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哈利·波特》小說中有哪些不易察覺的動人的細節
不易覺察的動人情節細節
哈利望著他們投在他身邊地板上的影子。羅恩昨晚一時大顯紳士風度,堅持讓赫敏睡在沙發墊子上,所以她的側影比羅恩的高,她的胳膊彎著搭在地板上,手指距離羅恩的只有幾英寸。哈利猜測他們或許是手拉手睡著的,這想法讓他感到莫名的孤獨。
還有全書最後一句話,All was well.
我記得在第七部出來之前就有好多關於結局悲喜向的討論。最後這樣的結尾我覺得是最好的,不戲劇化,很真實很自然。
我們愛的人離開了,小天狼星,鄧不利多,盧平,唐克斯,弗雷德,多比,斯內普教授,但是哈利和金妮的家庭,羅恩和赫敏的家庭,韋斯萊的大家庭,甚至未來小泰德盧平和維多利亞的家庭,還有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那麼多新生的面孔,他們都在。連和德拉科都從兒時的宿敵,後來一起經歷過生死,到現在在火車站送孩子上學碰面時平淡地一點頭。
這個世界受過很多,很嚴重的創傷,但最終都會平靜安詳地運行下去。
All was well.
後來羅琳說喬治娶了安吉麗娜。重溫HP時看到弗雷德邀請安吉麗娜作舞伴時那種神采飛揚的樣子,是最戳我淚點的一幕。
不易覺察的動人人物性格細節
盧娜.沃夫古德:潤物無聲
人們叫她「瘋姑娘」。
瘋狂也許不是壞事。當哈利被《預言家日報》描寫成一個騙子時,她給了哈利信任;當哈利沉浸在看見死亡的恐懼中時,她給了哈利安慰,當霍格沃茨需要被保衛時,她響應了赫敏用金幣發出的號召,當哈利造訪她的家時,她已經被抓走了,但她那「友情」的鏈子依然撫慰著哈利因戰爭而疲憊的心靈,在布滿陰霾的晚霞中留給哈利最後一點溫存。
盧娜,永遠不著邊際,永遠雲淡風輕,永遠像春風化雨,滋潤著每一個願意看她「發瘋」的人。她能一語道破令人不愉快的真相,但她很少這樣做。她看到的,想到的,其實遠比她說出來的多。當她對哈利說,失去的,總會回到我們身邊,那一刻,她不是盧娜,她是羅伊娜?拉文克勞。
萊姆斯.盧平:勇者無淚
當詹姆和小天狼星趾高氣昂地從人們面前走過,他只是微笑著跟在身後;當斯內普「無意中」泄露了他是狼人的秘密,他只是淡定地收拾行裝;當芬里爾?格雷伯克以咬人為樂時,他堅定地站在鳳凰社的陣營;當哈利罵他是不敢承擔責任的懦夫時,他在收音機里對哈利說,我們會跟你在一起。他有一萬條理由可以墮落向黑暗,但他只因一條理由堅守著光明。愛,可以讓任何人成為勇者。 他沒有工作,受人歧視,還要忍受比月經還准時的每月一次的煎熬,凄涼、鄙夷、窮困始終包圍著他,讓他差一點失去接受愛情的勇氣。但他從未退縮,從未動搖,從未流淚——因為他是勇敢者,盡管在月圓之夜,他會用撕心裂肺的嚎叫,宣洩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納威.隆巴頓:忠誠無限
十七年前的夏天,他與哈利的命運擦肩而過,哈利成了「救世之星」,而他,只是納威.隆巴頓。鄧布利多告訴過他關於戰斗的計劃嗎?沒有。可他是鄧布利多軍里最忠誠的一個,無條件地為他戰斗。哈利告訴過他關於魂器的秘密嗎?沒有。可是他在認為哈利已經死去的時候,依然為他進行著抗爭。為何分院帽會選擇他,為什麼要把他放進格蘭芬多?為何哈利會選擇他,為什麼要讓他去殺死最後一個魂器?為何格蘭芬多的劍會選擇他,為什麼會落在他的手中?因為在最後,當所有人面對黑暗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所有人面對殺戮膽戰心驚的時候,當所有人面對死亡泣不成聲的時候,他對哈利說,你知道嗎,我們都會戰斗下去。
小天狼星.布萊克:守望無悔
