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定軍校同學錄
請問各路老師,可以尋找到無名跡,無聞聲保定軍官學校1923工科畢業生嗎?
Ⅱ 保定軍校
館內展廳有各期各科名單

Ⅲ 推薦幾部經典的民國穿越小說,要經典好看的民國穿越小!謝謝!
經典的民國穿越小說有:鐵血宏圖、民國諜影、民國大文豪、天朝之夢、國士無雙等。
第一本:《民國大文豪》 作者:薪越
書評:主角穿越成了民國時期林家大少爺,娶了馮程程,抄抄小說順便拯救世界(文化)的日子。文化思想的碰撞,民族生死的危機,軍閥的混戰,那是個最糟糕的時代,也是個思想最能綻放光芒的時代。
罵戰王魯大師,花心詩人徐志摩,國學大師胡適,在這里他們有血有肉,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摸的大神,各路文豪大師風采,帶你一一看過。此文以藝術為主,基本上不幹涉歷史,就是所謂的都市重生文,只不過大部分時間放在現代,這本則是民國,結尾很意猶未盡,讓人難忘。
雖說是文抄文,但是卻有獨特的內涵,主角並不是一味的抄襲,而是注入了一種國家責任感,而且這種國家責任感並不突兀,而是隨著主角的經歷而不斷加強的。

第四本:《天朝之夢》 作者:大羅羅
書評:不錯的歷史穿越文,主角穿越清朝,以大明皇室後人的身份反清復明,殖民全世界,建立了一個以黃種人為主導的世界。
現代醫生穿越清朝民國時期,在英國行醫積累資本,以大明皇室後人反清,此時正值日不落帝國(英)殖民全球之時,之後在英國支持下奪下蘭芳國,在香港建軍校、軍隊,驅逐滿清,在華夏開啟變革崛起,建工業,增強軍事,稱霸亞洲,收日本做小弟,……到最後英法中,因美南北關稅內戰,強分美國,瓜分世界。強烈推薦!
第五本:《國士無雙》 作者:驍騎校
書評:主角陳子錕身處那個時代,卻並沒有霸氣側漏的統一中國,而是在這個時期做著自己能做的事情。還記得當年那個白馬銀槍的少年郎,那北平火車站的一瞥那個羞澀的姑娘。那些吃過的屈那些受過的傷,那些拜過的兄弟那些說好的理想。
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那些刀光劍影的戰場。那些金銀珠寶白大洋那些葡萄美酒老陳釀。那一夜單槍匹馬鴻門宴,那一場為國為家為民為義生死兩亡。
Ⅳ 保定軍校的教官
曾就讀保定的名將(包括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及其前身):熊秉琦、吳佩孚、齊燮元、孫岳、李景林、王都慶、孫傳芳、王承斌、蔣介石、張群、楊傑、陳調元、李濟深、商震、季方、葉挺、趙博生、董振堂、邊章五、季振同、張克俠、鄧演達、蔣光鼐、陳銘樞、熊式輝、陳寶倉、黃紹竑、黃琪翔、張治中、傅作義、何基灃、余漢謀、劉文輝、陶峙岳、唐生智、李樹春、楊愛源、李品仙、郝夢齡、喬明禮、羅卓英、周至柔、秦德純、顧祝同、陳誠、白崇禧、錢大鈞、劉峙、上官雲相、薛岳、陶鈞、胡宗鐸……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簡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位於河北保定市郊,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學生。若然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的銜頭。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保定軍校先後任職共八位校長,其中第二任校長為民國最著名的軍事家蔣方震(字:百里)。
軍校歷史
· 1901年11月 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到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練兵教員跟據《辛丑條約》不準駐扎天津附近,於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於保定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 1903年2月 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進行正規軍事教育訓練。之後於保定建成」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即為保定軍校前身。
· 1906年 分別在保定校址開辦:北洋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陸軍預備大學堂。
· 1912年 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於保定原址開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1920年暑假 駐扎在軍校的軍人因未得薪餉發生嘩變,搶劫軍校,之後校舍被放火燒毀。
· 1923年8月 保定軍校停辦 。
