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小說有幾種體裁
古代小說大體可劃分為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四種文體類型,各文體類型之間既有一定的傳承性,同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各自的淵源和發展演變過程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小說文體特徵。
㈡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有哪些類型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古代小說的發展情況,我們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准備期(從遠古至先秦兩漢):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雖然不是小說,但從思想上、題材上、語言藝術的表現方法上為古代小說的發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備。
2、成熟期(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中國小說的雛型。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依附歷史著作的狀態,作家也不是有意為小說,形式較簡單,只是「粗陳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說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作家開始有意為小說。唐傳奇是我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對後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轉變期(宋元):宋元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承前啟後,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從短篇向長篇、由史傳體向說唱體的發展和轉變。小說創作群體擴大,題材增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世代積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榮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說發展處於停滯階段。明嘉靖、萬曆年間到明末,小說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代表作是《西遊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話短篇小說集。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潮。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展。作品風格鮮明,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清初,《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又一座豐碑。接著《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說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從對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轉向對封建意識形態的認真反思;人物形象達到高度個性化。出現了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帶有更濃重的感傷和困惑情緒。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餘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紹。
6、演進期(1895-1911):是近代小說時期,也是古代小說終結演進為近代小說時期。小說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戰斗號角,大量繁榮,近代小說從內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倡改良主義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藝術上在繼承古代小說傳統的同時,逐漸接受西方小說的影響,人物、結構、語言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㈢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有哪些類型
中國古典小說大略可分類如下:
第一類是歷史小說,講的是帝王將相草莽英雄的功過成專敗,以屬《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代表。坊間的各種演義也可歸此類。
第二類是世情小說,個中翹楚當屬《金瓶梅》與《紅樓夢》。三言二拍可歸此屬。後期的《老殘游記》《海上花》等亦一脈承之。
第三類是神怪小說,上承《搜神記》《子不語》,下啟《閱微草堂筆記》等筆記小說,以《聊齋志異》《西遊記》為佼佼者。
㈣ 古代小說語體上分為哪些類型
1、古代小說大體可劃分為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四種文體類型,各文體類型之間既有一定的傳承性,同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各自的淵源和發展演變過程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小說文體特徵。
2、對於四種小說文體類型,古人也分別持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文體觀念與理論。每一種文體類型都包含著一系列相關的概念術語,昭示著古人對其文體價值、特徵、源流的認識。
3、如筆記體的「筆記」、「世說」、「小錄」、「異聞」、「逸事」、「瑣言」、「地理書」、「雜史」、「雜俎」、「雜錄」、「雜記」、「雜家」、「故事」、「叢談」、「辨訂」、「箴規」
4、傳奇體的「別傳」、「外傳」、「雜傳」、「雜傳記」、「行卷」、「幻設」
5、話本體的「俳優小說」、「市人小說」、「變文」、「俗講」、「話本」、「詩話」、「詞話」、「說話」、「說話人」、「舌辯」、「銀字兒」、「煙粉」、「靈怪」、「神仙」、「妖術」、「傳奇」、「公案」、「朴刀」、「桿棒」、「說參請」、「說諢經」、「說諢話」、「合生」