他可能到死都沒分清誰是詹姆,誰是哈利,或者說那對他來說都是一回事。他知道哈利擔心他的安危,於是他給了哈利那面鏡子,這是他與詹姆聯絡的方法——可惜,哈利不是詹姆,哈利對夢境太過信以為真。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當漫長的十二年囹圄歲月之後,那落難的貴族,已是力不從心。哈利為了救他而身陷危機,他又為了救哈利而獻出生命。也許,當讀者看到他在陰暗的山洞裡靠吃老鼠過活時,也許,當讀者看到他不顧攝魂怪的威脅潛入霍格沃茨時,也許,當讀者看到他為自己的無用武之地而感到羞愧時,也許,當讀者看到他把哈利當做詹姆時,每個人都會知道,結局,註定是這樣的。鄧布利多是哈利的信心,羅恩是哈利的溫暖,赫敏是哈利的靈魂,而他,是哈利的守望者,是哈利的父親。誰都可以後悔,誰都可以拋棄哈利,父親,卻不可以。當他在天國見到詹姆,他可以驕傲地說,尖頭叉子,我對得起你了。
阿不思.鄧布利多:回頭無岸
他說過好多至理名言。「人們容易原諒別人的錯誤,但很難原諒別人的正確。」「面對黑暗,人類害怕的只是未知。」「真相是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相信什麼。」
他打敗了格林德沃,成了無敵的長老魔杖的主人;他保護了霍格沃茨,在黑暗的年代裡守衛著最後的光明;他教導了哈利,告訴哈利關於愛的真諦。他被稱為當世最偉大的魔法師,他是正義的化身,是力量的源泉,是哈利心中信仰的圖騰,是所有熱愛光明的人眼中永遠翱翔的鳳凰——人生至此,可謂了無遺憾。可是,當他在岡特舊宅里戴上回魂石做成的戒指,當他在山洞裡喝下致命的葯水,他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忘記,他發現自己永遠無法解脫。那一刻,他才是真正的阿不思.鄧布利多,一個褪盡光環,洗盡鉛華的凡人。有些錯誤註定無法彌補,有些悔恨註定無法磨滅,有些選擇註定無法被原諒,有些眼淚註定無法被拭去。他老了,他已是英雄遲暮,殘陽如血。該逝去的,總歸要逝去呵。
都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是他回頭,卻找不到自己的彼岸。
西弗勒斯.斯內普 :國士無雙
他死了。呵呵,人都要死,那也沒什麼。可是莉莉愛過他嗎?伏地魔信任過他嗎?哈利原諒了他嗎?鄧布利多利用了他嗎?直到死,他也不知道這些答案。我有的時候真的很不明白,他為什麼會愛上莉莉?他為什麼要加入食死徒?他為什麼在知道鄧布利多安排了哈利的死亡之後還忠誠於他?他為什麼永遠不要讓哈利知道他是關心他的?真是個奇怪的人呢。可這才是西弗勒斯?斯內普,乾乾凈凈,轟轟烈烈,沒有半點拖泥帶水。既然他愛的人永遠不會愛上他,既然他親手葬送了他愛的人生命,那就讓他做一個沒有愛的人吧!於是他對哈利說「摔斷胳膊也要交作業」,叫赫敏是「讓人忍無可忍的萬事通」,諷刺羅恩「實心到在這間屋裡幻影移形半步也不能」,他「害」了小天狼星,他「殺」了鄧布利多,他「傷害」了喬治,他「出賣」了哈利,他幾乎已經成功地隱藏了他的愛,他幾乎已經成功地讓所有人都恨他,他承受的那一切,鄧布利多也未必承受得了吧。可惜那頭高貴的銀色牝鹿,終於還是泄露了他全部的感情,讓他惹來無數眼淚。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並不難,難能可貴的是忍辱負重,續絕興滅。可惜的是,直到他死,他也不知道,他為之奮斗的一切,會有結果嗎!當他離開這個世界的剎那,他所能抓住的最後的溫存,只是那雙墨綠色的眼睛。當緊緊盯住哈利的、也是莉莉的眼睛時,你看到了什麼,西弗勒斯?你看到莉莉了嗎?你看到她對你的愛了嗎?你看到當年青梅戲竹馬的年紀里,那個盪著鞦韆的女孩,沖你微笑了嗎?「阿不思.西弗勒斯,我用兩任霍格沃茨校長的名字給你起了名。他們其中一個就是斯萊特林,而他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勇敢的人。」這是莉莉的兒子對你的評價啊,你聽見了嗎,西弗勒斯?當哈利.波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你在哪裡的天涯海角啊?
