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蒿素是什麼它是唯一的抗瘧葯物嗎
青蒿素(Artemisinin)是從復合花序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即中葯青蒿)中提取得到的一種無色針
狀晶體,化學名稱為(3R,5aS,6R,8aS,9R,12S,12aR)-八氫-3,6,9-三甲基-3,12-橋氧-12H-吡喃〔4,3-j〕-1,2-苯並二塞平-10(3H)-酮。分子式為C15H22O5,屬倍半萜內酯,具有過氧鍵和6-內酯環,有一個包括過氧化物在內的1, 2,4-三呃烷結構單元,這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見,分子中包括有7個手性中心,它的生源關系屬於amorphane類型,其特徵是A,B環順聯,異丙基與橋頭氫呈反式關系。
制備熔點為156-157℃, [a]D17=+66.3°(C=1.64氯仿)。易溶於氯仿、丙酮、乙酸
乙酯和苯,可溶於乙醇、乙醚,微溶於冷石油醚,幾乎不溶於水。因其具有特殊的過氧基團,它對熱不穩定,易受濕、熱和還原性物質的影響而分解。[21]
1972年初抗瘧有效單體從中葯青蒿中分離得到,當時的代號為「結晶Ⅱ」,後改名為「青蒿Ⅱ」,最後定名為青蒿素。1972年3月8日,《用毛澤東思想指導發掘抗瘧中草葯工作》的報告在"523"計劃內部會議上發布。效果雖好,但在批量生產時相關葯廠不願意承擔提取葯品任務,使得項目組只好把實驗室當成了生產車間,而由於乙醚易燃,結果在屠呦呦作報告的當日,由於操作人員不慎而引發大火,這一事故差點使得計劃夭折。[6-7]
由於計劃時間進度緊張,為了盡早應用於臨床,1972年5月計劃部分相關研究人員(包括屠呦呦)用自身進行
海南昌江青蒿乙醚中性部分臨床療效情況
人體試驗並獲得通過,8月在海南部分地區進行臨床試驗,在選試的 21 例瘧疾患者中, 感染惡性瘧或間日瘧(subtertian or tertian malaria)者各佔半數. 經治療後, 患者的發熱症狀可迅速消失, 血中瘧原蟲的數目銳減;而接受氯喹的對照組患者則無效(個別數據存在爭議,也有個別參與人員回憶年份為1973年)。[8-9]
1977和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國《科學通報》與《化學學報》上發表,同年青蒿素的新分子及其報被美國權威的《化學文摘》收錄。[10-11]
1979年9月,依國家醫葯管理總局建議,"523"計劃列入各級民用醫葯科研計劃之中,不再另列醫葯軍工科研項目。1981年3月3日-3月6日,"523"計劃舉行最後一次小組會議;5月該會議紀要下發,"523"計劃結束。[12]
198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第四屆瘧疾化療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上,屠呦呦就《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一題作首位發言,引起與會代表極大的興趣,並認為「這一新的發現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將為進一步設計合成新葯指出方向」。在這次報告中,屠呦呦提出應研發復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緩抗葯性出現的設想,但並未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中國開始自行研發復方葯物,開發出復方蒿甲醚等系列復方葯。2005年,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發表文章,指出研究發現使用單方青蒿素的地區瘧原蟲對青蒿素敏感度下降,這意味著瘧原蟲有開始出現抗葯性的可能,世衛組織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單方青蒿素,改用青蒿素的聯合療法(artemisinin combination therapy,ACT),並推薦多種聯合治療, 即每種方案包括青蒿素類化合物, 配以另1 種化學葯物。這說明當年中國科學家的預見是對的。[13]
1986年,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一類新葯證書,1992年獲得「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97年獲得「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之一稱號。[14-15]
2011年9月,屠呦呦因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16]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與另外兩位科學家獲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7-18]
2016年,科學雜志《eLife》刊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學研究所專家發明了利用COSTREL方法從煙草中大量提取青蒿素的方法。[19-20]
抗瘧葯(antimalarial drugs)是防治瘧疾的重要手段。現有抗瘧葯中尚無一種能對瘧原蟲生活史的各個環節都有殺滅作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和瘧疾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我國制定了《抗瘧葯使用原則和用葯方案(修訂稿)》[1] 。
代表葯物:磷酸氯喹、磷酸伯氨喹、乙胺嘧啶、奎寧、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
② 呦呦成諾貝爾醫學獎中國第一人,她的"青蒿素"到底是個啥
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葯物。其對鼠瘧原蟲紅內期超微結構的影響,主要是瘧原蟲膜系結構的改變,該葯首先作用於食物泡膜、表膜、線粒體,內質網,此外對核內染色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酸飢餓,迅速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蟲體外,使瘧原蟲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體外培養的惡性瘧原蟲對氚標記的異亮氨酸的攝入情況也顯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蟲蛋白合成。
以青蒿素類葯物為主的聯合療法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准療法。世衛組織認為,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目前治療瘧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瘧疾耐葯性效果最好的葯物,中國作為抗瘧葯物青蒿素的發現方及最大生產方,在全球抗擊瘧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尤其在瘧疾重災區非洲,青蒿素已經拯救了上百萬生命。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該療法避免了瘧疾導致的死亡。
