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名著目錄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九歌》是《楚辭》的篇名。關於它的來歷,王逸認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間祭歌創作的。朱熹認為是屈原對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詞」(《楚辭集注》)。胡適則認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與屈原傳說絕無關系」(《讀楚辭》)。今人多取朱說。
《九歌》由於以民間祭歌為基礎,所以具有楚國民間祭神巫歌的許多特色,《漢書·地理志》說:「(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呂氏春秋·侈樂》也說:「楚之衰也,作為巫音。」所謂「巫音」,即巫覡祭神的樂歌,這是《九歌》與屈原其他詩篇的不同之處。但是,作品中如「載雲旗兮委迤」、「九嶷繽兮並迎」、「□吾道兮洞庭」等詩句,「老冉冉」、「紛總總」等慣用語,又與屈原其他詩作一脈相通。因此,它應當是屈原詩歌藝術整體中的有機構成部分。《九歌》圖卷宋代李公麟作《九歌》圖·東皇太一元代張渥作
「九歌」名稱,來源甚古。除《尚書》、《左傳》、《山海經》所稱引者外,《離騷》中有「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樂」,《天問》中有「啟棘賓商,九辯九歌」諸語。各書所說到的「九歌」內容雖有種種演化,但可證「九 歌」乃是傳說中很古的樂章。至於屈原用它作為篇名,似乎不會跟遠古「九歌」的章數有關,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調相同。可能是取其「娛神」這一點,再結合《離騷》所說的「康娛」、「□樂」的意思,基本上屬於新歌襲舊名的類型。
《九歌》包括11章,前人為了使它們符合「九」的成數,曾作過種種湊合。如清代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主張《湘君》、《湘夫人》並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並為一章。《聞一多》《什麼是九歌》主張以《東皇太一》為迎神曲,《禮魂》為送神曲,中間九章為「九歌」正文。但多數人的意見,以「九」為虛數,同意汪瑗《楚辭集解》、王夫之《楚辭通釋》之說,認為前十章是祭十種神靈,所祭的十種神靈,從古代人類宗教思想的淵源來考察,都跟生產斗爭與生存競爭有密切關系。十種神靈又可分為三種類型:①天神——東皇太一(天神之貴者)、雲中君(雲神)、大司命(主壽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東君(太陽神);②地□——湘君與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國殤(陣亡將士之魂)。有人認為,在上述十種神靈裡面,篇首「東皇太一」為至尊,篇末「國殤」為烈士,都是男性;其餘則是陰陽二性相偶,即東君(男)與雲中君(女),大司命(男)與少司命(女),湘君(男)與湘夫人(女),河伯(男)與山鬼(女)。《九歌》原來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關系排列的,今本《東君》誤倒(聞一多《楚辭校補》)。 《天問》是《楚辭》篇名。屈原作。關於「天問」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即自夏殷以來,天被視作萬物之主,是統攝萬類群生的,一切高遠神異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來統稱,所以有關萬事萬物的疑問,也可以統稱為「天問」。關於《天問》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王逸《楚辭章句》說是屈原被放逐後,憂心愁慘,彷徨山澤,他走進楚國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於是當場題辭,寫下此篇,用以排解憤懣、舒瀉愁思。此說不一定可靠。至於《天問》的寫作時間,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說在頃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後,也有可能作於懷王之時。
《天問》的內容異常豐富,問及天、地、人之事,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歷史、乃至神話傳說的看法。全詩凡374句,提出了172個問題(統計標准不一,一說116問)。由於存在錯簡或脫漏等情況,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順的現象。但總的看來,還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經指出:「篇內事雖雜舉,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終於以楚先,未嘗無次序存焉。」(《楚辭通釋》)自篇首至「曜靈安藏」,以天事為主,雜以與天事有關的神話;自「不任汨鴻」至「烏焉解羽」,以地事為主,包括鯀禹治水傳說;自「禹之力獻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詳,最後以楚國事為主,憂國情緒在這部分里頗為明顯,但從文氣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脫漏所致。全詩表現了作者淵博的學識、深沉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反映了他大膽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體及歷史傳說,多為先秦時期的齊、魯、三晉北方中原地區產生的諸書所不道,可能出於楚國所傳舊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傳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
