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穿越重生 > 古代小說都是文言文嗎

古代小說都是文言文嗎

發布時間:2021-08-06 03:59:53

1. 古代人說文言文嗎

古代人口語是口語,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按照文言文進行交流溝通的。文言文其實是一種書面語言。
任何語言都有口語與書面語之分。古代的文言就是古代的書面語。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後來同口語逐漸脫節,並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彙,語法系統。口語在不斷發展變化,而文言則處於相對凝固的狀態,但它又不是一塵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後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展和變化。
補充一點:咱們現在的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而古人——尤其是唐宋以前的人,所說的話在語音上更接近南方的一些方言,與現在的普通話聽起來是有天淵之別的。這種差別是由於北方戰亂不斷,中原人民南遷,經濟重心南移而造成的。現在的閩南話、客家話、廣州話,其實比普通話更接近唐宋口語。最直接的例證就是:請你把那些現在看起來不押韻的唐詩用廣州話或閩南話讀一下,就會發現大多數的詩都押韻了。古人不僅在語匯和語法上不同於現在——用的是古白話,而且在語音上也與現在有很大差別。呂叔湘先生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說明古今語言的差別之大:宋朝的朱熹給《論語》做過註解,可謂是孔子研究專家了。然而,要是在孔子正和顏回、子路他們談話的時候,朱熹闖了進來,那麼他們在講些什麼,朱熹保管是一句也聽不懂的。
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語言。
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

2. 古代散文和文言文一樣么

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如愛蓮說——周敦頤、滕王閣序——王勃都是散文的一種,它是是採用文言文的一種方式記敘的。

相對於今天的白話文,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的。

但以前的記載文字主要的還是以文言文為模式。

所以你說的古代散文和文言文一樣么?這是不應該這樣問的,應該說古代散文是以文言文記載么?

3. 古代人都說文言文嗎

我們都學過古代的文言文,這種文章跟現代的白話文有著巨大的差別,並且語法都不一樣,相信很多同學對於文言文都感覺到頭疼。

很多古裝劇裡面也用了文言文的語法來日常交流,其實這是錯的,古代人並不用文言文來交流,而是用白話,不過古代白話跟現代的白話也不一樣。

古代有兩套語法,一套是寫文章用的文言文,另一套就是日常交流用的白話語法。有的同學也許會問,這不是很麻煩嗎?為什麼不能像現在這樣,白話和文章是一套語法呢?

其實古人並不傻,也不是故意沒事找事,他們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之所以用兩套語法,是因為日常語言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就那現在來說,網路語言已經融入了日常的說話交流,其中有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梗」。比如00後的同學,就會聽不懂90後80後的梗。

古代人也有自己的梗,並且很注重傳承。為了防止以後的人聽不懂自己的梗,於是發明了一套統一的語法——文言文。

這是為了跨時空交流啊。

想想看,20後看到「╭ァ啨啨dêч沵dê銥領,滺滺dêч偶dêχǐη境。ヤ」。一定會大呼:這是個什麼鬼!

於是文言文的作用就出來了,你把這句話寫成文言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樣的話,只要學過文言文,一百年後的人也能讀懂現在的文章了。

君不見,兩千年前的《史記》能流傳到現在還能被人讀懂,可以說文言文功勞巨大。如果司馬遷口述一本《史記》,那麼我們看到這本書只能大呼:什麼鬼!

4. 中國古代一直都說文言文嗎還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說白話文具體是什麼朝代誰能詳細講講這段歷史

從一個詞談起吧。「語文」,小學中學的主修課程。但是在古代,「語」和「文」是不同的含義:「語」是指人們說的話,也就是各個時代各地域的白話,而「文」則是書面語言,用於讀書寫字的,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文言文。「語」(白話)的變化是很大的十年一個小變化,百年大變化,相隔兩百年語言就會有很大變化,千年就根本聽不懂了。如果人真能穿越,回到秦漢時代,也根本聽不懂老祖宗們在說什麼。而用於讀寫的「言」,數千年來雖有變化,卻並不顯著。春秋時期用竹簡做書,以刀筆刻字,既不方便有費工費時,刻字累人,讀書也累人,所以才有了春秋微言大義的文學特色。那是的文言文相對難懂。有了造紙和印刷之後,讀寫容易了,文字篇幅變長,文言文相對易懂了。自此至清末民初文言文的變化就很小了,只是跟家豐富了。語和文的分開使得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傳承不斷,至今日人們上能讀懂三千年前古人的思想智慧。
從元明時代開始有半文言半白話的小說,也有了全白話的小說,用白話寫文所以出現但並不是主流。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新文學,開始了白話文佔主流的時代,至今白話文已是中國語和文的主流。
白話文靈活多彩使得文學更加燦爛,但是中國以文言文傳承文明的優勢也失去了。白話語言的變化很快也很大,幾百年後的中國人還能不能看懂今天的人寫的文章?難說啊!

5. 文言文和古文是一樣的嗎

一樣的。

原因

1、古文是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統稱;

2、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當代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3、文言文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4、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成為「古文」。

(5)古代小說都是文言文嗎擴展閱讀

文言文閱讀技巧

(一)增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

例:「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注釋:「(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

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

注釋:「(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

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例:「夫戰,勇氣也。」

注釋:「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

(三)調

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

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

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

4、介賓短語前移

例:「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

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注釋:「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

注釋:「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

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注釋:「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

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

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注釋:「(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譯

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

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注釋:「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

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

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

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

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6. 為什麼古代都是用文言文著書呢

古代說話也是文言文吧,只是著書用文得規范點,總不能像現實說話那樣羅嗦吧~
先秦兩漢隋唐和宋元明清的文言文不同,宋以後的文言更接近今天的白話(明清小說我們都看的懂,但誰看得懂漢唐的筆記?)

7. 中國古代人說的都是文言文嗎普通老百姓講什麼話上朝說什麼話,有方言嗎

一、古人在先秦時期說的都是文言文,但後來文言文與口語逐漸分化,古人說的話也就變成了口語,與文言文逐漸脫節。普通老百姓也是這樣說話。

二、古代的官話與方言:

1、中國歷代官方語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也是不同時期「普通話」的定義。官話可細分為八種次方言: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

2、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於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獨立於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

3、每個朝代都有官話來作為」鵲橋「溝通各個方言區的人,一般都以王都所在地的語音為准。

三、上朝時,古代官員一般說的是官話,也就是王都地區的語言。

(7)古代小說都是文言文嗎擴展閱讀:

1、口語與文言文的分化史:

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一致的,書面語和口語都是用的文言文。但是由於書面語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為載體的儒家著作經典地位的確立,以及漢字對於漢語的巨大影響,文言文和口語很快就進入了漫長的雙軌發展時期。

大約在兩漢時期,口語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離。雖然文言文和口語都在發展,但前者遠遠跟不上後者的速度,距離越拉越大。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語已經完全脫節。當時的讀書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達一般口語要說的意思。

2、保護地方方言的意義:

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入聲,聲調有極其復雜的變化。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

中國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廣物博,幅員遼闊。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則是保證祖國統一的必要條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們的文化。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也應被保護,二者並不矛盾。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話(官方語言或漢語)

網路-文言文

閱讀全文

與古代小說都是文言文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