『貳』 與都鐸王朝的興衰有關的名著
都鐸王朝歷時119年,沒人活那麼長。英國作家沃爾特司各特的小說《肯納爾沃思堡》以及維多莉亞荷特的小說《深宮孽海》都是以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為背景的。
『叄』 《亨利八世的「愛情」》晚秋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亨利八世的「愛情」》晚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中國近年來宮廷小說大熱,西方的影視作品也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起宮廷的八卦是非,這之中著名的「殺妻癖」國王亨利八世的故事無疑是改編劇中最熱門的題材。邁入21世紀後,最先將歷史小說《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搬上銀屏的是BBC,據說同名電視劇曾在英國紅極一時。美國的Showtime馬上看到了商機,一番精心打造之下,一部華美恢宏的《都鐸王朝》便風光上檔了。借著《都鐸王朝》的大熱,頗有幾分女性宮廷小說味道的電影版《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以其豪華的明星陣容華華麗麗地殺上了大銀幕,拿獎意圖很明顯。雖然歷史上的亨利八世有點「慘不忍睹」甚至可以說是「面目可憎」,但好在藝術永遠是「高於生活」的,就像歷史永遠不會讓八卦愛好者們失望一樣,影視作品也總是會無比慷慨得滿足甚至是縱容我們的YY愛好。對比三部劇,在我眼中最帥的亨利自然是我已經「痴迷」了N年的「詹姆斯 萊斯 邁爾斯」(《都鐸王朝》),最漂亮的安妮絕對是電影版《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中的「娜……
『肆』 鯊鯊比亞寫過那些小說
意林七彩校園系列·意林:琥珀之約
媚物說·美人障(上)
媚物說:美人障(下)
『伍』 莎士比亞有什麼好看的小說
四大悲劇
《哈姆萊特》(1601)
《奧瑟羅》(1604)
《李爾王》(1606)
《麥克白》(1606)
歷史劇
《理查三世》(1592)
《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
《亨利五世》(1599)
喜劇
《仲夏夜之夢》(1596
《威尼斯商人》(1597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
《無事生非》(1599)
《第十二夜》(1600)
其他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
《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
《暴風雨》(1611)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年) 以寫作歷史劇、喜劇為主,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奧賽羅 》、《 李爾王 》、《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喪失理智,幻想以讓權分國來證明自己不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1608~1613)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
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馬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聖者,鳳凰和斑鳩等。
成就和影響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台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像來彌補舞台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里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 - 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余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為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為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辟了廣闊天地。
最後一點不得不提的是_____
莎士比亞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為塞萬提斯、威廉·莎士比亞和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都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內斯、佛拉吉米爾·納博科夫、約瑟·普拉和曼努埃爾·梅希亞?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
版權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
經典台詞有:
1.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死亡,那是個問題。)
3.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4. 成功的騙子,不必再以說謊為生,因為被騙的人已經成為他的擁護者,我再說什麼也是枉然。
5. 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6 美滿的愛情,使鬥士緊綳的心情鬆弛下來。
7 太完美的愛情,傷心又傷身,身為江湖兒女,沒那個閑工夫。
8 嫉妒的手足是謊言!
9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10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11 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的。
12 因為她生的美麗,所以被男人追求;因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獲。
13 如果女性因為感情而嫉妒起來那是很可怕的。
14 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15 女人不具備笑傲情場的條件。
16 我承認天底下再沒有比愛情的責罰更痛苦的,也沒有比服侍它更快樂的事了。
17 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
18 聰明人變成了痴愚,是一條最容易上鉤的游魚;因為他憑恃才高學廣,看不見自己的狂妄。
19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他自己愚笨。
20 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21 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22 勤勞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奮一生,可永遠長眠。
23 女人是被愛的,不是被了解的。
24 金子啊,,你是多麼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丑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
25 目眩時更要旋轉,自己痛不欲生的悲傷,以別人的悲傷,就能夠治癒!
