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說的敘事特點是什麼(寫作)
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概括,通過敘述人的語言來描繪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開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藝術的反映和表現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可以是具體的描寫,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也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也可以側面烘托。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時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小說的特點】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 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小說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為模特兒,綜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跡,如魯迅所說:「人物的模特兒,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任何一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典型的鏡子,看到、理解許多人的面目。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終,有起有伏,並有一定發展過程的,因而小說情節的展開,也是有段落,有過程的。這個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還有序幕和尾聲。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小說與作文一樣,也注重描寫和選材。一部好的小說就總能讓人身臨其境,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作者總是能以優美的文筆、生動的描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把這個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里。以上說的是傳統小說的一些特點。
Ⅱ 請問敘事學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小說的敘事特徵又是什麼主要包括那幾個方面
1 「敘事學」一詞最早是由托多羅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發表的《〈十日談〉語法》中寫道:「……這部著作屬於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事學,即關於敘事作品的科學。」實際在此之前,敘事學的研究設想和理論輪廓已經相當完整。敘事學的產生是結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雙重影響的結果。結構主義強調要從構成事物整體的內在各要素的關聯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別是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從共時性角度,即語言的內在結構上,而不是歷時性角度、歷史的演變中去考察語言,這種研究思路對敘事學的產生起了重大影響
2、 敘事學的發展也給當代小說創作實踐帶來了重大影響。新時期小說特別是先鋒小說,無疑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敘事革命。在他們的小說里,故事真實這一傳統觀念被打破,作者在敘述中對虛構的故事進行自我顛覆,甚至敘述者直接出面點破故事的虛構過程。馬原是這種由故事轉向敘事的肇始者,敘事時間突破了故事時間的自然程序而獲得自由。80年代以來小說在敘事上另一大顯著變化表現在敘事視角上,傳統現實主義全知全能式的視角轉移到敘事者所處的內視角,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引導敘事,或者採取內外視角交叉、多元敘事視角達到對全知視角的判離和超越。
3、上面有講
Ⅲ 有哪些小說寫女主從小被帶去研究,什麼事都不懂一直生活在研究所,然後女主穿越過去遇到男主。1V1,身
神秘嬌妻,別兇猛 靈夜雨著
Ⅳ 關於網路穿越小說研究的外文文獻
看了各種各樣的網路小說 近六年
在我看來
網路穿越小說應該就國內迴文學反響最為強烈吧
如果硬答要去找些 外文文獻翻譯
那還不如找些 相關的哲學理論作為支撐
像 社會需求 人性慾望 事物存在價值作為佐證
再者國內網路小說可不止穿越紅火
像起點的男主玄幻、官場文
晉江、紅袖的總裁、職場、小白文
瀟湘的女尊、女強以及虐心文
等等
網路文學本身流行是相通的
在整個網路文學面前穿越實際太單薄
對於長年看網路小說的我來說
穿越只能算網路文學的小入門
Ⅳ 穿越小說主要是依據什麼樣的構思抒寫出來的
隨便什麼都可以,可以因為一首歌,一句詞。重點看你的靈感!這類型的總是天馬行空。
Ⅵ 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的介紹
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本書用敘事學、價值現象學、接受美學、精神分析學、文化人類學、比較文學等方法,從性別話語、影像化、經典建構與時尚話語等方面,對當代小說情愛敘事進行了多維透視與研究,揭示了情愛問題在小說敘事中的深層內涵及其內在動因。【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周志雄,1973年生,湖北黃岡人。2004年畢業於山東師范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在《魯迅研究月刊》、《文藝爭鳴》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有多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合著有《沂蒙文化與現代沂蒙文學》。現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Ⅶ 關於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生存敘事的研究現狀
論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指導教師:賀仲明 作者:張樂樂
摘要:
對嚴歌苓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進行研讀和思考,體察作者怎樣從女性形象入手,探究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文化環境中的人性,通過塑造性情各異的女性形象表明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從而關懷人生。
關鍵詞:嚴歌苓 女性形象 人性 關懷
嚴歌苓是我欣賞的一位當代華文女作家。她自己本身的經歷就是一部傳奇。五十年代初,她生於上海,十幾歲當了兵,學過舞蹈,數次隨部隊進藏巡迴演出,踏進那片神秘的土地,還經歷過共和國動亂時代的末期風雲。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她強烈要求去前線做一名特派記者,目睹了許多生與死、血與火的場面。她三十歲才開始學習英語,之後移民美國,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學習寫作,獲碩士學位。在國外,她拒絕依靠有錢親戚的資助,勤工儉學,當過餐館服務員、保姆……她的經歷對她的寫作氣質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江南女子的敏銳和細膩,在她作品中發揮到了極致,她所經歷的時代和曲折豐富的情感體驗,又在她的人格構建中列印著苦難意識和悲情意蘊,使她的作品透露出女性作家少有的廣度和深度,既客觀、冷靜,又有調侃似的幽默。出國之前,她寫了三部長篇小說,已是作家協會會員。出國之後,短片小說《少女小漁》、《女房東》、《海那邊》、《紅羅裙》頻頻摘取了台灣文學各種大獎的桂冠,長篇小說《扶桑》、《人寰》、《一個女人的史詩》、《第九個寡婦》在美國、台灣或內地都取得了較大的反響。
為什麼喜歡嚴歌苓呢?是因為她的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女性形象,引起同樣是女性的我的某種共鳴嗎?是因為她作品涉及到綿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領域,讓讀者不由地隨著她簡練優美形象的文筆進入一個又一個未知的世界和心靈?還是因為被稱為新移民作家的她通過作品帶給我一種新異的價值標准和文化氣息,讓我警醒呢?
