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典小說具有哪些特點
中國古典小說的特點
(1)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層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單一,少變化;把刻畫人物的行動、語言和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作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獵人物的內心世界。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只有忠誠勇猛的性格,無論是外部特徵——剛硬的扎須,還是外在的行動——大吼三聲都只是為其勇猛的性格服務的。人物形象不夠豐滿。能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林沖就是很好的例證。
(2)情節曲折、故事完整。如唐傳奇布局雄偉,情節發展有戲劇性,頭尾完整,復雜矛盾沖突始終圍繞一條主線。茅盾曾評價《水滸傳》的結構具有如下特點:故事的發展前後勾聯,一步緊似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手法變化錯綜,避免平鋪直敘。
(3)語言准確簡潔、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如《水滸傳》中對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描寫就是一例。
(4)敘述時常帶有說書人的印記,行文常是說書人的敘述口氣,如「看官聽說」、「且把閑話休提」、「只說正話等」。為了需要而設置的巧合,更是古代小說的特色之一。如《水滸傳》中的林沖一節,處處設置巧合。巧合的設置使故事情節變得更加離奇。
(註:答案來自網路哦,我覺得說得很好。)
2. 中國古典小說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典小說的抄特點
(1)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層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單一,少變化;把刻畫人物的行動、語言和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作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獵人物的內心世界。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只有忠誠勇猛的性格,無論是外部特徵——剛硬的扎須,還是外在的行動——大吼三聲都只是為其勇猛的性格服務的。人物形象不夠豐滿。能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林沖就是很好的例證。
(2)情節曲折、故事完整。如唐傳奇布局雄偉,情節發展有戲劇性,頭尾完整,復雜矛盾沖突始終圍繞一條主線。茅盾曾評價《水滸傳》的結構具有如下特點:故事的發展前後勾聯,一步緊似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手法變化錯綜,避免平鋪直敘。
(3)語言准確簡潔、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如《水滸傳》中對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描寫就是一例。
3. 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情節性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實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環境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景物以及場景等等,用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環境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發展性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當時是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
純粹性
純文學中的小說體裁講究純粹性。「謊言去盡之謂純。」(出自墨人鋼《就是》創刊題詞)便是所謂的「純」。也就是說,小說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能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使呈現出來的小說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小說的純粹性是閱讀者最重要的審美期待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光是小說,整個文學的純粹性逾來逾成為整個世界對文學審美的一個重要核心。

4. 請問中國古典小說有什麼特點
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角命大---------個人觀點
總之,小說是內容小,形式也小,是為治國理政的政治家們所瞧不起的。
小說的三要素:
1、必須是寫人的,以人為中心,比較注意刻畫人物形象;
2、必須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反映社會生活中的一定矛盾;
3、具有非紀實性的特徵,就是說作品在反映生活時有選擇、有提煉、有虛構,有藝術的概括和集中。
一、中國古代神話是小說的萌芽階段。
1、神話,產生於民間,是原始人類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勞動實踐的產物。是人類藉助想像解釋自然現象,征服自然力,把與自然作斗爭的人力加以理想化。
中國古典小說發源於神話,但神話並不就是小說,而只是小說的萌芽。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唐傳奇小說,明代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再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無論題材、創作方法、表現手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古代神話的影響。
2、先秦諸子中的寓言故事,對小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寓言是通過一個故事來暗寓一種道理,以達到說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3、史傳文學也對古典小說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史傳文學,是指歷史著作中帶有文學色彩的傳記文,也可以包括歷史著作中生動形象的敘事文字。
寓言主要是說理;史傳文學主要是寫史。但是後來的小說作品,都借鑒過神話中的故事,寓言中的比喻,歷史作品中的事件作為內容。
二、中國古典小說從雛形走向成熟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雛形。代表作品是干寶的《搜神記》。
這時的小說分為「志怪」、「志人」兩大類:
「志怪」記神鬼怪異之事;
「志人」記社會的人事,最主要的是記錄貴族官僚和士大夫知識分子的言行軼事。
所謂「志」,就是記錄的意思,這說明這個時期中國古典小說還沒有脫離「史」的性質。
《搜神記》的缺點,是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優點,是有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要求。
