲滿地,無復氣焰空煤炱。
力排異端誰助我,憶見夫子真奇材,
楩柟豫章概白日,秖要匠石聊穿裁。
我方官拘不得往,子有閑暇宜能來。
晤言相與入聖處,一取萬古光芒回。

送裴闡(得歸字)
作者:皇甫冉
道向毗陵豈是歸,客中誰與換春衣。
今夜孤舟行近遠,子荊零雨正霏霏。

桐廬山中贈李明府
作者:孟郊
靜境無濁氛,清雨零碧雲。千山不隱響,一葉動亦聞。
即此佳志士,精微誰相群。欲識楚章句,袖中蘭茝薰。

灞陵道中作
作者:韋庄
春橋南望水溶溶,一桁晴山倒碧峰。
秦苑落花零露濕, 灞陵新酒撥醅濃。
青龍夭矯盤雙闕,丹鳳褵褷隔九重。
萬古行人離別地,不堪吟罷夕陽鍾。

臨江仙
作者:李清照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酬本部韋左司
作者:顧況
好鳥依佳樹,飛雨灑高城。況與二三子,列坐分兩楹。
文雅一何盛,林塘含餘清。府君未歸朝,遊子不待晴。
白雲帝城遠,滄江楓葉鳴。卻略欲一言,零淚和酒傾。
寸心久摧折,別離重骨驚。安得凌風翰,肅肅賓天京。

巫山高
作者:羅隱

下壓重泉上千仞,香雲結夢西風緊。縱有精靈得往來,
狖軛鼯軒亦顛隕。嵐光雙雙雷隱隱,愁為衣裳恨為鬢。
暮灑朝行何所之,江邊日月情無盡。珠零冷露丹墮楓,
細腰長臉愁滿宮。人生對面猶異同,況在千岩萬壑中。

長歌行
作者:陸機
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
寸陰無停晷。尺波豈徒旋。
年往迅勁矢。時來亮急弦。
遠期鮮克及。盈數固希全。
容華夙夜零。體澤坐自捐。
茲物苟難停。吾壽安得延。
俛仰逝將過。倐忽幾何間。
慷慨亦焉訴。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無所宣。
迨及歲未暮。長歌乘我閑。

題玄和師仙葯室
作者:楊衡
山邊蕭寂室,石掩浮雲扃。繞室微有路,松煙深冥冥。
入松汲寒水,對鶴問仙經。石幾香未盡,水花風欲零。
何年去華表,幾度窮蒼冥。卻顧宦遊子,眇如霜中螢。

賦得數蓂(元和中作)
作者:元稹
將課司天歷,先觀近砌蓂。一旬開應月,五日數從星。
桂滿叢初合,蟾虧影漸零。辨時長有素,數閏或餘青。
墜葉推前事,新芽察未形。堯年始今歲,方欲瑞千齡。

題金州西園九首。松壇
作者:姚合
盤盤松上蓋,下覆青石壇。
月中零露垂,日出露尚漙。
山翁稱絕境,海橋無所觀。

送張相公出征
作者:楊夔
得意在當年,登壇秉國權。漢推周勃重,晉讓趙宣賢。
儒德尼丘降,兵鈐太白傳。援毫飛鳳藻,發匣吼龍泉。
歷火金難耗,零霜桂益堅。從來稱玉潔,此更讓朱妍。
鴛鷺臻門下,貔貅擁帳前。去知清朔漠,行不費陶甄。
獻畫符中旨,推誠契上玄。願將班固筆,書頌勒燕然。

