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三大小說之王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
拜託 三蘇不是寫小說的
B. 現代文學之父叫什麼,有什麼成績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郭沫若(1892――1978) 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生於四川樂山沙灣,1897年春入家塾「綏山山館」,8歲時塾師教讀唐詩和司空圖《詩品》,後來他關於詩的見解大體還受著《詩品》的影響。9歲左右開始學作對句及五言、七言試帖詩,喜歡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歡杜甫,更有點痛恨韓退之。剛滿13周歲,即入樂山縣高等小學寄讀。把《史記》讀了一遍,「很喜歡太史公的筆調」。1907年秋升入嘉定府中學,林琴南的翻譯小說是「所嗜好」的一種讀物,對其「後來文學傾向上有決定的影響」。此間,「喜歡讀的書是《莊子》、《楚辭》、《文選》、《史記》、嚴幾道譯的《天演論》、《群學肆言》」,並「特別喜歡《莊子》」。1910年2月,投考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三年級插班學習。民國元年(1912), 經考成都高等學校理科、報考天津陸軍軍醫學校,最終在長兄的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14年1月中旬抵達東京,經過半年的努力,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備班醫科,成為中國的官費留學生。到1915年7月,升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第三部醫科,與在第二部工科的成仿吾相識。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的德語課,由於教員以文學士居多,把他決心拋棄的文藝傾向又挑撥煽動了起來,而且使舊文藝和新文藝深深地結合了。因為德語課而喜歡歌德,進一步熟悉斯賓諾莎,由當時日本的「太戈爾」熱而喜歡太戈爾,便和哲學上的泛神論(Pantheism)思想接近。泛神論思想不僅影響他的詩歌創作和對中國古代神話的認識,還表現在他對先秦諸子思想的論述中。1918年8月,免試升入在福岡的九州帝國醫科大學。1919年9月發表新詩。在福岡4年半的學醫生活,基本上被其詩歌創作、文學活動所取代,完完全全「鳧進文藝的新潮」,走上「棄醫從文」之路。與田漢、宗白華通信討論詩歌創作、人生道路,與郁達夫、成仿吾方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往返於日本、上海之間,出版白話詩歌集《女神》,翻譯出版《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太戈爾、海涅、惠特曼、雪萊等人的詩文,發表詩劇、歷史劇作。堅持到1923年3月,在九州帝國大學醫科畢業,獲醫學士學位。當時有人高薪聘其為醫生,但卻被拒絕。4月,攜眷回國,到達上海。1926年3月郭沫若自上海赴廣州,應聘為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即文科學院長)。6月,投筆從戎,參加北伐。任北伐軍政治部宣傳科長(上校軍銜)。7月出征,8月,晉升為政治部副主任(中將軍銜)。1927年3月,蔣介石秘密委任其為「總司令行營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則決定脫離蔣介石,寫成《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發表。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郭沫若遭蔣介石政府通緝,再次東渡日本。此一去,海外十年,郭沫若一連寫下《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卜辭通纂》、《古代銘刻匯考》、《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殷契粹編》等重要學術論著,奠定了他在甲骨文、青銅器研究領域的崇高學術地位。學術界以「四堂」----羅雪堂(振玉)、王觀堂(國維)、郭鼎堂(沫若)、董彥堂(作賓)並稱。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黨南京政府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郭沫若即「別婦拋雛」秘密回國。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0月下旬,撤離武漢,輾轉長沙、桂林,於年底到達重慶。1940年9月,三廳被撤銷。10月,重新組建文化工作委員會,繼續擔任主任之職,並請回三廳原班人馬。此間,郭沫若一方面寫下大量政論性的文章,另方面又在學術研究上寫出《屈原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甲申三百年祭》、《歷史人物》,在文藝創作上推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等歷史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1949年--1959年,連選連任世界保衛和平理事會副主席(主席為約里奧·居里)。在50-70年代的20餘年間,發表了學術論著《奴隸制時代》、《管子集校》、《替曹操翻案》、《李白與杜甫》和一些文物考古論文,以及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討論《再生緣》及其作者的一系列論文等,並主編了《甲骨文合集》、《中國史稿》等。
C.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
