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迅提出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是指什麼
是指創作者為了文學作品的需要,而採取的一種塑造文學典型人物的手法。即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各種各樣人的性格和行為特徵,將其有機地聚合到你所要塑造的一個文學人物的身上。
這是魯迅在《《出關》的「關」》一文中提到的。
節選片段:
二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從和作者相關的人們里去找,是不能發見切合的了。但因為「雜取種種人」,一部分相像的人也就更其多數,更能招致廣大的惶怒。我是一向取後一法的,當初以為可以不觸犯某一個人,後來才知道倒觸犯了一個以上,真是「悔之無及」,既然「無及」,也就不悔了。
在整個上層建築領域中,政治對文學藝術的創作具有重大的影響,並起到了支配或主宰的作用。如雍正時期,實行文字獄,禁書成堆,因文遭殺身之禍者不在少數。大多數文學作品為了避諱,不得不隱晦表達,連《紅樓夢》、《水滸》也被列入禁書之列。可見,政治對文學的影響略見一斑。
(1)紅樓敘夢小說全集擴展閱讀
《《出關》的「關」》一文寫於1936年4月30日,最初發表於1936年5月上海《作家》 月刊第1卷第2期,是為了闡明小說 《出關》 的 「本意」,回擊一些別有用心的「批評家」 對這篇作品的歪曲和攻擊而寫的。
小說《出關》寫於1935年12月,是以史家關於戰國時期諸子學派之間關系的一種說法為基礎,生發構思而成。它的目的不在於從歷史或學術上對孔、老諸家作出科學的評價,而是藉助這個情節,塑造一個文學形象,以表達作者對現實中那種「一事不幹,徒作大言」的空談家的批判,含蓄地影射國民黨政府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實行不抵抗的政策。
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一發表便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但也因此而招致一些人的不滿和貶損。這篇雜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文章在寫作上一個突出之點是:抓住論敵的要害,層層進行剖析。魯迅曾說過。他不贊成辯論時「歷舉對手之語,從頭至尾,逐一駁去」,因為這樣做「雖然犀利,而不沉重,且罕有正對 『論敵』之要害,僅以一擊給予致命的重傷者。」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他並未一一去回擊射向《出關》的「所有」「暗箭,」而是緊緊抓住其中的「兩種」,即把他的作品「縮小」和「封閉」,以抹煞作品的思想性這一關鍵,深入剖析,收到以一擊給予論敵以致命重傷的奇效。
這篇雜文圍繞對小說《出關》「本意」的論爭,緊緊抓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出關》所設的 「關」,即誣蔑這篇小說「攻擊個人」,「是作者自況」的謬論,予以批駁,文章雖短,卻擊中要害,戰鬥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