下面,談談嚴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給我的一些思考。
女性形象的基本類型和特徵——邊緣人,體現出作者獨特的價值判斷。
正如她所說「我是一個來自中國內地的年輕女人」①,她的作品中也活躍著一批中國內地的女性,她們生活在不同的時空領域,身份、性格迥異。按地域、時代來看,有跨度百年的新老移民,如扶桑、小漁、海雲,在大洋彼岸演繹著自己的掙扎沉浮;有20世紀30年代河南農村的寡婦葡萄,有用一生守護愛情的女話劇演員田蘇菲,她們無視身邊的一場又一場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心中的「聖地」;有《白蛇》中的孫儷坤、《雌性的草地》中牧馬班的姑娘們、《天浴》中的文秀等,為讀者展現出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觸目驚心的文革畫面;還有生活在當代的農村女子潘巧巧,被拐賣而淪落風塵,用她短暫的悲劇的一生,演繹著處於轉型期的大陸人,人性與利益、慾望的爭奪……
嚴歌苓1980 年在哥倫比亞藝術學院學習時,不但接受了嚴謹的英文寫作的訓練,而且開始吸收西方世界「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對「人」的價值觀的透視,開始用西方文藝理論的價值判斷來重新審視「東方人類」。 「這些『中國女人』,首先有一個「中國」的身份,就帶有西方社會對古老東方的『弱族』判斷,再加上一個『女人』又是一層中國父權社會的凌越歧視,雙重的『 壓迫』感造就了她筆下更為『弱上加弱』的女性人物形象」 ⑴。不管是哪個時代的移民,還是生活在大陸的各色女子,她們的身份、思想都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判斷相去甚遠,她們都是遊走在社會主流之外的邊緣人。作品中,這些女性人物,在各種文化、政治、觀念的夾縫中磨礪輾轉,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豐富深邃的「人性」,引起讀者深深的悲憫之情。
從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人性,關懷人生。
文學就是人學。馬克思認為人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總和。當嚴歌苓用文學的形式,再現客觀生活的原態,表達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和對生命意義的終極叩問時,她選擇了怎樣一個視角和鍥入口呢?