曾就讀保定的名將(包括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及其前身):熊秉琦、吳佩孚、齊燮元、孫岳、李景林、王都慶、孫傳芳、王承斌、蔣介石、張群、楊傑、陳調元、李濟深、商震、季方、葉挺、趙博生、董振堂、邊章五、季振同、張克俠、鄧演達、蔣光鼐、陳銘樞、熊式輝、陳寶倉、黃紹竑、黃琪翔、張治中、傅作義、何基灃、余漢謀、劉文輝、陶峙岳、唐生智、李樹春、楊愛源、李品仙、郝夢齡、喬明禮、羅卓英、周至柔、秦德純、顧祝同、陳誠、白崇禧、錢大鈞、劉峙、上官雲相、薛岳、陶鈞、胡宗鐸……
大事記
● 1993年6月成立了保定軍校紀念館籌建處;
● 1995年又在軍校遺址上建成了仿原軍校建築風格的紀念館第一期工程;
● 2002年,擴建為12畝,修復了檢閱台;
● 2003年10月保定軍校紀念館正式開館;
● 投資1.4億元建成了華北最大的保定軍校廣場,現已對外開放。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習稱 「 保定軍校 」)前身為清朝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學生。若然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的銜頭。造就了大批軍事人材,在我國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位於保定舊城東北5華里,總面積約一千五百餘畝。東西長兩公里多 , 南越今衛生路,北跨今合作路兩側,南北長一公里有餘。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所規模較大的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
這里原是一座擁有廟產千畝,殿宇百間的關帝廟,後改為兵營,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國聯軍焚毀。建軍校時,利用原廟產並徵用鄰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場)、大操場和靶場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佔地一百八十餘畝。其建築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學校建成,為一片氣象森嚴的磚瓦結構的建築群。四面有高大的圍牆,牆外有河環護,河兩岸古柳成行。軍校大門在南側,隔河有高大的照壁與之相對。門樓高大,面闊三間,氣勢之雄偉可與直隸總督府大門相比。朱漆大門飾以銅釘銅環,門楣上懸掛著書有 「陸軍軍官學校 」六個大字的橫匾。門前有石砌的高台階,階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兩旁有石獅一對,高丈許。河上架一平板橋,以通大操場。校本部分南北兩院。北院是生活區。南院是軍校的中樞和教學區,又分東、中、西、三院。東、西院為教室與學生宿舍,各有十排帶長廊的青磚瓦舍,布局對稱,各排房舍之間有走廊相通,每兩排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牆開月形門,每院住約一連學生,俗稱一連道子。中院有校部辦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環以石欄,雕梁畫棟,氣勢宏偉。廳門兩側有副楹聯,上書:「尚父陰符, 武侯韜略,簡練揣摩成一廳;報國有志,束發從戎,莘莘學子濟斯望。」 堂前有長廊直達校門。尚武堂北面是個大空院。院內有兩棵並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楊,二木間懸一銅鍾。因官長常在這里訓話和發布命令,因此,這里被視為全校之中樞。校本部的東側是分校,佔地九十二 畝。靶場在分校之北,佔地三百三十餘畝。大操場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衛校本部,佔地八百八十餘畝,以西面之面積最大。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 ( 公元 1902 年),停辦於民國十二年(公元 1923 年)。光緒二十六年 ( 公元 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駐天津小站的練兵機構——武備學堂,被迫遷到保定。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練常備軍(新軍)並設軍政司 ( 旋改督練公所 ),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任總辦。經袁世凱奏准,在保定東關外創辦北洋陸軍將弁學堂,由馮國璋任總辦(即校長),光緒三十二年 ( 公元 1906 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北洋陸軍將弁學堂改名為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又改稱北洋通國陸軍學堂、陸軍隨營學堂 。光緒三十三年(公無1907 年)更名陸軍大學堂(簡稱陸大)。民國改元後(公元 1912 年),改為陸軍軍官學校。與將弁學堂開辦的同時,在保定軍校的南面創辦北洋陸軍協和學堂,後改名陸軍速成學堂(現省精神病院至市結核病防治院一帶 ), 廢後改為兵營。人們習慣把這兩所軍校統稱 「保定軍校 」。
