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書度 根據世說新語賞析,800字論文
僅提供原文。贈送一條:全書寫黃叔度僅此二條。800字給這點分?
德行第一之二、鄙吝復生
(原文)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譯)周乘(字子居)經常說:「我只要一段時間見不到黃憲(字叔度),粗俗貪婪的念頭就又萌生了。」
德行第一之三、萬頃之陂
(原文)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譯)郭泰(字林宗)到了汝南,拜訪袁閬(字奉高),車子沒有停止行駛,馬沒有解下軛頭就告辭了;到黃憲(字叔度)那裡,卻住了整整兩天。有人問他原因,郭泰說:「黃憲先生猶如一萬頃廣闊的湖水,澄不清,攪不濁,他的氣度很寬廣,實在讓人難測呀。」
B. 建國前的《世說》研究論文
《世說新語》成書於我國古代小說初步形成時期,對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與(略)遠影響.然而,在古代,人們對《世說新語》的研究幾乎全部集中在對原書的註解方面,主要成果是產生了多種版本的注本;到了現代,雖然人們開始從多種角度挖掘它的價值,但對其文學性和文化性方面的研究是最近十年才剛剛興盛起來的,同時,從文學角度對《世說新語》有意關注人物個性方面的研究則略顯(略)本文力圖通過系統化的闡述和深入的挖掘,清晰而有力地表現出《世說新語》一書有意追求小說人物獨特個性,因而在觀念上綻放出超前的藝術精神.同時,為了達到這種藝術追求,它所使用的藝術手法也(略)熟的一面. 本文主要採用舉例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共分三章對此進行系統化闡述. 第一章,力圖通過大量的文例以(略)示出《世說新語》有意關注人物個性的特點,說明這種特點的確是客觀而普遍存在的,是每一條目的共性特點. 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礎上對這些個性特點(略)納,揭示《世說新語》關注人物個性的實質. 第三章,在前三章的基礎上探究導致這種獨特社會思潮產生的各種因素.並探究《世說新語》關注小說人物個性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後世小說對這些方面...
C. 請問:魏晉隋唐或者古代小說有哪些可以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謝謝!
個人喜歡《世說新語》,算是筆記體志人小說,研究魏晉風度。或者唐傳奇,寫這個的挺多,目前我也在准備畢業論文,共勉吧
D. 急求關於《世說新語》或魏晉歷史背景的外文文獻,有關於其中女性形象的論文也可以!!
語世族大全
一級世族:(表明該家族自始至終百年來一直是繁榮的世族):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溫縣司馬氏(代表人物:司馬懿-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攸-司馬炎-司馬睿-司馬昱-司馬德文)。
二級世族:(是由一個中小世族發展成大氏族的):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衍-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王洵)。龍亢桓氏(代表人物:桓彝-桓溫-桓沖-桓豁-桓玄-桓振)。陳郡殷氏(代表人物殷羨-殷浩-殷仲文)。陳郡謝氏(代表人物:謝鯤-謝尚,謝安,謝玄(非一系))。新野庾氏(代表人物:庾亮-庾皇後-庾冰-庾翼)
三級世族:陳留阮氏:(代表人物:阮籍-阮咸-阮瞻)。陳郡袁氏。高平郗氏(郗鑒-郗愔-郗超)泰山羊氏(羊祜-羊孚)。
著作概述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說。《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峻(463~522年),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武帝永明四年(486年)還江南,曾經參加過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之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來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今人校注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
中外譯本方面,有馬瑞志 馬瑞芳的英文譯本、Bruno Belpaire的法文譯本和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
關於書名
在流傳過程中,《世說新語》出現了多個書名,如《世說》、《世說新書》、《新語》、《世說新語》等。《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皆作《世說》,這是該書的最早稱謂,宋本《世說新語》附汪藻《敘錄》曰:「李氏本《世說新書》,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顧野王撰。」顧野王(519~581年)為南朝梁陳間人,《世說新書》之名始見於此。及至唐代,《世說新書》(可見於段成式《酉陽雜俎》)、《世說新語》(可見於劉知幾《史通》)等書名皆可見於史籍。宋代以降,此書經晏殊刪定以後,便通稱為《世說新語》了。
關於作者
關於《世說新語》的作者,自《隋書·藝文志》至《四庫全書總目》,歷代著錄所記,均為南朝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然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提出了異議。魯迅先生認為:「《宋書》言義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於眾手,亦未可知也。」自魯迅先生「成於眾手」之說一出,至今聚訟多多,難有定論。有人認為,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基本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可以當代研究《世說新語》的兩本博士論文為代表:一是王能憲著《世說新語研究》,認為《世說新語》的作者即為劉義慶;另一本為范子燁著《世說新語研究》,認為《世說新語》乃成於眾手,其餘作者還有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兩書均有大量考證分析,此處不敢妄斷。由於《世說新語》乃「采緝舊文」之作,遍尋當世同類型作品(如西晉郭頒《魏晉世語》、東晉裴啟《語林》、郭澄之《郭子》),魏晉史書(如《魏書》、《晉陽秋》等等)以及相關雜著(如《高士傳》、名門大族的家譜),所涉材料宏富。劉義慶廣招文學之士,他在編撰《世說新語》一書時,手下諸彥為之搜羅材料,乃至潤色整飾,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說,可以視為此書乃劉義慶擔任主編,袁淑等人或有參與的一部著作,而劉義慶的主持之功勞當是無疑的。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403~444年)編撰。