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話文是如何起源的
對於「白話文」的淵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認變文是一種(白話)文學,認同變文是通俗(白話)小說的肇始」。
胡適稱「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漸白話化的歷史。敦煌的新史料給我添了無數的佐證。」為確立「白話文」正宗的書面語地位,他極力尋找「歷史的依據」。因此,在他那裡「白話文」是極為寬泛的概念,它指與「官方文學」、「廟堂文學」相對的歌謠、語錄、彈唱等形式的「民間文學」、「平民文學」,「一千八百年前的時候,就有人用白話作書;一千年前,就有許多詩人用白話做詩做詞了……」一言蔽之,在胡適看來,每個朝代都有「白話文」的存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白話史」。周作人則認為「現在的用白話的主張也只是從明末諸人的主張內生出來的。」
首屆「公安派文學」討論中,許多學者認為「公安派推崇白話文學可視為『五四『新文學之前驅』」一般地,我們認為從北宋到清末是「白話文」潛伏、蓄勢、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話本、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明清的小說如《水滸傳》、《金瓶梅》等等。「白話文」作為一個「口號」與「術語」的出現與晚清白話文運動有緊密聯系。「新詩派」的先行者黃遵憲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力主「詩界革命」;南社主將柳亞子主持《自治白話報》,文章以白話文為主。這期間「有裘廷梁等呼籲提倡白話文」。1887年出現了近代最早的
胡適
白話報——《申報》的副刊。「根據現今能找到的資料,清末最後約十年間,出現過140份白話報和雜志。」
晚清白話文運動開啟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先聲,但其性質是不同於「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它仍屬古代白話文的范疇。白話文學,只是因為想要變法,要使一般國民都認些字,看報紙,對國家政治都可明了一點,所以認為用白話文寫文章可得到較大的效力。」「現代白話文是『話怎麼說就怎麼寫』。「白話文」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語體范疇,是不同於用「白話」寫文章的文學現象,其最終取代文言文成為主要的書面表達方式,是「五四」的白話文運動。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不主義」,倡導「活文學」,是整個白話文運動的濫觴。同年1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與之呼應。隨後,胡適又有《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文章,提出「作詩如作文」,「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等主張。這期間李大釗、魯迅、周作人、劉半農、錢玄同等都紛紛撰文闡明自己對「文學革命」的觀點。
胡適作為白話文運動的首倡者,他深諳思想內容與文體形式的關系,「我也知道有白話文算不得新文學,我也知道新文學必須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於傳統觀念的漫長歷史及客觀條件的復雜,他強調白話文與文言間對立、分裂的一面,不遺餘力地倡導「白話文」之工具性。「『白話文學工具』是我們幾個青年學生在美洲討一年多的新發明。」⑿較之胡適的激進、偏執、決絕的姿態,周作人略為冷靜,他在強調文字改革的同時,更重視思想的改革與轉換,否則雖用了白話「思想仍然荒謬,仍然有害」,「古文與白話沒有嚴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難分。」劉半農也認為文言、白話「各有所長,各有不相及之處」。「1920年1月,依當時的教育部頒令,凡國民學校年級國文課教育也統一運用語體文(白話)。」
這標志「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初步勝利,但是「白話文」內部也面臨著嚴重問題:美學意蘊的缺乏;思想內容與文字表達的脫離。對此胡適早就有所意識,「若今後之文人不能為五四造一可傳世之白話文學……決無以服古文家之心也」。就此而言,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詩集《嘗試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體」小說無不具有開創或奠基的意義。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白話書面語創作在各種體裁一一展開,並在實踐中接受了檢驗。其中爭論最大的是白話詩歌(新詩)。胡適的創作打破了傳統詩歌的格律,卻帶來了「非詩化」的傾向;郭沫若《女神》則能較重視詩歌本身的規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創作是前二者的反撥,使詩歌走向「規范化」,並在「新」、「舊」的聯系中,確立了白話詩的現代美學原則。
② 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有哪些
中國古代白話小來說主要有:
明代四大奇書: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長篇章回體演義小說》《金瓶梅》;明代的擬話本小說「三言」「兩拍」;「三言」即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雙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而《紅樓夢》更成為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輝煌的頂點。
白話小說,發源於唐代的一種文學形式。中國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民間故事和所謂的「街談巷語」,在古代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小說經歷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話本階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成為與抒情文學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系。
白話小說發展源流
1、發祥期:唐代
當時,市人小說、寺院俗講成為白話小說的兩個發展源頭。
2、黃金期:宋、元時期,開封、杭州等瓦舍勾欄處,「說話」藝術盛行,由此產生「話本小說」。這也是最早的白話小說形式,這種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短篇白話故事,篇幅較短,基本用口語敘述,有虛構性。
3、宋末及元代,在白話小說基礎上出現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創作的擬話本小說。
4、全盛期:明、清
③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奠基歷經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歷史進入唐代小說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間娛樂消閑。各朝代都有茶館飯店常駐的說話人、說書人,以話本為基礎,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說一段(小說),以吸引客人每天回來聽書,希望保證生意興隆。