③ 什麼,青蒿素居然不是青蒿里提煉的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學上叫「黃花蒿」而不是「青蒿」,植物學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其實,這是植物學名稱和葯用名稱不統一造成的混亂。傳統醫學和早期分類學者沒有相關知識工具,所以他們很多時候無法給出可靠的分類和命名,這也給傳統醫學實踐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中國古代的博物學家和傳統葯學家因為缺乏科學鑒定植物的方法,對物種的分類常常出現錯誤。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傳統上被認為是考訂嚴密的,卻也仍然犯了把「青蒿」和「黃花蒿」分別為二物的錯誤。日本本草學家小野蘭山的《本草綱目啟蒙》,及19世紀本草學家飯沼欲齋的《新訂本草圖說》再次誤用「青蒿」。蒿類性狀變化大也不易區分是事實
④ 這次的袁隆平、青蒿素入選高中語文教材意味著什麼
這次袁隆平、青蒿素入選高中語文教材意味著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科技,越來越重視與時俱進了。

袁隆平、屠呦呦入選高中語文課本是教育系統一次自我革命,是教育系統與時俱進的一次真實寫照。今後我們的社會各方面都會發生日新月異的新變化,我們只有緊隨進步的階梯,才能夠不被時代拉下,才能夠成為時代進步的「弄潮兒」。
⑤ 青蒿素到底是從什麼植物中提取的
青蒿素是從復合花序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的一種無色針狀晶體,由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 。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葯,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
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葯物」。

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非常復雜,對於青蒿素這一類低含量的復雜分子的生物合成研究更是如此。用以下三種途徑可生物合成青蒿素:
1、通過添加生物合成的前體來增加青蒿素的含量。
2、通過對控制青蒿素合成的關鍵酶進行調控,或者對關鍵酶控制的基因進行激活來大幅度增加青蒿素的含量。
3、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來改變關鍵基因以增強它們所控制酶的效率 。
(5)青蒿素在穿越小說中擴展閱讀:
青蒿素的葯理作用
與以往的抗瘧葯物不同,青蒿素抗瘧機理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瘧原蟲表膜線粒體等的功能進行干擾,首先作用於食物泡膜、表膜、線粒體,其次作用於核膜、內質網,對核內染色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最終導致蟲體結構的全部瓦解,而不是藉助於干擾瘧原蟲的葉酸代謝。
其作用機制也可能主要是干擾表膜一線粒體的功能,作用於食物泡膜,阻斷營養攝取的最早階段,使瘧原蟲較快出現氨基酸飢餓,從而迅速形成自噬泡並不斷排出於蟲體外,瘧原蟲最終損失大量細胞質而死亡。
具體葯理作用分兩步:第一步是活化,青蒿素被瘧原蟲體內的鐵催化,其結構中的過氧橋裂解,產生自由基;第二步是烷基化,第一步所產生的自由基與瘧原蟲蛋白發生絡合,形成共價鍵,使瘧原蟲蛋白失去功能死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蒿素
⑥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過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已經40年了,盡管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但她始終默默無聞地工作,並致力於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們是同一代的科學家。都是北京醫科大學畢業的,說起來還是我『師姐』。」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工程院院士李連達說,屠呦呦是個典型的科學家、學者,平時並不善於交際。
「可以說,她對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過,現在也承擔了很多課題,還帶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連達看來,屠呦呦是那種持之以恆的科學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學家什麼時髦就搞什麼。而原本屠呦呦在60歲就到了退休年齡,但她81歲了還堅持工作。
在李連達的眼裡,屠呦呦具有一個科學家應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麼想法都敢於直言。「她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屁,不管在會議上還是個別的談話,她同意的意見馬上就會肯定;不同的話,就直言相見,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她對學習非常執著,非常專心,各種功課中,生物課成績最好。但生活上卻挺不上心的,家務活不太會干。」清華大學教授陳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是初、高中同學,讀書時互相之間還串串門,時隔幾十年,陳效中老人還能追憶起那段青蔥歲月。
屠呦呦是高二時從效實中學轉到寧波中學的,在班上不聲不響,經常上完課就回家,成績也在中上游,並不拔尖。但屠呦呦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
陳老先生說,別看屠呦呦現在是個慈祥的老太太,當年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著麻花辮。
因為陳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兩家還有聯系,陳效中經常到屠呦呦家串門,也經常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畢業後,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陳效中考上了清華大學,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學。屠呦呦讀的是生物葯學,當時這個專業比較冷門。而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的中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生活上是個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證找不到了,讓我幫忙找找,我打開她的箱子,發現裡面東西放得亂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麼妥當。同學們見了後都笑話她。她家務事不靈光,成家後,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過往發生的趣事,陳效中不禁大笑起來,「還有一次,我們幾個人來寧波開會。她因為還要出席一個重要場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單獨坐火車回京。結果,發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車停靠途中站點時,屠呦呦下車走走。結果,火車開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