他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被封為臨川王。他「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宋書·劉道規傳》附《劉義慶傳》)。從這部書的內容來看,全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莊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劉義慶招集的文學之士很可能參加了它的編撰。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被魯迅先生稱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世說新語》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於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主要記敘了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時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作比較、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有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來筆記影響尤其之大。《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朴的散文,有時用的都是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在《世說新語》的三卷36門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如: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至於下卷23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有的褒揚之意比較明顯,如容止、自新、賢媛。有的看似有貶意,如任誕、簡傲、儉嗇、忿狷、溺惑,但也不盡是貶責。有的是貶責,如「讒險」中的四條,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條目。也有許多條目只是寫某種真情的流露,並無所謂褒貶。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種風流的表現,所以編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敘述。例如:
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託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又如:
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倒是比較客觀寬容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時期歷史的極好的輔助材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中國小說史略》)。《世說新語》及劉孝標注涉及各類人物共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主要的人物,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這部分內容選自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編輯本段]作品目錄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編輯本段]編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如我們熟悉的成語「咄咄怪事」,就是源自於曾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的中軍將軍殷浩被廢為平民後,從來不說一句抱怨的話,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揚州的吏民順著他的筆劃暗中觀察,看出他僅僅是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大家這才知道,他是借這種方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說》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謚號為「康王」。
[編輯本段]精彩摘錄
我們的教材曾經選用了數則《世說新語》的故事,如《小時了了》《陳太丘與友期》《人琴俱亡》《周處》《楊氏之子》等,上面也列舉並分析了一些,下面再摘錄一些有名的故事以饗讀者。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言語)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雲,矯若驚龍。」(容止)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傷逝)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入我中?」(任誕)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譎)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假譎)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儉嗇)
王戎女適裴,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儉嗇)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汰侈)
《世說新語》一書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當時口語,而一些用法未能繼續流傳,我們在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所以讀起來會有些障礙。最好參讀一些注本,比較著名的有古代劉孝標的註解,現代人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但這兩種註解重在旁徵博引,考證史實,不注重文字疏通,對學生意義不大。另有《世說新語譯注》(張萬起等,中華書局1998年版)、《世說新語選注》(張之等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釋較為詳細,可以參看。
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要重點領會魏晉士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旨趣,這就需要了解一點背景知識,除了上面提供的,還可以閱讀魯迅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而已集》)一文,魯迅對於魏晉士人及其心態有獨到的見解,而且該文本是一篇演講,比較通俗易懂