在談到以大陸文革為題材的作品時,嚴歌苓曾說:「我到了國外之後,發現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寫的。我不想控訴某個人。我只想寫這樣一段不尋常帶有荒謬的歷史運動,讓我們看到一種非凡的奇怪的人性。我對人性感興趣,而對展示人性的舞台毫無興趣。」 她還說,「女人比男人有寫頭,因為她們更無定數,更直覺,更性情化。」也許在嚴歌苓眼中,女性更敏感,通過女性這一斑,可窺見全豹吧。
嚴歌苓筆下的女性人物有一個共性,就是她們都有一點點遲鈍,有一點點缺心眼,是邊緣的,弱勢的。可就是邊緣弱勢的女性卻如一滴水一樣折射出豐富復雜的現實和人性。
《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的小菲,她對愛很執著,不管社會對她的丈夫是如何的定性,如何的貶低與批判,打入十八層地獄,簇擁在丈夫身邊的同性異性都「樹倒猢猻散 」,她都死心塌地地愛他、崇拜他。甚至慶幸於這個剝奪了丈夫一切權利榮譽,使丈夫依賴於自己的動盪時代。她對他的愛是一種本能的、直覺的愛。這種愛古典,原始,是與現在的功利社會隔絕的,像羅密歐和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
與這樣的愛比起來,現在的「愛」顯得猥褻和卑劣。在《扶桑》中嚴歌苓有一段有關「出賣」的感言:「人們認為你在出賣,而並不認為我周圍這些女人在出賣。我的時代和你的不同了,你看,這么多女人暗暗為自己定了價格:車子、房產,多少萬的年收入。好了,成交。這種出賣的概念被成功的偷換了,變成了婚嫁,這些女人每個晚上出賣給一個男人,她們的肉體像貨物一樣聾啞。這份出賣為她換來了無憂無慮的三餐,幾櫃子的衣服和首飾,不止這種出賣,有人賣自己給權勢,有人買給名望。有人可以賣自己給一個城市戶口或美國綠卡。有多少女人不再出賣?一一難道我沒有出賣?多少次不甘願中,我在男性的身體底下躺得像一堆貨?那麼,究竟什麼是強奸與出賣?」② 現代社會離婚、婚外戀,一夜情,「才貌雙全榜大款」,「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種種名目繁多的錢、權、性交易屢見不鮮,很多女人不是因為愛,是因為利益而出嫁。她等於買給這個男人,是一次性批發的,而妓女是零售的。「所以別去指責那些零售的,因為你是批發的。」
這真是正中時弊,而且超出了性別職業的限定。許多人不敢這么講,不敢坦然面對,而嚴歌苓卻很坦誠的喊了出來。這不僅表現了她的大膽,敢於直面現實,更是一種對人類生存現狀的文化關懷。
《第九個寡婦》中葡萄在這一點上和田蘇菲很相似,她的公公被土改隊定性為地主惡霸,被槍斃,但葡萄不為所動,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還剩一口氣的公公從刑場背回藏在紅薯窖中,一藏就是近30年。在別人看來,葡萄有點不知時局、執迷不悟的感覺,但卻表現出一種最本色的善良與大愛。 也許在作者眼中,這是人最自然的本質,沒有被文明制度污染的本性。現在,我們回顧這段經歲月淘洗後的歷史,關於階級、政治、解放、地主惡霸這些觀念顯得陌生,這段歲月顯得荒誕和殘忍,但王葡萄身上所表現的善良與大愛,卻美得炫目,以她蒙昧的行為方式,影響著當代人對信仰、對責任的反思,體現了其獨有的文學與社會價值,深深地震撼著我們,並引起我們的深思。
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本質在於人的自由選擇。那麼作為新移民的女性又是怎樣的選擇的呢?在以移民為題材的作品中,文化錯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旨。一方面,他們割斷了與母語文化相連的臍帶,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在新大陸上植根,適應異族文化的價值規范。