謁金門
作者:魏承班
煙水闊,人值清明時節,
雨細花零鶯語切,愁腸千萬結。
雁去音徽斷絕,有恨欲憑誰說?
無事傷心猶不徹,春時容易別。

春欲半,堆砌落花千片。
早是潘郎長不見,忍聽雙語燕。
飛絮晴空颺遠,風送誰家弦管?
愁倚畫屏凡事懶,淚沾金縷線。

長思憶,思憶佳辰輕擲。
霜月透簾澄夜色,小屏山凝碧。
恨恨君何太極,記得嬌嬈無力。
獨坐思量愁似織,斷腸煙水隔

雨雪曲
作者:李端
天山一丈雪,雜雨夜霏霏。濕馬胡歌亂,經烽漢火微。
丁零蘇武別,疏勒范羌歸。若看關頭下,長榆葉定稀。

悲從弟仲德
作者:陶淵明
銜哀過舊宅,悲淚應心零。
借問為誰悲?懷人在九冥。
禮服名群從,恩愛若同生。
門前執手時,何意爾先傾!
在數竟未免,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數齡。
雙位委空館,朝夕無哭聲。
流塵集虛坐,宿草旅前庭。
階除曠游跡,園林獨餘情。
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
遲遲將回步,惻惻悲襟盈。

留別洛京親友
作者:韋應物
握手出都門,駕言適京師。
豈不懷舊廬,惆悵與子辭。
麗日坐高閣,清觴宴華池。
昨游倏已過,後遇良未知。
念結路方永,歲陰野無暉。
單車我當前,暮雪子獨歸。
臨流一相望,零淚忽沾衣。

新荷葉
作者:李清照
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

繞水樓台,高聳萬丈蓬瀛。

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

花柔玉凈,捧觴別有娉婷。

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

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

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

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

送王七尉松滋,得陽台雲
作者:孟浩然
君不見巫山神女作行雲,霏紅沓翠曉氛氳。
嬋娟流入楚王夢,倏忽還隨零雨分。空中飛去復飛來,
朝朝暮暮下陽台。愁君此去為仙尉,便逐行雲去不回。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
快來一起分享吧~~~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我最愛的說行天下

F. 作者簡介

沈復(1763年—1825),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嘉慶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記》自傳體小說。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後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該作是自傳體小說。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作家。 1929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戰斗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時代人的真誠而熱烈的稱贊。193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的貢獻。1936年12月22日,由於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G. 梅花三弄的原創作者是誰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傳《梅花三弄》原是笛曲,為東晉大將桓伊所作。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桓伊善吹笛在當時很有名氣,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慕名已久,但一直沒有機會聽其演。一次,徽之乘船赴京師,中途泊舟,巧遇桓伊從岸上走來,於是徽之使人請桓伊吹奏,桓伊也久仰微之名,便欣然下車,吹了一曲《梅花三弄》,笛聲悠揚悅耳,清亮激烈,奏罷不交一言,揚長而別。明代有人認為是唐人顏師古把它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
按晉代的笛即現代的簫,這種改編,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晉代笛曲的風格。清《琴譜諧聲》中,有此曲改編為琴簫合奏的曲譜。明朱權《神奇秘譜》解題雲:「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梅花傲霜高潔的品格,是古今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常為人們用以隱喻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明《楊掄伯牙心法》記載:「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灣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徽雲爾。」琴曲中採用完整重復三段泛音寫法不多見,「故有處處三疊陽關,夜夜梅花三弄之誚。」(《律話》)。
關於《梅花三弄》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南宋的愛國主義詞人洪皓,在出使金朗時,曾被扣留十餘年,他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堅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氣節,最後終於返回南宋。臨行前夕,他寫下了《江梅引·憶江梅》一詞,其中有「斷回腸,思故里。漫談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的句子,表現了洪皓得知自己將返回故里的消息後,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操起綠綺琴,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來比喻自己的堅貞不屈,並以回憶江南的梅花來寄託自己對南宋的深切懷念之情。
現代琴家傅雪齋演奏的《梅花三弄》,其節奏較為規整,也宜於合奏,故琴家稱之為「新梅花」。廣陵派據《蕉庵琴譜》所奏的則稱為「老梅花」,它節奏自由跌宕,更顯梅花剛健挺拔的氣質,特別曲終前音樂突然從F調轉入a角調,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特有的藝術魅力,也為今天人們所喜愛。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獨奏、琴蕭合奏外,還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民樂合奏、琵琶獨奏、琴與編鍾合奏等廣為流傳。這些演奏形式,也甚為悅耳動聽和具有古情古意。
「梅花」是這首樂曲的主題,音樂借梅花凌寒開放的形象,表達了古代文人清高、脫俗的理想。「弄」有點當代音樂中「重復」和「變奏」的意思,「三弄」是指一個音樂主題三次重復出現。

