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談我對先秦古代文學的認識 急!
先秦是中國文化萌芽、創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所建構的文化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為歷代尊崇取法的典範。
2、先秦時代的各種文化形態尚融而未劃,所以先秦文學的形態也呈現出文史哲不分、詩樂舞相結合的特徵。
3、先秦文學大體可分為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
3-1夏、商兩代,原始宗教文化居於主導地位,巫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為占卜、祭祀所創作的韻文(如甲骨卜辭)和咒語歌謠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學樣式。
史官是另一類文化傳承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的職能原來也是宗教事務,後來巫史分途,史官的職掌遂偏向人事。《尚書》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歷史散文最早的創作。
3-2周革殷命之後,巫術文化被禮樂文化取代,是所謂「以德代天」。對政治、社會、人生的關切超越了宗教關懷,史官文化崛興,誕生了《左傳》這樣的歷史散文的傑構。一些偉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會理想,出現了《論語》、《老子》等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的作品。
3-3西周時期,學在王官,只有貴族才有受教育的權利。春秋戰國之後,周室衰微,貴族的地位下降而士階層興起;知識傳授突破貴族的壟斷,民間講學之風盛行,是所謂「禮樂下行」。學派蜂起,諸子馳說,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格局。他們主張各異,文學觀念和風格也異彩紛呈,產生了與前代迥異的散文和詩賦。
第一章 上古神話
一、什麼是神話
簡言之,神話即神的故事。它誕生的心理基礎是「萬物有靈」的觀念,通常是為了對自然或社會現象的作出解釋,或者表達征服、改造的願望。神話的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靈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們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們所敬畏。
二、神話的起源
關於神話的起源,通行的解釋是勞動起源說和宗教起源說。前者認為神話產生於初民的勞作生活,後者認為神話由初民的宗教活動誕生。
三、中國上古神話的類型
1、我國上古神話十分豐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來。現有文獻中,《山海經》的神話學價值最大。其餘的零星片段則散見於各種載籍。
2、上古神話可以簡單區別為自然神話和古史神話兩類。前者誕生很早,往往將自然擬人化,包括了最早的山精樹怪之類的物靈神話和較系統的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等等;後者則是歷史的神話化或神話的歷史化,接近於傳說,包括戰爭神話、英雄神話、發明神話等等。
四、神話思維的特徵
1、初民的心智水平尚處於較低水平,還不能明確區分思維主體和客體,在人和自然之間存在一種「互滲」的關系。
2、先民在感知自然時,往往將自然擬人化,形成以我觀物的思維特徵。
3、神話思維是一種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時間、方位等抽象概念依照特定的情感體驗,被表現為各種的神靈及其活動。一部分神話形象則脫離了具體的形象,由不同的物象組合而成。
4、神話思維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
5、神話思維實際上是一種象徵性或隱喻性的思維。神話則是集體意識的產物。
五、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馬克思曾說希臘神話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和武庫,中國神話也同樣如此。
1、神話為後世提供了取用不盡的創作素材。
2、神話的原始思維方式為後世文學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表現手段,而神話世界所創造的原型意象則成為文學血脈中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 《詩經》
第一節 《詩經》的整理和體制
一、《詩經》的整理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又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全書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作品。這些作品產生的地域大體涵蓋今黃河中下游及漢水上游地區。《詩經》的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各個社會階層。
2、《詩經》的編集,大約完成於公元前6世紀。對於編集的情況,後人有「獻詩」、「采詩」、「刪詩」的說法。現在一般認為這些作品是由朝廷樂官整理編選的演唱和學詩的底本。
二、《詩經》的體制和功用
1、今本《詩經》按照音樂類型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有樂曲的意思,《詩經》里的十五國風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為正聲,是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據音樂類型作出的區分。頌,本指祭祀儀式上舞蹈的樣子,引申則專指宗廟祭祀用的舞曲。
2、《詩經》是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實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主要用於典禮、諷諫和娛樂,廣泛應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會等場合,同時也是貴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漢代詩學經學化之後形成的詩教傳統和說詩體系,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形成影響至深。
《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詩大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3、在漢代,《詩經》的傳本有今文的齊、魯、韓詩,合稱三家詩,它們的作者分別是魯人申培、齊人轅固和燕人韓嬰;此外有古文的毛詩,由魯人毛亨、趙人毛萇所傳。後來三家詩相次亡逸,毛詩獨傳。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便是毛詩。