保定軍校重視基礎教育。清末 , 各省有一所陸軍小學(當時直隸省的陸軍小學設在定興縣姚村 ),其學生來源主要由各地駐防旗人子弟中選送,其次由每縣的高等小學中選送一名體質與學業兼優的漢族學生,他們的年齡在十四、五歲間,都享受公費待遇。陸軍小學畢業後,其優秀者升入陸軍中學。當時全國有四所陸軍中學,第一陸軍中學在北京清河鎮,第二陸軍中學在南京,第三陸軍中學在武昌,第四陸軍中學在西安。陸軍中學畢業後,編成「 入伍生隊 」, 先在保定軍校的分校過半年軍隊生活,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陸軍軍官學校。因此,軍校學生的素質較為齊整。
公元1912 年民國成立,各省陸軍小學停止招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重新開學,將這一年進校的學生定為保定軍校第一期。民國四年(公元 1915 年), 四所陸軍中學合並為兩所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鎮,一所在湖北武昌) 。民國六年(公元 1917 年), 最後進入陸軍小學的一屆學生已升了學,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即無新生來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預備學校在普通中學(四年制) 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中招收一批新學員,均經嚴格的考試後擇優錄取。民國七年(公元1918 年)春,由原陸軍小學升入保定軍校的學生已全部畢業,陸軍部改變招生制度。保定軍校直接由普通中學畢業生中招考了一批學員。先將這批學生送到各師下連隊當兵九個月,期滿後審核合格,才編入軍校學習,這是保定軍校第八期學生。陸軍預備軍官學校於民國六年及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學生,於民國十年(公元 1921 年)升入保定軍校,這是第九期學生,也是最後一期學生。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保定軍校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參照德國與日本的軍事教育,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制訂而成的,逐步擺脫了天津小站練兵的一套舊法。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長為蔣百里。
民國成立後,各省為培養地方勢力,先後建立 「講武堂 」 。各師為擴充軍事實力,也成立「學兵隊」 。但是 , 只有保定軍校才是設備完善、訓練嚴格的一所軍事學校。
教宮和科隊長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學生及陸軍大學和本校的優秀畢業生擔任。歷來按兵科編隊,分別進行教育訓練。隊長為少校級,擔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術科教練,軍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擔任;技術課為劈刺、體 操、武術等, 由技術教官(一般是上尉) 擔任,另有技術助教輔助技術訓練。至第八期,對學生編隊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種混合編隊,一般的軍事課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隊(專科訓練除外),隊長提為中校級,伙食也改為連隊辦理。
騎兵和輜重科由騎兵科隊長兼管,減少了兵種負責人,軍事教官由中校降為少校。
課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及典範令外,並增加理化、數學、歷史、地理等,每節課為一個半小時。典範令小冊子是教練各項軍事動作的准繩。普通知識和外語是輔助教育,聘文職教員擔任,以充實學生的軍事知識, 為逐步全面學習各種軍事演習准備條件。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制式教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野外演習,先由簡入繁,再逐步進入全面聯合演習。實彈射擊有打靶場,乘馬訓練有馬場,炮兵訓練有炮場,工兵有土木工作業場、架橋作業場,爆破演習則選擇不致造成危害的場所。輔助術科如體操、劈刺、武術等,都有專業教官,在大院進行。器械操在校後門外的器械操場進行。這些訓練每課多為一小時,正式出操訓練一般兩小時,野外演習至少用半天的時間,科目復雜且遠離學校時,則增加到一至數日。大演習還攜帶帳篷、炊具,在演習地組織生活。
