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押送女囚犯在古代是不是一件很美的差事
不論古代還是現代,咱們當差求職,莫不過為謀一個高“官”厚祿,再不濟只要職務清閑、工資豐厚也是上上之選。
有意思的是,古代有個工資不高、晉升空間更是微乎其微的苦差事,卻受到衙役們大肆追捧。
這份差事便是押送囚犯,尤其是押送女囚犯。

從傷害力,女囚犯的威脅都遠遠比不上男囚犯。至於想要逃跑?女囚犯在兩個及以上的衙役看管下,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衙役們押送起女囚犯基本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另外,一般而言,女囚犯家屬為保其在途中避免遭受羞辱,封給衙役的費用也會更豐厚,出手更闊綽。
所以,衙役押送女囚犯可謂是一件有錢賺,工作輕松舒適,人身自由的美差,因此,只要有機會,大部分衙役都期望能搶到這種任務。
放到如今,古代衙役押送囚犯,就好比原本996的員工,突然有一個公費環球旅遊的機會,工資還翻倍發放的那種。試問,誰不心動呢?
㈡ 古代女囚入牢要受到什麼屈辱
古代女子入牢只可能是犯了重罪,如殺人、通姦殺夫、匪盜、謀反等等(鑒於古代社會對女子的限制,後兩者極少),因為古代女子的名節很重要,輕罪是不用入牢的,而且交給其監護人(父、夫等)看管。而如果是重罪入牢,那她的名節就徹底毀了,她的家族也會因她而蒙羞,也不會再要她了。所以古代大牢里的女犯是非常慘的,因為已經沒有家族可以維護她了,而她本人因為犯了重罪一般也沒有機會活下來了,而雖然古代法律上禁止淫虐女囚,但官府的大人們高高在上,也不會去閑得關注牢房裡的事,所以這法律是形同虛設的。因此,女囚的屈辱下場也就是一種必然了。
首先就是被姦淫。古代的大牢男女區分沒有現在這么嚴,雖然也有女牢子,但男衙役、獄卒姦淫女犯還是家常便飯。尤其是犯了淫罪的通姦女子,一般都是比較有姿色的,又早就失了貞潔,就更是別想脫逃了。
其次就是各種酷刑了,因為前面說過只有重罪女犯才會入牢,那麼各種附加刑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對不聽話的女犯,如站籠、懸吊、駟馬倒攢蹄之類的刑罰肯定要有。如已被判處死刑,那還要在行刑前幾天把女犯的衣物剝光(古代女犯處決都是要裸身受刑的,如秋瑾在死前提出三條件之一就是不得裸身。具體到什麼程度要看判的什麼刑,如斬首、絞刑等則是赤裸上身,如凌遲則是赤裸全身),然後睡匣床(一種禁錮式的刑床,非常痛苦),每天只有固定的時間放下來用於吃飯和排泄,且都要在獄卒的監視下進行。
到了處決那天就不用說了,如絞刑、斬首則赤裸上身,只穿一條褻褲,五花大綁押去處刑。如被判處凌遲處死,女犯也會被剝光全身衣物,然後綁騎木驢遊街示眾。由於要承受粗大木杵的長時間抽插,所以如果是處女、沒過門的少婦、或者是長時間未與男人交歡的少婦,這些人犯了剮罪,則必須在行刑前幾天對其進行破身,否則很容易造成大出血而死。等女犯遊街結束後,則被押到刑場,釘上刑台開剮,依照罪行的嚴重程度從十幾刀到上千刀不等,最後開膛破肚,剜出五臟及陰部性器活祭死者,頭顱掛起示眾,遺骸則拋屍荒野(因為沒有家人會給她收屍)。
現在很多人給古代社會翻案,說什麼古代很重視禮義廉恥,不會對女人怎樣怎樣,什麼騎木驢是假的木驢只是一種普通刑具,甚至還有人說古代不會對女犯凌遲處死的。而事實上像木驢(上面的木杵非常明顯)、匣床這些古代刑具在很多博物館還有展出,網上也有不少實物照片。至於女犯凌遲,剖心挖肝這些別說是古代小說了,就連清代醫學著作《醫林改錯》里也有記載(作者曾近距離觀察一名26歲殺夫少婦被凌遲處死,心肝肺被劊子手提著走)
㈢ 古代押送女囚犯去邊疆,來回幾千里路,為何官差都喜歡做這種事情
古代衙役喜歡押送女犯人去邊境,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一跟平時的工作比起來,這個工作也不算太累,二來說,衙役從這個事情里得到的利益也很多,所以大家喜歡這個工作。

