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大致經歷了幾個階段
上古到抄先秦兩漢,是我國古代小說襲的醞釀和萌生時期。我國古代小說萌生於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後羿射日》、《女媧補天》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合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的小說初具規模,主要作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
唐代出現了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貳』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中國小說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小說,晚熟於詩歌、散文,略早於戲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小說一向受到封建正經統文人的鄙視。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封建正統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視眼光下發展繁榮起來的。這也是一種「逆反」。
中國古代小說起於何時,源於何書?我們似不可拘泥於一時一書,因為小說在敘寫技法上,雖不似戲劇那樣要求各種文學藝術的高度融合,但較之詩歌、散文要求卻更多更高,非一時所能形成,更非一書所能標志,只宜概而言之。我們把先奏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實際上是基於我們並不認為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產生符合小說文體基本條件的小說作品。就實際情形而論,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為小說文體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呈露出了中國小說童年時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別的端倪。不過中國古代早期的小說與歷史傳記難以截然分開來,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事實。
從後漢至唐代以前,是中國小說的童年時期,或者說是中國小說初步形成的時期。魯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說稱為「古小說」,這是為了與唐人小說和唐以後的小說區別開來。因為唐人小說是公認的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完全成熟的標志,而「粗陳梗概」的六朝小說,顯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認為,「童年期小說」與「古小說」就是相似相通的。這一時期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事物的「真實」而非強調藝術的真實。作品大都不作「幻設語」,作者所寫的是作者所相信實際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帶有「傳景」性質。就志怪小說而論,不是像後來的作者借非人類的故事來反映人世間事,而是確信「陰陽殘殊途,人鬼乃皆實有」。從根本上講,作者還不知怎樣做小說,更非「有意為小說」。這種帶有原型狀態的小說,無疑表現了童年時期的特點。童年期小說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和以干寶《 神記》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兩大類別的興起,既與時代文明氛圍和社會習尚有密切的關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傾向的發展的不然,對爾後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與分流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某些長篇小說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
「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唐人小說,僅《太平廣記》一書收錄的單篇就有四十餘篇,專集四十餘部,約在千篇之數,大體分為兩類:一為傳奇,一為志怪。唐人小說繁榮發達的原因,除對童年小說創作經驗的繼承發展外,與當時的政治昌明、文化發達以及科舉「行卷」、「溫卷」之風有直接關系。
小說發展到宋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話本的產生。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宋以前小說史,從宋代開始,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沿著它的軌跡發展。這樣中國小說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兩條線索交互發展,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高潮迭起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地位也越來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說發展的這一條線,至宋,文言短篇小說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傳奇體,這是唐人小說的余緒;二是筆記體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說的演化;三是志怪體,這是童年期志怪小說的延續。宋人傳奇小說的成就遠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寫時事;而宋人則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忌諱多,所以文人便設法加避,去講古事。加之宋時理學盛極一時,因為小說也多理性化了。」總之,宋代傳奇多與歷史題材,總體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譚意歌偉》、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等。宋人筆記特多,為以前所不曾有過之現象。其中不少為說或近似小說。北宋初期,多記唐五代事,如孫光寬的北夢瑣言;北宋中期以後,多記本朝事,如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而南宋人則多記北宋舊年,如周輝的《清波雜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采」,其成就還不如記歷史瑣聞的筆記,但也有幾部頗有影響的作品,如洪邁的《夷堅志》、吳淑的《江淮異聞錄》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說的成就雖不甚高,然數量與種類繁多,在小說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而寧人對文言小說的最大貢獻,在於編輯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廣記》,北宋初年以前的許多文言短篇小說,多賴以保存下來。
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如元好問的《續夷堅志》、劉祁的《歸潛志》、淘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 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 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 (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叄』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並舉出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
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劉義慶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2、發展階段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3、轉化階段
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
代表作品:《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等。
4、成熟階段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清代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等。

(3)請簡訴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名著」
1、《西遊記》: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還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2、《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三國都是一部在文學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小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3、《水滸傳》: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綜合」,以它傑出的藝 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
《水滸傳》的社會意 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 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個就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代敢於「現實」和文學相結合的寫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種突破。
4、《紅樓夢》:是集諷刺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古代罕見名著。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網路全書風范的長篇小說。
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並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築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肆』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吳祖緗先生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新選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冊課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視.文章的題目概括了評論的范圍,即我國古代小說,重點是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文章第一部分論述發展,溯源導流,線索清晰;第二部分評析"規律",據史立論,要言不煩.
寫作特點主要有四.
一,評論精當,一語中的
文學評論要以科學的文藝理論為指導,提出評論者的觀點.觀點新穎獨到而又持之有據,評論才有價值.本文的價值,正在於作者對所評論的文學現象發表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評析精當,往往一語中的.
關於我國小說的起源,有人說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等.魯迅先生則認為勞動者休息時"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作者則明確指出:"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
對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一般評論者認為這時小說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小說的"雛形".作者則認為:"'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是作為史實記載下來的",還算不上真正的小說.
再如,"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和講求文采","歷史小說走宋代傳奇的路子……,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金瓶梅》開辟了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見在,而與以往文學史中的觀點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較多的猥褻描寫而長期列為禁書,直到80年代才有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僅說它"顯示了現實文學的長足發展",而且拿婦孺皆知的《紅樓夢》作比較,認為"紅樓夢的道路,是金瓶梅所開創出來的",這就使讀者明確了金瓶梅在小說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地位.
在對小說發展源流考察的基礎上,作者歸納出4條規律.這是對文學現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導的意義.
二,論據典型,以一當十
從文章題目的論述范圍而言,可以寫成一部專著,作者卻大題小作,以簡馭繁,僅用4000來字就說清了問題.其原因一是闡述論點精練簡潔,要言不煩,二是選擇論據少而典型,以一當十.
作者論證第1條規律―――小說來自民間,反映人民意願時,主要舉《三國演義》為例.在這部文人創作的小說成書之前,早有民間的話本《三國志平話》等在流傳. 以《三國演義》為例證明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予,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並由此引申出中國古典小說重視情節,也是保留了民間創作的特點而形成的,還拿這一點與外國小說作了對比.
論證第2條規律―――中國古典小說受史傳文學影響,舉《水滸傳》為例.先引劉知幾的話,指出史傳文學的經驗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再說民間文學寫人往往是好壞分明,壞人無好處,好人無壞處.經過比較,指出《水滸傳》是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古典小說,它寫人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最後指出《水滸傳》使小說的人物描寫大大推進一步,而後才有《儒林外史》《紅樓夢》.
論證第3條規律―――小說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主要舉《西遊記》為例.先總述書中所寫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難"等情節都是現實生活中有的.再舉兩個細節具體說明,一是"小子國",有太監高采為現實根據;二是書中所寫魔怪從神佛處來,有錦衣衛的橫行霸道為現實根據.再總述"一部《西遊記》……正是辛辣地挖苦與諷剌了神佛即現實統治勢力".最後說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表現的民族感情,正統觀念,也都是現實的反映.《西遊記》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是最富於幻想而似乎遠離現實的,證明了《西遊記》也立足於現實,其它為群眾熱愛的小說就更不用說了.
論證第 4條規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而發展極為艱難,作者沒有舉具體事例,只概括列舉兩種文化現象:一是"許多偉大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全無保障 ".讀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起"舉家食粥",貧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讀到這里,我們也會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還無定論,對《西遊記》的作者也時有異見.從這兩種文化現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對小說創作的殘酷扼殺;"感覺到那些現實主義大作家和他們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貴."
文章這一部分論述4條規律,主要舉了三部小說為例,可以說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個例證都充分證明了作為分論點的一條規律,論據十分典型,論證十分有力,真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三,縱橫交織,結構嚴謹
文章形式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這篇評論的內容是要從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決定了它的結構形式.論述發展歷程,追根溯源,再順流而下,按時間順序,呈縱式結構;概括規律,則取並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來,呈橫式結構.這樣,全文縱橫交織,經緯互補,結構嚴謹,線索清晰.
課文第1―7段為第一部分,依時間先後論述小說的發展源流.