其實《世說新語》雖是文言文,卻很淺,裡面的實詞連一般的漢語詞典都能查到,如有專門的適合中學生用的古漢語詞典查起來就更快,如果查《辭海》或《辭源》更好。
[編輯本段]世說新語 字數
整書約為78950字
[編輯本段]版本沿革
一、唐代及以前
《世說新語》雖撰於南朝劉宋之時,然唐前傳本今皆無存。據宋汪藻《世說敘錄》可知,其時有陳扶本、激東卿本等版本。又據劉孝標注文中「一本」、「一作」、「諸本」、「眾本」等語,可見《世說》在唐前已廣為流傳。
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唐寫本《世說新語》殘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發現於京都東寺,後割裂為五,分藏五人。羅振玉設法使分者復合,並於民國五年(1916年)影印之。該殘捲起於「規箴第十」,終於「豪爽第十三」。其中,「規箴」24則,「捷悟」7則,「夙惠」7則,「豪爽」13則,共51則。羅振玉影印本後有羅氏書神田醇跋、楊守敬跋及羅振玉跋。
二.宋元
宋元為《世說新語》盛行的時代。據汪藻《世說敘錄》載,其時便有晁(文元)氏本、錢(文僖)氏本、晏(元獻)氏本、王(仲至)氏本、黃(魯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顏氏本、張氏本、韋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餘種版本;可惜今皆無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現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傳較廣較持久者有紹興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紹興本今存兩部,均藏於日本,一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國,一為宮內廳所藏。此本曾經晏殊刪定,再經董氏整理,便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為新定郡守時重刻此書,次年又於湘中重刻,是為宋淳熙本,該本今已無存。淳熙本原為清初徐幹學傳是樓所藏,清人蔣篁亭、沈寶硯曾有校記。
宋末元初,有劉辰翁、劉應登對《世說新語》進行了批點。元刊劉氏批點本《世說新語》八卷現已無存,唯日本尚有殘本。其評點在明凌濛初刊本保存了下來。
三、明代
明代《世說新語》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據不完全統計,竟有二十六種之多。這主要是王世貞、王世懋兄弟將何良俊《何氏語林》與劉義慶《世說新語》刪並合刊,大大擴充了《世說新語》的影響。另外,凌瀛初、凌濛初兄弟刊行劉辰翁批點本、太倉王氏刊行李卓吾批點本也對此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大體有三個系統:普通本系、批點本系、《世說新語補》系。
A、普通本系:
(1)、正德四年趙俊刻《世說新語》八卷。此為現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2)、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世說新語》三卷,並附有陸游跋語。此本與紹興本篇目一致,僅將上、中、下三卷每卷復分上、下,成為六卷本。此本在明刻諸本中最為善本。
(3)、嘉靖四十五年太倉曹氏沙溪重刻《世說新語》六卷。此本為袁本之裔本。
(4)、嘉靖年間毛氏金亭刻《世說新語》六卷。北京大學有藏。
(5)、萬曆七年管大勛刻《世說新語》三卷。
(6)、萬曆二十四年吳瑞徵刻《世說新語》八卷。此本無劉孝標注,未知其所自。
(7)、萬曆二十五年趙氏野鹿園刻《世說新語》三卷。
(8)、萬曆三十二年鄧原岳刻《世說新語》三卷。
(9)、萬曆三十七年周是博古堂刻《世說新語》三卷。北京大學有藏。
(10)、萬曆年間陶珙校注本。藏社科院語言所。
(11)、明吳中珩、黃之寀校刻本《世說新語》六卷。
(12)、明刻本《世說新語》三卷。上海圖書館有藏。
(13)、明吳勉學刻《世說新語》六卷。
B、批點本系:
(1)、明刻宋劉辰翁批點《世說新語》三卷。
(2)、萬曆九年喬懋敬刻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三卷。
(3)、萬曆十年余碧泉刻王世貞批點《世說新語》八卷。
(4)、明凌濛初刻《世說新語》三卷。
(5)、明凌瀛初刻王世貞批點《世說新語》八卷。
(6)、明凌瀛初刻劉辰翁、劉應登、明王世懋評四色套印本《世說新語》八卷。
C、《世說新語補》系:
(1)、萬曆年間張文柱校刊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六卷、《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此本實為劉義慶《世說新語》與王世貞刪並《世說新語補》二書合刊,凡四函二十八冊。
(2)、萬曆十三年張文柱校刻《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3)、萬曆十四年太倉王氏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
(4)、明凌濛初改訂本《世說新語》三卷、《世說新語補》四卷。
(5)、萬曆年間刻《世說新語》八卷、《世說新語補》四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藏。
(6)、明刊本批點《世說新語補》二十卷。此書有劉辰翁、李贄等評點。
(7)、明書林余圮孺刻李卓吾批點《世說新語補》。
四、清代
清代刊行的《世說新語》基本上沿襲明代三系,既無宋代那樣的整理,也無明代那樣的增補,也未出現新的批點本。只不過作了一些校勘工作,訂正了宋明刻本中的訛誤。
A、普通本系:
(1)、道光八年浦江周心如紛欣閣刻《世說新語》三卷。據明袁褧嘉趣堂本重雕,校正了不少錯誤。
(2)、光緒十七年長沙王先謙思賢講舍刻《世說新語》三卷。此本據紛欣閣本重刊而再加校訂,為清刻本中最善者。
(3)、光緒三年湖北崇文書局刻《世說新語》六卷。北京大學有藏。
B、批點本系:
清代未有翻刻劉辰翁、劉應登、王世貞、王世懋等批點本。上述諸家批點均已吸收至《世說新語補》中,遂以補本流傳。
C、《世說新語補》系:
(1)、康熙十五年承德堂刊《世說新語》三卷,《世說新語補》四卷。
(2)、乾隆二十七年江夏黃汝林刊海寧陳氏慎刊堂藏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3)、乾隆二十七年重刊茂清書屋藏板《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4)、光緒年間葛元煦嘯園刻朱印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5)、清刊仿乾隆江夏黃氏刊巾箱本《世說新語補》二十卷。
E. 關於《世說新語》的論文和著作有多少