保定軍校曾出現過兩次較大的騷動,嚴重的影響了教學質量。第一次是民國五年(公元 1916 年), 袁世凱稱帝失敗,作為恢復帝制爪牙的模範團被解散後,插入軍校第六期學習。因該團積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學員的反對,造成雙方武鬥。開始以拳頭、磚頭、木棍對打,後又動了刀槍,以致造成傷亡。校方雖竭力威懾,卻無濟於事。後來,北京政府派陸軍部上將蔭昌來保定,壓服雙方,才平息了沖突。
第二次是在民國九年(公元1920 年)夏 , 直皖戰爭爆發,皖軍前敵總指揮曲同豐(原軍校校長)在松林店被俘,皖軍十五師向直軍投降。正值放暑假時,軍校作為臨時收容營房。因十五師已欠軍餉數月,引起下級軍官的不滿,發生兵變,將軍校洗劫一空,並放火燒房,軍校只好停辦。
軍校第八期學生為爭取早日開學,組織了復校同學會,呼籲於權貴之間。工兵科學生張照光,身穿軍校外出的軍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著洋車攬客。報館立即發表這一新聞,標題是 「軍官學生拉洋車」。北京各報遍登這條消息,並大肆渲染。還發表張照光對記者的談話和張的自述,做為頭版頭條新聞刊登。張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軍官學校讀書,志在報國, 因軍校遭兵劫破壞,無處棲身,來到北京,生活無著,隨身行裝典當一空,僅留一身軍衣不忍舍棄,為維持生計,只好拉車渡日,自食其力,於公於私,光明正大,暫忍困難,等待開學,倘軍校不開學,我還是繼續拉車。這一行動也是對北京軍閥政府的莫大譏諷。在各方面的奔走呼籲下,才於民國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開學。第九期學員 ( 即 1917 年預備軍校最後招的一批學生)亦同時入校。此時已有部分教官離校,另謀生計,又遇校長易人, 拖欠教職員數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風潮,弄得教員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兩期學生勉強畢業。
保定軍校盡管在末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總的說來學習質量還是高的,全國公認它是軍事教育的正統。它以自身較好的軍事素質,在軍事教育和參謀業務等方面受到各省軍事當局的重視,自成一個軍事學術系統。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時,也以保定軍校畢業生為軍事教育骨幹。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變,保定軍校畢業生擔任高級指揮官的已佔很大比重。盡管蔣介石獨裁時代極力培植自己的體系一一黃埔系,但保定軍校畢業生的學歷仍然是擔任軍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證。保定軍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標榜「軍人以保家衛國 , 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人不問政治為高尚 」,形成保定軍校學生一種職業軍人的特點。
保定軍校之所以中外聞名,與人才輩出及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之大分不開。僅民國改元後十一年的畢業生,即達 6553 人。其 中不少畢業生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如葉挺同志是我黨著名的軍事將領,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領的「鐵軍」使敵人聞風喪膽,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長。趙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寧都起義的著名領導人,趙博生同志曾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參謀長,董振堂同志任紅五軍團長,先後為革命事業光榮犧牲。地下黨員、原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長官張克俠和何基豐同志,在淮海戰役的緊要關頭,分別率領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火線起義,為順利地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還有何柱國、王長江等同志,也都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該校的畢業生中也有不少人成為民主革命的骨幹,如李濟琛先生,在軍校參加了辛亥革命活動,為阻止清軍南下攻打起義軍,曾冒險去炸漕河鐵橋,解放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軍敢死隊排長,又投入討袁戰爭,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六屆副主席。