第一段明確指出我國小說的起源是神話傳說而不是別的,並對神話與傳說的區別作了界定:"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晉南北朝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只是記錄史實,嚴格地說還不是小說創作.第3段先引用蕭統《文絢序》為文學下的定義,再論述唐代應運而生的傳奇小說已脫離了歷史領域,其代表作《長恨歌傳》《李娃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其特點虛構,想像正是"事出於沉思";而講求文采,則正是"義歸於翰藻",因而唐人傳奇是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說"沒有什麼虛構和富有文採的創作加工",可以說是古代小說發展的低谷.後來的歷史小說"按照史書的記載編寫",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
第5段論述話本小說的興起以及話本與小說的不同風格.話本"是植根於講給人聽的說書藝術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則是經過文人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專供人閱讀的小說.
第6段論述明清時期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以其代表作《金瓶梅》為例,論述其寫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意義.《紅樓夢》就是沿著《金瓶梅》開辟的現實主義道路,而"走到一個輝煌的頂點".
以上6個自然段,從小說的起源,雛形,寫到成熟,中落,再發展而達到高峰,評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簡潔明了,線索清晰.這一部分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評.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簡單小結,以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為第二部分,分述4條規律.第8段承上啟下,作為過渡.
第9―11段論述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第12―13段論述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
第14―15段論述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的.
第16段論述中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為艱難.這一段寫得言簡意豐,戛然而止.
上述4條規律的論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先評後述,以論帶敘.一條規律就是一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論述得有理有據,條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當
與寫評論一部文學作品相比,對文學現象的評論是一種更高級,更復雜的批評活動.因為文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本文評論的對象是我國古代小說,從上古神話到清末名著,上下數千年;范圍包括"筆記",傳奇,話本,演義,"擬話本",章回體等多種小說樣式,具體作品更是浩如煙海,何止萬千.要評論恰當是很難的.作者憑借深厚的語言修養,精練而恰當地表述了自己從長期研究中獲得的真知灼見.其語言的特色主要表現為:10准確周嚴.如第1段說神話與傳說"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這句話強調兩者的"同",同到難以分辨.但兩者畢竟有"異",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難"和"確切"對"劃分"嚴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說"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否則就沒有生命力."有了"為群眾長期熱愛"這個限制性短語,就把論述范圍縮小到少數優秀小說,而把多數小說排除在外.在"立足於現實"之前又加"多是"一詞,使這一論述更為嚴密,無懈可擊.
再如第15段論述《西遊記》中的描寫,兩次用"不是沒有現實根據的"這種雙重否定的句式來減輕語氣,就比直說"有現實根據"顯得分寸恰當,留有餘地.
20簡潔明了.評論語言多用判斷句,為求嚴密,句式往往較長.作者卻常用短句就准確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
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說發展史上開辟了一條新路.
史傳文學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於現實的創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這些話都說得語氣肯定,簡潔明了.正因如此,才使這篇評論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參考資料:http://www.8wen.com/doc/888170
『伍』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脈絡
一、孕育萌芽期:
神話是最早從綜合藝術中獨立出來的文學形式,完全可以被當作敘事文學。可以說,神話是小說的源頭。因為小說本來就是敘事的藝術。隨著歷史變遷,小說創作由民間走向專業化創作,內容也越來越向人自身靠攏,距離現實生活越來越近。即神話--傳說--人情世故小說。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簡單的情節和誇張的想像構成。如《山海經》《淮南子》中的神話故事,後代諸如志怪、志人、傳奇小說、《西遊記》大都受到神話的影響。
先秦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諷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筆凝練。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發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現在還存在這樣的小說作者,那他只好喝風拉煙了。然而,這些寓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很多根據寓言寫出。
歷史繼續發展,從春秋到秦漢,歷史文學自然出現了。因為文學作為新鮮的事物,優先被貴族階級接觸並享用。也許他們並不屬於小說,但是,如《史記》,對人物形象深入細致的刻畫描繪,甚至虛構,顯示出小說的特質。後代出現許多光彩照人的小說人物,與《史記》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當代武俠作家金庸直言不諱的承認自己的創作深受其影響。
二、文學自覺期: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將「小說」和「大道」比較。大道:宏觀言論,如正統散文、詩歌;小說:瑣碎言語,有點發牢騷的味道。班固認為小說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為文學類別的存在。
魏晉時,各種文學類別劃分已經很明顯,逐漸為人們接受。小說有了比較完整的篇章結構,擺脫了「殘俗文學」的粗製濫造,自此,中國文學史第一次出現具有現代意義的小說,也標志著古代小說的產生。
關於「志怪小說」產生的原因,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密切的關系,是文學發展的必然產物。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人們對現實產生深深的恐懼感。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恐懼等緊張情緒往往會導致人類非理性主義滋長。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武俠玄幻等非現實的文學,都是人們尋求精神寄託的反映。後來佛教傳入,神靈怪異和信徒作品顯赫一時。文人也不是自覺創作,他們認為神靈怪異與寫人記事沒有什麼區別。承認人鬼同時存在。可見,當時,人們的思想是駁雜混亂的。還有,「志人小說」與當時崇尚清談的社會風氣有關,注重寫人,形成筆記小說的傳統。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記》《神異記》《世說新語》等。
唐代小說的形式主要是傳奇,產生與「溫卷」風氣有關。這類文章要求生動有趣。初唐秉承魏晉神怪遺風,中唐傳奇全面興盛,主流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色彩,出現《李娃傳》《鶯鶯傳》等優秀作品,後期專集大量涌現,出書成為時尚舉動。志怪色彩復現,俠客題材誕生,更加註重刻畫人物形象。不再關注現實,似乎反映出大唐王朝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三、文學黃金期:
古代小說發展到宋代,終於出現了自身的飛躍和****。話本出現後,白話小說隨之出現,繼而元明誕生長篇章回小說,小說達到全盛階段。
宋代小說仍被稱為傳奇,但是開始分流。一種是以筆記形式出現的文言小說;另一種是宋元話本,直接源頭並非唐五代傳奇,雖然吸吶了一些特點,語言更加接近口語。話本產生,是與市民生活發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產生。
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說。文言短篇、擬話本小說分別達到了****,真正進入古代小說的黃金時代。第一個****是宋元話本時期;第二個則是章回小說的出現,以《三國演義》《水滸》為代表;第三個****以《儒林外史》《紅樓夢》為代表。此後,古代小說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小說發展的系統:
1、神魔志怪系統:以《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為代表;
2、歷史傳奇系統:兩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於史傳文學(《三國演義》);二是英雄傳奇小說,以《水滸》為源頭和代表。中國長篇武俠小說源自《水滸》,到清代出現一系列小說。明中期後,歷史演義發展令人矚目(《楊家將》《說岳全傳》),藝術成就一般。
3、世俗風情系統:
明末出現《金瓶梅》這樣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長篇小說的殿堂。無論是文學的獨創性,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稱第一。
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國白話小說的典範。
明末清初,風情世俗小說最為流行,但拘於模式:私定終身後花園,顛沛流離夢難圓。多情公子中狀元,奉旨完婚大團圓。
『陸』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及其規律簡述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吳祖緗先生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新選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冊課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語文教材中,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視.文章的題目概括了評論的范圍,即我國古代小說,重點是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文章第一部分論述發展,溯源導流,線索清晰;第二部分評析"規律",據史立論,要言不煩.
寫作特點主要有四.
一,評論精當,一語中的
文學評論要以科學的文藝理論為指導,提出評論者的觀點.觀點新穎獨到而又持之有據,評論才有價值.本文的價值,正在於作者對所評論的文學現象發表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評析精當,往往一語中的.
關於我國小說的起源,有人說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等.魯迅先生則認為勞動者休息時"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作者則明確指出:"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
對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一般評論者認為這時小說已"初具規模",是我國小說的"雛形".作者則認為:"'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是作為史實記載下來的",還算不上真正的小說.
再如,"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和講求文采","歷史小說走宋代傳奇的路子……,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金瓶梅》開辟了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見在,而與以往文學史中的觀點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較多的猥褻描寫而長期列為禁書,直到80年代才有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僅說它"顯示了現實文學的長足發展",而且拿婦孺皆知的《紅樓夢》作比較,認為"紅樓夢的道路,是金瓶梅所開創出來的",這就使讀者明確了金瓶梅在小說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地位.