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變「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 其意指「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也就是所謂的「殘叢小話」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概念出現於漢代,西漢劉歆編的《七略》中已有「小說家」 的明確類目。桓譚在他的《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說,近取譬論,以作短書, 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既說明小說的形態特點是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說事,又 強調了它的社會功用。東漢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中進一步明確了小說的內涵及特點: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漢書 藝文志》中,小說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後一家。 綜合漢人對小說的理論,大致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小說的內容來自民間傳說,屬「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是不符合「大道」、不見 於經典的瑣聞雜說或神怪故事。 2.小說的形態特色是「殘叢小語」,即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誇張的虛構手法,因此具 有生動性和形象性。 3.通過說故事或敘事對生活進行指導,既具有傳奇性又具有知識性和說教性。 一、中國古代小說與神話的關系 小說究其根本,應來源與神話與傳說。明代胡應麟說《山海經》是「古今語怪之祖」(《少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典籍中獨具風貌的作品,自古被稱為「奇書」,此書共十八卷,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 《山經》以紀五方山川為綱,系之以古史、草本、鳥獸、神話、宗教等內容;《海經》 除著錄地理方位之外,還記載遠方異人的狀貌和風俗,夾雜著大量的神話片段。 《山海經》是錄著我國古代神話最多的一部典籍,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西王 母」、「黃帝與蚩尤之戰」、「鯀禹治水」等。是孕育後世小說的胚胎。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山海經》乃「小說之最古者爾」。 西晉太康年間出土於河南汲縣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傳》,以相當可觀的篇幅描寫了周 穆王以造父為馭者、以河伯為副車,驅八駿巡行天下。《穆天子傳》代表著神話向小說的過 渡,並開了後世英雄傳奇的先河。 中國的神話有一個歷史化和宗教化的過程,神話人物常會被逐漸納入帝王家譜和宗教神 譜,反映這種變化的,在中國小說史上有一種由神話過渡到「仙話」的現象。仙話更多地表 現了後世人的理想和慾望。這表現了小說一方面吸取神話的幻想,一方面,又開始脫離神話 那種先民心理,回歸到現實的人情。 二、中國古代小說與子書的關系 古代小說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目錄中一般屬子部,故稱子部小說。 《晏子春秋》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簡潔完整,語言清新流暢,許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說的敘事特點,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諸子為了形象地闡明道理,往往用寓言來說事。這些寓言既具有諷諭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已具有小說的特點。 《孟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韓非子》中的寓言,諸如「和氏璧」、「買櫝還珠」、「自相 矛盾」。《莊子》中的寓言如「皰丁解牛」、「匠石運斤」、「佝僂者承蜩」等。宋代黃震說莊子 是「詼諧小說之祖也」。 三、中國古代小說與史書的關系 從《左傳》開始,史家在著述歷史的時候,便常雜以流傳民間的遺聞佚事,使歷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敘事完整翔實,並運用逼真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使歷史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 動。如:出亡中的晉公子重耳,諫假道的宮之奇,哭師的蹇叔等。 《戰國策 齊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說是一篇很生動的小說。 從《左傳》到《史記》、《漢書》,這些歷史散文都證明了「史有詩心、文心」的觀點。 同是,它們的敘事方式、結構形態、語言技巧也常常的影響了中國小說文體的發育、發展。 此外,中國小說中也有一些被稱為「野史」的作品長期竄入史書的領域,如《吳越春秋》, 是一部採用虛構手法的小說,而不是史書。 從《左傳》開始的史學,的確是「小說之祖」。
D.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作家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5、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參考資料來源1: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2:網路-墨子
參考資料來源3:網路-孫武
參考資料來源4:網路-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5:網路-屈原