駐武漢第四鎮統制張廷輔將軍 (光緒廿八年及公元1902 年入保定將弁學堂 ),辛亥革命時率兩營軍隊攻克總督府,後被暗殺;國民三軍軍長兼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岳先生,在保定軍校上學時加入同盟會,以他的宅第(在火神廟銜,今幸福街) 為軍校同盟會的秘密集會點 ,民國十三年十月及公元1924 年與馮玉祥將軍合作發動北京兵變,逮捕並囚禁了北洋軍閥政府總統曹錕,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他率領的國民三軍進駐保定後,釋放了被曹錕、吳佩孚囚禁的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史文彬同志、長辛店分會幹部陳歷茂、保定分會會長何立泉和副會長白月岳等參加 「 二.七 」大罷工的黨和工會的負責幹部; 何遂先生在軍校加入同盟會, 後任北洋第六鎮統制 (師長)吳祿貞的參謀,積極協助推翻清朝帝制並參與在保定建立燕晉聯軍大總督府的革命行動。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此外,鄧演達、耿毅、劉越西、陳銘樞、吳藝五、劉汝賢、周季展、李競容、周思誠、商震、王法勤、黃曦、沈濤、王紫齋、劉建藩、倪德勛、張文、童保暄、張璧、瓮巨卿、安溯顏、劉耀奎、錢鼎和陸軍速成學堂的方聲濤、呂公望、林知淵等 , 都曾投身於辛亥革命和討袁戰爭。還有不少人經過曲折的道路後,又投身於革命陣營,如張治中、傅作義、陶峙岳、楚溪春、劉文輝等。當然,保定軍校也有不少學生成為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革命陣營的高級軍政首要人物,如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的學生蔣介石、張群(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 。軍官學校畢業的白崇禧(國民政府國防部長)、陳誠 (國民政府參謀總長)、李樹春(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秦德純(國民黨政府國防次長),還有熊式輝、顧祝同、劉峙、薛岳、羅卓英、馬法五、周至柔等國民黨高級將領。
保定軍校停辦後,曹錕在漕河辦的講武堂移此。曹錕倒台後,該講武堂停辦,先後成為直系、奉系、國民黨等軍隊的兵營,每換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壞。 民國廿六年及1937 年「七•七」事變後,這里成了日本侵略軍在保定的重要基地。 民國三十四年及1945 年日本投降後,校舍被拆毀。保定解放後,改建為農場,又改為畜牧場。盡管保定軍校已成為歷史的遺跡 , 但是它的影響和事跡卻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保定軍校遺址於1993年 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Ⅳ 有哪些共產黨將領畢業於保定軍校
保定軍校之所以中外聞名,與人才輩出及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之大分不開。僅民國改元後十一年的畢業生,即達 6553 人。其 中不少畢業生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如葉挺同志是我黨著名的軍事將領,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領的「鐵軍」使敵人聞風喪膽,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長。趙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寧都起義的著名領導人,趙博生同志曾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參謀長,董振堂同志任紅五軍團長,先後為革命事業光榮犧牲。地下黨員、原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長官張克俠和何基豐同志,在淮海戰役的緊要關頭,分別率領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火線起義,為順利地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還有何柱國、王長江等同志,也都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該校的畢業生中也有不少人成為民主革命的骨幹,如李濟琛先生,在軍校參加了辛亥革命活動,為阻止清軍南下攻打起義軍,曾冒險去炸漕河鐵橋,解放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軍敢死隊排長,又投入討袁戰爭,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六屆副主席。