《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楚辭》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節,每節一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三句一問、四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變化,因而盡管通篇發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論說:「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復,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俞樾《評點楚辭》引孫□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 《九辯》是《楚辭》篇名。王逸定為宋玉作。明代焦《焦氏筆乘》、清代牟庭相《楚辭述芳》及吳汝綸在《古文辭類纂》評語中,均以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還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說。關於《九辯》名稱的意義,王逸釋「辯」為「變」,是對的;但又說「謂陳道德以變說君」雲雲,則不確。王夫之說:「辯猶遍也。一闕謂之一遍。蓋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於風雅,蓋楚聲也。後世賦體之興,皆祖於此。」(《楚辭通釋》)此說較為通達,今多從此說。
《九辯》是一首感情真摯的長篇抒情詩,共有250多句。關於它的主旨,王逸認為是宋玉「憫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哀其志」;對此,現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懷疑態度。從詩的內容來看,其基本思想是表達「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這種感慨,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帶有普遍性。詩中對現實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並表達了詩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堅持抗爭的精神遠遜於屈原。在藝術上,《九辯》雖多模仿《離騷》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並且句法多變,能夠巧妙地運用雙聲疊韻和疊字等修辭手法,讀起來抑揚頓挫,饒有音樂美,從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開頭一段描寫秋天:「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寥寥數語,而情景俱現,成為後世文人觸景傷懷,寄慨身世的濫觴。

『貳』 高中課本《語文 選修 中國小說欣賞》目錄
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小說欣賞》目錄 第一單元 歷史與英雄 1.《三國演義》2.《水滸傳》 第二單元 談神說鬼寄幽懷 4.《聊齋志異》 第三單元 人情與世態 5.「三言」 6.《紅樓夢》 第四單元 從士林到官場 7.《儒林外史》 8.《官場現形記》 第五單元 家族的記憶 9.《家》 10.《白鹿原》 第六單元 女性的聲音 11.《呼蘭河傳》 12.《長恨歌》 第七單元 情系鄉土 13.《小二黑結婚》 14.《平凡的世界》 第八單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16.《駱駝祥子》 第九單元 烽火歲月 17.《紅旗譜》 18.《紅高粱》
『叄』 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的目錄
先秦部分
先秦文學概況
詩經 氓
君子於役
將仲子
碩鼠
蒹葭
屆原 湘夫人
國殤
哀郢
離騷
左傳 晉楚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國語 邵公諫厲王弭謗
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馮諼客孟嘗君
論語 侍坐
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章
魚我所欲也章
墨子 非攻(上)
莊子 逍遙游
荀子 勸學篇
韓非難一
秦漢部分
秦漢文學概況
李斯諫逐客書
賈誼過秦論(上)
晁錯論貴粟疏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項羽本紀
魏公子列傳
班固蘇武傳
