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因果報應
因果律是指所有事物之間最重要、最直接(可以間接)的關系。表示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之意。這一世的生命發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即種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果)。
辨證唯物主義因果律:即任意宇宙狀態都是其之前宇宙狀態積累的結果,任意運動狀態均是其前運動狀態積累的結果。即什麼樣的因,對應什麼樣的果,其具有最為廣泛的普遍性。
因果關系,亦稱 「因果律」。因果律有其三法則,即:
一、果由因生:無因不能生果,有果必有其因。其具有時間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後,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
二、事待理成:作為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人意志為轉移,在事物中有其普遍的理性。如生必有死、聚必有散、合必有離,成必有壞,這是必然的理則。
三、有依空立:任何產生存在的事物,必依否定實在性本性而產生,客觀事物之間聯系多樣性決定了因果聯系復雜性。
『貳』 聊齋志異 因果報應
《聊齋志異》簡介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有傳奇、志怪、軼事等,諸體兼備,為中國文言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魔、花、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對如漆墨黑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宮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稱贊;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為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歷久不衰,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說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後流傳更加廣泛。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敘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產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故事,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生、延展的……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從題材內容來看,《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織》、《紅玉》、《夢狼》、《梅女》、《續黃粱》、《竇氏》等;
第二類,是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斗爭的作品,如《嬰寧》、《青鳳》、《阿綉》、《連城》、《青娥》、《鴉頭》、《瑞雲》等;
第三類,是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的作品,如《葉生》、《於去惡》、《考弊司》、《賈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類,是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樂於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的作品,如《種梨》、《畫皮》、《勞山道士》、《瞳人語》、《狼》三則等。
《聊齋志異》在進步的思想內容中也夾雜著一些落後的成分,如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鬼神迷信和因果報應思想,追求功名利祿的庸俗傾向等,是我們閱讀時應注意分析批判的。
『叄』 因果報應txt全集下載
因果報應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吳峰是我的一位鐵哥兒,我倆從初中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學,只是他的運氣比我稍差一點。
我高中畢業後,被武漢的一所大學錄取,而他卻因一分半之差落第,被拒之高等學府大門之外。吳峰有四兄妹,他是四兄妹中的老大,父母親都是靠大土粑磕兩下、細土粑磕一下來養家糊口的莊稼人。我到武漢上學的那年正是舉國上下貫徹、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之際,神州大地到處都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之中。但是,吳峰所在的村是一個邊陲小山村,無論改革、開放地春風如何強勁,就是吹不綠哪裡的荒山野嶺,村民們仍然延續著那種「種糧種棉圖個肚兒圓、養雞養鴨掙個油鹽錢、養豬養羊過個豐盛年」的原始作業方式。
那天,吳峰送我登上去武漢的班車時,盡管我看出他有強顏之嫌,卻不知道用什麼話來安慰他。班車開動後,我從車後窗窺視到他跟在車後躑踱了幾步後,無奈地坐在地上,心象被刀剮一樣陣痛。我顧不得車頂上那句「嚴禁將頭、手伸出窗外」的警告,聲嘶力竭地喊道:「吳峰,……
別忘了採納喲
『肆』 金庸小說中有哪些體現因果報應的情節
金庸是我國非常著名的小說家,他的武俠小說應該是陪伴了不少人長大,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關系錯綜復雜,隱隱的體現出因果報應的意思。
江湖上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作為武俠小說的作者金庸的作品裡很多都體現出這一因素。

另外還有康敏,她稱得上是一個蛇蠍美人,擁有著過人的美貌,卻心腸歹毒做了數不清的讓他們雙方都痛不欲生,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他們父母之間欠下的情債。惡事,她以為全天下的男人都會喜歡她,偏偏蕭峰不喜歡她,最後更是被阿紫用殘忍的手法虐待毀容。
金庸的小說中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所有人的命運彷彿都交錯在一起,這一代人的因緣是上一代人留下來的果,愛恨情仇冥冥之中自有天註定,善有善因惡有惡果大概就是這樣。
『伍』 很多網路作者修真小說都亂寫的,要遭因果報應的吧
比起貪官污吏,坑蒙拐騙來,寫寫小說怕什麼!寫對了不怕說,寫錯了姑妄言之。這要都有報應那才是天地不公呢!