駐武漢第四鎮統制張廷輔將軍 (光緒廿八年及公元1902 年入保定將弁學堂 ),辛亥革命時率兩營軍隊攻克總督府,後被暗殺;國民三軍軍長兼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岳先生,在保定軍校上學時加入同盟會,以他的宅第(在火神廟銜,今幸福街) 為軍校同盟會的秘密集會點 ,民國十三年十月及公元1924 年與馮玉祥將軍合作發動北京兵變,逮捕並囚禁了北洋軍閥政府總統曹錕,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他率領的國民三軍進駐保定後,釋放了被曹錕、吳佩孚囚禁的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史文彬同志、長辛店分會幹部陳歷茂、保定分會會長何立泉和副會長白月岳等參加 「 二.七 」大罷工的黨和工會的負責幹部; 何遂先生在軍校加入同盟會, 後任北洋第六鎮統制 (師長)吳祿貞的參謀,積極協助推翻清朝帝制並參與在保定建立燕晉聯軍大總督府的革命行動。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此外,鄧演達、耿毅、劉越西、陳銘樞、吳藝五、劉汝賢、周季展、李競容、周思誠、商震、王法勤、黃曦、沈濤、王紫齋、劉建藩、倪德勛、張文、童保暄、張璧、瓮巨卿、安溯顏、劉耀奎、錢鼎和陸軍速成學堂的方聲濤、呂公望、林知淵等 , 都曾投身於辛亥革命和討袁戰爭。還有不少人經過曲折的道路後,又投身於革命陣營,如張治中、傅作義、陶峙岳、楚溪春、劉文輝等。當然,保定軍校也有不少學生成為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革命陣營的高級軍政首要人物,如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的學生蔣介石、張群(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 。軍官學校畢業的白崇禧(國民政府國防部長)、陳誠 (國民政府參謀總長)、李樹春(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秦德純(國民黨政府國防次長),還有熊式輝、顧祝同、劉峙、薛岳、羅卓英、馬法五、周至柔等國民黨高級將領
Ⅵ 保定軍校叫什麼名字
沒有!歷史上曾經有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3年停辦。現在的保定是沒有軍校的。
歷史上的保定軍校與黃埔軍校、雲南講武堂 並稱中國近代三大軍校。對中國近代史產生巨大影響。1923年停辦。其舊址上建有軍校廣場,是華北最大的廣場。
不過現在保定有兩所警察學校:中央司法警官學院、保定市人民警察學校。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保定的軍校
沒有了,原來有個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在保定西南的山區,但是不屬於保定,屬於北京,現在只有石家莊陸軍學院,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廊坊),在河北省,保定沒有了。
Ⅷ 保定軍校1-9期學員名單
1、1期(1912年8月秋入學、1914年11月畢業、1114名)
唐生智、董宋珩、蔣光鼐、李世榮、晏勛甫、傅汝鈞、魏益三、龔浩、曹士傑、曹浩森(肄業)、夏首勛、晏道剛、周址、周玳、周祖晃、榮鴻臚、榮臻、張定璠、張樾亭、張篤倫、張鉞;
吳尚、楊愛源、楊澄源、蘇炳文、劉文島、劉玉珂、門炳岳、門致中、劉鳳池、王鎮淮、王天培、左世允、馮軼裴、向傳義(肄業)、李必番、李品仙、孫楚、孫震、李樹春、李興中;
甄紀印、季芳(肄業)、鄭大章、陳銘樞(肄業)、鄧演存、傅汝鈞、萬耀煌、張維藩、李宗黃、榮鴻臚、王天培、田頌堯、鄧錫侯(肄業)、謝珂。
2、2期(1914年初入學、1916年5-6月畢業、956名)
陳驥、陳國棟、陳樹藩、陳繼承、陳鼎勛、李雲傑、杜春沂、劉興、劉峙、劉文輝、劉尚志、馬曉軍、呂公望、劉玉珂、鄧錫侯、李鼎新、陳嘉謨、王暤南、秦德純、秦紹觀;
葉琪、馮鵬翥、邢震南、周斕、施北衡、祝紹周、廖磊、唐俊德、富占魁、梁培璜、徐啟明、陶峙岳、黃隱、彭誠孚、熊式輝、戴岳。
3、3期(1914年8月入學、1916年8月畢業、801名)
徐祖貽、徐庭瑤、徐培根、夏威、趙觀濤、陶柳、陶鈞、黃紹竑、梁朝璣、戴戟、周碞、周鳳歧(肄業)、姚純、賀維珍、何宣、何健、陳以忠、陳安寶、蕭山令、張剛、張貞、張義純;
張治中、陳焯、吳石、朱傳經、王天鳴、白崇禧、毛秉文、張培梅、趙守鈺、姚琮、於達、王懋功(肄業)、賈康、孔慶桂、呂煥炎、劉建緒、劉和鼎、楊效歐、吳國楨、顏仁毅。
4、4期(1915年秋入學、1917年秋畢業、209名)
朱懷冰、尹呈輔、王翰鳴、劉祖舜、劉膺古、汪之斌、胡宗鐸、彭進之、程汝懷。
5、5期(1916年6月入學、1918年9月畢業、630名)
張蔭梧、吳克仁、李服膺、王靖國、白濡青、李生達、楊耀芳、劉翼飛、嚴重、何紹南、耿幼麟(肄業)、趙承綬、唐永良、鄭俊彥、孟憲吉、董英斌、魯英麟、傅作義、賴世璜、楚溪春。
6、6期(1917年初入學、1919年春畢業、1333名)
林廷華、歐陽駒、周渾元、周毓英、郝夢齡、趙博生、胡祖玉、余漢謀、陳公俠、邵百昌、吳奇偉、李振球、李揚敬、李文田、上官雲相、鄧龍光、鄧演達、葉挺、葉肇、呂超、呂瑞英;