④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起源
魏晉南北朝時來期,文言小說。源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⑤ 白話小說是從什麼朝代開始有的
東漢班固《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即謂春秋戰國時代,小說指街頭巷尾的民間雜談,並無現在小說的意義(雖然在當時,如《燕丹子》等文,已可視為現代意義的小說了)。又《莊子》嘗雲:「飾小說以干縣令。」這里的「小說」指的是一些無關大道的言辭,也就是所謂的叢殘小語,當時是跟「大道」對著提的。一直到漢以前皆為如此。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開始出現筆記小說,志人類者如南朝宋劉義慶主編之《世說新語》、志怪類者如干寶《搜神記》、張華《博物志》等,這些書司法民間神話傳說影響,內容已具小說之雛形。
在隋唐兩代,中國開始出現一類叫「傳奇」的文體,已算是具完整情結、深刻主題及敘事技巧的文言短篇小說、大致分為愛情(如:元稹《鶯鶯傳》[1])、劍俠(如杜光庭的《虯髯客傳》)和神怪三類,多收於宋李昉《太平廣記》中。
除此之外,唐代還出現了變文。變文是以詩歌和散文結合(韻白結合)、有說有唱的文學,以鋪陳故事為主。最早是佛教為了宣傳教義,出現了專門說故事的講俗僧所說的故事(如:目蓮救母),後有人依其韻白結合的方式來寫作歷史故事(如:《明妃傳》、《列國傳》)。影響明清長篇小說,其內時時夾雜一些詩詞歌賦或駢文,也算是變文的轉用。
宋代因為引進一年二熟的占城稻(綠色革命)和開始使用風箱(火力革新),使宋代經濟快速成長,富有的下層階級民眾增多,有了閑錢,到茶館喝茶及聽說書自然流行起來。其說書人所做的話本,內容多以口語白話文寫作,以便講解,而這些說書人的話本的故事內容很多被後世章回小說的作者拿來做參考。
中國白話小說之代表為章回小說,在元代開始有具體的形式,到了明清成為小說主流,元代者有《水滸傳》,明代者有吳承恩《西遊記》、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比較特殊,其內容文體為文言文章回小說)等,清代者前期有曹雪芹《紅樓夢》、吳敬梓《儒林外史》等,晚期由於清朝受到列強入侵、以及內部腐敗等因素,小說逐漸出現諷刺時政的內容,而此類小說被稱為「譴責小說」,如李伯元《官場現形記》、曾樸《孽海花》、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等書,皆為滿清晚期之諷刺小說之代表,以上四書,合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雖然明清小說文體以章回小說為主,明清時代依舊有非章回小說的小說作品出現,如明代之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白話短篇小說集;又清代蒲松齡所著之《聊齋志異》以文言寫成,內容體制近似於唐代傳奇。
民國以後,東西小說創作逐漸合流,魯迅《狂人日記》為中國近代第一部白話小說,而時至今日,中國小說創作仍不輟,只是關於創作自由方面的問題,仍舊有著不少問題。
⑥ 關於小說的起源(中國古代文學題目)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雜篇《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以「小說」與「大達」對舉,是指那些瑣屑的言談、無關政教的小道理。後來,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小說與《莊子》所說的「小說」含義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始終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東漢班固據《七略》撰《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這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諸子略共4324篇,小說就佔了1380篇,是篇數最多的一家。班固據《七略?輯略》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他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這雖是小道,尚有可取之處。班固明確地指出小說起自民間傳說,這對認識中國小說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 「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小說15家,均已亡佚。今存題為漢人所著的小說,其實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偽托漢人的作品,如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和《十洲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很多,重要的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西晉)張華《博物志》,(東晉)干寶《搜神記》,(宋)劉義慶《幽明錄》、《世說新語》,(北齊)王琰《冥祥記》,(梁)沈約《俗說》,(梁)殷芸《小說》等,包括後人的輯本,共約五十種,足見其興盛的情況。
⑦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起源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 「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小說15家,均已亡佚。今存題為漢人所著的小說,其實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偽托漢人的作品,如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和《十洲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很多,重要的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西晉)張華《博物志》,(東晉)干寶《搜神記》,(宋)劉義慶《幽明錄》、《世說新語》,(北齊)王琰《冥祥記》,(梁)沈約《俗說》,(梁)殷芸《小說》等,包括後人的輯本,共約五十種,足見其興盛的情況。
⑧ 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誰寫的
魯迅的《狂人日記》是目前官方認定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不過魯迅自己可能並不認可這個認定,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寫出白話文小說了,例如陳衡哲的《一天》。
不過如果說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程度來篩選的話,那麼綜合評價應該是《水滸傳》。曾有人評價《水滸傳》是我國的第一部“網文”,它的很多特性與如今的網路文學都有共通性,其中白話易懂更是在當時的時代使得它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