在對小說發展源流考察的基礎上,作者歸納出4條規律.這是對文學現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導的意義.
二,論據典型,以一當十
從文章題目的論述范圍而言,可以寫成一部專著,作者卻大題小作,以簡馭繁,僅用4000來字就說清了問題.其原因一是闡述論點精練簡潔,要言不煩,二是選擇論據少而典型,以一當十.
作者論證第1條規律―――小說來自民間,反映人民意願時,主要舉《三國演義》為例.在這部文人創作的小說成書之前,早有民間的話本《三國志平話》等在流傳. 以《三國演義》為例證明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予,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並由此引申出中國古典小說重視情節,也是保留了民間創作的特點而形成的,還拿這一點與外國小說作了對比.
論證第2條規律―――中國古典小說受史傳文學影響,舉《水滸傳》為例.先引劉知幾的話,指出史傳文學的經驗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再說民間文學寫人往往是好壞分明,壞人無好處,好人無壞處.經過比較,指出《水滸傳》是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古典小說,它寫人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最後指出《水滸傳》使小說的人物描寫大大推進一步,而後才有《儒林外史》《紅樓夢》.
論證第3條規律―――小說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主要舉《西遊記》為例.先總述書中所寫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難"等情節都是現實生活中有的.再舉兩個細節具體說明,一是"小子國",有太監高采為現實根據;二是書中所寫魔怪從神佛處來,有錦衣衛的橫行霸道為現實根據.再總述"一部《西遊記》……正是辛辣地挖苦與諷剌了神佛即現實統治勢力".最後說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表現的民族感情,正統觀念,也都是現實的反映.《西遊記》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是最富於幻想而似乎遠離現實的,證明了《西遊記》也立足於現實,其它為群眾熱愛的小說就更不用說了.
論證第 4條規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而發展極為艱難,作者沒有舉具體事例,只概括列舉兩種文化現象:一是"許多偉大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全無保障 ".讀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起"舉家食粥",貧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讀到這里,我們也會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還無定論,對《西遊記》的作者也時有異見.從這兩種文化現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對小說創作的殘酷扼殺;"感覺到那些現實主義大作家和他們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貴."
文章這一部分論述4條規律,主要舉了三部小說為例,可以說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個例證都充分證明了作為分論點的一條規律,論據十分典型,論證十分有力,真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三,縱橫交織,結構嚴謹
文章形式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這篇評論的內容是要從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決定了它的結構形式.論述發展歷程,追根溯源,再順流而下,按時間順序,呈縱式結構;概括規律,則取並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來,呈橫式結構.這樣,全文縱橫交織,經緯互補,結構嚴謹,線索清晰.
課文第1―7段為第一部分,依時間先後論述小說的發展源流.
第一段明確指出我國小說的起源是神話傳說而不是別的,並對神話與傳說的區別作了界定:"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晉南北朝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只是記錄史實,嚴格地說還不是小說創作.第3段先引用蕭統《文絢序》為文學下的定義,再論述唐代應運而生的傳奇小說已脫離了歷史領域,其代表作《長恨歌傳》《李娃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其特點虛構,想像正是"事出於沉思";而講求文采,則正是"義歸於翰藻",因而唐人傳奇是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說"沒有什麼虛構和富有文採的創作加工",可以說是古代小說發展的低谷.後來的歷史小說"按照史書的記載編寫",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
第5段論述話本小說的興起以及話本與小說的不同風格.話本"是植根於講給人聽的說書藝術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則是經過文人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專供人閱讀的小說.
第6段論述明清時期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以其代表作《金瓶梅》為例,論述其寫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意義.《紅樓夢》就是沿著《金瓶梅》開辟的現實主義道路,而"走到一個輝煌的頂點".
以上6個自然段,從小說的起源,雛形,寫到成熟,中落,再發展而達到高峰,評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簡潔明了,線索清晰.這一部分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評.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簡單小結,以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為第二部分,分述4條規律.第8段承上啟下,作為過渡.
第9―11段論述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第12―13段論述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
第14―15段論述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的.
第16段論述中國小說受封建統治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為艱難.這一段寫得言簡意豐,戛然而止.
上述4條規律的論述,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先評後述,以論帶敘.一條規律就是一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論述得有理有據,條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當
與寫評論一部文學作品相比,對文學現象的評論是一種更高級,更復雜的批評活動.因為文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本文評論的對象是我國古代小說,從上古神話到清末名著,上下數千年;范圍包括"筆記",傳奇,話本,演義,"擬話本",章回體等多種小說樣式,具體作品更是浩如煙海,何止萬千.要評論恰當是很難的.作者憑借深厚的語言修養,精練而恰當地表述了自己從長期研究中獲得的真知灼見.其語言的特色主要表現為:10准確周嚴.如第1段說神話與傳說"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這句話強調兩者的"同",同到難以分辨.但兩者畢竟有"異",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難"和"確切"對"劃分"嚴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說"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小說創作多是立足於現實,不脫離現實,否則就沒有生命力."有了"為群眾長期熱愛"這個限制性短語,就把論述范圍縮小到少數優秀小說,而把多數小說排除在外.在"立足於現實"之前又加"多是"一詞,使這一論述更為嚴密,無懈可擊.
再如第15段論述《西遊記》中的描寫,兩次用"不是沒有現實根據的"這種雙重否定的句式來減輕語氣,就比直說"有現實根據"顯得分寸恰當,留有餘地.
20簡潔明了.評論語言多用判斷句,為求嚴密,句式往往較長.作者卻常用短句就准確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
"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
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像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
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說發展史上開辟了一條新路.
史傳文學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於現實的創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這些話都說得語氣肯定,簡潔明了.正因如此,才使這篇評論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柒』 哪位能夠講述一下我國古代小說藝術的發展史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①演義小說
②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並說明它們在闡明課文觀點上的作用。
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本題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學生切實弄懂,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求學生了解它們在說明文章觀點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課文引用蕭統的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於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意思是,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而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的這些話,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妍,美麗;媸,醜陋。課文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意思是,雖然我的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蘊含著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三、作者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為例說明第三條規律,其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的說明較簡略,試把這兩例中的一例的說明具體化。