張衡四愁詩
漢樂府陌上桑
平陵東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迢迢牽牛星
西北有高樓
魏晉南北朝部分
魏晉南北朝文學概況
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神龜雖壽)
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
曹植白馬篇
贈白馬王彪(並序)
吁嗟篇
洛神賦
諸葛亮出師表
李密陳情表
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
登樓賦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阮籍詠懷詩(夜中不能寐)(駕言發魏都)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節
左思詠史(弱冠弄柔翰)(鬱郁澗底松)
劉琨重蹭盧諶
葛洪畫工棄市
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種豆南山下)
飲酒(結廬在人境)
詠荊軻
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
歸去來兮辭(並序)
五柳先生傳
桃花源記
謝靈運登池上樓
劉義慶《世說斫語》二則(過江諸人)(子猷訪戴)
鮑照擬行路難(奉君金卮之美酒)(對案不能食)
代東武吟
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丘遲與陳伯之書
孔稚珪北山移文
江淹別賦
吳均與宋元思書
酈道元三峽
庾信擬詠懷(榆關斷音信)(日晚荒城上)(蕭條亭
障遠)
哀江南賦序
南朝民歌子夜歌
西洲曲
北朝民歌木蘭詩
敕勒歌
唐五代部分
唐五代文學概況
王勃適杜少府之任蜀川
秋日登洪府騰王閣餞別序
楊炯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
駱賓王在獄詠蟬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沈佺期獨不見
宋之問度大庾嶺
陳子昂登幽洲台歌
感遇(蘭若生春夏)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孟浩然過故人庄
宿建德江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王維渭川田家
終南山
山居秋暝
觀獵
送元二使安西
鹿柴
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
出塞
閨怨
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李頎古從軍行
高適燕歌行
別董大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走馬兒行奉送出師西征
李白蜀道難
古風{大車揚飛塵)
將進酒
行路難
夢游天姥吟留別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望天門山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杜甫望岳
麗人行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
新婚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
登高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韋應物滁川西澗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孟郊遊子吟
韓愈山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雜說(四)
師說
祭十二郎文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張中丞傳後敘
進學解
張籍秋思
王建水夫謠
柳宗元登柳洲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江雪
捕蛇者說
始得西山宴遊記
小石潭記
段太尉逸事狀
種柯邪橐駝傳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石頭城
烏衣巷
酣樂天揚州韌逢席上見贈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輕肥
長恨歌
琵琶行
錢塘湖春行
元稹連昌宮詞
李賀老夫采玉歌
雁門太守行
李憑箜篌引
杜牧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綉成堆)
泊秦淮
早雁
阿房宮賦
李商隱安定城樓
無題(相見時堆別亦難)
馬嵬
錦瑟
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陸龜蒙野廟碑
聶夷中傷田家
杜荀鶴山中寡婦
李朝威柳毅傳
韋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馮延巳謁全門(風乍起)
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李煜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
『肆』 中國武俠小說史的書籍目錄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序
原 序
第一章 緒論
一、俠的起源
二、俠與盜
三、武俠小說的演變
四、小說「武功」
