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哲宗孟皇後生的福慶公主是哪一位啊
1 啊
皇後
孟皇後 昭慈聖獻皇後孟氏
劉皇後 昭懷皇後劉氏
子
趙茂 獻愍太子 昭懷皇後劉氏為賢妃時所生
女
長女 鄧國公主,早殤。
二女 陳國公主,始封德康公主,進瀛國公主、榮國公主,下嫁石端禮,徙陳國公主。改淑和帝姬。政和七年亡。
三女 秦國康懿長公主,始封康懿公主,進嘉國公主、慶國公主。後改韓國公主,下嫁潘正夫。改淑慎帝姬。靖康末,與賢德懿行大長公主俱以先朝女留於汴。建炎初,復公主號,改封吳國公主。宋孝宗即位,進封秦國大長主
四女 揚國公主,早殤。
Ⅱ 宋哲宗孟皇後:躲過亡國被俘,一生被三立兩廢,南宋建立之功臣呢
如果能夠用一個顏色來形容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各個朝代的話,那漢朝一定是朱紅色,古樸、莊重;唐朝則是明黃色,張揚、熱情;至於宋朝,我能夠想像到的不是某種顏色,而是時下最流行的莫蘭迪色系,低調、奢華、有內涵。
宋哲宗
宋神宗去世後,宋哲宗繼位,這時他的祖母宣仁高太後(宋英宗的皇後)還健在,在哲宗成人後,高太後便和兒媳婦向氏(宋神宗的皇後)開始為孫子張羅選後。此次選後陣仗還是挺大的,“宣仁高太後歷選世家女百餘入宮”。在這百人之中,高氏、向氏兩人都看上了年芳十六的孟氏,然後就“教以女儀”。
其實從被高氏和向氏看上起,孟氏有很大可能得不到宋哲宗的愛,因為彼時年輕氣盛的宋哲宗因為對改革和政見的不同,面和心不合。皇位因為太後不受寵的例子在宋朝還是有的,比如章獻太後劉氏為宋仁宗迎娶了皇後郭氏,郭氏的下場先是被廢,最後還死得不明不白。只不過這時的孟氏應該還處在被選中的喜悅之中,不知道皇後的位置其實沒有那麼“香”。
Ⅲ 宋哲宗的廢後孟皇後,為何能躲過了靖康之難呢
孟皇後被廢之後,便出家做了道姑。後來幾度廢立,身份也敏感特殊。因為皇宮中她修行的宮殿失火,她就被遷出皇宮,因此她才能躲過靖康之難。
但正是因為孟氏這次遷宮,最後讓她因禍得福。由於孟氏遷出了皇宮,而且她總共在後位時間也不長,皇族中的人對她也印象不深。再加上她最後一次復位被廢後,又有政治原因,她的存在慢慢被當權者給淡化,最後淡化到皇族大多數人可能都忘了還有這么一位皇後存在。後來靖康之難發生時,孟氏第一不在皇宮之中,金國人在清點皇室成員時,被廢的孟氏也不在名列之中,所以金國人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么一位皇室女眷,於是孟氏就沒有被金國人北遷到金地,孟氏也就逃過了北宋皇族在金國過得非人生活。
Ⅳ 宋哲宗孟皇後
元佑皇後(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佑孟皇後,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後。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防禦使、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孟元的孫女。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後來逐漸長大,祖母高太皇太後替哲宗選了世家之女百餘人入宮,孟氏是其中之一,當年孟氏才16歲。元佑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後諭宰執:「孟氏子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遂將孟氏封後。
但好景不常,哲宗寵愛的是婕妤劉氏。紹聖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慶公主重病,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宮醫治。由於符水之事向為宮中禁忌,孟氏大驚失色,命將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時,再一一說明原委,本來哲宗也認為是人之常情,並不怪罪。不料於公主病逝後,孟氏養母燕夫人等人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實,哲宗聽說後也開始懷疑起來,命人調查此案。皇城司遂逮捕了皇後左右侍女及宦官數十人,並將這些人刑求逼供,史載「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在酷刑之下,孟氏的罪名被羅織出來,其後位於是被廢,出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由於當時北宋新舊黨爭正烈,孟氏是支持舊黨的高太皇太後與向太後所立,高太皇太後去世後不久,哲宗親政,欲極力擺脫這位祖母的陰影,改而支持新黨,提拔新黨的章敦做宰相,章敦也支持哲宗寵愛的劉婕妤,有廢孟氏後位之圖,遂釀成了這件冤獄。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趙佶繼位,是為徽宗。舊黨在向太後的支持下重新抬頭,孟氏時來運轉,遂被復位,因其封後於元佑年間,故被稱為元佑皇後。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後病逝,其後於崇寧元年(1102年)又發生元佑黨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黨蔡京等人,貶摘舊黨(元佑黨人),孟氏再受牽連,二度被廢,重回瑤華宮,加賜「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之號,就這樣過了20多年。