以《水滸傳》為例。作者寫北宋宋江農民起義,是立足於現實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群眾性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涌。它們規模宏大,波及的范圍廣泛,其間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產生,因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傳說施耐庵同元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甚至親自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可見,《水滸傳》描寫的農民起義,正是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的。
四、試把讀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范進中舉》等課文聯系起來理解,想想它們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並寫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們體現了課文提出的四條規律。寫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點談其中的一條。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以舊知求新知,舊知、新知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高三學生,應該讀過一些中國古代小說,也讀過不少史傳散文,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著名長篇小說、話本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神話傳說等,又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調動學生的這些積累去理解課文,這樣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國古代小說與史學的關系,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第一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小說脫離史學而獨立,這是關鍵性的進步;第二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小說繼承史傳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是關鍵性的規律。因此,指導學生把握課文,要抓住關鍵不放鬆。
三、這篇課文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全部讀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這篇課文的教學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知道怎樣融會貫通地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把「有關資料」中某些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資料去閱讀課文。
●有關資料
一、關於「文學」的含義(胡經之)
對於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認識,中外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才逐漸明確。
在中國,「文學」的含義曾有幾度變化。在先秦時代,「文學」是「文章」(「文」)和「博學」(「學」)的總稱,「文學」包括了整個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道德、政論文章,都被說成是「文學」。到了秦漢時代,「文學」還是總括「儒學」和「文章」,但二者漸趨獨立,「文學之士」逐漸分離為二:一類歸「文苑」,一類屬「儒林」。像司馬相如這類從事辭章詩賦創作的文人,和那些專門研究儒學經術的學者分開來了。發展到魏晉時代,「文學」和經學、玄學、史學都分立發展。到了齊梁時代,更進而把「文學」細分為「儒」和「學」,把「文章」細分為「文」與「筆」。史傳、奏議這一類文章歸入「筆」,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辭章詩賦一類算作「文」(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對此有所闡明)。「文」「筆」的劃分,表明了齊梁時代對於文學的了解逐漸深入。對於「文」和「筆」的解說,前人眾說紛紜,清代學者常把有韻的稱「文」,無韻的稱「筆」。其實,「文」與「筆」的原則,不只在有韻無韻,也不只在言辭的美,還在於有無情采。齊梁時代就有人把「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和一般的文章區分開,「文」不僅要有特殊的言辭,而且要有特殊的情采,即所謂「流連哀思」,「情靈搖盪」。這種對「文」的看法,接近今天所說的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的意思了。「文」和「筆」的區分,把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同其他文學(其實是文章)從內容和形式上區別開來了。可惜,齊梁時人常常只把詩賦一類視作「文」,而小說一類卻排除在外。在創作實踐中,齊梁文學的情采,也只局限在貴族上流社會的狹小天地,偏向於追求「翰藻」的華美,形式主義弊禍嚴重。到了隋唐時代,為了反對形式主義,出現了古文運動,取消了「文」「筆」之分,甚至以「筆」為「文」,「文學」變成了「明道」之器,不區別藝術的文學和道德文章了。發展到宋代,「文學」乾脆成為「載道」之具,道學代替了「文學」。幸而,自先秦以來,歷代對於「詩」的看法一直較接近於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這種意思。自唐代開始,「詩」和「文」的區分更加明顯,語言藝術的特點在唐詩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戲曲、小說和一些散文中也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但長期以來,封建文人把戲曲、小說之類看作雕蟲小技,不能列入「文學」殿堂,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卻被尊為「文學」正宗。只是到了現代,人們終於把這些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詩歌、小說、劇本和散文稱之為文學,而把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列在文學之外。於是,文學是語言藝術的含義就確定下來了。
在國外,「文學」含義的變化,也經歷了類似的途徑。古希臘時代,史詩、悲劇早已很發達,但「文學」並不專指這類東西,而是總括一切文化。西方用拉丁文littera一語來表示一切書寫的東西,小至一個字母,大到整個文化,包括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東西,全包羅在內。中世紀神學統治一切,包羅萬象,文學被淹沒在神學之中。文藝復興以後,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科學的發展,學術的細分,使得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史學、美學等等都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科學。剩下那些不能歸入科學之列的詩歌、劇本、小說等等,獨立出來,稱之為文學。
《美利堅網路全書》(1963年版)里說道,文學「詞源上的意思是一切書面的或印刷的東西」。直到現在,「還流行著關於文學的兩種對立的觀念。一種觀念認為,一切說得好的東西都是文學,認為文學風格標志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別」;「另一種看法認為,文學的核心和基本的特點是在於它是想像的表述形式,一切文學都是虛構的」。日本《萬有網路大事典》(1973年版),也把文學分為廣、狹二義:「廣義的文學是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東西。」「就狹義來說……亦即與文藝同義。」這說明今人對於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本質和特徵,認識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深刻。
(節選自《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國古代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石昌渝)
討論中國小說文體,首先碰到的是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的問題。小說是敘事性散文(清代駢文小說《燕山外史》是極個別的例外),與敘事詩的區別是清楚的,比如陳鴻的《長恨歌傳》是小說,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詩,一個是散文,一個是韻文,雖然同是敘事,但文體的區別一目瞭然。比較不容易區別的是小說與史傳。
小說與史傳都是敘事散文,都同樣有人物有情節有主題,都同樣有作者概述和場景描寫,它們的區別何在?司馬遷的《史記》,抽出一個片斷來,例如《鴻門宴》,那場景描寫有行動有對話有細節,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說與小說沒有分別。但是,盡管它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卻是史傳而不是小說。根據就在它是據實而寫。古代小說,特別是歷史演義小說,其人物和情節也許是有一些歷史依據的,但作者不過是借它們來抒發自己的胸臆,創作中不免要對原來的事實加以選擇,加以強調,加以重組,加以虛構補充,總體上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本質是虛幻的,因此它是小說而不是史傳。明代謝肇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五雜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則進一步指出小說的價值與史傳的價值不同,「小說始於唐宋,廣於元,其體不一。田夫野老能與經史並傳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續金瓶梅集序》)。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是「史貴於文」,小說因其虛妄無稽而長期遭到輕賤,謝肇和丁耀亢理直氣壯地宣稱小說就是虛妄無稽,闡明小說的價值不系於「實」,而系於「情」,從而明辨了小說的文學品格。史傳說真話,小說講假話,真和假,這就是史傳和小說的區別所在。