26 愛情就像是生長在懸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氣。
27 全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台,所有紅塵男女均只是演員罷了。上場下場各有其時。每個人一生都扮演著許多角色,從出生到死亡有七種階段。
28 在自己還得不到幸福的時候,不要靠櫥窗太近,盯著幸福出神
『陸』 《亨利八世》最新txt全集下載
鏈接:
《亨利八世》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首次出版於1623年。
『柒』 波琳家的遺產和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是同一本小說嗎
《波琳家的遺產》和《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是同一本小說.
波琳家的遺產的作者是[英] 菲利帕·格里高利 ,而電影《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菲利帕·格里高利創作的同名暢銷小說,裡面是一個充滿了轉折與骯臟交易的故事,講述的是波琳家是如何利用他們的女兒去獲得亨利八世的傾心的。
整個故事發生在了一個引人入勝、滿是肉慾世俗的宮廷世界中。一對 姐妹花,瑪麗和安妮·波琳,在她們那極具野心的父親和叔叔的安排下,以提升家族的地位、權力與榮耀為己任,被送進宮向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大獻殷勤,只求獲得國王的喜愛,從此走上通向榮華寶貴的光明大道。
一開始,瑪麗得到了亨利八世的喜愛,並成為了他的情婦,甚至不惜為他懷上了私生子。可是更加聰明的安妮卻一直從旁密謀策劃,不顧姐姐瑪麗已經對亨利八世動了真情,她決定把眼光放在更偉大的利益上,除非自己成為英國女王,否則她是不會放慢自己的腳步的 ,當波琳家的兩個女孩為了國王的愛情而相互殘殺的時候,英國卻也處在了四分五裂的危機當中。先不管這里最終會有什麼樣戲劇性的結局,但有一點是永遠都不可能改變的,那就是波琳家的兩個姐妹最終從彼此那裡找到了力量和忠誠的含義,她們會因為無法抹去的血緣之情,而永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是由賈斯汀·查德維克執導,斯嘉麗·約翰遜、娜塔麗·波特曼主演的一部電影。
『捌』 凱瑟琳·帕爾的佚事
1782年,一個名叫約翰·羅卡斯特(John Locust)的紳士在休德利堡禮拜堂的廢墟中發現了凱瑟琳王後的棺槨。他開啟了棺材並進行了觀察,歷經234年,她的屍體在一個出奇的好的環境中得以保存。據說她的一支胳膊仍然白皙且潤澤。他取了她幾縷頭發後,封閉了棺槨並且重新安置在墓中。
在此10年後,她的棺槨又被多次開啟。1792年一群醉漢甚至回葬時還將棺槨上下顛倒,並且行事粗魯。當1817年官方正式開啟的時候,只剩下了一句骷髏。她的遺骨被移往白金漢公爵的墓地,那時他的家族擁有這個城堡。幾年後,約翰·斯科特爵士(Sir John Scott)重建禮拜堂,並為凱瑟琳王後營造了一個適宜的祭壇及墓穴。
凱瑟琳的部分著作可以在女性作家項目(Women Writers Project)中找到。 凱瑟琳·帕爾的肖像,之前曾被認為是簡·格雷[3]凱瑟琳第一次出現在銀幕是在1933年亞歷山大·科達(Alexander Korda)的名作《亨利八世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中,查爾斯·勞頓(Charles Laughton)扮演國王,女演員埃弗利·格雷格(Everley Gregg)扮演凱瑟琳·帕爾。這部電影沒有試圖描繪歷史上凱瑟琳的特質,而是將她的形象渲染成一種有保護心過重的、愛嘮叨的喜劇效果。
1952年,一部以浪漫化視角描寫托馬斯·西摩追逐伊麗莎白一世的通俗電影《年輕的貝斯》(Young Bess)中,斯圖爾特·格蘭傑(Stewart Granger)扮演西摩,琴·西蒙斯(Jean Simmons)扮演伊麗莎白,銀幕傳奇德博拉·克爾(Deborah Kerr)扮演凱瑟琳·帕爾。