欽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瑤華宮失火,移居延甯宮,後延甯宮又失火,出宮居住相國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徽、欽二帝被擄,史稱「靖康之禍」。當時六宮有位號者都隨徽、欽二帝北遷,只有孟氏因被廢而幸運地留下。由於宋皇室唯一的漏網之魚-康王趙構遠在濟州(今中國山東省巨野縣),於是被金人立為楚帝的張邦昌接受呂好問建議,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宮,上尊號為「宋太後」,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這是張邦昌依宋太祖趙匡胤篡後周以後,尊後周的符太後為周太後,並迎入西宮居住的往例,認為張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後來大臣胡舜陟、馬伸又上書,政事應取得太後之命令才能決定,張邦昌不得已,乃恢復孟氏元佑皇後的尊號,並請其垂簾聽政。
稍後,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中國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為高宗,元佑皇後撤簾不再聽政,並被尊為元佑太後。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諱,再改為隆佑太後。
由於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隨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兵變,高宗被迫退位,由年僅3歲的皇太子趙旉繼位,因亂軍所逼,孟氏再度垂簾聽政。孟氏曲加慰撫苗傅等人,並召韓世忠之妻梁紅玉,勉令韓世忠速來勤王。後來,亂事平定,再度撤簾。
當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幾乎全數被俘北遷,孟氏與高宗是極少數倖免者,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韋太後自金國放歸以前,孟氏一直是當時宋室母儀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復南侵,於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則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擊,孟氏隨行兵眾潰散,甚至到了要以農人抬轎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處境後即謂「朕初不識太後,自迎至南京(應天府),愛朕不啻己出。今在數千里外,兵馬驚擾,當亟奉迎,以愜朕朝夕慕念之意。」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宮所在。
孟氏性情恭謹,沒有什麼不好的事見聞於朝廷。又喜歡飲酒,高宗認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買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帳,不曾強取而不付酒錢。在宮中曾覺頭暈目眩,有宮人自稱會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輕時的遭遇,馬上命令將這個宮人趕出宮外。
紹興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謚昭慈獻烈皇後,葬會稽縣上皇村。紹興三年(1133年)改謚昭慈聖獻皇後。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Ⅳ 求,關於宋朝孟皇後的 精簡介紹
孟皇後,孟氏宋哲宗趙煦的皇後孟氏,賢淑溫婉。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歲,選出了端莊嫻雅的孟氏為皇後,公元1135年春,孟太後患了風疾死於越州行宮。
宋哲宗孟皇後,孟氏宋哲宗趙煦的皇後孟氏,賢淑溫婉。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歲,太皇太後高氏和向太後,選出了端莊嫻雅的孟氏為皇後。
隆裕太後(1868—1914),清末民初,光緒帝後。滿洲鑲黃旗人。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後侄女。1889年(德宗光緒十五年)慈禧強制立為光緒帝皇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隨慈禧太後與光緒帝同逃往西安。1902年初回北京。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後相繼死去。立醇親王載灃的三歲幼兒溥儀為皇帝。改年號為「宣統」,尊為皇太後,「垂簾聽政」,並以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11年(宣統三年)10月「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乘機要挾她交出政權。1912年2月12日她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隆裕皇後的個性一直不明 , 有人說她善妒 , 常在慈禧太後面前毀謗珍妃 , 不過在"清史稿"和清末宮廷女官德齡的回憶錄中卻持另一種看法 , 他們形容隆裕後個性溫和 , 也不愛管事 , 對史書頗有涉獵 ....