《花兒與少年》通過一個中國家庭的解體和一個美國家庭的建立,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與沖突,揭示了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征服和壓抑,以及弱勢文化的抗爭和自守。10 年前,30多歲的前舞蹈演員徐晚江,為了擺脫眼前的生活困境,也為了尋求所謂的「幸福生活」,在無奈與憧憬的矛盾心境中,選擇了離開她深愛的丈夫和兒子九華,帶著4歲的女兒踏上了「新移民」的人生旅程。徐晚江這一女性作為一個弱勢文化中的弱者,承受著文化的錯位和失去自由所帶來的身心壓力。丈夫老瀚夫瑞把她當成財產的一部分,晚江「自由地」選擇了「不自由」,用這種不自由換來豐裕的物質生活。她與路易(瀚夫瑞的兒子)的關系是若即若離的,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跨越最後的「雷池」,但那隱秘的心理活動和肌膚相親的情調,卻已明顯地超出了繼母與養子的關系。特別是路易為晚江捶背的場景,「一萬種不可能使她和他十分安全。發生的只是肌膚和肌膚的事;肌膚偷著求歡,他們怎麼辦呢?肌膚是不夠高貴,缺乏廉恥的……是怪不得他們的。」明明是自己在偷歡,卻認為是肌膚在偷換,明明是自己不夠高貴,卻認為肌膚缺乏廉恥,這種自欺欺人式的開脫和安慰,是「天理」與「人慾」激烈交鋒的心理表徵。在靈與肉的撞擊中,我們彷彿聽到了人性的嘆息和呻吟。晚江最後終於無法忍受掩飾與說謊,決定一了百了地與瀚夫瑞攤牌。但她沒有勇氣與美國丈夫面談,於是寫了一封信,通過掛號的方式寄到自己家裡。奇怪的是決定命運的信卻遲遲沒有出現,晚江陷入了焦急不安地等待中。這說明晚江的不自信和猶豫。她厭倦了這種「奴隸」般的生活,可又對優越的生活和社會地位不舍與留戀。小說結尾,瀚夫瑞灑上香水,暗示他想與晚江同房,晚江也開始洗漱,迎合瀚夫瑞的欲求,連她自己也覺得迷茫。她自己無法主動地把握自己的命運,最後心靈迷失,無所歸屬。
晚江的內心世界,如一朵奇葩,一層一層次第展開,又交錯纏繞,把讀者挾裹著,卷進同樣的迷失與掙扎。
女性形象擔負著批判和拯救,但也透露出作者的一定程度的認同和妥協。
嚴歌苓從「文革」中一路走過的少年記憶使她過早地看到浩劫下急劇凸顯的復雜人性。再加上西方世界「文藝復興」以來形成的關於「人」的價值觀的影響,她堅信「人在哪裡,哪裡就是文化和文學的主流」③,「 決心從足夠的層面和角度,來旁證、反證『人』這門學問。」(同上)嚴歌苓認為女性身上固有的品行是雌性,是人性中最為原始本真的一部分,雌性的被壓抑和扭曲通常隱含著人性的缺失。一個不能讓雌性有著本應有的歸屬的時代也不會產生健全的人性,進而引申出對時代的強烈控訴,呼喚能讓雌性自然綻放的寬容的時代環境。
《雌性的草地》就是誕生在這樣的反思與呼喚中。「文革」中,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0 歲的青春少女組成了女子牧馬班,懷著荒誕的理想,庄嚴地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大草原上,從事著令男子都覺繁重的工作。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她們漸漸的自覺不自覺地退卻了外表的雌性特徵,長出了一張張飽經風霜的年輕老臉,但青春萌動的雌性本能卻不可遏制,由於失去了正常的實現渠道,只能以變態扭曲的方式來發泄。老杜用不合適的馬鞍和與身材魁梧的柯丹的一場場廝打來發泄她自己也不甚明了的情慾的沖動。渴望離開草地擺脫蒙昧落後的毛婭,卻被整個集體所排擠和孤立,為了證明對理想的不背叛,毛婭堅決地嫁給了當地的藏族人,葬送了自己畢生的幸福。而沈紅霞則完全消退了雌性特徵,作為荒誕理想的殉道士,徹底扼殺了自己的人性,也壓抑著牧馬班其他成員的人性。在那個瘋狂的年代,一切生命的性都是理想准則的對立面。
「多年後,我們聽說那個指導員叔叔把牧馬班裡的每一個女孩都誘奸了。這是對女孩子們的青春萌動殘酷、恐怖,卻又是唯一合理的解決。」④
「當時我感到她們存在的不很真實,像是一個放在『理想』這個培養皿里的活細胞;似乎人們並不拿她們的生命當回事,她們所受的肉體、情感之苦都不在話下,只要完成一個試驗。」「這個試驗以失敗告終。『性』毀掉了這個一度榮耀的集體。」(同上)
嚴歌苓認為,自己在寫《天浴》時還帶有控訴的情緒,但在寫《穗子物語》時拉開了距離,雖然寫的都是悲劇,「但全是嘻嘻哈哈講的」,那是更高境界的批判,更冷靜理性、更犀利深刻。
《灰舞鞋》中通過15歲的女兵穗子的初戀描寫,揭露了人性的險惡和醜陋。穗子對年輕軍官邵冬駿的愛是純潔、熱烈、真摯的。「每天在日記本上為他寫一首情詩,還給他寫兩頁紙的信,全是「永遠」、「一生」、「至死」之類的詞」。而邵冬駿卻對這樣停留在精神層面的中學生似的「愛」不滿足,「幾天前冬駿忽然問她:『能不能把一切都給我?』他那封信字跡格外笨拙,每一筆畫卻都下了很大手勁,讓十五歲的小穗子看出他的反常。」這引起了穗子的不安和委屈。她約邵冬俊在大家看電影的時候溜出來,說清楚。她哪裡知道她的戀人早已被嫉妒她的副分隊長高愛渝,這個「活潑、豐滿、騷情的連級軍官」所色誘,背叛了她,並為她設下了一個惡毒的陷阱。在錯位的年代中,一切都在錯位,穗子自然萌生的少女純潔的情愫變成了「腐化」和「犯賤」,人之間互相的傾軋詆毀,成了對組織忠誠表現……人與人之間充斥著猜忌、仇恨與互相利用和背叛。