E. 現代文學史上的6位「文學之父」是誰
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這個都要介紹太……整個一部現代文學史啊,一萬字怎麼說得清楚。
試試——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郭沫若(1892――1978) 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生於四川樂山沙灣,1897年春入家塾「綏山山館」,8歲時塾師教讀唐詩和司空圖《詩品》,後來他關於詩的見解大體還受著《詩品》的影響。9歲左右開始學作對句及五言、七言試帖詩,喜歡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歡杜甫,更有點痛恨韓退之。剛滿13周歲,即入樂山縣高等小學寄讀。把《史記》讀了一遍,「很喜歡太史公的筆調」。1907年秋升入嘉定府中學,林琴南的翻譯小說是「所嗜好」的一種讀物,對其「後來文學傾向上有決定的影響」。此間,「喜歡讀的書是《莊子》、《楚辭》、《文選》、《史記》、嚴幾道譯的《天演論》、《群學肆言》」,並「特別喜歡《莊子》」。1910年2月,投考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三年級插班學習。民國元年(1912), 經考成都高等學校理科、報考天津陸軍軍醫學校,最終在長兄的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14年1月中旬抵達東京,經過半年的努力,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備班醫科,成為中國的官費留學生。到1915年7月,升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第三部醫科,與在第二部工科的成仿吾相識。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的德語課,由於教員以文學士居多,把他決心拋棄的文藝傾向又挑撥煽動了起來,而且使舊文藝和新文藝深深地結合了。因為德語課而喜歡歌德,進一步熟悉斯賓諾莎,由當時日本的「太戈爾」熱而喜歡太戈爾,便和哲學上的泛神論(Pantheism)思想接近。泛神論思想不僅影響他的詩歌創作和對中國古代神話的認識,還表現在他對先秦諸子思想的論述中。1918年8月,免試升入在福岡的九州帝國醫科大學。1919年9月發表新詩。在福岡4年半的學醫生活,基本上被其詩歌創作、文學活動所取代,完完全全「鳧進文藝的新潮」,走上「棄醫從文」之路。與田漢、宗白華通信討論詩歌創作、人生道路,與郁達夫、成仿吾方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往返於日本、上海之間,出版白話詩歌集《女神》,翻譯出版《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太戈爾、海涅、惠特曼、雪萊等人的詩文,發表詩劇、歷史劇作。堅持到1923年3月,在九州帝國大學醫科畢業,獲醫學士學位。當時有人高薪聘其為醫生,但卻被拒絕。4月,攜眷回國,到達上海。1926年3月郭沫若自上海赴廣州,應聘為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即文科學院長)。6月,投筆從戎,參加北伐。任北伐軍政治部宣傳科長(上校軍銜)。7月出征,8月,晉升為政治部副主任(中將軍銜)。1927年3月,蔣介石秘密委任其為「總司令行營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則決定脫離蔣介石,寫成《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發表。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郭沫若遭蔣介石政府通緝,再次東渡日本。此一去,海外十年,郭沫若一連寫下《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卜辭通纂》、《古代銘刻匯考》、《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殷契粹編》等重要學術論著,奠定了他在甲骨文、青銅器研究領域的崇高學術地位。學術界以「四堂」----羅雪堂(振玉)、王觀堂(國維)、郭鼎堂(沫若)、董彥堂(作賓)並稱。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黨南京政府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郭沫若即「別婦拋雛」秘密回國。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0月下旬,撤離武漢,輾轉長沙、桂林,於年底到達重慶。1940年9月,三廳被撤銷。10月,重新組建文化工作委員會,繼續擔任主任之職,並請回三廳原班人馬。此間,郭沫若一方面寫下大量政論性的文章,另方面又在學術研究上寫出《屈原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甲申三百年祭》、《歷史人物》,在文藝創作上推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等歷史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1949年--1959年,連選連任世界保衛和平理事會副主席(主席為約里奧·居里)。在50-70年代的20餘年間,發表了學術論著《奴隸制時代》、《管子集校》、《替曹操翻案》、《李白與杜甫》和一些文物考古論文,以及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討論《再生緣》及其作者的一系列論文等,並主編了《甲骨文合集》、《中國史稿》等。
……
F. 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出現過著名的父子作家
魏晉時期,曹操,曹丕,曹植
三人在文學方面均有建樹,稱為 三曹
G. 武俠小說之父是誰呀
這個就不知道,武俠有新派和傳統,新派的開山鼻祖是梁雨生,成就最高的是金庸,傳統派的就不知道了,那就要追溯的中國古代歷史當中去了,但是在傳統武俠中最高成就的是《水滸傳》