不過,一進入作品實際,問題又不那麼簡單了。白話小說與史傳的區別很明顯,問題在文言小說系統。縱向來看,唐代以前比較好辦,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小說。古代史志和書目文獻指稱的那個時期的「小說」是別有所指的,並非文學意義的小說。東漢桓譚和班固在處理古代文獻的時候,把那些實錄性質的叢殘小語統稱為「小說」,一部分托古人近於子部而又淺薄者歸在子部,一部分記古事近於史部而又悠謬者歸在史部。這類作品一是實錄,盡管實際上是真偽雜存,但作者是據見聞而錄,不事虛誇和鋪飾,因此,二是文字簡略,篇幅短小,所謂尺寸短書。對這類作品,桓譚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棄之可惜,故列「小說家」類存之,可備治身理家參考,或可廣見聞資考證。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的興盛自有它的社會文化原因,但在文體上是承襲「小說家」,並且成為唐前「古小說」的主要部分。以實錄和短小為特徵的「古小說」充其量只是中國小說的史前形態。進入唐代,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唐代傳奇不避諱虛構,馳騁想像進行鋪敘描寫,實錄的原則放棄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標志小說文體的誕生。傳奇小說的存在,使得「古小說」發生了分化。一支緊跟著史傳走,這就是野史筆記。野史筆記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敘事文,也有說明文和論說文,內容正如明代胡應麟所歸納的有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六類,以後四類為主體的即是野史筆記;另一支在史傳和傳奇小說之間搖擺,它標榜實錄,篇幅也短小,但比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學色彩比較濃厚,這就是筆記小說。虛與實孰多孰少,對它很難作計量性判斷。歷史學寬容一點,可以把它納入自己的范疇,而小說擴大一點,也應該確認筆記小說為小說家族的一員。
再進一步面對一個作品集子,確認是不是小說就要具體分析了。野史筆記的一個集子中也含有傳奇和志怪性質的作品,如唐代《酉陽雜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雜識》就有一些記錄軼事異聞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輟耕錄》中有些篇什則成為後世小說的題材來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會偶然雜有一些精彩的小說,如《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九集》中的《負情儂傳》《珠衫》《劉東山》等;相反,筆記小說集中也會夾雜一些雜錄性質的文字,例如用傳奇小說方法寫成的筆記小說集《聊齋志異》也有一些非敘事性的篇章。出現這種情況,與古代人的「小說」觀念有關。盡管明代中期以後通俗文學家們為小說正名,為小說的地位和發展大聲疾呼,但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對「小說」的看法與桓譚、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變,就是一個明證。兩種「小說」概念的並存,是造成小說與史傳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因。
(節選自《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三、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吳組緗)
我國古代小說理論里頭有很多好的經驗,有些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唐代有個劉知幾,是個史學家,他把史傳文學的經驗總結出來,寫了一部書叫《史通》。他很講究「識」。先秦早就講究「器識」,所謂「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器識,就是心胸開闊,目光遠大。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一部《史記》來呢?他認為,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了萬卷書不行,還要行萬里路。這樣他的見識就多了,心胸就開闊了。中國小說理論的頭一條,要想寫好小說,首先要心胸開闊,眼界寬廣,首先要在「器識」上下功夫。而不能心胸狹窄,眼光如豆,只見個人的眼前的那麼一點東西,要能高瞻遠矚地看問題。
第二條,你要寫好一篇小說,必須要有「孤憤」。李贄說《史記》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太史公有「孤憤」;《左傳》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左丘明有「孤憤」。《水滸傳》為什麼寫得好?施耐庵有「孤憤」。後來許多評論《聊齋志異》《紅樓夢》的,也都說蒲松齡、曹雪芹有「孤憤」。「孤憤」是什麼?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個人的真實感情,個人所獨有的激情。就是你對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有極大的熱情,你自己被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所感動,使你欲罷不能,非要把它寫出來不可。不是為了有名氣,更不是為了稿費。古代寫小說是倒霉的事,哪來的名利!如果你對你要寫的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極大的熱情,沒有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就沒有必要來寫它,而且也寫不好。
第三條,中國小說很講究「真實」。現在,我們的有些評論對於這個寫真實還是起反感。一寫真實就是自然主義了,就是暴露我們社會的黑暗面了,要作反動宣傳了。其實,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打了一次嗝兒,你就不吃飯了?當然,你以寫真實為借口,寫壞小說,我們要批評;但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反對寫真實。怎麼能反對寫真實呢?「真、美、善」三個東西我們都要。可這三個東西並不是平列的,真美善以真為基本。沒有真,你那個美是假美,你那個善是偽善。假美、假善有什麼價值?所以要大膽地寫真實。至於你寫得好不好,那是你的思想觀點、思想感情問題。真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也是小說的生命。沒有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我們要使文藝成為人民的工具,很好地為人民服務,首先要尊重它的性能。真實是它的性能,把真實丟掉了,就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就變成不頂用的東西。過去我們常常把文藝這個性能抹煞了,忽略了。
要講寫真實,很要緊的一條,就是必須深入生活。沒有生活你就胡編亂造,坐在屋子裡想入非非,盡是想當然,那是不行的。《史通》上總結史傳文學一條經驗,拿現成的話說,就是「反映論」。馬克思講過一句話,原話我記不清了,意思是說,我們讀一篇小說,一篇文學作品,要區分哪些是作者主觀世界的東西,哪些是客觀世界的東西。就是說,作品是反映,它是通過作家的主觀來反映客觀,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氣息、歷史面貌。《史通》總結我國的史傳文學,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就像明鏡照物一樣,漂亮的(妍)、難看的(媸)都照出來;像「虛空傳響,清濁必聞」,就同空氣傳播聲音一樣,好聽的(清)、難聽的(濁)都傳過來。這就是真實,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面貌和歷史面貌。這並不是客觀主義,史傳文學是要「寓褒貶」「別善惡」的,就是將善惡褒貶包含在里頭,不是直接說出來的。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春秋筆法也叫「皮里陽秋」。是非、善惡不直接說,通過情節場面,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讓讀者自己去分辨評判。中國詩歌理論中有句話叫作「不落言筌」。言筌就是解釋說明。《史通》標舉一個「晦」字,以與「顯」相對。「顯」是淺露,也就是直截說明;「晦」就是具體敘寫,反對直說。中國文學有這個傳統的信條,就是不允許解釋說明,要通過情節場面,通過形象來表現褒貶。所以「明鏡照物」並不是客觀主義,而是含有褒貶,暗藏著褒與貶。這也是魯迅極力信奉的。有些人不了解此意,作了相反的評價,應該考慮!
由此,《史通》還總結了一條,就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就是說,愛它而曉得它有缺點,憎它而曉得它有所長。正如我們所理解的: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矛盾的統一體,不可能有純粹的東西。好人身上有缺點,壞人身上有長處。這完全符合辯證法。但這不是說沒有善惡、是非之分。所愛、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吳承恩寫《西遊記》,創造了個豬八戒,它是個小農生產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開闊,而且動搖得很厲害,一遇困難就要散夥,回高老莊去。遇到妖魔鬼怪,孫悟空去打,他卻躲起來睡大覺;回來一看,孫悟空快打贏了,他怕功勞全是別人的了,趕快跑過去打幾耙子。他還愛挑撥離間,幾次在唐僧面前說孫悟空的壞話,把孫悟空趕走。總之,這個人的缺點是很多很嚴重的。但我們並不覺得這個人特別可恨,我們小孩看到他就笑,並沒有把他當成敵人來看。為什麼?因為作者還寫了豬八戒的許多更為主要的長處。比如勞而又苦的事情都是豬八戒乾的,長途挑經擔,孫悟空是不幹的;過那個稀柿洞,硬是豬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條路來;妖魔鬼怪把他抓起來,他罵到底,從來不投降的。還有,他鬧情緒是常事,可始終沒有脫離取經隊伍,取經隊伍少不了這么一個人。這就是說,作者在創作豬八戒的時候,是「愛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膽放手地寫得很充分。《水滸傳》寫林沖,寫武松,寫魯智深、李逵,都是採取這種態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國演義》寫曹操,作者是恨他的,把他當作反面人物來寫。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後勝利的還是他。他有很多優點,善於用人,善於識才。抓住一點好處就寫出來,決不掩藏、抹煞。可這些好處,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為一個大壞蛋,不是普通的壞蛋。司馬遷寫劉邦,寫項羽,也持這樣的看法。這就是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寫出真實的人來,寫出有血有肉的人來。《紅樓夢》更是這樣。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寫了她很多缺點;薛寶釵是作者不喜歡的,但也並不抹煞她種種的長處。正因為這樣,《紅樓夢》里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使我們感動。「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這一條經驗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 我們為什麼不能把人物寫得真實起來呢?生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動的新人新事,叫我們一寫,往往就顯得不真實了。
中國小說還講究神似。只寫得形貌真實還不行,還要神似。蘇東坡就講:「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說繪畫只講究外形相似,這個見解同小孩子的見解一樣,太淺薄了,太幼稚了,因此一定還要神似。魯迅先生也講,畫頭發,畫得怎麼細,也不可貴。要緊的是畫神,畫眼睛,把眼睛的神態畫出來。我國古代的小說,都講究形似和神似,更講究神似。《水滸傳》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宋江、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都寫得神似。《紅樓夢》更講究神似,而且寫人與人的關系,也寫得神似。比如說,黃鶯兒,你仔細看看,她必然是薛寶釵的丫環;紫鵑,一看就是林黛玉的丫環;還有,侍書是探春的丫環,入畫是惜春的丫環,一看就有這種特點。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寫得入神了。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寫了五家貴族。每家的人一個個性格不同。可總起來每家各有一個共同的家風,一看就是這家的。我們現在的小說,能寫到這樣子的,還不多。