Ⅵ 北宋哪個皇後無辜被廢,後來還被侮辱,死後僅一草席裹身
貴族女子命運難測,越是地位高,越可能跌入深淵。皇後在女性世界中地位最為顯耀,然而能善終的皇後比例也最低,失寵被廢是司空見慣的。唐代風流天子李隆基,世人都知道他與楊貴妃的所謂愛情故事,但在楊貴妃之前,玄宗後宮的妻妾之爭卻鮮為人知。
她沒有享受過絲毫當皇後的榮耀,轉眼便遭亡國之禍,跟著丈夫,開始屈辱的亡國奴生活。在被金兵押往金朝首都燕京的路途中,年輕貌美的朱皇後時而受到調戲、侮辱,時而遭到毒打、虐待,一路勞頓,一路悲傷,又遭受風寒,金枝玉葉的身體經受不住,到燕京不幾天就患重病死去。死後僅有一張草席裹身,草草被埋於野外。
Ⅶ 宋哲宗趙煦皇後
宋哲宗孟皇後(1073-1131)洺州(今河北永年)人。元佑中,冊為皇後。因掖庭秘獄,被詔廢。元符末,欽聖向太後聽政,奉詔還內,號元佑皇後,旋又廢。靖康二年(1127),張邦昌僭位,復尊為元佑太後,迎入禁中,垂簾聽政,下手書命康王即帝位,稱隆佑太後。死,謚昭慈獻烈。
詳細生平
孟皇後,孟氏宋哲宗趙煦的皇後孟氏,賢淑溫婉。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歲,選出了端莊嫻雅的孟氏為皇後,公元1135年春,孟太後患了風疾死於越州行宮。
宋哲宗孟皇後,孟氏宋哲宗趙煦的皇後孟氏,賢淑溫婉。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歲,太皇太後高氏和向太後,選出了端莊嫻雅的孟氏為皇後。
哲宗專寵容貌俏麗的劉婕妤,劉婕妤恃寵成驕,經常冒犯皇後。
皇後的福慶公主病重,孟皇後的姐姐懂醫道,前來醫治,便將道家符水拿來,替公主治病。皇後見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後主動把這事告訴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劉婕妤抓住這件事不放說孟皇後搞符咒厭魅。過了些天,劉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說:「皇後搬神弄鬼。」哲宗一聽立派內侍押班梁從政等人審查。他們逮捕宦官、宮女三十餘人,嚴刑拷打,而後又偽造供詞,哲宗以皇後「旁惑邪言,陰挾媚道」廢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劉婕妤斗敗了孟皇後,進升為賢妃。三年後,生了皇子,立為皇後。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後死去。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後垂簾聽政,迎回孟氏,尊為「元佑皇後」。向太後死後,劉皇後逼徽宗下詔廢去孟後。公元1102年,孟皇後重回瑤華宮,瑤華宮失火,她移居延寧宮,延寧宮又毀於火,她只得住進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將微、欽二帝和六宮有號位者盡被擄北上。孟皇後因住在民居,竟免於難。公元1127年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為宋高宗,史稱南宋。高宗尊孟氏為「元佑太後」。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諱,改稱「隆佑太後」。高宗不敢抗金,從南京逃到揚州,又逃到鎮江,最後跑到臨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護衛統制苗傅、劉正彥發動政變,擁立三歲的皇太子趙囗(fu敷)為帝,企圖讓孟太後聽政,被孟太後拒絕。不久,韓世忠、張浚等平息兵變。
公元1135年春,孟太後患了風疾。死於越州行宮,終年五十九歲。謚號「昭慈聖獻皇太後」,葬於宋六陵。
Ⅷ 宋哲宗孟皇後:躲過亡國被俘,一生被三立兩廢,南宋建立之功臣嗎
環境是會影響人的,相較於唐朝女子的熱情奔放,生活在宋朝的女子是低調有涵養的,這點從宋朝輩出“賢後”便能看出來,對比當上女皇帝的武則天,宋代的皇後、太後們可是真的賢惠多了,她們輔佐丈夫、兒子、孫子,垂簾聽政,又適時退出,是封建王朝里被贊頌的女人。今天我們的主角便是宋王室的皇後之一,宋哲宗的皇後孟氏。
宣仁太後高氏
《宋史》記載,“元祐七年,諭宰執:‘孟氏子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相較於,《宋史》著重記載描述了宋哲宗迎娶孟氏的這場皇室婚禮,最後更是“帝親御文德殿冊為皇後”,“宣仁太後語帝曰:‘得賢內助,非細事也’”,可見整個宋王室對於孟氏的看重。
Ⅸ 宋哲宗老婆孟皇後介紹。詳細些吧~謝謝
元佑皇後(1073年-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稱為元佑孟皇後,洺州(約在今中國河北省永年縣)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後。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經歷之離奇,實為罕見。
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防禦使、馬軍都虞候、贈太尉孟元的孫女。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後來逐漸長大,祖母高太皇太後替哲宗選了世家之女百餘人入宮,孟氏是其中之一,當年孟氏才16歲。元佑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後諭宰執:「孟氏子能執婦禮,宜正位中宮。」遂將孟氏封後。