H. 七俠五義的作者

七俠五義的作者
<<七俠五義>>原著作者是石玉昆先生,他筆下五鼠栩栩如生,如同從紙上走了下來,各個性格鮮活生動,惟妙惟肖.而五鼠則是:鑽天鼠,徹地鼠,穿山鼠,翻江鼠,錦毛鼠.這五個靈巧的稱號,得來卻有一番典故.
石玉昆先生的家裡常鬧老鼠,常常打擾到他寫作.他在寫五鼠時突然想到,能不能把小說中的人和現實中的老鼠有機的聯合起來呢?
於是,鑽天鼠(頂棚或閣樓上的耗子),徹地鼠(地道的的耗子),穿山鼠(牆壁里的耗子),翻江鼠(下水道的耗子),錦毛鼠(是人為豢養的耗子____所以最嬌貴最漂亮).

有關石玉昆的生卒年、籍貫家世、生平事跡、著述等問題,因文獻資料的缺乏,今天已難以確知,研究者又都各持己見,眾說紛紜,其中存在著不少附會誤判之言,因此有必要結合有關文獻及前人的研究予以澄清。研究這一問題盡管受到資料缺乏的諸多限制,但有些情況還是可以根據有關記載大體推斷出來的。
據現有資料來看,石玉昆主要生活在嘉慶、道光年間,比過去人們印象中的時間要早。據《非廠筆記》記載,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轉引自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俟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23頁)。當時也有人稱其為石先生或石三爺。富查貴慶曾有詩吟頌石玉昆,詩序雲:「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據披露這首詩的吳英華、吳紹英介紹,」它當作於道光十七年以前「(吳英華、吳紹英《有關〈三俠五義〉作者的一首可貴的詩》,《天津日報》1961年8月29日)。由此可知,石玉昆至少在道光初年即已成名。實際上,他成名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在道光四年(1824)年的慶昇平班戲目中,有不少《三俠五義》的重要關目,如《瓊林宴》、《三俠五義》、《遇後》、《花蝴蝶》等。《三俠五義》為石玉昆所創,戲曲從此取材,必定是在《三俠五義》廣為流傳之後。按常理,藝人在成名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徒訓練。即使石玉昆天賦高,出道早,其成名時至少也得有二三十歲。這樣,即使保守地估算,石玉昆出生至少也當在嘉慶五年(1800)年以前。
石玉昆達到藝術頂峰、享有盛譽主要是在道光年間,這可從相關文獻記載中得到印證。道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五年(1845)金梯雲抄本《子弟書》中的《石玉昆》篇專門描述石玉昆演出的盛況。正如阿英所言,「玉昆應稱『道光時說書人』」(阿英《關於石玉昆》,載《阿英文集》,三聯書店,1981,303頁),近人崇彝也說「道光朝有石玉昆者,說三俠五義最有名」,「此道光朝石玉昆所傳也」(崇彝《道石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9、19頁)。至於石玉昆的卒年,目前還不能確知。崇彝在談論光緒年間聚珍堂版本《三俠五義》時,特意強調「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言語中流露出今昔之感。按說光緒年間石玉昆還在世的話,他是不會如此刻意強調「道光」這一時間的。有的研究者根據《三俠五義》「最初刊本《忠烈俠義傳》的成書年代來推測」,認為石玉昆「大約應該在同治十年(1871)年已經去世了」(趙侃執筆《石玉昆及其〈三俠五義〉》,《河北文學》1961年第4期)。李家瑞則認為石玉昆「大約死在同治末年」(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俊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324頁)另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進行的調查,「石玉昆在石豐時已經老了,尚是嘉、道時間的人」(李宗侗致胡適書,載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587頁)。不過,石玉昆去世的時間也有可能更早,蔡省吾未刊稿《北京藝人志》有如下一條記載:「(石玉昆)歿後有《贊昆》子弟書,名重一時。」