南北朝時期記述後漢至南朝劉宋人物的遺聞軼事的雜史。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撰,梁劉峻(字孝標)注。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該書原名《世說》,後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小說家。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大體一致,沒有出於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於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於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遷到平城,在那裡出家,後又還俗。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參加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後所作。他採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徵引繁富,引用的書達四百餘種。後人注釋該書的,有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的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 (周一良)
F. 《世說新語》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意義
《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唐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王讜的《唐語林》、明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其影響。《世說新語》中的「謝女詠雪」、「子猷訪戴」等故事,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另有一些故事,則成為戲劇家小說家創作的素材。
《世說新語》的語言簡約傳神,含蓄雋永。正如(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所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有許多廣泛應用的成語便是出自此書,例如:難兄難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世說新語》對後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不僅模仿它的小說不斷出現,而且不少戲劇、小說也都取材於它。
G.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古代文學論文。內容論述秦到魏晉南北朝的詩歌發展~!
魏晉南北朝小說可分為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
志怪小說記敘神仙方術、鬼魅妖怪、殊方異物、佛法靈異,雖然很多作品中表現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志人小說記敘人物的逸聞軼事、言談舉止,從中可以窺見但是社會生活的一些面貌。
魏晉南北朝小說篇幅短小、敘事簡單,只是粗陳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還是按照傳聞加以直錄,沒有藝術的想像和細節的描寫。雖有人物性格的刻畫,但是還不能展開。所以還只是初具小說的規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在中國小說史上,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人物刻畫、細節描寫,以及敘事語言的運用等方面,它們都為唐傳奇的寫作積累了經驗。一些唐傳奇的故事取自這個時期的小說,如《離魂記》與《幽明錄》的《龐阿》,《柳毅傳》與《搜神記》的《胡母班》都有繼承關系。唐以後的文言小說始終有志怪一類,《聊齋志異》是這類小說的頂峰。模仿《世說新語》的小說達幾十種之多,這也說明了魏晉南北朝小說的影響。
小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的新的文學樣式,是我國小說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主要有志怪小說《搜神記》和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文學意識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自由,帶來了文學理論發展和文學批評的繁榮。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專論,它對文學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文學批評的態度與方法、文體的區分、文風與作家的關系等重要問題提出了看法,標志著文學批評進入了新時期。陸機的《文賦》是一篇用駢體文寫成的文論著作,闡述了相當完整的創作論,它第一次把創作動機、過程、方法、形式、技巧等問題歸入文學批評范疇。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巨著,是對前代文學理論的總結和發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學史觀,既重視文學發展與世風的關系,也重視文學自身發展中的繼承與革新,較全面地說明了作品的內容與形成之關系,總結了創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經驗和教訓,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鍾嶸的《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詩論著作。《詩品序》是全書的總論,論述了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對詩歌的某些創作方法及詩歌的抒情達意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對某些作家品評失當,對聲病說盲目排斥,在探討詩歌傳承關系時顯得簡單化,但它無疑是研究漢魏六朝詩歌的重要參考材料。此外,顏延之對文筆說的闡述,裴子野的《雕蟲論》,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蕭子顯的《南齊書·文學傳論》、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篇》等,都對文學問題發表了重要的意見。齊武帝永明年間,周顒、沈約、王融等提出「四聲八病」的理論,是對聲律說的新發展,對後世韻文和近體詩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發展,逐步使文學創作置於其影響與指導之下。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同步發展,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對當時和後世的文學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希望能幫到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