第二節 《詩經》的內容
一、祭祀詩與史詩
二、農事詩
三、燕饗詩
四、怨刺詩
五、征役詩
六、婚戀詩
第三節 《詩經》的文學成就
1、賦、比、興
賦、比、興一般被認為是《詩經》的表現方式,但是關於它們的含義的解釋卻莫衷一是。其中朱熹的說法比較平實,被後世普遍接受。他認為:「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2、章法結構
《詩經》通常採用重章復沓的結構形式。所謂重章,並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羅列一遍,而是改變或替換一些字詞後的復唱。這又有兩種情況,一是字詞雖變而意義相同;一是改變字詞後使詩章間形成意義上的層遞關系。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頡之。
3、句式和語言
《詩經》以四言為基本句式。同時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參差變化,長短自如,比較靈活。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有自然的音樂美。其用韻的基本模式和規律,實際上成為了後代詩歌音韻的圭臬。
此外,《詩經》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詞彙豐富;二是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和疊字的大量運用。如「關關」、「窈窕」、「夭紹」、「參差」、「踴躍」、「綢繆」、「差池」、「黽勉」、「委蛇」等等。這些特色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更細膩地傳達出詩人曲折細微的情感和物象的姿采。
第四節 《詩經》的地位和影響
1、《詩經》開創了抒情詩的傳統。
2、《詩經》樹立了關注現實的「風雅」精神。
3、《詩經》建立的比興傳統,構成後世文學表現的基本手法。
第三章 先秦歷史散文
我國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發達,記載歷史事件的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產生,甲骨卜辭和殷商銅器銘文是我國最早的記事文字,《尚書》和《春秋》提供了歷史散文的不同體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我國敘事文學的傳統。
第一節 從卜辭到《春秋》
1、我國散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它們的記事比較簡單,不成系統。極少數敘事比較完整,敘事要素齊全,可以視為先秦敘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時期的銅器銘文,由簡入繁,篇幅加長,內容更加復雜,具備了一定的敘事規模。
3、《尚書》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文集,以記言為主,是商周記言史料的匯編。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盤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國記言文之祖。《尚書》的文字古奧,正如韓愈《進學解》所說:「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尚書》的文誥結構完整,單獨成篇,語言技巧較之卜辭和青銅銘文顯著成熟。對後代官方文書的體式有深刻影響。
4、《春秋》本是周代史書的通名,後來特指魯國國史。它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的歷史。《春秋》按時間順序編排歷史事件,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傳說孔子曾經筆削《春秋》,但有人認為孔子只是用它來教授弟子。它的記事有法度,但都很簡略,彷彿現代的新聞標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敘事散文。
5、《春秋》全書貫穿維護周禮,正名定分的思想。這種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訴諸議論文詞,而是通過史實的排比,以及含蓄嚴謹的措辭方式來表現。這就是所謂以一字寓褒貶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第二節 《左傳》
一、《左傳》的成書
1、《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左傳》是為《春秋》作傳解的著作,作者是左丘明,但後人對此頗有疑義。
2、《左傳》的記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訖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與《春秋》重合。大約成書於戰國早期,編定者應是一位儒家學者。
3、《左傳》當時即有寫本,長期單行,與《公羊傳》《穀梁傳》並稱《春秋》三傳。西晉以後經傳合一,成為今日所見的面貌。
二、《左傳》的史觀
1、《左傳》繼承了《春秋》懲惡揚善的良史精神,站在儒家的立場上總結歷史經驗,對歷史人物和事件作出評價,為後人提供歷史的借鑒。
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傳》傑出的思想特徵,體現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念,也是當時社會現實和思潮的反映。人本精神是對神權意識的顛覆,《左傳》提出了「民為神主」的觀點;民本思想則表現為對民意的重視,表達民為邦本,民重君輕的觀點。
三、《左傳》的敘事
《左傳》雖然是一部歷史著作,但是它記事詳贍,文采生動,與質朴無文的《春秋》、《尚書》大不相同。它的敘事特色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看:
1、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化。
文學性的剪裁,是說它既敘述了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又善於使所傳達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帳式的記述。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說《左傳》在敘述史實時常常藉助於人物形象的描寫,描繪他們的言語、行為和彼此之間的關系,有的甚至帶有小說、戲曲的色彩。
2、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
《左傳》雖然未以人物傳記的形式記錄歷史,但是在敘述歷史事件時十分注重刻畫人物。其中如曹劌、先軫、弦高、子產、晏嬰等等都是很生動的形象。更可注意的是,《左傳》不僅能夠寫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多個側面,有的甚至能夠寫出人物性格的發展。