還有些女犯人自身的家境不錯,那些家人就會向官差承若等他們回來就會給他們調動工作什麼的,或者是有其他的很大的好處,所以這些官差相當於於是一舉三得:出去比平時清閑,半路上收入一大堆,回來以後還有好處,這樣的工作肯定受官差喜歡。
㈣ 古代發配女囚犯,來回幾千里,為何衙役要搶著去押送
古代發配女囚犯,來回幾千里,為何衙役要搶著去押送?在古代雖說沒有現在完善的法律,但有了人類文明開始就告訴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而什麼是不能做的,一旦做錯事情就會受到懲罰。通過一些影視劇我們了解到,古代有很多殘忍的刑法,對不同犯人的懲罰都是不一樣的,總共分為「笞、杖、徒、流、死」五大類刑罰。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流放。流放和死刑比起來還是比較溫和的,但是被流放的整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主要是為了折磨犯人的意志力,在不同的朝代,罪犯流放的地點有所區別,不過總體上都是一些比較偏遠貧瘠的地區。比如南宋時期的流放地點是兩廣和海南一帶,清朝則是寧古塔和烏里雅蘇台等。元朝時期律法規定如果犯人是南方人,那麼必須流放到北方,反之,北方犯人的流放地必須是南方。

第一:被流放的犯人都不是平民老百姓,絕大部分都是官員,或者就是犯罪官員的家屬被流放,這些人的親朋好友還是非常有錢的,所以在流放之前為了避免遭到衙役的毆打和欺負,所以都會給衙役塞錢,押送一次犯人所得的錢時常相當於他們一年的工錢。尤其是女囚犯的家屬,擔心犯人在途中被衙役侵犯,還會塞給他們更多的銀兩,所以衙役才對押送女囚犯更加積極。
第二:衙役本身就是一份很苦的差事,屬於衙門中等級最低的工作。就算是在衙門中上班,他們也要整天在外面跑,不是抓捕犯人,就是在衙門中當苦力,難得可以休息一下。相比之下,外出押送犯人雖然看起來辛苦,但是押送過程中無人監管,想要偷懶休息都可以,途中所有的大小事務全由自己做主,顯然是一件令人愉悅的差事。
第三:衙役押運犯人相當於出差,出差的費用自然是朝廷掏腰包,衙役們能夠在驛站中好好享受。更重要的是,被判流放重罪的往往都是大戶人家或者朝廷官員,他們身嬌體貴,家屬大多甘願花費錢財讓他們流放途中能舒服一點,提供馬車甚至配一兩個僕人都是常見之事。押送的衙役,自然能跟著沾光,去時同乘馬車並享受僕人服侍,回程時也可以乘坐馬車。總的來說,和在衙門上班相比,押送犯人確實稱得上是一件美差。
㈤ 有一個古代某個官員的故事 就是他押送女囚犯 到了一個地方之後女囚犯以色相誘 然後這個人就抵制誘惑
好像是明朝英宗來時期的,還陪英宗源去了土木堡,後來貌似戰死在那了,曹什麼的大臣。
三不可
《續太平廣記·厚德部·曹鼐》載故事一則:曹鼐為泰和典史,因撲盜,獲一婦,甚美,目之心動,輒以片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如是者數十次,終夕竟不及亂;在寧晉城鄉廣為流傳的「曹鼐三不可」故事,更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北京國子監現有曹鼐進士碑、題名碑。
㈥ 古代的官差為何都爭著去押送女囚犯這是個什麼美差
古代的官差之所以要爭著去押送女囚犯。這一來押送女囚犯的時候,女囚犯的家人為了避免女囚犯受到侮辱,會給官差送錢,讓他們多照顧著點。還有就是女囚犯身體素質差,在流放的過程中,一般走不到頭就死了,這樣官差就能快點回去交差。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刑法,比如說坐牢,凌遲處死,砍頭等等,針對犯人,還有一種刑法,那就是流放,而流放的目的地一般也都是非常偏遠的地區,環境很惡劣,犯人要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流放到偏遠地區充軍,過艱苦生活,而在古代的時候,因為男女社會地位原因,所以女人犯罪的幾率還是很少的,但是也有女子被流放的事件,這個時候官差會爭著搶著去押送女犯人,這是為什麼呢。
第三,押送女犯人可以早點交差。
本來女人的身體素質就比較差,而被流放的女犯人更是這樣,但是流放的路程少說也有上千里,所以經常會出現半路就累死了,病死了的情況,犯人死了,官差也就可以回去復命了,所以他們願意押送女囚犯,因為可以早點回去復命,不用走那麼遠的路。
㈦ 古代發配女囚犯,來回幾千里,為何衙役要「搶著」去押送
古代的時候有一種刑罰叫做「流刑」,也就是把犯事的人給發配到最為艱苦的地方,或者是讓他們去充軍打仗,或者是讓他們到邊疆種地。
總之,哪裡艱苦哪裡有戰事就會被把這些罪犯發配到哪裡去改造。秦漢的時候,一般罪犯都是被發配到蜀漢,也就是今天的四川。
當年嬴政當了秦王,他就是想要把呂不韋發配到巴蜀去。呂不韋最終選擇了自殺,也沒有去這個地方。
對於呂不韋這種大富大貴的人來說,去巴蜀這種地方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侮辱!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清除異姓王的時候也想把彭越發配到巴蜀,但是,彭越死活也不願意去,他想讓呂後給劉邦求情,問問劉邦不讓自己去可以嗎?