『陸』 誰能講個真實的因果報應故事
網路新浪微博 因果筆記 裡面全是因果故事,有古代有現代,許多都是真人真事
『柒』 一本書,古代的。裡面有寫因果報應,還有一篇一個和尚好幾次投胎都為了追一個人。有知道叫什麼名字的嗎
一本古代的書寫的因果報應這個和尚之類的沒看過
『捌』 列舉四部有佛教思想的古典小說
(一)佛教為古典小說提供故事情節和思想內容
佛教利用大量寓言故事來解釋和宣傳佛教的教義,其中《百喻經》列舉故事近百條,勸喻人們信佛。這部佛教文學作品,文筆樸素簡練,故事生動有趣。魯迅先生曾把它作為歷史文學資料進行研究。從中國文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百喻經》為我國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內容,對我國後世的文學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我國自元明以來,章回小說逐漸登上新文學舞台,與詩歌分庭抗禮。我國古代小說在體裁結構,故事來源,藝術構思和思想傾向等方面,都受到佛教深刻的影響。
佛教為我國古代神魔志怪小說提供故事素材,啟發藝術構思。佛教典籍廣取譬喻語言,把教義、佛性,融化在文學形式里,取得形象化的教化效果。佛教典籍的直接流傳,打破了中國原有小說題材的束縛,為小說創作開辟了新天地。如千寶的《搜神記》,顏之推的《冤魂記》,集中宣揚了佛教神像的威力和信佛茹素的好處。
佛教對我國古典文學作品《西遊記》,《封神榜》、《三國演義》和《紅樓夢》有很大影響。
《西遊記》是在民間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和有關話本雜劇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浪漫主義的故事小說。書中所記菩提祖師於半夜三更傳法給孫悟空,就是從佛典所載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半夜三更傳衣缽給六祖慧能大師的傳說蛻變而來。《西遊記》描述唐僧歷經八十一難,與妖魔鬥法的故事,是受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述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參和奇幻多變的《降魔變文》描寫舍利弗如何降魔鬥法這兩本經書的啟迪。《西遊記》通過孫悟空大鬧天空,戰勝各種妖魔的故事,塑造了 一個不畏艱險、戰勝邪惡的頑強精神的形象。但孫悟空能翻十萬八千里的筋斗,卻翻不出如來佛的手心,最後歸正,成就正果。這是宣揚佛的威力無比,佛法無邊的思想。
《封神榜》敘述商末政治紛亂和周武王伐商的故事。全書有很多佛仙鬥法故事描寫,其中有的人物塑造直接採用佛典,如哪吒的原型就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
《三國演義》描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但小說開卷詞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西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這里滲透著佛教的人生虛幻的思想。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文學名著。但是,我們看到作者曹雪芹(包括續作者高鶚)在世界觀和創作方法上,受到佛教(主要是禪宗)的影響較深。
《紅樓夢》從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到最末一回「賈雨村歸結紅樓夢」,從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到賈寶玉出家為僧,描述兒女纏綿之情和榮華富貴之樂,但結局是窮困潦倒,分崩離析。全書以夢開始,以夢告終,貫穿著佛教的人生如幻,世事無常,因果報應的思想。
佛教禪宗思想對曹雪芹的影響很大。禪宗的反傳統精神,在《紅樓夢》中有所反映,如書中有「寶玉悟禪機」,「寶玉妄談禪」等種種描述。
曹雪芹在禪宗哲理方面,造詣是很深的。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里,黛玉為了測驗寶玉的佛學水平,出了一道試題:「寶玉我問你,至貴者寶,至堅者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竟不能答,引起黛玉和在場的寶釵一起大笑說;「這樣愚蠢,還參禪呢!」過了不久,寶玉聽到一個有意義的曲文,自以為對禪機有所領悟,當即寫了一偈:「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黛玉看了認為還未盡善。就續了兩句「無立足境,方是干凈。」黛玉把寶玉還認為有一個主觀存在的立足境,也根本否定了。這一徹底否定,正符合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的根本精神。
此外,我國自元代雜劇表演形式的出現,才有合樂歌,舞蹈科白的正戲劇。元雜劇的取材,有許多直接引入佛教的故事。如鄭廷生的《布袋和尚》,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都很著名。明代雜劇《觀世音修行香山記》,《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等,也是戲曲中深受佛教影響的例證。
『玖』 誰能推薦靈異類的~講世間百態的~因果報應的~類似靈重的小說
讀一讀《靈界的譯者》吧 作者簡介
索非亞(本名劉柏君)
為亡者傳達遺言的送行者發願救治天下人的靈醫團
一歲通靈
六歲報名牌
十五歲開道場
十八歲巧遇靈醫
二十歲得到指示
...
『拾』 有關宿命因果報應的小說能上傳發布嗎不違規吧
讀一讀《靈界的譯者》吧 作者簡介索非亞(本名劉柏君)為亡者傳達遺言的送行者發願救治天下人的靈醫團一歲通靈六歲報名牌十五歲開道場十八歲巧遇靈醫二十歲得到指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