《左傳》主要運用對話、行動來表現人物,而絕少描寫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的特徵。
3、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左傳》以擅長敘寫戰爭著稱,它記錄了春秋時期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而往往注重對雙方戰前謀劃的敘述。如晉楚城濮之戰前錯綜復雜的外交策略的鋪陳,即是一例。而描寫戰場的場面則以簡潔生動見長。如晉楚邲之戰,寫被楚軍擊潰的晉兵爭舟渡河,自相攻殺,結果「舟中之指可掬」,倉皇之態畢現。
《左傳》的敘事和寫人,運用了很多細節描寫,極為傳神。如秦晉崤之戰後,晉襄公放走了秦國的三帥,元帥先軫大怒痛斥,「不顧而唾」,表現了他的深謀遠慮和暴躁性格。又如晉楚邲之戰,晉軍逃兵的兵車陷進坑中,追擊的楚人教他們抽去車前橫木,又教他們拔掉旌旗,去除車軛,輕裝出逃。晉兵一邊逃跑,一邊回頭嘲笑楚軍,說自己不向楚兵經常吃敗仗,所以才沒有逃跑的辦法。這個細節把晉軍的慌亂狼狽,楚軍的從容悠閑,以及晉軍的戲謔可笑,統統表現得惟妙惟肖。
4、《左傳》還善於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如陰飴甥對秦穆公的答辭,既承認晉國曾經有負於秦國,又表明晉國上下同仇敵愾,絕不屈服;既表示晉人對晉惠公被俘的憂戚,更闡明了秦國必須釋放晉惠公的道理。深入對方的內心,把握其心理,言辭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當,使對方不得不折服。其他如《燭之武退秦師》、《知罃對楚王問》、《呂相絕秦》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左傳》的這些文學成就,對後世文學,尤其是小說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節 《國語》和《戰國策》
一、《國語》
1、《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之事,是各國史料的匯編。以記言為主,故稱《國語》。相傳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靠。
2、《國語》的記言文字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面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生動活潑而富於形象性。
3、《國語》雖以記言為主,但是並沒有單純的議論文或者語錄,而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間,在敘事技巧、情節構思和人物塑造上時有成功
B. 古代文學史【急】
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產生發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 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歷史事件中表現出的褒 貶分明的傾向性,對我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先秦敘事散文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我國古代小說常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串聯情節,特別重視對故事起因、過程、結果的完整描寫,並以 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追敘事件的起因,以預敘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結局。這些 都是《左傳》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敘事傳統。第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敘事散文中已初具規模。我國古代小說主要通過描寫人物個性化的言行, 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性格,而較少長篇的外貌描寫、心理 描寫,而這正是《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寫人的共同特點。第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是受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示。這不僅 是指諸如《東周列國志》之類以先秦敘事散文為題材的作品,同時,古代小說大 量採用歷史題材,也和我國敘事文學最初成果是產生在歷史著述中不無關系。【希望能幫助到你 望贊或採納 謝謝 】
C. 先秦散文對後世敘事文學的影響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敘事散文,對後代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的敘事傳統和語言藝術對史傳文學、散文、小說創作的滋養,尤為明顯。
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史記》體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漢紀》、《資治通鑒》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先秦敘事散文記述歷史事件時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左傳》、《戰國策》高超的寫作藝術,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偉大的史傳文學著作《史記》就吸收了《左傳》、《戰國策》的寫作技巧,對其中的一些史實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少數特別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動就直接錄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等繼承了《左傳》開創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他們不僅是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其作品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作品。《左傳》的敘事藝術,如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的重視,對歷史時間故事化的描寫,歷史事件的敘述條理井然而又富於變化等等特點,在後代史傳文學中都有充分體現。《左傳》簡練蘊藉的語言風格,為後代史家所繼承,而《史記》的奇詭文風,顯然與《戰國策》的辯麗恣肆有直接關系。總之,先秦敘事散文是我國史傳文學最初成就,其沾溉後世,不言而喻。