但好景不常,哲宗寵愛的是婕妤劉氏。紹聖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慶公主重病,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宮醫治。由於符水之事向為宮中禁忌,孟氏大驚失色,命將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時,再一一說明原委,本來哲宗也認為是人之常情,並不怪罪。不料於公主病逝後,孟氏養母燕夫人等人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落人口實,哲宗聽說後也開始懷疑起來,命人調查此案。皇城司遂逮捕了皇後左右侍女及宦官數十人,並將這些人刑求逼供,史載「搒掠備至,肢體毀折,至有斷舌者」,在酷刑之下,孟氏的罪名被羅織出來,其後位於是被廢,出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由於當時北宋新舊黨爭正烈,孟氏是支持舊黨的高太皇太後與向太後所立,高太皇太後去世後不久,哲宗親政,欲極力擺脫這位祖母的陰影,改而支持新黨,提拔新黨的章敦做宰相,章敦也支持哲宗寵愛的劉婕妤,有廢孟氏後位之圖,遂釀成了這件冤獄。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趙佶繼位,是為徽宗。舊黨在向太後的支持下重新抬頭,孟氏時來運轉,遂被復位,因其封後於元佑年間,故被稱為元佑皇後。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後病逝,其後於崇寧元年(1102年)又發生元佑黨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黨蔡京等人,貶摘舊黨(元佑黨人),孟氏再受牽連,二度被廢,重回瑤華宮,加賜「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之號,就這樣過了20多年。
欽宗靖康初年,孟氏先因瑤華宮失火,移居延甯宮,後延甯宮又失火,出宮居住相國寺前之私宅。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今中國河南省開封市),徽、欽二帝被擄,史稱「靖康之禍」。當時六宮有位號者都隨徽、欽二帝北遷,只有孟氏因被廢而幸運地留下。由於宋皇室唯一的漏網之魚-康王趙構遠在濟州(今中國山東省巨野縣),於是被金人立為楚帝的張邦昌接受呂好問建議,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宮,上尊號為「宋太後」,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這是張邦昌依宋太祖趙匡胤篡後周以後,尊後周的符太後為周太後,並迎入西宮居住的往例,認為張邦昌仍有代宋自立的野心。後來大臣胡舜陟、馬伸又上書,政事應取得太後之命令才能決定,張邦昌不得已,乃恢復孟氏元佑皇後的尊號,並請其垂簾聽政。
稍後,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中國河南省商丘市)即帝位,是為高宗,元佑皇後撤簾不再聽政,並被尊為元佑太後。不久,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諱,再改為隆佑太後。
由於汴京已不可守,孟氏遂隨高宗南渡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兵變,高宗被迫退位,由年僅3歲的皇太子趙旉繼位,因亂軍所逼,孟氏再度垂簾聽政。孟氏曲加慰撫苗傅等人,並召韓世忠之妻梁紅玉,勉令韓世忠速來勤王。後來,亂事平定,再度撤簾。
當初汴京城破,宋皇室幾乎全數被俘北遷,孟氏與高宗是極少數倖免者,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韋太後自金國放歸以前,孟氏一直是當時宋室母儀之代表。高宗南渡不久,金人復南侵,於是高宗乘船入海,孟氏則是向江西逃亡,金人一再追擊,孟氏隨行兵眾潰散,甚至到了要以農人抬轎的窘境。高宗知道孟氏處境後即謂「朕初不識太後,自迎至南京(應天府),愛朕不啻己出。今在數千里外,兵馬驚擾,當亟奉迎,以愜朕朝夕慕念之意。」因此派人迎至高宗行宮所在。
孟氏性情恭謹,沒有什麼不好的事見聞於朝廷。又喜歡飲酒,高宗認為越酒不好喝,命人另外再買甜酒,孟氏就差人去付帳,不曾強取而不付酒錢。在宮中曾覺頭暈目眩,有宮人自稱會用符水治病,孟氏想起了年輕時的遭遇,馬上命令將這個宮人趕出宮外。
紹興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謚昭慈獻烈皇後,葬會稽縣上皇村。紹興三年(1133年)改謚昭慈聖獻皇後。
Ⅹ 北宋亡國後後妃被劫掠一空,為何只有孟氏得以倖免
孟氏當時得罪了皇帝被貶出宮當尼姑了。所以沒被擄走。張邦昌被金國人立成傀儡皇帝統治中原以後,張邦昌不願意以下犯上,所以他放棄了傀儡政權把孟氏請回來聽政。
1127年,宋欽宗心有所憫,想接孟氏回宮。然而還沒下旨,金人便已攻破汴京,擄掠整個皇室,企圖徹底滅掉大宋。而孟氏因為被廢已多年,鮮少有人記得,因禍得福逃過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