「志人」小說的代表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類小說的產生,跟當時士大夫中品評人物和清談的風氣有關。志人小說與志怪小說不同,是只記社會人事,不記神鬼,所以能更直接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
詼諧幽默、講笑話的作品,以《笑林》為代表。這本書是魏初的邯鄲淳所著。
志人、志怪小說的共同特點是:短小,語言精煉,有簡單的故事情節,注意描寫人物。這些都對後來的小說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這些書創作目的主要是為了賞心而作。因此只能說成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的短篇小說的過渡。
2、唐傳奇的出現才使中國古典小說真正走向了成熟。
唐傳奇小說是在前代的的志怪小說和史傳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包括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和傳奇小說三類。是文言的短篇。
成熟的標志:
是作者這時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和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敘述宛轉,文辭華艷。
所謂傳奇,就是傳寫奇事的意思。
從神怪走向現實,這是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因此作品往往關注並且反映現實人生。
唐傳奇小說的題材廣、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較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說,有很大的提高。一般篇幅都大大加長,描寫細膩生動有文彩。
成就最高的題材:
1、愛情婚姻,如《霍小玉》《鶯鶯傳》《李娃傳》;
2、歌頌俠義精神和英雄,如《紅線傳》《聶隱娘》《虯髯客傳》;
3、夢幻作品,《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是借夢幻反映現實,反映作者對現實的認識,對人生的感悟。
三、說話藝術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開拓階段
宋元時期,話本小說大放異彩。話本來自民間,產生於口頭文學的「說話」藝術。這里的「話」是故事的意思,「說話」就是講故事。話本的出現,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和開拓。通俗的白話小說,萌芽於唐而繁榮於宋。宋元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和白話兩條道路。
1、話本(一般是白話短篇)。在宋代分為四家:
小說—有說有唱;
說經—包括滑稽詼諧的內容;
講史—一般是長篇歷史故事;
合生—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式。
重要的是小說和講史兩部分。
2、話本小說引起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幾點變化: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為了滿足聽眾文化娛樂需要。
b、題材內容上反映現實生活,主要是城市的下層人民。
c、適用於口頭講唱文學的需要,通俗性強。
d、故事性強,線索清楚,善於布置懸念。
e、特別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感情和性格。
f、在開頭、中間和結尾,常穿插引入詩詞。
3、重要的話本小說題材有三類。
愛情、公案、英雄好漢。
4、話本小說的意義:
a、為明代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b、能一定程度的反應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認識與評價。
四、明清小說的繁榮
小說繁榮標志有三個:
1、中國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
a、話本(民間流傳而成的短篇白話小說)、擬話本(文人模擬而成的);
b、古典長篇的章回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和傳記體等,各種形式體制都已成熟並固定下來。
2、作家輩出、名作如林。號稱明代的四大奇書,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聊齋志異等等。
3、表現手法上豐富、細膩、深刻、成熟。 23
明清小說發展的傾向和特點:
1、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的獨立創作。如《三國演義》等。到了明代中葉以後,產生了文人獨立創作的《金瓶梅》。
2、在內容題材上,通過平凡的現實生活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水滸傳》等。
3、在藝術表現上,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以更貼近現實。
4、長篇小說的題材,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教材21頁第4段)。
5、出現了兩部帶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聊齋志異》。
五、近代是中國小說的轉型階段(1840~1919)
這一時期表現出了中國古典小說的衰落。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1、數量多,單行本約上千種;
2、小說與現實的社會政治斗爭結合緊密。近代小說的主流,反映了中國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後,在政治經濟思想上的基本特徵,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黑暗;
3、藝術上提煉不夠,顯得比較粗糙;
4、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形式和敘事都有了新的特點,但保留了章回小說的形式,是古典小說向現代小說的轉型。 25
形成以上特點的原因:
1、社會和時代變化是主要的。
2、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地提高。
3、報紙連載小說成為普遍風氣。
4、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
近代較有影響的是晚清的譴責小說,代表作品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鶚的《老殘游記》
《三俠五義》等等。
六、中國古典小說的思想傳統
1、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2、古典小說有勸誡的傳統,又強調寓教於樂,注意藝術感染力。
3、強調作家要有真情實感,強調首先感動自己然後感動他人。
七、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
1、重視寫人的思想性格。《水滸傳》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
2、早期的文言小說作者,在寫作時講求全局在胸,注意謀篇布局,主次詳略得當,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3、講究語言的精煉,追求一種簡約的美。
4、與民間傳說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因而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情節曲折生動,首尾完整。
5、受史傳文學的影響,文言小說多紀傳體,實錄。尊重生活而又講究含蓄,有深刻的現實主義藝術傳統 。 6、受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在敘事中穿插詩詞韻語,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是如此。