先秦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成為後世散文寫作的楷模。秦漢以後,《左傳》的文章一直為人所喜愛,尤其是唐宋以來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傳》,並把它作為學習對象。韓愈《進學解》說他「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傳》。宋人把《左傳》與《史記》、韓文、杜詩相提並論,同作為文學範本。情韻豐富的《左傳》散文,也深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對《國語》語言藝術的贊譽,歷來甚多。柳宗元盡管曾作《非國語》批評《國語》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還是認為「其文深閎傑異」,其為文即以《國語》為法。漢初散文,尚有戰國遺風,賈誼、鄒陽等西漢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顯看出《戰國策》文風的余緒。這種影響持續不斷,在蘇洵、蘇軾等後代作家的散文中,還可以體味到先秦敘事散文的神韻。《戰國策》的文章,對漢賦的產生也起過促進作用。漢賦主客問答的形式,鋪張揚厲的風格,都可以看出對《戰國策》的借鑒。
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產生發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歷史事件中表現出的褒貶分明的傾向性,對我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並且,《左傳》、《國語》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對事件進行評述,在文言小說如唐宋傳奇、《聊齋志異》等書中被直接借鑒,就是在明清白話小說中,也有明顯的痕跡。其次,先秦敘事散文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我國古代小說常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串聯情節,特別重視對故事起因、過程、結果的完整描寫,並以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追敘事件的起因,以預敘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結局。這些都是《左傳》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敘事傳統。第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散文中已經初具規模。我國古代小說主要通過描寫人物的個性化的言行,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性格,而較少唱片的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而這正是《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寫人的共同特點。第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是受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示。這不僅是指諸如《東周列國志》之類以先秦敘事散文為題材的作品,同時,,古代小說大量採用歷史題材,也和我國敘事文學最初成果是產生在歷史著述中不無關系。
D. 先秦敘事散文中哪一部作品文學性最強
先秦歷史散文中,最有文學性的應當是《左傳》和《戰國策》
《左傳》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第一,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情節化.《左傳》敘事的濃厚的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富有文學表現力的剪裁功夫,另一個是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情節化.如《鄭伯克段於鄢》.第二,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左傳》在敘寫歷史事件時卻注重刻畫人物.第三,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它往往注重對雙方戰前謀劃的敘述.第四,《左傳》還善於敘寫外交辭令.
戰國策》從文學角度觀之,自有其獨到的特色:
第一,鋪張辯麗,誇飾恣肆的風格.第二,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第三,摹繪人物,形貌畢肖.第四,引譬設喻,善用寓言.
文學性最強的應當是,《孟子》與《莊子》
因為孟軻的為人,本不像孔子那樣深沉莊重,而是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反映在文章里,就不僅僅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罵,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文字通俗流暢,無生硬語,又喜歡使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這樣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富有氣勢.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咄咄逼人,橫行無阻.
《孟子》的文學性,還表現在它善於用形象幫助說理.有時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雞犬放(逃逸),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時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都成為後世常見的成語.
《孟子》的散文對後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善於用文學手段達到實用目的,對於既主張以文載道,又重視文學的美感,喜歡在說理中包蘊個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為絕好的典範.試看韓愈的文章,雄肆而嚴整,喜用排比,博喻,與孟文關系最大.
孟軻關於個人修養以及如何理解古詩的一些看法,對後代文學批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這里"氣"指一種光明正大的意氣情感.後世的文氣說(主要討論作家才性與文章風格的關系)即由此發展而來.他又說,讀古人之詩,要"知人論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闢的見解,為後世文學批評中重要的原則.
《莊子》:第一,奇幻譎詭的想像.第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畫.第三,細膩逼真的描寫.第四,諧趣和諷刺橫生.