但穗子在曾指導員披著溫情面紗的啟發鼓動式的審問中,輕而決絕地說了聲「沒有」,堅持著少女的忠貞和真誠,如污泥中婷婷玉立的一支荷花,悠悠地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香。這少女變得聖潔起來,如一尊漢白玉的塑像,與她所處的時代環境形成了觸目驚心的反差。
嚴歌苓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少是在逆境當中成長的起來的女人,成了這個男權社會當中弱勢中的更弱者。但是,她們的精神和靈魂卻是偉大的,很有力量的,無論在什麼時候,內心都是主動的、強大的、堅忍的。就女性角度來看,與生俱來的母性犧牲和奉獻精神使她們在兩性關系中本能地充當了保護和給予的角色,這種無私的給予越過世俗貞操的觀念,躲過文明道德的譴責,上升為「女神」「地母」的形象⑵,寬容地接受了人性的弱點,用母性衍生的善良大度彌補被損壞的世界。嚴歌苓認為男人,破壞了世界,一次一次對世界造成創傷。女人總是療傷者,總是在一片廢墟上耕種、紡織,把世界又重新的建起來。這就是女人的更強處,她們多麼堅韌。她們使生生不息的現象能夠得到一再的實現。
《少女小漁》中,面對清清潔潔的小漁,原本無恥齷齪的義大利老頭「悄悄找回了遺失了很久的一部分他自己,那一部分的他是寧靜、文雅的」⑤。《扶桑》就是最具母性的女人,面對無求無欲的扶桑,暴戾的大勇放下了仇恨和罪惡,用生命償還了血債。扶桑藏起美國男孩克里斯在參與輪奸她時,被她扯下的一枚銅紐扣,從未告訴他她掌握的這一罪證,而是「讓那或許永遠不實行的懲罰永遠懸在他的生命上,永遠籠罩著他的良心」,克里斯被扶桑古老的東方地母形象所感染,「克里斯還想到自己的一生,被扶桑改變的一生。他一生都在反對迫害華人……成了個中國學者……」⑥。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嚴歌苓筆下那些面對生存處境移位,在世界、文化、性別多重邊緣掙扎的女性角色中,透露出一定程度的對西方主義和父權制度的認同和妥協。
嚴歌苓謳歌東方女性的傳統美德——溫順、謙卑、堅忍、善解人意。把這種美德命名為「母性」,包涵著受難、寬恕,和對於自身毀滅的情願。但是一個東方女性,在西方主流文化和父權制度雙重擠壓下,不奮起反抗,甚至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像扶桑般全面迎合,甚至倒退回不會思維的原始狀態,這是一條可以走的自我救贖之路嗎?在嚴歌苓的移民文學創作中,女性不僅沒有找到突圍或顛覆中心的有效策略,相反她們找到了使自己安於被欺凌現狀的良法——麻木+幻想中了。也許這是作為女性的嚴歌苓的傷感和矛盾的吧。
嚴歌苓,這位「窺視人性之深,文字歷練之成熟」的作家,她的創作不僅在海外文壇樹立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且也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也注入了簇新的因子。她從「我是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年輕女人」出發,關注女性本質、女性境遇,書寫著在文化與性別身份的焦慮中艱難求生的痛苦而真實的人生體驗。「在黑暗的年代,知識分子經常被統一民族的成員指望挺身代表、陳述、見證那個民族的苦難」⑶。對於有著長期海外居住經歷的嚴歌苓來說,她堅守著知識分子的立場,用她的敏感描畫著,在大洋的那邊對著這邊深情地微笑。
Ⅷ 求一本小說的名字,主角從現代穿越到未來,出現在一個研究室里然後和
是新九滅重生,主角是岳陽,在街邊拿了一本秘籍,修煉後也順帶帶朋友梁超一起裝逼一起飛,後去了寺廟穿越到未來。認識了一個美女軍官,發現在未來自己被梁超奉武神,開始了統治三界之旅
Ⅸ 外國關於小說敘事學研究的著作,最好是網路小說敘事學著作
小說敘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