7、中國古典小說還受到古典繪畫的影響,講究傳神寫意,在人物創造中追求神似,有時候甚至略貌而取神。
5.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表現形式
因為儒家為主,儒道佛互相融合與碰撞的政治倫理思想、注重纂修歷史和史傳文學的影響,使得中國古代小說總是引導讀者關心國家前途、民生疾苦、社會正義,而不要沉溺於個人情感的狹小天地里;總是在作品中高揚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的主旋律,鼓舞人民為美好前途而斗爭,而不要消極頹廢、意志消沉。
6. 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是什麼啊
我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小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我國小說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與遠古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種文學體裁。到了魏晉以後,別具風格的所謂「志怪」、「志人」小說的大量產生,使我國的早期小說出現了一個較為繁盛的時期,如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算不上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同歷史歸於一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比較活躍,於是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明代出現了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出現了由文人模擬「話本」體制寫成的作品「擬話本」。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屬擬話本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7. 中國古代的長篇小說的體裁有什麼不同特點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統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模。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志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6、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此時期,古代小說發展到了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
按著不同標准,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煉,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8.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章回小說
中國古代小說的分期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古代小說的發展情況,我們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准備期(從遠古至先秦兩漢):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雖然不是小說,但從思想上、題材上、語言藝術的表現方法上為古代小說的發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備。
2、成熟期(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中國小說的雛型。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依附歷史著作的狀態,作家也不是有意為小說,形式較簡單,只是「粗陳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說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作家開始有意為小說。唐傳奇是我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對後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轉變期(宋元):宋元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承前啟後,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從短篇向長篇、由史傳體向說唱體的發展和轉變。小說創作群體擴大,題材增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世代積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榮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說發展處於停滯階段。明嘉靖、萬曆年間到明末,小說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代表作是《西遊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話短篇小說集。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潮。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展。作品風格鮮明,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清初,《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又一座豐碑。接著《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說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從對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轉向對封建意識形態的認真反思;人物形象達到高度個性化。出現了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帶有更濃重的感傷和困惑情緒。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餘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紹。
6、演進期(1895-1911):是近代小說時期,也是古代小說終結演進為近代小說時期。小說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戰斗號角,大量繁榮,近代小說從內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倡改良主義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藝術上在繼承古代小說傳統的同時,逐漸接受西方小說的影響,人物、結構、語言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9. 長篇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長篇小說容量大、篇幅長,包含著復雜曲折的情節和數量眾多的人物形象,可以反映廣闊復雜的生活畫面;短篇小說容量小、人物少,情節和環境相對集中,往往通過人物的一段經歷或生活的一個片斷,從某個特定的角度或側面來再現生活的局部;中篇小說,顧名思義則介乎於以上二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