E. 先秦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先秦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最早階段,豐富多彩,斑駁燦爛的先秦文學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大部分也都體現了華夏范圍內由分裂而尋求統一的基本時代特徵。
在這一階段里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有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先導的古代神話和古代歌謠,有標志著我國文學光輝起點的《詩經》,有作為後代史傳體文學和小說、戲劇濫觴的歷史散文,有體現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之局的諸子散文,有我國寓言文學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楚辭》。

(5)先秦敘事散文對我國古代小說擴展閱讀: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第一頁,文學伴隨著原始社會人們的勞動、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產生,並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至周代而蔚為大觀。詩歌、散文、辭賦等文學形式一應俱全,散文中史傳散文、諸子散文和應用散文已有明確的分界。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出現大動盪、大變革、大改組的形勢,文學普遍具有實用性,或為具體社會問題而發,如《詩經》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或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判斷歷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為現實社會提供借鑒,如史傳散文的定是非,決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決實際社會問題,如諸子百家為拯救社會而各陳己見;或自怨而生,抨擊現實政治,如屈原之作《離騷》。
F. 先秦散文和敘事散文的影響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敘事散文,對後代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的敘事傳統和語言藝術對史傳文學、散文、小說創作的滋養,尤為明顯。
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史記》體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漢紀》、《資治通鑒》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先秦敘事散文記述歷史事件時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左傳》、《戰國策》高超的寫作藝術,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偉大的史傳文學著作《史記》就吸收了《左傳》、《戰國策》的寫作技巧,對其中的一些史實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少數特別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動就直接錄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等繼承了《左傳》開創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他們不僅是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其作品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作品。《左傳》的敘事藝術,如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的重視,對歷史時間故事化的描寫,歷史事件的敘述條理井然而又富於變化等等特點,在後代史傳文學中都有充分體現。《左傳》簡練蘊藉的語言風格,為後代史家所繼承,而《史記》的奇詭文風,顯然與《戰國策》的辯麗恣肆有直接關系。總之,先秦敘事散文是我國史傳文學最初成就,其沾溉後世,不言而喻。
先秦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成為後世散文寫作的楷模。秦漢以後,《左傳》的文章一直為人所喜愛,尤其是唐宋以來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傳》,並把它作為學習對象。韓愈《進學解》說他「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傳》。宋人把《左傳》與《史記》、韓文、杜詩相提並論,同作為文學範本。情韻豐富的《左傳》散文,也深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對《國語》語言藝術的贊譽,歷來甚多。柳宗元盡管曾作《非國語》批評《國語》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還是認為「其文深閎傑異」,其為文即以《國語》為法。漢初散文,尚有戰國遺風,賈誼、鄒陽等西漢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顯看出《戰國策》文風的余緒。這種影響持續不斷,在蘇洵、蘇軾等後代作家的散文中,還可以體味到先秦敘事散文的神韻。《戰國策》的文章,對漢賦的產生也起過促進作用。漢賦主客問答的形式,鋪張揚厲的風格,都可以看出對《戰國策》的借鑒。
G. 請同學們想一想,先秦敘事散文中的小說元素有哪些
秦歷史散文中,最有文學性的應當是《左傳》和《戰國策》
《左傳》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第一,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情節化.《左傳》敘事的濃厚的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富有文學表現力的剪裁功夫,另一個是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情節化.如《鄭伯克段於鄢》.第二,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左傳》在敘寫歷史事件時卻注重刻畫人物.第三,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它往往注重對雙方戰前謀劃的敘述.第四,《左傳》還善於敘寫外交辭令.
戰國策》從文學角度觀之,自有其獨到的特色:
第一,鋪張辯麗,誇飾恣肆的風格.第二,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第三,摹繪人物,形貌畢肖.第四,引譬設喻,善用寓言.
文學性最強的應當是,《孟子》與《莊子》
因為孟軻的為人,本不像孔子那樣深沉莊重,而是自傲自負,鋒芒畢露,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反映在文章里,就不僅僅從邏輯上說明道理,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罵,絕不作吞吞吐吐之態;文字通俗流暢,無生硬語,又喜歡使用層層迭迭的排比句式,這樣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富有氣勢.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咄咄逼人,橫行無阻.