(轉引自趙景深《三俠五義》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子弟書《贊昆》又名《嘆昆》、《嘆石玉昆》、《評昆論》或《石玉昆》、如果這個說法屬實,則石玉昆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二十五年(1845)年之前即已去世。穩妥一些,說石玉昆於同治年間或之前去世,大概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石玉昆受到人們如此多的關注,在社會上有著如此大的影響,主要在於其演唱技藝的高超。子弟書《石玉昆》對此有十分生動形象的描繪:「高抬聲價本超群,壓倒江湖無業民,驚動公卿誇絕調,流傳市井效眉顰。」(子弟書《石玉昆》,載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34頁)。石玉昆所演為子弟書和單弦,有人稱其為「單弦之祖」(崇彝《道石以來朝野雜記》,9頁)。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一個新的說唱藝術流派——石派書,又稱石韻書。由此可以看出,其演出在當時還是很受歡迎的,以致於有些書鋪藉此牟利,「按段抄賣,另有目錄,要者定寫」。就連當時的說書藝人對石玉昆也是贊淮有加:「就拿玉昆石三爺他說吧,怎麼就該說不過他?他如今是不出來咧。他到那個書館兒,一天只說三回書就串好了幾十吊錢,如今名動九城,誰不知道石三爺呢?」(抄本《全本南清宮慶壽》,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2頁)。據說石玉昆曾為禮王府供奉(金受申《老書館見聞瑣記》,《曲藝》1959年8-11月),不過這條記載與富察貴慶《知了義齋詩鈔》詩序中所說的「性孤僻,游市肆間,王公招之不至」似乎有些矛盾。從富察貴慶詩中的描述來看,石玉昆是一位頗有個性與骨氣的民間藝人。
石玉昆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在演出內容方面的出新,特別是他別出心裁,將包公審案與江湖俠義題材結合起來,推陳出新,在《施公案》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種新的小說題材類型——公案俠義小說,對清代中後期包括說唱、小說、戲曲在內的通俗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顯然,石玉昆不是那種亦步亦趨、因循守舊的藝人,他享有盛名幾十年,成為與柳敬亭一樣著名的民間藝人,不僅受到市井民眾的極大歡迎,也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正如子弟書《石玉昆》中所說的:「編來宋代包公案,成就當時石玉昆。」石玉昆對自己首創的這套書還是很有感情的,據當時的說書藝人介紹,:玉昆三爺說了一輩子的包公案「,」他是跟了文正公一輩子的「(抄本《全本天齊廟斷後》,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2頁)。石玉昆創作《三俠五義》,正如胡適所概括的:」有因襲的部分,有創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寫各位俠客義十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造的。(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98頁)由於《三俠五義》深受歡迎,其他民間藝人紛紛效仿,在石玉昆生前,即有與他同時說《三俠五義》者。
說石玉昆是《三俠五義》的首創者,這一說法雖為學界廣泛認可,但較為含糊,可以將這一問題分解為石玉昆與說唱本《龍圖公案》,及後出《龍圖耳錄》、《忠烈俠義傳》乃至《小五義》、《續小五義》關系的梳理和辨析。石玉昆的演出應該是有說有唱的,現存以《包公案》、《龍圖公案》為名的說唱本多種,分藏於首都圖書館、台灣中央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等藏書機構。這些說唱本大體上可分石派書和說唱鼓詞兩種。石派書自然為石玉昆所傳,與其演出的內容最為接近,但它們未必就是直接聽記石玉昆的說唱而來。說唱鼓詞當也由此演變而來,受到石玉昆的重要影響,但它們皆根據演出需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動,與石玉昆原創的距離要遠些。