H. 誰可以介紹一本中國古代小說給我!
搜神記
作者簡介
東晉干寶(?~336)編撰。干寶,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人。東晉初史學家。曾以著作郎領國史,著《晉紀》,已佚。
名稱由來
《晉書·干寶傳》說他有感於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
這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大部分故事帶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內容
《搜神記》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後有託名陶潛的《搜神後記》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覽》上下卷,都是《搜神記》的仿製品。《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傳奇故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
材料來源
干寶,晉新蔡人,初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關內侯,是一個有神論者,他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其實這些神話故事不是人們的想像,「有的比惡夢還要真實」。
另附:搜神記新序
搜神記,人家都知道他是中國小說界里一部名著。不過,人家誤認他是文人編造的「神怪小說,」其實,他是一部古代的民間傳說,是一部古代的神話。
我們要研究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及神話,除了楚辭,淮南子等幾部書而外,就要說到他了。他中間所收的傳說,有許多至今還流傳在平民口上。例如「蠶神的故事,」(卷十四)如「盤瓠的故事,」(卷十四)「如顓頊氏二子的故事,」(卷十六)如「細腰的故事:」(卷十八)或至今整個的流傳於民間,或經過許多變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傳說。我們只要留心考察,就可以看得出。總之:他是古代民間傳說的總匯,而有一部分是後來民間傳說的根源。
搜神記的作者,是晉朝時候的干寶。不過,現在流傳的二十卷本搜神記,並非干寶的原書,有後人增改的地方。這是民間傳說常有的事。他的原文,也有許多,不是自己寫出來的,是抄錄他人的作品。這也是民間傳說的通例。如四庫目錄提要說:「第六卷,第七卷,全抄續漢書五行志。」對於他很不滿意。其實,當他民間傳說看,抄不抄就不成問題。他全書中間,有幾個故事,大同小異的,他也兼收並載。這尤可以看得出是民間故事的本色。如「丹陽道士謝非的故事,」(卷十九)和「魏郡張奮的故事,」(卷十八)和「安陽書生的故事,」(卷十八)三個是從一個演繹出來的。「古巢老姥的故事,」(卷二十)和「由拳老嫗的故事,」(卷十三)兩個也就是一樣。「晉時吳興人父子的故事,」(卷十八)和「北平田琰妻的故事,」(卷十八)兩個妖怪:一冒充人父,一個冒充人夫,也是一樣的結構。這幾個故事,很可以做我們研究的數據,不但供我們的賞鑒。
當然,全部搜神記中,並不全是有價值的民間傳說,而大部份卻是好的。不幸為舊文學家當作談神說怪的小說而屏棄,又不幸為新文學家當作文人編造的神怪小說而不屑一讀。這真是冤枉了。
在搜神記以後,再有一部後搜神記,十卷,舊題為陶淵明撰。這當然是後人假託的。就說不假,也沒有前搜神記好,所以我們沒有注意的必要。
搜神記的作者,是干寶,可以說是真的。不過,今二十卷本搜神記,已非干寶的原文,這話也不錯。但是我們現在當他是古代民間傳說看,只知賞鑒作品,不必問作者;那麼,作者的問題,就不成問題了。
I. 中國文學之父是誰
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這個都要介紹太……整個一部現代文學史啊,一萬字怎麼說得清楚。
試試——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郭沫若(1892――1978) 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生於四川樂山沙灣,1897年春入家塾「綏山山館」,8歲時塾師教讀唐詩和司空圖《詩品》,後來他關於詩的見解大體還受著《詩品》的影響。9歲左右開始學作對句及五言、七言試帖詩,喜歡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歡杜甫,更有點痛恨韓退之。剛滿13周歲,即入樂山縣高等小學寄讀。把《史記》讀了一遍,「很喜歡太史公的筆調」。1907年秋升入嘉定府中學,林琴南的翻譯小說是「所嗜好」的一種讀物,對其「後來文學傾向上有決定的影響」。