若是押送男囚犯,你還必須處處提防他,還好考慮是不是他會逃跑,吃飯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都是處處小心。
另外還要考慮,他是不是會謀害自己,畢竟男囚犯都是有膽量的,大部分都是亡命之徒,關鍵是他們的力氣很大,衙役很可能幹不過他們。
所以,相對來說還是押送女囚犯比較容易省心,更重要的是她們聽話,讓她們做什麼,一般她們都是不敢違抗的。
否則,拳腳上來,女同胞是占不到便宜的。
3、押送女囚犯和押送男囚犯,在心裡上感覺是不一樣的。
就好比讓你和一個美女坐一晚上,你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甚至希望黎明永遠不要到來,若是讓你和一個男人坐一晚上,你就會覺得度日如年,趕緊天明吧。
還有一句話叫做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就是說得這個道理。對於衙役來說押送女犯人,總覺得路途沒有那麼遙遠,也不是太累就到達目的地了。
但是,押送男犯人就不一樣了。
所以綜合來說,押送女人真的是好處多多,當然了最好是不要干這樣的活, 真的是太累了,到哪裡都是靠雙腳趕路,真的不是人乾的活。
㈧ 古代押送女囚犯往返數千里,路途艱辛,為何衙役們卻爭著押送
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高爾基
古往今來,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歷朝歷代的官職也逐漸演化成等級分明、三六九等的管理體系。家世顯貴,手握大權的人占據著優勢的資源,過的好壞大部分決定於自己的運籌帷幄,小門戶中的平民就只能依靠自己的雙手豐衣足食,但不論身處哪個階級,都需要付出相應的勞動和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官職越處於底層需要乾的事也就相對越辛苦,被壓榨的可能也被放大,付出與收入也不一定會成正比。

事物大小有人打點,舒適度讓人滿意
古時被判流放重罪的,一般都是有錢有勢的家族。這種大戶人家就算被降罪,那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家底不會一下就被敗光。而平時嬌生慣養,沒有吃過苦的富人家肯定會安排馬匹馬車等代步工具,衙役不僅不需要走很遠的路長途跋涉,還可能會有馬車可坐,這和派專車前去旅行有何區別。在路途之中,還會有專人將食宿安排好,每到一個地方就可以安心地歇息,比跟團旅遊還要貼心。在《水滸傳》中就有張教頭出錢為林沖打點衙役,路上的食宿全部安排妥當才上路的敘述。由此可見,在押送的路上體驗到的舒適度還是很令人滿意的。
盡管往返千里,路途中除去上述的優勢外,全然是對人力的一個考驗,究其深層原因,衙役還是得迫於社會制度而屈服。
結語:
衙役也就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一個職業,首先出於養家糊口的壓力才會被迫工作,正如高爾基所說,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衙役所擔當的責任,不僅是守衛一方平安,在那個年代,更多的是為家中老小有所依有所靠,他們的勞動,肩負的是家人的生存之計。所以生活對他們而言,其實是苦不堪言的,以至於變得卑劣。
其實「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這句話,不僅針對古代衙役的生活有著概括作用。在當下,21世紀,多的是如衙役一般為生活而奔波的社會普通人,這句話,同樣適用,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人人都在勞動,都在為自己的「責任」體現出擔當,面對生活對自己所做出的奴役,能真正做到「一身輕」的人寥寥無幾。
㈨ 為何古代押解女犯人流放又苦又累,衙役們搶著要去
古代押解女犯人流放又苦又累,衙役們之所以搶著要去,那是因為不僅有油水,而且還有可能賺個小美人。

四是賺個小美人。在古代,流放可不是一般人才有的待遇,基本都是富貴之家的女子,這些人家的女子其中不乏細皮嫩肉的小美人。這些女犯人為了在路上好過一點,不得不委曲求全,讓負責押送的衙役們占點便宜,甚至還會被某個大膽的衙役來一個遠走高飛,抱得美人歸。
總之,古代押送女犯人流放,看似又苦又累,但實際上不僅可以賺錢,而且還有佳人相伴,順便再來一次免費旅遊,真是美滋滋,必須要搶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