《龍圖耳錄》部分內容由聽記說書而來,據孫楷第介紹,在其「藏抄本第十二回末有抄書人自記一行雲:『此書於此畢矣。惜乎後文未能聽記。』」(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20-221頁)崇彝也說:「此書(指《三俠五義》——筆者注)無底本,當年故舊數友(有祥樂亭、文冶庵二公在內)每日聽評書,歸而彼此互記,因湊成此書。」(《道咸以來朝野雜記》,19頁)崇彝接著又說:「其中人物,各有贊語(今本無),多趣語,諧而雅。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一句: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也「拉開了時間距離,排除了聽記石玉昆說書的可能,而且這種說書與石玉昆所創的石派書不同,因為它並沒有唱詞,只是」其中人物,各有贊語「。後來的整理者刪去的只是贊語,不是唱詞。從崇彝稱」故舊數友「的口氣看,他對情況還是相當了解的。同時還要說明的是,《龍圖耳錄》也並非全是聽記說書而來,因為該書卷首說的十分明白:」《龍圖公案》一書,原有成稿,說部中演了三十餘回,野史內讀了六十多本。「從這段話可知,《龍圖耳錄》是在「原有成稿」的基礎上,「翻舊出新」而來的,其中包括「三十餘回」的「說部」和「六十多本」的「野史」。「說部」顯然是指與《龍圖公案》內容相關的一部小說,「野史」當是指記錄下來的說唱《龍圖公案》,因為這種說唱歌多是以本為單位的。《龍圖耳錄》由石玉昆的說書演變而來,其淵源傳承關系十分明顯,但兩者在體裁、內容等方面已有了較大的差別。
後來面世的《忠烈俠義傳》(又是稱《三俠五義》)則又是在《龍圖耳錄》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潤飾而成,由北京聚珍堂書坊首先刊出,隨後各家書坊紛紛翻刻,廣泛流傳。其加工整理者為問竹主人、入迷道人。因為石玉昆是首創者,所以題「石玉昆述」,也算不上冒名。這樣,經過眾人幾番修改整飭。其內容已與石玉昆早年的實際演出有了很大的距離。正如魯訊評述《小五義》、《續小五義》時所說的「草創或出一人,潤色則由眾後」(《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247頁)。
至於《三俠五義》的續書《小五義》、《續小五義》,盡管其初刊者文光樓主人石鐸信誓旦旦地說自己「采訪《龍圖閣公案》底稿,歷數年之久,未曾到後」,後來「適有友人與石玉昆門稈素相往來,偶在鋪中閑談,言及此書,余即托之搜尋」,終於,「友人去不多日,即將石先生原稿攜來」(文光樓主人《小五義序》,光緒十六年文光樓刊本)。但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不過是一種促售廣告,其所得並非石玉昆的原稿,正如胡適所說的:「這話大概不可相信。」(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1196頁)至於那位光緒四年(1878)二月間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有人認為是石玉昆本人。事實上,這位民間藝人根本不可能是石玉昆,甚至連石玉昆的徒弟都不是,他在《小五義》說過一些批評《忠烈俠義傳》的話。如果這位民間藝人是石玉昆的話,那《忠烈俠義傳》、《龍圖耳錄》以及石派書《龍圖公案》的創作者又會是誰呢?事實上,這位在王府說《小五義》的民間藝人也是有跡可尋的,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對說書藝人的走訪調查,《小五義》是說書藝人「李鳳山於光緒初年在北京羊肉胡同文宅說評書時編的」,他認為這一說法「似頗可信」(李宗侗致胡適書信,《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587頁)。
顯然,探討石玉昆的生平著述及藝術成就,是不能以《小五義》、《續小五義》為據的。其實,僅靠一部別具特色的《三俠五義》,已足以使這位民間藝人在中國小說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了。

閱讀全文

與尚弦小說作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