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美術學院有個同學,他會畫畫,他是主張「寫意」,主張畫神似的。他替我畫像,畫了一個頭,畫了幾筆頭發,再畫了眉毛、眼睛。底下就不畫了。連個輪廓都沒有,鼻子也沒有,嘴巴也沒有。可是掛在宿舍走廊里,大家一看就說這是我。都說,怎麼幾筆就畫得這么像?我說你為什麼不把鼻子畫出來,不把嘴巴畫出來?你把我搞得太不像樣子了。他說,你的鼻子我沒看出特點,嘴巴也沒特點,畫它干什麼?你的特點在上部。因此,就抓住了這個,畫出神似。《紅樓夢》里有很多地方也是這樣寫的。黛玉葬花,一邊哭著,一邊念著葬花詞。賈寶玉隔著好幾十米,在那個山石後面就聽清了,把它一句句,一字字記錄下來。實際生活里這不可能,這就不形似。林黛玉的聲音本來就小,又是哭哭啼啼的,念出來的葬花詞你離那麼遠就聽清楚了?可作者不管這一套,如同剛才說的美術學院的同學給我畫像一樣,他不講形似,要緊的是抓住神似。黛玉葬花,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中一個最精要的東西。為什麼葬花呀?她在憐花。為什麼可憐花?她在可憐她自己,就像一朵花一樣,在那樣惡濁的社會環境里,她這么一個女子,這么一朵美麗的花,就要被摧殘踐踏成污泥了。她想把花埋起來,「質本潔來還潔去」。這就是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的一個要點,一個「意」,一個神。在這種情況下丟開了形似,而只抓神似。黛玉葬花,構成一個盛傳久遠的畫面,就因為它畫了「神」。當然,我是主張要形似的,形似還是基本的。你寫現實題材的小說,不形似不行。不過古代有這個傳統,我們不能反對。可我們要理解,理解以後評論起來就不同。這在詩歌也是如此。杜甫的名句:「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有評論者說寫這棵柏樹太粗;有的又說太高,不符合真實。有高明的論者,
『捌』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歷程是什麽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課文論述的內容極為豐富,從時間說,從遠古到清末;從范圍說,小說發展的規律,頭緒紛繁。因此,必須下功夫貫通起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課文的內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①演義小說
②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並說明它們在闡明課文觀點上的作用。
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本題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學生切實弄懂,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求學生了解它們在說明文章觀點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課文引用蕭統的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於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意思是,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而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的這些話,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妍,美麗;媸,醜陋。課文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意思是,雖然我的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蘊含著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三、作者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為例說明第三條規律,其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的說明較簡略,試把這兩例中的一例的說明具體化。
以《水滸傳》為例。作者寫北宋宋江農民起義,是立足於現實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群眾性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涌。它們規模宏大,波及的范圍廣泛,其間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產生,因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傳說施耐庵同元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甚至親自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可見,《水滸傳》描寫的農民起義,正是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的。
四、試把讀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范進中舉》等課文聯系起來理解,想想它們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並寫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們體現了課文提出的四條規律。寫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點談其中的一條。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以舊知求新知,舊知、新知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高三學生,應該讀過一些中國古代小說,也讀過不少史傳散文,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著名長篇小說、話本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神話傳說等,又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調動學生的這些積累去理解課文,這樣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國古代小說與史學的關系,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第一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小說脫離史學而獨立,這是關鍵性的進步;第二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小說繼承史傳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是關鍵性的規律。因此,指導學生把握課文,要抓住關鍵不放鬆。
三、這篇課文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全部讀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這篇課文的教學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知道怎樣融會貫通地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把「有關資料」中某些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資料去閱讀課文。
●有關資料
一、關於「文學」的含義(胡經之)
對於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認識,中外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才逐漸明確。
在中國,「文學」的含義曾有幾度變化。在先秦時代,「文學」是「文章」(「文」)和「博學」(「學」)的總稱,「文學」包括了整個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道德、政論文章,都被說成是「文學」。到了秦漢時代,「文學」還是總括「儒學」和「文章」,但二者漸趨獨立,「文學之士」逐漸分離為二:一類歸「文苑」,一類屬「儒林」。像司馬相如這類從事辭章詩賦創作的文人,和那些專門研究儒學經術的學者分開來了。發展到魏晉時代,「文學」和經學、玄學、史學都分立發展。到了齊梁時代,更進而把「文學」細分為「儒」和「學」,把「文章」細分為「文」與「筆」。史傳、奏議這一類文章歸入「筆」,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辭章詩賦一類算作「文」(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對此有所闡明)。「文」「筆」的劃分,表明了齊梁時代對於文學的了解逐漸深入。對於「文」和「筆」的解說,前人眾說紛紜,清代學者常把有韻的稱「文」,無韻的稱「筆」。其實,「文」與「筆」的原則,不只在有韻無韻,也不只在言辭的美,還在於有無情采。齊梁時代就有人把「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和一般的文章區分開,「文」不僅要有特殊的言辭,而且要有特殊的情采,即所謂「流連哀思」,「情靈搖盪」。這種對「文」的看法,接近今天所說的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的意思了。「文」和「筆」的區分,把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同其他文學(其實是文章)從內容和形式上區別開來了。可惜,齊梁時人常常只把詩賦一類視作「文」,而小說一類卻排除在外。在創作實踐中,齊梁文學的情采,也只局限在貴族上流社會的狹小天地,偏向於追求「翰藻」的華美,形式主義弊禍嚴重。到了隋唐時代,為了反對形式主義,出現了古文運動,取消了「文」「筆」之分,甚至以「筆」為「文」,「文學」變成了「明道」之器,不區別藝術的文學和道德文章了。發展到宋代,「文學」乾脆成為「載道」之具,道學代替了「文學」。幸而,自先秦以來,歷代對於「詩」的看法一直較接近於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這種意思。自唐代開始,「詩」和「文」的區分更加明顯,語言藝術的特點在唐詩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戲曲、小說和一些散文中也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但長期以來,封建文人把戲曲、小說之類看作雕蟲小技,不能列入「文學」殿堂,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卻被尊為「文學」正宗。只是到了現代,人們終於把這些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詩歌、小說、劇本和散文稱之為文學,而把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列在文學之外。於是,文學是語言藝術的含義就確定下來了。