1970年,在BBC一部90分鍾的電視劇《凱瑟琳·帕爾》(Catherine Parr,是六集電視劇《亨利八世的六個妻子》的最後一集)中,凱瑟琳由羅莎莉·克拉奇利(Rosalie Crutchley)扮演,基思·米歇爾(Keith Michell)扮演亨利八世。在這部劇中,凱瑟琳對信仰的熱愛及理性的力量得到了凸顯。克拉奇利隨後還在1971年描寫伊麗莎白一世生活的六集電視劇《伊麗莎白·R》(Elizabeth R)的第一集中扮演凱瑟琳·帕爾,格倫達·傑克遜(Glenda Jackson)是這部劇的主演。
1973年,芭芭拉·利-亨特(Barbara Leigh-Hunt)在《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妻子》(Henry VIII and his Six Wives)中扮演的凱瑟琳較有威嚴,這部劇中基思·米歇爾再次扮演亨利八世。2000年,詹尼弗·威格莫爾(Jennifer Wigmore)在針對青少年觀眾的美國電視劇《伊麗莎白:都鐸王朝的紅玫瑰》(Elizabeth: Red Rose of the House of Tudor)中扮演凱瑟琳·帕爾。一年後,卡洛琳·林托特(Caroline Lintott)在戴維·斯塔基教授(Professor David Starkey)關於亨利八世的王後的紀錄片中扮演凱瑟琳。
2003年10月,兩集英國電視劇《亨利八世》(Henry VIII)中,凱瑟琳由克萊爾·霍爾曼(Clare Holman)扮演。她的戲份相對較少,在這部劇的第二部分中,主要集中描述珍·西摩和凱瑟琳·霍華德的故事。
2007年3月,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上演了A.E.霍奇納(A. E. Hotchner)劇本創作獎獲獎作品《Highness》。這部作品是描述凱瑟琳·帕爾的生活及與亨利八世和她的繼女伊麗莎白一世的關系的。
她還是一些小說的主題,如《第六個妻子》(The Sixth Wife),在一些小說中則是配角,如Matthew Shardlake mystery,Revelation。
在Showtime的劇集都鐸王朝(The Tudors)的第四季也是最後一季中,凱瑟琳由女演員朱莉·理查德森(Joely Richardson)扮演,該劇於2010年春首播。
凱瑟琳是作家Cynthia Harrod-Eagles的歷史小說《摩蘭王朝》(The Morland Dynasty)第二卷《黑暗玫瑰》(The Dark Rose)中的重要角色。女主角納內特·摩蘭(Nanette Morland)被教導要站在凱瑟琳一邊,並且在凱瑟琳當了王後之後對她有了重新認識。 在流行的傳說中,凱瑟琳作為一個妻子更像她丈夫的護士。這種說法產生於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家及原女性主義者愛格妮思·斯特里克蘭(Agnes Strickland)的作品中。這種臆測在戴維·斯塔基(David Starkey)的書《六個妻子》(Six Wives)中被質疑。他指出,因為亨利八世有數目龐大的醫生專為他的手和腳服務,並且凱瑟琳希冀生活得極具王後威嚴,這種說法對都鐸王室來說是有含混的猥褻意味的。凱瑟琳·帕爾在電影及電視中經常被比她大很多的女演員扮演,實際上她30歲出頭就與國王結婚,去世時也不過36歲。
凱瑟琳的理智、道德正直、熾熱的宗教諾守、強烈的忠誠與奉獻精神為她在史學家中贏得了許多追慕者。包括戴維·斯塔基,女權主義活動家卡倫·林德西(Karen Lindsey),安東尼亞·弗雷則夫人(Lady Antonia Fraser),艾莉森·維爾(Alison Weir),卡羅利·埃里克森(Carolly Erickson),艾莉森·普洛登(Alison Plowden)及蘇珊·詹姆斯(Susan James)。 凱瑟琳·帕爾是瑪麗·路克(Mary Luke)的傳記小說《常青藤王冠》(The Ivy Crown)的主要人物,1984年出版 卡羅利·埃里克森(Carolly Erickson)的《亨利八世的最後一個妻子》(The Last Wife of Henry VIII)講述了凱瑟琳·帕爾生活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