《孟子》的文學性,還表現在它善於用形象幫助說理.有時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雞犬放(逃逸),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時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都成為後世常見的成語.
H. 簡述先秦敘述散文的發展歷程
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 《史記》體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漢紀》、《 資治通鑒》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先秦敘事散文記述歷史事件時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左傳》、《戰國策》高超的寫作 藝術,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偉大的史傳文學著作《史記》 就吸收了《左傳》、《戰國策》的寫作技巧,對其中的一些史實略加改動便加以運用。少數特別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動就直接錄入。司馬遷、班固、陳壽、 范曄等繼承了《左傳》開創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 他們不僅是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其作品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作品。《左傳》的敘事藝術,如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的重視,對歷史事件故 事化的描寫,歷史事件的敘述條理井然而又富於變化等等特點,在後代史傳文學中都有充分體現。《左傳》簡練蘊藉的語言風格,為後代史家所繼承,而《史記》的奇譎文風,顯然與《戰國策》的辯麗恣肆有直接的關系。總之,先秦敘事散文 是我國史傳文學最初成就,其沾溉於後世,不言而喻。
先秦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傳》、《國語》、《戰國策》 等,成為後世散文寫作的楷模。秦漢以後,《左傳》的文章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尤其是唐宋以來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傳》,並把它作為學習對象。韓愈《進學解》說他「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傳》。宋人把 《左傳》與《史記》、韓文、杜詩相提並論,同作為文學範本。情韻豐富的《左 傳》散文,也深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對《國語》語言藝術的贊譽,歷來甚多。柳宗元盡管曾作《非國語》批評《國語》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還 是認為「其文深閎傑異」,其為文即以《國語》為法。漢初散文,尚有戰國遺風, 賈誼,鄒陽等西漢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顯看出《戰國策》文風的余緒。這種影響持續不斷,在蘇洵、蘇軾等後代作家的散文中,還可以體味到先秦 敘事散文的神韻。《戰國策》的文章,對漢賦的產生也起過促進作用。漢賦主客 問答的形式,鋪張揚厲的風格,都可以看出對《戰國策》的借鑒。
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產生發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 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歷史事件中表現出的褒 貶分明的傾向性,對我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並且,《左傳》、《國語》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對事件進行的評述,在文言小說如唐宋傳奇、 《聊齋志異》等書中被直接借鑒,就是在明清白話小說中,也有明顯的痕跡。其 次,先秦敘事散文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我國古代小說常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串聯情節,特別重視對故事起因、過程、結果的完整描寫,並以 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追敘事件的起因,以預敘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結局。這些 都是《左傳》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敘事傳統。第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敘事散文中已初具規模。我國古代小說主要通過描寫人物個性化的言行, 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性格,而較少長篇的外貌描寫、心理 描寫,而這正是《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寫人的共同特點。第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是受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示。這不僅 是指諸如《東周列國志》之類以先秦敘事散文為題材的作品,同時,古代小說大 量採用歷史題材,也和我國敘事文學最初成果是產生在歷史著述中不無關系。
I. 如何理解先秦為我國倆千多年前間的文學奠
先秦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最早階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在這一階段里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有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先導的古代神話和古代歌謠,有標志著我國文學光輝起點的《詩經》,有作為後代史傳體文學和小說、戲劇濫觴的歷史散文,有體現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之局的諸子散文,有我國寓言文學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楚辭》……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
先秦文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以及楚辭。
一、上古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不可能全部保存下來,現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還能看到零星記載。
上古歌謠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是我們的祖先在進行生產勞動時歌唱的口頭丈學。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和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源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各種勞動和生活,為我國後代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並以無比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我國的文學史。
二、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它是通過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現遠古時代人民的斗爭精神和可貴的探索精神的一種原始時代的文學形式。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左傳》、《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始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發明創造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神話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後世作家有積極影響,為後世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它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對後世作家的浪漫主義創作起了積極作用。
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三、上古歌謠導引出中國詩歌的最早源頭,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產生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國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宗廟之音。《詩經》靈活運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兩個部分。
四、先秦敘事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先秦敘事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先秦敘事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秦說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先秦說理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源泉。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楚辭》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楚辭在藝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總體來說,先秦文學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傳統,它對後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特有的魅力,昭示著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