在國外,「文學」含義的變化,也經歷了類似的途徑。古希臘時代,史詩、悲劇早已很發達,但「文學」並不專指這類東西,而是總括一切文化。西方用拉丁文littera一語來表示一切書寫的東西,小至一個字母,大到整個文化,包括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東西,全包羅在內。中世紀神學統治一切,包羅萬象,文學被淹沒在神學之中。文藝復興以後,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科學的發展,學術的細分,使得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史學、美學等等都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科學。剩下那些不能歸入科學之列的詩歌、劇本、小說等等,獨立出來,稱之為文學。
《美利堅網路全書》(1963年版)里說道,文學「詞源上的意思是一切書面的或印刷的東西」。直到現在,「還流行著關於文學的兩種對立的觀念。一種觀念認為,一切說得好的東西都是文學,認為文學風格標志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別」;「另一種看法認為,文學的核心和基本的特點是在於它是想像的表述形式,一切文學都是虛構的」。日本《萬有網路大事典》(1973年版),也把文學分為廣、狹二義:「廣義的文學是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東西。」「就狹義來說……亦即與文藝同義。」這說明今人對於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本質和特徵,認識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深刻。
(節選自《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國古代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石昌渝)
討論中國小說文體,首先碰到的是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的問題。小說是敘事性散文(清代駢文小說《燕山外史》是極個別的例外),與敘事詩的區別是清楚的,比如陳鴻的《長恨歌傳》是小說,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詩,一個是散文,一個是韻文,雖然同是敘事,但文體的區別一目瞭然。比較不容易區別的是小說與史傳。
小說與史傳都是敘事散文,都同樣有人物有情節有主題,都同樣有作者概述和場景描寫,它們的區別何在?司馬遷的《史記》,抽出一個片斷來,例如《鴻門宴》,那場景描寫有行動有對話有細節,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說與小說沒有分別。但是,盡管它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卻是史傳而不是小說。根據就在它是據實而寫。古代小說,特別是歷史演義小說,其人物和情節也許是有一些歷史依據的,但作者不過是借它們來抒發自己的胸臆,創作中不免要對原來的事實加以選擇,加以強調,加以重組,加以虛構補充,總體上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本質是虛幻的,因此它是小說而不是史傳。明代謝肇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五雜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則進一步指出小說的價值與史傳的價值不同,「小說始於唐宋,廣於元,其體不一。田夫野老能與經史並傳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續金瓶梅集序》)。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是「史貴於文」,小說因其虛妄無稽而長期遭到輕賤,謝肇和丁耀亢理直氣壯地宣稱小說就是虛妄無稽,闡明小說的價值不系於「實」,而系於「情」,從而明辨了小說的文學品格。史傳說真話,小說講假話,真和假,這就是史傳和小說的區別所在。
不過,一進入作品實際,問題又不那麼簡單了。白話小說與史傳的區別很明顯,問題在文言小說系統。縱向來看,唐代以前比較好辦,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小說。古代史志和書目文獻指稱的那個時期的「小說」是別有所指的,並非文學意義的小說。東漢桓譚和班固在處理古代文獻的時候,把那些實錄性質的叢殘小語統稱為「小說」,一部分托古人近於子部而又淺薄者歸在子部,一部分記古事近於史部而又悠謬者歸在史部。這類作品一是實錄,盡管實際上是真偽雜存,但作者是據見聞而錄,不事虛誇和鋪飾,因此,二是文字簡略,篇幅短小,所謂尺寸短書。對這類作品,桓譚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棄之可惜,故列「小說家」類存之,可備治身理家參考,或可廣見聞資考證。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的興盛自有它的社會文化原因,但在文體上是承襲「小說家」,並且成為唐前「古小說」的主要部分。以實錄和短小為特徵的「古小說」充其量只是中國小說的史前形態。進入唐代,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唐代傳奇不避諱虛構,馳騁想像進行鋪敘描寫,實錄的原則放棄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標志小說文體的誕生。傳奇小說的存在,使得「古小說」發生了分化。一支緊跟著史傳走,這就是野史筆記。野史筆記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敘事文,也有說明文和論說文,內容正如明代胡應麟所歸納的有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六類,以後四類為主體的即是野史筆記;另一支在史傳和傳奇小說之間搖擺,它標榜實錄,篇幅也短小,但比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學色彩比較濃厚,這就是筆記小說。虛與實孰多孰少,對它很難作計量性判斷。歷史學寬容一點,可以把它納入自己的范疇,而小說擴大一點,也應該確認筆記小說為小說家族的一員。
再進一步面對一個作品集子,確認是不是小說就要具體分析了。野史筆記的一個集子中也含有傳奇和志怪性質的作品,如唐代《酉陽雜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雜識》就有一些記錄軼事異聞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輟耕錄》中有些篇什則成為後世小說的題材來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會偶然雜有一些精彩的小說,如《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九集》中的《負情儂傳》《珠衫》《劉東山》等;相反,筆記小說集中也會夾雜一些雜錄性質的文字,例如用傳奇小說方法寫成的筆記小說集《聊齋志異》也有一些非敘事性的篇章。出現這種情況,與古代人的「小說」觀念有關。盡管明代中期以後通俗文學家們為小說正名,為小說的地位和發展大聲疾呼,但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對「小說」的看法與桓譚、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變,就是一個明證。兩種「小說」概念的並存,是造成小說與史傳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因。
(節選自《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三、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吳組緗)
我國古代小說理論里頭有很多好的經驗,有些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唐代有個劉知幾,是個史學家,他把史傳文學的經驗總結出來,寫了一部書叫《史通》。他很講究「識」。先秦早就講究「器識」,所謂「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器識,就是心胸開闊,目光遠大。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一部《史記》來呢?他認為,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了萬卷書不行,還要行萬里路。這樣他的見識就多了,心胸就開闊了。中國小說理論的頭一條,要想寫好小說,首先要心胸開闊,眼界寬廣,首先要在「器識」上下功夫。而不能心胸狹窄,眼光如豆,只見個人的眼前的那麼一點東西,要能高瞻遠矚地看問題。
第二條,你要寫好一篇小說,必須要有「孤憤」。李贄說《史記》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太史公有「孤憤」;《左傳》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左丘明有「孤憤」。《水滸傳》為什麼寫得好?施耐庵有「孤憤」。後來許多評論《聊齋志異》《紅樓夢》的,也都說蒲松齡、曹雪芹有「孤憤」。「孤憤」是什麼?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個人的真實感情,個人所獨有的激情。就是你對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有極大的熱情,你自己被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所感動,使你欲罷不能,非要把它寫出來不可。不是為了有名氣,更不是為了稿費。古代寫小說是倒霉的事,哪來的名利!如果你對你要寫的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極大的熱情,沒有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就沒有必要來寫它,而且也寫不好。
第三條,中國小說很講究「真實」。現在,我們的有些評論對於這個寫真實還是起反感。一寫真實就是自然主義了,就是暴露我們社會的黑暗面了,要作反動宣傳了。其實,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打了一次嗝兒,你就不吃飯了?當然,你以寫真實為借口,寫壞小說,我們要批評;但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反對寫真實。怎麼能反對寫真實呢?「真、美、善」三個東西我們都要。可這三個東西並不是平列的,真美善以真為基本。沒有真,你那個美是假美,你那個善是偽善。假美、假善有什麼價值?所以要大膽地寫真實。至於你寫得好不好,那是你的思想觀點、思想感情問題。真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也是小說的生命。沒有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我們要使文藝成為人民的工具,很好地為人民服務,首先要尊重它的性能。真實是它的性能,把真實丟掉了,就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就變成不頂用的東西。過去我們常常把文藝這個性能抹煞了,忽略了。
要講寫真實,很要緊的一條,就是必須深入生活。沒有生活你就胡編亂造,坐在屋子裡想入非非,盡是想當然,那是不行的。《史通》上總結史傳文學一條經驗,拿現成的話說,就是「反映論」。馬克思講過一句話,原話我記不清了,意思是說,我們讀一篇小說,一篇文學作品,要區分哪些是作者主觀世界的東西,哪些是客觀世界的東西。就是說,作品是反映,它是通過作家的主觀來反映客觀,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氣息、歷史面貌。《史通》總結我國的史傳文學,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就像明鏡照物一樣,漂亮的(妍)、難看的(媸)都照出來;像「虛空傳響,清濁必聞」,就同空氣傳播聲音一樣,好聽的(清)、難聽的(濁)都傳過來。這就是真實,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面貌和歷史面貌。這並不是客觀主義,史傳文學是要「寓褒貶」「別善惡」的,就是將善惡褒貶包含在里頭,不是直接說出來的。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春秋筆法也叫「皮里陽秋」。是非、善惡不直接說,通過情節場面,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讓讀者自己去分辨評判。中國詩歌理論中有句話叫作「不落言筌」。言筌就是解釋說明。《史通》標舉一個「晦」字,以與「顯」相對。「顯」是淺露,也就是直截說明;「晦」就是具體敘寫,反對直說。中國文學有這個傳統的信條,就是不允許解釋說明,要通過情節場面,通過形象來表現褒貶。所以「明鏡照物」並不是客觀主義,而是含有褒貶,暗藏著褒與貶。這也是魯迅極力信奉的。有些人不了解此意,作了相反的評價,應該考慮!