6、章回體的「講史」、「演史」、「章回」、「按鑒」等。
7、上述文體概念術語中,一部分與小說文體直接相關,如筆記體之「筆記」、「世說」、「異聞」、「逸事」、「瑣言」等,但也有一些卻屬間接相關的鄰近概念,如「小錄」、「地理書」、「雜史」、「雜家」、「故事」等。
8、通常,這些鄰近概念與小說文體概念既相聯系、交叉又相區別,只有全面系統地將兩者之間的區分辨析清楚,才能在相互比較中對小說文體有一準確的把握。
㈤ 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小說的分類理解
古代小說大體可劃分為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四種文體類型,各文體類型之間既有一定的傳承性,同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各自的淵源和發展演變過程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小說文體特徵。
對於四種小說文體類型,古人也分別持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文體觀念與理論。每一種文體類型都包含著一系列相關的概念術語,昭示著古人對其文體價值、特徵、源流的認識。
如筆記體的「筆記」、「世說」、「小錄」、「異聞」、「逸事」、「瑣言」、「地理書」、「雜史」、「雜俎」、「雜錄」、「雜記」、「雜家」、「故事」、「叢談」、「辨訂」、「箴規」
傳奇體的「別傳」、「外傳」、「雜傳」、「雜傳記」、「行卷」、「幻設」
話本體的「俳優小說」、「市人小說」、「變文」、「俗講」、「話本」、「詩話」、「詞話」、「說話」、「說話人」、「舌辯」、「銀字兒」、「煙粉」、「靈怪」、「神仙」、「妖術」、「傳奇」、「公案」、「朴刀」、「桿棒」、「說參請」、「說諢經」、「說諢話」、「合生」
章回體的「講史」、「演史」、「章回」、「按鑒」等。
上述文體概念術語中,一部分與小說文體直接相關,如筆記體之「筆記」、「世說」、「異聞」、「逸事」、「瑣言」等,但也有一些卻屬間接相關的鄰近概念,如「小錄」、「地理書」、「雜史」、「雜家」、「故事」等。
通常,這些鄰近概念與小說文體概念既相聯系、交叉又相區別,只有全面系統地將兩者之間的區分辨析清楚,才能在相互比較中對小說文體有一準確的把握。
㈥ 找一本古代言情小說,已經出版了的,裡面是分開講了好幾個故事的,不是一整本一個故事那種,有符合這種類
華胥引嗎?四個小故事串成一個大故事,已出版,連電視劇都上映了
㈦ 百家講壇里文學類講座總集
我也很喜歡,不過我比較喜歡看歷史類的。尤其是王立群滴。!哈哈。
下面是俺搜集到的~文學類~的全部內容:
★《百家講壇-魯迅》
│├—第二集《金錢與革命-孔慶東》
│├—第六集《身陷重圍-孔慶東》
│├—第三集《家變情仇-孔慶東》
│├—第四集《重出江湖-孔慶東》
│├—第五集《誰在吃人-孔慶東》
│└—第一集《祥林嫂之死-孔慶東》
★├—《百家講壇_蘇軾》
│├—第八集《手足之情-康震》
│├—第二集《初出茅廬-康震》
│├—第九集《東坡印象-康震》
│├—第六集《知難而退-康震》
│├—第七集《天倫之樂-康震》
│├—第三集《大難臨頭-康震》
│├—第十集《蘇軾之死-康震》
│├—第四集《瀟灑東坡-康震》
│├—第五集《東山再起-康震》
│└—第一集《少年成名-康震》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
★《新解紅樓夢》
★《周思源也說秦可卿》
★《紅樓六家談》
★《紅樓夢里的配角》
★《品讀水滸傳》
★《魯迅》
★〈文學的個性〉
★詩歌唐朝
★周嶺解密曹雪芹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老舍的文學地圖〉
★《陸游》
★《從悲到喜說西廂〉〉
★〈〈西廂記中的愛情〉〉
★〈〈唐詩的故事〉〉
★《杜甫的文化意義》
★〈探秘中國漢字〉
★〈馬瑞芳說聊齋〉
★〈孔慶東看金庸小說〉
★〈方爾加講孔子〉
★《我讀經典》
★—人民網之《談《論語》心得》篇
★├—人物周刊之《於丹訪談》篇
★├—儒道之爭
★├—市民學堂之《《論語》與現代生活》篇
★於丹《論語》心得
│├—(八)《本色於丹》
│├—(二)《心靈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三)《處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一)《天地人之道》
★於丹《莊子心得》
│├—八《談笑論生死》
│├—二《境界有大小》
│├—九《心態與狀態》
│├—六《總有路可走》
│├—七《堅持與順應》
│├—三《感悟與超越》
│├—十《大道與自然》
│├—四《認識你自己》
│├—五《本性與物性》
│└—一《莊子何其人》
㈧ 求各類經典歷史講座視頻、音頻都行,求推薦幾本歷史類書籍,求中國歷史類的閑書。
看全球通史,權威的看 斯塔夫里阿諾斯 版本的,但這個內容不是很豐富,只是名氣大,建議看美國時代生活編輯部版本的全球通史,二十四冊,配圖、排版非常好,通俗易懂。
另外,全球通史(東方曙光)也很不錯,不過要耐下心來看,西方人的視角看東方。
中國歷史,建議看呂思勉的中國大歷史,這是權威版本,但考據過甚,引經據典的厲害,有點賣弄的嫌疑。通俗的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了。
㈨ 中國古代小說有幾種體裁
中國古代小說有7種體裁,分別為志怪小說、軼事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章回小說、譴責小說和演義小說。
志怪小說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軼事小說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傳奇小說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話本小說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章回小說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譴責小說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

(9)古代小說類型講座擴展閱讀
古代志怪小說的發展:
志怪小說來自漢魏六朝時期帶有神怪色彩的小說,多數來源於巫和方士的奇談怪論。
漢代以後,道教和佛教逐漸盛行,鬼神迷信的說教廣為流布,所以志怪的書特別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等。
明朝時期,志怪小說可以舉干寶的《搜神記》作為代表,該書收集了許多晉朝以前的神怪故事,成為一部匯編性質的小說集。其中一些優美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董永》、《三王墓》、《韓憑妻》等,長期在民間流傳,有的還曾編成戲曲和白話小說。
東晉時期,志怪小說比較完整的還有相傳是陶淵明作的《搜神後記》、王嘉的《拾遺記》、劉敬叔的《異苑》、吳均的《續奇諧記》等,其他的書大部分都散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