華振中、朱暉日、劉茂恩、楊傑、楊宏光、李漢魂、阮玄武、顧祝同、徐旨乾、郭懺、呂競存、譚邃、羅策群、繆培南、黃琪翔、黃鎮球、覃連芳、韓漢英、韓德勤、彭位仁、彭毓斌、樊崧甫、何柱國。
7、7期(1917年秋入學、1919年秋畢業、191名)
陳長捷、黃維剛。
8、8期(1918年8月入學、1922年7月畢業、638名)
陳誠、馬法五、王育瑛、王景宋、王以哲、古鼎華、史文桂、史澤波、孔令恂、劉奉濱、劉珍年、劉春榮、李士林、韓洞、鄒洪、張權、張文清、張東凱、陳孔達、宋肯堂;
柳際明、周祥初、張厚琬、周至柔、郭思演、韓錫侯、傅仲芳、徐梁、高卓東、胡伯翰、裴昌會、郜子舉、郗恩綏、羅卓英。
9、9期(1921年10月入學、1923年8月畢業、702名)
李宗弼、劉萬春、劉多荃、李覺、牟中珩、何基灃、宋邦榮、張知行、張克俠、張壽齡、賀粹之、周福成、施中誠、郭寄嶠、展書堂(期肄業)、董振堂、黎行恕、林伯森。

(8)重生保定軍校小說擴展閱讀:
保定軍校軍校共辦了9期,到1923年停辦。1901年11月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到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次年初,他在保定東關外創練常備軍(新軍)並設軍政司(旋改督練公所),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任總辦。
5月,經袁世凱奏准,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馮國璋任總辦(校長)。1903年2月,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兵官學堂、陸軍大學堂,倡導正規軍事教育。
同年於保定建成「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開始第一屆招生。1906年,清政府設立陸軍部,8月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停辦,該校變成全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直屬清廷管轄。1906—1911年,分別在這個校址上開辦過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和陸軍預備大學堂。
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當年7月,經陸軍部批准把陸軍預備大學堂遷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在保定原址開辦陸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為趙理泰。至此,保定軍校步入歷史舞台。
保定軍校主要培訓初級軍官,教育方法多採用日本和德國方式,學期兩年。軍校共設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5科,在校生約1300多人。
保定軍校人才輩出,不少人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如後來成為共產黨將領的葉挺、趙博生和董振堂等,如蔣介石、白崇禧、陳誠、顧祝同、薛岳、唐生智、熊式輝、劉峙、羅卓英等國民黨將領,如張治中、傅作義、陶峙岳等為新中國做出過特殊貢獻的將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Ⅸ 重生民國之錚錚鐵骨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重生民國之錚錚鐵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簡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位於河北保定市區東風東路,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學生。若然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的銜頭。
簡介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保定軍校先後任職共八位校長,其中第二任校長為民國最著名的軍事家蔣方震(字百里)。
軍校歷史
1901年11月,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到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練兵教員根據《辛丑條約》不準駐扎天津附近,於是亦移至保定。
1902年5月 於保定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1903年2月 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中學……
請採納
Ⅹ 保定軍校將帥錄的作品目錄
序
前言
編纂說明
凡例
正文(按姓氏筆畫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