由此,《史通》還總結了一條,就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就是說,愛它而曉得它有缺點,憎它而曉得它有所長。正如我們所理解的: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矛盾的統一體,不可能有純粹的東西。好人身上有缺點,壞人身上有長處。這完全符合辯證法。但這不是說沒有善惡、是非之分。所愛、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吳承恩寫《西遊記》,創造了個豬八戒,它是個小農生產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開闊,而且動搖得很厲害,一遇困難就要散夥,回高老莊去。遇到妖魔鬼怪,孫悟空去打,他卻躲起來睡大覺;回來一看,孫悟空快打贏了,他怕功勞全是別人的了,趕快跑過去打幾耙子。他還愛挑撥離間,幾次在唐僧面前說孫悟空的壞話,把孫悟空趕走。總之,這個人的缺點是很多很嚴重的。但我們並不覺得這個人特別可恨,我們小孩看到他就笑,並沒有把他當成敵人來看。為什麼?因為作者還寫了豬八戒的許多更為主要的長處。比如勞而又苦的事情都是豬八戒乾的,長途挑經擔,孫悟空是不幹的;過那個稀柿洞,硬是豬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條路來;妖魔鬼怪把他抓起來,他罵到底,從來不投降的。還有,他鬧情緒是常事,可始終沒有脫離取經隊伍,取經隊伍少不了這么一個人。這就是說,作者在創作豬八戒的時候,是「愛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膽放手地寫得很充分。《水滸傳》寫林沖,寫武松,寫魯智深、李逵,都是採取這種態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國演義》寫曹操,作者是恨他的,把他當作反面人物來寫。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後勝利的還是他。他有很多優點,善於用人,善於識才。抓住一點好處就寫出來,決不掩藏、抹煞。可這些好處,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為一個大壞蛋,不是普通的壞蛋。司馬遷寫劉邦,寫項羽,也持這樣的看法。這就是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寫出真實的人來,寫出有血有肉的人來。《紅樓夢》更是這樣。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寫了她很多缺點;薛寶釵是作者不喜歡的,但也並不抹煞她種種的長處。正因為這樣,《紅樓夢》里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使我們感動。「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這一條經驗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 我們為什麼不能把人物寫得真實起來呢?生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動的新人新事,叫我們一寫,往往就顯得不真實了。
中國小說還講究神似。只寫得形貌真實還不行,還要神似。蘇東坡就講:「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說繪畫只講究外形相似,這個見解同小孩子的見解一樣,太淺薄了,太幼稚了,因此一定還要神似。魯迅先生也講,畫頭發,畫得怎麼細,也不可貴。要緊的是畫神,畫眼睛,把眼睛的神態畫出來。我國古代的小說,都講究形似和神似,更講究神似。《水滸傳》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宋江、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都寫得神似。《紅樓夢》更講究神似,而且寫人與人的關系,也寫得神似。比如說,黃鶯兒,你仔細看看,她必然是薛寶釵的丫環;紫鵑,一看就是林黛玉的丫環;還有,侍書是探春的丫環,入畫是惜春的丫環,一看就有這種特點。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寫得入神了。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寫了五家貴族。每家的人一個個性格不同。可總起來每家各有一個共同的家風,一看就是這家的。我們現在的小說,能寫到這樣子的,還不多。
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美術學院有個同學,他會畫畫,他是主張「寫意」,主張畫神似的。他替我畫像,畫了一個頭,畫了幾筆頭發,再畫了眉毛、眼睛。底下就不畫了。連個輪廓都沒有,鼻子也沒有,嘴巴也沒有。可是掛在宿舍走廊里,大家一看就說這是我。都說,怎麼幾筆就畫得這么像?我說你為什麼不把鼻子畫出來,不把嘴巴畫出來?你把我搞得太不像樣子了。他說,你的鼻子我沒看出特點,嘴巴也沒特點,畫它干什麼?你的特點在上部。因此,就抓住了這個,畫出神似。《紅樓夢》里有很多地方也是這樣寫的。黛玉葬花,一邊哭著,一邊念著葬花詞。賈寶玉隔著好幾十米,在那個山石後面就聽清了,把它一句句,一字字記錄下來。實際生活里這不可能,這就不形似。林黛玉的聲音本來就小,又是哭哭啼啼的,念出來的葬花詞你離那麼遠就聽清楚了?可作者不管這一套,如同剛才說的美術學院的同學給我畫像一樣,他不講形似,要緊的是抓住神似。黛玉葬花,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中一個最精要的東西。為什麼葬花呀?她在憐花。為什麼可憐花?她在可憐她自己,就像一朵花一樣,在那樣惡濁的社會環境里,她這么一個女子,這么一朵美麗的花,就要被摧殘踐踏成污泥了。她想把花埋起來,「質本潔來還潔去」。這就是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的一個要點,一個「意」,一個神。在這種情況下丟開了形似,而只抓神似。黛玉葬花,構成一個盛傳久遠的畫面,就因為它畫了「神」。當然,我是主張要形似的,形似還是基本的。你寫現實題材的小說,不形似不行。不過古代有這個傳統,我們不能反對。可我們要理解,理解以後評論起來就不同。這在詩歌也是如此。杜甫的名句:「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有評論者說寫這棵柏樹太粗;有的又說太高,不符合真實。有高明的論者,就
『玖』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吳組緗讀後感
這個是我復制的 你看看行不?是精精晶晶 的答案
單元提示》:質疑 思辨 瑰怪
《人生的境界》(現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覺解 功利 禪宗 出世 入世
《人是什麼》(當代哲學家趙鑫珊):佇立 萬古恆新 循環不息 抱怨 挑剔 耕耘 無所事事 安謐 格格不入 朝氣蓬勃 光風霽月 生無所息 賦予 往事歷歷 風雨不蝕 根深蒂固 孤獨寂寞 難以言傳 慰藉 追溯 崇奉 憧憬 俟 干癟 熱淚盈眶 斜暉 瞻望 煙靄 伉儷之情 溘然長逝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蹉跎歲月 暮靄
《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當代作家鮑鵬山):無所適從 目不暇接 福祉 消受 手足無措 手舞足蹈 幻化無方 意出塵外 驚魂甫定 朝暾夕月 山重水復 柳暗花明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槁項黃馘 杠桿天下 澄澈秋水 不系之舟 顛沛以之 聚訟不已 轆轆飢腸 清波
《孔孟》(當代歷史學家):形影相隨 至聖 亞聖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悠閑 贊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警惕 斬釘截鐵 毫不遲疑 痛哭流涕 禮尚往來 拜訪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各自為政 篡位 譎詐 克己復禮 恢復 熱忱 改弦更張 草菅人命 獨一無二
第二單元 文藝學論文
單元提示:融會貫通 闡述 闡釋 質疑 舉一反三 考察 火候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當代學者、作家吳組緗):搜集 翰藻 領域 虛構 植根於 脈絡 文意枯索 粗糙 意蘊 妍媸畢露 心驚膽戰 鑒戒 扼殺 崇高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當代美學家宗白華):去粗存精 孤迥 神龍見首不見尾 一鱗半爪 口吻 夔 胄 逼真 累贅 搖曳 洗練
《談中國詩》(當代作家、學者錢鍾書):鑒別力 居高臨遠 純粹 精髓 腐化 簡陋 羨妒 顰蹙 深摯 雄厚 卓然 自成風會 洋溢 容許 歸宿
《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謝冕):核心 不懈 羞窘 掩飾 邂逅 婀娜 繾綣 含蓄 隱喻 抽搐 古董 陶醉 詛咒 精練 際遇 羈旅 潛移默化 晦澀 費解 蝙蝠 愉悅
第三單元 魯迅與《阿Q正傳》
單元提示:畫廊 大名鼎鼎 聚焦 亮相 振聾發聵 激盪 穿越時空 內涵 風趣幽默
《阿Q正傳》(魯迅):名正言順 上諭 僭越 手舞足蹈 確鑿 頰 荒唐 著之竹帛 帖子 國粹 抱歉 籍貫 端緒 渺茫 行狀 間或 舂米 忙碌 瘦骨伶仃 鄙薄 不足貴 口訥 蟲豸 自輕自賤 心滿意足 興高采烈 詫異 擎 熱剌剌 孀 口碑 託庇 醉醺醺 輕蔑 出言無狀 蹌蹌踉踉 奚落 無可適從 深惡痛絕 氣忿 同仇敵愾 蠱惑 忐忑 一無掛礙 尋短 不圖 祓除 縊鬼 賒欠 蹊蹺 怒目而視 不足齒數 勢均力敵 文童落第 視若草芥 赧然 凜然 悚然 欣然 敬而遠之 結怨 河埠頭 茶坊酒肆 素不相能 殊不知 憮然 錯愕 咸與維新 投機 檢點 搗亂 茂才 羨慕 揪 淵源 初雋秀才 拗斷 生辰八字 侮蔑 怦怦心跳 羲皇 逾垣 里應外合 柵欄 懲一儆百 窘急 喝采 咀嚼 非特 遺老(啟蒙 隔膜 孤寂)
《魯迅的生平和創作》(王富仁):
敗落 變故 困頓 幕僚 饋贈 侮辱 勾當 籌措 富國強兵 欺凌 歧視 若無其事 籌辦 復辟 沉滯 噴發 檄文 凄厲 憐憫 冷漠 郁積 扭曲 掙扎 深惡痛絕 阻礙 引人入勝 魅力 微妙 入木三分 覺察 細致入微 潛藏 逶迤 彷徨 冷峻 溫馨 孤傲不羈 蜿蜒 千姿百態 迷離恍惚 奇詭 奇葩 禁錮 摻雜 馳騁縱橫 溫柔敦厚 不容抹殺 交融 女媧 狹隘 脊樑 保障 奴顏媚骨
第四單元 西方現代小說
《變形記》(奧地利弗蘭茨·卡夫卡):
穹形 偌大 熟悉 鍍金 憂郁 晦氣 泛泛之交 戰栗 痴痴獃獃 緣故 一股腦兒 重聽 訓斥 診斷 好吃懶做 黏性 休憩 遺憾 下顎 全神貫注 清脆 如夢初醒 縫隙 挪動 呼嘯 蓬亂 隱匿 猶豫不定 服兵役 冥頑不化 兢兢業業 閑言碎語 飛短流長 精疲力竭 踅 灼傷 天長日久 無暇顧及 駕馭 支撐 為期不遠 遏制 謙恭 強勁 不耐煩 瞅 暈頭轉向 繁瑣 血流如注 薄暮 昏厥 瘸 崩潰 籌措 念念不忘 疲憊不堪 沉寂 積攢 微不足道 迄今為止 羞赧 食不甘味 縱橫交錯 精神渙散 驚詫不已 皺褶 告誡 啞然無語 拯救 無可奈何 瀕臨 泄露天機 蜷縮 細膩 小心翼翼 亂蓬蓬 耽擱 追逐
『拾』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奠基歷經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歷史進入唐代小說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間娛樂消閑。各朝代都有茶館飯店常駐的說話人、說書人,以話本為基礎,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說一段(小說),以吸引客人每天回來聽書,希望保證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