此間,「喜歡讀的書是《莊子》、《楚辭》、《文選》、《史記》、嚴幾道譯的《天演論》、《群學肆言》」,並「特別喜歡《莊子》」。1910年2月,投考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三年級插班學習。民國元年(1912), 經考成都高等學校理科、報考天津陸軍軍醫學校,最終在長兄的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14年1月中旬抵達東京,經過半年的努力,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備班醫科,成為中國的官費留學生。到1915年7月,升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第三部醫科,與在第二部工科的成仿吾相識。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的德語課,由於教員以文學士居多,把他決心拋棄的文藝傾向又挑撥煽動了起來,而且使舊文藝和新文藝深深地結合了。因為德語課而喜歡歌德,進一步熟悉斯賓諾莎,由當時日本的「太戈爾」熱而喜歡太戈爾,便和哲學上的泛神論(Pantheism)思想接近。泛神論思想不僅影響他的詩歌創作和對中國古代神話的認識,還表現在他對先秦諸子思想的論述中。1918年8月,免試升入在福岡的九州帝國醫科大學。1919年9月發表新詩。在福岡4年半的學醫生活,基本上被其詩歌創作、文學活動所取代,完完全全「鳧進文藝的新潮」,走上「棄醫從文」之路。與田漢、宗白華通信討論詩歌創作、人生道路,與郁達夫、成仿吾方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往返於日本、上海之間,出版白話詩歌集《女神》,翻譯出版《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太戈爾、海涅、惠特曼、雪萊等人的詩文,發表詩劇、歷史劇作。堅持到1923年3月,在九州帝國大學醫科畢業,獲醫學士學位。當時有人高薪聘其為醫生,但卻被拒絕。4月,攜眷回國,到達上海。1926年3月郭沫若自上海赴廣州,應聘為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即文科學院長)。6月,投筆從戎,參加北伐。任北伐軍政治部宣傳科長(上校軍銜)。7月出征,8月,晉升為政治部副主任(中將軍銜)。1927年3月,蔣介石秘密委任其為「總司令行營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則決定脫離蔣介石,寫成《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發表。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郭沫若遭蔣介石政府通緝,再次東渡日本。此一去,海外十年,郭沫若一連寫下《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卜辭通纂》、《古代銘刻匯考》、《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殷契粹編》等重要學術論著,奠定了他在甲骨文、青銅器研究領域的崇高學術地位。學術界以「四堂」----羅雪堂(振玉)、王觀堂(國維)、郭鼎堂(沫若)、董彥堂(作賓)並稱。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黨南京政府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郭沫若即「別婦拋雛」秘密回國。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0月下旬,撤離武漢,輾轉長沙、桂林,於年底到達重慶。1940年9月,三廳被撤銷。10月,重新組建文化工作委員會,繼續擔任主任之職,並請回三廳原班人馬。此間,郭沫若一方面寫下大量政論性的文章,另方面又在學術研究上寫出《屈原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甲申三百年祭》、《歷史人物》,在文藝創作上推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等歷史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1949年--1959年,連選連任世界保衛和平理事會副主席(主席為約里奧·居里)。在50-70年代的20餘年間,發表了學術論著《奴隸制時代》、《管子集校》、《替曹操翻案》、《李白與杜甫》和一些文物考古論文,以及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討論《再生緣》及其作者的一系列論文等,並主編了《甲骨文合集》、《中國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