五、武俠小說的新派與舊派
六、武俠小說與民族文化心理
七、俠士、武士、騎士文化異同及其文學比較
八、武俠小說的定名和范圍
第二章 武俠小說的雛形期
一、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的影響
二、最早的一篇武俠小說:《燕丹子》
三、魏晉小說中詭奇怪誕的俠客
第三章 武俠小說的成熟期
一、唐代武俠小說的繁榮
二、唐代武俠小說的內容
三、唐代武俠小說的藝術特徵
四、唐代武俠小說的地位和影響
五、宋元文言的模仿之作
第四章 明代短篇武俠小說
一、明代白話短篇武俠小說
(一)明代白話短篇武俠小說的內容
(二)明代白話短篇武俠小說中的「武功」
二、明代文言武俠小說及《劍俠傳》
第五章 武俠小說史上的里程碑《水滸傳》
一、《水滸傳》成書過程中的俠盜意識
二、 《水滸傳》與《史記瞄俠列傳》
三、梁山上的「盜氣」
四、水滸英雄的行俠特徵
五、真實而傳奇的武俠世界
六、俠的悲劇結局
七、《水滸傳》的地位和影響
第六章 武俠小說的盛行期
一、明末至晚清武俠小說總論
(一)社會環境的狀況為武俠小說的發展提供了溫床
(二)文學藝術形式的發展促使武俠小說興盛
(三)武術的空前極盛成為武俠小說急劇發展的重要動因
二、承《水滸傳》余緒的「忠義盜俠」小說
《禪真逸史》 《水滸後傳》 《後水滸傳》 《盪寇志》 《綠牡丹全傳》
三、武俠公案小說
《施公案》 《忠烈俠義傳》 《聖朝鼎盛萬年清》 四、幻想劍仙小說 《濟公全傳》 《七劍十三俠》
五、兒女英雄小說
《俠義風月傳》 《三門街》 《兒女英雄傳》
六、文言短篇武俠小說和《續劍俠傳》
第七章 武俠小說的狂潮期(1911~1949)
一、民國年間武俠小說總論
二、武壇兩巨子「南向北趙」
《江湖奇俠傳》 《近代俠義英雄傳》 《奇俠精忠傳》
三、武壇三健將:姚民哀、顧明道、文公直
《四海群龍記》 《荒江女俠》 《碧血丹心》三部曲
四、奇幻絕倫的「劍仙」李壽民
《蜀山劍俠傳》
五、凄絕哀婉的「情俠」王度廬
《鶴驚昆侖》 《寶劍金釵》 《劍氣珠光》 《卧虎藏龍》 《鐵騎銀瓶》 《燕市俠伶》
六、「技擊派」大家白羽、鄭證因
《十二金錢鏢》 《偷拳》 《鷹爪王》
七、采擷眾長、自立門戶的朱貞木
《七殺碑》 《虎嘯龍吟》 《羅剎夫人》
第八章 推陳出新的海外新派武俠小說
一、海外新派武俠小說總論
(一)海外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展概況
(二)海外新派武俠小說興起的原因
(三)對海外新派武俠小說的總體評價
二、武林長者梁羽生
《萍蹤俠影錄》 《女帝奇英傳》 《雲海玉弓緣》
三、武林盟主金庸
(一)武功的不同凡響
(二)現實的深入思考
(三)人物的立意與創新
(四)價值取向與技巧運用
(五)庄諧參伍的獨特風格
四、江湖劍客:卧龍生與司馬翎
《天香飆》 《劍海鷹揚》
五、武林怪傑古龍
《楚留香傳奇》 《七種武器》 《多情劍客無情劍》
六、江湖闖將:溫瑞安、黃易 《刀叢里的詩》 《尋秦記》
第九章 生機無限的大陸新派武俠小說
一、大陸新派武俠小說創作總論
二、代表作家作品分析
(一)大陸武俠小說復興第一階段 (1980年至90年代中期)
馮驥才:《神鞭》
馮育楠:《津門大俠霍元甲》 《總統與大俠》
殘墨:《神州擂》 《追魂簫與無形劍》
(二)大陸武俠小說復興第二階段 (90年代末期至2007年底)
蕭鼎:《誅仙》 鳳歌:《昆侖》
滄月:《劍歌》 步非煙:《武林客棧?蠱神劫》
小椴:《杯雪?夜雨打金荷》
楊叛:《死香煞》
小非:《三姑娘的劍》
司馬嘶風:《我是刀神》
後 記

『伍』 求中國古代失傳的書的目錄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上古的文獻,春秋時還在。
連山、歸藏 三易中失傳的兩易,今只存周易。
今文尚書諸篇。
樂經 孔子傳下的六經之一。
夏侯陽算經,算經十書之一。
山海圖經,圖的部分失傳,唯存經文。
五經異義、淮南鴻烈解詁 許慎著作。
石氏星經 戰國天文學著作,漢朝後失傳。
法經 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的法典。
劍經 明朝將領俞大猷所編。
隨便想到的幾本,肯定不全,供樓主稍作參考。如還能想到再來補充。
『陸』 中國古代文學史書目推薦
這是我們老師推薦的《毛詩序》
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
柏楊《中國人史綱》
孔穎達《毛詩正義》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
王伯祥《春秋左傳讀本》
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
如果還有精力就研究一下以下的吧!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1981 年版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1958 年版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1960 年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1983
崔大華《庄學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梁啟雄《韓子淺解》,中華書局 1960 年版
《 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1986 年版
《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 1980 年版
『柒』 尋找能夠列出古代書籍的目錄。先拜謝了~
http://www..com/search/guoxue/dir/fenlei.html